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谣言、风俗与学术 豆瓣
作者: 黄博 巴蜀书社 2018 - 1
《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以“谣言、风俗与学术”为主题,围绕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进行历史的考察。这一安排看起来把关涉性不明显的三个维度同宋代巴蜀地区这样一个地方性很强的话题结合了起来,将一个本来具有无限广阔可能的论题限定到了一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且正是由于宋代巴蜀的地方性将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主题联结了起来,这样的安排未免有些生硬。然而如果通读全书就会发现,《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在关于宋代巴蜀地区的谣言、风俗和学术的讨论中,任何一个个案所呈现出来的历史切片似乎都被一些若隐若现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东西勾连了起来,在宋代巴蜀这样一个地理空间内形成了一个彼此交错的历史解释的脉络。而且它们之间并非仅仅是因为都在描述“宋代的巴蜀”这一地理空间主题,而是有着更深层联系的内在逻辑关系网,即对宋代历史进行政治文化的整体解读这一更进一层的主题。而要有效地理解《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的这两个主题——宋代巴蜀地区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宋代地方性的政治文化的普遍表象、逻辑生成,二者之间又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两种论述模式,这就使得《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所关注的几个板块之间具有了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在绪论中,有必要对《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的几个关键问题和概念进行一番梳理,特别是对宋代的巴蜀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和文化观念的基本认识,宋代四川的地方性以及《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的“政治文化考察”这一视角同谣言、风俗和学术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等内容进行梳理。
宋代科举社会 豆瓣
作者: 梁庚尧 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 2017 - 1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滥觞于隋唐,成熟于宋代。宋廷以考试选拔人才,不限门第,且因出版市场发达,教育机会扩大,知识传播日益普遍,许多没有家世背景的子弟为了出人头地,有志于读书应考,以求仕进。读书人不论出身,均有机会经由科举考试晋升为官宦,演变而为所谓的科举社会。
庞大的士人队伍壅塞于科举管道,只有极少数人功成名就,士人难免产生前途茫茫之感,而求神问卜、祈梦相命,甚至发展出梓潼信仰。不过,大多数的士人在一两次落第后,可能碍于生计,放弃科举入仕的目标,或从事教书、改业经商,或表演伎艺、卖卜,各觅出路。
本书深入剖析宋代科举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背后推动的力量,进而阐述此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与科举文化的形成,呈现出宋代科举社会丰富的内涵,引领读者深入了解科举制度,并通过此一制度了解中国社会,尤其是文化担纲者士人的生活、心理及其相关文化。本书是中国科举文化研究、宋代社会史研究的典范之作,问世以来深受海内外学界好评。
讲故事 豆瓣 Goodreads
Telling stories: witchcraft and scapegoating in Chinese history
8.3 (7 个评分) 作者: [荷] 田海 译者: 赵凌云 / 周努鲁 中西书局 2017 - 4
《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为“国际佛教与中国宗教研究丛书”之一种,为牛津大学教授田海研究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要著作。
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几种典型故事(谣言)的流变,如老虎外婆、樟柳神、旱魃、剪辫、后宫选秀等,并就其引发的恐慌及民众针对恐慌采取的应对之法,尤其是选择替罪羊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作者还分析了地方官员乃至朝廷对故事(谣言)作出的反应。本书通过对几种具体故事(谣言)的探讨,反映了口头话语、地方记忆的强大能量,体现了民众面对谣言时的自主性及其在重新构建地方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方诚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为避免将政治史简化为政治斗争史,本书从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入手,重新梳理了北宋晚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演变过程,进而试图理解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质。首先,全书始终围绕宋代“士大夫政治”这一大主题,说明其多层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实践中逐渐异化的过程,而前人多所强调的党争、腐败等北宋晚期的政治困境,就是这一异化的副产品。其次,本书从技术与观念的层面,说明了帝制政治在北宋晚期展现的弹性与多元性,而非某种固定的趋势,这也是为了跳出泛论君权强弱大小的思路,寻找理解王朝体制的新方式。
2021年2月14日 已读
书的前半部分里,对于哲宗继位后两个阶段政治结构的拆解分析,非常透彻。同时对于哲宗本人与士大夫群体的特殊关系,做了深入详细的剖析。后半部分对于徽宗祥瑞体系与儒学复兴风潮、社会主流治世理想的内在关联,以及整个后变革时代的总失败,分析非常精彩!写的太好了!
