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6.4 (525 个评分) 作者: 高铭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 2 其它标题: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2014年2月25日 已读
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埋在埋葬一个人,意味着死亡和失去。但是埋葬一颗种子,代表着全新的生机即将开始。作者精神可嘉,但这本书本质上只适合闲暇时的消遣。
心理学
心理学的故事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墨顿·亨特 译者: 李斯 等 海南出版社 2006
在过去的2500年中,人类渴望揭开广大、幽渺的思维世界的面纱。
人性恶?人性善?思想来自何方?人类拥有自由意识吗?凡此种种,都是要类希望了解的。作者所著的《心理学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们都是思想领域中的探索者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皮亚杰、斯金纳……
他们在的孤独的修行者、耽于声色犬马者、狂热的神秘主义以及理智的唯实论者,他们认为人类可以检视、理解,这一点最终指导或控制了他们的思想进程、情绪和行为结果,使他们成了另一类人――心理分析者。
本书不是注重人物的个人经历,而是通过描述使者能迅速理解心理研究的手法和正确的理论以及作为心理学主要的构成部分的心理治疗的方法和功效。
在这个心理学日益被广泛关注的时代,《心理学的故事》作为一部及时的、重要的、引人入胜的心理学著作,力图准确地解释人们心中的疑问――人类行为的真正起因到底是什么?
PBS 走出抑郁阴影 (2008) 豆瓣
DEPRESSION: Out of the Shadows
其它标题: DEPRESSION: Out of the Shadows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报告指出,大约1880万美国成年人有抑郁的症状。不同年龄层、不同种族、不同性别和不同社会经济群体都有可能得抑郁症。它使人无心工作,人际关系紧张,有时候甚至使人了无生趣。
所以,如果有许多人为抑郁所困扰,我们为什么要对此现象保持沉默? 《走出抑郁阴影》就是PBS的一期多向探索抑郁的复杂问题的节目,为这种疾病展开广泛而及时的调查。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reports that approximately 18.8 million American adults have a depressive disorder. The disease is not discriminating, seeping into all age, race,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groups. Depression stalls careers, strains relationships, and sometimes ends lives.
So if this many people are living with the disease, why the silence? DEPRESSION: Out of the Shadows is a multi-dimensional PBS project that explores the disease's complex terrain, offering a comprehensive and timely examination of this devastating disorder.
为何越爱越孤独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武志红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在本书中,作者武志红从一位心理学者的角度,结合了大量现实案例,向我们揭示了如何打破人际间那堵自恋的墙,结束权力与控制的隐密游戏,让自由与支持重新回到家人之间、爱人之间。通过放弃权力与控制,使自恋变成真爱。
不说,就真来不及了 豆瓣
6.6 (14 个评分) 作者: 袁苡程 新星出版社 2012
20多年前,本书作者在纽约大学读心理学研究生,论文选题是人类的忏悔心理。为搜集各种临终遗言作为第一手素材,她首先去了藏书无数的纽约市公共图书馆,结果发现能找到东西基本仅限于名人的临终遗言。于是她重新整理思路,突发奇想,花了三百五十美元在《纽约时报》上登了一个小广告,征集临终遗言,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些来信深深地打动了她,于是她决定把这些故事呈现给更多的人。
社会心理学 豆瓣
作者: 侯玉波 北京大学 2008 - 5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材•社会心理学(第2版)》主要内容为: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结构。《社会心理学》在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历史、理论、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社会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并从理论和实际上对其加以分析。这些领域包括: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社会交换与影响,团体与组织心理,以及最新受到重视的文化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在对这些领域的知识进行分析的时候,作者力图使其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联系在一起,从而使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帮助。
《社会心理学》可作为各类大学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相信任何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都能够从中获得知识与乐趣。
心理学导论 豆瓣
作者: 梁宁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 10
《心理学导论》涉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是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学科所必须夯实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有: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等。
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 豆瓣
