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恋人絮语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
8.9 (81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汪耀进 / 武佩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6
《恋人絮语》是一部无法用传统体裁定性的奇书。作者在此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糅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这是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恍如一万花筒:作者撷取出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作者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了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段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相形之下,以往的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发思”八股显得迂腐、浅陋……而这正是解构主义要证实的。
最美的哲学史 豆瓣
La Plus Belle 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
作者: [法] 吕克•费希 / [法]克劳德•卡佩里耶 译者: 胡扬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5 - 8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两位作者深入浅出的对话,让读者,包括非专业的哲学爱好者,读来似品味美丽的思想盛宴,并且最终领悟那些过往的思想成就。
哲学史是一部漫长而波澜壮阔的史诗,始于古典时代,延续至今,犹如一条奔放的大河,千折百回,气象万千。在作者眼中,哲学的历史就像是一场探险,在一批探索者的带领下,已经绵延数个世纪,最后找到的宝藏可能足以颠覆人们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让人类知道生存的终极意义。
什么是哲学?我们对它有何期待?其“用处”何在?我们是否还需要它?在这个全球化的网络时代,人类位于何方?如何面对我们内心的不安?面对这些问题,作者将哲学史划分五个伟大的时代,在书中娓娓展开,直至答案揭晓。
全书译稿流畅生动,文字颇为有味,且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几十条“译者著”,在提升了该书的学术含量的同时,也可以让国内的读者更为顺畅地理解整部哲学史。
顾城哲思录 豆瓣
9.4 (13 个评分) 作者: 顾城 重庆出版社 2015 - 8
《顾城哲思录》集中了顾城晶莹剔透、丰盈华美的散文性文字。
顾城是当代中国文学收获的少数几个天才之一。随着时间流逝,他的重要性越来越清晰。《顾城哲思录》的文字,基本形成于1987年5月之后顾城的去国时期。这些顾城的后期思想散见于谈话、访谈、演讲中,它们的呈现方式有一定的即兴和片段色彩,有助于我们树立平静生活的智慧。
《顾城哲思录》中还摘选了顾城的近二十余幅画。顾城之所以没有选择成为一个画家,可能是因为画画比写诗要更依赖于经济条件,而顾城一贯痛恨被物质因素所牵制。
记忆,历史,遗忘 豆瓣 谷歌图书
La Mémoire, l'Histoire, l'Oubli
作者: [法]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 译者: 李彦岑 / 陈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9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记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在《记忆,历史,遗忘》一书中,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细致研读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哈布瓦赫与诺拉等诸多思想家的基础上,考察了记忆、历史与遗忘三个主题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以现象学方法来处理历史与记忆之术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重新讨论历史知识的本质及其真理问题来评述史学家最近撰述的著作。第三部分探讨的是在历史条件下,把遗忘作为记忆的一种情形的必要性,以及思考是否可能存在着与快乐记忆相平行的快乐遗忘。
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在求学期间,曾参与本书的编辑整理工作。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豆瓣
8.3 (41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张晓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4