中国古代史 历史 宋史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 豆瓣
作者: 罗家祥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1
在系统考察北宋朋党之争产生、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朋党之争对北宋政治、北宋历史发展演变以及南宋王朝的深刻影响。
2021年1月24日 已读
书中的校对错误太多了,“于”和“子”、“而”和“面”在编辑眼里似乎是两对双胞胎,互相替换着用。阅读过程中,始终对作者的史观抱有深深的疑虑。
中国古代史 历史 宋史
人鬼之间 豆瓣
作者: 柳立言 中西书局 2020 - 10
本书稿共分四篇,分别是社会篇、立法篇、司法篇、方法篇。作者选择以所谓的“灵异”案件入手,尝试从司法角度进行研究,比如对灵异案件如何进行搜证和推理以及影响审判的因素,希望透过对《清明集》和《夷坚志》的个案分析和综合比对,既看到文学甚至志怪资料对法史学的可用性,也看到宋代如何审判灵异案件和各种影响审判的因素,从而指出“国家”(统治阶级)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社会”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和两者之间的一致和不一致。
2021年1月12日 已读
少数个例分析的结论值得商榷,但总体而言,针对宋代是否全面禁巫等核心论点的阐述,相当有说服力。
中国古代史 历史 宋史
唐宋帝国与运河 豆瓣
作者: 全汉昇 重庆出版社 2020 - 10
本书是一部探研大运河与唐宋帝国兴衰之关系的经济史著作,首次发表于1944年,是当时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的“丛刊”之一,其学术成就为学术界所公认,被誉为“千古不刊之作”。
作品综合分析了《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全唐文》《册府元龟》等大量历史典籍中关于大运河的史料,将自隋以来运河之畅通与否与帝国国运兴衰的因果关系作了有条不紊的分析,得出结论:运河通,则国运兴;运河塞,则国运衰。这一学术成果对于我们了解隋唐至明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建都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高屋建瓴的作用;对自东晋以来中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南方这一历史进程的描述,以及京杭大运河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有莫大贡献。
祖宗之法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邓小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1
“祖宗之法”在宋人看来,是治理国事的“法宝”,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该有的治事态度;既包括维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本书就是讨论“祖宗之法”与宋代基本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宋代的政治格局在与“祖宗之法”的互动中得以最终确立。通过这种讨论,不仅揭开了宋代政治史的奥秘,同时也抓住了宋代制度史的精髓,揭示了北宋专制官僚文化精神的特点。
2021年1月2日 已读
冲着副标题来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困惑。。。作者自己也一再强调“祖宗之法”始终是一个“言人人殊”的概念,内涵模糊,外延广泛,具体到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体,又往往对其有独特的理解。于是,全书以一个模糊的动态的概念为切入口,去观察动态的政治发展演变,而落实到具体的某个事件中,祖宗之法又往往只是用来增加合法性的筹码,并不是推动事件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一个模糊的“祖宗之法”入手,最后往往以一个无涉矛盾核心的“祖宗之法”收束,阅读过程中始终对作者处理观察角度及论述的方式充满困惑。
中国古代史 历史 宋史
赵宋 豆瓣
正说宋朝十八帝
作者: 游彪 天地出版社
☆透过帝王视角轻松读懂宋史关键问题和历史脉络
☆还原脸谱化历史叙事背后有血有肉的真实个体,探寻君臣共治时代三百年赵宋王朝的兴衰嬗变
☆以人写史,一部简明生动的宋史普及佳作
------------------
宋朝一方面经济、社会和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国家财政和军事能力却积贫积弱,“三冗”问题尾大不掉,最终也亡于北方游牧民族之手。
这与宋朝早期开国君主创建的一套独特的政治制度有着怎样的关系?宋代的皇帝和士大夫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政治制度?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十八位帝王平庸之主居多,这些“平平无奇”的君主如何缔造一个古代中国的巅峰盛世?
