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算命 (2009) 豆瓣 TMDB
算命
9.1 (279 个评分) 导演: 徐童 演员: 历百程 / 石珍珠
其它标题: Fortune Teller
历百程孤独半生,40多岁的时候碰到石珍珠——她因为残障,在老家倍受虐待,两人从此开始一起生活;
他们住在北方某个城乡结合地带,历百程以替人算命维生。来找他算命的主顾常常是妓女,她们都各怀心事;
因为冬天太冷,又碰上扫黄打非,老两口回到老家青龙。在那里,他们去过石珍珠的娘家,又回到历百程的老宅。
春天的时候,他们重新上路,赶赴庙会,等待时来运转……
以长卷的篇幅,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的形式,《算命》的场景随人物转徙,在不同的地域空间提供的社会背景中,让人看到小人物微不足道,颠沛流离的人生以及其中的人情世故。
在这个过程中,它试图洞彻人性。《算命》对残障和社会边缘人物的呈现,从不同角度,但象《麦收》一样,充满了道德挑战的味道。
=============================================
影片概述 . . . . . .
第一回 厉百程算定孤单命  唐小雁棒打无赖汉
第二回 厉百程且说结婚事  小神仙画符财运红
第三回 小神仙进货大悲院  尤小云问事行宫村
第四回 放生养生兄弟俩各有说道  改名改命唐小雁泪流无成
第五回 避严冬厉百程返青龙县  看哥嫂老两口奔白虎沟
第六回 回娘家石珍珠记忆尤在  扒祖坟石大哥是为后人
第七回 找残联碰钉子冷脸官腔  住旅店嫖暗娼吐露私情
第八回 四兄弟大难压身是凶宅  一把牌江湖游戏只为财
第九回 三春归燕郊自有操练  五更赶辛集直待运来
尾 声 混江湖厉百程善恶掺半  度红尘石珍珠无益无害
=============================================
徐童1965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摄影系。这是他《麦收》之后的第二部纪录长片。之前有摄影作品,也写过小说。
追踪"ISIS" (2015) 豆瓣
追跡「イスラム国」
导演: NHK 演员: 真下贵 / 后藤健二
其它标题: 追跡「イスラム国」 / 追踪“伊斯兰国”
以欧美为打击目标的伊斯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近来把茅头也指向了日本,其最高领袖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谜团重重,他究竟是何许人也?伊斯兰国是如何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扩张势力的呢?又是如何在全世界招募武装分子的呢?
房东蒋先生 (2004) 豆瓣
7.8 (11 个评分) 导演: 干超 / 梁子
其它标题: Last House Standing / Ein Haus in Shanghai
来自北京的女记者贸然闯进了老宅,她发现这里弥漫着她不能渗透的谜。她试图去解开蒋先生和老宅的秘密,却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一场奇怪的多幕剧中。
2004年韩国EBS国际纪录片节大奖
2004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横店杯”纪录片评选大奖(金奖)
2004年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年度纪录片评选二等奖
2006年第二届卡塔尔半岛国际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铜奖
穹顶之下 (2015) 豆瓣
9.0 (586 个评分) 导演: 范铭 演员: 柴静
其它标题: 穹顶之下:柴静雾霾调查 / 同呼吸,共命运
“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柴静
2014年初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在2015年2月28日,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这也是柴静辞职后首度公开亮相。纪录片中,柴静披露了自己离开央视的原因,她称在自己怀孕期间,女儿被诊断有良性肿瘤,出生后便要接受手术,而她自己辞职后用了一段时间专程陪伴照顾女儿。 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柴静对雾霾的感受却越来越强烈,“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我‘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她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因此,柴静开始了这个调查。
2015年5月6日 看过
其实只值三星,多一星给柴静为环保事业的努力。不过,说实在的,滥煽情这种技能不要在用了,严密的逻辑和击穿表象触动本质才是新闻与纪录片真正的灵魂。
纪录片
纪实72小时:年轻人的求职青春 (2014) 豆瓣
ドキュメント72時間「若者ハローワークの青春」
7.2 (8 个评分)
其它标题: ドキュメント72時間「若者ハローワークの青春」
NHK系列纪录片纪实72小时本期将镜头对准了东京一间只为日本年轻人提供服务的职业介绍所,讲述了形形色色青年们或悲或喜的求职故事。
