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影响力 豆瓣
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8.5 (89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西奥迪尼 译者: 陈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5
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捧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应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
在这本书中,心理学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
美国的弑母文化 豆瓣
作者: 孙隆基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9
以严肃的心情深究美国历史文化的惊人真相;以轻松的心情进行趣味盎然的美国文化之旅。 《美国的弑母文化》从构思到完稿,历史学者孙隆基耗时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作者从“弑母”这一新颖的角度,深度剖析美国20世纪的历史文化。 作者从百余部好莱坞影片以及美国上个世纪的众多小说、诗作、电视剧作等材料着手,运用历史学、影视学、心理学、社会学、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等相关理论,剖析并证明了“弑母”文化乃美国20世纪大众文化的主流。 本书分析了如达尔文、尼采、怀宁格、劳伦斯、弗洛伊德、苏理文、马尔库塞等人是如何影响美国的重要人物和作品的,还解答了美国文化史上一些重要话题,如原野理想、杀父娶母、大妈咪主义、边疆理论、世纪末思潮、白色愿望时代、杜鹃窝情结、性别教条、阳具型女人、多样相的变态等等。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豆瓣
Freud: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作者: [英国] 安东尼·斯托尔 译者: 尹莉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 1
什么是潜意识、阻抗与移情?自我、本我与超我有何关系?梦意味着什么又传达了什么?俄狄浦斯情节是怎样产生的?是否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人类原欲冲动的“升华”?本书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重要影响,并客观介绍了他在艺术、文学、哲学、文化与宗教方面的主要观点以及围绕这些观点的争议。
在我们跟随作者走近这位心理学大师的同时,或许能够获得一种对自己心灵崭新的洞见。
变态心理学 豆瓣
作者: (美)德博拉 C.贝德尔 (Deborah C. Beidel) / 辛西娅 M. 布利克(Cynthia M. Bulik) 译者: 袁立壮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 8
戴安娜王妃是如何战胜神经性贪食症的?
想变性的男人大脑竟然与正常女性的大脑非常相似?
为什么自杀会传染?
如果怀疑自己患了抑郁症,该怎么辨别?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那么快翻开这本有趣又有益的《变态心理学》吧。
本书是一部优秀的变态心理学教材,由该领域三位权威专家共同编著,且被美国众多大学采用。它清晰、有趣、可读性强,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不但适合教学,也适合学生和心理健康从业者自学,更推荐每个关心自己和亲友的读者阅读。书中包含诸多完整的案例和名人的故事,读者可以从这些真实故事中感受到变态心理学与自己的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正常与异常的区别仅仅一线之间,并学会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或从心理异常中恢复。
相对于同类书,本书的特色如下
文字简单易懂,内容全面详细,编排生动活泼
本书写作风格顺畅灵活,易于阅读和消化,本科生或大众读者都可以轻易理解。完整案例、个案对比、证据检验、研究热点等各种栏目的编排使内容丰富、全面且活泼。
涵盖众多真实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异常行为,增长人生智慧
本书通过丰富的临床资料,如插图、个案史以及个案自述,吸引学生更好地了解变态心理学,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掌握重要的概念。作者生动的描述使每个个案变得鲜活,让读者在阅读时引以为鉴、防微杜渐,在别人的故事里增长自己的智慧。
三位变态心理学权威专家心血之作,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达到完美结合
本书的三位作者均是变态心理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不但在学术上有深厚造诣,在教学和临床实践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本书所有个案均取材于作者的临床实践,结合扎实的理论叙述,使本书成为不可多得的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完美结合的教材。
心理学 豆瓣
Psychology, 9th Edition
作者: [美国] 戴维·迈尔斯 译者: 黄希庭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内容提要】
戴维•迈尔斯的《心理学》是美国众多大专院校心理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和心理学爱好者的喜爱,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本书译自第9版。
全书共分15章,涵盖了普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的故事、对心理科学的批判性思考、心理的生物基础、意识与心理的双通道、天性—教养与人类的多样性、人的发展、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与语言、动机与工作、情绪应激与健康、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学等。这些内容系统地阐述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批判性地思考了各种心理学的科学发现,反映了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戴维•迈尔斯充分发挥了其在心理学写作方面无与伦比的才能,将科学的严谨性和人文的宽泛性巧妙地结合,兼具感性和理性,能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轻松掌握心理学知识。第9版尤其注重批判性思考和学习方法。每章在每个主要部分一开始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在每个小节结束部分还提出了自问和自测的试题,便于读者检查学习效果,并且能将学到的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之中。本书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广大师生,同时也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编辑推荐】