本书收入法国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的三篇文章,分别为《狂欢节与食人族--世界对抗的游戏》《恶会腹语》《为何一切尚未消失》。作者将现代性设想为一场肇始于西欧的冒险和一出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在西方宗教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价值标准被输入的所有地方不断重演的巨大闹剧。在全球性的媒体-虚拟-网络垄断或说霸权之下,人的存在显然只能以自身的消亡为代价。他只有以自身在技术层面的消失和融入数字技术的秩序为代价才能获得永生。
《申辩篇》中的苏格拉底 豆瓣
Socrates in the Apology: An Essay on Plato's Apology of Socrates
作者: [美] C.D.里夫 译者: 孔祥润 / 王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9
▼内容简介
在西方历史上,苏格拉底之死乃标志性事件,这也使得《申辩篇》历来受到思想史家关注。虽然《申辩篇》文本较简洁,但也深具迷惑性。本书依据主导西方柏拉图研究的G. 弗拉斯托斯流派的读法,并不追求微言大义以“发现”苏格拉底的内心,而是力图逻辑的一致以“抵达”苏格拉底的表面。
在作者看来,大多数人将苏格拉底描绘成最伟大的反讽家,这与苏格拉底真诚的自我表露相矛盾。苏格拉底的无知乃是否认人拥有关于美德的专门技艺-知识,而不是所有知识。因此人依然可以而且必须拥有人的美德,而这也意味着过经过省察的生活,避免自大和应受谴责的恶。
▼编辑推荐

这本在智性和可读性上皆很杰出的书,是对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的哲学、宗教和道德信念的最佳探讨。古典学者、专业学生以及普通读者,将怡然于该书的诸多新颖的、有说服力的洞见——它们呈现于清晰而简素的英语散文之中。
——普林斯顿大学 约翰•M.库珀

里夫的著作是柏拉图《申辩篇》的完美指南,也是对这篇早期对话中的许多问题的可贵探讨。他对文本的极其细致的阅读,对苏格拉底审判的法律历史背景的娴熟,使得他可以改正对那一事件的许多误解。
——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学派成员 理查德•克劳特
当下的启蒙 豆瓣 Goodreads
Enlightenment Now: The Case for Reason, Science, Humanism, and Progress
7.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蒂芬·平克 译者: 侯新智 / 欧阳明亮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12
[编辑推荐]
● 比尔•盖茨最喜爱的一本书。理查德·道金斯心中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尤瓦尔•赫拉利2018年最爱的书之一。
● 当代最伟大思想家史蒂芬·平克全面超越自我的巅峰之作,一部关于人类进步的英雄史诗。
●《当下的启蒙》用数据和事实揭示出世界的真相:不是黑暗,而是光明;不是丧,而是燃;我们没有退步,而是一直在进步,还将继续进步。用这本书点燃生活的勇气,亲手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 一上市就火爆,长期占据亚马逊畅销榜。《纽约时报》2018年Top100图书。《经济学人》2018年最佳图书。《卫报》2018年必买图书。
●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史蒂芬·平克对当前世界进行了全景式的评述,让读者了解人类状况的真相,人类面临怎样的挑战,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他呼吁我们避开惊悚的头条新闻和灰暗的末日预言,相反,用数据说话:通过75幅震撼的图表,平克论证人类的寿命、健康、食物、和平、知识、幸福等都呈向上趋势,这种趋势不仅限于西方,而是遍及全世界。这是启蒙运动的礼物——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当下的启蒙》凭借智识深度和优雅文笔证明:我们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完美的世界,而寻找一个完美的世界也是危险的举动。但是,如果继续运用知识来促进人类的繁荣,即将取得的进步则是无限的。
●我们该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的?300年来,启蒙运动理念取得了辉煌胜利,这个伟大故事却很少有人提起。平克分析了伟大进步的原因,将拯救几十亿生命的无名科学家展示出来,雄辩地证明:通过理性和同情来促进人类的繁荣,本身就是人生的意义。
●人类进步的故事,是富有英雄色彩的,是光荣的,是令人振奋的。这个故事属于全部人类,属于任何兼具理性和生存欲望的有情众生,它只要求我们坚信——活着好过死亡,健康好过疾病,富足好过匮乏,自由好过胁迫,幸福好过苦难,知识好过迷信和无知。
哲学带不来幸福 豆瓣
La philosophie ne fait pas le bonheur … et c’est tant mieux !
作者: [法]罗热-保尔·德鲁瓦 译者: 黄可以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
- 编辑推荐 -
★回头看看你的书架,甚至,每次你刷新社交软件,你会发现,幸福哲学的陈词滥调已无孔不入,几乎淹没了生活的真相。
★不管是来路不明的大咖,还是你亲爱的老妈,那么多人都在向你宣扬幸福哲学的教义,但你的幸福指数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吗?
★作者德鲁瓦梳理完幸福哲学的来龙去脉,结果,怒不可遏,执起笔写下这则反幸福哲学宣言:哲学带不来幸福……而这再好不过了!
