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tics
事实改变之后 豆瓣 Goodreads
When the Facts Change
8.7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托尼·朱特 译者: 陶小路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8 - 1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最后一本文集,由其遗孀珍妮弗·霍曼斯整理出版;
◆收录了朱特对他持续关注的话题的最终看法。事实改变之后,朱特不畏惧修正自己,亦不畏惧站在潮流的反面;
◆一本关于我们时代痛点的书,深入讨论了中东危机、伊拉克战争、“9·1 1”事件、世界新秩序等问题;
◆交付“真诚之心”的公共知识分子写作,关注公正、历史、国家、公共领域、记忆与遗忘的深层意义。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托尼·朱特的遗孀珍妮弗·霍曼斯整理并作序出版的朱特的最后一本文集,收录了朱特作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所写作的诸多重要文章。这些文章记录了他思想的改变轨迹,也代表了他对公共生活持续的、充满热情的介入。无论是谈论巴以冲突中人类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还是“二战”中对自己国家犹太人的遭遇选择性失明的法国人,抑或他所崇敬的加缪和奥威尔,朱特都带着一种公正的视角、清晰的道德判断和绝佳的智识标准。他提醒我们这个时代潜藏的危机,让我们在走进21世纪时不忘回顾20世纪的历史,亦使我们更加接近当下世界的真相。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在这些文章中,你会看到托尼既是一个头脑清晰,相信事实、事件、数据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追求过上一种良善生活,不只为自己也为社会而生活的理想主义者。
——珍妮弗·霍曼斯(历史学家、本书编者)
·
在一个越来越反智的时代,托尼·朱特的文章提醒我们,当紧紧持守高贵的道德和智力标准的时候,我们将得到什么,而让它们溜走的时候,我们将失去什么。
——马克·马佐尔(《谁将主宰世界》作者)
·
托尼·朱特常被视为爱德华·萨义德之后美国最优秀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朱特一生中学术方向不止一次发生变化,但对专制暴力之恶的憎恨、对人权道德价值的肯定却是一以贯之。今天,在史学的成就之外,人们记得他,是因为他曾经致力于用公共写作来防止民主因自身的堕落而被毁掉。
——徐贲
·
朱特这样写加缪:“加缪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在对善恶的区分上毫不犹豫,但他不去谴责人性的弱点。”这句话作为朱特自己的墓志铭也很恰当,他的充满智慧、人道主义和勇气的学识被很好地记录在了这本书中。
——《纽约书评》乔纳森·弗里兰德(Jonathan Freedland)
·
托尼·朱特对我们永远是一种鼓舞:一个智识上的巨人,一个勇猛的战士,一个才华横溢的发声者,一个充满魅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但他从来无意主动获取以上的任何一种褒奖。他只想讲述他认为必须被讲述的,一直到人们注意到他所讲述的问题。
——《观察家》
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 豆瓣
Lee Kuan Yew: 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7.6 (23 个评分) 作者: [新加坡] 李光耀(口述) / [美] Graham Allison (编) 译者: 蒋宗强 中信出版社 2013 - 10
《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首先是一本预言社会发展趋势的书,全书的架构就是从中国的未来、美国的未来、中美关系的未来、印度的未来、伊斯兰世界的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未来、地缘政治和全球化的未来、民主的未来、李光耀怎么想等等。其次是一本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预言社会发展趋势的书,李光耀会晤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多位中国大陆领导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制定方面有重要影响。同时,这还是一本亚洲重要领导人预言世界大势的作品。李光耀不仅在亚洲有着很高的影响力,他的施政方略以及影响力已经深刻地影响到西方国家。比如,他是美国多届美国总统的座上宾,而且新加坡的成功发展模式一直被很多西方经济学家所津津乐道。
李光耀一讲话,各国总统、总理、外交官和企业首席执行官们都会洗耳恭听。他是新加坡的“国父”,在1959年至1990年担任新加坡总理,在50余年的世界舞台生涯中砥砺了智慧。他几乎是独当一面地领导了新加坡的转型,让新加坡的经济取得了西方式的成功。
李光耀对东西方的地缘政治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尼克松到奥巴马,历届美国总统都非常欢迎他访问白宫;从撒切尔到布莱尔,历任英国首相都肯定他的智慧;从新闻集团创始人默多克到埃克森美孚首席执行官蒂勒森,商业领袖们都对他的成就点头赞许。
对于中国的未来,李光耀认为“中国希望和美国平等共享这个世纪”。他肯定了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但对美国政治体系的反复无常表示失望。他对如何与中国打交道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继而讨论了印度的未来、伊斯兰恐怖主义、经济增长、地缘政治和全球化以及民主等话题。李光耀直言不讳,以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多元文化论、福利国家、教育以及自由市场的看法。
Ten Myths About Israel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Ilan Pappe Verso 2017 - 4
The myths and reality behind the state of Israel and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from “the most eloquent writer on Palestinian history” ( New Statesman )

In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published on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Occupation, the outspoken and radical Israeli historian Ilan Pappe examines the most contested ideas concerning the origins and identity of the contemporary state of Israel.

The “ten myths” that Pappe explores—repeated endlessly in the media, enforced by the military, accepted without question by the world’s governments—reinforce the regional status quo. He explores the claim that Palestine was an empty land at the time of the Balfour Declaration,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Zionism and its role in the early decades of nation building. He asks whether the Palestinians voluntarily left their homeland in 1948, and whether June 1967 was a war of “no choice.” Turning to the myths surrounding the failures of the Camp David Accords and the official reasons for the attacks on Gaza, Pappe explains why the two-state solution is no longer viable.
