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ology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豆瓣
Thinking Like an Anthropologist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奥莫亨德罗 (John Omohundro) 译者: 张经纬 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5
今日中国正行驶在文化变迁的高速路上,人类学这门年轻而富朝气的学科正可提供宝贵的参照。它教会我们以宽容的心态,理解他人的观念与文化实践,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的生命焕发更明亮的光彩。
这本独具特色、富有启发性的人类学导论,遵循以问题为基础的独特指导原则,每章都围绕一个关键问题精心组织,用相关田野故事揭示身处田野的人类学家将会遇到的潜在问题、挑战和后果。透过亲身田野经历,与其才华横溢的个人教学风格,作者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学家所面对的核心概念与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人类学研究人类行为和观念的方法,并有机会在读过本书后,在本文化和异文化的生活中,继续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责任的重负 豆瓣
The Burden of Responsibility
9.0 (11 个评分) 作者: 托尼·朱特 译者: 章乐天 中信出版社 2014 - 9
编辑推荐:
★活在一个不负责任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经历并反对这个时代?
★《战后欧洲史》之外,托尼•朱特最富盛名的两部著作之一。
★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以三位重负责任的知识分子,触及了我们时代思想和道德的困境。
★“被遗弃的先知”莱昂•布鲁姆、“不情愿的道德主义者”阿尔贝•加缪、“局外的当局者”雷蒙•阿隆 ,三位深度介入政治的法国知识分子,如何以道德责任挑战黑暗时代?
他们的生活和著述都与这个不负责任的时代格格不入。他们毕其一生,经常感受到这个国家所要求的政治与思想相一致的压力,却甘愿在政界、公众、左翼同僚或知识分子同侪中充当不受欢迎的人,这是一种稀罕而耐人寻味的个性。仅此,他们的事迹就值得一书。
——托尼•朱特
--------------------------------------------------------------------------------------------
内容简介:
《责任的重负》是托尼·朱特最富盛名的两部著作之一。
在这本书中,他选取了阿尔贝•加缪、莱昂•布鲁姆、雷蒙•阿隆这三位法兰西精神最优秀的代表人物,还原他们生活的年代,考察他们的言行与历史纵横嬗变之间的联系,讨论知识分子与思想史的诸多重要议题。
托尼•朱特认为,评价知识分子的核心词应是“责任”。这三位道路迥异却共同拥有“勇气与正直”这种道德人格的知识分子,在投入公共生活之后,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责任之下,以独立的良知发言,以一致的言行影响现实政治、纠正时代谬误,并不惜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才有所谓“责任的重负”。
他们活在一个不负责任的时代,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经历过,并反对这个不负责任的时代”。
可以说,他们不单代表了现代法国的思想和政治文化中独特的、令人憬悟的一种声音,还代表了现代社会和思想中许多最优秀、最持久的价值——过去是,如今也是。
--------------------------------------------------------------------------------------------
媒体评论:
所有为知识界缺失“正义”“品格”与“道德”而感到遗憾的人,都会从本书中读到很多值得汲取的言论。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托尼·朱特有关三位已逝的伟大法国人的论述,触及了我们时代思想和道德的全貌。在当前文化战争的甚嚣尘上的声浪之中,朱特理性的声音犹如一把穿透黄油的刀,穿透了那些胡言乱语。
——欧仁·韦伯(Eugen Weber,著名历史学家)
托尼·朱特笔下的这几位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也都是积极的活动家,不像后来的学者只摆弄语词。他描写这些人的笔触优雅,充满有根有据的自信。
——埃尔贝•R•洛特曼(Herbert R. Lottman,著名作家,《加缪传》作者)
