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豆瓣
7.5 (12 个评分)
作者:
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普通心理学》是国家教委推荐的一本高校心理教材,它适用于全日制高校心理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自学高考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同时,也可作为广大心理爱好者,电大、函选修心理学课程学员的参考读物。学科在发展,教材要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现状。因此,更新教材内容是教材修订的和项基本任务。这里包括适当补充和增加新的知识、删除某些相对陈旧的知识。例如,第二章在讲到小脑的功能时,补充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小脑在某些高级认知功能(如感觉分辨)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在记忆一章中,对“记忆的SPI理论”重新做了解释。在动机一章中增加了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补充了成就目标理论。在情绪一章中,根据近年来感情神经科学的新发展,修订了情绪与脑一节,介绍了情绪脑机制的两个回路的假设和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删去了原教材中“情绪与下丘脑”一节的内容。由于情绪调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我们对相关的内容也进行了补充。在人格一章中,我们进行了两个重要的调整,一是在介绍特质理论和类型理论后,增加了合理论一节,其中介绍了艾森克的人格到论,这样在结构上显得更严密些;另一个是重新改写了人格成因一节,使内容显得更完整。
点击链接进入: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点击链接进入: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少有人走的路 豆瓣 Goodreads
The Road Less Traveled
8.0 (23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斯科特·派克
译者:
于海生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7
- 1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正如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拖延心理学 豆瓣 Goodreads
Procrastination: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
8.0 (110 个评分)
作者:
[美] 简·博克(Jane B. Burka)
/
[美] 莱诺拉·袁(Lenora M. Yuen)
译者:
蒋永强
/
陆正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
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身份的焦虑 豆瓣
Status Anxiety
7.4 (91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广兴
/
南治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的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绪”。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 焦点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无辜的挣扎 豆瓣
Driven to distraction
作者:
[美] 爱德华·豪罗威尔
/
[美] 约翰·瑞特
译者:
张晓玲
/
张春红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 5
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吗?他们暴躁、多动、情绪不稳却富有创造性;他们在学习或职业生涯中四处冲撞却四处碰壁:他们如果能“在状态”本可以做得更好:他们已处在人生的顶峰却仍旧感到被驱策感到生活乏味;……
本书将告诉你,这些人可能患有注意力失调(简称ADD)。什么是注意力失调?注意力失调患者与正常人的行为方式有什么不同?注意力失调对患者本人及其家人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该如何诊断和治疗注意力失调?对这一系列问题,本书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注意力失调(Attention DeficitDisorder,ADD),是一种缘于神经系统的疾病。它并非一种羞于启齿的疾病,而是普通得像近视一样。只不过这种近视不在我们的眼睛里,而在我们的思维中。实际上,儿童中的多动症行为就是这种疾病的最初描述。现在我们知道,这种疾病不仅仅表现为多动症行为,它也不仅仅发生在儿童身上,成年人也可能患有注意力失调。其主要症状包括:易受外界干扰,易冲动,说话做事欠考虑,对于挫折和单调生活缺乏容忍性,对于高负荷强刺激情有独钟。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应对从儿童到成年时期的注意力失调问题。
本书将告诉你,这些人可能患有注意力失调(简称ADD)。什么是注意力失调?注意力失调患者与正常人的行为方式有什么不同?注意力失调对患者本人及其家人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该如何诊断和治疗注意力失调?对这一系列问题,本书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注意力失调(Attention DeficitDisorder,ADD),是一种缘于神经系统的疾病。它并非一种羞于启齿的疾病,而是普通得像近视一样。只不过这种近视不在我们的眼睛里,而在我们的思维中。实际上,儿童中的多动症行为就是这种疾病的最初描述。现在我们知道,这种疾病不仅仅表现为多动症行为,它也不仅仅发生在儿童身上,成年人也可能患有注意力失调。其主要症状包括:易受外界干扰,易冲动,说话做事欠考虑,对于挫折和单调生活缺乏容忍性,对于高负荷强刺激情有独钟。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应对从儿童到成年时期的注意力失调问题。
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 豆瓣
An Unquiet Mind: A Memoir of Moods and Madness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
译者:
聂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4
她有时热情高涨、精力充沛、思如泉涌、疯狂采购、彻夜狂欢,宛若遨游天际;
她有时焦虑恐慌、坐立不安、暴躁易怒、情绪低落、反应迟缓、犹如堕入地狱。
一个充满勇气的灵魂,不断游走于极度亢奋和麻木压抑的低潮之间
