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ology
死亡地图 豆瓣
The Ghost Map:The Story of London's Most Terrifying Epidemic
作者: (美)Steven Johnson(史蒂芬·约翰逊) 译者: 熊亭玉 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 1
这是一个关于瘟疫的故事,一个关于瘟疫如何创造了我们今天生存的城市、世界的故事。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伦敦,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大都市,仅仅拥有着伊丽莎白时期古老的公共基础设施。 在当时,每隔个四五年,伦敦就要爆发一次霍乱,每次爆发都要夺走伦敦上万条生命,进而波及到整个英国。一位名为约翰·斯诺(John Snow)的医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证明霍乱存在于水中。在无人相信的情况下,一位牧师亨利·白石帮他绘制地图,将取水饮用的人们与未取水饮用的人们绘在同一张图上,将每个街区的死亡人数标在上面,越远离水泵,死亡人数越少。约翰·斯诺与亨利·白石拯救了伦敦城,那是英国*后一次发生霍乱。人们开始修建下水道,构建城市公共设施,保证水源的清洁,避免与污物处理源进行接触。这张死亡地图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让所有后人得益。
Unhitched 豆瓣
作者: Judith Stacey NYU Press 2012 - 4
A leading expert on the family explores varieties of love and counters the one-size-fits-all vision of family values
A leading expert on the family, Judith Stacey is known for her provocative research on mainstream issues. Finding herself impatient with increasingly calcified positions taken in the interminable wars over same-sex marriage, divorce, fatherlessness, marital fidelity, and the like, she struck out to profile unfamiliar cultures of contemporary love, marriage, and family valu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Built on bracing original research that spans gay men’s intimacies and parenting in America to plural and non-marital forms of family in South Africa and China, Unhitched decouples the taken for gran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ve, marriage, and parenthood. Countering the one-size-fits-all vision of family values, Stacey offers readers a lively, in-person introduction to these less familiar varieties of intimacy and family and to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that buttress and batter them.
Through compelling stories of real families navigating inescapable personal and political trade-offs between desire and domesticity, the book undermines popular convictions about family, gender, and sexuality held on the left, right, and center. Taking on prejudices of both conservatives and feminists, Unhitched poses a powerful empirical challenge to the belief that the nuclear family—whether straight or gay—is the single, best way to meet our needs for intimacy and care. Stacey calls on citizens and policy-makers to make their peace with the fact that family diversity is here to stay.
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On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in Capitalist Ruins 豆瓣 Goodreads
8.2 (11 个评分) 作者: Anna Lowenhaupt Ts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5 - 9 其它标题: 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Matsutake is the most valuable mushroom in the world--and a weed that grows in human-disturbed forests across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rough its ability to nurture trees, matsutake helps forests to grow in daunting places. It is also an edible delicacy in Japan, where it sometimes commands astronomical prices. In all its contradictions, matsutake offers insights into areas far beyond just mushrooms and addresses a crucial question: what manages to live in the ruins we have made?

A tale of diversity within our damaged landscapes, 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follows one of the strangest commodity chains of our times to explore the unexpected corners of capitalism. Here, we witness the varied and peculiar worlds of matsutake commerce: the worlds of Japanese gourmets, capitalist traders, Hmong jungle fighters, industrial forests, Yi Chinese goat herders, Finnish nature guides, and more. These companions also lead us into fungal ecologies and forest historie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romise of cohabitation in a time of massive human destruction.

By investigating one of the world's most sought-after fungi, 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presents an original examination into the relation between capitalist destruction and collaborative survival within multispecies landscapes, the prerequisite for continuing life on earth.
城市的精神 豆瓣
7.2 (6 个评分) 作者: [加] 贝淡宁 / [以] 艾维纳 译者: 吴万伟 重庆出版社 2012 - 11
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全球,人类正在经历高度的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城市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漂泊和乡愁成为人类共同的命运,越来越多的人或主动或被动选择在城市落脚。如何认识一个城市,如在城市成就自己的美好生活?本书两位哲学家用街头漫步和聊天的方式考察了世界最具吸引力的九大城市: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巴黎、牛津、柏林、纽约,不仅描绘了每个城市丰富多彩的历史,还从小说、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记及作者的亲身经历等多种素材中撷取资料论证其观点,论述了每个城市的精神是如何体现在各自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中探寻九种独特的城市精神,这些城市通过保有独特的精神而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有的独特的个性,给予在城市生活的人最重要的身份认同,读者可以看到身处城市的人对城市精神的自豪感是如何抗衡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倾向和遏制民族主义泛滥的主题。
共有的习惯 豆瓣 Goodreads
Customs in common
8.6 (7 个评分) 作者: [英]E. P. 汤普森 译者: 沈汉 / 王加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战后英语世界广受瞩目的马克思主义者,史学巨擘,新左派重要奠基人,与霍布斯鲍姆齐名的思想家
重构社会与文化的里程碑研究,从《共有的习惯》到共同的意识,孕育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汤普森在我眼里是独特的历史学家,他不仅拥有智慧、才华、学识和写作天赋,还能创造出令人望尘莫及的杰出著作。凡是读过他的人都不会忘记。——E. J. 霍布斯鲍姆
粮食骚乱中的民众为何守纪节制,很少趁火打劫?卖妻交易中的女方为何轻松得意,甚至非常开心?喧闹游行中的队列为何只是象征性羞辱,却无实质性伤害?光怪陆离的民众行为到底如何解读?