西方的困局 豆瓣 Goodreads
ZERBRICHT DER WESTEN? Über die gegenwärtige Krise in Europa und Amerika
作者: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 译者: 童欣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谁代表欧洲讲话?”“德意志问题又来了?”“英国脱欧会带来什么?”“欧盟会崩溃吗?”“美国将往何处去?”在这样的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历史学家温克勒带读者回到欧盟肇兴之初,或是美国建国之时,为每一个当下的问题寻找埋藏在历史线索中的源头。西方仍是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而理解欧洲,需要深度理解其历史、思想。接续前作《西方通史》,在本书中,温克勒深刻描摹了近年来西方遇到的挑战和困境,专注于近十年发生在西方的各类重大事件,但他的眼光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将自己毕生研究的西方历史之趋势与正在发生的历史相结合,为每个问题寻得的答案,并做出了自己的分析预测。
西中有东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编 / [美]包华石 主讲 译者: 王金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
两届列文森奖得主 包华石 首部中文专著
国际知名汉学家 卜正民 诚意推荐
以视觉艺术追溯政治思想,反思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
包华石的写作是一部关于思想迷宫的卓越沉思,不论是欧洲还是中国,正是这些历史思想指引我们走到了今天。这部作品最强有力的贡献在于指明,自由的历史并非一个全然封闭的西方工程,而是人类经验的外观表现,可以冷静并合乎逻辑地逐步获得,不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任何其他地方。
——卜正民
——————————
内容介绍:
1.美国著名汉学家、艺术史家,两届列文森奖得主——包华石,首部中文论著
包华石曾于1993和2008年两次获得列文森奖,是世界顶*的汉学家、中国思想与艺术史学者。《西中有东》是包华石首部中文专 著,也是他聚十年研究之成果的又一力作。
《西中有 东》充分体现了包华石艺术史 与思 想史并重的独特研究路径,不仅论述逻辑完整,而且在方法上颇富新意,采用了跨语际、跨视觉分析。
—————————————
2.以视觉艺术等文本追踪政治抽象概念的发展历程,探究中国悠久的正义传统
包华石使用了大量视觉材料,如欧洲肖像画、版画、印刷小册子和中国园林、山水画、石刻、扇面等。他认为某一时代视觉艺术的典型特征,意味着创作者和观看者双方对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存在某种共识。因此,他视艺术作品为政体、人民、施政权力、平等、自由等政治抽象概念的形象化,依此探讨思想的接受与普及程度。
同时,包华石通过比对西方著作对中国文献的翻译引用与中国思想论著原文,譬如18世纪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翻译的宋代奏章,或凯夫翻译的《孟子》,为中西政治思想正本清源,确认了启蒙运动期间存在经翻译实现的智力交换,驳斥了自由与平等始终是西方文明核心价值,以及中国历来缺乏社会公义的观点。
—————————————
3.反思启蒙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思想的误读,复原历史的趋同共存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亦如同一文化内部的交流一样,是极度复杂精巧的过程。启蒙运动时期的智力交换,通过翻译过程调解、改造。因此,受18世纪启蒙运动影响形成的、作为现代社会建构基础的政治理念,不是西方独有的,中国也有相似的讨论。它们为中国和西方有自觉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共享。权利平等或言论自由等基本的社会价值,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而非某种文明的原生价值。
通过在比较视角下对所谓“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本书表明,政体的差异是结构性的,而非文化性的。对于社会正义的追求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只要给予适合的历史土壤,理性的种子便可生根发芽。
政法笔记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冯象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2
《政法笔记》是冯象先生在《读书》开的专栏文字,以英美中古文学博士的笔意,言说国内法治领域的大小故事,从孔夫子名誉权、鲁迅肖像权、婚前财产公证、取名用生僻字、性贿赂、人体写真到版权、美国大选……涉及到知识产权的方方面面,就文章而言,都称得上汉语法学随笔写作的巅峰之作。这些随笔也彻底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普法观念",通过学者言说本身去影响一种现实的语境,以期普法之目地。
本书2004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法学界反响很大,现经冯象先生授权,修订版在我社出版。
製造俄羅斯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Russia:From Gorbachev's Freedom to Putin's War
作者: 亞凱迪.歐卓夫斯基(Arkady Ostrovsky) 译者: 楊芩雯 馬可孛羅文化 2017 - 10
誰能掌控媒體,誰就掌控了國家。
「在拿下克里姆林宮前,你必須先拿下電視台。」──俄國政治家亞歷山大.亞可夫列夫
以媒體角度剖析近代俄羅斯政治轉型、歷史發展歷程
我們今日所見的俄羅斯面貌,乃是政治人物、媒體、財閥共謀「製造」的產物
★2016年歐威爾獎(Orwell Prize)得獎作品、《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圖書
★《古拉格的歷史》作者安.艾普邦姆、《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深度推薦
★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陳相因專文導讀
【各界書評】
「亞凱迪.歐卓夫斯基是近十年來最具洞察力的駐莫斯科特派員,在《製造俄羅斯》中,他憑藉對所鍾愛國家的深刻了解,訴說其現代史上扣人心弦的悲劇故事。一本富原創性、發人深省且不可或缺的傑出著作。」──A.D.米勒(A. D. Miller),前《經濟學人》莫斯科特派員
