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水浒传:虚构中的史实 豆瓣
作者: (日) 宫崎市定 译者: 赵力杰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8
宫崎市定在书中考证了众多的水浒人物,试图揭示作为小说的《水浒传》和宋代真实的历史之间究竟有多大差距。作者认为,《水浒传》并非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对一些人物性格的描写,竟与史实相当一致。被写进小说里的除了真实的历史之外,很多民间故事、稗官野史的东西不可谓少。另外也有很多能够反映当时世态、生活方式等宋代原本生活面貌的素材。透过文本与史料的考据,作者引领读者抽丝剥茧,挖掘隐藏在文学作品背后的有趣史实。
水浒寻宋 豆瓣
水浒乱弹
7.0 (8 个评分) 作者: 虞云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5
李清照夫妇闲时淘宝的大相国寺商业市场究竟怎么个热闹法?宋江同柴进吃酒的东京第一酒馆“樊楼”有何吸引人的光景?吸引燕青与李逵驻足听书的勾栏瓦舍到底有多精彩?武大郎在早市上卖的炊饼是实心儿的还是带馅儿的?历史上有几个李师师?扈三娘为何绰号“一丈青”?宋清的铁扇子又是什么模样?
在《水浒寻宋》中,虞云国教授贯通正史与笔记,糅合诗词、话本、戏曲、绘画,截取小说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和具体可感的细节,将笼罩在《水浒》上面的层层迷雾拨开,还原为生动真切的宋朝社会生活面貌,独特而精妙的宋代社会细节进一步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讲到北宋最豪华的酒楼,也是东京百年老店的樊楼,虞教授引用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所说,汴京“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谈到可以说是宋代娱乐中心的勾栏瓦舍,书内据《嗓淡行院》,说到市民百姓到瓦舍勾栏去的目的:“倦游柳陌恋烟花,且向棚栏玩俳优,赏一会妙舞清歌,瞅一会皓齿明眸,躲一会闲茶浪酒。”
书内收录的170余插图,以明代杨定见刊本、容与堂刊本《忠义水浒传》版画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主,更有其他反映社会生活图景的宋画名作,使人得以一览宋时生活的斑斓光景。
------------
这本书带我们走进了一个世界,使我们对千年之前、水浒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仿佛亲历过一样的感受。这样的书,可不容易写。
虞云国先生探索并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水浒》新读法。作者曾为日本史学巨擘宫崎市定论水浒的著作写过一篇书评,提到《水浒》有历史学的、文学的、社会学的等多种读法,依愚之见,本书是这多种读法的综合,而其落实,则在“宋元社会风习”的还原上。要做到这一点,光有“眼光”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最需要的是“功夫”,是“学力”。一个俗语、一个称呼、一个物件,在博物学词典里都只是一个点,但在作者的笔下带出了一大片,穿行在这一大片学识中,你能感受到一大片历史的实存。作者读书多,腹笥丰,记诵博,运用活,一个名物牵头,大量小说、戏曲、诗歌、笔记里的有关材料,落英缤纷般抖落出来,书斋学究成了散花天女,不由你不赞叹“她”的锦绣手段。我们现在生活中,衣食器具,土地屋舍,日用而不知,不闻亦不问,谁会关心馒头的来历,谁会考究豆腐的做法,然而以今视昔则不同,跟着虞云国用史学的读法去读这些小东西,真有莫大的乐趣。
——陈克艰(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佳作。严谨以史实互证,由文入史,路径一新。从一定意义上说,好的小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一个时代的社会史。学者关注小说,对于历史学来说,实为幸事。
——王瑞来(史学专家,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虞云国这些年来的众多史学论著,既体现汉学的功力,又具有宋学的眼光,见解不同凡响,文笔生动优雅。
——张邦炜(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
形容自己的文章“无足轻重”,是“屑末饾饤”,当然是文人学者的自谦之语。实际上,虞云国解读《水浒》,视角非常独特,可谓自成一家。他的水浒系列随笔,不像马幼渔的《水浒论衡》那样,研究《水浒》的版本流传和布局结构,也不似余嘉锡的《水浒三十六人考实》般,专注《水浒》人物行迹的学术考证,更不像萨孟武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从社会史的宏观角度,考察当时中国的社会阶层和民众生存状况。虞云国认为,类似的纯史实考证工作已经基本被前人完成,要解读《水浒》,必须另辟新路。他所说的新路就是,集中考察书中涉及的人情风物,以自己深厚的专业素养为基础,使小说和史实两者互证。
——韩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五山十刹图与南宋江南禅寺 豆瓣
作者: 张十庆 2000 - 1