身兼一家之主和一国之君双重角色的皇帝如何把握内廷与外政的平衡?疑雾重重的后宫究竟隐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真相?皇帝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如何影响其个人性格命运,进而影响宋朝政局走向和关键抉择?
------------------
这是一部面向大众读者的宋史通俗读物。作者以宋朝从开国到灭亡的十八位皇帝的生平及其经历的历史大事件为线索,串联起从陈桥兵变到崖山之战的宋朝三百年历史风云:北宋建政初期的“祖宗之法”如何影响整个宋朝的政治走向,形成重文轻武的传统?王安石变法及围绕对变法的态度形成的持续数朝的新旧党争是怎样发展的?面对北方军事强敌辽国、西夏和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的不同的和战策略,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南迁后的南宋朝廷怎样巩固偏安一隅的格局……
本书以史实为依据,从人性的角度,细致还原了身兼“一国之君”和“一家之主”的两宋十八位皇帝的真实生命历程,以及在关键历史事件面前的命运抉择,以此描绘出两宋时期独特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史,呈现三百年赵宋王朝的兴衰嬗变。
2020年12月15日 已读
就是非常刻板印象的宋代帝王通史,并没有什么独到的个人见解。每篇开头的个人信息表格还算比较有意思,不过正文中有一些对于古地名注解是错的。最离谱的一例,在提到苏轼被贬儋州时,注说流放地是现今的海南省宜伦县。。。拜托,现今的海南根本没有一个叫宜伦县的地方,苏轼当年去的治所就在今天的儋州市附近。。。。
中国古代史 历史 宋史
东晋门阀政治 豆瓣 Goodreads
9.6 (75 个评分) 作者: 田余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王氏之死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The Death of Woman Wang
7.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李璧玉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5 - 1
史景迁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他的特长是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中国历史上的动人片段。这种“讲故事”型的历史学家,与专事考证的史家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王氏之死》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剡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情夫手下。其实,史景迁的汉学功夫不算深,史料运用不算广,文字技巧也不算突出,但我始终觉得,与其关心他怎么讲述一个故事,不如多留心他为何要讲述这么一个故事,是什么东西最初打动了他。拿《王氏之死》来说,也许是王氏那种在动乱年代里显得模糊混沌的生活状态才是真正值得玩味的。
2020年12月3日 已读
部分翻译非常出戏,尤其是脑补王氏死前幻像那里,居然出现了“靓女”。。。感觉这书就是作者随便写来练手的书,大篇幅原文引用蒲松龄实在是。。。作者本意是想通过小说,让读者真切地感受王氏所处的艰难生存环境,为一个寥寥数语的简短记载增加厚度。然则处理里得并不好,导致前面的小说与后面王氏的故事非常割裂。不过介绍村庄的第一章还行。
中国古代史 历史 清史
北宋文化史述论 豆瓣
作者: 陈植锷 中华书局 2019 - 4
本书以“宋学”为核心,深入探讨了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的各个阶段,揭示了宋学若干重大主题和以议论精神为主的宋学基本精神,论述了宋学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等北宋文化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了北宋社会文化中无所不在的宋学及其时代精神。
头饰背后的政治史 豆瓣
作者: 吕博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8
本书通过对唐、五代头饰变迁的爬梳,探究其时政治史的演进情况。在中古时期的政治异动中,服饰“时尚”往往成为政治动向的晴雨表。在某种程度上,服饰可被视作权力更替的表征。本书力图从服饰的时尚中展示政治演进、社会变迁的历史,这是本书探研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视角,而具体的着眼点则是“幞头”的变化脉络,从中解读出更多当时的政治、社会信息。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豆瓣
China Between Empires: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陆威仪 / Mark Edward Lewis 译者: 李磊 中信出版社 2016 - 10
★哈佛大学出版社“镇社之宝”哈佛中国史丛书第二卷!
★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陆威仪教授南北朝史新作,最新出版;★英语世界最好的南北朝史佳作,简洁清晰,通俗易懂,为大众读者阅读南北朝史首选!