「俄羅斯出奇自由的媒體一度曾是改革的強力工具。亞凱迪.歐卓夫斯基以啟發人心的悲傷語調,描述除卻極少數媒體人外,其餘皆改變立場──蓄意而為、自私自利且以國家之名──轉而去創造真實的扭曲身影,並且形塑了今日的俄國。」──羅德里克.布瑞斯衛(Rodric Braithwaite)爵士,前英國駐俄羅斯與駐蘇聯大使
「歐卓夫斯基寫出俄國後蘇聯時期『反革命』的真正內幕故事,這是一本重要且適時出現的著作。」──安‧艾普邦姆(Anne Applebaum),《古拉格的歷史》作者
「不可或缺、適時且總是扣人心弦,亞凱迪.歐卓夫斯基的書解釋了今日俄羅斯的再造,從蘇聯解體直到普丁崛起這段時間裡,以莫斯科人的老練眼光細緻剖析權力、金錢和媒體的變化,並以天賦洋溢的敘事手法,寫出克里姆林宮謎團的真實紀事。」──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Montefiore),《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歐卓夫斯基不僅研究從戈巴契夫到普丁之間的轉變,他個人的成長亦與之同時開展……一本引人入勝的論證著作。」──唐納德.雷菲爾德(Donald Rayfield),《文學評論》月刊
「歐卓夫斯基的敘述引人入勝,把許多人物刻劃得活靈活現,他們在現代歷史上扮演關鍵角色卻多半遭到遺忘……(作者)展示普丁的掌權何以不算是偶發異常。」──約翰.坎夫納(John Kampfner),《觀察家報》
「生動描述現代俄羅斯的演變……歐卓夫斯基揭示,戈巴契夫年代的自由夢想,如何被普丁時期的獨裁國族主義所取代。」──基甸.拉赫曼(Gideon Rachman),《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圖書評語
【本書內容】
是誰製造了俄羅斯?作者亞凱迪.歐卓夫斯基認為,是媒體創造了俄羅斯,形塑外人所見的俄羅斯樣貌,其中也包括俄羅斯人所看見/或相信的俄羅斯面貌。
在本書中,作者藉著追溯過去二十五年以來的俄國歷史沿革、敘事和主流思想,盼能說明俄國歷史上的轉折點。不同於一般討論前蘇聯轉型到俄羅斯歷程的著作,重心可能會放在戈巴契夫、葉爾欽、普丁等重要政治人物身上,這本的焦點會是媒體工作人員,他們可能是主播、主持人、記者、編輯或政治評論家,各自懷著不同的政治立場,產製各類節目、廣播、報刊、雜誌、社論,宣傳不同的意識型態。當然,其中有部分媒體是國家機器的共謀,但也有一些媒體持批判當前政權的立場。但不管是哪一方,媒體都是操縱輿論的工具,餵養閱聽者產製後的資訊;影響力小的可能引發一場地區的示威遊行,影響力大的可能讓政權更迭,更甚而引發民族仇恨與戰爭。因此作者認為是這群媒體人「製造了後蘇聯時期的俄羅斯」,只有掌控媒體才能入主克里姆林宮。
透過這本書我們將可以理解俄羅斯從共產極權國家轉型到自由民主國家的改變歷程,以及其中媒體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若我們回頭省思台灣三十年來的民主轉型,俄羅斯也足以做為相對照的參考點,值得細細思索、探求。
古罗马的笑 豆瓣
Laughter in Ancient Rome: On Joking, Tickling, and Cracking Up
作者: [英] 玛丽· 比尔德 译者: 王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8
什么会让罗马人发笑?谁在笑?什么时候能笑,什么时候不能笑?谁在制定笑的规则和文化?笑在罗马人生活、权力和意识层面扮演了何种角色?
本书既是一部“笑史”,又是一部罗马社会文化史。作者在广博的文学、历史学、心理学、语言学、考古学知识的基础上,以幽默诙谐但又不失严谨的笔触讨论了古罗马“笑”的关键主题——从开着玩笑的演说家、弄臣,到可笑的猴子,重现了古罗马社会运作方式和权力体系,揭示笑在古罗马的核心地位和文化意涵。本书不但为了解古罗马的社会与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跨文化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洞见。
媒体推荐
(比尔德)让罗马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并借此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类最基本、最独特的能力——笑。了不起的比尔德女士写就的又一部佳作,我认为这是她最棒的作品之一。
——《独立报》
对于一向在我们心目中雄伟庄严的罗马,她让喧闹的笑声幽幽重现。……极尽敏锐,又不避其繁。
——《每日电讯报》
她的论述给了人们新的视角,乃至能以此看待她未探讨的作品。
——《纽约书评》
《古罗马的笑》就像一部考古学巨著,让我们透过古老文化一面有裂缝的镜子,瞥见自己的模样。
——《华盛顿邮报》
推特治国 谷歌图书 豆瓣
Let them Eat Tweets:How the Right Rules in an Age of Extreme Inequality
作者: [美]雅各布·哈克 / [美]保罗·皮尔森 译者: 法意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0 - 10
本书由两位政治学家所写,对于理解美国政治、理解特朗普所在的共和党的选举策略和治理逻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书中,两位作者系统地梳理了共和党的发展演变史,对于共和党越来越右、越来越极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于其迎合财阀、迎合右翼民粹主义所带来的政党困境进行了解读。两位作者同时指出,共和党的政策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成为削弱美国民主制度的罪魁祸首,并对此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在2020年美国大选即将到来之际,本书的出版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读懂美国,读懂美国政治,读懂美国民主。
注定一战 豆瓣
Destined for War: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6.9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格雷厄姆·艾利森 (Graham Allison) 译者: 陈定定 / 傅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提升,美国长久以来拥有的全球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历史,对理解当下中美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修昔底德在书中指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艾利森将此定义为“修昔底德陷阱”。 本书聚焦崛起中的中国对于美国及全球秩序的影响这一问题,对历史上16个崛起国与守成国进行全球竞争的案例和战争场景进行分析,指出中美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认为,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结构性压力,在现今中国和美国都提出让各自的国家“再次伟大”的时代背景下,两国妥善处理在关键领域的利益分歧,可避免灾难性战争的发生。同时,作者在书中还为中美如何避免发生战争冲突提供了12个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
