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tics
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 豆瓣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作者: (英)哈耶克 译者: 邓正来 张守东 李静冰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 7
三卷本的《法律、立法与自由》由“规则与秩序”、“社会正义的幻象”和“自由社会的政治秩序”三部分组成。本书是第一卷。尽管哈耶克费了很大的力气探讨法律与立法的关系,本书却并非是一部专业的法律学著作。他的法律理论是以解决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关系的问题为旨归的。同时,法律理论在哈耶克的著作当中又成了理解个人自由与社会治学之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前提。
哈耶克对于组织持悲观态度。他认为,所谓的秩序其实可分为“自生自发的秩序”与“组织秩序”,而这两种秩序是完全不同的。它们分别由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来支配。既然社会规则主要体现在法律,那么也就有自由的法律与立法的法律的区别。通常我们所说的“社会的”或者分配的正义,只是在组织秩序中才具有意义。而它在自生自发的秩序中,也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大社会”或者卡尔・波普尔所谓的“开放社会”当中,则毫无疑义且与之完全不相容。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即使自由民主制度模式占据支配地位,因为代议机构(比如议会)既制定正当行为规则(如立法)又指导或管理政府,而必定导致自由社会的自生自发秩序逐渐转变成一种服务于有组织的利益集团联盟的全权性体制。正是这样,民主体制一步一步远离了它最可靠地保障个人自由的初衷。
在第一卷当中,哈耶克建构起他的自由理论,他重点论证了自由为什么是一个重要价值的问题,自由在哈耶克的整个社会哲学中具有支配性的地位。哈耶克指出,自由就是不受制于不正当的强制,这样,个人在社会当中必须具有确实地获得保障的领域。而法律就是自由的基础。
但是有组织秩序的法律,也有自生自发秩序的法律。即所谓的公法与私法。为了防止混淆公法与私法,就得把法律与立法区别开来。它在学理上建构起了社会秩序规则的二元观,把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区分开来。肯定了“私益”的价值。
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 豆瓣 Goodreads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作者: [英]哈耶克 译者: 邓正来 张守东 李静冰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 - 1
三卷本的《法律、立法与自由》由“规则与秩序”、“社会正义的幻象”和“自由社会的政治秩序”三部分组成。本书是第一卷。尽管哈耶克费了很大的力气探讨法律与立法的关系,本书却并非是一部专业的法律学著作。他的法律理论是以解决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关系的问题为旨归的。同时,法律理论在哈耶克的著作当中又成了理解个人自由与社会治学之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前提。
哈耶克对于组织持悲观态度。他认为,所谓的秩序其实可分为“自生自发的秩序”与“组织秩序”,而这两种秩序是完全不同的。它们分别由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来支配。既然社会规则主要体现在法律,那么也就有自由的法律与立法的法律的区别。通常我们所说的“社会的”或者分配的正义,只是在组织秩序中才具有意义。而它在自生自发的秩序中,也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大社会”或者卡尔・波普尔所谓的“开放社会”当中,则毫无疑义且与之完全不相容。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即使自由民主制度模式占据支配地位,因为代议机构(比如议会)既制定正当行为规则(如立法)又指导或管理政府,而必定导致自由社会的自生自发秩序逐渐转变成一种服务于有组织的利益集团联盟的全权性体制。正是这样,民主体制一步一步远离了它最可靠地保障个人自由的初衷。
在第一卷当中,哈耶克建构起他的自由理论,他重点论证了自由为什么是一个重要价值的问题,自由在哈耶克的整个社会哲学中具有支配性的地位。哈耶克指出,自由就是不受制于不正当的强制,这样,个人在社会当中必须具有确实地获得保障的领域。而法律就是自由的基础。
但是有组织秩序的法律,也有自生自发秩序的法律。即所谓的公法与私法。为了防止混淆公法与私法,就得把法律与立法区别开来。它在学理上建构起了社会秩序规则的二元观,把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区分开来。肯定了“私益”的价值。
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 豆瓣
If You're an Egalitarian, How Come You're So Rich?