全世界有800万人在学习的迈尔斯《心理学》,数十年亚马逊排行第一的心理学教材。黄希庭教授主译,全国18位心理学教授通力合作,历经3年之力作。大开本单栏排列,带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完备的教学设计,以问题引导读者阅读,以回顾启发读者思考和应用,以特写和批判性思考专栏拓展知识面,增强记忆。同时《心理学》(第9版)加入了许多插图、名人名言、漫画等,读来形象生动,饶有趣味。
【专家推荐】
在美国,心理学导论性教科书品种繁多,竞争激烈。其中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在近半个世纪以来不断修订再版,被公认为经典;而迈尔斯的这部《心理学》则是近年来最为畅销的新锐。两部顶尖之作能够先后被引进中国,且得到高质量的翻译、出版,这无疑会对中国的心理学教育和普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
戴维•迈尔斯清晰、严谨的写作风格,优雅雄辩的文辞在整个心理学界无人可比。他撰写的心理学导论性教材和社会心理学教材都无一例外极为畅销。
——菲利普•津巴多,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心理学与生活》作者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中,教材建设改革是一个重要环节。过去我国高校的大多数课程都是一门课程使用一种教材。现在许多高校基础课的教学大多实行一门课程使用多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模式。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引进国外的一些优秀心理学教材是有必要的。迈尔斯著的《心理学》是一本颇受读者欢迎的心理学专业基础课教材,也是我们讲授普通心理学的优良教学参考书。
——黄希庭,西南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导;中国心理学会第七届和第八届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
心理学导论 豆瓣
作者: 库恩 (Dennis Coon) / John O.Mitterer 译者: 郑钢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 1
2013年,《心理学导论》的第13版在全球正式面世。在美国,该书的使用者已超过280万人,堪称心理学入门的经典教材。
新版不仅融入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信息,而且对各章内容的表述方式、组织架构、案例材料等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
本书的最大特色是以读者为本,利于学习。两位作者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他们在书中对有关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做了详尽的解答,系统地讲述了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研究动态。在撰写方式上,他们力求将一门严肃的学科赋予生动活泼的表达,同时指引人们自觉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当您把书本里抽象的文字变成鲜活的体验,学习心理学的过程将是那么轻松快乐,不失为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您会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学知识终身受用,引导自己生活得更加幸福和美好。
心理学的故事(最新增补修订版) 豆瓣
The Story of Phychology
作者: [美] 莫顿·亨特 译者: 寒川子 / 张积模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7
本书追溯了心理学自18世纪从哲学中分离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知道现代的历程,讲述了在2500年漫长的岁月中,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对人类思维和行为奥秘的探索。在这个心理学日益被广泛关注的年代,作为一部重要的心理学史著作,它涵盖了2500年来心理学发展的广阔范畴,全面详实,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是一本集大成的心理学史佳作。
本书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人类思想领域中的探索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梅斯梅尔、威廉·詹姆斯、佛洛伊德、巴普洛夫、斯金纳、皮亚杰等。这些故事不是注重人物的个人经历,而是通过描述使读者能迅速理解心理研究的手法和正确的理论以及作为心理学主要构成部分的心理治疗的方法和功效。
本书对旧版进行了修订并增加近6万字内容,融入了近15年来心理学最引人注目的发展成果,使之成为一部伟大的探究人类心灵的编年史。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 豆瓣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8.9 (14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基思·斯坦诺维奇 译者: 窦东徽 / 刘肖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 11
在当今的大众媒体和心理书籍中,到处充斥着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读心等伪心理学的主题,更有一些媒体心理学家、所谓的心理治疗师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欺世盗名,从中渔利。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甚至相互矛盾的心理学信息面前,如何拨除迷雾,去伪存真,成为一名明智的心理学信息的消费者呢?批判性思维将借你一双看穿世界的慧眼,识别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本书首版于1983年,30多年来一直被奉为心理学入门的经典之作,被全球300多所教育机构采用。作为2012年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的得主,基思·斯坦诺维奇以富有逻辑又不失风趣的语言,结合简洁生动、贴近生活的实例和最新的研究资料,说明心理学家如何通过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系统化的实证研究,逐步描绘出人类心智的真实面貌。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是本书的英文书名,直译为“如何清晰地思考心理学”。中译本首次在国内出版时,所采用的书名是《与“众”不同的心理学》。第8版中译本出版时,伪心理学在国内正有愈演愈烈之势,加之考虑到作者始终聚焦于将科学的心理学与伪科学、伪心理学以及通俗心理学区别开来,故书名曾一度改为《对“伪心理学”说不》。而今本书已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良好的口碑,故第9版采用了《这才是心理学》这一更加贴切的书名。
以科学的精神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利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工具探讨人类的心智和行为,丰富我们对自我、他人以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互动的理解——这才是心理学!