在当今这个格外令人浮躁和沉重年代里,患抑郁症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其流行程度甚至超过了感冒和发烧。可有趣的是,那些一个个声称自己得了抑郁症而跑进心理诊所的来访者当中,十个中有八个却根本连一条抑郁症的诊断标准都够不上。所以,我心理咨询工作者常常会打趣地说,自己看了好几十个“抑郁症”患者,可连真正的抑郁症状都没有看到。
后来,看到了这本书,才翻了几页就被作者生动的描述吸引住了。与书本上僵死的诊断标准和症状描述不同,本书呈现的,是一种完全发自内心的感悟和体验,让一个深受躁狂和抑郁双重情感障碍折磨的病人灵动地跃然纸上,让我们可以立体而又直观地看到一个游走在兴奋和低沉边缘的痛苦灵魂。尽管已经从事了将近五年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其间也接待过形形色色多种来访者。但是不夸张地说,我是在认真读完这本书之后,才真正感到自己理解了什么是躁狂症,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躁狂症病人的内心。所以,尽管本书并不涉及过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巧,但是我相信它仍然能够为众多的心理学临床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帮助和启迪。因为正如一位心理治疗师前辈所说的那样,对病人的理解远比技术更加重要。
本书作者的语言不但生动而且华美,在阅读的时候令人赏心悦目。本书作者是一位精神医学界国际知名学者,真诚袒露自己从少女时代与抑郁症纠缠的心路历程,她所呈现的不仅是学识与才华,还有勇气和仁爱。
她有时焦虑恐慌、坐立不安、暴躁易怒、情绪低落、反应迟缓、犹如堕入地狱。
一个充满勇气的灵魂,不断游走于极度亢奋和麻木压抑的低潮之间
在当今这个格外令人浮躁和沉重年代里,患抑郁症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其流行程度甚至超过了感冒和发烧。可有趣的是,那些一个个声称自己得了抑郁症而跑进心理诊所的来访者当中,十个中有八个却根本连一条抑郁症的诊断标准都够不上。所以,我心理咨询工作者常常会打趣地说,自己看了好几十个“抑郁症”患者,可连真正的抑郁症状都没有看到。
后来,看到了这本书,才翻了几页就被作者生动的描述吸引住了。与书本上僵死的诊断标准和症状描述不同,本书呈现的,是一种完全发自内心的感悟和体验,让一个深受躁狂和抑郁双重情感障碍折磨的病人灵动地跃然纸上,让我们可以立体而又直观地看到一个游走在兴奋和低沉边缘的痛苦灵魂。尽管已经从事了将近五年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其间也接待过形形色色多种来访者。但是不夸张地说,我是在认真读完这本书之后,才真正感到自己理解了什么是躁狂症,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躁狂症病人的内心。所以,尽管本书并不涉及过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巧,但是我相信它仍然能够为众多的心理学临床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帮助和启迪。因为正如一位心理治疗师前辈所说的那样,对病人的理解远比技术更加重要。
本书作者的语言不但生动而且华美,在阅读的时候令人赏心悦目。本书作者是一位精神医学界国际知名学者,真诚袒露自己从少女时代与抑郁症纠缠的心路历程,她所呈现的不仅是学识与才华,还有勇气和仁爱。
影响力 豆瓣
Influence: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8.6 (30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B·西奥迪尼
译者:
闾佳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 9
自1986年出版以来,作为获得美国心理协会、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年度大奖提名的西奥迪尼经典著作,本书已经成为史上最强大、最震摄人心、最诡谲的心理学畅销书,24年来,被翻译成26种文字广为传播,全球销量超过300万册。时至今日,本书仍位列亚马逊总排行榜Top400之中,并雄踞消费者行为学和应用心理学类畅销书榜首。也正是在这个畅销版本的基础上,西奥迪尼才衍生出后来为斯坦福大学等多所名校所采用的教材版本。 没有专家解读,没有每章导读,这是一本最原汁原味的《影响力》,醇厚甘甜,久而弥笃。阅读本书仿佛是与西奥迪尼面对面,让你可以细细聆听,在定格的经典中体味无孔不入的影响力。 本书由斩获国家级图书大奖”文津奖”的《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译者担纲翻译,语言生动流畅,意趣盎然,西奥迪尼式的诡谲与雄辩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乌合之众 豆瓣 Goodreads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7.5 (404 个评分)
作者:
[法] 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冯克利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5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豆瓣
Opening skinner's box : Great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莱特
译者:
郑雅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5
[内容简介]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解决了你“想学习心理学知识,但是对大部头的教材望而生畏;想了解心理学实验,但是数据、符号和公式让你退避三舍”的问题。它让你在轻松阅读中不仅了解心理学知识、洞穿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揭露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受到无数读者追捧,在当当和卓越上引起热议。更有心理学老师将它推荐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必读参考书
[图书卖点]
1. “十个心理学实验,犹如十部好莱坞大片”
2. 没有冷冰冰的数据、符号和公式,用小说般的行文普及心理学知识、历史及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满足您学习心理学的“口舌之欲”
3. 最受欢迎的心理学通俗读物重装上阵,卓越、当当热评如潮
[编辑推荐]
本书放弃了冷冰冰的数据和图表,剥去了“理论”的外衣,可以说这是我们精心为您烹制的美味点心。为了满足您的“口舌之欲”,我们从封面到版式,从内容到文字都是精心策划。您在享受阅读本书的乐趣时,一定会不自觉地惊呼心理学实验真是妙不可言,并忍不住将书中的知识加以验证。
[读者赞誉]
这些实验在作者的笔下犹如好莱坞惊悚片,它让你身临实验情境,直面人类心灵的幽暗和光亮。
@卓越读者yz1
有人说作者是个高明的骗子,有人说她的书让人大开眼界,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她,我只知道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亚马逊读者esteson
强烈推荐这本书,很少见这样写实验的,虽然只有十个实验,但读后受益匪浅。另外,本书的排版、封面设计都值得推荐,总体来说,很不错哦!