★但如果哲学不能带给我们幸福,那要它何用?须知,哲学生于惊叹,立于困境,哲学的首要任务是拒绝从单一角度审视人生。
★读完这本反心灵鸡汤的醒世书之后,鼓起勇气破除错觉和幻象,重新思考我们真实可感的生活。哲学带不来幸福,但哲学能检验幸福。
- 内容简介 -
一则反幸福哲学的宣言,一本反心灵鸡汤的醒世书。
关于它,作者坦言:“幸福哲学,这一哲学的表现形式——具体而言,哲学之职能、任务和影响的表现形式——几乎成了主流。至少在大众生活,以及与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相关的言论中,它占了半壁江山。诚然,没有人可以用一种客观又精确的工具来严密地衡量幸福哲学的这种优势。但无论怎样,这种趋势随处可寻。我想让大家意识到这个转变的普遍性,看到它的弊端,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它的出现。因此,我重温了几百年来大众对哲学之看法的演变。我重读了很多关于幸福哲学的或精彩或平庸的书籍和文章,重新审视了它们的内容和论证方法。结果我怒不可遏,于是我拿起了笔。”
哲学带不来幸福,但哲学能检验幸福。
表象与本质 豆瓣
Surfaces and Essences: Analogy as the Fuel and Fire of Thinking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侯世达 / [法] 桑德尔 译者: 刘健 / 胡海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闻名世界的认知科学家侯世达凭借独特的智慧与天赋,联合法国心理学家桑德尔,终于向世人展示了这部极具开创性的著作,一解人类认知之谜。
一如之前的《集异璧》,《表象与本质》深刻地丰富了我们对心智的理解,它带领读者进入语言、思想和记忆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去,逐步揭示出完全隐藏的认知机制,这些机制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在这些认知机制里还发现了一个不变的核心——我们总是无意识地联系过往经验去做类比。本书对我们的思考提出了一个彻底而且令人震惊的新解释。
人类大脑中的每个概念都源于多年来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一长串类比,这些类比赋予每个概念生命,我们在一生中不断充实这些概念。大脑无时无刻都在作类比。类比,就是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
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所谓的类比到底是什么?我们是怎么在截然不同的情景间建立起联系的?类比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过程中,类比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我是个怪圈 豆瓣
I Am a Strange Loop
8.5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侯世达 译者: 修佳明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侯世达近三十年最受关注作品
当我们开口说:“我......”
这个主语是谁?自我是什么?“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自我、一个灵魂、一个意识、一个“我”,是否纯然从物质中诞生?
意识可以复制吗?机器会困惑吗?机器能够知道自己困惑吗?
……
这是侯世达对其家喻户晓 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EB)一次全新阐释与扩写。
——凯文·凯利
这是人类意识探险中最为重要的挑战。
——《科学美国人》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出版30年后,侯世达回到了他最有发言权的领域回答:我是什么?
——《新科学人》
1993年,侯世达的妻子卡罗尔因脑瘤逝世,年仅42岁,两个孩子还都很小——侯世达人生后半程的遭遇影响了他的思想……这是一部经过认真反思的作品。
——《时代》周刊
你会返航,重新找到生命的平衡,焕然一新,但是需要一点时间来治愈。当你回来的时候,我们都在这里,都在岸边等你。
——丹尼尔·丹尼特
……
"三十年前,我不懂得心智建模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
现在我明白两者截然不同,并把精力专注于通过计算机建模来理解人类心智。
我认为自己是一名认知科学家,而不是人工智能专家。"
……
我们大脑中“浮现”出来的现象— 例如想法、希望、意识 和自由意志都根源于一种怪圈,是不同层次之间的一种自我强化的“共鸣”。《我是个怪圈》认为自我和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怪圈”,它作为一种抽象反馈寓居于我们的大脑。全书融合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 脑科学和数学哲学,讨论了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说明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如何刻画了我们的心智。
心灵、大脑、符号、模式、文字游戏、 自我指涉与意识
性欲和性行为 豆瓣
Sexualitäten: Eine kritische Theorie in 99 Fragmenten