作者: 甘怡群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本书介绍了行为科学(重点是心理学)中用到的基本统计知识:描述性统计、 简单的假设验证和最简单的多元统计。 全书共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述性统计,第二部分是推论统计,第三部分是简单的多元统计,第四部分,对初学者进行数据分析的几点建议
基础实验心理学 豆瓣
作者: 郭秀艳 / 杨治良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 8
《基础实验心理学》为“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基础实验心理学》内容全面丰富、结构科学合理、问题阐述具体翔实,旨在将心理学中的核心内容——科学方法——介绍给广大读者,从而使其切实领会心理学的实验理论、实验设计和研究案例。全书共分15章,详细论述了实验心理学的由来、基本问题、实验设计、心理物理学、反应时、感知觉、记忆、思维、情绪、个体差异、社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实验仪器等内容。
《基础实验心理学》可作为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的心理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当代教育心理学 豆瓣
作者: 陈琦 / 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修订版,本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教学需要,在每章之前设立内容提要;每章之中突出重点概念;每章之后罗列关键术语界定与思考问题等;在全书后面还罗列了参考文献。文字上力求文字简练,概念明确,举例精当,引文翔实,新增许多图片、图解和表格,试图在提高学术水准和符合学术规范的基础上实现易读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内容包括学生与教师心理、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本书可用作高等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院和心理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可作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学校、研究生课程班的教学材料,可作为各种教育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还可用作各种考试(如研究生入学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参考用书。
谁需要心理医生? 豆瓣
作者: [荷] 杰弗里·维因伯格 译者: 韩松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2
背负着工作、情感与日常生活的多重压力的现代人开始渐渐学会向心理医生求助,但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心理医生们常用的口号却纯属无稽之谈。例如“你应该表达愤怒”、“恐惧毫无意义”,以及“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是问题就有解决方案”等等。本书作者,著名的心理治疗师杰弗里?维因伯格博士指出了人们关于心理学的一些流行的误解,对于那些受够了愚弄的人们来说,这是本发人深省、引人发笑的好书,更是一个更可信和更有效的心理自助读本。
忧郁 豆瓣
The Noonday Demon: An Atlas of Depression
作者: Andrew Solomon 译者: 李凤翔 重庆出版社 2006 - 7
《忧郁》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关于忧郁症的著作:作者不仅是一位富有盛名的畅销书作家和忧郁症研究者,更特殊的是,他本人就是一位三度饱受重度忧郁症折磨的患者,这使得本书中既有作者大量采访、调查和研究得来的详实材料,也记载了作者刻骨铭心的“忧郁”历程,这段独特的人生经历鼓励作者和每一位读者——怀着大勇气与大智慧,去发掘生活的美丽。
《忧郁》是一本从个人、文化与科学三个方面对忧郁症加以检视的纪实作品。作者安德鲁·所罗门详细描述自身罹患忧郁症,以及与之对抗的各项历程,并对其他患者、医师、科学家、相关决策者、政治家、药师和哲学家进行深度采访,揭开忧郁症敏感细微的复杂性,与它所造成的深层痛苦。著书期间,作者不仅面临完整定义忧郁症的艰巨工作,更对现有庞大药物治疗所涵盖的范围、另类疗法功效详加叙述,他从各地不同的病患人口结构与历史角度来分析这项慢性病所造成的冲击。此外,他也透过新兴生物学科对精神障碍的解释,揭示向来受到争议的道德与伦理议题。
路西法效应 豆瓣
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
8.3 (5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菲利普·津巴多 译者: 孙佩妏 / 陈雅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3
一批彼此并不相识的年轻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走进了“斯坦福监狱”。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试验不得不终止了。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使作者得以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会不会使我们像上帝最钟爱的天使路西法那样不知不觉中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从而堕落成为魔鬼?我们如何抗拒情境影响力?作为心理学教授的作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极有说服力的分析。
2012年5月29日 已读
抽时间读下英文原版
心理学
当尼采哭泣 豆瓣
8.5 (38 个评分) 作者: (美)欧文 D.亚隆(Irvin D.Yalom) 译者: 侯维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 1
欧文·亚隆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作!
当名医遇到哲学超人,演绎出心理咨询的诞生过程 初级心理咨询师推荐必读书目!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
“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他延续了人的苦难。”
“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
究竟谁是病人?谁是医生?
