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ology
过滤泡 豆瓣
The Filter Bubble: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
作者: [美]伊莱·帕里泽 译者: 方师师 / 杨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 8
2011年3月,伊莱·帕里泽在TED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过滤泡”的概念,用来指认一种“智能隔离状态”:受技术媒介的影响,用户与不同的意见信息分离,被隔离在自己的文化或思想泡沫中。帕里泽呼吁那些可以形塑互联网功能的巨头公司,要正视这种信息过滤形式,仔细考虑其可能给社会带来 的负面效应。该演讲虽然只有不到10分钟,但在YouTube网站上点击量累积超过400万次。之后在此基础上出版的《过滤泡》一书,引发了轰动式的反响。
本书虽然成书于2011年,中间互联网历经天翻地覆的变化,书中提到的一些互联网公司和应用甚至已经成为“互联网历史”,但另一方面,书中的观点和结论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是更多后来的现实案例完全印证和支持了作者当时的预言。当我们满怀期望即将进入一个高速互联、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全景式沉浸传播的时代时,多年前作者对于互联网未来生态发展的愿景,而今依然能够获得广泛的共识。
“过滤泡”这一概念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指出了互联网巨头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能力,对信息流动进行重组和垄断,它提醒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要切实关注自身的隐私保护,对搜索引擎和各类网络应用保持清醒的态度。因为对于善的公共生活而言,透明且多样化的信息环境至关重要。
多方推荐
互联网越来越少地向我们展示广阔世界,而把我们锁定在熟人邻里之间。正如伊莱•帕里泽所说的,其风险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无意中聚集在了一个贫民窟中。
——克莱•舍基,《人人时代》和《认知盈余》作者
“个性化”听起来很温和,但是伊莱•帕里泽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案例,指出它在互联网上的出色表现将引发一场信息灾难——除非我们注意到他的警告,以及保持一流的新闻敏感度和进行正确的分析。
——史蒂夫•利维,《谷歌总部大揭秘:谷歌如何思考、运作,形塑你我的生活?》作者
我们使用的互联网软件越来越智能,越来越符合我们的需求。伊莱•帕里泽透露,风险在于我们越来越看不到其他视角。在《过滤泡》中,他向我们展示了这种趋势是如何强化党派偏见和狭隘思维方式的,并指出了走向更宏大的在线视角多样性的路径。
——克雷格•纽马克,克雷格列表(Craigslist)广告网站创始人
伊莱•帕里泽写了一本必读之书,内容是关于当代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网络的个性化。
——卡特琳娜•菲克,Flickr图片网站和Hunch网站联合创始人
虽然你经常在网上耗费大把时间,但我敢打赌——你一定不了解网络的运作方式。伊莱•帕里泽的这本杰作同时做到探究真相与诠释现象,不但揭开了特定信息的流向之谜,也说明了我们该如何重返思想交流的广场。本书读来趣味横生,让人对日常偶遇的新知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比尔•麦奇本,《大自然的尽头》《地球•地殏:
如何在质变的地球上生存》作者,350org环保网站创办人
《过滤泡》展示出寓意丰富的在线设计其意料之外的后果是如何给政治带来深刻而突然的变化的。所有人都同意,互联网是变革的有力工具,但变革是好是坏,取决于创造和使用它的人。如果你觉得网络是为你打开的世界之窗,你需要浏览这本书来理解你没有看到的东西。
——杰伦•拉尼尔,《你不是个玩意儿》作者
十多年来,反省人士一直在担心:当网络的个性化发展到极致时,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伊莱•帕里泽在本书中的剖析是最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
——劳伦斯•莱斯格,《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
《谁绑架了文化创意?:如何找回我们的自由文化》
《REMIX,将别人的作品重混成赚钱生意》作者
在我认识的对数字科技与民主程序的交互进行研究的人当中,伊莱•帕里泽不仅见解是最精辟的,其历练也无人能出其右。《过滤泡》一书挑明了计算机程序是如何限制用户眼界,如何更能预测网友反应的。只要你关心人类在数字世界中将何去何从,你就应该阅读本书——而如果亚马逊网站给你漏推了这本书,你就更应该详读。
——道格拉斯•拉什科夫,《公司化的生活》《编程还是被程序化》作者
在《过滤泡》一书中,伊莱•帕里泽揭示了个性化网络刊登新闻的宗旨:只有适合你的新闻我们才刊登。
——乔治•莱考夫,《别想那只大象》《政治头脑》作者
伊莱•帕里泽忧心忡忡。他非常关心我们共同的社会领域,认为它处于危急之中。他对互联网趋势的彻底调查让我也心有戚戚。他甚至给我讲授了很多关于脸书的事情。《过滤泡》一书必读。
——戴维•柯克帕特里克,《脸书效应》作者
一个由熟悉的世界构成的世界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学习的,隐形的自动宣传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再灌输回我们。
——《经济学人》
在《过滤泡》一书中,伊莱•帕里泽详细分析了每一次点击、刷新和敲击键盘如何让接下来出现的信息发生变形,由此创造出一种近乎虚构的量身定制的现实。
——《纽约时报》
《过滤泡》一书提出了以下重要的问题,当大型互联网公司垄断技术和数据时,我们如何来认知和面对这一新型的“监控”和“霸权”,这一重要的社会中介形式又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挑战?
