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前秦史 豆瓣
作者: 蒋福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8
【内容简介】
氐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相继建立过前仇池国、前秦、后凉、后仇池国等政权,后来逐渐与汉族融合。前秦的建立及统一北方,无疑是氐族历史上最光辉的阶段。
本书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既深入探索了少数民族建国史的一般规律,又准确把握了前秦兴衰的特征。论述了前秦政权兴衰的全过程,弥补了十六国史研究的多处空白。
【名家推荐】
《前秦史》在王仲荦等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有重大的突破,从而将十六国史的研究,推向更加深入的阶段,这在学术界当然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
——朱大渭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荣誉会长)
【编辑推荐】
◆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蒋福亚代表作,“十六国史新编”之一,朱大渭先生赞赏有加的魏晋南北朝史名作。
◆参考正史、类书、典志、地志、农书、文集等文献资料,旁征碑铭资料,突破性解读苻坚政变始末、王猛执法、淝水之战性质等史学界聚讼纷纭的问题。
◆全面论述前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过程中连缀介绍与之相关其他北方民族政权,钩沉一千六百多年前整个北方各民族的争斗融合。
2021年4月14日 已读
三星半吧,为苻生平反那一段蛮有意思。然则,个别地方有点奇怪,比如第三章为佐证苻坚优待他族上层分子,引用了一段关于周虓史料,到了第四章又对同一段史料进行了分析,认为记载不可靠。。。最最锤墙的是,书中涉及这么多的部族迁徙及战役,竟然不配任何地图,令人发指ಥ_ಥ
中国古代史 历史 魏晋南北朝史
中国古代谣言与谶语小史 豆瓣
作者: 栾保群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5 - 1
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受众未被明确或暗示虚构的前提下,被捏造及传播的与事实不同甚至相反的言论即是谣言。谶语,即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本书主要将中国古代社会的谣言与谶语按时间事件所写,揭露谣言与谶语的“真实性”,阐明。谣言与谶语在本质上都是为了统治者的需要而编造的。
谣言、风俗与学术 豆瓣
作者: 黄博 巴蜀书社 2018 - 1
《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以“谣言、风俗与学术”为主题,围绕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进行历史的考察。这一安排看起来把关涉性不明显的三个维度同宋代巴蜀地区这样一个地方性很强的话题结合了起来,将一个本来具有无限广阔可能的论题限定到了一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且正是由于宋代巴蜀的地方性将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主题联结了起来,这样的安排未免有些生硬。然而如果通读全书就会发现,《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在关于宋代巴蜀地区的谣言、风俗和学术的讨论中,任何一个个案所呈现出来的历史切片似乎都被一些若隐若现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东西勾连了起来,在宋代巴蜀这样一个地理空间内形成了一个彼此交错的历史解释的脉络。而且它们之间并非仅仅是因为都在描述“宋代的巴蜀”这一地理空间主题,而是有着更深层联系的内在逻辑关系网,即对宋代历史进行政治文化的整体解读这一更进一层的主题。而要有效地理解《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的这两个主题——宋代巴蜀地区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宋代地方性的政治文化的普遍表象、逻辑生成,二者之间又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两种论述模式,这就使得《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所关注的几个板块之间具有了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在绪论中,有必要对《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的几个关键问题和概念进行一番梳理,特别是对宋代的巴蜀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和文化观念的基本认识,宋代四川的地方性以及《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的“政治文化考察”这一视角同谣言、风俗和学术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等内容进行梳理。