新阶级 豆瓣
The New Class: An Analysis of the Communist System
作者: 密洛凡·德热拉斯 译者: 陈逸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3

书中所叙述的一切本是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的;这一切可以写成一本当代革命史,一本专提意见的文献,或者一个革命家的自供。上述内容已经在本书中略为提到。不过,纵或这里的有关历史、意见和回忆的综合并不完全,总能反映出我是如何努力以尽可能简短的文字对当代共产主义作尽可能周全的描绘。有些特殊的或涉及技术方面的问题可能被忽略了,但我相信,这反使主要部分更简单,更完全。
在本书中,我力求不涉及我个人的问题。但我的环境是凶险的,最好也不过是凶吉不可知,因此,我不得不在匆忙中草率地表达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我希望有一天能有机会对我个人的情况作更细密的检查,这将可能补充,甚或改变我的一部分结论。
我不能描述我们当代世界这个惨痛历程中冲突的所有方面。我也不能假装知道共产主义世界以外的世界,那是我未曾生活过的世界,这可以说是我的幸运,也可以说是我的不幸。所以,当我说及我自己这个世界以外的世界时,我只是为了要把我自己的世界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加以比较。使它的真相更清楚。
书中所写的一切几乎都在别些地方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过。不过,这里或许会有一种新味道,新色彩,新心境和一些新思想。事实上,仅仅这一些东西就足够珍贵了。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特的,值得让其他的人知道。
读者请不要想在本书中找到什么社会哲学或其他的哲学,即使是在我所作的概括性的陈述中也找不到。我的目的只是陈示共产主义世界的真相,尽管我发现有时不得不加以概括,但是,我并无意通过概括性的理论化陈述去解释共产主义世界。
在我看来,本书中的材料以置身局外的观察方式来提供,是最适当的方法。本来,我的前提和结论都可以由统计数字,权威言论和重要史实的引述来巩固和证明。不过,为了使本书简明扼要,我宁愿尽可能少用统计数字和引证,而通过演绎或归纳的论证来表明我的观察结果。
我认为我的方法对于陈述我个人的经验以及对于我的工作和思维的方法都是适当的。
我成年以后,走过了一个共产党人所能走的整个路程:从权力阶梯的最低级爬到最高级,从地方性组织走进全国性组织以至国际组织,从真正共产党的形成和组织革命直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在这段时期中,没有人曾强迫我拥护共产主义,也没有人强迫我反对共产主义。我是完全根据我个人的信念非常自由地决定一切的。尽管我是从迷梦中觉醒了,不过,我并不属于那些突然觉醒的一群。我是从本书所陈述的逐步构成的事实真相和结论中逐渐地、自觉地醒过来的。当我对于当代共产主义现实愈来愈疏远时,我就愈来愈接近民主社会主义的观念。尽管本书的首要目的不在追溯我个人思想的演变,不过这一演变也反映出来了。
我认为把共产主义当作一种观念来批评是多余的,因为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间就存在了各式各样的平等和博爱的观念(而当代共产主义是标榜这些观念的),这些观念是争取进步和自由的战士们一贯为之奋斗的主要目标。批评这些基本的观念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无效和愚蠢的。追求平等和博爱的斗争本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
尽管对共产主义理论的详细批评是需要的和有用的,但我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这上面。我把全部心神集中在对当代共产主义现实的描绘上,只有在必要时才涉及理论。
要在这部如此简短的著作中把我个人全部的观察和体验都写出来是不可能的。我只能把最紧要的部分写出米,在必要时还得用概括性的陈述来表达。
生活在共产主义世界以外的人可能觉得书中所述一切都很陌生,但在生活于共产主义世界中的人看来,那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我并不想在对共产主义世界现实及其观念的描述这件事上求得特殊的功劳和荣誉。书中所描绘的现象和观念,仅仅是我所生活的世界中的真相和观念。我是那个世界的产儿。我曾对那个世界有所贡献。而现在我是那个世界的批评者之一。
这种不一致只限于表面。过去我曾为一个较好的世界而奋斗,而现在我仍在为一个较好的世界而奋斗。我的奋斗并不一定能产生它所希望的结果。然而,我个人行动的一致性却存在于这个长期不断奋斗的过程中。
国家、经济与大分流 豆瓣
State, economy and the Great Divergence. Great Britain and China, 1680s - 1850s
作者: [荷兰]皮尔·弗里斯 译者: 郭金兴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该书从全新的角度讨论了世界经济史上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历史上的欧亚经济大分流。作者开篇率先梳理了历史学家的各种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并不同意东西方相似论,或亚洲优越论。对于近些年来引起众人颇多关注的加州学派,作者也持不同意见。在加州学派看来,西方率先开启现代经济增长进程是因为欧洲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资源,放宽了资源约束。相反,作者以17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和中国为例,从政府收支、财政和货币体系、官僚体制、军事与经济政策、国家的形成与建设等角度,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认为,清朝时期中国羸弱的国家能力和低效的财政货币制度及官僚体制等导致国家无力支持经济发展,这才是清朝无法开启现代经济增长历程、东西方经济大分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书对我们理解全球经济史,尤其是东西方大分流提供了重要启发。
成为公民 豆瓣
作者: [法]皮埃尔·罗桑瓦龙 译者: 吕一民 文汇出版社 2017 - 7
一人一票,票票等值
这一原则在法国的确立,经历了怎样漫长曲折而有趣的过程?