——李良荣,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对整合型隐私的伤害不仅仅表现为隐私主体在短期内“无感”,有时还不断主动提供伤害的资源——持续提供数据信息以促使隐私主体接受个性化服务,于是,“隐私悖论”成为每个现代社会成员深陷其中的一个困局。
——顾理平,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会长
在互联网时代,期盼、呼吁“科技向善”的同时,提升网络素养也是当务之急。“过滤泡”概念使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基于搜索引擎的信息获取模式的弊端,更好地趋利避害。
——戴丽娜,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
《过滤泡》这本书重点分析搜索引擎在个体认知和集体意识的形成、演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可用于探讨技术和数据利用的社会影响的分析框架。目前,中外网络安全及数据安全立法的关注点正在从传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转向规制技术和数据在利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各种安全风险。相信这本书将有利于各相关群体更有效地参与到立法和监管的讨论过程中。
——洪延青,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主要起草人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 豆瓣
作者: 刘骁骞 人民出版社 2020 - 11
为了追踪新闻现场,刘骁骞潜入贫民窟采访过毒贩,带着隐形摄像头暗访过枪支黑市,流连于殡仪馆和墓地只为寻找一具即将下葬的尸体。为了*限度降低报道风险,他从陌生人中招募线人,乔装成老师,商人和地质学家。这是一段「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职业选择,也是一条通向真相的必经之路。
传染 豆瓣
The Rules of Contagion: Why Things Spread - and Why They Stop
作者: [英] 亚当·库哈尔斯基 译者: 谷晓阳 / 李曈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11
★ 比尔·盖茨无比期待的新知佳作。
★ 联合国前助理秘书长、埃博拉病毒发现者彼得·皮奥评价“一定不要错过”。
★ 曾光、石正丽、薛澜、万维钢等学者、作家联袂推荐。
★ 全球第一本新冠疫情研究者撰写的流行病学方法在各领域应用的大众图书。
★ 入选摩根大通年度图书书单(Ne xtList2021)
★ 入选英国《金融时报》两项年度最佳图书书单:“2020年度最佳图书(书评人评选)”(Best books of 2020: critics' picks)、“2020年度最佳科学图书”(Best books of 2020: Science)。
★ 英国《卫报》“2020年度最佳科学图书”(Best science books of 2020)。
★ 英国《泰晤士报》“2020年度最佳科学图书”(Best science books of the year 2020)。
★ 英国《新政治家》杂志“2020年度图书”(Books of the Year)。
★ 入选《华盛顿邮报》“最具2020年特色的图书”书单(The most 2020 books of 2020)
----------------------------
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效果显著的网 络营销、广泛传播的政治谣言、劫持电脑并勒索高额赎金的电脑病毒,这些现象看似彼此无关,但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它们都是传染性事件。这并不只是一种通俗化的比喻,实际上,如果隐去标签,金融泡沫和麻疹的传播曲线几乎别无二致。
以历史上的重大疫情和科学人物为线索,《传染》讲述了传染病研究中的模型方法的发展历程。以此为基础,作者用一个个实例展示了如何用这些方法来研究和应对社会问题:用防控性病的方法降低金融危机的爆发风险;通过分析童话的“基因组”追溯其起源;用接种疫苗的策略降低暴力活动的发生率;通过找到社交网络上潜在的超级传播者来提高网络营销的效果……
无论是疾病还是社会现象,传染的前提都是人际网络,而模型方法的核心正是对网络的深入理解和调控。如今的我们身处在一个个复杂并相互影响的人际网络中,从传染的角度去审视和应对各类问题,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全新的启示。
