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豆瓣
作者: [美] 伯格 译者: 陈会昌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 9
本书全面介绍了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内关于人格研究的理论。主要围绕着精神分析理论、特质理论、生物学流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理论等六种主要的人格理论流派展开论述。并加以客观、公充、生动的分析,同时对其他分支理论、学说和流派也都有所涉及。阅读本书,读者将了解科学心理学在人格研究领域的全貌,并对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阶段居主导地位的理论、人格心理学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景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本书叙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不以概念介绍新理论,而且从生活的实例出发,机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很主义本书的实用性和生活化,或穿插报刊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或给出若干自测题目,让读者检测自己或者他人的人格特征,读来既有用,又风趣。

本书不仅适合从事心理学工作或学习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阅读,也必将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白金升级版) 豆瓣
作者: [英] 格雷 译者: 洪勇 重庆出版社 2009 - 6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白金升级版)》讲述了:格雷博士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白金升级版)》中归纳出男人和女人在认知上的巨大差异:男人习惯"聚焦式"看待世事,女人则是"发散式"看待周围的一切。这一认知差异导致男女在思维模式、做事方法、交流形式上的截然不同。他认为,只有尊重并欣赏彼此的天生差异,我们才能在两性关系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男人和女人如同两只刺猬,离得很近可能会彼此伤害。这些伤害大都源于两者的认知差异。那么,这些认知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男人和女人是如何面对压力和处理冲突的?身处人生低谷时,男人和女人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伤害彼此?
男人为何会拒绝女人主动提供的建议?女人为什么总是缺乏安全感,不停地追问“你爱我吗”?我们该如何满足彼此的情感需要?
自卑与超越 豆瓣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6.0 (41 个评分) 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 曹晚红 / 魏雪萍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10 - 6
《自卑与超越(修订版)》内容简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大师,他的心理学观点不仅适用于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而且也可以涵盖师生关系。在维也纳,阿德勒有众多的追随者。1927年,他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1932年,他又受聘为日本长岛医学院教授。1935年,他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阿德勒受聘赴欧洲讲学。由于四处争聘,他有时甚至一天之内要分赴两个城市演讲。由于过分劳累,他终于因为心脏病发作,猝死在苏格兰亚伯丁市的街道上。
自我的挣扎 豆瓣
作者: [美国] 卡伦·霍尼 译者: 邱宏 万卷出版公司 2011 - 11
《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与人性的发展》内容简介:霍妮继阿德勒及荣格之后,与亚历山大、苏利文及弗洛姆等其他学者并称为“新弗洛伊德派”。他们搁置弗洛伊德的“性”和“原欲”的观念,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与人性的发展》详细叙述了神经官能症者的发展倾向,它对人们的吸引力远远超出了人们对病态方面的临床或理论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包含了一个基本的道德问题――涉及人类的欲望、动力或探求完美的宗教教条。霍妮继阿德勒及荣格之后,与亚历山大、苏利文及弗洛姆等其他学者并称为“新弗洛伊德派”。他们搁置弗洛伊德的“性”和“原欲”的观念,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与人性的发展》详细叙述了神经官能症者的发展倾向,它对人们的吸引力远远超出了人们对病态方面的临床或理论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包含了一个基本的道德问题――涉及人类的欲望、动力或探求完美的宗教教条。
霍妮亦排除弗洛伊德的原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构造组织的想法,而提倡真我、实我和理想自我等组合的人性发展。依她的看法,对精神官能症患者的治疗而言,应瓦解对其人格发展有阻碍的理想化自我形象,并在实我里找出真我而抒发其个性成长的有能,这才是精神分析的精髓。
《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与人性的发展》不只介绍关于精神官能症的知识,并探讨正常人的人性发展过程。因此,对对探究人性有兴趣的一般读者,这的确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自我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乔纳森·布朗(Jonathon D. Brown) / 玛格丽特·布朗(Margaret A. Brown) 译者: 王伟平 / 陈浩莺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 1
我自己到底是谁;如何对他人和环境做出思考和反应;如何才能最好地了解自己;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实现期望的目标……为什么有人如此悲观和消沉,甚至抑郁自杀,也有人面对压力和失败却能如此乐观,坚韧不屈?什么是自尊?为什么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与别人迥异?自我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中心主题。布朗夫妇在《自我》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他们对复杂思想的表述通俗易懂,全书读来轻松有趣,生动活泼。
乔纳森·布朗、玛格丽特·布朗所著的《自我(第2版)(精)》综合了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材料新颖,研究严谨,科学理论结合研究实践,表述方式引人入胜。《自我》详细阐述了与自我有关的概念与理论,如自尊、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中心的偏差、刻板印象、认知失调,甚至文化对自我概念的塑造等内容。剖析了这些概念的变化历程和社会心理学中自我研究的价值。作者对研究报告精挑细选,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旨在阐明自我概念和诸多有趣现象的关系。不论读者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水平如何,都能从这本书获得重要的信息。