登上法国知识界塔顶的政治思想史学家罗桑瓦龙,揭示法国实现普选的全过程。
多重历史重叠在一起,每一种历史都有其特有的时间性。虽然普选的思想史有可能已经结束,但民主的思想史则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最初的探索阶段。如果说法国人在1789年创造了平等,那么他们随后更多建立的是近代民主的病理学与问题一览表,而不是疗治一览表。
这正是法兰西民主提出的一种奇特的普遍主义:它体现的远非一种模式,而更多的是政治现代性焦虑的汇编。
解讀民粹主義 豆瓣 Goodreads
What Is Populism?
作者: 揚-威爾納.穆勒(Jan-Werner Müller) 译者: 林麗雪 時報文化 2018 - 8
▌所有權力皆來自人民,但何處是它的去向?
——德國劇作家|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當民粹主義浪潮成為席捲世界的海嘯——
民粹到底是民主最正統的聲音?還是民主面臨的最大危機?
◤充滿政治激情與煽動口號的民粹時代降臨◢
美國總統川普、英國脫歐領袖法拉奇、法國反移民大將勒龐、
前委瑞內拉總統查維茲、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民粹領袖在世界各地崛起。
但我們真的了解民粹主義嗎?為何它是如此迷人又危險的存在?
每一個批評體制內菁英的人,就應該被稱為民粹主義者嗎?民粹政治行動者都是右派嗎?民粹主義讓政府更接近民眾?「真正的人民」到底是誰,誰又可以為人民發聲?在自由民主制度正面對風起雲湧挑戰的當下,探究這些問題從未像現在這麼具有急迫性。
由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揚—威爾納‧穆勒(Jan-Werner Müller)所撰寫的《解讀民粹主義》(WHAT IS POPULISM?)以歷史為基礎,援引拉丁美洲、歐洲與美國的例子,定義了民粹主義的特徵,以及探索民粹主義在我們這個時代之所以能勝出的更深層原因:民粹主義者的樣貌究竟為何?使用怎樣的政治語言?掌權後會有哪些典型作為?又該如何對抗民粹主義者並與其對話?作者穆勒主張,民粹主義的核心就是反對多元主義。民粹主義者總是會宣稱,他們(而且只有他們)代表人民以及人民的真正利益。他也說明,和傳統觀點相反,民粹主義者可以根據他們是人民獨家的道德代表而執政;如果民粹主義者擁有足夠的權力,最後將建立一個威權國家,並排除所有不被認為是適當「人民」一分子的人。
現今的民粹主義者正嘗試運用符合民主價值的政治語言,實現一個公然反對民主的政治理想。透過《解讀民粹主義》書中極具啟發性的論點,我們不僅可以認識民粹對民主制度的威脅為何,並促使大家反思該如何修正失能的民主代議制度。自由民主人士究竟該如何應對民粹主義者,特別是在當他們宣稱專為「沉默的多數」或「真正的人民」而發聲的時候。本書不僅為讀者釐清民粹主義的樣貌和特徵,也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這個民粹主義當道的時代。
好評推薦
一本必讀的書。
──《衛報》(The Guardian)
要理解川普的訴求,最有用的書就是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家揚—威爾納‧穆勒寫的《解讀民粹主義》在這本重要的書中,穆勒定義了民粹主義最顯著的特徵:反菁英、反多元、排他性,並透過這個架構來解釋川普與其他民粹主義者的行為。這是一本可以快速閱讀的書,而且每一頁都值得用心領略。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對於探討一個出了名不穩固、但又不可或缺的政治概念來說,這是一本非常睿智的書。對任何想要了解橫掃歐洲與美國的政治衝突之根源與本質的人來說,揚—威爾納‧穆勒對民粹主義的廣泛評論,將能帶來很多指導與挑戰。
──《民粹主義信念:在美國的歷史》(The Populist Persuasion: An American History)作者|麥可‧卡辛(Michael Kazin)
民粹主義不只是反自由,它也反民主,它是代議政治永恆的陰影。這是揚—威爾納‧穆勒在這本睿智的書中的論點。要了解目前的民粹主義激情,沒有比這本書更好的指引了。
──國際《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政治理論家|伊凡‧卡斯特夫(Ivan Krastev)
有關歐洲最近的民主衰敗現象,沒有人寫得比揚—威爾納‧穆勒更鞭辟入裡、更充滿智慧了。在書中,穆勒直接面對全球民粹主義復興所引起的關鍵問題:它和其他形態的政治有何不同?它為什麼如此危險,以及如何克服?穆勒把民粹主義描述為是民主反多元化的道德主義陰影,是非常高明的見解。
──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
比较的幽灵 豆瓣
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甘会斌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本书分析了形成民族主义的各种力量,考察各个东南亚国家具体的民族主义表现并加以比较,最后提出为在冷战后遭受冷遇的民族主义正名,对东南亚、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有深刻的洞见。
“人文与社会译丛”秉承“激活思想,传承学术”之宗旨,以精良的选目,可靠的译文,赢得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认可与好评,被认为是当今“最好的社科丛书之一”。
民主國家如何死亡 豆瓣
How Democracies Die
作者: 史蒂文.李維茲基(Steven Levitsky) / 丹尼爾.齊布拉特(Daniel Ziblatt) 译者: 李建興 時報 2019 - 1
《紐約時報》暢銷書,已翻譯十五種語言
關於當下的川普總統必讀書籍之一
作者說明了許多國家的民主如何崩潰,不只是透過暴力政變,更常見(與隱晦)的是逐漸陷入專制……對於美國可能發生的事,本書是一本透徹又重要的指引。──《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在美國,沒有公職經驗、不尊重憲法權利、顯然極權傾向的人選上了總統
許多國家的民粹政府和極端勢力抬頭……民主國家要滅亡了嗎?