他人即地狱? 豆瓣
作者: [美国] 戴维·迈尔斯 译者: 张智勇 / 金盛华 2012 - 8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他的名剧《禁闭》中写道:“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自发地对他人产生偏见,有时会引发不同目的的攻击行为,甚至导致双方的冲突。在更广阔的人类社会中,冲突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群体如种族、性别乃至国与国之间。
《他人即地狱?》节选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的超级畅销书《社会心理学》,这本在国外大学的心理学学生中几乎人手一册的书,集合了当今与我们的生活最为贴近的社会心理学中最优秀的成果。全书分为三个主题,“偏见:我们为何不喜欢他人”和“攻击行为:伤害他人”分析了人际关系中的丑陋一面:为什么我们不喜欢、甚至是鄙视彼此?我们在何时、为什么彼此伤害?在“冲突与和解”中,我们思考了社会冲突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公正和平地解决冲突的四C原则。
《他人即地狱?》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戴维·迈尔斯的文笔优美睿智,既适合社会心理学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即使对于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读起来也是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
神经质人格 豆瓣
作者: 刘翔平 2010 - 6
《神经质人格:人类心灵痛苦的密码》主要内容简介:你相信吗?生活中杂多没有联系的痛苦竟然都与一个自我推动、自我满足的不健康的人格有关。它潜伏在你的心灵深处,贪婪地吸取着能量,让你整日与痛苦纠缠,失去感受生活快乐的能力。它就像女妖——塞壬,用美妙的歌声诱惑你,让你追求荣誉与成功,结果却把你引向礁石。
了解了这个人格,你就会破解人类情绪痛苦的心灵密码,就像奥德赛船长发现了抵御塞壬的奥秘,拥有了化解难题的智慧。《神经质人格:人类心灵痛苦的密码》将教你如何做一个聪明的奥德赛船长,掌握识别和破解女妖的神力。
说谎 豆瓣 Goodreads
Telling Lies: Clues to Deceit in the Marketplace, Politics and Marriage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埃克曼 译者: 邓伯宸 / 徐国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诚实之所以具有普世价值,就在于谎言是普世现象,从政坛精英到市井小民,从商界巨贾到谍海特工,它成为生活的潜在主线。
保罗·埃克曼的这本《说谎》一版再版,被欧美诸多执法机构奉为刑侦学教材。它告诉读者,人们是如何说谎,为何说谎,说谎时何有何表现;如何识破谎言,识破的可能性以及利弊;如何创造和增进识破谎言的机会。
对于必须娴熟人际互动,了解嫌疑人性格特质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与警察而言,这是一本强化职能的教材;对于需要洞悉人心,长于沟通的心理医师、社会工作者与咨询专家而言,这是一本很好的人际互动宝典:对于极欲防止被骗的市井百姓而言,这更是一本可以减少上当机会,防范诈术的实用指南。
不要用爱控制我 豆瓣
7.3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帕萃丝·埃文斯 译者: 郑春蕾 / 梅子 京华出版社 2012 - 2
人人都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掌控一切;人人都可能不由自主地对别人指手画脚、随意评价。
有的人懂得校正自己的行为,适度控制,所以进退自如,生活得无比轻松。有的人却不明白这种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结果是失败的婚姻、紧张的人际关系和扭曲的心灵,自己也异常苦恼。
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种控制别人的欲望呢?为什么有人想改变这种行为,事到临头却总是无法自控?