18世纪的英国,父权衰落,法度废弛,社会急剧转型。失去保护的平民诉诸传统与习惯,捍卫自身权利。他们抵制圈地运动,反对自由市场,逃避资本主义,在与统治者的互惠博弈中,发展出独特的平民文化,成为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先声。
《共有的习惯》对18、19世纪英国社会的乡规民俗进行了再考察,对于当年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乡间的风俗,如“买卖妻子”“喧闹游行”等作了深入的描绘。作者独特的“道德经济学”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破除理性经济人的迷思,探索人性的多种可能。
神的历史(珍藏版) 豆瓣
作者: (英国)凯伦• 阿姆斯特朗 译者: 蔡昌雄 译 / 沈清松 校订 海南出版社 2013 - 6
这是一本关于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神的书。全书以犹太人从巴比伦时期的异教偶像崇拜逐渐转型到史无前例的一神概念为开端,接着叙述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如何在这个革命性观念的基础上,重新塑造适合他们社会和政治环境需求的一神概念。在铺陈过三大一神教的基本理念和架构后,作者开始转向三大宗教后期的发展,从古典哲学到中世纪神秘主义,每章均兼顾三大宗教在同一时期或方向的对比介绍。
阿姆斯特朗女士用轻松明快的笔调叙述了4000多年的人神交流关系史,其中线索繁富、人物鲜明、动荡起伏又暗合规律,为求知者塑造出一幅完整且耐人寻味的历史图景。这部著作堪称宗教学不可或缺的导航书,我们从中不仅可以欣赏作者的丰富学识与正确解说,也可以补充及修正自身残缺不全的观念;它像工具书一样使人信赖,又像历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同时也像哲学书一样激发思维。本书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达两年之久。
长期以来,国内缺少介绍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书刊,即使是介绍基督教的,也少有跨越别的佳作。至于剖析三教的同时,还能适时对照佛教与印度教的,更是绝无仅有。我们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求知者所珍惜的瑰宝。它像工具书一样使人信赖,又像历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同时也像哲学书一样激发思维。阅读本书而毫无所获,则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
——台湾大学哲学教授 傅佩荣
Posh Boys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Robert Verkaik Oneworld 2018 - 7
Imagine a world where leaders are able to pass power directly to their children. These children are plucked from their nurseries and sent to beautiful compounds far away from all the other children. They are provided with all the teachers they need, the best facilities, doctors and food. Every day they are told this is because they are the brightest and most important children in the world.
Years later they are presented with the best jobs, the grandest houses and most of the money. Through their networks of friends and family they control the government, the courts, the army, the police and the country's finances. They claim everyone is equal, that each person has a chance to become a leader. But this isn't true. If such a world existed today wouldn't we say it was unfair, even corrupt?
With Posh Boys Robert Verkaik issues a searing indictment of the public school system and outlines how, through meaningful reform, we can finally make society fairer for all.
书店日记 豆瓣
The Diary of a Bookseller
8.0 (70 个评分) 作者: [英] 肖恩·白塞尔 译者: 顾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9
“书店老板多半缺乏耐心、偏执、厌恶交际。”
“上门来的许多人不管跑到哪里都是讨人厌的那一类,只不过书店给了他们特别的机会表现。”
“我们有书,你有钱。交换吧。”
.
★英国超人气二手书店毒舌店主的吐槽日记,冷幽默外壳之下的书业生存实录——2017年英国书市黑马,《卫报》 《独立报》《书商》《出版人周刊》《芝加哥论坛》等权威媒体报道推荐。
★“别说蠢话,否则他会发到脸书上”——和形形色色的奇葩顾客打交道,忍受无视老板的古怪店员,应付朝不保夕的资金状况,每周开数百英里收购旧书,经常被客人惹毛只能上脸书吐槽……《书店日记》记录了在亚马逊等电商冲击之下挣扎维生的书业日常。“开一家书店,你需要一个圣人的耐心”,从中得来的素材“写本书绰绰有余”!