美术、神话与祭祀 豆瓣
Art, Myth and Ritual: 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ncient China
8.7 (13 个评分) 作者: 张光直 译者: 郭净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作者一向主张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要跨出传统的专业局限,从史学、考古、美术史、古地理学、思想理论等方面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而此书正是他本人所做的一次最彻底的试验。本书利用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神话学的各种材料,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它早期的特征作了精辟的阐述,可以看作是作者一生研究古代中国的综合性成果。近三十年来,先后有英、中、日三种文字的译本在世界各地流传。
华丽家族 豆瓣
作者: 萧华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
本书通过描述几十个谢氏子弟的生平,以及他们生活的不同社会环境,展现了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谢氏家史,使我们得以具体深入地了解某种传统的产生、传承、变异、消亡。
宋代科举社会 豆瓣
作者: 梁庚尧 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 2017 - 1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滥觞于隋唐,成熟于宋代。宋廷以考试选拔人才,不限门第,且因出版市场发达,教育机会扩大,知识传播日益普遍,许多没有家世背景的子弟为了出人头地,有志于读书应考,以求仕进。读书人不论出身,均有机会经由科举考试晋升为官宦,演变而为所谓的科举社会。
庞大的士人队伍壅塞于科举管道,只有极少数人功成名就,士人难免产生前途茫茫之感,而求神问卜、祈梦相命,甚至发展出梓潼信仰。不过,大多数的士人在一两次落第后,可能碍于生计,放弃科举入仕的目标,或从事教书、改业经商,或表演伎艺、卖卜,各觅出路。
本书深入剖析宋代科举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背后推动的力量,进而阐述此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与科举文化的形成,呈现出宋代科举社会丰富的内涵,引领读者深入了解科举制度,并通过此一制度了解中国社会,尤其是文化担纲者士人的生活、心理及其相关文化。本书是中国科举文化研究、宋代社会史研究的典范之作,问世以来深受海内外学界好评。
讲故事 豆瓣 Goodreads
Telling stories: witchcraft and scapegoating in Chinese history
8.3 (7 个评分) 作者: [荷] 田海 译者: 赵凌云 / 周努鲁 中西书局 2017 - 4
《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为“国际佛教与中国宗教研究丛书”之一种,为牛津大学教授田海研究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要著作。
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几种典型故事(谣言)的流变,如老虎外婆、樟柳神、旱魃、剪辫、后宫选秀等,并就其引发的恐慌及民众针对恐慌采取的应对之法,尤其是选择替罪羊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作者还分析了地方官员乃至朝廷对故事(谣言)作出的反应。本书通过对几种具体故事(谣言)的探讨,反映了口头话语、地方记忆的强大能量,体现了民众面对谣言时的自主性及其在重新构建地方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方诚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为避免将政治史简化为政治斗争史,本书从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入手,重新梳理了北宋晚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演变过程,进而试图理解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质。首先,全书始终围绕宋代“士大夫政治”这一大主题,说明其多层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实践中逐渐异化的过程,而前人多所强调的党争、腐败等北宋晚期的政治困境,就是这一异化的副产品。其次,本书从技术与观念的层面,说明了帝制政治在北宋晚期展现的弹性与多元性,而非某种固定的趋势,这也是为了跳出泛论君权强弱大小的思路,寻找理解王朝体制的新方式。
2021年2月14日 已读
书的前半部分里,对于哲宗继位后两个阶段政治结构的拆解分析,非常透彻。同时对于哲宗本人与士大夫群体的特殊关系,做了深入详细的剖析。后半部分对于徽宗祥瑞体系与儒学复兴风潮、社会主流治世理想的内在关联,以及整个后变革时代的总失败,分析非常精彩!写的太好了!