作者: [英] G. A. 柯亨 译者: 霍政欣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展示的是G.A.柯亨于1996年在爱丁堡大学发表的“吉福德”演讲。柯亨关注马克思主义与罗尔斯派自由主义,并在这些思想体系与塑造个人生活的选择之间找到了联系。就马克思主义而言,相关的生活经历源自他本人: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蒙特利尔共产主义社区,这一成长背景使他笃信社会主义的平等主义理念。就罗尔斯自由主义而言,柯亨着眼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生。他指出,平等主义的正义,不仅像罗尔斯派自由主义所教导的那样,事关确定社会结构的规则,而且事关个人的态度。
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豆瓣 Goodreads
They Thought They were Free:the Germans 1933-45
7.3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尔顿·迈耶 译者: 王岽兴 / 张蓉 商务印书馆 2013 - 11
米尔顿·迈耶,德裔美国犹太人,身份复杂的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二战时他曾是一名拒服兵役者。“正派的人”如何且为何成为纳粹,这个问题吸引他在战后旅居德国,并与当地的德国家庭共同生活长达十年之久。他由此了解纳粹统治下普通德国人的生活故事,也催生了这本极具影响的书:《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十位曾在纳粹时期生活过的小人物是其主要受访者。在他们的讲述下,纳粹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或意识形态,更是十分适合一战后德国人气质和心态的世界观。纳粹征服了伟大的和平庸的德国人的心灵,也压垮了他们。迈耶精辟地写道:德国对纳粹主义的积极性很明显就是“小人物变疯了”。
本书堪称一份研究第三帝国时期德国生活的微观社会人类学报告,它最有价值的贡献是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观念的图景:纳粹体制如何在普通德国人的层面以及德国社会内部发生作用。这些极具颠覆性的内容引人深思,关乎德国人,更关乎我们每个人自身。
作为一名兼具德国血统和犹太信仰的美国自由主义新闻记者,米尔顿·迈耶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秉承良心的公正与无情的诚实。正是这一点赋予本书强大的冲击力量。
——沃尔特·L.多恩,《星期六评论》
德国问题再次成为了我们政治的核心。对其根本性的探讨,不会比这部著作更出色、更人道和更清晰洗练了。
——奥古斯特·赫克舍,《纽约先驱论坛报》
国家的常识 豆瓣
Countries and Concepts: Politics, Geography, Culture
9.0 (27 个评分) 作者: [美]迈克尔·罗斯金(Michael G. Roskin) 译者: 杨勇 / 夏维勇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 - 4
本书通过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对世界的部分典型国家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选取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伊朗这9个国家作为分析的模型,以生动简洁的语言从历史、制度、政治文化、现状、争论等5个方面讲述公民需要了解的“国家常识”。
作者将国家的历史、地理与当代的发展现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运用大量篇幅追溯各国的历史,穿插地图直接展现各国所处的地缘环境,并且着重阐述了历史源流与地理环境对政治文化的变迁、制度的变更与当代议题的发展的影响。在叙述过程中,作者还强调了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特性、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制度。
政治的人生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8 (30 个评分) 作者: 王沪宁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 1
《政治的人生》是王沪宁的个人日记,如王沪宁所说: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做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致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
2019年6月21日 已读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弱者;有的是强者;有的要别人来设定目标,有的给别人设定目标;有的需要感情支持生活,有的需要意志支持生活。我大概在每一对概念中都会选择做后一种人。”
Biography Politics
美国秩序的根基 豆瓣
Roots of American Order
6.8 (5 个评分) 作者: [美]拉塞尔·柯克 译者: 张大军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6
20世纪70年代初,本书首次面世时,美国正处于危机之中:理查德?尼克松不光彩地辞去总统职务,越南战争正走向灾难性的结局,大学正从学问的殿堂堕落成疯人院……
在世人大多对美国的未来感到沮丧时,作为当代保守主义运动的思想导师,柯克却满怀希望地期盼美国秩序的复兴,将其根基牢牢锚定在《旧约》中的先知时代,上下纵横三千多年,不无洞见地指出,从古希腊罗马到基督教的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西方历史的演变过程时时都在酝酿美国秩序的种子:耶路撒冷的信仰和伦理、雅典的理性与荣耀、罗马的美德与力量、伦敦的法律与市场,所有这一切都将融汇到由清教徒肇始的美国秩序之中。
在柯克看来,美国的成功之道似乎可以概括如下:宗教信念派生出有秩序的自由观;有秩序的自由观派生出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则为美国经济、社会和个人活力的发挥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保障。
柯克念兹在兹的是,让美国保持自由和繁荣的那些永恒之道,而这些永恒之道就蕴藏在美国和西方文明的传统之中。
抉择与分歧 豆瓣