《不要用爱控制我》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这些下意识行为。揭示背后的实质、解开我们的困惑和痛苦,使用我们学会识别、理解和应用控制,使我们的生活远离暴力,更加和谐、幸福。
情感勒索 豆瓣
作者: [美] 苏珊·福沃德 / 唐娜·弗雷泽 译者: 王斌 金城出版社 2010
《情感勒索:助你成功应对人际关系中的软暴力(第8版)》内容简介:“如果你真的爱我,……”“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怎么能这样自私,……”当身边的人利用你的恐惧、责任感和愧疚心理操纵你的生活,你是否轻易掉入他们的情感陷阱,被左右摆布,进退两难?这些利用感情和利益关系勒索你的人,在你的生活中不断出现,他们是你的爱人、父母、上司或同事、你最亲近的朋友……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对情感勒索的行为及手段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诊断,以一个个戏剧性的真实故事给读者启迪和范例,并提供了一系列技巧和策略。
通过《情感勒索:助你成功应对人际关系中的软暴力(第8版)》,你将认识自身的处境。正视情感勒索的真相,诉诸行动。最终走出困境,建立崭新的,健全的人际关系。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母爱的羁绊 豆瓣
Will I Ever Be Good Enough?: Healing the Daughters of Narcissistic Mothers
作者: 卡瑞尔·麦克布莱德(Karyl McBride) 译者: 于玲娜 机械工业 2010 - 10
《母爱的羁绊》内容简介:爱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往往来自父母,而这爱与伤害,总会被孩子继承下来。作者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考察母女关系中复杂的心理状态,读来平实温暖却又发人深省,书中例举大量女儿们的心声,令人心生同情。在帮助她们重塑健康人生的同时.还会起到激励作用。
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 豆瓣
作者: David E. Scharff 译者: 张荣华 / 武春艳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 9
作者大卫·沙夫在本书中,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案例呈现了他在与来访者心理治疗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共鸣,以及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运用这些共鸣,从而形成了其对心理治疗独特的观点: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在帮助来访者重寻客体和重建自体的同时,自身也在经历着同样的过程,而来访者的成长恰恰见证了治疗师自身的成长,反之亦然。可以说,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都是在关系中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 成为自己的人。能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才可以帮助来访者成为自己;而一位可以找到自己的潜能从而发展自体的人,最终将不再需要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 豆瓣
作者: 林万贵 福建教育 2008 - 1
以质的研究方法论为指导,采取目的性抽样(个案研究),对主动寻求治疗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进行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按照克恩伯格及其他精神分析学者发展出的精神分析治疗学原理,进行参与式观察,在治疗的过程中循环式地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以减轻患者的病情为目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收集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信息资料,深入了解我国文化背景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病理特征、病因、人格组织的特点,以验证克恩伯格所创立的移情焦点心理治疗方法在治疗我国文化背景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适用性,进而探讨文化差异对边缘性人格患者接受心理治疗的影响。
影响你生命的12原型 豆瓣
Awakening the Heroes Within: Twelve Archetypes to Help Us Find Ourselves and Transform Our World
作者: 卡罗尔·S.皮尔逊 译者: 张兰馨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 - 9
《影响你生命的12原型:唤醒内在英雄》详列12种内在心理模式的轮廓,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原型,重建精神平衡,认识真我。通过《影响你生命的12原型:唤醒内在英雄》,会对自我有一个全面性、结构性的了解。我们可以把12种原型看作内心的12个面向,各有不同的功能。这些部分有的比较发达,有的比较虚弱,有的会因为某些心理创伤而以负面的方式呈现,有的却因发展顺利而成为成熟、有能力的部分。有了这份了解,就能针对自己的缺失加以疗愈和平衡,避免一再地在相同地方犯错跌倒。所有的内在成长都是从自我了解开始,有了这个工具,会让我们的路途变得轻松。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豆瓣
8.9 (6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伦·霍尼 译者: 冯川 译林出版社 2011 - 5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作者的代表作,全面分析了现代人的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而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由卡伦·霍尼编著。
身份的焦虑 豆瓣
Status Anxiety
7.4 (92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广兴 / 南治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的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绪”。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 焦点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荣格自传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卡尔·荣格 译者: 刘国彬 / 杨德友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5 - 6
荣格说: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充分发挥的故事……这种罕有旅程的诚挚传记,记录他终生无止尽的困惑、疑沮与不快乐,完成了一本深具思想史意义的独特自传。生命就像以根茎来延续生命的植物,真正的生命是看不见、深藏于根茎的;露出地面的部分生命,只能延续一个夏季,然后凋谢。然而,我从未失去的是埋藏于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它持续地在永恒的流动中生存;我的梦境、各种幻觉犹如火红的岩浆,于是,我欲加工的生命在其中被赋予了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