★“警告:本店有书!”——肖恩是书店老板中的异类,《书店日记》是对许多人眼中田园诗般文艺生活的阴郁而有趣的描述。本书不含鸡汤,不承诺疗愈,但绝对走心。肖恩让人相信,没有什么困境是英国人的幽默无法化解的。他也会冷不防收起冷面段子手的人设,让你看看他围绕着“书店”和威格敦图书节建立的世界,和书籍流转中五味杂陈的人生。
★封面采用入选2018年“英国最美书”的原版插图设计 + 烫金店招,内封为作者授权书店内景图,并特别订制潘通色“书店暖黄”书签带与环衬页。另有肖恩同款“书店日记”精美手账(理想国自营“有赞”随书售卖),128p裸脊锁线装订,写出属于你自己的个性日志。
.
内容简介:
18岁的时候,肖恩•白塞尔第一次在苏格兰小镇威格敦看到那家名叫“书店”(The Book Shop)的书店。他和朋友散步路过,看到堆满书籍的橱窗,对朋友说:“这家店到年底一定倒闭。”
十三年后,2001年,肖恩买下了这家书店。
起初,肖恩对于如何经营书店一无所知。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如今的“书店”已成为苏格兰最大的二手书书店。肖恩与朋友们每年秋天在当地组织图书节,而这座小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书城”。
除了肖恩,陪伴在书店的有一只名叫“船长”的黑猫,还有那位每天迟到、在便利店的垃圾箱捡甜点、成天穿着滑雪服的古怪店员妮基,以及丢下NASA职位,从洛杉矶来到苏格兰小镇陪伴他的作家女友。
肖恩周游各地收购旧书、寻找珍本,请教上一个时代硕果仅存的书林前辈,管理个性奇特的店员,与令人尴尬的奇葩客人打交道,也和忠诚的顾客维系着悠长而牢固的纽带。但他最爱的,还是乔治•奥威尔写于1936年的《书店回忆》。在这个电商平台和网络购物席卷全球、改变书业生态的年代,二手书商的世界并非一曲田园牧歌,但我们依然可以在他满屏犀利的毒舌中汲取慰藉心灵的养分。因为每一册旧书都独一无二,藏着一段或几段隐秘的历史,它们在肖恩的“书店”汇集,然后彼此分散,到别的地方,给别的人带来喜悦,激发别的热情。
你好,前台 豆瓣
Heads in Beds: A Reckless Memoir of Hotels, Hustles, and So-Called Hospitality
作者: [美]雅各布·汤姆斯基 译者: 高月娟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3
揭露酒店业黑幕第一书
酒店服务员的暗黑秘籍
获得最佳客房服务的秘诀
提醒:为了您的身心健康
请在住店前尽早阅读
客人们都在酒店里干些什么奇葩事儿?
酒店里的各种暗码SB,NE,NV代表什么?
酒店里的杯子到底有多毒?遥控器有多脏?
得罪了门童或泊车小弟,你到底会有多惨?
与你出行密切相关的酒店业到底隐藏了多少秘密?
《你好,前台》一个资深酒店从业屌丝的回忆录,同时也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旅行指南,帮助旅行者识破酒店服务业的那些猫腻。但是《你好,前台》并不狭隘也不片面,作者汤姆斯基先生给我们讲述了他为什么、又如何在酒店服务业努力工作、一点点儿地进步。书中道出了酒店的两个相对群体——客人和员工都存在的不同程序的贪婪与谎话,如何使用各种方法使两方权衡,最后达到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结果?那就是“小费”。
围绕“小费”作者对酒店里的各种角色做了全面的剖析和解读。 也对各种角色经历的冷暖人生做了生动的描写,看这本书能让人体会到酒店业各色人生,酒店更像生活的小缩影,在社会里能看到的在这里都不会错过。作者汤姆斯基是个能让人兴奋的作家,他的语言尖刻、犀利,没有一点儿自我推销似的装模作样,不像如今很多让人倒胃口的回忆录。
本书包罗作者——汤姆斯基先生在酒店工作时的各种所见所闻,这些故事就如小说般一波三折。这里不仅有众所周知、肮脏不堪的午夜姘宿,还有各种各样的事儿都可能发生在客人身上,书中这样写道:“他们会得到消息,他们最爱的人死于交通事故。他们会签一份传真文件,中国的工厂开始投入生产。他们会接到联邦快递,盒子里面装着婚姻之外的所有身外之外。‘他们’在旅馆里求婚、结婚、受孕、离婚、人到中年、一起吸嗑药、谋杀并死于非命。”也正如作者在书中写道的 “有时侯这就是人生秩序。”
多谢您的小费 豆瓣
Waiter Rant: Thanks for the Tip-Confessions of a Cynical Waiter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蒂夫·杜伯兰尼卡 译者: 张宏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8
永远不要说“我是你们老板的朋友”,餐厅老板没朋友。永远不要说“你知道我是谁吗”,怎么,你忘了你自己是谁了?要是惹毛了侍应生,侍者在咖啡里吐口水可不只是传说,而是千真万确。如果不想吃在厨房地板上被当曲棍球打的汉堡包,那最好对服务生客气点。不要打响指招呼侍应生。记住,诗应生在厨房里有能够切断骨头的大剪刀。点菜时清楚一些,就说你想要什么。侍应生不是精神病。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豆瓣