看似健康的民主國家是如何陷入專制的?
隨著專制領袖當選、濫用政府權力與完全壓制反對黨,民主制度以十分欺瞞大眾的方式,逐步零散地消亡。這三個步驟正被全世界引用,唐納‧川普的當選也不例外,我們必須了解有什麼方法可以阻止這些情形發生──
作者從政治學與歷史分析美國國內外民主危機:主張民主國家並不是因為一個人的衝動而毀滅,而是在黨派惡鬥的過程中,長期忽略規範慢慢被削弱。
當恐懼、投機或失算,導致主流政權把極端派帶進主流,就會危害民主。
現在美國政客把對手當敵人,恫嚇自由媒體,威脅拒絕接受選舉結果。
他們企圖弱化我們民主的制度性緩衝,包括法院、情報單位與倫理機構。
學者們擔心全世界的民主可能受到威脅,國家。即使最民主的國家也很脆弱!
從冷戰結束之後,大多數民主崩潰是民選政府本身造成的。
委內瑞拉、喬治亞、匈牙利、尼加拉瓜、祕魯、菲律賓、波蘭、俄羅斯、
土耳其和烏克蘭的民選領袖都推翻民主機制。現代的民主倒退於選票箱。
對許多人來說,民主的腐蝕幾乎無法察覺。通往崩潰的選舉之路隱晦又危險。
在選舉之路上,街上沒有坦克。憲法與其他名義上的民主機制原封不動。
民眾還是會投票。民選獨裁者維持民主的表象,同時抽換其內容……
作者根據多年研究,深度解析了民主制度如何與為何死亡、警示現在民主制度在美國與其他地方如何被顛覆,同時提出如何維護與修復備受威脅的民主,供政府、政黨與個人參考!
書評
作者說明了許多國家的民主如何崩潰,不只是透過暴力政變,更常見(與隱晦)的是逐漸陷入專制……對於美國可能發生的事,本書是一本透徹又重要的指引。──《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作者以充分的證據主張,民主國家不是因為一個人的衝動而毀滅;而是在黨派惡鬥的過程中,長期忽略規範慢慢被削弱,直到其中一方發現機會使出致命一擊。唐納‧川普不是獨裁者。但是看完本書不可能不擔心我們民主規範的整體腐化可能給未來的獨裁者--或許還是個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人──帶來機會。──《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作者從政治學與歷史分析美國國內外民主危機的;同時,他們把對話拓展到川普之外與之前,到其他國家與美國民主與政治的深層架構。──Vox新聞網,艾茲拉‧克萊恩(Ezra Klein)
本書研究看似健康的民主國家陷入專制的現代史。看完這本好書之後,很難不深深擔憂川普對共和制的健全造成致命傷的可能性。預期軍隊在街上踢正步就太單純了,但是會有一場民主之戰。──《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
事先警告:閱讀這本書會讓你非常非常不安。他們提出強力的論點顯示,我們不折不扣地正在未知的領域,處於艱困時期與黑暗時期的界線變得模糊的時刻。──《華盛頓月刊》(Washington Monthly)
研究謹慎又具說服力。作者顯示了即使最民主國家也很脆弱,也警告政治人物──自以為可以利用專制者又不會受傷的人。本書提供美國人民所有該避免的政治信念指南。──《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本書回顧歷史提供遭受威脅時捍衛民主規範的指引,讓大眾發現,當民主遭受威脅時,我們是有可能反擊的。充滿啟發又易讀。
作者對於民主衰亡研究的最大貢獻,就是他們拒絕西方例外論。他們述說我沒聽過的啟發性故事。傑出、具學術性又易讀,警世又中肯。──《衛報》(The Guardian)
兩位作者是反唐納‧川普的哈佛政治學教授。政治學者即使面對最強悍最幸運的竊聽記者仍有一大優勢,就是他們受過訓練能告訴我們大局。他們發揮有用的全球與歷史脈絡……揭示民主國家政治人物犯的錯誤是:讓危險的煽動者進入權力核心。他們提出民主的緩慢內部崩潰是有些規則可循的,這些規則在英國也完全符合。──《泰晤士報》(The Times)
名人推薦語
作者為世界面臨的最重要問題提供了高明的診斷:民主制度能延續嗎?他們以冷靜的精準與傑出的歷史掌握,指向腐化的警訊,並且定義想要保存自由政府者的義務。如果當下有緊急必讀的書,就是這本了。--小尤金‧約瑟夫‧迪昂(E.J. Dionne Jr.,),《川普之後的國家》(One Nation After Trump)作者
我們活在一個危險時期。任何擔心美國民主制度未來的人都該閱讀這本輕快易讀的書。不擔心的人更是必讀。──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共同作者
李維茲基和齊布拉特是外國民主制度的頂尖學者,以無比活力與正直,應用他們的專長看待美國現在的問題。他們以自己的淵博知識連結到我們每天體驗的混亂,讀者會感到智識的興奮,以及政治警告。──提摩西‧史奈德(Timothy Snyder),《暴政論》(On Tyranny)作者
關心國家未來的所有美國人都該閱讀這本公正、吸引人的書,橫掃全球、綜觀歷史,分析民主國家如何死亡。結果是一套診斷當前國內事態與復原展望的難忘框架。──丹妮爾‧艾倫(Danielle Allen),《我們的宣言與理由》(Our Declaration and Cuz)作者
兩年前,這種書不可能寫得出來:兩位專研外國民主崩潰的頂尖政治學者利用這份知識告知美國人他們的民主現今面臨的危險。我們應該感謝作者以他們的深度理解解讀當前的核心政治議題。──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政治秩序及其衰敗》(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作者
在這本傑出的歷史綜合論述中,作者顯示全世界民選領袖的行為如何鋪出民主失靈的道路,美國目前為何也有陷入同樣惡性循環的危險。本書應該作為恢復共同信念與超越憲法條文、構成重要護欄保護民主制度之作風的號角,被普遍緊急地閱讀。──賴瑞‧戴蒙(Larry Diamond),《改變民心的民主精神》(The Spirit of Democracy)作者
权力 豆瓣
Power:why some people have it and others don't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弗瑞·菲佛 译者: 杨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2
1.斯坦福大学著名组织行为学教授集30多年经验之大成,惊世骇俗的颠覆之作。
2.领导力大师《从优秀到卓越》《基业长青》作者吉姆•柯林斯,畅销书作者 《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哈佛商学院教授 畅销书《公司的王道》作者罗莎贝丝•莫斯•坎特,热力推荐。
3.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专家张国庆、独立财经观察家、社会学者侯宁、《IT经理世界》杂志执行总编贺志刚,倾情推荐。
4.彻底颠覆人们对权力的看法——世界从来都不是公正的,你想拥有的一切只有靠你自己去争取。