@卓越读者yunlilan
[推荐序]
瑕不掩瑜
心理学教授 胡志伟
撰写这篇推荐序时,我的心情颇为复杂。既有遇见老友时的那种欣喜,也有对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的欣羡,更有诸多的感慨。根据我从网络上查到的资料显示,劳伦•斯莱特不但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硕士,更是波士顿大学的教育学博士;然而,斯莱特走了一条和其他具有类似学术背景的人截然不同的道路,她成为一位专业作家。斯莱特也在大学教书,但她所教的科目是“创造性的非小说写作”(creative nonfiction writing),而非教育学或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所受过的心理学教育对她的事业完全没有影响。从斯莱特出版过的六本书来看,心理学的训练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她在写作上的选材,同时也让她的作品得到许多奖项。
这本书介绍了10个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而过去十余年间,我在台大心理系讲授“普通心理学”课程,我深知这些研究都是教材必定要介绍的内容。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出斯莱特的写作风格。首先,她会找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研究或议题为写作题材;其次,她会为这个题材换一个“外衣”,将原先生硬的科学术语剥去,换以流畅的文字叙述;最后,为了加深文章的可读性,她会在文章中生动地描述一些个人经验,包括自己和该心理学实验的实验者、被试或其他科学家之间的互动经历。这样个人化的写作风格的确会将一些原本艰涩难懂、难以亲近的心理学研究变得浅显可亲。然而,在羡慕斯莱特的写作能力,欣赏她能够将科学研究写得像小说般引人入胜时,我也注意到这样的写作方式也为她招致了诸多批评。
根据我在网上搜寻的结果,对斯莱特的批评可以归纳为三类。
一、文字上的疏漏。例如,她在书中误记了某教授任教的学校,误述了教廷的封圣纪录,误记了一些历史事实。比较严重的错误是本书第1章,有关德博拉•斯金纳(斯金纳博士的女儿)的纪录。看到斯莱特在书中的描述,一般读者很容易将德博拉的童年经验视为“创伤”,将斯金纳博士视为一位疯狂的科学家,愿意把自己女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无法预知结果的实验。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根据德博拉的自述,斯金纳博士是一位负责的、温暖的父亲,他本人也没有任何精神疾病的历史或症状。而斯金纳博士设计的婴儿箱更是受到了妻子的赞赏,因为这个箱子不但为小德博拉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也因为这个箱子的设计,减轻了她的清洗工作。更重要的是,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斯莱特没有向德博拉本人做过求证工作。
二、错误记录或过度推论访谈对象的话。这是斯莱特最为人诟病的错误。例如,在本书第3章里,她写到:
斯皮策停顿片刻,又问:“你说罗森汉怎么了?”我说:“不怎么好,他妻子得癌症去世了,女儿死于车祸。他中风了好几次,医生诊断不出原因,现在全身瘫痪。”斯皮策似乎不为所动,也未表示遗憾。可见精神医学界有多痛恨罗森汉的研究,即使过了40年,余恨仍未消失。他说:“这就是进行那种实验的下场。”
但是斯皮策写信向本书的出版商提出抗议,他否认说过上述的话,并表示绝对不会说出如此幸灾乐祸的话。斯莱特回信给斯皮策,承认了这项错误,并承诺会在新版书中做出恰当的更正。
三、书中可能叙述了一些她“没有做过”的研究。例如,在本书第3章里,她说自己曾做过一个类似罗森汉所做的研究,也就是伪装成精神病人,向多家医院精神科或急诊室求助。根据书中的叙述,类似罗森汉的研究结果,精神科的医生无法查知斯莱特是假装的病人,并开给斯莱特25种抗精神病药物及60种抗抑郁药物。但是,当一群以斯皮策为首的精神科医生写信给本书出版商,要求斯莱特公布所做研究的详情时,她却无法提供这些信息。
看过本书及针对它的相关批评后,我产生了无限感慨。首先,我有着一种“饿汉听人批评鸡肉烧得不够入味”的感慨。诚然,这本书是有一些“问题”,但是对于一本像小说一样的“创造性非小说”而言,这些实在是微小的“问题”。和众多灵修、命理、育儿、青少年问题和自我成长的书相比,这本“有些错误”的书就显得和学术性的教科书一样了。我还记得在十余年前,当我在倪匡的科幻小说中读到他以古典制约的机制来描述生理现象时,兴奋得当场决定要在普通心理学的课堂上引述这段文字。十几年转瞬过去,我们在华人世界里还看不到一位类似斯莱特的作者,能够这样将心理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一般读者。