2015年3月24日 看过
这个不能算纪录片了吧,话说那个回答离家近的姑娘,一看就是嘻嘻哈哈不过脑的款呐o(╯□╰)o
NHK 纪录片
调查报告:“STAP细胞”学术造假真相 (2014) 豆瓣
調査報告 STAP細胞 不正の深層
其它标题: 調査報告 STAP細胞 不正の深層 / 小保方晴子造假事件
今年(2014)年初STAP成果刚刚公布时,整个全球科学界为之震动:这不仅是一天连发两篇论文在《自然》杂志上(甚至《科学》杂志当时也为此发表了评论文章),更因为若成果为真,将改变整个干细胞界的现状,乃至全人类的未来。而该科研论文的第一作者,日本年轻的女性科学家小保方晴子更被国人冠以“日本国宝”、“日本居里夫人”这样如此殊荣的称呼。
“这一重大发现不仅会引起许多学术界的动荡,而且有可能最终成为人类治疗疾病的革命性技术。”——这段文字就是当时《科学》评论开篇热情洋溢的介绍。
虽然论文一发表就引起学界极大震动,一方面带来一片惊叹声,但另一方面也引起部分人的怀疑。争议不仅围绕STAP和两篇论文,也爆出小保方以往论文中就有伪造实验数据、篡改图片的嫌疑。许多顶尖研究者表示他们无法重复出小保方的实验结果,《自然》方面称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他们的关注。
于是接下来事态的发展开始突转急下:
【2月中旬】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和《自然》方面分别就小保方晴子所遭受的学术不端指控开展了相关调查行动。
【3月20日】STAP细胞制备技术的可重复性受到进一步受到质疑,小保方博士论文被爆造假
【4月1日】小保方晴子涉嫌学术不端事件最终调查结果公布
【4月9日】身处漩涡中心的小保方晴子终于现身,在大阪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公开道歉但不服调查结论。舆论哗然。
【3 - 5月】日本整肃科学界:小保方事件引发日本学术监管改革
【6月3日】最新检测结果显示,STAP干细胞根本不存在
【7月17日】早稻田大学宣布小保方晴子的博士论文“未达博士标准”,但并不撤销已颁发的博士学位。
【8月5日】一直力挺STAP的小保方晴子导师、被认为有望获诺贝尔奖的干细胞界顶尖专家笹井芳树自杀。
【10月7日】早稻田大学或将撤销小保方晴子博士学位,相关人员牵连受罚
【12月19日】记者会召开,RIKEN宣布STAP细胞实验没有再现,根据这个结果,实验终止。2015年3月将会出最终处理结果。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2015) 豆瓣
8.4 (25 个评分) 导演: 杨帆
2012年7月14日,杨帆骑着一辆长江750挎斗摩托车,开始了他的环球旅行,同时寻找和他一样生于1990年10月5日的人,拍摄生于同一天,却各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异域生活和人生梦想。经过两年半的努力,一万三千公里的追寻,杨帆共找到了23个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最终进 入纪录片中的有17人,分别来自蒙古、俄罗斯、芬兰、越南、冰岛、爱沙尼亚、波兰和比利时。这些“另一个我”中有热爱重金属的孤儿,有刚失恋的浪漫女孩,有多才多艺的说唱歌手,有莫斯科时尚前沿的调酒师,有爱写诗歌的叛逆女孩,有妥瑞氏综合症的患者,有学校赛车队的工程师,他同时也是冰岛大学生的掰手腕冠军。他们有的还在大学深造,而有的已经开始了在社会上的打拼,甚至有的已经当上了妈妈。他们有着相同的人生起点,却有着不同的命运走向,性格和思想也大相径庭,透过同一个生日的人这扇窗口可以窥见人生的丰富多彩。《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旅行的故事,是一次车轮丈量世界的壮举,是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缘分的故事,是奇遇、邂逅以及相逢的极致呈现;《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成长的故事,是21世纪90后一代人的集体写真和青春对话。
第四公民 (2014) Eggplant.place 豆瓣 IMDb TMDB
Citizenfour
8.5 (254 个评分) 导演: 劳拉·珀特拉斯 演员: 爱德华·斯诺登 / 朱利安·阿桑奇
其它标题: Citizenfour / 四号公民
《第四公民》将能高度还原“棱镜门”事件始末,为观众真实揭秘身处漩涡中心的爱德华·斯诺登。
纪录片导演柏翠丝本人也是“棱镜门”事件的核心人物,正是在她和《卫报》记者格仑·格林沃德的协助下,斯诺登才得以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控丑闻公之于众。而柏翠丝与格林沃德也因此荣获普利策奖。片名“第四公民”(citizen four)正是斯诺登早期与柏翠丝邮件沟通时使用的匿名代号。2013年6月,当柏翠丝第一次飞往香港与斯诺登见面的时候,她随身携带的摄像机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场景。《第四公民》将能高度还原“棱镜门”事件始末,为观众真实揭秘身处漩涡中心的爱德华·斯诺登。
印度的女儿 (2015) 豆瓣
India's Daughter
8.7 (113 个评分) 导演: 雷思丽·尤德文 演员: 阿莎·德维 / 巴德里·辛格
其它标题: India's Daughter