朱特讲述了布鲁姆、加缪和阿隆的思想历程,并进一步展现了法国思想文化的诸多方面。而且,这本书文字优美,笔触动人……令人钦佩。
——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
凉灯 豆瓣
作者: 黄于纲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9 - 3
画家黄于纲寄居凉灯15年,在用画笔描绘这座村庄的动人风物与岁月更迭之际,也用文字记录了凉灯这一湘西苗寨独具特色的民族生活,叙述了数十个家庭的生活与变迁,聚焦式地呈现了一个特殊家庭的人和事,探讨了他们的生死、欲求、爱与前途。作者视角独特的观察、细致纤柔的笔触,使得那些平凡的人、朴拙的事以及常规的人生变得丰富动人、诗情画意起来。本书不仅是一个画家对“边城”风情人物的深情记叙,更是一部有着恢弘社会学意义的村落及族群心灵史。
上海下海 豆瓣
作者: (日本)内山完造 译者: 杨晓钟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 - 8
1911到1949年,正是中国社会最动荡的时期,恰此期间,内山完造居于动荡中心的上海。作为鲁迅先生的挚友,他得以有机会接触影响那个时代、甚至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风云人物。一个出身日本底层的小人物,在那场战争前后,他身边的日本平民、居于中国的日本人是怎样的状态与心态?在他与那些风云人物的接触中,又有着哪些史书记录之外的有趣细节?对于内山完造,鲁迅先生说其“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故他的平民视角看中国、看日本、看大事件和大人物,颇具看点。作为一个永久的文化符号,无论内山完造,还是内山书店,都不应该被忘记。
巴黎只有一条街 豆瓣
The Only Street in Paris: Life on the Rue des Martyrs
作者: [美] 伊莱恩·西奥利诺 译者: 李珂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8
★《纽约时报》畅销书
★《华盛顿邮报》书友会精选书目入选图书
★在殉道者街,成为一个沉浸于历史与现实的巴黎局内人。
★一封向巴黎旧日生活方式致敬的情书,一幅充满迷人细节的巴黎风情画
★雷诺阿、德拉克洛瓦、高更、塞尚、德彪西、左拉、波德莱尔、亨利•米勒的灵感之源。
★一个个充满人间烟火和文化气息的小细节编织出旧日巴黎独有的浪漫气息
------------------------------------------------------------------------------------
殉道者街,在很多人眼中只是一条街道,而我看到的,是满满的故事。 如今,全球化和都市化已推土机般碾压过巴黎,但在殉道者街上,你仍可以重新找回独特而优雅的巴黎气质。 这条街从不会让人感到无趣。你可以在路边的蔬果店、肉铺买到最新鲜的食材,你可以与书店店主畅谈人生哲学,你可以停 下品尝一杯醇香的浓缩咖啡,你可以听热情的老人为你细细讲述每一栋建筑的历史。它为巴黎这座历史悠久和生命力澎湃的城市作了一个美丽的注脚,成为各色人生汇聚碰撞的舞台。请与我们一起踏上这巴黎的最后一条街道,听它诉说巴黎残存的旧日情怀!
La Seduction 豆瓣
作者: Elaine Sciolino Times Books 2011 - 6
The hidden truth about the French way of life: it's all about seduction--its rules, its pleasures, its secrets. In La Seduction, Sciolino gives us an inside view of how seduction works in all areas, analyzing its limits as well as its power. She demystifies the French way of life in an entertaining and personal narrative that carries us from the neighborhood shops of Paris to the halls of government, from the gardens of Versailles to the agricultural heartland. La Seduction will charm you and encourage you to lower your defenses about the French. Pull up a chair and let Elaine Sciolino seduce you.
寻租中国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吴介民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9 - 4
中國是否會落入發展陷阱?西方國家為何開始警戒「中國威脅」?中國重返資本主義世界之後,會帶來哪些理論挑戰?