对于一位心理学家而言,看了这本书后,我们自然会想到两个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规范与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 (即能否解释真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无疑,书中描述的都是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同样没有疑问的是,在这些研究中,有许多研究都有“伦理”上的问题。例如,本书第2章谈到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威权研究,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研究。一些参与这个研究的被试不但因为研究的安排让他们在实验室中出现极大的情绪波动,有些人甚至回家后,也会从梦中惊醒。这样的研究已经不能再在欧美的心理学界进行了,因为他们已经制订了严格的心理学从业人员的伦理规范,且严格执行着这些规范。让我感慨的是,我无法针对我们的学界做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虽然台湾的心理学界在经过多年的讨论后,终于通过并颁布了我们的“心理学专业人员伦理准则”,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份准则形同虚设,对台湾的心理学者没有任何约束力。单从这点来看,台湾心理学界的成熟之路还很遥远。
心理学研究有着极高的实用性;事实上,许多心理学研究是因为现实世界发生的问题而应运而生的。例如,本书第2章、第3章、第4章与第8章,描述的实验都是研究者受现实世界所发生的问题的启发,而开始研究。这些实验不仅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也为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向。例如,受到罗森汉研究的影响,学界组成研究小组促成了新的精神病诊疗技术,其研究结果产生了目前使用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反观我们的社会,绝对不乏需要心理学者介入的研究,不乏需要他们提出解决方案的社会现象(例如,越来越分化的社会、越来越严重的族群问题、父母携带子女一起自杀的独特现象、新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等),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心理学者,都在这些问题上缺席了。造成我们缺席的原因很多(如,繁重的教学任务、极端功利与短视的教授职称制度、心理学的规模太小、心理学者人数太少等),但这些都不能让我们卸下对这个社会应负的责任。
写推荐序的好处是,出版社对推荐者没有太多的写作格式要求;所以本文的结构有些松散,提到了许多个人的感慨。然而,写序还是有“要求”的,那就是,推荐者应该提出该书的可推荐之处。总括来说,我认为这是一本选材精采、引人入胜的好书。内容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瑕不掩瑜,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前言]
14岁那年,我第一次进行心理学实验。我们在缅因州有间老旧的度假小屋,石灰墙面斑驳剥落,凹陷之处有浣熊栖息。有一天,我从中抓出一只小浣熊,我叫它“阿梅莉亚”。它嘴角还沾着奶水,双眼紧闭,不停啼哭,拼命挥动四肢。几天后,原本紧闭的双眼微微睁开。
心理学家洛伦兹(Konrad Lorenz)养的鸭子睁开眼最先看到他,进而追随模仿他的行为举止,这被称为“印刻效应”(imprint)。所以我让阿梅莉亚一睁开眼就看到我,视线所及,别无他人。我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还在我脚边打转。要是害怕,它就会攀住我的小腿不放。它跟着我找书店、去学校、逛街、睡觉,模仿我的举动。理论上是我让阿梅莉亚产生了印刻现象,但到后来,反而我的生活习性越来越像它了。和阿梅莉亚在一起时,我会伸手到池塘里抓鱼,我开始喜欢在夜里出没,欣赏潮湿草地上晶莹的露珠,而黑眼圈也越来越明显了。
最后我在笔记中写道:“母亲也受印刻效应的影响。”我不禁要问:这种互依共生的模式中,到底谁影响谁?某种生物若与他种生物长期亲密相处,先天习性是否会日趋退化,完全仿效他种生物的行为反应?世界上真有狼群养大的孩子、会写字的黑猩猩吗?正是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且持续至今。随着年岁增长,我更感兴趣的是用来探究这些问题的方法。一开始让我着迷的是阿梅莉亚(被试),后来却进一步想了解心理学实验的设计架构: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步骤,详尽的质性描述,屏息凝神或百般无聊地等待结果。不论人为或巧合,心理学实验都少不了这些要素。
追溯本书的写作动机,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浣熊宝宝阿梅莉亚,但还有许多因素也同样重要。我一直觉得心理学实验很有意思,因为最理想的心理学实验就是去芜存菁后的生活,这是浓缩的人生经验。就像化学实验借助种种仪器,逐一分析出某种化合物的成分一样,心理学实验让我们在特定情境中,清楚看到喜爱、恐惧、顺从、怯懦等心理作用。我们常因为生活的急促忙乱,而忽略行为反应的其他面向。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则凸显出这些面向,让我们能更清楚地检视、了解自我。
就读心理研究所期间,我有机会观察各种动物和人,进行实验。我看过中风病人,右脸麻痹,没有表情;失明的病人却能读出信件内容,令人百思不解。我观察等电梯的人,多数人明知猛按按钮,电梯也不会快点到,却还是猛按个不停。我想知道,这些人为何还要按个不停?这种“电梯行为”反映怎样的人类思维?我当然也看过经典心理学实验的相关文献资料,它们多半出自学术期刊,并且伴随许多量化资料与统计图表。我总觉得若能对实验内容多加着墨,必能呈现更多深刻独到的观点。遗憾的是,现有的文献资料不是平铺直叙,就是单调乏味。多数报告不外乎如此,都未能掌握心理学实验的精髓。这也是促使我写作本书的主要原因。探讨心理学实验不能只重视结果,更应深入了解其内涵。我在写作本书时,一直以此要求自己。