宋元时期,中国江南佛教惮寺发展至鼎盛,并传播至周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五山十刹系指当时寺格最高的五大刹和十次大刹。五山十刹图是入宋日僧所作的南宋禅寺大刹的实录,是有关江南寺院建筑最翔实、完整的重要文献资料,其绘卷被指定为日本国宝。但在我国,以五山十刹为代表的宋元禅寺建筑几乎已不复存在,对其面貌、形制等知之甚少。本书系作者在日留学期间收集部分版本的五山十刹图基础上,经数年整理、研究、分析、查考资料后编撰而成。书中探讨分析了五山十刹图的性质、意义、源流、谱系、年代、形式以及与江南寺院的关系,并分伽蓝配置、寺院建筑、家具法器、仪式作法和杂录五部分,对五山十刹图的内容逐一作了介绍。本书对认识、研究我国南宋禅寺建筑及宗教、文化、艺术、旅游和家具设计等均有重要价值,可供相关各界人士及文史爱好者阅读。
宋代中国的改革 豆瓣
Reform in Sung China: Wang An-shih(1021-1086) and His New Policies
7.9 (14 个评分) 作者: 刘子健 译者: 张钰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海外宋史领军人物刘子健成名力作,宋史名家虞云国长篇导读,邓小南、赵冬梅倾情推荐
首开士大夫政治研究之风气,士大夫政治研究的学术典范之作
☆ 批判性地融汇现代中国与日本学者的既有成果,集王安石变法研究之大成
重审士大夫政治的宿命,叩问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底层逻辑
☆ 从政治思想、官僚行为、政府运作发掘尚未凸显的王安石新政的新面相
作为官僚理想主义者,富国强兵并非王安石变法的首要目标
☆ 试图以宋代历史为个案,向社会科学提供可以启发思考的“理论概括”
王安石新政的失败,是由官僚体制所依附的君主专制政体命中注定的!
————————————————————————-————————————
邓小南:
本书是宋史学界的典范之作。王安石及其新法新政,不仅是理解宋代历史的关键,也是影响近世中国的重要纽结。作者以白描笔法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宋代中国的改革”之简明全景,举重若轻地提炼出特定时代具有根本性质的议题,体现出作者卓越的洞察力。作者重视政治性、结构性的研究解析框架,阐释收放自如,其深广的观察视域、通透的思考境界、简捷的表述方式,无不予人以深刻启发。
柯睿格:
所有对中国改革运动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甚或专家都应将其作为他们首要的导游。
赵冬梅:
译介一本发表于半个世纪以前、用英文写就、面向英文学术世界的王安石变法研究著作,有必要吗?有!刘子健先生是迄今为止我所认识的最具学术企图心的中国古代史研究者,他试图以宋代历史为个案,向社会科学提供可以启发思考的“理论概括”,比如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他的官僚分型理论,他对集权与专制主义关系、国家利益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思考,而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梳理之上。从刘先生的论述出发,研究可以继续深入,读者可以共同思考。
————————————————————————————————————
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全书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他的反对者并无二致 。问题在于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造、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实现这一理想。由此,作者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运作,并以募役法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归纳新政的特点。本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与价值之所在。
宋朝阶级结构 豆瓣
作者: 王曾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1
《宋朝阶级结构(增订版)》系统而深入地论述了宋朝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状况,兼及它们的政治地位。唐宋都是以租佃制为主导的农业社会,乡村的雇佣制处于从属地位,但阶级状况有所变动,而宋朝的户口口分类制度则是研究宋朝阶级结构的突破口。在宋朝社会各阶级中占第一位的,是处于最底层的农民,他们却又是灿烂宋文明的基石。宋朝农民备受地租、高利贷和官府的苛重税役的压榨,大部分耕地被地主兼并,许多农民必须兼雇工或他业以维生。宋朝另一主体阶级是地主,其中包括皇室、官户、吏户、乡村上户、僧道户、斡人、坊郭上户等阶层。《宋朝阶级结构(增订版)》特别强调了官户在总体上是一个寄生和腐朽的阶层。宋朝的非主体阶级主要是城居的坊郭户,其中包括大、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大工商业实行合伙制或雇佣制,但并未成为这个以租佃制为主的农业社会走向解体或没落的因素。宋朝的私家奴婢大部分雇佣化,社会地位略有提高,法律上被称为“人力”和“女使”。
2022年3月29日 已读
3.5星吧,受制于作者自身的学术背景,研究的着眼点和内容章节设计显得比较有时代感。不过内容涉及的史料比较丰富,作为参考书挑了自己需要的章节迅速读完的。
中国古代史 历史 宋史
权力关系 豆瓣 谷歌图书
Powerful Relations: Kinship, Status and the State in Sung China, 960-1279
作者: 柏文莉 译者: 刘云军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6