本書針對中國與全球資本主義連結的模式,提出完整的解釋。台商作為「中間人」,促成中國從廣東賺取第一桶金,這桶美金作為「原始積累」,迂迴造成「中國崛起」。作者從全球價值鏈切入,指出「尋租發展型國家」,在經濟發展與財政攫取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解釋架構連結了全球層次與在地層次,從宏觀到微觀,剖析政商關係的運作。並提出「機構化尋租」、「在地鑲嵌治理」、「公民身分差序」等概念,突破既有文獻對中國發展邏輯的理解。中國崛起的訣竅是「順著全球價值鏈打造世界工廠」,但目前「世界工廠」遭遇轉型困境,中國經濟何去何從?
This book proposes a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 of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global capitalism. It was Taiwanese businessmen who, as intermediaries, made it possible for the Chinese to earn their first pot of gold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directly bringing about the Chinese boom. The author uses global value chains as a springboard to explain how the “rent-seeking developmental state”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process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value capture. This explanation links the global level to the local, the macro perspective to the micro, and dissects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in China. Concepts such as “institutional rent-seeking”, “locally embedded governance”, and “differential citizenship” are proposed as ways to shed new light on the developmental logic of China’s economy. The secret to China’s economic success has been “following global value chains to become 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 but in trying to upgrade itself the world’s workshop is facing serious difficulties. Where has China’s economy come from, and where is it headed? This book offers us a key.
What Makes a Terrorist 豆瓣
作者: Alan B. Krueg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 9
Many popular ideas about terrorists and why they seek to harm us are fueled by falsehoods and misinformation. Leading politicians and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poverty and lack of education breed terrorism, despite the wealth of evidence showing that most terrorists come from middle-class, and often college-educated, backgrounds. In "What Makes a Terrorist", Alan Krueger argues that if we are to correctly assess the root causes of terrorism and successfully address the threat, we must think more like economists do. Krueger is an influential economist who has applied rigorous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a range of tough issues, from the minimum wage and education to the occurrence of hate crimes.In this book, he explains why our tactics in the fight against terrorism must be based on more than anecdote and speculation. Krueger closely examines the factors that motivate individuals to participate in terrorism, drawing inferences from terrorists' own backgrounds and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in the societies from which they come. He describes which countries are the most likely breeding grounds for terrorists, and which ones are most likely to be their targets. Krueger addresses the economic and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errorism. He puts the terrorist threat squarely into perspective, revealing how our nation's sizeable economy is diverse and resilient enough to withstand the comparatively limited effects of most terrorist strikes. And he calls on the media to be more responsible in reporting on terrorism. "What Makes a Terrorist" brings needed clarity to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of our time.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9.4 (47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Made in China: Women Factory Workers in a Global Workplace