作者: [韩国] 李御宁 译者: 张乃丽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 1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是通过文化表象对社会深层问题进行透彻分析的一部耐人寻味、颇有教益的书,它不仅对一般读者了解日本社会、日本文化能起到启蒙作用,而且对较高层次的人文学者和对日本有兴趣的各类科学工作者也会有所裨益。这是一部韩国人撰写的关于日本的著作。20年前,当人们为日本成长为经济巨人赞叹不已、甚至“倾倒”之时,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看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透过日本社会中许多文化现象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缩小”见长、以“缩小”意识为本性的日本人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生为”具备的这种才能,最终达到了“以小取胜”、“以优制胜”的目的。可以说
社会学主要思潮 豆瓣
Les étapes de la pensée sociologique
8.8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雷蒙·阿隆 译者: 葛秉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社会学思想的主要流派》是思想大师雷蒙·阿隆的一部力作,汇集了雷蒙•阿隆1955年到1958年之间在索邦大学的讲义,代表了他在社会学领域潜心研究的最高成就。本书是西方高校普遍采用的哲学﹑社会学及普通文科教材,也被国内高校普遍列为社会学专业必读参考书。
作者按时间先后分章论述了孟德斯鸠、孔德、马克思、托克维尔、涂尔干、帕累托和韦伯等七位社会学家的思想及其主要著作,涵盖了社会学理论成果最丰富的时代 ,同时对这七位社会学家及其思想进行了极富创新的比较研究。整本书叙述脉络清晰、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此外,文中对各社会学理论家思想体系的批判也甚为精辟。
原宿牛仔 豆瓣 Goodreads
AMETORA
8.2 (36 个评分) 作者: [美] W. 大卫•马克斯 译者: 吴纬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7
【编辑推荐】
☆Evisu、Bape、UNIQLO等品牌如何风靡全球?
从美国到原宿,从原宿到世界各地,日本如何从时尚荒漠成为潮流先锋?
接纳、模仿、重塑——横冲直撞、颠覆传统的日本年轻一代,从美式服装传统中发展出引领全球时尚的日本风格
·
☆西装和牛仔裤中究竟隐藏着多 少不被人注意的文化细节?
梳理五十余年日本服饰发展,从风格演变中窥见国民性格与文化精髓
·
【内容介绍】
原宿,日本潮流圣地;牛仔,美国文化名片之一,西部开拓先锋。
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夕,当脱下沉闷制服、渴望展现自我的日本少年迎头撞上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式时尚风潮,一场满怀热情与工匠精神的衣橱革命就此展开。自此之后五十年,日本从一个时尚荒漠演变为当下最重视服装搭配的国度之一。当年借由美式风格发展而来的时尚潮流,又从原宿出发反向输出西方,进而影响全球。
《原宿牛仔》借由讲述潮流先锋的故事,梳理日本五十余年街头服饰发展脉络。这些故事里藏着风靡一时的风格与品牌是如何成功的答案,也可由此窥见日本人的性格与文化精髓。
·
【媒体评论】

这本引人入胜的小书带领读者跟随作者的视角,去看那些脱下旧帝国时代的校服、换上时髦新衣的日本人,那些再也不羞于打扮自己的日本人。——Entertainment

UNIQLO、Visvim、Comme des Garçons……你可曾纳闷,一些卓越的日本时尚品牌为何生产牛仔裤、乐福鞋、开司米毛衣?本书详细调查了这个现象,探索美式风格与日本品位之间的相互影响。——Vogue

一部迷人的文化史。——People

《原宿牛仔》回溯了日本在第二次大战后对于美国时尚的狂热,但呈现的远胜于此。本书是一扇诱人的窗,让人窥见文化、时尚与历史三者如何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华尔街日报》

从在1959年由时尚巨擘石津谦介引进、受Brooks Brothers影响的常春藤联盟风格,在一路延伸近年东京的新传统主义设计师,大卫•马克斯在逐步解说当中,追溯了这个跨文化服装现象的历史。 ——《纽约时报》