本书以两宋宰相家族和浙江婺州地区本土精英家族为研究对象,以宋代家庭亲属关系、社会地位和政治势力三者交互联系为研究主题,通过大量史料展示出南北宋时期士大夫如何从唐朝以来的贵族精英转变为政治精英和地方精英,如何通过科举、婚姻、经济纽相互扶持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宋瓷笔记 豆瓣
作者: 刘涛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9
“瓷学”是一门中国特有的学问,是文物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十年前著有《宋辽金纪年瓷器》,堪称为专业工作者和古瓷收藏家、爱好者的“案头书”,而古瓷之翘楚、“瓷学”之热点,无疑当属宋瓷。
本书即围绕宋瓷谈鉴赏、论学术、记人事,不仅文字雅洁耐读,书中所收四百余幅插图,更是包罗宋词精粹,引人入胜。
中国宋代家具 豆瓣
作者: 邵晓峰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 3
简介:
《中国宋代家具:研究与图像集成》是目前国内第一次对宋代家具进行的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大量图像、文献史料与实物资料的总结、归纳,并以图、史、物互证,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宋代家具世界,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书中分析了宋代家具的发展源泉与社会背景,根据卧具、坐具、承具、庋具、屏具、架具六大分类在整体上进行了剖析。在个案研究中,以画中家具为代表选取了《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文人家具、《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家具、宋代绘画中的佛教家具、《宋代帝后像》中的皇室家具、宣化辽墓壁画中的家具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均是前人未曾深入涉及的重要内容,对它们的分析与探讨为宋代家具研究提供了更为具体的信息,其间的一些设问与论证也将研究进展到新的层面,改写了家具史和绘画史中的某些内容。书中探析了宋代家具材料的运用状况与特征。论述了宋代家具在框架结构、收分与侧脚、束腰造型、椅子搭脑、栌斗形式与等级性、理性美、多样性方面与宋代建筑的密切联系。在分析宋代家具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过程中提出宋代家具不但体现了起居方式的巨大转变,是当时社会习俗的重要载体,而且反映了宋代生活与设计的密切关系。而且从理念与风格、造型与结构、装饰等方面揭示了作为明式家具之源的宋代家具的艺术特征,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宋代家具对现当代家具设计艺术的深刻启示。
序:
南京林业大学邵晓峰副教授所著的《中国宋代家具——研究与图像集成》,历时5载艰辛即将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邀我作序,我愉快地接受。因为这部30余万字1600余幅图片(含彩图110余幅)的学术专著,是江苏省十一五规划重点出版图书,是填补中国宋代家具研究国内空白的好书,得到了中国博士后基金的资助。
任何时代的造物活动都是以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百工”技艺,最大也是用途最广的莫过于木工,所以木匠被称为“大匠”。虽说在席地而坐的时代就有不少种类的木器,但到高坐家具的产生时期,家具体系才算完成。不仅促成了起居方式的重大转变,在文化生活的氛围中和社会各层的习俗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问题的阐明,都在邵晓峰新著《中国宋代家具》中得到论述。这既是一部研究家具的专著,又是阐述生活方式的论说。它虽然只写了一个宋代,实际上是上下关联,深刻说明了中国家具史的重大转折,即由席地而坐向高坐家具的过渡。他将宋代家具分作卧具(床、榻)、坐具(椅、凳、墩)、承具(桌、案、几)、庋具(箱盒、橱柜)、屏具(屏风)、架具(灯架、巾架、盆架、衣架、镜架、鼓架等)六大方面。表明在起居生活的诸方面已很周到、齐全。有些家具虽在宋代之前已经出现,但随着高坐家具的流行,其形制也必然有所改变。如果单纯从设计或制作的角度看,可以现代“人机工程学”和“工艺学”进行考量。但此书的显明之处是联系到人与物的关系,包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有关的礼仪等,阐述了相当丰厚的一个文化层面,这些都表现在若干个案的研究中。
就我所知,此书是对宋代家具进行系统而深入研究的一部著作,在此之前尚未见有如此全面者。邵晓峰以大量的图物互证、史论结合,既将家具本身理出一个设计的体系,又阐明了深刻的人文内涵。由此所揭示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宋代家具本身,对设计艺术理论、工艺美术史乃至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研究等,必然会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三届召集人 张道一教授
传媒与真相 豆瓣
作者: 内山精也 译者: 朱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8
本书所收论文以苏轼、王安石以及黄庭坚等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为论题,考察了这些文人及其作品与政治、传媒以及与其他文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对于过去一些学者涉及颇多的论题,作者通过新的视角,通过对资料的重新爬梳,得出了新的诊断,展现了海外学人对这些论题的研究所达到的深度。谁精微而严密,资料引证翔实,极具学术参考价值。
