Non-fiction
《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 豆瓣
Making news at the New York Times
作者: [美]尼基·阿瑟 译者: 徐芳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对21世纪以来《纽约时报》的数字化发展策略和新闻工作现状的近距离考察。
互联网普及,社交媒体大行其道,使得《纽约时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动荡。一方面,纸质版的竞争变成了电子版的竞争,不仅是同行之间,在《纽约时报》内部,纸电亦是敌友难辨;另一方面,受众不仅要求新闻的获取及时、方便,甚而要求与之互动并参与新闻生产;而社交媒体在成为新闻记者信息源的同时,也冲击了记者和媒体的传统工作方式以及权威性。
作为全球媒体的标杆,《纽约时报》上至企业管理制度,下至新闻工作流程和记者的个人技能、岗位,都不再能够满足当下新闻工作的需求,不得不大量引入编程、网页设计人才并与众多博主、网络极客合作,进行各种探索和实践。这些方方面面的转变值得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思考、借鉴,对于有志从事新闻工作者或者关注时事的网民也未尝不是有趣的读物。
北方的观念 豆瓣
the idea of north
作者: [英] 彼得·戴维森(Peter Davidson) 译者: 陈薇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4
彼得•戴维森《北方的观念》将“北方”的地理特征、历史记忆、文化内涵与人们关于北方的想象巧妙地融为一体,进行了细致、生动而又意味深长的描述。
在指南针的指引下,人们总是情不自禁被北方吸引,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独特的“北方”。在这部涵盖面极广、引人入胜文化史作品中,彼得•戴维森跨越了不同的时空,围绕北方的偏远、荒芜和静谧展开沉思,逐一呈现了有关北方的不同观念。在他笔下,北方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目的地,而是人人向往之地,真实、绝对且质朴,却也永远遥不可及。
豆瓣
7.6 (14 个评分) 作者: 金宇澄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碗》是金宇澄继《回望》之后的另一部非虚构力作。一老友在聚会上追忆三十年前的岁月,引发了一场千里赴约的温故之旅。在历史的斑驳印记中,辨认早已碎裂消失的苍凉青春。
☆非虚构的记录与三十年前的小说相互映照,小说笔法与真实事件相互渗透,展现文学技艺的世故与讲究。
☆附作者手绘插图,展示文字与图像错落交叠的多重叙述。
------------------------
“姑娘,你长得多像你妈妈。”
三十年前,在农场,上海青年小英死于井中。三十年后,一名女孩忽然出现,原来,她就是小英的女儿——小英生前,从东北赶回上海,秘密生下了一名女婴。
面对年轻的生命,这些历史的幸存者们才终于面对不愿追述的往事,并且承认:曾经至为重要的东西都已经纷纷碎裂、消失。
只有青春的回忆,和早逝的同伴一起,无法平静,不能安息。
------------------------
金宇澄的非虚构里,充溢着小说家笔法,这是一种文体的自觉和清醒,透着精心和讲究。但更重要的,是其中思想的力量。他对知青年代的反思,对那段生存的展现和认知,让我觉得超出了我所读过的同题材的作品。
——钟红明
《碗》中记叙知青生活人物命运走向,几种时空闪回,荒芜峥嵘。金宇澄近年作品,开始体现一种直插历史路径的自由清明,还原语言之魅。
——《明报》
金宇澄《金宇澄作品选辑:轻寒、方岛、碗》写的是大时代的小人物故事,苍凉中见人性温暖,长篇运镜迷离整个像一部电影,短篇则充满金宇澄特殊的南方的忧愁以及对“屈辱”的反思。
——台北书展评审团
致薇拉 豆瓣
Letters to Véra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唐建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3
《致薇拉》是纳博科夫写给妻子薇拉的书信集。他们的婚姻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纳博科夫写给薇拉的书信也从1932年的相识伴随到了最后,纳博科夫几乎所有的作品,均题献给薇拉。纳博科夫和薇拉一直生活在一起,即使小别亦不多见,却仍有约300封信存留。这些信写于1923年至1975年,其中大部分写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时纳博科夫在欧洲各国寻找出版商、教职和居留许可,薇拉则留在柏林,懂四种语言的她也只能以秘书为职。纳博科夫的信中大多是最普通的内容,日常的生活、自己的创作、朋友的交往等,还有他自己为薇拉设计的填字游戏和字谜。从这些信件里,可以看到纳博科夫身上所具有的,同时也是他认为艺术家所应有的宝贵精神:好奇、柔情、善意和激情。
西安: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 王德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3
《西安: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收文20则,按论述对象略为区隔:第一辑乃“考古学及历史学视野中的长安”,第二辑是“古典文学视野中的长安”,第三辑为“近现代文化史视野中的西安”,第四辑专注于“当代西安的阅读与写作”,第五辑可称“古都西安的回顾与展望”。如此简要描述,只能是“大而言之”;以下关于各文的介绍,更必定挂一漏万。在我看来,好文章除了要有好立意,更需要条分缕析的详细论证。而对此类文章,任何“提要钩玄”的努力,都不可能得其神髓。专题论文集既不同于汗漫无涯的杂志,也不同于一以贯之的专著,讲究的是"众声喧哗"中,自有相近的学术视野与精神追求。
地下 豆瓣
アンダーグラウンド
7.9 (36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6
村上春树追踪地铁沙林事件的纪实文学作品,描写逼真。
时间是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日,星期一。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晴朗的初春早晨。昨天是星期日,明天春分休息,即连休的“山谷”。也许你心想今天也休息多好。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缘由你无法请假休息。
这样,你在平日那个时刻睁开眼睛,洗脸,吃早餐,穿上西服走去车站,像往常那样钻进拥挤的地铁上班。平平常常的一如平日的清晨,人生中无从区别的普普通通的一天。
在五个化装男子将用研磨机磨尖的伞杆尖头捅进装有奇妙液体的塑料袋之前……
The Exploit 豆瓣