8.5 (22 个评分) 作者: 潘毅 译者: 任焰 九州出版社 2011 - 4 其它标题: 中国女工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是一部关于打工者主体的权力、欲望与抗争的民族志研究专著,也是一部关于打工妹的政治学,作者为读者呈现出了工厂中支配与抗争之间的复杂关系,打工妹生命中所经历的梦魇、尖叫与身体痛楚,正是她们在国家、资本与文化的巨大张力中进行抗争的真实形态。
打工女孩 豆瓣
Factory Girls: From Village to City in a Changing China
7.5 (70 个评分) 作者: [美] 张彤禾 译者: 张坤 / 吴怡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3
“出去”,农民工用这个简单的词定义他们的流动生活。“在家没事做,所以我出去了”,出去打工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如今,中国有一亿五千万农民工。在南部工厂林立的城市,农民工在拉动国家出口经济的流水线上全力以赴。他们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一百年来欧洲移民到美国总人数的三倍。
新一代农民工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迁徙是一条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他们比上一辈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外出的动机也更多是因为对城市机会的追求,而不是受农村贫困所迫。
是自尊,而不是恐惧,让他们留在城市。走出家乡并留在外面——出去,就是改变你的命运。
当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我——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直到后来,我才发觉,原来我跟我写到的那些女孩有着那么深的联系。我也离开了家,了解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地方那种孤独漂浮的感觉;我亲身感受到人轻易就会消失不见。我也更能理解那种全新开始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打工女孩的故事有某些共性。在工厂里你很容易迷失自我,那里有成百上千个背景相似的姑娘:在农村出生,没念过什么书,穷。工厂是做什么的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工作带来的艰难或机遇。打工女孩的命运转折点永远是她向老板发难的时候。那一刻她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迫使这个世界将她视为一个个体。
在中国,外出务工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绝大多数外国媒体都报道过工厂内部的恶劣环境,许多写中国农民工的书也并不真实。我希望能写点儿别的,写写工人自己怎么看待外出务工。我尤其对女性感兴趣。背井离乡,她们得到最多,或许失去也最多。
2019年4月18日 已读
那些凭着一腔生机试图跳出指定好的生活轨迹的女孩。作者的观察有一定的距离感,但非常诚恳,包括对自己和受访对象疏离的坦然。
Sociology
出梁庄记 豆瓣
8.4 (33 个评分) 作者: 梁鸿 花城出版社 2013 - 4
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阎连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
——刘瑜
中国在梁庄 豆瓣
7.7 (31 个评分) 作者: 梁鸿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1
《中国在梁庄》内容简介:作者多年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王家少年强奸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
该书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出来。
通过此书,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都将慢慢地浮出历史的地表,我们会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世界的苦难 豆瓣
La Misère du monde
9.1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 译者: 张祖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1
《世界的苦难》是布尔迪厄晚年与其他22位合作者以细腻的情感和认真的观察及倾听,耗时三年访谈数百人所写就的田野调查著作。通过一个个以访谈形式出现的鲜活的生活史个案,展示了当代法国社会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痛苦,并透过社会学的解释,揭示出痛苦背后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根源 ,以及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本书是布尔迪厄将学者责任与公民使命融为一体,集中探讨弱势群体艰难处境的最著名成果。在看似平淡的个人生活史的叙述中蕴含着震撼人心的苦难真相。
重返巴黎地鐵 Goodreads 豆瓣
Le Métro Revisité
作者: 馬克‧歐傑 Marc Augé 译者: 周伶芝 行人 2015 - 11
●法國Fnac銷售排行榜前二十名。
●法國最重要的當代人類學家。
●繼《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後,時隔二十年,作者回到地鐵現場的觀察和反思。
地鐵是巴黎的形容詞。少了地鐵,巴黎就失去輪廓、失去面孔。
地鐵也是巴黎的動詞。少了地鐵,巴黎就無法述說、無法聯結。
一九八六年,年輕的馬克‧歐傑剛從非洲完成人類學研究,回到巴黎這個城市。面對這個熟悉又有點陌生的故鄉,歐傑帶著人類學家的眼睛,選擇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鐵當作對象,進行了一場近在身邊的人類學觀察,並將觀察寫成《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他在書中探討,交通工具及其衍伸空間(如車站)的主要功能是將人們帶往不同地點,人們並不在此駐留,這種空間因而具備過渡的特性,類似例子還有機場、旅館等場所。不同於乘載著記憶和認同的地方,歐傑將此類空間稱為「非地方」(Non-lieux)──後來成為理解當代性的重要概念。
二十多年後,人類學家老矣,發覺快要跟不上世界改變的快速腳步。但所謂的改變,到底是什麼改變了?