本书反映出作者在当代日本文化评论中的独特地位。大卫‧马克斯是一位敏锐的作家、历史学家,以及评论者,擅长剖析日本文化及其与全球青年文化的关系。日本与美式时尚风格之间的关联往往隐而不显,本书即是探讨这个过去曾让许多作家困惑不已的主题。书中至重点不在伸展台,而更强调城市街头的风景,是记录美式风格重生再造的重要著作。——John C. Jay,优衣库全球创意总裁

《原宿牛仔》剖析长期环绕在日本时尚起源史周围的迷思、假设与传闻。大卫‧马克斯精心撰写出首部经过深入研究且文笔优美的日本时尚文化史,说明日本如何意外成为美式服装风格的先锋。即使对男性时尚、文化同化或宅男现象只有些许兴趣的人,本书都是必读之作,堪称日本男装文化圣经。——David Shuck,Rawr Denim网站执行总编
甲骨文 豆瓣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2 (116 个评分) 作者: Peter Hessler 八旗文化 2011 - 6
詩人、甲骨文和青銅器研究者、自殺於文革期間的陳夢家,其故事塵封已久,猶如等待破解的密碼。紐約客記者、著名美國作家何偉深入中國,補綴、還原了他被古文字、青銅器、政治和謠言糾纏的一生,並藉此再現了和文字有關的隱秘歷史、大千世界,讀起來令人匪夷所思,感慨萬千。何偉不僅「考古」挖掘出一段段和甲骨文、古中國有關的歷史、故事和人,他還通過若干次遊走中國的旅程,出入於古代和現代,講述了若干相互交織、充滿了隱喻的故事,並尋找到彼此的內在聯繫,繪製出一幅幅奇異的當代甲骨拼圖。在《尋路中國》一書中,何偉好像是當代馬可波羅,開著吉普車深入中國,在《甲骨文》裡,他則似乎扮演一個西方占卜師,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就是何偉自己製作的占卜當代中國的甲骨。
2019年11月14日 已读
何伟也太会选角度和细节了吧
Sociology
知识分子的鸦片 豆瓣 Goodreads
L'Opium des intellectuels
7.6 (10 个评分) 作者: (法)雷蒙·阿隆(Raymond Aron) 译者: 吕一民 / 顾杭 译林出版社 2005 - 7
简介:
本书是雷蒙·阿隆在冷战初期,针对当时法国特别是法国知识界的情况而作的一本法国人反思法兰西病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对偏爱走极端的法国知识分子本身进行了剖析和批判,研是究法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知识社会学的名著。在许多情况下,深刻的思想往往采取片面的姿态,左派的作品是这样,右派的作品也是如此。所以,即使在时过几十年之后,我们再来阅读阿隆的这部著作,仍会为其间的清醒与尖利惊叹。
导读:
《知识分子的鸦片》出版说明
雷蒙·阿隆(1905—1983)是一位享誉当代世界的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同时也是20世纪法国首屈一指的社论撰稿人和专栏作家。他在长达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多次战胜从政的诱惑,坚持以学者和记者的身份观察着20世纪的风云变幻。作为记者,这位以“介入的旁观者”自居的新闻评论家,在近四十年的记者生涯中写了四千余篇社论和无以数计的专栏文章。由于这些文章无不表现出学者的睿智和政治家的敏锐,因而不时在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的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作为学者,他无论在执掌教鞭还是在著书立说方面均取得巨大的成功。他曾任教于巴黎大学、国立行政学院等法国一流名校,并经常应邀赴其他欧美国家的著名学府讲学,而且还在1970年入选著名的法兰西学院;他不仅著述甚丰,而且这些涉及多种领域的著作几乎每一部都在相关学科乃至整个思想界产生非同寻常的影响。当雷蒙·阿隆在1983年因心脏病突然发作撒手人寰时,人们痛悼法国失去了20世纪最后一位思想导师。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公开发表声明,向这位“主张对话、信念坚定、学养深厚的人”致敬。向来把阿隆视为自己导师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得悉这一噩耗时,惊叹:“没有雷蒙·阿隆,世界将感到更孤独,而且更空虚。”法国所有的著名报刊都做出了反应:《解放报》以“法国失去了自己的教师”作为标题;《世界报》为纪念这位“清醒和睿智的教授”拿出了整整三个版面;《新观察家》与《快报》两大周刊则分别发表了大量悼念这位“超凡出众的知识分子”的文章。