男性妥协 豆瓣
7.3 (21 个评分) 作者: 蔡玉萍 / 彭铟旎 译者: 罗鸣 / 彭铟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7
通过对中国深圳、东莞和广州266名农民工的深度访谈,本书描述了中国的城乡迁移对家庭和性别关系的改变。而这一探讨,是通过聚焦于男性和男性气质的改变来完成的。
作者在书中展示了这场始于三十多年前的大规模城乡迁移是如何重塑男性农民工作为爱人、丈夫、父亲和儿子的角色的。在这场为了生计的“搏斗”中,男性农民工做出了“男性气质的妥协”:他们通过在夫妻权力和家务分工中做出让步、重新定义孝顺和父职等方式,努力维护着家庭中的性别界线和他们在家庭中的象征性的支配地位。
这些男性农民工及其家庭的故事,也揭示了中国经济改革、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另一个侧面。
本书荣获国际社会学协会移民研究2018年度最佳图书奖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RC31 Sociology of Migration 2018 Best Book Award)
苦海沉浮 豆瓣
China: Alive in the Bitter Sea
作者: [美] 弗克斯·巴特费尔德 译者: 张久安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 - 5
此书根据1986年10月伦敦第三版译出
引子 第一印象
第一章 人家叫我“洋鬼子”
第二章 大家生活在单位里
第三章 级别后面是什么
第四章 关系、后门——铺天盖地
第五章 一本难念的经
第六章 男男女女这样相爱
第七章 妇女顶了半边天
第八章 啊,两亿青少年
第九章 听话,乖孩子
第十章 他的爸爸是将军
第十一章 固守家园的亿万农民
第十二章 工人捧着铁饭碗
第十三章 古话说:衙门八字开
第十四章 卫东的彷徨
第十五章 有一位雕刻家
第十六章 情报·交流·小道消息
第十七章 密不可宣的种种机密
第十八章 西部劳改营
第十九章 人们盼望法制
第二十章 必然要走下去
The Crisis of the Meritocracy 豆瓣
作者: Peter Mandl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 9
The Crisis of the Meritocracy answers this question not by looking to politicians and educational reforms, but to the revolution in attitudes and expectations amongst the post-war British public - the rights guaranteed by the welfare state, the hope of a better life for one's children, widespread upward mobility from manual to non-manual occupations, confidence in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in a 'learning society' and a 'knowledge economy'.
As a result of these transformations, 'meritocracy' - the idea that a few should be selected to succeed - has been challenged by democracy and its wider understandings of equal opportunity across the life course. At a time when doubts have arisen about whether we need so many students, and amidst calls for a return to grammar-school selection at 11, the tension between meritocracy and democracy remains vital to understanding why our grandparents, our parents, ourselves and our children have sought and got more and more education - and to what end.