5.本书堪称普通人在强权社会中的生存指南,为每个人指出了通往权力和事业成功的真正路径。
6.在你获取权力的道路上,有三大障碍:相信这个世界是公正的,相信现有的领导力知识和成功人士的说教,而第三大障碍,就是你自己。在书中,作者为你破除偶像和传统的神话,让你了解到关系才是永恒的王道。
 本书为斯坦福大学著名组织行为学教授,关于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获得权力,运用权力,并维护权力的颠覆性作品。
 作者指出“世界从来都不是公正的,你想拥有的一切只有靠你自己去争取。”传统的相信生活是公平的做法,会让我们被现实世界中的挑战和竞争打得措手不及。我们也无法从当权者身上学到该如何获得权力,因为他们的建议通常经过了美化。
 通过大量真实案例,作者为我们每个人指出了一条通往权力和事业成功的真正路径。本书建立在人际交往的现实基础之上,它破除了偶像和传统的神话,不仅是一本必不可少的组织生存手册,也是领导力和管理领域的一个新标准。
明亮的对话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8 (52 个评分) 作者: 徐贲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说理是文明的产物,人是慢慢才变得开化和文明的。学习说理既是教育又是自我启蒙的过程。人们需要说理,因为说理比不说理更能找到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而真实和公正的东西在本质上来说是优于虚假和不公正的,是比较容易证明而且比较容易说服人的。更为重要的是,人有足够的天生能力接受真实和公 正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理性”。
“理性”不仅指明晓事理、辨知是非,而且是在说服别人时,提供敞亮、清晰、恰当的理由,并倾听别人的合理之言。这是一种公共理性,它离不开说理,也离不开适宜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社会必须拥有公民说理可以诉求、依据的普遍价值;政治必须尊重和保护他们自由、平等交流的公民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中,说理可以成为明亮的对话,一种因自由、理性而可持续的公共交谈。
——徐贲
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豆瓣
Why Does Inequality Matter
作者: [美]托马斯·斯坎伦 译者: 陆鹏杰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哈佛哲学教授,教我们如何对抗996,应对不平等。作为罗尔斯、内格尔同道。左右当代哲学进程的一代哲人,斯坎伦揭露了贫富差距的凶手,给“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一个说法。
《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的主要框架来自托马斯·斯坎伦1996年的林德利讲座,题目为《对不平等的反驳的多样性》。讲稿在2003年被斯坎伦收入《宽容之难》这本论文集中。自林德利讲座之后,斯坎伦不断为这个主题添加新的内容,并且以《平等何时重要?》为题多处发表演讲。这些内容经扩充和打磨后,最终形成了当下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斯坎伦把自己的平等观概括为“多元论的”和“关系性的”,前者意指我们有多种不同的理由来反对不平等,后者则指的是我们对不平等的关注应当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斯坎伦重点讨论了六种反对不平等的理由,它们分别是:(1)不平等造成了令人羞辱的地位差异;(2)不平等导致富人对穷人拥有不可接受的控制权;(3)不平等破坏了经济上的机会平等;(4)不平等破坏了政治制度的公平;(5)政府有义务向一些人提供福利,但不平等违反了对这些人的利益的平等关切;(6)当下产生财富不平等的经济制度是不公平的。正是基于这些反对不平等的理由,斯坎伦在本书中针对不少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给出了富有洞见的建议。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第一辑(1-10册)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 [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 [美]悉达多·穆克吉
---------------
第二辑(11-20册)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 [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 [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 凯利
---------------
第三辑(21-30册)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 [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建构一个理想世界》[荷]鲁特格尔·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平装+精装) [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 [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以] S. N. 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斯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 [美]欧阳泰
30《起源:万物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
第四辑(31-40册)
31《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美]托马斯·斯坎伦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 [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主编
34《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美]托马斯·M. 尼科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修订版)》 [荷]弗雷德·斯皮尔