歐傑選擇重回地鐵現場去檢視。因為地鐵之於巴黎,不僅僅是一項交通工具,它形塑了巴黎的城市樣貌,也塑造了巴黎人的生活方式和節奏,更有許多關於巴黎地鐵的歌曲、圖像、文字伴隨著巴黎人的生命,宛如巴黎的記憶和歷史中心。而這幾十年來,巴黎地鐵似乎逐漸被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占據,巴黎市民反而被這個不斷擴張和加密的網絡推擠、被節奏吸納,貧窮與孤獨也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他在地鐵站、列車、乘客之間發現了不同的景觀、不同的秩序、不同的族群組成,無論是聽音樂的年輕人、免費發送的地鐵報、不同的乞討方式或是重新裝修的外觀,歐傑試圖從細節中找出時代的量尺、借以標誌出「當代」的特徵,並同步針對自己二十年前對地鐵和「非地方」的關係的定義提出了修正。
馬克‧歐傑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人類學家之一,在涂爾幹、牟斯、李維-史陀等思想大家的影響之下,提出許多影響深遠的概念。其關於當代生活、全球化社會以及城市空間的諸多著作已成必讀經典,也被後進大量引用。他的書寫承襲了法國學者的傳統,有著小說家和散文家的優美筆觸,沒有硬梆梆的專有名詞和理論分析,也沒有令人眼花撩亂的吊書袋,在這本書中只有地鐵與他所討論面向互為喻體和喻依。
這本書是瞭解馬克‧歐傑這位重要當代學者的理論的最佳路徑。書籍輕薄短小,適合在車廂內展書閱讀,讓你在通勤、移動的時刻細細體會那些習焉不察的變動。
各界好評
龔卓軍 南藝大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重返巴黎地鐵》對於我們處於變動狀態的社會提供了一種解讀,地鐵(地底下的世界)是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在地表上的社會。此外,在上一本書《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和這本書之間,我們也可以察覺到地鐵對市民來說變得不可或缺,並且隨著巴黎的生活節奏而產生改變。重返地鐵現場讓我們可以認清當下的現實,予以檢視。馬克‧歐傑向以分析巴黎的地底世界著稱,本書證明他不愧為城市日常生活的細膩觀察家。」──Lebannier Adèle,《文化通識讀本》(2008-2009 Culture générale)
「馬克‧歐傑的分析橫跨了殖民與全球化,這位人類學家試著以透徹的批判尋找逃脫的方法,逃脫全球化和媒體的魅惑,逃脫一種『新神話的夢魘』所帶來的威脅。」──法國文化廣播電台(France Culture)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6 (97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3 其它标题: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持续至今的真实“北漂”史。转型中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经济与社会。北京“浙江村”与“浙江村人”三十年生活记录研究。
“浙江村”,20世纪80年代起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 南苑地 区汇聚成形。3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
作者借同乡之便,于90年代中期6年时间里对“浙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浙江村人”作为“外来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均加以极近距离的分析记录。
本书时隔20年后修订再版,除对前版内容进行补充订定外,于新增序言部分特别回顾了“浙江村”和中国社会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对“正规化”及“分割—攫取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为便于历史比照,增绘了2017年“浙江村”疏解前分布示意图。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豆瓣 Goodreads
Primates of Park Avenue
6.1 (44 个评分) 作者: [美] 薇妮斯蒂·马丁 译者: 许恬宁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11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上东区“,那是精英阶层居住、社交和购物的专属社区。

当耶鲁人类学博士温妮斯蒂•马丁和丈夫一起带着孩子搬到上东区时,她对那里的生存规则还一无所知。

从物色公寓、购买学区房、给孩子申请私立校开始,她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其紧张激烈程度绝不亚于竞选美国总统。

这场”战争“持续了六年,为了让孩子迅速实现阶层跃迁,她又排除万难买到了爱马仕的铂金包。
2019年3月20日 已读
中信选书针对的市场非常精准,中产女性共享的母职婚姻自我实现的焦虑。行文本身有一些傲慢,也许像作者反思的一样,在田野调查中她无可避免的成为了被观察对象的一部分。看这本书也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应答这种焦虑,也不要从中找对标的满足感。
Anthropology Life Sociology
烽火巴黎 豆瓣
Paris at War:1939-1944
作者: [英]戴维·德雷克(David Drake) 译者: 李文君 / 王玥玄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2
★当战争黑影落下,光明之城何去何从?