人生毕竟不是由资料重点、手段工具、理论模式所构成。生活是一连串的故事,先要吸收理解,再加以重组改写。讲述故事的方式向来最能让人感同身受。本书谈到的心理学实验,都改以故事方式呈现,希望帮助读者掌握个中要义。
心理学实验主题类型繁多,若无长篇累牍,不可能全数囊括。本书限于篇幅,仅挑选10项心理学实验,加以探讨。这些实验直接触及若干与人类切身相关的议题:“我们是谁?人类与其他动物有何不同?我们真能掌握自己的生命吗?何谓道德?何谓自由?” 今日环境已大不相同,这些实验与21世纪的我们还有何关联?现代神经心理学家可以直接观察老鼠的神经反应与连结,从生理层面了解其特定行为模式,斯金纳(B.F.Skinner)的行为理论还能带来什么启示?当年罗森汉(David Rosenhan)假扮精神病人,探讨精神疾病的诊断过程。在今天看来,这个实验宛如一出异想天开的黑色喜剧。时至今日,我们理当发展出更客观完备的标准用于诊断这些“疾病”。那么若再进行一次罗森汉的实验,结果会有不同吗?即使欠缺充分明确的病原学或病理学基础,我们是否仍能界定异常和正常?心理学有两项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是客观的统计归纳,二是主观的演绎诠释,这些方法算得上是科学吗?所谓科学,从某些方面看,不也是研究者的主观诠释?
早在19世纪末,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Wilhelm Wundt)设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各式各样的科学仪器,目的是以实证定量的方式研究心理学,科学的心理学自此诞生。然而种种实验显示,心理学这门学科先天不良,只有虚幻空泛的形体与松散连结的四肢。这个怪物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不断成长,时至今日,已经长成什么样子了?本书虽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书中这些实验,而对上述问题有一番深刻体会。
综观本书,读者可以发现,心理学研究日益偏重生物层面,这俨然是大势所趋。我们已经了解了神经元的内部机制,也知道基因如何通过影响蛋白质的组成,从而决定生理特征与思维能力。我们不仅能解释思想形成的过程与机制,也知道思想如何引发行为。
但人为何有思想?为何受特定思想左右?为何会记住或遗忘?这些记忆有何意义?对人生有何影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换言之,我们可以用生理学观点界定记忆的本质,但这些本质最终会以何种形式呈现,带有何种意义,仍由个体所主导决定。
对我来说,描述这些实验等于是科学与艺术的写作练习。我不仅得知实验结果,也借此了解这些研究者的人格特质及因人而异的研究动机,以及实验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曲折才获得最终结果。我也看到这些资料在当时激起的反响,对后代的启发以及是否获得了应有的重视与应用。总之,本书让我得以回顾过去,思索未来。21世纪的心理学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我心中已略有概念。巴甫洛夫摇着铃,外科医师继续深入探究复杂的脑部。
现在,请翻到下一页!
[简要目录]
第1章|打开斯金纳箱
斯金纳与新行为主义
第2章|电醒人心
米尔格拉姆与服从权威
第3章|“砰、砰、砰”就是疯子
罗森汉的精神病诊断实验
第4章|珍诺维斯之死
达利与拉丹的助人行为五阶段
第5章|撒谎有理
费斯汀格与认知不协调理论
第6章|以爱为名
哈洛与亲子依恋关系
第7章|吸毒不要紧
亚历山大的颠覆性成瘾实验
第8章|你编造了记忆
洛夫特斯的虚假记忆观点
第9章|想忘忘不掉
坎德尔的海蜗牛实验
第10章|切割大脑
莫尼斯与20世纪最前卫的心理治疗
后记
盖棺定论还太早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解决了你“想学习心理学知识,但是对大部头的教材望而生畏;想了解心理学实验,但是数据、符号和公式让你退避三舍”的问题。它让你在轻松阅读中不仅了解心理学知识、洞穿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揭露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受到无数读者追捧,在当当和卓越上引起热议。更有心理学老师将它推荐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必读参考书
[图书卖点]
1. “十个心理学实验,犹如十部好莱坞大片”
2. 没有冷冰冰的数据、符号和公式,用小说般的行文普及心理学知识、历史及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满足您学习心理学的“口舌之欲”
3. 最受欢迎的心理学通俗读物重装上阵,卓越、当当热评如潮
[编辑推荐]
本书放弃了冷冰冰的数据和图表,剥去了“理论”的外衣,可以说这是我们精心为您烹制的美味点心。为了满足您的“口舌之欲”,我们从封面到版式,从内容到文字都是精心策划。您在享受阅读本书的乐趣时,一定会不自觉地惊呼心理学实验真是妙不可言,并忍不住将书中的知识加以验证。
[读者赞誉]
这些实验在作者的笔下犹如好莱坞惊悚片,它让你身临实验情境,直面人类心灵的幽暗和光亮。
@卓越读者yz1
有人说作者是个高明的骗子,有人说她的书让人大开眼界,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她,我只知道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亚马逊读者esteson
强烈推荐这本书,很少见这样写实验的,虽然只有十个实验,但读后受益匪浅。另外,本书的排版、封面设计都值得推荐,总体来说,很不错哦!