作者: Galloway, Alexander R./ Thacker, Eugene Univ of Minnesota Pr 2007 - 10
"The Exploit" is that rare thing: a book with a clear grasp of how networks operate that also understands 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this emerging form of power. It cuts through the nonsense about how 'free' and 'democratic' networks supposedly are, and it offers a rich analysis of how network protocols create a new kind of control. Essential reading for all theorists, artists, activists, techheads, and hackers of the Net." --McKenzie Wark, author of A Hacker Manifesto" The network has become the cor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or postmodern politics, culture, and life, replacing the modern era's hierarchical systems. From peer-to-peer file sharing and massive multiplayer online games to contagion vectors of digital or biological viruses and global affiliations of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the network form has become so invasive that nearly every aspec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can be located within it. Borrowing their title from the hacker term for a program that takes advantage of a flaw in a network system, Alexander R. Galloway and Eugene Thacker challenge the widespread assumption that networks are inherently egalitarian. Instead, they contend that there exist new modes of control entirely native to networks, modes that are at once highly centralized and dispersed, corporate and subversive. In this provocative book-length essay, Galloway and Thacker argue that a whole new topology must be invented to resist and reshape the network form, one that is as asymmetrical in relationship to networks as the network is in relation to hierarchy. Alexander R. Galloway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s at New York University and the author of Gaming: Essays on Algorithmic Culture" (Minnesota, 2006) and Protocol: How Control Exists after Decentralization." Eugene Thacker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new media at the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the author of Biomedia" (Minnesota, 2004) and The Global Genome: Biotechnology, Politics, and Culture."
The Ideas in Things 豆瓣
作者: Elaine Freedgoo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6 - 11
"The Ideas in Things" explores apparently inconsequential objects in popular Victorian texts to make contact with their fugitive meanings. Developing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analyzing 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 Elaine Freedgood reconnects the things readers unwittingly ignore to the stories they tell. Building her case around objects from three well-known Victorian novels -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 Elizabeth Gaskell's Mary Barton, and Charles Dickens' Great Expectations - Freedgood argues that these things are connected to histories that the novels barely acknowledge, generating darker meanings outside the novels' symbolic systems.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object studies, "The Ideas in Things" pushes readers' thinking about things beyond established concepts of commodity and fetish.