作者: [德]福尔克马·西古希 译者: 王旭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性理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自那以来(社会和人的行为)已发生了众多的变化。在今天,不仅是我们的工作和思考不同于以往,而且我们的渴望和爱情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人的)性欲和性行为,因为媒体和商业而在很大程度上被平庸化。福尔克马•西古希在这本书中(向我们)展现了他自己特有的一种性理论,第一次收入了我们时代特有的新型性欲和性行为,如在互联网和网站门户中人们的性欲和性行为以及无性欲的现象;也第一次阐释了新型的性别如经过改变的性别、两性兼有的性别和无性人,以及新型的爱的联盟如多元之爱和恋物癖。当然也比以往更进一步地阐明了如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等传统的性爱模式,但也更进一步地揭露了色情制品、性侵和(性)暴力等一些性现象和性行为的丑陋。
西古希理论的核心是:没有一个人的性欲和性行为会与任何其他一个人具有认同性。鉴于对人的性欲和性行为不能加以系统化的概括,与此相关的理论也就只能说是“断想”而不是一种系统的理论。并且也鉴于一种性理论只有以实际生活为例才能加以说明,西古希便借用了他在医疗实践中遇到的有关儿童、青少年、伴侣关系、老人和其他许多人的一些活生生的性欲性行为的事实——既具有批判性也具有实际性。
“他是国际上最被看重的性学家之一”。《镜报》。
“尽管他并没有发明‘性’,但属于那些使‘性’高雅地登上科学讲坛的科学家之一。《黑森州广播电台》。
“西古希向我们展现了陷在神秘和个体感觉夹缝之间的性科学,怎样才能打开一条通向自由的道路”。《法兰克福汇报》
“他的研究有一种令人感动的美”。《时代周报》
“他是一位分辨细微差异的大师…。在有关人的性欲和性行为领域里,几乎没有人像他那么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和系统性的知识”。《法兰克福广播电台》
“他有一种不可否认的冷幽默,以致使人们感到似乎又回忆起伟大的利希腾贝格和他的那些潦草的笔记”。www.satt.org蒂娜•曼斯克(Tina Manske)。
“一位出类拔萃的散文家”。《南德意志报》
大问题 豆瓣
Big Questions
8.5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德斯·尼尔森 译者: 郭惠丽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1
让小鸟认清现实需要几颗炸弹?
一个有关先知和提问者的残酷寓言故事
2012年艾斯纳奖获奖作品
◎ 编辑推荐
☆ 15年创作积累、长达600余页、如挽歌般的后现代寓言故事
虽然是十五年的碎片化随笔与创作,但作者安德斯·尼尔森在故事刚成型时就已预见了其结局。它并不仅仅是一个 蓄力持久、由每天突发奇想的小故事所构成的一本合集,书中的小鸟形象就像故事本身一样,好像既存于这个世界,是一个长久存在的生命课题和现实话题,安德斯十五年来每日所做的就是努力将它用画笔记录下来。
☆ 划过头顶上空的是鸟蛋还是导弹?无论你如何坚持自己的认知,其结果都是必然的。
《大问题》围绕人类生存意义展开了讨论,故事中的小鸟观察着空想平原中仅有的几个人类每日的行为,并对发生的事件产生不同的理解,问题是,它们的理解真的准确吗?毕竟小鸟猜测和考察的对象早已超出了它们所能理解的范畴。
☆ 藏在相似皮囊之下的有趣灵魂
你将在这本书中看见几十个长得一样的主配角们。安德斯曾考虑过要赋予每只鸟一个记号,但后来他发现当所有鸟都长得一样时,它们才拥有了这个群体真正的特质,于是安德斯决定用语言和性格特征将书中的个体加以区分。单纯、善良的小鸟中偶尔会出现思维活跃的另类;阴郁、聒噪的乌鸦也会有难以捉摸的日常笑点;危险、神秘的蛇会让受伤的小鸟坐在他冰冷、湿滑的身体上……在故事里,你会看到动物,预见自己。
◎ 内容简介
坠入空想平原的失事飞机,被小鸟视为雏子的遇难飞行员和失语白痴,动物本能所引发的护雏之争,无知者用生命守护的毁灭性真相,人类内心的温存与求生时的挣扎,当平原恢复宁静,往事就汇聚成了这部如挽歌般的后现代寓言故事。
你可以很快地读完这本书,也可以用一生去翻阅千万次,这取决于你在《大问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 媒体推荐
这是一部内容庞杂而又诡谲的作品,谈生论死。其中的宏大立意借对几个渺小生命的描绘而得以呈现,且随着作者欢欣不羁、细致入微的钢笔点画笔触变得越发鲜明、深刻。
—— 道格拉斯·沃尔克,《纽约时报》
《大问题》的真正美妙之处在于它没有千方百计去回答什么,而是通过爱、失去和黑色幽默去营造氛围,让它其中的意义如他所画的场景一样宏大且耐人寻味。
——《蒙特利尔镜报》
一部非凡且令人回味无穷的漫画杰作。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2011年度十大好书”评语
尼尔森呈现了一部宏大、极富想象力的人性寓言故事。
——《迈阿密先驱报》
◎ 获奖纪录
★ 2011年《纽约时报》100部影响力图书
★ 2012年林德·沃德年度图像小说奖
★ 2012年艾斯纳最佳出版漫画奖
裸体 豆瓣
Nudità
8.2 (8 个评分) 作者: (意)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黄晓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2
《裸体》一书由10篇各自独立的论文构成,书名取自其中的第七章,阿甘本在本书中探讨了创造与救赎、当代性、威尼斯幽灵、人格身份、复活的荣耀身体、裸体等一系列问题,但看似零散的篇章结构中贯穿着的是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用非功用性概念来探讨各种既有秩序对工作和功用的建构,从而在批判现实和观念的基础上打开各种可能性。这也是作为政治哲学家的阿甘本一直以来的理论努力。
要么去爱,要么孤独 豆瓣