全球“猎身” 豆瓣
8.3 (48 个评分) 作者: 项飚 译者: 王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为什么印度的整体社会发展缓慢,而软件出口却独领风骚?为什么美国的IT公司不断裁人,同时又引进外国雇员?作者基于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长达两年的人类学实地调查写作此书,指出其中关键在于IT产业中的“猎身”体系。它是指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全球化劳动力配置和管理体系。
不顾诸神 豆瓣
In Spite of the Gods: The Strange Rise of Modern India
7.4 (7 个评分) 作者: (英)卢斯 译者: 张淑芳 中信出版社 2007 - 11
印度正在快速崛起,然而,这个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经济增长的南亚次大陆国家依然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奇怪国度:它是一个民主社会,但依然盛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它是一个羽翼渐丰的核大国,但依然有40%的儿童营养不良;它有着历史悠久的反物质主义文化传统,却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作为英国《金融时报》南亚办公室主任,爱德华·卢斯在印度工作了6年的时间。从总理、部长、教宗、商人、社会活动家,到教授、学生、警察、贫民,乃至自己的妻子……他全方面考察了印度这块充满神奇的土地。本书从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的各个方面,展现了一个正在全面转型的印度及其对世界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使我们可以避免用一两个原因作为印度崛起或者不崛起的答案。
製造俄羅斯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Russia:From Gorbachev's Freedom to Putin's War
作者: 亞凱迪.歐卓夫斯基(Arkady Ostrovsky) 译者: 楊芩雯 馬可孛羅文化 2017 - 10
誰能掌控媒體,誰就掌控了國家。
「在拿下克里姆林宮前,你必須先拿下電視台。」──俄國政治家亞歷山大.亞可夫列夫
以媒體角度剖析近代俄羅斯政治轉型、歷史發展歷程
我們今日所見的俄羅斯面貌,乃是政治人物、媒體、財閥共謀「製造」的產物
★2016年歐威爾獎(Orwell Prize)得獎作品、《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圖書
★《古拉格的歷史》作者安.艾普邦姆、《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深度推薦
★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陳相因專文導讀
【各界書評】
「亞凱迪.歐卓夫斯基是近十年來最具洞察力的駐莫斯科特派員,在《製造俄羅斯》中,他憑藉對所鍾愛國家的深刻了解,訴說其現代史上扣人心弦的悲劇故事。一本富原創性、發人深省且不可或缺的傑出著作。」──A.D.米勒(A. D. Miller),前《經濟學人》莫斯科特派員
「俄羅斯出奇自由的媒體一度曾是改革的強力工具。亞凱迪.歐卓夫斯基以啟發人心的悲傷語調,描述除卻極少數媒體人外,其餘皆改變立場──蓄意而為、自私自利且以國家之名──轉而去創造真實的扭曲身影,並且形塑了今日的俄國。」──羅德里克.布瑞斯衛(Rodric Braithwaite)爵士,前英國駐俄羅斯與駐蘇聯大使
「歐卓夫斯基寫出俄國後蘇聯時期『反革命』的真正內幕故事,這是一本重要且適時出現的著作。」──安‧艾普邦姆(Anne Applebaum),《古拉格的歷史》作者
「不可或缺、適時且總是扣人心弦,亞凱迪.歐卓夫斯基的書解釋了今日俄羅斯的再造,從蘇聯解體直到普丁崛起這段時間裡,以莫斯科人的老練眼光細緻剖析權力、金錢和媒體的變化,並以天賦洋溢的敘事手法,寫出克里姆林宮謎團的真實紀事。」──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Montefiore),《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歐卓夫斯基不僅研究從戈巴契夫到普丁之間的轉變,他個人的成長亦與之同時開展……一本引人入勝的論證著作。」──唐納德.雷菲爾德(Donald Rayfield),《文學評論》月刊
「歐卓夫斯基的敘述引人入勝,把許多人物刻劃得活靈活現,他們在現代歷史上扮演關鍵角色卻多半遭到遺忘……(作者)展示普丁的掌權何以不算是偶發異常。」──約翰.坎夫納(John Kampfner),《觀察家報》
「生動描述現代俄羅斯的演變……歐卓夫斯基揭示,戈巴契夫年代的自由夢想,如何被普丁時期的獨裁國族主義所取代。」──基甸.拉赫曼(Gideon Rachman),《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圖書評語
【本書內容】
是誰製造了俄羅斯?作者亞凱迪.歐卓夫斯基認為,是媒體創造了俄羅斯,形塑外人所見的俄羅斯樣貌,其中也包括俄羅斯人所看見/或相信的俄羅斯面貌。
在本書中,作者藉著追溯過去二十五年以來的俄國歷史沿革、敘事和主流思想,盼能說明俄國歷史上的轉折點。不同於一般討論前蘇聯轉型到俄羅斯歷程的著作,重心可能會放在戈巴契夫、葉爾欽、普丁等重要政治人物身上,這本的焦點會是媒體工作人員,他們可能是主播、主持人、記者、編輯或政治評論家,各自懷著不同的政治立場,產製各類節目、廣播、報刊、雜誌、社論,宣傳不同的意識型態。當然,其中有部分媒體是國家機器的共謀,但也有一些媒體持批判當前政權的立場。但不管是哪一方,媒體都是操縱輿論的工具,餵養閱聽者產製後的資訊;影響力小的可能引發一場地區的示威遊行,影響力大的可能讓政權更迭,更甚而引發民族仇恨與戰爭。因此作者認為是這群媒體人「製造了後蘇聯時期的俄羅斯」,只有掌控媒體才能入主克里姆林宮。
透過這本書我們將可以理解俄羅斯從共產極權國家轉型到自由民主國家的改變歷程,以及其中媒體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若我們回頭省思台灣三十年來的民主轉型,俄羅斯也足以做為相對照的參考點,值得細細思索、探求。
古罗马的笑 豆瓣
Laughter in Ancient Rome: On Joking, Tickling, and Cracking Up
作者: [英] 玛丽· 比尔德 译者: 王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8
什么会让罗马人发笑?谁在笑?什么时候能笑,什么时候不能笑?谁在制定笑的规则和文化?笑在罗马人生活、权力和意识层面扮演了何种角色?