@卓越读者yunlilan
[推荐序]
瑕不掩瑜
心理学教授 胡志伟
撰写这篇推荐序时,我的心情颇为复杂。既有遇见老友时的那种欣喜,也有对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的欣羡,更有诸多的感慨。根据我从网络上查到的资料显示,劳伦•斯莱特不但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硕士,更是波士顿大学的教育学博士;然而,斯莱特走了一条和其他具有类似学术背景的人截然不同的道路,她成为一位专业作家。斯莱特也在大学教书,但她所教的科目是“创造性的非小说写作”(creative nonfiction writing),而非教育学或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所受过的心理学教育对她的事业完全没有影响。从斯莱特出版过的六本书来看,心理学的训练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她在写作上的选材,同时也让她的作品得到许多奖项。
这本书介绍了10个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而过去十余年间,我在台大心理系讲授“普通心理学”课程,我深知这些研究都是教材必定要介绍的内容。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出斯莱特的写作风格。首先,她会找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研究或议题为写作题材;其次,她会为这个题材换一个“外衣”,将原先生硬的科学术语剥去,换以流畅的文字叙述;最后,为了加深文章的可读性,她会在文章中生动地描述一些个人经验,包括自己和该心理学实验的实验者、被试或其他科学家之间的互动经历。这样个人化的写作风格的确会将一些原本艰涩难懂、难以亲近的心理学研究变得浅显可亲。然而,在羡慕斯莱特的写作能力,欣赏她能够将科学研究写得像小说般引人入胜时,我也注意到这样的写作方式也为她招致了诸多批评。
根据我在网上搜寻的结果,对斯莱特的批评可以归纳为三类。
一、文字上的疏漏。例如,她在书中误记了某教授任教的学校,误述了教廷的封圣纪录,误记了一些历史事实。比较严重的错误是本书第1章,有关德博拉•斯金纳(斯金纳博士的女儿)的纪录。看到斯莱特在书中的描述,一般读者很容易将德博拉的童年经验视为“创伤”,将斯金纳博士视为一位疯狂的科学家,愿意把自己女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无法预知结果的实验。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根据德博拉的自述,斯金纳博士是一位负责的、温暖的父亲,他本人也没有任何精神疾病的历史或症状。而斯金纳博士设计的婴儿箱更是受到了妻子的赞赏,因为这个箱子不但为小德博拉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也因为这个箱子的设计,减轻了她的清洗工作。更重要的是,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斯莱特没有向德博拉本人做过求证工作。
二、错误记录或过度推论访谈对象的话。这是斯莱特最为人诟病的错误。例如,在本书第3章里,她写到:
斯皮策停顿片刻,又问:“你说罗森汉怎么了?”我说:“不怎么好,他妻子得癌症去世了,女儿死于车祸。他中风了好几次,医生诊断不出原因,现在全身瘫痪。”斯皮策似乎不为所动,也未表示遗憾。可见精神医学界有多痛恨罗森汉的研究,即使过了40年,余恨仍未消失。他说:“这就是进行那种实验的下场。”
但是斯皮策写信向本书的出版商提出抗议,他否认说过上述的话,并表示绝对不会说出如此幸灾乐祸的话。斯莱特回信给斯皮策,承认了这项错误,并承诺会在新版书中做出恰当的更正。
三、书中可能叙述了一些她“没有做过”的研究。例如,在本书第3章里,她说自己曾做过一个类似罗森汉所做的研究,也就是伪装成精神病人,向多家医院精神科或急诊室求助。根据书中的叙述,类似罗森汉的研究结果,精神科的医生无法查知斯莱特是假装的病人,并开给斯莱特25种抗精神病药物及60种抗抑郁药物。但是,当一群以斯皮策为首的精神科医生写信给本书出版商,要求斯莱特公布所做研究的详情时,她却无法提供这些信息。
看过本书及针对它的相关批评后,我产生了无限感慨。首先,我有着一种“饿汉听人批评鸡肉烧得不够入味”的感慨。诚然,这本书是有一些“问题”,但是对于一本像小说一样的“创造性非小说”而言,这些实在是微小的“问题”。和众多灵修、命理、育儿、青少年问题和自我成长的书相比,这本“有些错误”的书就显得和学术性的教科书一样了。我还记得在十余年前,当我在倪匡的科幻小说中读到他以古典制约的机制来描述生理现象时,兴奋得当场决定要在普通心理学的课堂上引述这段文字。十几年转瞬过去,我们在华人世界里还看不到一位类似斯莱特的作者,能够这样将心理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一般读者。
对于一位心理学家而言,看了这本书后,我们自然会想到两个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规范与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 (即能否解释真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无疑,书中描述的都是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同样没有疑问的是,在这些研究中,有许多研究都有“伦理”上的问题。例如,本书第2章谈到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威权研究,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研究。一些参与这个研究的被试不但因为研究的安排让他们在实验室中出现极大的情绪波动,有些人甚至回家后,也会从梦中惊醒。这样的研究已经不能再在欧美的心理学界进行了,因为他们已经制订了严格的心理学从业人员的伦理规范,且严格执行着这些规范。让我感慨的是,我无法针对我们的学界做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虽然台湾的心理学界在经过多年的讨论后,终于通过并颁布了我们的“心理学专业人员伦理准则”,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份准则形同虚设,对台湾的心理学者没有任何约束力。单从这点来看,台湾心理学界的成熟之路还很遥远。