雷蒙·阿隆的著作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其中主要有《历史哲学导论——论历史客观性的局限性》(1938)、《大分裂》(1948)、《连锁战争》(1951)、《知识分子的鸦片》(1955)、《阿尔及利亚的悲剧》(1957)、《工业社会18讲》(1962)、《各民族间的和平与战争》(1967)、《阶级斗争》(1964)、《社会学思想的各个阶段》(1967)、《难觅的革命》(1968)、《克劳塞维茨——思考战争》(1976)、《为没落的欧洲辩护》(1977)、《介入的旁观者》(1981)和《回忆录——五十年的政治思考》(1983)。这些著作中目前已有多种在我国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如《社会学思想的各个阶段》、《回忆录——五十年的政治思考》、《阶级斗争》。此外,还有不少其他著作的片段亦已分别译成中文在相关刊物上发表。在雷蒙·阿隆的众多著述中,《知识分子的鸦片》堪称是最重要的之一。该书从问世之日起即受到广泛的关注,而且其影响力很快就超出了六边形的国土。据不完全统计,它至今已被移译为近二十种文字。
《知识分子的鸦片》是一本写于半个世纪以前的著作。它是作者在冷战初期,针对当时法国特别是法国知识界的情况而作的。换言之,它主要是一本法国人反思法兰西病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从法兰西的特定国情出发,特别援引了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对偏爱走极端的法国知识分子本身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当然,它又不仅是一本论战性的书,还充满了许多有关基本理论的阐述(如对整体、因果、偶然等问题),所以也是知识社会学的名著。由于阿隆本人在20世纪法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特殊地位,这本书本身构成了研究法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自德雷福斯事件以来,法国知识分子向以左倾和激进著称,加之在二战结束后的最初三十年,法国左翼知识分子风光无限,以至于不少人,尤其是不少对法国左翼知识分子推崇备至的外国知识分子,往往将“法国左翼知识分子”视为“法国知识分子”的同义词。但事实上,在法国本土,却也自有平衡他们的派别,否则法国的社会就不可能健全地发展了。应当说,我们国家在译介同为文化大国的法国的近现代思想家、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向来具有一种宏大的气魄,并对法国所谓的左右两派不偏不倚。然而,具体到雷蒙·阿隆著作的翻译问题上,情况却不容乐观。例如,迄今为止,雷蒙·阿隆的许多重要著作仍未被译成中文,相形之下,他的辩论对手如萨特、梅洛—庞蒂等人的著作的中译本却要更多一些,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前不久甚至出版了七卷本的《萨特文集》,由此,萨特、梅洛一庞蒂等人的著作更广为国人所熟悉,而阿隆的著作则没有这样的“幸运”。上述现象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学术信息严重不全。也正因为这样,我们这次的翻译将对纠正这种偏颇有所助益。例如,它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审视、更加客观地评价发生在萨特这位法国左派知识分子领袖与雷蒙·阿隆这位法国自由派知识分子寨主之间的“三十年战争”。
在许多情况下,深刻的思想往往采取片面的姿态,左派的作品是这样,右派的作品也是如此。所以,即使在时过几十年之后,我们再来阅读阿隆的这部著作,仍会为其间的清醒与尖利惊叹。尽管雷蒙·阿隆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他也曾尽量希望使思想显得更加辩证一些,但毋庸讳言,由于他往往不能区分苏联的具体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所以他肯定对共产主义学说没有好感,甚至把这种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理论,说成是一种变态的或者世俗化的宗教。这正是此书标题的立意所在。不过,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考虑,就会发现他的主要批评矛头,毕竟还是针对着当年苏联实践中的巨大弊病。其实,正是那种弊病在几十年以后无可挽回地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也正是类似的弊病,促动着中国人民在文革过后的严峻历史转折关头走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有鉴于此,当下的中国读者在读到雷蒙·阿隆这部著作中一些具有“先见之明”的论断时,一定会生发出更多的感慨。