作者: [法国] 阿兰·巴迪欧 译者: 李洋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本书从各种文献中精选出法国哲学家的电影文献25篇,包括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莫里斯·梅洛庞蒂、让·鲍德里亚、埃德加·莫兰、吉尔·德勒兹、雅克·德里达、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雅克·朗西埃、阿兰·巴迪欧、乔治·迪迪于贝尔曼、贝尔纳·斯蒂格勒等,这些文章、短评、访谈是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电影哲学的重要文献。
The Book of Why Goodreads 豆瓣
6.8 (10 个评分) 作者: Judea Pearl / Dana Mackenzie Basic Books 2018 - 5
A Turing Award-winning computer scientist and statistician shows how understanding causality has revolutionized science and will revolutioniz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rrelation is not causation.” This mantra, chanted by scientists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has led to a virtual prohibition on causal talk. Today, that taboo is dead. The causal revolution, instigated by Judea Pearl and his colleagues, has cut through a century of confusion and established causality–the study of cause and effect–on a firm scientific basis. His work explains how we can know easy things, like whether it was rain or a sprinkler that made a sidewalk wet; and how to answer hard questions, like whether a drug cured an illness. Pearl’s work enables us to know not just whether one thing causes another: it lets us explore the world that is and the worlds that could have been. It shows us the essence of human thought and key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yone who wants to understand either needs The Book of Why.
本雅明档案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瓦尔特·本雅明档案馆 编 译者: 李士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9
这里可以看到的十三个小档案:精心琢磨、编排有序的手稿;为了组织知识而绘制的图标和彩色符号:摆设特别讲究、家具齐全的住宅、走廊和俄国玩具的摄影;来自托斯卡纳和巴利阿里群岛的明信片;细致的、设计独特的目录、卡片索引;每一平方厘米的空间都得到利用的笔记本;儿子的早期词汇和句子汇编;谜语和神秘的女预言家。所有这一切都以一种微妙的方式互相交织在一起。
瓦尔特•本雅明档案是最高的复合体,很有个性,有时候是非理性的和古怪的。但它们都指向他的著作的中心。它们从他的档案里绘制了一幅作者的肖像。
海德格尔文集:林中路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德]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15 - 11
《林中路》是20世纪德国伟大的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后期代表作品之一。它在当代学术界享誉甚高,业已被视为本世纪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其中的第一篇《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年至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书中斯诸篇也各有特色,均为厚重之作。若要了解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这本《林中路》是不可不读的。
非理性的人 豆瓣
Irrational Man
9.2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巴雷特 译者: 段德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1
本书是美国哲学家巴雷特的代表作,被公认为英语国家中研究、解释和介绍存在主义的最优秀的著作,在西方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它在问世后多次再版,长销不衰,至今仍是一些西方大学的“当代哲学”课程的教科书。本书文字通俗易懂,论证清晰有力。
变老的哲学 豆瓣
Über das Altern. Revolte und Resignation
8.3 (6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让·埃默里 译者: 杨小刚 三辉图书/鹭江出版社 2018 - 4
◆被社会抛弃,对死亡妥协——除此之外,还有另一条路在眼前吗?在衰老来临之际,我们为何妥协,又如何还击?