心理学研究有着极高的实用性;事实上,许多心理学研究是因为现实世界发生的问题而应运而生的。例如,本书第2章、第3章、第4章与第8章,描述的实验都是研究者受现实世界所发生的问题的启发,而开始研究。这些实验不仅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也为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向。例如,受到罗森汉研究的影响,学界组成研究小组促成了新的精神病诊疗技术,其研究结果产生了目前使用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反观我们的社会,绝对不乏需要心理学者介入的研究,不乏需要他们提出解决方案的社会现象(例如,越来越分化的社会、越来越严重的族群问题、父母携带子女一起自杀的独特现象、新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等),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心理学者,都在这些问题上缺席了。造成我们缺席的原因很多(如,繁重的教学任务、极端功利与短视的教授职称制度、心理学的规模太小、心理学者人数太少等),但这些都不能让我们卸下对这个社会应负的责任。
写推荐序的好处是,出版社对推荐者没有太多的写作格式要求;所以本文的结构有些松散,提到了许多个人的感慨。然而,写序还是有“要求”的,那就是,推荐者应该提出该书的可推荐之处。总括来说,我认为这是一本选材精采、引人入胜的好书。内容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瑕不掩瑜,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前言]
14岁那年,我第一次进行心理学实验。我们在缅因州有间老旧的度假小屋,石灰墙面斑驳剥落,凹陷之处有浣熊栖息。有一天,我从中抓出一只小浣熊,我叫它“阿梅莉亚”。它嘴角还沾着奶水,双眼紧闭,不停啼哭,拼命挥动四肢。几天后,原本紧闭的双眼微微睁开。
心理学家洛伦兹(Konrad Lorenz)养的鸭子睁开眼最先看到他,进而追随模仿他的行为举止,这被称为“印刻效应”(imprint)。所以我让阿梅莉亚一睁开眼就看到我,视线所及,别无他人。我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还在我脚边打转。要是害怕,它就会攀住我的小腿不放。它跟着我找书店、去学校、逛街、睡觉,模仿我的举动。理论上是我让阿梅莉亚产生了印刻现象,但到后来,反而我的生活习性越来越像它了。和阿梅莉亚在一起时,我会伸手到池塘里抓鱼,我开始喜欢在夜里出没,欣赏潮湿草地上晶莹的露珠,而黑眼圈也越来越明显了。
最后我在笔记中写道:“母亲也受印刻效应的影响。”我不禁要问:这种互依共生的模式中,到底谁影响谁?某种生物若与他种生物长期亲密相处,先天习性是否会日趋退化,完全仿效他种生物的行为反应?世界上真有狼群养大的孩子、会写字的黑猩猩吗?正是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且持续至今。随着年岁增长,我更感兴趣的是用来探究这些问题的方法。一开始让我着迷的是阿梅莉亚(被试),后来却进一步想了解心理学实验的设计架构: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步骤,详尽的质性描述,屏息凝神或百般无聊地等待结果。不论人为或巧合,心理学实验都少不了这些要素。
追溯本书的写作动机,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浣熊宝宝阿梅莉亚,但还有许多因素也同样重要。我一直觉得心理学实验很有意思,因为最理想的心理学实验就是去芜存菁后的生活,这是浓缩的人生经验。就像化学实验借助种种仪器,逐一分析出某种化合物的成分一样,心理学实验让我们在特定情境中,清楚看到喜爱、恐惧、顺从、怯懦等心理作用。我们常因为生活的急促忙乱,而忽略行为反应的其他面向。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则凸显出这些面向,让我们能更清楚地检视、了解自我。
就读心理研究所期间,我有机会观察各种动物和人,进行实验。我看过中风病人,右脸麻痹,没有表情;失明的病人却能读出信件内容,令人百思不解。我观察等电梯的人,多数人明知猛按按钮,电梯也不会快点到,却还是猛按个不停。我想知道,这些人为何还要按个不停?这种“电梯行为”反映怎样的人类思维?我当然也看过经典心理学实验的相关文献资料,它们多半出自学术期刊,并且伴随许多量化资料与统计图表。我总觉得若能对实验内容多加着墨,必能呈现更多深刻独到的观点。遗憾的是,现有的文献资料不是平铺直叙,就是单调乏味。多数报告不外乎如此,都未能掌握心理学实验的精髓。这也是促使我写作本书的主要原因。探讨心理学实验不能只重视结果,更应深入了解其内涵。我在写作本书时,一直以此要求自己。
人生毕竟不是由资料重点、手段工具、理论模式所构成。生活是一连串的故事,先要吸收理解,再加以重组改写。讲述故事的方式向来最能让人感同身受。本书谈到的心理学实验,都改以故事方式呈现,希望帮助读者掌握个中要义。