大凡对近几十年来的中法关系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法关系较为融洽的时期往往适逢被人们视为右派的戴高乐派及其传人执政的时期。对于这一现象,人们可能有多种多样的解释,但这一现象至少昭示人们,对新中国持友好态度的法国“右翼”人士不乏其人。诚然,按照法国的传统划分,雷蒙·阿隆当属右翼人士。但就是这位右翼人士,在书中提到中国的时候,其口气要缓和与委婉得多,这与他提到苏联时的态度大相径庭。甚至作为坚定的“大西洋主义者”,他在很少批评美国的情况下,一旦提到美国拒不承认新中国的问题时,也马上毫不含糊地指出那是美国犯下的几乎惟一错误。然而另一方面,这并不是说,他主要针对法国知识界的情况所发出的议论,就跟中国包括当代中国没有关系。事实上,中国的国民性跟法国有相近的一面,就连没有到过中国的韦伯都认为如此。所以他从右派的特定角度出发,针对法国左派的许多剖析,甚至对于我们更全面地观察目前学界的某些热点问题,仍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毕竟,学习西方既需要有鉴别地吸收,又需要全面地了解。如果我们考虑一下法国与柬埔寨之间的当代文化交流史,发现那些在法国原本无害的左翼思潮,如何被那些留法归国者传播和误读成了整个民族的灾难,对此就会理解得更加深入和迫切些。
对任何书都要“会读”,对于已成为“经典”的书更是如此。毋庸讳言,这是一本产生于冷战特定背景下的学术名著,没有人希望替它明显的偏激态度辩解。然而,如果我们也并不希望别人仅仅记住我们当年对“帝修反”之类的激烈批判,从而使得在国际交往中仅仅保留仇恨,那么对于这位早已作古的历史人物,我们也同样不要太过计较他当年的激烈言辞。阅读的关键,还在于去看他对于当年法国社会,尤其是知识界风气的反省,对于我们总结过去和开拓未来有没有帮助,对于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有没有帮助。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现在的地步,各种信息高速传递的方式,一方面使得任何信息堵塞都显得无聊和失效,另一方面也锻炼得读者自会有鉴别地汲取,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信心。
序 言:
在这几年里,我有机会写了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更多涉及的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亲共人士”(les communisants),即那些虽未入党,但对苏维埃世界予以同情的人。我决定把这些文章汇编成册,并动手写了一篇导言。这本文集后以《论战》为书名问世,而那篇导言则发展成本书。
知识分子对民主国家的缺失毫不留情,却对那些以冠冕堂皇的理论的名义所犯的滔天大罪予以宽容。我在力图解释知识分子的这种态度的过程中,首先遇到了这些神圣的词语:“左派”、“革命”和“无产阶级”。对这些词语的批判促使我对“历史”的崇拜进行了反思,继而又对社会学家们本应关注,却尚未予以关注的一种社会类别——知识分子——进行了考察。
由此,本书一方面探讨了所谓的左派的意识形态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探讨了法国以及世界上的知识分子的处境。本书试图解答除了我本人,其他人亦必定曾经提出过的以下问题: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法国这样一个其经济演进已不符合其预言的国家会重新流行?为什么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会在工人阶级人数较少的地方反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在不同的国家里,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在支配着知识分子的言论、思想与行动的方式?
在1955年初,关于右派与左派、传统右派与新左派的争论再度流行。在不少地方,人们皆在思忖着是否应该把我归入传统右派或现代右派。对于这些范畴,我是否定的。在议会中,各种阵线会根据所讨论的问题的不同而划定不同的界线。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严格地区分右派和左派。如果人们愿意的话,赞同与突尼斯或摩洛哥的民族主义者和睦相处的人是左派,而赞成予以镇压或维持现状的人则是右派。但是,如果说绝对的国家主权的捍卫者是左派,那么,难道对赞同超国家组织的欧洲予以支持的人就是右派吗?人们完全能够以同样多的理由把这些术语颠倒过来使用。
面对苏联时的“慕尼黑精神”既存在于眷恋马克思主义的博爱的社会党人当中,同时又存在于心头萦绕着“德国的威胁”或未从正失去的伟大中得到慰藉的民族主义者当中。戴高乐派分子与社会党人的联盟是围绕着“民族独立”这一口号进行的。那么,这一口号究竟是来自莫拉斯的“完整的民族主义”(le nationalisme intégral),还是来自雅各宾派的爱国主义呢?