本书既是一部“笑史”,又是一部罗马社会文化史。作者在广博的文学、历史学、心理学、语言学、考古学知识的基础上,以幽默诙谐但又不失严谨的笔触讨论了古罗马“笑”的关键主题——从开着玩笑的演说家、弄臣,到可笑的猴子,重现了古罗马社会运作方式和权力体系,揭示笑在古罗马的核心地位和文化意涵。本书不但为了解古罗马的社会与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跨文化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洞见。
媒体推荐
(比尔德)让罗马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并借此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类最基本、最独特的能力——笑。了不起的比尔德女士写就的又一部佳作,我认为这是她最棒的作品之一。
——《独立报》
对于一向在我们心目中雄伟庄严的罗马,她让喧闹的笑声幽幽重现。……极尽敏锐,又不避其繁。
——《每日电讯报》
她的论述给了人们新的视角,乃至能以此看待她未探讨的作品。
——《纽约书评》
《古罗马的笑》就像一部考古学巨著,让我们透过古老文化一面有裂缝的镜子,瞥见自己的模样。
——《华盛顿邮报》
Know Your Remedie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He Bi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 4
Know Your Remedies presents a panoramic inquiry into China’s early modern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pharmacy.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pharmacy—as a commercial enterprise and as a branch of classical medicine—resists easy characterization. While China’s long tradition of documenting the natural world through state-commissioned pharmacopeias, known as bencao, dwindled after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ubiquitous presence of Chinese pharmacy shops around the world today testifies to the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jecting narratives of intellectual stagnation or an unchanging folk culture, He Bian argues that pharmacy’s history in early modern China can best be understood as a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elite and popular culture.
Beginning with decentralizing trends in book culture and fiscal polic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Bian reveals pharmacy’s central role in late Ming public discourse. Fueled by factional politics in the early 1600s, amateur investigation into pharmacology reached peak popularity among the literati on the eve of the Qing conquest in the mid-seventeenth century. The eighteenth century witnessed a systematic re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as the Qing court turned away from pharmacopeia in favor of a demedicalized natural history. Throughout this time, growth in long-distance trade enabled the rise of urban pharmacy shops, generating new knowledge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回归故里 豆瓣 Goodreads
Retour à Reims
9.0 (322 个评分) 作者: [法]迪迪埃·埃里蓬 译者: 王献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7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命运是否早已被宣判?”
.
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传》作者
迪迪埃·埃里蓬切身之作
出版后即在《世界报》《自由报》等知名报刊引发热议
.
一部引发强烈共鸣的自我剖析之作
一部探讨底层民众成长困境的社会批判之作
.
著名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 和解?
不再将问题归咎于家人与心理创伤
而在教育制度、阶级差异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
.