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都与人的自我意识有关,如果不能透彻地理解自我,我们就不可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人类行为。本书的对象是心理学、社会学和其他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本书还可以作为社会心理学的辅助材料或者作为自我的专题课教材。而普通读者读完本书后都有助于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识。
自我分析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伦·霍尼 译者: 许泽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 5
如果说《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1937)的问世标志着霍妮精神分析体系的诞生,那么《自我分析》(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的相继出版,则是对其思想的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自我分析”是霍妮在总结自己,及其同行和患者经历的基础上,为治疗轻度神经症设计出来的方法。它把专业精神分析疗法中分析师和患者两个角色的适用部分合二为一,交由患者单独承担,独自操作,因此,“它是患者与分析师一身担”的尝试。
当今世界是竞争激烈的世界,人们在适应环境、相互交往、面对自己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压力,如果处理不当,这些压力很容易会造成精神障碍。在这方面,尤其在专业精神分析至少暂时还难以为每一个有求于它的人所用的情况下,“自我分析”不失为最佳选择之一。
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 豆瓣
作者: [荷] 伊基•弗洛伊德 译者: 蔺秀云 漓江出版社 2014 - 4
荷兰著名心理学家伊基•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一些女性会在分娩后出现心理问题。其中一些还会患上严重的抑郁症,觉得自己无法像自以为应该做的那样去爱新生的宝宝,因而心怀愧疚。她由此开始意识到,这些女性与自己母亲的关系往往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很少涉及母女关系。因此,伊基•弗洛伊德便着手填补这一重要空白。在这本部分地基于患者经历的著作中,她指出了母女关系悲剧的根源。受弗洛伊德的启发,她选择古希腊神话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厄勒克特拉——来作为母女之间复杂关系的象征。
对于许多患者,伊基•弗洛伊德成功地将自己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使她们的生活大有改观。而对于那些适应性强的母亲和女儿,这本书也对她们总是复杂的母女关系做了深入洞察。通过填补传统精神分析中缺失的这一重要维度,本书在心理学研究和实践中均拥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编辑推荐
女性的梦中情人
是一位酷似自己父亲的男子,
还是自己的母亲?
《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一书深入探索了母女间的内在情结和常常动荡不安的关系。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坚信父亲才是核心人物不同,本书提出另一观点:事实上,女性受母亲的影响要深远得多。
基于作者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书借助大量的实际案例,阐明了女性的情绪发展问题。本书的主题包括:
•母女之间的爱与恨
•母爱的起源
•分娩与抑郁
•被拒绝的母亲
对于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治疗师以及所有对母女间的动力关系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的参考价值堪称非凡。
媒体推荐
《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可以被当作关于学术研究前沿的综合性著作来阅读:书中提出了当代精神分析对女性的性心理发展的看法,而这是一个在传统分析中被严重忽视的重要课题。
——《自由荷兰》周刊
我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也发现,许多女性患者的表现都很有欺骗性,惯于把她们的真实欲望隐藏在“反转机制”的背后。比如,她们在明明很生气的时候,偏说自己没有生气;在向他人吹嘘自己喜欢的性爱姿势时,其实却有负罪感。的确,当女人说“不”时,她的真实意思通常是“是”。伊基•弗洛伊德在《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母女关系的悲剧》中向我们表明了,为什么要确定女性的真实欲望是如此地困难。
——Tracy D. Morgan, New Books Network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豆瓣
Psychology: Core Concepts, 5th Edition
8.7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津巴多 / [美] 罗伯特·约翰逊 译者: 王佳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7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张厚粲
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 芝加哥大学 终身教授 奚恺元 专文推荐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协会(APA)前主席
畅销书《心理学与生活》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扛鼎之作
连续15年成为最畅销的普通心理学教材
被哈佛大学等近300所国际知名大学广泛采用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Psychology: the Core Concepts)已连续五版成为最畅销的心理学教材。它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写作设计和安排,如“生活中的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亲自实践”等板块,阐述了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给予学生掌握心理学导论的激励与工具。
主要特色:
正如这本心理学的副标题“核心概念”所提及的一样,作者聚焦于大多数老师所认同的那些心理学核心概念——而这些概念对学生学习心理学导论往往又是最重要的,同时又把那些与心理学核心概念毫无关联的内容摒弃,从而让学生更加集中精力学习、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的核心科学原理。
每章中的关键问题会激发你想象本章或这一部分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即核心概念。实际上,核心概念往往给这些问题提供了简单的答案,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这个错综复杂的庞大画面。围绕“关键问题”和“核心概念”设计的章末知识总结是旨在帮助学生简要地回顾该章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强化所学知识。
