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西方哲学史 豆瓣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7.2 (13 个评分) 作者: 罗素 译者: 张作成 北京出版社 2007 - 10
《经典通读》是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经典通读:西方哲学史》该丛书之一,是畅销世界的西方哲学教科书。
罗素自传(第一卷)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胡作玄 / 赵慧琪 商务印书馆 2002 - 1
罗素一生兼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以追求真理和正义为终生职志。他的主要贡献首先是在数理逻辑方面,由此建立起来的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第一卷记叙了罗素的早年岁月,他的家庭情况,他所受的教育,他最初的婚恋和他写作《数学原理》一书的背景。自传中揭示了支配着罗素生命之舟的三种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精神的婚恋 豆瓣
The Spiritual Espousals
作者: [比] J. V. 吕斯布鲁克 译者: 张祥龙 商务印书馆 2012 - 11
本书是基督教神秘主义传统中最有影响力的作者之一吕斯布鲁克(1293—1381)的重要著作。作者基于本人的神秘体验,以灵性的、隐喻式的,而非理论思考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了其神秘的灵修之路,描述了神人之爱的神秘体验历程,也就是灵魂如何在敬虔的朝圣途中遇见上主,并最终在沉思中栖息于上主中,甚至通过神而成为神。这一历程经过了三种追求神爱的生活:行动的生活、内在的激昂的和渴望的生活、沉思的生活。
How to Read Derrida 豆瓣
作者: Penelope Deutscher W. W. Norton & Company 2006 - 4
Approaching the writing of major intellectuals, artists, and philosophers need no longer be daunting. How to Read is a new sort of introduction—a personal master class in reading—that brings you face to face with the work of som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challenging writers in history.
About the series: Intent upon letting the reader discover the central concepts of important thinkers, the How to Read series explains essential topics in lucid, accessible language and provides a context and an explanation that will facilitate and enrich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exts vital to our world today.
Five Dialogues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者: Plato 译者: G. M. A. Grube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2002 - 10
This second edition of 'Five Dialogues' presents Grube's distinguished translations, as revised by John Cooper for 'Plato: Complete Works'. A number of new or expanded footnotes are also included along with an updated bibliography.
导读波伏瓦 豆瓣
Simone de Beauvoir
7.8 (9 个评分) 作者: (英)厄苏拉·提德 译者: 马景超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西蒙娜·德·波伏瓦具有开创性的作品重塑了我们对于性别与身份的看法。如果没有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我们今天所知的性别理论根本无法想象。作为法国存在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波伏瓦所提出的“成为女人”和女性作为绝对的“他者”的概念,是女性主义研究与讨论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本书引导读者了解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思想的主要领域,包括:
• 存在主义与伦理学
• 性别与女性主义
• 文学与自传
• 性经验、身体与衰老
本书援引了波伏瓦的文学和理论作品,对于初次接触这位关键性思想家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读物。
自由情侣 豆瓣
作者: [法] 克洛迪娜·蒙泰伊 译者: 边芹 译林出版社 2001
这部传记描述了萨特、波伏瓦的身世和童年生活,基本是对两人精神追求的一个总结,其中很大的篇幅写了两人在战后西方思想及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小万神殿 豆瓣
4.3 (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兰·巴迪欧 译者: 蓝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究竟哪些人物最能代表20世纪法国哲学和思想的形象?看当代法国最富代表性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给出他自己的回答。阿兰・巴迪欧选择了20世纪业已离我们远去的十四位哲学家,这里面有作为阿兰・巴迪欧师长的拉康、康吉莱姆、卡瓦耶斯、萨特、伊波利特、阿尔都塞;也有与巴迪欧同时代的,开创了法国思想全新视野的福柯、德勒兹、德里达、利奥塔;还有一些是我们并不太熟悉的名字,如吉尔・夏特勒和弗朗索瓦・普鲁斯特。但对于巴迪欧来说,这些思想家都代表着一种极富生命活力的力量,他们的思想打破了我们陈腐意识形态的藩篱,让我们真正面对不可能的真。在这个意义上,十四位思想家犹如天上的神灵,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或许这正是本书的书名《小万神殿》所要传达的意义。
未完的对话 豆瓣