Divided Counsel: The Anglo-American Response to Communist Victory in China
作者: 埃德温•马丁(Edwin W. Martin) 译者: 姜中才 于占杰 译 / 姜中才 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4
作为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在中国和东南亚的职业外交人员,马丁在书中运用大量外交档案和权威文献资料,论述了英美两国对新中国的不同反应与态度,涉及华德事件、外交理念、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关系、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及英美的反应、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日内瓦会议等重大史实,还原了英美外交机构的复杂的决策与协调过程,可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和外界的反应,以及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适过程。
利用大量的原始的一手档案资料,还原英美复杂的外交决策与协调过程,再现六十多年前的外交风云。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外交也有重要价值。
一部结构紧凑、思路清晰,而又容易引发争论的著作。该著作完全建立在对英美一手档案和二手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它对美国和英国面对1948~1951年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的原因,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美国历史学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生命的自主权 豆瓣
Life's Dominion: An Argument About Abortion, Euthanasia, and in dividual Freedom
作者: 【美】罗纳德·M.德沃金 译者: 郭贞伶 / 陈雅汝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3 - 3
《生命的自主权:堕胎、安乐死与个人自由的论辩》是一本有关生命与死亡的书,也是一本有关人与人之间相待关系的书。就实际例子来说,这本书和当代两项争议最激烈的议题有关:堕胎和安乐死。可以理解的是,《生命的自主权:堕胎、安乐死与个人自由的论辩》所受到的批评注目,有绝大部分是因有关堕胎的论点所引起。然而,就长期而言,我们将会看到《生命的自主权:堕胎、安乐死与个人自由的论辩》中有关安乐死的论点——在死亡权上对生命与死亡的看法一一会更加激进、更具争议性,而且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对他们的生活也更为重要。
英国:优雅衰落 豆瓣
作者: 桂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9 - 3
【内容简介】
“脱欧”公投像一把无情的手术刀,将英国的表皮瞬间切开,把深藏其下、最真实的繁复肌理与血脉呈现出来。“脱欧”所带来的刺激与冲击恰恰引起英国最自然的应激反应,这反应是欣喜、愤怒、后悔、无奈,它们就是最真实的“优雅衰落中的英国”。
新华社驻伦敦记者桂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采访、感受,试图在“脱欧”这个节点去理解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解读“脱欧”背景下的英国,从中串联起英国的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学术与政治……这里既有大英帝国荣耀的过去,比如多佛和朴茨茅斯;也有萧瑟的现在,比如“西方瓷都”斯托克城。他向“唐顿庄园”的女主人了解英国贵族的生活现状,也采访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校长,去探究自由与秩序的交点。英国的衰落是无人否认的,但这个衰落的过程持续了一百年,这份优雅从容,也能让我们看见社会与人性。
【媒体推荐】
不要害怕,这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
——莎士比亚《暴风雨》
英国正在“优雅地衰落”,它仍在欧洲发挥重要作用,与美国保持着“特殊关系”。 “脱欧”将让英国陷入“二战”以来最大的危机,损害英国的国际影响力。
——英国前副首相、自由民主党原党魁尼克•克莱格
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经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在他们那短促的自由时刻里,他们运用自由的那种方法,也确乎是值得他们丧失自由的。
——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
不能用GDP或其他经济数字来评价一切,还有一种标准叫生活品质。
——英国独立党前领导人奈杰尔•法拉奇
我发现剑桥大学在任何意义上而言都是一个庇护所。
——剑桥大学拉丁文教授、英国诗人阿尔弗雷德•豪斯曼
我深信,今天每个中国知识分子身上都能看到严复的影子,希望我们今天在开眼看世界、看到优雅衰落的英国后,能有新的作为。
——本书作者桂涛
【编辑推荐】
★ “脱欧”,时下火热的时政话题之一,理解“脱欧”是读懂国际局势的入门课程。
★ 英国之所以仍保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源于它为当代世界制定的规则和秩序,小到邮票的使用,大到国际语言的通行,英国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
★ 读懂英国的衰落,对照中国的崛起,能得到豁然开朗的现实启示。
★ 这是一次全面了解英国的绝佳时机,带你从历史的高空鸟瞰全英:从唐宁街10号到威斯敏斯特宫,从英吉利海峡到朴茨茅斯港口,从曼彻斯特的工厂到海克利尔的城堡,从牛津到剑桥,莎士比亚到海伊书镇……
★ 新华社驻外记者官方与民间双重视角的观察,走访二十余个英国城镇,受访者遍布各行各业,收集大量一手材料,记录鲜活现实,触摸历史细节,展开《寻路中国》式的社会纪实。
★ 作者试图透过层层迷雾,站在新与旧的交点上,审视“脱欧”时代的的权力、荣耀、秩序和现实。
★ 巧妙串联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学术与政治,用“脱欧”手术刀解剖当代英国社会,呈现真实的繁复肌理与血脉。
全球化时代 豆瓣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narchists and the Anticolonial Imagination