宋代地方政治研究 豆瓣
作者: 贾芳芳 人民出版社 2017 - 9
路、州、县三级的地方行政建置,是赵宋王朝对中国行政区划的重大贡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等级授职体制,在三级的地方行政框架下,演绎出了宋代地方政治生活的鲜活内容。对宋代地方日常政务运行的考察,是本书的主题所在。本书分五章,分别对宋代的三级地方政权结构、地方官府日常政务的运行模式,以及政务运行中涉及的官场内部的各种关系,进行了考述。以期通过这五部分的内容,再现宋代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并对其得失成败进行分析论述。
谁谓荼苦 豆瓣
山家清供
8.0 (5 个评分) 作者: 翁彪 / 梦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 - 8
本书根据《山家清供》整理改编。《山家清供》,北宋林洪著,收录以山野所产的蔬菜(豆、菌、笋、野菜等)、水果(梨、橙、栗、杏、李等)、动物(鸡、鸭、羊、鱼、虾、蟹等)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记其名称、用料、烹制方法,行文间有涉掌故、诗文等。内容丰富,涉猎广泛。
内闱 豆瓣
The Inner Quarters :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ung Period
7.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沛霞 译者: 胡志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5
《内闺:宋代妇女的婚姻和生活》考察的宋朝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变化的时代。一方面,缠足开始流行,士人开始倡导“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另一方面,我们接触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印象女性的婚姻和财产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在这本海外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内容异常丰富的画卷,宋代女性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内外之别,祭祀庆典,安排婚嫁,侍奉公婆,养育后代,内闺争宠,守节再嫁……从而显示妇女史是动态的历史,是富有多种可能性的历史。由此读者不仅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宋代女性群像,还能在社会变迁中把握她们的选择和才智。
2021年5月7日 已读
非常详细,关于入赘的部分有点惊到我,当然也有很多内容看得我气个半死。。。。
中国古代史 女性主义 宋史
谣言、风俗与学术 豆瓣
作者: 黄博 巴蜀书社 2018 - 1
《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以“谣言、风俗与学术”为主题,围绕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进行历史的考察。这一安排看起来把关涉性不明显的三个维度同宋代巴蜀地区这样一个地方性很强的话题结合了起来,将一个本来具有无限广阔可能的论题限定到了一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且正是由于宋代巴蜀的地方性将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主题联结了起来,这样的安排未免有些生硬。然而如果通读全书就会发现,《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在关于宋代巴蜀地区的谣言、风俗和学术的讨论中,任何一个个案所呈现出来的历史切片似乎都被一些若隐若现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东西勾连了起来,在宋代巴蜀这样一个地理空间内形成了一个彼此交错的历史解释的脉络。而且它们之间并非仅仅是因为都在描述“宋代的巴蜀”这一地理空间主题,而是有着更深层联系的内在逻辑关系网,即对宋代历史进行政治文化的整体解读这一更进一层的主题。而要有效地理解《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的这两个主题——宋代巴蜀地区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宋代地方性的政治文化的普遍表象、逻辑生成,二者之间又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两种论述模式,这就使得《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所关注的几个板块之间具有了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在绪论中,有必要对《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的几个关键问题和概念进行一番梳理,特别是对宋代的巴蜀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和文化观念的基本认识,宋代四川的地方性以及《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的“政治文化考察”这一视角同谣言、风俗和学术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等内容进行梳理。