36《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美]斯蒂芬·平克
37《历史性的体制:当下主义与时间经验》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8《希罗多德的镜子》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9《出发去希腊》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40《灯塔工的值班室》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持续出版,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1.银行劫匪启发哲学家。长期执教哈佛大学的哲学家,从银行劫匪口中看破不平等的起源。所谓的多元社会,不止意味着开放与共融,还带来了不平等的更多模式。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重量级学者、牛津大学公共政策系教授乔纳森·沃尔夫推荐。
斯坎伦从银行劫匪威利·萨顿的名言“因为钱在那儿”开始,梳理了种族、贫富、意识形态、名声地位等人与人之间各式各样的不平等。不平等针对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且日益多元化。在多元社会,解决不平等更加不能用“均贫富”一刀切的方法。由于不平等的复杂性和体系化,全球不平等和一个国家内部不平等的趋势难以遏制。
2.穷人永远是穷人。不平等的社会机制与设计,让穷人陷入全方位困境。
不平等在当代社会是多元的。对穷人来说,这种多元的不平等却是致命的。社会机制与层级制的设计让穷人处于人际关系网的底端,不论是种族问题、贫富差距、教育不公平、社会地位与体面,穷人几乎占据了所有这些难题的受害一方。同时,穷人因为医疗困境、收入困境,也没有条件享受一般程度的自由。由此可见,平等与自由从来不对立,斯坎伦也借此解开了平等与自由截然对立的哲学迷思,现实地看待平等与自由的关系。
3.“机会平等”太虚伪。机会平等人人都高喊“机会平等”,斯坎伦却要撕毁机会平等的虚伪面具,把不平等的残酷真相揭示给你们看。
我们经常夸大机会平等的作用,甚至认为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要达成成果,就看个人能力与努力。其实这根本是无稽之谈。因为我们的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从来都没有谋求任何一种层面上的平等。地域歧视、贫困歧视、行业歧视充斥各种场合,精致的社会等级制度擅长以机会平等的假面来为不公平提供“合理的”借口。更现实的情况是,就连机会平等距离我们都很遥远。所以,机会平等值得追求,却不应被夸大。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机会平等只是现实不平等的遮羞布和挡箭牌。
4.剑指坐拥话语权却麻木不仁的媒体与企业。指出舆论工具和媒体的荒谬逻辑,戳破媒体与企业口中道德的谎言。
当效率、能力与发展成为现代媒体与企业标榜的金字招牌,斯坎伦尖锐指出,个人能力与努力不能成为社会不平等的理由。过得最差的人应该有某种形式的优先权,而且这种优先权不能以效率、能力或社会发展的借口来取消。效率和能力不能成为控制他人和剥夺他人正常权利的帮凶。人获取财富和权利的逻辑不是凭个人能力和努力去争夺,而是在事业选择与决策时准备充分,判断明智,以合理的方式获得。
5.大错特错的996。个人能力与奋斗不能成为社会不平等与剥削的借口。
一个合理的制度,不应该因为单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而让他成为地位更高的人,为他开启不平等的特权绿灯。斯坎伦认为,努力就算与财富和地位相关,也是因为太多人认为自己没实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只是因为没努力——而这种荒谬的观念必须被驳斥。真正能说明不平等是合理的情况是:一个人在做出选择和决定时,他自身已经积攒了足够的条件,让这种社会优势水到渠成。而不是进行投机和内幕交易,让社会平等为了个人利益而倾斜。
------------------------------
【赞誉推荐】
斯坎伦四十多年来对平等观念(或者更确切地说对不平等观念)的思考,被浓缩成了这本令人印象极其深刻、发人深省却又十分简洁的著作。
——乔纳森·沃尔夫(Jonathan Wolff)
政治哲学家,牛津大学公共政策系教授
著有《今天为什么要读马克思》
关于道德的现实主义从不意味着我们现在相信的就是真理……正如托马斯·斯坎伦观察到的:“找出道德合理性的条件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道德哲学应该对答案感兴趣,但更应该对全面理解问题感兴趣。因此,我认为,斯坎伦做出了一项持久的贡献。
——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
哲学家,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斯坎伦的最新著作《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有助于我们理解道德和政治理论中的平等观念。这本书拥有自己的标志性优势:凭借出色的清晰度和耐心,斯坎伦创造出优雅的区分,并将它们牢牢地印在人们脑海中。这本书系统地驳斥了那些对平等由来已久的指控。我很喜欢读这本书,也从中受益匪浅。
——唐·赫佐格(Don Herzog)
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教授
不平等的现实正前所未有地冲击着全世界人民的政治意识……斯坎伦的著作《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将推进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就像他过去的工作一样。这本书采用了斯坎伦的经典论文《对不平等的反驳的多样性》中所设定的议程,追溯了地位平等和机会平等相互交织的重要性,以及平等与自由、民主、公平、非支配等价值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更好地理解不平等最令人担忧的地方,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对不平等的政治反馈应当涉及什么。
——马丁·奥尼尔(Martin O'Neill)
哲学评议人,英国约克大学高级讲师
《波士顿评论》资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