心理学实验主题类型繁多,若无长篇累牍,不可能全数囊括。本书限于篇幅,仅挑选10项心理学实验,加以探讨。这些实验直接触及若干与人类切身相关的议题:“我们是谁?人类与其他动物有何不同?我们真能掌握自己的生命吗?何谓道德?何谓自由?” 今日环境已大不相同,这些实验与21世纪的我们还有何关联?现代神经心理学家可以直接观察老鼠的神经反应与连结,从生理层面了解其特定行为模式,斯金纳(B.F.Skinner)的行为理论还能带来什么启示?当年罗森汉(David Rosenhan)假扮精神病人,探讨精神疾病的诊断过程。在今天看来,这个实验宛如一出异想天开的黑色喜剧。时至今日,我们理当发展出更客观完备的标准用于诊断这些“疾病”。那么若再进行一次罗森汉的实验,结果会有不同吗?即使欠缺充分明确的病原学或病理学基础,我们是否仍能界定异常和正常?心理学有两项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是客观的统计归纳,二是主观的演绎诠释,这些方法算得上是科学吗?所谓科学,从某些方面看,不也是研究者的主观诠释?
早在19世纪末,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Wilhelm Wundt)设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各式各样的科学仪器,目的是以实证定量的方式研究心理学,科学的心理学自此诞生。然而种种实验显示,心理学这门学科先天不良,只有虚幻空泛的形体与松散连结的四肢。这个怪物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不断成长,时至今日,已经长成什么样子了?本书虽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书中这些实验,而对上述问题有一番深刻体会。
综观本书,读者可以发现,心理学研究日益偏重生物层面,这俨然是大势所趋。我们已经了解了神经元的内部机制,也知道基因如何通过影响蛋白质的组成,从而决定生理特征与思维能力。我们不仅能解释思想形成的过程与机制,也知道思想如何引发行为。
但人为何有思想?为何受特定思想左右?为何会记住或遗忘?这些记忆有何意义?对人生有何影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换言之,我们可以用生理学观点界定记忆的本质,但这些本质最终会以何种形式呈现,带有何种意义,仍由个体所主导决定。
对我来说,描述这些实验等于是科学与艺术的写作练习。我不仅得知实验结果,也借此了解这些研究者的人格特质及因人而异的研究动机,以及实验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曲折才获得最终结果。我也看到这些资料在当时激起的反响,对后代的启发以及是否获得了应有的重视与应用。总之,本书让我得以回顾过去,思索未来。21世纪的心理学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我心中已略有概念。巴甫洛夫摇着铃,外科医师继续深入探究复杂的脑部。
现在,请翻到下一页!
[简要目录]
第1章|打开斯金纳箱
斯金纳与新行为主义
第2章|电醒人心
米尔格拉姆与服从权威
第3章|“砰、砰、砰”就是疯子
罗森汉的精神病诊断实验
第4章|珍诺维斯之死
达利与拉丹的助人行为五阶段
第5章|撒谎有理
费斯汀格与认知不协调理论
第6章|以爱为名
哈洛与亲子依恋关系
第7章|吸毒不要紧
亚历山大的颠覆性成瘾实验
第8章|你编造了记忆
洛夫特斯的虚假记忆观点
第9章|想忘忘不掉
坎德尔的海蜗牛实验
第10章|切割大脑
莫尼斯与20世纪最前卫的心理治疗
后记
盖棺定论还太早
犯罪心理画像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布伦特·E·特维
译者: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 4
本书试图建议一个参考课本用于犯罪心理画像演绎方法的应用。它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的专业术语和专业核心观念的同时,能十分清晰和形象地对这种方法加以介绍。此外,另一个目标是,建立刑事物证、行为证据和犯罪心理画像之间联系的牢固基础。
本书的内容共有28章,分别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的历史,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方法,还有如何从犯罪现场、证据、伤害形态、被害人、犯罪行为、犯罪动机、犯罪人特征等角度进行犯罪心理画像。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对一些常见案件类型如杀人、强奸、变态犯罪和网络犯罪的心理画像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还专设一章用于论述“心理画像作为一门职业”所需要的严谨态度和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审慎和严肃的态度。
本书的内容共有28章,分别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的历史,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方法,还有如何从犯罪现场、证据、伤害形态、被害人、犯罪行为、犯罪动机、犯罪人特征等角度进行犯罪心理画像。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对一些常见案件类型如杀人、强奸、变态犯罪和网络犯罪的心理画像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还专设一章用于论述“心理画像作为一门职业”所需要的严谨态度和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审慎和严肃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