中国古代史 历史 宋史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 豆瓣
作者: 罗家祥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1
在系统考察北宋朋党之争产生、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朋党之争对北宋政治、北宋历史发展演变以及南宋王朝的深刻影响。
2021年1月24日 已读
书中的校对错误太多了,“于”和“子”、“而”和“面”在编辑眼里似乎是两对双胞胎,互相替换着用。阅读过程中,始终对作者的史观抱有深深的疑虑。
中国古代史 历史 宋史
人鬼之间 豆瓣
作者: 柳立言 中西书局 2020 - 10
本书稿共分四篇,分别是社会篇、立法篇、司法篇、方法篇。作者选择以所谓的“灵异”案件入手,尝试从司法角度进行研究,比如对灵异案件如何进行搜证和推理以及影响审判的因素,希望透过对《清明集》和《夷坚志》的个案分析和综合比对,既看到文学甚至志怪资料对法史学的可用性,也看到宋代如何审判灵异案件和各种影响审判的因素,从而指出“国家”(统治阶级)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社会”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和两者之间的一致和不一致。
2021年1月12日 已读
少数个例分析的结论值得商榷,但总体而言,针对宋代是否全面禁巫等核心论点的阐述,相当有说服力。
中国古代史 历史 宋史
唐宋帝国与运河 豆瓣
作者: 全汉昇 重庆出版社 2020 - 10
本书是一部探研大运河与唐宋帝国兴衰之关系的经济史著作,首次发表于1944年,是当时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的“丛刊”之一,其学术成就为学术界所公认,被誉为“千古不刊之作”。
作品综合分析了《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全唐文》《册府元龟》等大量历史典籍中关于大运河的史料,将自隋以来运河之畅通与否与帝国国运兴衰的因果关系作了有条不紊的分析,得出结论:运河通,则国运兴;运河塞,则国运衰。这一学术成果对于我们了解隋唐至明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建都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高屋建瓴的作用;对自东晋以来中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南方这一历史进程的描述,以及京杭大运河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有莫大贡献。
祖宗之法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邓小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1
“祖宗之法”在宋人看来,是治理国事的“法宝”,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该有的治事态度;既包括维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本书就是讨论“祖宗之法”与宋代基本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宋代的政治格局在与“祖宗之法”的互动中得以最终确立。通过这种讨论,不仅揭开了宋代政治史的奥秘,同时也抓住了宋代制度史的精髓,揭示了北宋专制官僚文化精神的特点。
2021年1月2日 已读
冲着副标题来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困惑。。。作者自己也一再强调“祖宗之法”始终是一个“言人人殊”的概念,内涵模糊,外延广泛,具体到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体,又往往对其有独特的理解。于是,全书以一个模糊的动态的概念为切入口,去观察动态的政治发展演变,而落实到具体的某个事件中,祖宗之法又往往只是用来增加合法性的筹码,并不是推动事件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一个模糊的“祖宗之法”入手,最后往往以一个无涉矛盾核心的“祖宗之法”收束,阅读过程中始终对作者处理观察角度及论述的方式充满困惑。
中国古代史 历史 宋史
赵宋 豆瓣
正说宋朝十八帝
作者: 游彪 天地出版社
☆透过帝王视角轻松读懂宋史关键问题和历史脉络
☆还原脸谱化历史叙事背后有血有肉的真实个体,探寻君臣共治时代三百年赵宋王朝的兴衰嬗变
☆以人写史,一部简明生动的宋史普及佳作
------------------
宋朝一方面经济、社会和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国家财政和军事能力却积贫积弱,“三冗”问题尾大不掉,最终也亡于北方游牧民族之手。
这与宋朝早期开国君主创建的一套独特的政治制度有着怎样的关系?宋代的皇帝和士大夫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政治制度?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十八位帝王平庸之主居多,这些“平平无奇”的君主如何缔造一个古代中国的巅峰盛世?
身兼一家之主和一国之君双重角色的皇帝如何把握内廷与外政的平衡?疑雾重重的后宫究竟隐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真相?皇帝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如何影响其个人性格命运,进而影响宋朝政局走向和关键抉择?