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缜密的思辩,情节充满悬疑,高潮迭起,结局却出人意表……
主角:
尼采,著名的哲学家及诗人,其著名的“超人哲学”备受争议。
布雷尔,十九世纪末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弗洛伊德的导师。
主要配角: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曾与布雷尔合著《歇斯底里症研究》。
莎乐美,一位才华洋溢的文学女性,也是一名职业的精神分析学家。
贝莎,心理学史上著名的“安娜·欧事件”的原型人物。
这是一本经典的心理推理小说,书中人物多来自真实的历史,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尼采和布雷尔,基于史实将两人合理虚构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
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突然被陌生女子莎乐美邀约咖啡馆。大胆美丽的莎乐美到底会提出什么请求?
布雷尔表面上和谐的婚姻生活与正值巅峰的事业能否持续下去?
他能否从令人备受折磨的幻想中解脱?
尼采的生命困境又是什么?他与布雷尔医生怎样连结在一起?
究竟谁是病人?谁是医生?
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缜密的思辩,情节充满悬疑,高潮迭起,结局却出人意表……
发展心理学 豆瓣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费尔德曼 译者: 苏彦捷 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7 - 7
2012年5月5日 已读
条理清晰,线索明确,很多有趣的实验案例,很精彩的一本书。
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豆瓣
作者: 林崇德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 5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把全书十章分为两个部分,前两章是研究发展原理,并评价诸多心理学派关于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后八章则系统地论述个体心理各个发展时期的特征。当然,发展心理学研究发展心理的原理和研究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是相互交叉的,在本书中,这种思想亦一以贯之。例如,前两章也涉及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问题,后八章在讨论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时,也作了一定的理论阐述。这样的体例安排,在国际发展心理学界是常见的,而对我来说,却是刻意安排,因为这体现了朱智贤教授和我的学术思想。
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我主张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b在我自己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生涯中,一方面我从事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了多媒体认知发展实验室,主持十余项各种基础的重大课题,并将研究的成果撰写咸论著,与朱智贤合著的《思维发展心理学》(1986)一书,在国內外学术界获得了一定的声誉;另一方面,我重视申小学教育的应用研 究,将自己的思维发展理论应用于提高教育质量上去,并在全国26个省市建立了实验点,在国內外教育界颇有影响,拙著《学习与发展》(1992)和《教育与发展》(1998),正是这方面成果的结晶。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二者缺一不可。 校阅案头上的《发展心理学》书稿清样,使我惑既良多:一介书生无扭转乾坤之功;一个渔家后代无丰衣足食之力;一个学者却应有唤起民众之良知,提高民族素质之责任,展示最佳发展道路之设计。衷心希望拙作在这方面尽力、尽责、尽忠,这也是我的写作初衷之一。 此外,我所以能在东华书局和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展心理学》,论述自己对人类心理半生发展的看法,这应该感谢我的良师益友——台湾师范大学张春兴教授。张先生长我十四岁,按国际心理学界的惯例,十至二十年算一代人,张先生是我的师长辈。然而他出于对我的信任,于一九九二年八月与张师母用慧强教授前来大陆,亲自向我约稿,使我十分感动,从此,我俩建立了深厚的忘年交情。多年来,我亲眼看到张先生为《世纪心理学丛书》所付出的心血与艰辛。《世纪心理学丛书》的出版对未来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2012年5月5日 已读
力求体现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特色,除了一些经典实验以外,书里采用的绝大多数实验、案例、数据,都是中国人自己的成果。说实话,不太喜欢,不过以后还要再回来重读。
心理学
躁狂抑郁多才俊 豆瓣
5.8 (5 个评分) 作者: [美]朱立安·李布 / D.杰布罗·赫士曼 译者: 郭永茂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 6