宋代科举社会 豆瓣
作者: 梁庚尧 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 2017 - 1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滥觞于隋唐,成熟于宋代。宋廷以考试选拔人才,不限门第,且因出版市场发达,教育机会扩大,知识传播日益普遍,许多没有家世背景的子弟为了出人头地,有志于读书应考,以求仕进。读书人不论出身,均有机会经由科举考试晋升为官宦,演变而为所谓的科举社会。
庞大的士人队伍壅塞于科举管道,只有极少数人功成名就,士人难免产生前途茫茫之感,而求神问卜、祈梦相命,甚至发展出梓潼信仰。不过,大多数的士人在一两次落第后,可能碍于生计,放弃科举入仕的目标,或从事教书、改业经商,或表演伎艺、卖卜,各觅出路。
本书深入剖析宋代科举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背后推动的力量,进而阐述此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与科举文化的形成,呈现出宋代科举社会丰富的内涵,引领读者深入了解科举制度,并通过此一制度了解中国社会,尤其是文化担纲者士人的生活、心理及其相关文化。本书是中国科举文化研究、宋代社会史研究的典范之作,问世以来深受海内外学界好评。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方诚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为避免将政治史简化为政治斗争史,本书从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入手,重新梳理了北宋晚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演变过程,进而试图理解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质。首先,全书始终围绕宋代“士大夫政治”这一大主题,说明其多层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实践中逐渐异化的过程,而前人多所强调的党争、腐败等北宋晚期的政治困境,就是这一异化的副产品。其次,本书从技术与观念的层面,说明了帝制政治在北宋晚期展现的弹性与多元性,而非某种固定的趋势,这也是为了跳出泛论君权强弱大小的思路,寻找理解王朝体制的新方式。
2021年2月14日 已读
书的前半部分里,对于哲宗继位后两个阶段政治结构的拆解分析,非常透彻。同时对于哲宗本人与士大夫群体的特殊关系,做了深入详细的剖析。后半部分对于徽宗祥瑞体系与儒学复兴风潮、社会主流治世理想的内在关联,以及整个后变革时代的总失败,分析非常精彩!写的太好了!
中国古代史 历史 宋史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 豆瓣
作者: 罗家祥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1
在系统考察北宋朋党之争产生、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朋党之争对北宋政治、北宋历史发展演变以及南宋王朝的深刻影响。
2021年1月24日 已读
书中的校对错误太多了,“于”和“子”、“而”和“面”在编辑眼里似乎是两对双胞胎,互相替换着用。阅读过程中,始终对作者的史观抱有深深的疑虑。
中国古代史 历史 宋史
人鬼之间 豆瓣
作者: 柳立言 中西书局 2020 - 10
本书稿共分四篇,分别是社会篇、立法篇、司法篇、方法篇。作者选择以所谓的“灵异”案件入手,尝试从司法角度进行研究,比如对灵异案件如何进行搜证和推理以及影响审判的因素,希望透过对《清明集》和《夷坚志》的个案分析和综合比对,既看到文学甚至志怪资料对法史学的可用性,也看到宋代如何审判灵异案件和各种影响审判的因素,从而指出“国家”(统治阶级)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社会”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和两者之间的一致和不一致。
2021年1月12日 已读
少数个例分析的结论值得商榷,但总体而言,针对宋代是否全面禁巫等核心论点的阐述,相当有说服力。
中国古代史 历史 宋史
唐宋帝国与运河 豆瓣
作者: 全汉昇 重庆出版社 2020 - 10
本书是一部探研大运河与唐宋帝国兴衰之关系的经济史著作,首次发表于1944年,是当时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的“丛刊”之一,其学术成就为学术界所公认,被誉为“千古不刊之作”。
作品综合分析了《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全唐文》《册府元龟》等大量历史典籍中关于大运河的史料,将自隋以来运河之畅通与否与帝国国运兴衰的因果关系作了有条不紊的分析,得出结论:运河通,则国运兴;运河塞,则国运衰。这一学术成果对于我们了解隋唐至明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建都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高屋建瓴的作用;对自东晋以来中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南方这一历史进程的描述,以及京杭大运河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有莫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