------------------
这是一部面向大众读者的宋史通俗读物。作者以宋朝从开国到灭亡的十八位皇帝的生平及其经历的历史大事件为线索,串联起从陈桥兵变到崖山之战的宋朝三百年历史风云:北宋建政初期的“祖宗之法”如何影响整个宋朝的政治走向,形成重文轻武的传统?王安石变法及围绕对变法的态度形成的持续数朝的新旧党争是怎样发展的?面对北方军事强敌辽国、西夏和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的不同的和战策略,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南迁后的南宋朝廷怎样巩固偏安一隅的格局……
本书以史实为依据,从人性的角度,细致还原了身兼“一国之君”和“一家之主”的两宋十八位皇帝的真实生命历程,以及在关键历史事件面前的命运抉择,以此描绘出两宋时期独特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史,呈现三百年赵宋王朝的兴衰嬗变。
2020年12月15日 已读
就是非常刻板印象的宋代帝王通史,并没有什么独到的个人见解。每篇开头的个人信息表格还算比较有意思,不过正文中有一些对于古地名注解是错的。最离谱的一例,在提到苏轼被贬儋州时,注说流放地是现今的海南省宜伦县。。。拜托,现今的海南根本没有一个叫宜伦县的地方,苏轼当年去的治所就在今天的儋州市附近。。。。
中国古代史 历史 宋史
东晋门阀政治 豆瓣 Goodreads
9.6 (75 个评分) 作者: 田余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王氏之死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The Death of Woman Wang
7.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李璧玉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5 - 1
史景迁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他的特长是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中国历史上的动人片段。这种“讲故事”型的历史学家,与专事考证的史家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王氏之死》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剡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情夫手下。其实,史景迁的汉学功夫不算深,史料运用不算广,文字技巧也不算突出,但我始终觉得,与其关心他怎么讲述一个故事,不如多留心他为何要讲述这么一个故事,是什么东西最初打动了他。拿《王氏之死》来说,也许是王氏那种在动乱年代里显得模糊混沌的生活状态才是真正值得玩味的。
2020年12月3日 已读
部分翻译非常出戏,尤其是脑补王氏死前幻像那里,居然出现了“靓女”。。。感觉这书就是作者随便写来练手的书,大篇幅原文引用蒲松龄实在是。。。作者本意是想通过小说,让读者真切地感受王氏所处的艰难生存环境,为一个寥寥数语的简短记载增加厚度。然则处理里得并不好,导致前面的小说与后面王氏的故事非常割裂。不过介绍村庄的第一章还行。
中国古代史 历史 清史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豆瓣 Goodreads
8.6 (202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5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这些与他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发现中国、认识世界异曲同工,一个目的即追索历史的纵深感,尝试发现和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本书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怎样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神话、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波动、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的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 我们的历史知识从哪里来?
★ 传统的历史叙述、众所周知的历史认识会不会出错?
★ 为什么历史会被滥用和错用?历史知识为什么会有偏差和错误?
★ 匈奴是故事还是历史?以狼为祖先的是传说还是真实?
★ 西欧骑士身上的佩剑真的来自中国吗?
★ 忽必烈的历史挑战到底是什么?
★ 反思历史叙述的单一与纯粹,示范如何独立、健康地分析和观察历史的典范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不滥用或错用历史,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而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是历史学家的美德: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我们熟悉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
罗芒狂欢节 豆瓣 谷歌图书
Le carnaval de Romans. De la Chandeleur au mercredi des Cendres 1579-1580
作者: [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 译者: 许明龙 商务印书馆 2013 - 7
罗芒是法国南部伊泽尔河畔的一个小城,仅有一万余居民。在整个十八世纪,该地的宗教冲突时断时续。1578年,当地的一位织毯匠率众起义,反抗当局收缴附加税。1580年2月,该城依照传统举行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不料却因长期积累的矛盾而发生群殴,随之发展成为一场血腥的屠杀,死伤惨重。《罗芒狂欢节》所叙述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这件事虽然非常特殊而且非常孤立,但作者试图通过这个故事,揭示出那个小镇中当时的社会组织间的分裂隔膜所带来的仇恨与矛盾。
2020年11月29日 已读
写得太精彩了,哪怕翻译或是校对就跟糊弄人一样搞得书里错漏一堆,还是能读出作者文笔与观点的精妙,太厉害了!读到一半就马上去买了作者的另一部著作《蒙塔尤》,简直要三鞠躬再开始读!
世界史 历史 年鉴学派 文化史 社会史
北宋文化史述论 豆瓣
作者: 陈植锷 中华书局 2019 - 4
本书以“宋学”为核心,深入探讨了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的各个阶段,揭示了宋学若干重大主题和以议论精神为主的宋学基本精神,论述了宋学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等北宋文化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了北宋社会文化中无所不在的宋学及其时代精神。
头饰背后的政治史 豆瓣
作者: 吕博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8
本书通过对唐、五代头饰变迁的爬梳,探究其时政治史的演进情况。在中古时期的政治异动中,服饰“时尚”往往成为政治动向的晴雨表。在某种程度上,服饰可被视作权力更替的表征。本书力图从服饰的时尚中展示政治演进、社会变迁的历史,这是本书探研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视角,而具体的着眼点则是“幞头”的变化脉络,从中解读出更多当时的政治、社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