◆直面所有人都将遭遇的困境与折磨!奥地利著名哲学家、奥斯维辛幸存者让·埃默里关于衰老与存在的沉思
···
【内容简介】
《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由五篇短小精悍的哲学散文组成。让·埃默里在书中化身为普鲁斯特、波伏娃、萨特、他自己,以及每一个老去之人,重现了变老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当我们开始疏远自己,当我们无法再凭借自身的潜力和可能性而生存,当我们渐渐难以理解新潮的艺术和价值观,当我们不得不面对死亡……埃默里思考的是,如何在衰老时与社会和自我达成和解,又如何在生命的尽头奋力一击。
···
大屠杀和其他亚文化一样,在其中自会出现圣人。让·埃默里就是其中之一。
——凯尔泰斯·伊姆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本书)记录了一个才华横溢却受尽折磨的灵魂。
——《科克斯书评》
让·埃默里写作《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是为了打破变老之人对死亡的妥协,并敦促读者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作为个体去反抗和接受的方式。
——约翰·D. 巴娄,本书英语译者
···
【编辑推荐】
◆奥地利著名作家、哲学家让·埃默里,曾获普里莫·莱维和凯尔泰斯·伊姆雷的高度评价。其作品被译为多种语言,在德语世界再版十余次,此次首次引进了其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三部作品《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
◆本书围绕人在变老中会遇到的问题展开,每一章都以一个我们熟悉的文人、理论家或名人为主角展开,如普鲁斯特、波伏娃、香奈儿等,从他们的视角体验衰老来临时,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中文版直接翻译自德语原文,译文可读性强。
哲学家死亡录 豆瓣
The Book of Dead Philosophers
7.5 (8 个评分) 作者: [英] 西蒙·克里切利 译者: 王志超 / 黄超 商务印书馆 2015 - 3
探讨哲学就是学习如何去死 。
——西塞罗
如果让我写一本书,我将会做一个记录各式死亡的登记簿,再加上我的评论。教会人们死亡的人也将教会他们活着。
——蒙田
自古以来,如何建构一种“好的死亡”,始终是哲学家们最为关注的中心问题。
本书收录了190余位已逝哲学家的死法,跨越 几千年。它调侃地介绍了历史上那些最出色的思想者,并对人类幸福的意义及可能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学习如何死亡,我们学会了如何活着。
------------------------------------------------------------------------------------------------------------------------------------------
难得的哲学家写就的畅销书,有太多好玩的段子,但是在很严肃地思考死亡与虚无主义的问题。
——开卷八分钟
关于190余位哲学家之死的精彩而又搞笑的奇闻轶事……不要看到上下几千年就晕……这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
——《纽约时报》
西蒙•克里切利或许是当代英语世界最犀利、最晓畅易懂的哲学家。
——汤姆•麦卡锡
可与伍迪•艾伦的散文相媲美……在按照时间顺序研究哲学家历史的时候,顺带也将哲学本身的历史梳理了一遍。
——《爱尔兰时报》
这本书强烈地吸引人们去思索人类的处境以及哲学在解释这种处境时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金融时报》
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是人人都会死。本书表明,通过学习善终的方法,我们都可能成为哲学家。
——理查德•霍洛威
让哲学再次被重视起来的一本书。
——《书单》
这本入门级读物由一些短小精湛的文章组成,考察了近200位思想家,介绍了重要的思想学派——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到基督教圣徒再到当代的理论家们。通过讨论这些哲学家生活、死亡及其作品,克里切利希望我们能从对“湮灭的恐惧”中解脱出来,这种恐惧统治并抑制了我们的生活……克里切利的书是进入这个日常不友好世界的一张入场券,他对哲学在日常生活——以及死亡——中的践行的热情令人精神振奋。
——《旧金山纪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