★论述清晰、极具说服力,史实编排甚为有序得当:历史、宗教、科技、文学和考古相继展开,一部新颖独特、妙趣横生的史学佳作!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二卷。从地理情况、世家大族、军事与战争、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外部关系、亲属关系、宗教信仰、文字与文学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自统一的秦朝以来首个南北大分裂时期——南北朝的整体面貌,史料新颖,视角独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南北朝史佳作。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豆瓣
The Age of Confucian Rule : The Song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7.3 (6 个评分) 作者: [德] 迪特·库恩 / Dieter Kuhn 译者: 李文锋 中信出版社 2016 - 10
★西方研究宋朝历史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德国著名汉学家迪特·库恩宋史力作,最新出版!
★第一部较为全面反映西方学界对宋代历史认识的著作,回到传统中国认知,考察儒家思想如何影响中国历史进程;★涵盖丰富,涉及诸多领域,从人来人往的店铺与市场中出售货品过剩,到缠足的起源、为口腔卫生找寻空间、墓室构造,不仅是专业学者的案头必备,更是普通读者的宋史必读之作!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四卷。从10世纪唐代后期到宋帝国早期,中国发生的转变标志着中华帝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具决定性的断裂——北方士族靠着谱牒的政治优势而形成的“旧世界”,在延续了几百年后最终在880—960年间的混乱和内战中消失了;随着士族的衰亡和士大夫阶级的出现,旧的治国之道被遗落。士大夫阶级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并通过了科举考试,决心承担起重塑中国传统的责任。他们在政治、意识形态、哲学、文化、文学、艺术、科技上所取得的成就与那些改变了日常生活的、强大的经济力量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界定宋代是一个转型朝代。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豆瓣
China's Cosmopolitan Empire: The Tang Dynasty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陆威仪 译者: 张晓东 / 冯世明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 - 10
★哈佛大学出版社“镇社之宝”哈佛中国史丛书第三卷!
★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陆威仪教授唐史新作,最新出版;★英语世界最好的唐史佳作,简洁清晰,通俗易懂,为大众读者唐史首选!
★叙述清晰、细节丰富,又有大量引用、轶事、诗歌、图片支持,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唐史”,重新启发读者思考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三卷。一直以来,唐朝堪称中国的“黄金时代”,它在商业、宗教和文化,尤其是文学创作上所达到的成就,远非其他朝代所能匹敌。作者陆威仪抓住唐帝国疆域扩张到极限时的这一充满活力的时期,以西方世界现实生活中的关照为支点,选择西方读者对于中国历史较为关注的问题,站在中国的外围来观察和描述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唐朝作为世界性帝国的诸层面,重点从商业(海陆贸易)、宗教和文化(文学、绘画、陶瓷等)等面向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浪漫气息的盛极一时的帝国景象。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豆瓣
The Early Chinese Empires: Qin and Han
8.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陆威仪 译者: 王兴亮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 - 10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一卷。如同古希腊和古罗马之于西方,秦和汉两个帝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本书就这一古典时代的5个主要特征进行深入探讨:1.在帝国秩序之下式微、但并未被完全抹除的地域文化之分野;2.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3.建立在表意文字基础之上的文化教育,以及由国家操控的、巩固帝国存在的文学经典;4.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和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5.农村地区富裕的豪强大族的兴旺——他们维持社会秩序,并在村落和权力中心之间建立起联系。本书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秦汉二朝的整体面貌,不仅覆盖广度令人惊叹,而且笔法精细,极为可读。
中国的道教 豆瓣
作者: [日]小林正美 译者: 王皓月 齐鲁书社 2010 - 1
本书为《道教学译丛》之一。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崭新的道教史观,用大量的佐证和详尽的分析否定了学术界长期以来的一些通说,可以说是道教史上颇具革命性的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公主之死 豆瓣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7.8 (33 个评分) 作者: 李贞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围绕北魏兰陵长公主在婚姻中遭遇丈夫不忠和家庭暴力,流产致死。这起“殴主伤胎案”,代表皇室旨意的门下省官员和以尚书三公郎中为代表的汉化官僚集团针锋相对,就如何处置驸马和与此案相关的四个平民展开激烈斗争。从他们的共识和歧异之处,可以一窥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以及汉唐期间女性法律地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