这是“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却在为更多贫困者寻找反抗的可能
🐜 编辑推荐
◎享誉国际的当代著名思想家,反思自身出身背景和成长轨迹
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多部作品被认可为经典,也包括此书。这本书介于坦白和反思之间,既是一部个性化的学术著作,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讲述的故事,在研究者眼中是学术讨论,在普通读者眼中,是深入浅出、令人共鸣的回忆录。目前该书已由德国著名导演托马斯·奥斯玛雅(Thomas Ostermeier)改编为同名戏剧。
◎关注阶级固化问题和边缘群体,以实际案例为依据为努力生活而奋力抗争的人发声
父亲死后,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家乡兰斯(Reims),并重新反思了自身过往经历、家乡及其周边地区的境况。从家人、家乡工人阶级民众的生活,女性长辈被剥夺的权利,到兰斯这一区域的被边缘化,相对主流文化而存在的“亚文化”……迪迪埃·埃里蓬关注的是阶级壁垒中下平民阶层的生活,是“被侮辱和损害的人”,是使他们获得“启蒙”的可能。
◎反思学校教育在社会对人的塑造中扮演的角色,致力于审视教育系统施加的社会指令
从父辈的教育经历到自己的教育经历,埃里蓬致力于冷静反观学校教育与社会秩序的“合谋”。从大批辍学的孩子,到无法融入校园文化而反叛、加入“亚文化”群体的孩子,埃里蓬说:“教师们已经尽其所能!……他们能改变的东西太少了。”学校是社会的战场之一,阶级的壁垒也存在于校园文化之中,埃里蓬致力于打破隔阂,探寻新的可能。
◎从“小家庭”到“大世界”,剖析了权力与抵抗的多种形式
从因无法完成学业而懊怒一生的母亲,有暴力倾向、总是大喊大叫的父亲,到把孩子们丢给孤儿院的外祖母,作者重新理解了家人的处境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原因。由此,他也看到了家乡误入犯罪歧途的青少年、在阶层固化中放弃学业的工人们……社会如何塑造着底层民众,底层民众又是如何屈从的?作者试图剖析塑造和屈从的机制,重新理解他曾厌恶和逃离的人。
◎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消化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的理论和思想
喜欢让-保罗·萨特、皮埃尔·布尔迪厄、米歇尔·福柯的读者将会深感亲切,因为作者会满怀激情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被他们鼓舞的,他们的理论也将与作者所经历的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生发点。
.
🐜 内容简介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个人选择”是如何被影响、被决定的。
.
🐜 名人和媒体推荐
《回归故里》是一部引人入胜、充满勇气的作品,讲述一位法国著名作家如何使复杂的、时常冲突的社会身份与精神身份交汇在一起。
——利奥·贝尔萨尼(Leo Bersani)
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书,关于压抑,关于抛弃自己的出身,关于重获平衡。
——《美国艺术》
埃里蓬总是会回到他所说的发现心灵生命的“奇迹”中。“毕竟,”他指出,“人们应该学习,阅读令人愉快,书是你能够热爱的东西——这些态度并不是普遍的,实际上与社会条件以及你的出身背景密切相关。”我们这些足够幸运,从小时候开始就能拥有这些的人只能向他致敬。
——《卫报》
“我曾经以为,”迪迪埃·埃里蓬说,“人们可以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可以忘却个人历史以及那些生养自己的人,重新创造自己”——在回顾了那段逝去的历史,并心怀敬畏地对那些他曾经背离的人们致以敬意之后,作者用这段颇具美感的文字陈述着这样一个事实:背离家庭与过去是永远无法彻底实现的。或许真正的“回归故里”并不存在,但至少让我们努力“与自己,以及那个被我们抛下的世界和解”。
——《世界报》
Can Islam Be French? 豆瓣
作者: John R. Bowe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 9
"Can Islam Be French?" is an anthropological examination of how Muslims are respon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life in France. Following up on his book "Why the French Don't Like Headscarves", John Bowen turns his attention awa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rench non-Muslims to focus on those of the country's Muslims themselves. Bowen asks not the usual question - how well are Muslims integrating in France - but, rather, how do French Muslims think about Islam? In particular, Bowen examines how French Muslims are fashioning new Islamic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ing new ways of reasoning and teaching. He looks at some of the quite distinct ways in which mosques have connected with broader social and political forces, how Islamic educational entrepreneurs have fashioned niches for new forms of schooling, and how major Islamic public actors have set out a specifically French approach to religious norms. All of these efforts have provoked sharp responses in France and from overseas centers of Islamic scholarship, so Bowen also looks closely at debates over how - and how far - Muslims should adapt their religious traditions to these new social conditions. He argues that the particular ways in which Muslims have settled in France, and in which France governs religions, have created incentives for Muslims to develop new, pragmatic ways of thinking about religious issues in French society.
权力的餐桌 豆瓣
Aux tables du pouvoir: Des banquets grecs à l'Élysée
作者: [法]让-马克•阿尔贝 译者: 刘可有 / 刘惠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3
权力与胃口相关,食量大意味着统治力强?