留白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田晓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
爱读《金瓶梅》,不是因为怍者给我们看到人生的黑暗——要想看人生的黑暗,生活就是了,何必读小说呢——而是为了被包容进作者的慈悲慈悲不是怜悯:怜悯来自优越感,慈悲是看到了书中人物的人性,由此产生的广大的同情。
传媒与真相 豆瓣
作者: 内山精也 译者: 朱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8
本书所收论文以苏轼、王安石以及黄庭坚等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为论题,考察了这些文人及其作品与政治、传媒以及与其他文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对于过去一些学者涉及颇多的论题,作者通过新的视角,通过对资料的重新爬梳,得出了新的诊断,展现了海外学人对这些论题的研究所达到的深度。谁精微而严密,资料引证翔实,极具学术参考价值。
捡垃圾的人类学家 豆瓣
Picking Up : On the Streets and Behind the Trucks with the Sanitation Workers
6.3 (6 个评分) 作者: [美]罗宾·内葛 译者: 史云桐 / 张弼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9
“如果你幸运,你可以一辈子不需要呼叫警察,你可以一辈子不呼叫消防员,但是你每一天都需要环卫工”。
==========================================================
美国最大的城市生产废物的速度真是飞快——每天平均11000吨。不过纽约人对此关注甚少。他们把垃圾丢在路边或扔进垃圾桶,之后马上忘记。为什么要记住呢?按照一个准得不能再准的时程表,总会有人来拿走它们的。不过,那些人到底是谁?为什么那些人那么默默无闻?
人类学家罗宾·内葛花了十年时间与纽约城市环卫部的各层级男女员工一起工作。从访谈者到局内人,她开着笨重的大卡车,看到含糊的规则,听到隐晦的行话和难忍的伤痛。继而,按时间顺序,记录了纽约与垃圾斗争的四百年历史,从曾经的污秽满街到现在的井然有条,追溯了纽约的废物管理历史,也改变了我们审视周遭城市的方式。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 豆瓣
8.3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N.凯瑟琳·海勒 译者: 刘宇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6
本书深入探究 “身体” 在信息时代的命运,责无旁贷地阐明我们所身处的虚拟时代以及未来的走向。我们作为 “人类” 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我们终将成为 “后人类”。人类为什么会向 “后人类” ?“后人类” 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要加入恐龙的队伍,成为被淘汰的物种?智能机器人会成为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形式?融贯技术与文化的历史,从控制论的诞生到人造生命的出现,凯瑟琳﹒海勒梳理出三个相互交织的故事:信息如何失去它的身体;赛博人的文化观念与技术建构;控制论对人本主义主体的消解。深入探究“身体”在信息时代的命运,阐明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未来。人类必须与其他生命形式共享这个星球甚至人类自身。
格调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保罗·福塞尔 译者: 梁丽真 等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 - 4
等级是什么?它不仅是你的职业,不仅是你居住的地方,不仅是你的餐桌举止,也不仅是你有多少钱或者你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你很难说清楚,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作者通过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视角,鞭辟入里的分析,机智幽默的文笔,把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和三六九等人的生活品味了细致入微的对比。
纽约:一座超级城市是如何运转的 豆瓣
The Works: Anatomy of a City
7.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特·阿歇尔 译者: 潘文捷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4
《纽约:一座超级城市是如何运转的》是一本科普图书,生动有趣地讲述城市是如何运转的。
纽约这座繁华都市拥有极为密集的基础设施群。这里的每一天,二十八条地铁线要运送乘客四百五十万人次,足以绕地球三圈的地下电缆要满足市区堪比欧洲小国的用电量,供水系统要输送数百万吨净水,垃圾处理系统要将两万五千吨垃圾运出城外。
如此巨大的工程量能平稳高效地达成,都仰赖于强大的基础设施。这座永不停歇的不夜城,是我们了解现代大城市运转原理的样本。城市规划专家凯特·阿歇尔运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与精致的图画、详实的数据,带领我们探索现代都市背后的奥秘。
孤独的人群 豆瓣
The Lonely Crowd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理斯曼 译者: 王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本书曾被誉为“当代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美国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在同事的协助下完成的一部经典学术著作。
本书主旨是讨论美国人社会性格的形成及演变。作者根据传统导向、内在导向和他人导向的社会性格类型对具体的社会阶层——美国中产阶级的性格形成和演变进行了全面阐述。理斯曼认为父母、家庭、学校是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而社会性格最终体现为一定的生活方式,在工作、娱乐、政治生活和子女教育等活动表现出来。
作者着重探讨了19世纪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内在导向性格如何被20世纪中叶的他人导向性格所取代的过程,研究了这一取代的原因、过程以及对美国当代主要社会生活领域的影响。
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掌握美国人的心理动态和人际关系特点,对研究美国人的性格变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信任 豆瓣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8.0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郭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3
福山以观察入微的笔触,逐一分析了美、法、德、意、日韩以及华人文化传统及其经济活动特色,详尽而细密地考察了社会信任度在各国经济生活上的角色,读者可以从中清楚地了解文化对经济发展的真正重要性。经济行为是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由各种习俗、规则、道德义务以及其他各种习惯连缀在一起,塑造着社会。本书将会证明,一个国家的繁盛和竞争力是由某一普遍性的文化特征所决定的,即社会本身所固有的信任程度。对于想了解经济而又能体会经济乃是大社会文化之一环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研究方向。