法国的现代化、经济的扩张是摆在整个民族面前的任务。有待实现的各种改革会遭遇一些障碍,而这些障碍并非仅仅是由托拉斯或温和派选民造成的。那些紧紧抓住过时的生活形态或生产方式不放的人,并非统统都是“大领主”(des grands),他们亦经常投左派的票。雇用的方式更不会从属于某个阵营或某种意识形态。
就个人而言,我是个对自由主义有点惋惜的凯恩斯主义者;赞同与突尼斯和摩洛哥的民族主义者和睦相处;确信大西洋联盟的巩固是和平的最好保证。但是,根据人们所涉及的问题的不同,如分别涉及的是经济政策、北非或东西方关系,我既可能被列为左派,又可能被列为右派。
只有抛弃这些模棱两可的概念,人们才可能在法国式论战的一团乱麻中理出一些头绪。只要人们对现实进行观察,只要人们坚持客观立场,他们就会看到这些政治—意识形态大杂烩的荒谬,而这些政治—意识形态大杂烩是由那些忠心耿耿但头脑浅薄的革命者以及急于成功的记者们玩弄的。
如果超越了关于形势的争论,如果超越了变化多端的联盟,人们或许会区别出一些精神家族。每一个精神家族,不管其拥有哪些成员,均会意识到他们的“有择亲和性”(les affinités électives)……但是,当写完这本献给我所出生的家族的书后,我倾向于与之一刀两断。这不是因为我热衷于孤独,而是为了在以下两种人中选择我的同伴:一种是那些知道不带仇恨地进行战斗的人;一种是那些拒绝在“论坛”上展开的斗争中寻找人类命运的秘密的人。
1954年7月于圣西吉斯蒙德
1955年1月于巴黎
小镇美国 豆瓣 Goodreads
Small-Town America: Finding Community, Shaping the Future
作者: [美]罗伯特·伍斯诺 译者: 邵庆华 文汇出版社 2019 - 8
★ 了解当代美国,无法绕开的一部小镇启示录
★ 小镇是美国这个民族的力量所在,美国的政治生活始于小镇。——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
在美国,超过3000万人居住在小镇。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原本可以去城里生活,赚更多的钱,享受更便捷的生活,得到更广泛的教育机会和更全面 的医疗保健。但他们依然选择了小镇。
历时5年,访谈700多人,覆盖43个州的数百个小镇,综合30年人口数据,伍斯诺全面考察了小镇的日常生活、社区领导、宗教信仰、种族和移民问题、道德和经济的衰退、子女教育等问题,用生动的故事与精准的数据,展现了小镇生活的愉快与艰难以及小镇居民内心的希望与恐惧,为美国小镇描绘出一张细致且真实的全景图,既展示了小镇脆弱的一面,也探讨了现代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
这本书提供的信息对于田野研究者、人口统计学家、调查设计师、社区理论学家都十分有用。我们相信这部作品将引导社区理论更深入地研究,让我们看到美国小镇人民在当今社会扮演的角色。——《美国社会学期刊》
Liquidated 豆瓣
作者: Karen Ho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9 - 7
From Publishers Weekly
The timely question, What caused the curr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provokes answers usually aimed at the level of institutions and the more abstract market logic. Ho's refreshing ethnography of the daily lives of Wall Street investment bankers takes another tack and outlines a web of practices, beliefs and structures that may be vital to understanding what keeps the market system in place despite built-in instabilities. Ho, a former business analyst and now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npacks constant downsizing, high risk/high reward job liquidity, shortsighted compensation structures, prestige and the ruse of shareholder value. Her keen eye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space illuminates workplace narratives, e.g., segregating staff by floor, function and prestige; constant and lavish recruiting events at Princeton and Harvard; and anticlimactically tawdry office space for most workers. The author exposes how elite undergraduates are immersed in a culture promoting finance as the only legitimate job, how educational pedigrees reinforce the financial world's self-image—while the actual jobs remain rigidly hierarchical (stratifying women, people of color and non–Ivy League graduates), highly unstable and isolating, encouraging a culture in which making money is the only value. (Aug.)
Copyright ©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a division of Reed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view
"We're pretty familiar with the economic rationale for the regime of cost-cutting and downsizing throughout corporate America in recent decades. But Karen Ho's research greatly enriches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Wall Street's own peculiar culture of transient relationships and relentless competition has contributed to the shareholder revolution. And, along the way, her interviews and fieldwork offer a very revealing picture of the mind of Wall Street. A fascinating and important book." Doug Henwood, editor of Left Business Observer " Karen Ho has picked an excellent time to publish her fascinating new study...patient ethnographic analysis has produced a fascinating portrait that will be refreshingly novel to most bankers...Ho peppers her account with revealing eyewitness stories...Most fascinating of all is her account of how Wall Street becomes deluded by its own rhetoric about "market efficiency"...I, for one, would vote that Ho's account becomes mandatory reading on any MBA (or investment banking course); if nothing else, it might be more entertaining than the other texts that bankers swallow so uncritically." Gillian Tett, Financial Times, 2nd October 2009
邻里东京 豆瓣
Neighborhood Tokyo
作者: [美] 西奥多·C·贝斯特 译者: 国云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本书是研究日本东京一个普通社区微观生活的力作。作者通过人类学见微知著的观察研究,首次对当代日本都市邻里的社会结构和内在动力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察,从而消除了人们对战后日本社会和文化的原有成见。
本书作为当代都市人类学的代表之作,于1990年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都市与社区研究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