通过餐桌和宴会,可以保持属下的对立和竞争从而维持均衡?
没有免费的午餐,白吃白喝后一定要履行责任?
一个民族的命运取决于它怎么吃饭?
国家领导人吃的能力预示着他治理国家的能力?
餐桌上,就连一块桌布都有特别的意义?
……
“告诉我你成天吃什么,我肯定知道你是干什么的。”这是一句十九世纪的名言,现在的人还经常这么说,用这句话形容吃与人的关系应该是最合适不过了。
餐桌和美食,与人的性格相关,更与权力紧密相关。
从远古时代的希腊宴会,到路易十四的“至上餐桌”,到十九世纪的共和国宴会,到如今爱丽舍宫的第五共和国的晚宴,本书为读者细述了餐桌与权力的漫长历史。人们是如何在餐桌上实现了控制与驯服的?宴会的排位,是怎样实现了与会者的整合与分化的?宴会上饮酒的作用是什么?从餐桌的布置到盘中食物的选择,又是如何显示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划分的?从中你会发现,“菜”不仅仅是菜,还可以被赋予民族性和意识形态,成为文化武器,“吃”也不是个人的事儿,因为在吃的“规矩”和“意义”背后,总有需要达成的目的。
因此,餐桌与美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一个刀枪不济的民族,可以通过一顿美食和一些美言来拯救自己的命运,而一些原本似乎根本无法共存的体制,却在鱼子酱和香槟酒的共享中却找到了和谐……几千年来,无数的王孙贵族和权力人物把餐桌当成谈判的工具、外交的手段,无论是颇有讲究的晚宴,还是别有含义的“农家菜”,他们在觥筹交错中,在餐桌文化特有的规则下,互相交流,互相吸引,互相征服。
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我们可以了解这权力的餐桌和餐桌上的权力之间的关系,在欧洲,餐桌艺术是如何成为一种统治艺术的。
马、车轮和语言 豆瓣
The Horse, the Wheel and Language: How Bronze-Age Riders from the Eurasian Steppes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作者: (美) 大卫·安东尼 译者: 张礼艳 / 胡保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 6
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所讲的语言源于同一语系,即原始印欧语。但是这种古老母语的早期使用者是谁?他们如何将这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直到现在,其身份对于语言学家、考古学家甚至追溯雅利安人种族起源的纳粹分子来说,仍然是个未解之谜。《马、车轮和语言》这本书揭开了长期遮盖着印欧语最初使用者的面纱,揭示出他们如何通过马的驯养和车轮的使用来传播语言与变革文明。通过将史前考古遗存和语言的发展联系起来,大卫·安东尼提出欧亚草原中部的史前人群是原始印欧语的最初使用者,并且阐释了他们在牛车、骑马和战车武士方面的革新如何将欧亚草原转变成一个繁荣的横贯大陆的交往、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他在文中解释了草原人群如何向外传播自己的传统,并极大地推进了铜矿开采、战争和庇从政治制度的发展,从而开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变革时代。安东尼还介绍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古代马牙上佩戴马衔造成的磨损如何揭示骑马的起源。《马、车轮和语言》解开了一个困扰学者们长达两个世纪的难题——印欧语和英语的起源——并且复原了一个宏伟壮观又影响深远的历史文明。
Dealing in Desire 豆瓣
作者: Kimberly Kay Hoa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5 - 2
This captivating ethnography explores Vietnam’s sex industry as the country ascends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stage. Over the course of five years, author Kimberly Kay Hoang worked at four exclusive Saigon hostess bars catering to diverse clientele: wealthy local Vietnamese and Asian businessmen, Viet Kieus (ethnic Vietnamese living abroad), Western businessmen, and Western budget-tourists. Dealing in Desire takes an in-depth and often personal look at both the sex workers and their clients to show how Vietnamese high finance and benevolent giving are connected to the intimate spheres of the informal economy. For the domestic super-elite who use the levers of political power to channel foreign capital into real estate and manufacturing projects,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s a means of projecting an image of Asian ascendancy to potential investors. For Viet Kieus and Westerners who bring remittances into the local economy, 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 local sex workers reinforce their ideas of Asia’s rise and Western decline, while simultaneously bolstering their diminished masculinity. Dealing in Desire illuminates Ho Chi Minh City’s sex industry as not just a microcosm of the global economy, but a critical space where dreams and deals are traded.