All the Single Ladies 豆瓣
作者: Rebecca Traister Simon & Schuster 2016 - 3
A nuanced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exual, economic, and emotional lives of women in America. In a provocative, groundbreaking work,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finalist Rebecca Traister, “the most brilliant voice on feminism in the country” (Anne Lamott), traces the history of unmarried and late-married women in America who, through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means, have radically shaped our nation.
In 2009, the award-winning journalist Rebecca Traister started All the Single Ladies—a book she thought would be a work of contemporary journalism—abou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henomenon of the American single woman. It was the year the proportion of American women who were married dropped below fifty percent; and the median age of first marriages, which had remained between twenty and twenty-two years old for nearly a century (1890–1980), had risen dramatically to twenty-seven.
But over the course of her vast research and more than a hundred interviews with academics and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ominent single women, Traister discovered a startling truth: the phenomenon of the single woman in America is not a new one. And historically, when women were given options beyond early heterosexual marriage, the results were massive social change—temperance, abolition,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more.
Today, only twenty percent of Americans are wed by age twenty-nine, compared to nearly sixty percent in 1960. The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calls it a “dramatic reversal.” All the Single Ladies is a remarkable portrait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fe and how we got here,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single American woman. Covering class, race, sexual orientation, and filled with vivid anecdotes from fascinating 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al figures, All the Single Ladies is destined to be a classic work of social history and journalism. Exhaustively researched, brilliantly balanced, and told with Traister’s signature wit and insight, this book should be shelved alongside Gail Collins’s When Everything Changed.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豆瓣 Goodreads
8.1 (3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简·雅各布斯 译者: 金衡山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光荣与梦想 豆瓣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8.4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曼彻斯特 译者: 广东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4 - 2
本书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这是一部场景宏大,又描写细腻的历史巨著。作者对这四十年间美国历届政府从诞生到终结全过程中的两党纷争和内部分歧,对这一阶段全世界所经历的每一件大事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叙述;同时,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从“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总统竞选、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爆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郑入水门事件,到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再到演艺界的奇闻趣事、妇女的流行服装、青少年的时髦追求,甚至英语词汇的最新演变和人们的性观念都做了面面俱到的讲述。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阅读此书是从本质上深刻了解美国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本书在1979年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过,它的面世在当时及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曾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过较好的反响,甚至对一大批中国记者的写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