作者: [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董子云 商务印书馆 2018 - 10
◆一项连接菲律宾、古巴、中国、日本、美国的广阔研究
◆《想象的共同体》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深度论述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
....
【内容简介】
19世纪晚期,电报、万国邮政联盟、铁路与蒸汽船使得跨国连接成为可能,早期全球化已然开端。人口迁移与观念传播同时进行,无政府主义与民族主义相遇,其信奉者实施了目标和次数都引人注目的暗杀行动,引发了早期的“反恐怖主义”立法;古巴与菲律宾作为西班牙帝国仅存的两处重要殖民地,几乎同时爆发民族主义起义,其间革命者互通有无、协调行动,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全球性合作。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从菲律宾下笔,逐渐向欧洲、美洲和亚洲发散,聚焦于以菲律宾国父、小说家何塞·黎萨尔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主义者,再现了“一战”前的世界政治与文化图景。在此基础上,他试图阐明早期全球化时代无政府主义如何影响了民族主义,而全球组织网络又如何塑造了世界各地的民族主义运动。
....
【媒体推荐】
本书的焦点集中在一批杰出的人们和那段意义重大的岁月,非常本土化,同时又具备全球视野。
——T·J·克拉克《伦敦书评》
一段不同寻常又引人入胜的历史。
——《卫报》
本书为无政府主义和反殖民思潮的全球性传播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出版社人周刊》
这份研究文字优美,异常博学。
-—-英国《独立报》
···
【编辑推荐】
◆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是国际知名的历史政治学家,曾获2011年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赫希曼研究奖、2000年福冈亚洲文化奖。其早年著作《想象的共同体》已成为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所及几乎横跨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并成为当代文史社会科学学生必读之书。
◆安德森早年师从康奈尔大学东南亚研究专家乔治·卡欣。在卡欣的影响下,安德森在东南亚、美洲研究方向成果斐然。本书汇集了安德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他以流畅优美的文字重现了当时的伦敦、巴黎、香港、马尼拉、新加坡等截然不同的情景。本书从文学和政治双重维度,探索世界各地的激进民族主义之间蕴藏的无政府主义力量,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如何利用包括小说、杂志文章等在内的文化途经扩散其政治理念。
◆本书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亮点是安德森对“早期全球化时代”(指19世纪晚期)的观察和研究,他认为电报、邮政和铁路系统的完善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科学发现、文化传播甚至军事斗争的相互影响也变得更加明显。这种比较历史研究视角包含更大信息量,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趣味。
想象的共同体 豆瓣 谷歌图书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6 (7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4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它们在历史上是怎样出现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为何它们能够在今天拥有如此深刻的情感上的正当性?这些都是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学者们试图要解答的问题。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哥白尼精神“独辟蹊径,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出发探讨了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力图提出一个解释上述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新的理论典范。安德森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将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他认为这些“想象的共同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通过比较史和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安德森对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进行了论证:他否定了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民族主义起源于欧洲的观点,认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南北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才是“第一波“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经由美洲而散播至欧洲,再到亚洲和非洲。安德森百科全书式的欧洲史素养与当代东南亚研究权威的背景,以及他对东西方多种语言的掌握能力,使得他的论证更具说服力。《想象的共同体》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令它已经成为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所及几乎横跨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是当代文史社会科学学生必读之书,同时也是理解人类社会诸多现象时,不可或缺的指引。
共同的底线 豆瓣 Goodreads
9.2 (42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3