《躁狂抑郁多才俊》一书,是一本深入探讨躁狂抑郁与创造力二者之间关系的著作,本书作者所做出的努力,应被看作是提醒和规劝人们认知自我、善待自我以及发扬自我的性格特质的一次有益尝试。区别于通常的医学和精神病学著作以及其他以专家姿态自居而做出的论述的是,本书更多地将躁狂抑郁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审视,并且试图通过大量鲜活生动的事实来让规律性的认识浮出水面。作者深刻地指出,“天才是一种关系。”作者认为,天才一定是被社会认可了的、具有超卓能力的人们,而尚未得到认可的所谓“天才”,只能被认为其是具有“禀赋”而已。正如作者所言,“天才不是一种属性,而是天才潜力拥有者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关系。”天才是一种应运而生而又应运而起的、人的禀赋与社会关系高度契合的产物。换成我们熟悉的叙述方式,这种关系则可以表达为:时代呼唤天才,而天才则回应了社会的呼唤。没有呼唤,就构不成应答;没有龃龉,就彰显不出契合。本书的作者是两位美国人,因而,他们的研究对象集中于西方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集中于身处其中的精英们。而对于西方精英群体的研究,就不能不涉及到大量的西方社会和文化现象,这一特点和诉求,既增加了译者忠实和贴切地表达原著意义的难度,同时,又为翻译过程本身带来了西方社会和文化之旅的愉悦。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满足阅读书籍时对其背景必要的“知情”的权利,译者对本书所提及的大量人名、地名以及少量的物品名和事件名酌情添加了尽可能兼顾全面与趣味的注释。尽管过多的注释会影响阅读的快感,但译者坚信,更多的信息应该会给予阅读这一追求快感的行为以更为充实的满足。本书是一本关于精神疾患的专业著作,同时,它又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著作,此外,它还是一本引发人们阅读人物传记之浓厚兴趣的向导书籍。正是因为西方社会人物传记品种和内容的丰富,才为本书的成就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而对于本书所引领的对于人物传记的初步分析解读,则又会让人因“窥一斑”而产生“见全豹”的冲动。也就是说,当你吃到一盘好菜的时候,有时难免会想要见一下做菜的厨师,以便进一步讨教佳肴的奥妙。相较而言,中国的人物传记则大多重大体而轻细节,重评价而缺探究,即便是有少量的生活细节描写,也殊少多视角的审视和小心求证式的因果关系探索。这样的疏漏和不足,恐怕有时难免是故意的。其中原因多种多样,很重要的,包括“为贤者讳”之类的文化回避,也包括“为尊者讳”之类的现实考虑。因此,读来就更加让人痒不可止又触不可及。阅读传记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启迪,恐怕更有获得安慰、寻求共鸣甚至直接“拿来主义”般地模仿榜样人物一言一行的需求,在这一点上,西方的传记读物普遍达到了上述有关实用性的判断标准。而《躁狂抑郁多才俊》一书,则同样具有人物的“精神传记”的特点,阅读本书,可以直接让人深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体会他们的狂热与悲哀、得意与痛苦、自大与困惑、无畏与辛酸,让人感同身受,暗自警醒。
我为什么打老婆 豆瓣 Eggplant.place
作者: 慕宵子 等 重庆出版社 2005 - 4
从百余个案例中精选出最震撼人心的口述故事,揭示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压抑和家庭暴力,也许每个读者都会从书中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为何家会伤人 豆瓣
7.5 (30 个评分) 作者: 武志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 5
本书精选“健康·心理”专栏32篇阐述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的文章,包括父母溺爱、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所取案例真实,分析透彻入理。专业的心理学原理与概念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鲜活,足以被所有普通人理解、接受,进而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不让家庭伤人的悲剧再次重演。
24重人格 豆瓣
7.5 (30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梅伦·韦斯特 译者: 李永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我究竟怎么了?我仿佛被恶魔缠住了,在镜子面前我说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我的嘴巴里发出别人的声音。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卡梅伦·韦斯特30多岁,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拥有幸福的婚姻和可爱的孩子。这个“声音”是戴维发出来的,戴维是第一个出现在卡梅伦生命中的分身,是他的24个分身中的一个,他详细地描述了卡梅伦小时候的恐怖受虐经历;还有8岁的克莱,紧张兮兮,说话结结巴巴的;12岁的尘儿,温柔、能干,她对于自己生活在一个中年男人的身体里,感到很失望;巴特,开朗幽默,以孩子们的保护者身份自居;利夫,浑身充满精力,干劲十足,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韦斯特。还有其他19个分身——他们的性格、习性、记忆都各不相同。
在《24重人格》一书中,韦斯特将他自己的人格分裂的令人心碎的经历,以及他治疗满是创伤的心灵的过程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他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他尽力维持他与妻子、儿子的关系,渴望过一种正常的生活。
而且它还是一个能令读者着迷的故事。韦斯特在书里描述了多重人格患者的各个分身们和谐相处的珍贵的和前听未有的资料,心灵扭曲的痛苦、诡秘的气氛和最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