此纪录片围绕2012年12月震惊世界的德里公交车轮奸案,23岁的Jyoti Singh在车上遭轮奸和殴打最终因此死亡,四名成年被告被判死刑,纪录片采访了其中一位强奸犯Mukesh Singh、他的律师和受害者的父母。
2015年3月23日 看过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老话,没文化真可怕
NHK 纪录片
(2012) 豆瓣 TMDB
8.4 (60 个评分) 导演: 陈东楠
其它标题: The Trail from Xinjiang
他们是一群蜷居在城市无光角落的新疆籍流浪青年。
木沙和他的朋友们儿时离家,被拐卖至东部城市偷盗,从此赖以为生。他们深陷贫困、毒品缠身、染病、入狱,脑海中依旧清晰的新疆的蓝天碧野,已成为不可归的故乡。
九十年代中国市场化转型时期,人口贩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日益猖獗,上万计儿童跟随偷盗团体,在各大城市的街头上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当“新疆小偷”一度成为一个带有地域歧视色彩的词语,像木沙这样的流浪青年恍然发现,就在他们拼命追随社会飞跃发展的过程中,自己的生活已是支离破碎。
非洲 (2013) 豆瓣
Africa
9.7 (41 个评分) 导演: Katrina Bartlam 演员: 大卫·爱登堡
《非洲》由《Life》原班人马打造,是一部大型原生态纪录片。镜头将跟随主持人David Attenborough一起穿越神奇的非洲大陆,探索那些从未被发现、被记录的生物物种和壮观的非洲奇迹。
一个叙利亚村庄的日常生活 (1976) 豆瓣
الحياة اليومية في قرية سورية
导演: 奥马尔·阿米尔拉雷
其它标题: الحياة اليومية في قرية سورية / Everyday Life in a Syrian Village
叙利亚影史上最著名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一部纪录片,由毫不妥协的叙利亚导演Omar Amiralay拍摄,也是他的代表作。影片被禁至今,奥马尔流亡海外直到30年后才得以回国拍摄他的第二部作品。本片获1976年柏林国际影展新电影论坛Otto Dibelius奖。
The first documentary to present an unabashed critique of the impact of the Syrian government's agricultural and land reforms, Everyday Life in a Syrian Village delivers a powerful jab at the state's conceit of redressing social and economic inequities. Interviews with farmers, health workers and a police officer contrast the peasants' regard for the state with the mindset of state representatives toward those peasants. Sa'adallah Wannus, a prominent Syrian playwright and essayist collaborated with documentary pioneer Amiralay on the project. The film remains banned in Syria. The original print has been restored and digitized very recently, and subtitled in English especially for this program.
Director Omar Amiralay was born in Damascus in 1944 to the son of a high-ranking officer in the Ottoman military and a Lebanese mother, Omar Amiralay headed to Paris in 1965 to pursue studies in drama and theater at the Théatre des Nations. Gradually he began to lean towards cinema and enrolled at the 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Cinematographiques, or IDHEC (now known as FEMIS) in 1967. He was deeply suspicious of fiction cinema, and after a year at the institute began to question whether film was really his vocation. When the 1968 student revolt erupted, Amiralay joined the hordes of protestors, and began to film. His fate was sealed; he never returned to the IDHEC and instead began to make documentary films.