各章每个部分末尾为学生设计了理解测试题。这些测试题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判断自己是否掌握了每章相关部分的主要内容
亲自实践:这些参与型的活动能够更好地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都取自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其中包括确定视觉盲点的位置,演示心理定势,确定工作记忆的容量,确定个人的控制源,应对智商测试,以及演示令人惊讶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之所以能够吸引广大学生,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所涉及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本教材在各章每个主要部分的末尾都会介绍相关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在每一章的末尾,将会告诉学生如何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学好心理学。
连接箭头:本书还有另一个特点:如果某章涉及其他章节的重要内容,那么就会在页边空白处用箭头标明该内容在其他章节中的位置,以供学生参考。箭头下的参考信息不但可以告诉学生本书其他部分还有哪些相关的内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点的脉络,让他们感到心理学的知识点往往是密切联系的。
文化和性别:几乎每章都会有一个与文化或性别相关的概念。作者并不想在一些角落里把这些话题随意带过,而是将它们完全整合在课文之中。
推荐书籍和视频:在每章章末都有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推荐图书,其中既有非常经典之作,也有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作者还推荐了一些电影,这些与本章内容丝丝入扣的电影——其中不乏欧美大片——不仅可以为读者带来精彩的视觉享受,而且还能从影片中学习到心理学知识。
与其他心理学教材相比:
本书的一大优势就是作者。津巴多教授的名字会出现在任何一本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中,他对于心理学研究贡献是巨大的。而且津巴多还讲述了自己在斯坦福读研究生时的一些有趣研究经历。并且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对于跃跃欲试的年轻人无疑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本书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参与性强。你可以看到,厚厚的一本书可以浓缩为几十个问答,即“关键问题”和“核心概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章末尾的“推荐书籍和视频资料”这部分,虽然书中列出的书籍学生不太容易读到,但是列出的大部分影片还是能够找到的。所以,在阅读这本教材的一大乐趣就是按图索骥,观看作者推荐的一些电影。这些电影不但精彩,而且与相关章节的主题丝丝入扣。看电影学心理学一定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
精神分析入门 豆瓣
An Elementary Textbook of Psychoanalysis
作者: 查尔斯·布伦纳 译者: 杨华渝 北京出版社 2000 - 7
作者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内驱力、心理结构、梦、心理冲突、神经症的病理心理基础,以及日常生活中心理现象等基本理论。
对从事心理学及医学的专业人员具有指导作用,亦可帮助普通读者了解自己,增强心理素质。
可爱的诅咒 豆瓣
The Curse of Lovely
8.2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雅基·马森 译者: 王丽 九州出版社·阳光博客 2016 - 2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这样人,他 (她)们将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对陌生人也是有求必应,而且一旦停止这样做,就会觉得非常内疚,仿佛受了一场“可爱的诅咒”。在他(她)们看来,很多事情的优先级都高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结果支持了所有人,却让自己崩溃。
心理学家把这些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的人称为“圣母型人格”。
本书作者是一名心理治疗师,也是一名深受“可爱诅咒”折磨的“圣母”,她曾经在手臂骨折的情况下还坚持为家人开车,甚至一同去划船,直到医生开出诊断证明,打上石膏,她才觉得自己可以歇一歇了。这件事让她意识到,如果不想办法解除这个“诅咒”,人生终将被摧毁。于是,她联系了一位曾经一起工作十年的心理治疗师,尝试性地迈出了解除“诅咒”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为本书“播种”的第一步)。
作者从自己的治疗过程中受益良多,同时,也从寻求治疗的咨询者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在这本书里,她将分享“圣母们”自我治疗和心灵成长的故事。
本书不是让人们放弃对这个世界表达善意,而是鼓励过人们为自己争取一些时间和自由,毕竟,每个人都有权利好好爱自己。
King, Warrior, Magician, Lover 豆瓣
作者: Robert Moore / Douglas Gillette HarperOne 1991 - 8
The bestselling, widely heralded, Jungian introduc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of a mature, authentic, and revitalized masculinity.
Redefining age-old concepts of masculinity, Jungian analysts Robert Moore and Douglas Gillette make the argument that mature masculinity is not abusive or domineering, but generative, creative, and empowering of the self and others. Moore and Gillette clearly define the four mature male archetypes that stand out through myth and literature across history: the king (the energy of just and creative ordering), the warrior (the energy of aggressive but nonviolent action), the magician (the energy of initi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the lover (the energy that connects one to others and the world), as well as the four immature patterns that interfere with masculine potential (divine child, oedipal child, trickster and hero). King, Warrior, Magician, Lover is an exploratory journey that will help men and women reimagine and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sculine psy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