Unfinished Dialogue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 [波兰]贝阿塔·波兰诺夫斯卡-塞古尔斯卡 译者: 杨德友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以赛亚·伯林和波兰女学者贝阿塔·波兰诺夫斯卡—塞古尔斯卡长达15年的讨论,包括了两人的通信、谈话录音,内容涉及伯林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如自由观和文化多元论,兼及他对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回忆。为了回应波兰女学者持续的、尖锐的和十分深刻的提问,伯林对他自己的思想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索。他们探索的方式将激励其他人继续展开这未完的对话。
箭术与禅心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德)奥根·赫立格尔 译者: 鲁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8
为了追求在哲学中无法得到的生命意义,作者远渡重洋来到东方的日本学禅,处处碰壁之后,透过箭术,他体验了禅的真义。他将这段曲折的学习经验,生动地记录下来,篇幅虽短,却难能可贵地以文字传递了不可描述的禅悟经验。
这虽然是作者个人的追寻,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一个具有西方理性思想精髓的学者,以客观的态度,亲自深入探究东方的直观智慧,并能以平实的文字加以分析,没有夸大渲染。这种来自异国文化观点的第一手心得没有经过时间或口耳相传的扭曲,也不用背负任何传统的包袱,往往比种种故事传说甚至经文公案更真实,更具有参考价值。
宽忍的灰色黎明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编者 李洋 译者: 李洋 等选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2 其它标题: 宽忍的灰色黎明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东北师大李洋老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 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
灾异的书写 豆瓣
L’Écriture du désastre
8.6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 校注 吴博 译者: 魏舒 / 吴博 校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9
布朗肖晚年思考了“奥斯维辛”,但他独特的思考在于把它当作灾异或灾变事件。中性意义上的灾异还不是灾祸,灾异与遗忘有关,它打开一个中性空间,作为“之间”在在场与缺席的外面。在灾异中,只有灾异如同解体的星际在警醒着,“灾异是礼物,它给出灾异;它并不考虑存在还是非存在” 。它只是拒绝与抵制一切现成之秩序。而在纳粹的集中营里,所有的面容只导致对生产本身的否定,每个人已成为集体的匿名的脸,人甚至害怕自己的面容,集中营没有位置给面容。
————————————
为何所有的不幸,完结的、未完结的,个人的、非个人的,现在的、永远的,有这样一个暗示,并不停地提醒它,被载入历史却又没有日期的不幸,一个已经缩小到几乎从地图上擦除的国度,然而它的历史却超越了世界历史?这是为何?
无尽的谈话 豆瓣
L'Entretien infini
8.0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尉光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9
《无尽的谈话》如此的厚度或许证实了标题的“无尽”之意。但“谈话”是什么?一种言说的需要,一种写作的迫求。在和列维纳斯、勒内•夏尔、米歇尔•福柯、乔治•巴塔耶等人的无形的谈话中,他者和断片的言语激发了一场走向极限的逃逸运动,这既是对未知的外部空间的迎接,也是对形而上学阴影的脱离。因此,不再只是纯粹的文学批评,布朗肖意图在谈话中容纳哲学、伦理、艺术和神学在内的诸多思想之可能性。“谈话”是书的半成品,尚未成为有作者签名和封面包裹的书。在这些字字珠玑的谈话里,布朗肖与作家和哲学家之间的机锋为我们理解法国当代思想提供了一把关键的钥匙。
书写被不可见地召唤着去瓦解这样一种话语:不论我们相信自己多么不幸,只要我们还支配着它,我们就仍被舒适地安置在里头。从这个角度看,书写是最大的暴力,因为它僭越了法则,一切的法则,甚至它自己的法则。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豆瓣 Goodreads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7.9 (167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M.波西格 译者: 张国辰 重庆出版社 2011 - 9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父子两人和约翰夫妇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到加州,跨越美国大陆,旅行的过程与一个青年斐德洛研修科学技术与西方经典,寻求自我的解脱,以及探寻生命的意义的过程相互穿插。一路上父亲以一场哲学肖陶扩的形式,将见到的自然景色,野外露营的经历,夜晚旅店的谈话,机车修护技术等等日常生活与西方从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哲学的深入浅出的阐述与评论相结合,进行了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主客体二元论的反思,以及对科学与艺术,知识与价值,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与物质,机械论与神秘主义,西方与东方等西方二分法划分下的事物间的关系的思考。并潜入自己的过去,探寻在现代文明下自己精神的分裂的起源,完成了一次自我心灵与人类文明的探索。
无限与视角 豆瓣
Infinity and Perspective
9.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斯滕·哈里斯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 1
人们往往把现代世界的兴起与科学态度在16、17世纪的出现尤其是哥白尼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其先决条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对上帝、上帝与人、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兴趣是理解这种发展的一把钥匙,阿尔贝蒂的《论绘画》对此作了简洁表达。但与此兴趣密切相关的是关于上帝无限性的神学思辨,库萨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别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关联。