《共同的底线》的宗旨是从“主义”、“文化”与“部门”的分析中,结合我们特定的“问题”来论证持守底线的意义。
“共同的底线”并不是调和折中。虽然我并不反对调和折中,正如我既不反对自由主义也不反对社会民主主义一样。也许将来在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争成为真问题时,我会持某种有原则合逻辑的折中态度,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持守底线。
甜与权力 豆瓣
Sweetness and Power: 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
8.2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西敏司 译者: 朱健刚 / 王超 商务印书馆 2010 - 5
《甜与权力》一书便是一个绝佳范例。作为一部人类学经典作品,西敏司娓娓道来的是糖这件平常事物身后奇妙而非同寻常的历史。聚焦于工业化早期的英格兰以及美洲加勒比殖民地的甘蔗种植园,西敏司把糖的命运讲述得格外深刻而不乏趣味。书中我们看到了糖从一件奢侈品化身为工业化生产之商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密切地与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奴隶化生产,乃至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联系在了一起。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糖是如何经过一个自上而下的复杂文化过程,一步步地嵌入到了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人类学家如何从纷繁的历史材料中发潜阐幽?如何在平凡处着眼进而揭示出背后的不平凡?
The Fifth Risk 豆瓣
作者: Michael Lewis W. W. Norton & Company 2018 - 10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if the people given control over our government have no idea how it works?
"The election happened," remembers Elizabeth Sherwood-Randall, then deputy secretary of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then there was radio silence." Across all departments, similar stories were playing out: Trump appointees were few and far between; those that did show up were shockingly uninformed about the functions of their new workplace. Some even threw away the briefing books that had been prepared for them.
Michael Lewis’s brilliant narrative takes us into the engine rooms of a government under attack by its own leaders. In Agriculture the funding of vital programs like food stamps and school lunches is being slashed. The Commerce Department may not have enough staff to conduct the 2020 Census properly. Over at Energy, where international nuclear risk is managed, it’s not clear there will be enough inspectors to track and locate black market uranium before terrorists do.
Willful ignorance plays a role in these looming disasters. If your ambition is to maximize short-term gains without regard to the long-term cost, you are better off not knowing those costs. If you want to preserve your personal immunity to the hard problems, it’s better never to really understand those problems. There is upside to ignorance, and downside to knowledge. Knowledge makes life messier. It makes it a bit more difficult for a person who wishes to shrink the world to a worldview.
If there are dangerous fools in this book, there are also heroes, unsung, of course. They are the linchpins of the system―those public servants whose knowledge, dedication, and proactivity keep the machinery running. Michael Lewis finds them, and he asks them what keeps them up at night.
全球化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英国] 齐格蒙·鲍曼 译者: 郭国良 / 徐建华 商务印书馆 2013 - 9
本书是一本专论全球化问题的学术著作。全球化是当前使用颇多的一个词。作者从全球经济创造“在外地主”的方式入手,详尽剖析了全球化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对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甚至对我们的时空概念的影响。通过理性的、透彻的分析,作者断言,全球化既有联合,又有分化,在富人与穷人之间筑起一道日益扩大的鸿沟。全球化带来的不是我们预期的混合文化,而是一个日益趋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