上瘾五百年 豆瓣
Forces of Habit: Drug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7.5 (57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考特莱特 译者: 薛绚 中信出版社 2014 - 8
【内容简介】
写给容易上瘾、关注瘾品,对瘾品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早起喝一杯咖啡,疲倦时点一支烟,聚会时来一瓶可乐,你对这些习惯上瘾吗?
酒精、烟草、咖啡因、鸦片、大麻、古柯叶,瘾品已经深深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本书综合了心理、药物、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研究,详细介绍所有能让人类成瘾的物品,以及瘾品背后的经济、文化和战争。瘾品在历史上的力量有多大?它们为何有合法与违禁之分?是什么力量将瘾品的流行推动为规模庞大、模式各异的商品贸易?作者从瘾品的功能用途到它们的发现,到全球贸易的流通和经济政策,全面介绍精神瘾品的文化,追踪出大众化瘾品进入全球贸易主流的来龙去脉,内容有趣,视野广博,令人眼界大开。毫无疑问,它是一本关于瘾品文化史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横跨世界史与药物史的杰作。
---------------------------------------------------------------------
关于瘾品,你知道吗?
瘾品贸易盛行于一个饥渴心灵取代了饥饿肚皮的世界。
医学研究证明,服用让人上瘾的东西都会侵蚀人大脑的判断机能,所以烟鬼和酒鬼十有八九都喜欢撒谎,不光是心理问题,还有一定程度的生理原因。
幸福感与解脱感都是化学分子凑巧产生的结果。身体机能在快感方面很是吝啬。诱发幸福感的神经传导素分配得非常俭省,而且大都发给对于求生或繁衍后代有益的表现。瘾品会蒙骗这个发送系统,促使这些诱发快感的神经传导素暂时增多。
日子过得无聊痛苦的人比忙碌满足的人更容易想要转换精神状态。近代早期90%的人口陷于痛苦贫穷之际,正是烟草等新兴瘾品成为大众消耗品的重要时机。这些东西是对抗难堪处境的意想不到的利器,是逃离现实桎梏的新手段。
现代资本主义特有的催吐天才是:教我们为了某一类产品或服务而违背自己的理智判断,然后再卖给我们另一批东西来应付已经造成的伤害,以便我们能够回过头来消费更多造成最初伤害的那些商品。
面具与乌托邦 豆瓣
El perfil del hombre y la cultura en México
作者: [墨]萨穆埃尔·拉莫斯 译者: 艾青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8
★拉丁美洲哲学思想走向成熟的突破之作,开启墨西哥国民性批判先河,首次中译。
★丝丝入扣揭示民族自卑心理根源,号召人们重塑墨西哥精神,抵抗物质文明和现代技术对人的物化。
★“光启·拉美思想译丛”,拥有超强顾问与译者团队,汇集海内外拉美研究专家。由滕威、魏然主编,戴锦华、汪 晖、索飒、赵振江、陈众议、刘健芝、Gesine Müller、Gustavo Esteva Figueroa、Héctor Hoyos、Ignacio López-Calvo、João Pedro Stedile、Karina Batthyány、Maria Montt Strabucchi、Mariano Siskind、Paulo Nakatani、Walter D. Mignolo等鼎力支持。历时两年,精心编选书目,集中展现拉丁美洲思想的丰硕成果,“站在拉美看拉美”。
在世界文化与本土文明之间,在现代技术和精神文明之间,在信心缺失与妄自尊大之间,如何“认识你自己”?这不仅是墨西哥的问题,也是每个第三世界国家人民都面临与反思的问题。萨穆埃尔·拉莫斯深入解析塑造民族心理的历史力量,指出殖民制度造成了墨西哥人心里深处的自卑感,让他们不敢正视过去,企图将历史一笔勾销,从零开始。他认为墨西哥革命在反对独裁者迪亚斯政权媚外倾向的同时,又陷入了封闭性的民族沙文主义。然而,真正的自救之路应该是直面自我,辩证地看待历史遗产和民族性的优劣。他指出,墨西哥人应该摆脱世界主义眼光的风情画式的“墨西哥主义”,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本书堪称拉丁美洲哲学走向成熟、引起世界注意的突破作品,是用历史主义和现代心理学的理性眼光分析具体民族文化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