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后现代的(post-postmodern)地心说。
我们与他人 豆瓣
Nous et les autres
作者: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 译者: 袁莉 / 汪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是托多罗夫的重要作品。分析了18、19世纪数位有影响力的法国学者的思想,包括蒙田、托克维尔、米什莱、戈比诺、巴雷斯、勒南、谢阁兰及列维-斯特劳斯等,讨论的重要议题包括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种族与民族,异域风情,人文主义,展现出对于人类多样性的观念如何受到西方殖民扩张实 利的影响,逐渐从启蒙运动初期的具有开放性的思想变为殖民的理论工具。
这本书讲述的主题是“我们”(所隶属的社会文化群体)与“他人”(这一群体之外的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的关系。法国知识界刚刚掀起对这一话题的再度关注,我个人更是对此情有独钟。
不过,与其说我想借此书发表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不如说我是在向法国的先哲们提问,这些先哲早已对这些问题有过深入的思考:从孟德斯鸠到谢阁兰,从蒙田到列维-斯特劳斯。既然真理并非在握,我便要上下求索,与这些先哲们一起,有时同行,有时背道而驰。
要做到这一点,我就不得不放弃历史学家们的那一套做法。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我的目的是求知,不光要知道事情原本是如何,还想要知道事情应该是如何。我不光想要了解,更要做出评判。因为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研究他人,我们是要和他人一起生活,时时、处处、在在。
茨维坦•托多罗夫
此书是一本兼顾了学术水准和趣味性的思想史著作,研究了欧洲中心主义思想,从法国的视角反思了“他人”这一问题。……这种研究的基础就是向托多罗夫所说的批判人文主义的重要转向,即人文学科从形式主义向历史主义和伦理道德评价的转向。……这本厚重而有趣味的书将长期作为博学多识与批判性研究的典范。
——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Said)
哲学的快乐 豆瓣
The Joy of Philosophy
作者: [美国] 罗伯特·C. 所罗门 译者: 陈高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4
什么才是激情又美好的生活?
情感丰富的人就一定缺乏理性吗?
爱情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
遭遇不公,该“有仇必报”还是“以德报怨”?
生活中发生的悲剧一定只有坏处吗?
死亡是个什么东西?害怕、忽视死亡有用吗?
假如把A的记忆植入B的身体,这个人是A还是B?
如果人人都说真话,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骗别人和骗自己相比起来,哪个更难做到?
…………
人们通常认为,哲学是一门枯燥又无聊的学问,只有那些有闲阶级才有时间思考,但《大问题》的作者罗伯特·所罗门却要说,哲学绝不是一小群专业人士的专业特权。哲学需要严格的清晰,但它不仅是现代的方法、专业者的游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需要传达给每一个人的声音。
在本书中,所罗门教授以哲学的干瘪和职业化为主线,用他所受的分析哲学训练与对大陆哲学的热爱,以一种存在主义的情怀,重新追问什么是激情、正义、悲剧、死亡、自我等等,论辩这些奠基哲学的永恒追问所受的冷遇,探讨理性的人类该如何运用自己的各种情感,突破理性的界限,拥抱爱和智慧,过上善与好的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并让每个热爱思考和生活的人,都能勇敢、真诚地去发现并珍惜哲学中蕴含的无穷快乐。
全球化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英国] 齐格蒙·鲍曼 译者: 郭国良 / 徐建华 商务印书馆 2013 - 9
本书是一本专论全球化问题的学术著作。全球化是当前使用颇多的一个词。作者从全球经济创造“在外地主”的方式入手,详尽剖析了全球化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对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甚至对我们的时空概念的影响。通过理性的、透彻的分析,作者断言,全球化既有联合,又有分化,在富人与穷人之间筑起一道日益扩大的鸿沟。全球化带来的不是我们预期的混合文化,而是一个日益趋同的世界。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豆瓣
What Does It All Mean?
7.8 (3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内格尔 译者: 宝树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5 - 2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在美国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齐名,是哲学入门的必读书目,已被译成二十种语言出版。在这本小书中,当代西方哲学界的领军人物内格尔用生动的语言,高超的分析技巧,以及深刻而冷静的洞察力向我们充分展现了哲学思考的真正旨趣。他告诉我们如何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如何知道他人心灵的存在;如何判断行为的对与错;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又如何寻找到生活的意义。希望你对生活的审视,就从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开始。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的目的不是要给出答案——即使我本人认为正确的答案——而是以一种非常平易的方式把你引向哲学问题。与其先学上一大堆哲学理论,不如首先对这些理论所要尝试解答的问题产生困惑:
我们如何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
我们如何知道他人心灵的存在?
身体与心灵的关系是怎样的?
词语的意义何在?
我们有自由意志吗?
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
什么样的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死亡是否意味着终点?
生活的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