醉生梦死/挣扎求生 妥协合作/奋力抵抗
★数百个大小人物 五年的乱世生活 全面铺展纳粹占领时期巴黎社会图景的真实巨作
★《格拉斯哥先驱报》年度好书,入围美国图书馆巴黎图书奖决选名单
1940年夏,在德军势不可挡的攻势下,荷兰、卢森堡不战而降。英法见大势已去,于是发动敦刻尔克大撤退。而在当时的巴黎,第三共和国总统、总理正与受人敬重的贝当元帅带领政府官员,在圣母院祈祷奇迹出现,解救法国。但奇迹没有出现,德军兵临城下,政府决定撤退,巴黎陷落。
本书记录了巴黎陷落前后期间普通巴黎人的生活,展现了德军逼近巴黎时大批巴黎人弃城而去的景象,贝当政府向德国投降时法国人解脱感与厌恶感交织的心情,以及法国被德国占领时期法国人生活的困苦。
作者德雷克将巴黎劳动阶层所处的困境与富裕人群相对舒适的生活进行对比,揭露了通敌卖国者的活动,并追踪了法国抵抗运动从制作传单到枪击纳粹军人的发展历程。他详细描述了占领军的阴谋和暴行以及德朗西集中营和巴黎附近其他几处犹太人集中营在押者的生存状态。
本书取材于经历过那些动荡岁月的人们的日记和回忆,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代表着多种政治立场和对待社会的态度。德雷克还从警方记录、报纸、广播节目、新闻影片中收集了很多细节信息。读者通过本书可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人的生活景象和心理变化。
本书拥有大量真实生动、令人惊喜的细节。戴维•德雷克扣人心弦的故事的主角不是众所周知的英雄和战犯,而是在纳粹占领时期变幻莫测的局势中勉强求生的普通巴黎民众。 ——英国作家、记者,《盛会不衰:最屈辱的年代、最璀璨的时光,纳粹统治下的巴黎文化生活》作者 艾伦•莱丁
德雷克深入地研究了当时巴黎人民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简练地描述了纳粹当局对于如何管理巴黎的争论。本书细节把握令人满意,非常具有可读性。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段精彩的历史……很多时候,德雷克让事实说话。他使用了大量日记和回忆录,尽管这种研究方法受到许多历史学家的质疑,但在本书里完全可行,因为普通人没有作假的必要。如同一幅完美的拼图,本书完成得非常出色! ——英国《格拉斯哥先驱报》
拒绝一味美化,也反对简单抹黑,本书是还原二战时期巴黎和法国历史真相的一次富有原创性的努力。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毅
出于不难理解的原因,对这段历史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还是得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像本书作者这样的身份相对超脱,且具有“旁观者清”之优势的外国学者的介入与推动。……
德雷克不仅知难而上,而且还凭借自己的学识、才情和努力,为大家奉献了一部别开生面、鲜活真实、洞见迭出、发人深思的战时巴黎史。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吕一民
作者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料,全面再现了巴黎各阶层民众在战争期间的曲折经历,充分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真实。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宏图
美丽的标价 豆瓣
Pricing Beauty
7.5 (22 个评分) 作者: [美]阿什利·米尔斯 译者: 张皓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当我踏进模特经纪公司办公室的那一刻,就走进了一个充满伦理、政治、女性主义的研究困境。”曾在纽约和伦敦做过模特的社会学家阿什利·米尔斯,以内行人的视角展现了模特世界的规则,检视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美丽”是如何定义的。书中涉及对男模、女模、经纪人、客户、摄影师、造型师等角色的广泛访谈,展现了魅力产业背后的政治与经济,甚至随意性。在这条深藏不露的文化生产流水线上,好看不是唯一的标准,合适的外形才是时尚的起源,人们接受训练、推销、打造成珍贵的商品。该书对新文化经济中的社会分析,经济社会学中性别与阶层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