He returned to Damascus eager to instigate a new documentary cinema. His best-known documentary film, conceived with Sa'adallah Wannus, one of Syria's most celebrated modernist playwrights and essayists, was radically different. Titled al-Hayat al-Yaomiyyah fi Qarya Suriyya (Everyday Life in a Syrian Village, 1974) it was a scathing critique of the government's failure to provide basic amenities to the poor. The film, produced by the General Organization for Cinema, was banned and remains so to this day.
From very early on, Amiralay's films earned a number of awards worldwide, beginning with Leipzig (1971) for Film-Essay on the Euphrates Dam. His cinema has become canon for generations of documentary filmmakers in the Arab world. The most recent edition of the Cinema du Reel festival at Paris' Centre Pompidou dedicated an hommage to his work in March 2006.
失衡生活 (1982)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Koyaanisqatsi
8.6 (61 个评分) 导演: 高佛雷·雷吉奥 演员: Lou Dobbs / 泰德·科佩尔
其它标题: 코야니스카시 / Koyaanisqatsi
1983年,受 IRS (Institute of Regional Study) 委托,导演雷吉奥拍出了一部非叙事性的电视片,在这基础上,Qatsi系列第一部惊世之作《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应运而生。在得到了包括卢卡斯、科波拉等人的大力支持与推广之后,《失衡生活》在当时形成了轰动性的效果。"KOYAANISQATSI"是美国印第安族霍皮人的方言,意指失去平衡的生活。导演高夫瑞·雷吉奥在这部历时八年制作的记录片中采用了创新的电影语言,全片没有情节、角色及对白,完全依靠影像及配乐。
这就是耗时7年的惊世之作,在当年轰动一时的记录片《失去平衡的生活》。Koyaanisqatsi的片名出自印第安语,有疯狂、混乱、失去平衡、崩溃和另类生活的含义。此片的诞生历经波折,曾经遭遇严重的资金危机,幸而得到包括卢卡斯、科波拉等著名电影人的大力支持,为完成影片的拍摄工作,身为导演的天主教牧师雷吉奥还亲自兼职出租车司机长达5年之久。这部非叙事性记录片以全新的手法,将优美的自然影像、都市风景和快慢动作处理、双重曝光以及人类破坏环境的镜头并置剪接在一起,以纯粹画面蒙太奇的形式,自然的景物与工业社会所创造的人工景物进行鲜明的对比。导演以宗教式的关怀,控诉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表达对人类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忧虑。影片没有对主题进行任何说教而是,采取了舒缓的方式进行表达,镜头和音乐开始在表达自然景象时都很缓慢,后来速度逐渐加快,画面出现汽车、飞机和忙碌得像蚂蚁一样到处乱闯的人群,巧妙地组成一首由动态影像和交响音乐构成的叙事诗。
战地摄影师 (2001) 豆瓣 TMDB
War Photographer
8.9 (30 个评分) 导演: 克里斯蒂安·弗雷 演员: James Nachtwey / 克里斯汀·阿曼普
其它标题: War Photographer / 전쟁사진작가
本部震撼人心的人物传记纪录片《战地摄影师》,忠实地记录下了国际著名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切威冒着生命的危险,深入世界各地炮火前沿,用一张张视角独特、构图精美的珍贵影像讲述,一次次战火纷飞中触目惊心的痛苦与伤痛。瑞士著名电视制片人C·弗雷,从1999年6月到2001年6月,一路跟踪采访纳切威的足迹。弗雷将一架特制的超小型摄像机挂在纳切威的照相机上,不仅使观众可以看到这位著名摄影师如何观察、如何拍摄,甚至可以使我们听到他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次按下的快门声,现场感极强。
这位当今最著名的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切威,被誉为“最勇敢、最重要的战争摄影师”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初,他开始从事战地摄影工作。他的足迹几乎覆盖世界的每个角落,从阿富汗、波斯尼亚、卢旺达、萨尔瓦多,到北爱尔兰、库尔德斯坦、索马里、南非……本片荣获2002年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这是首次以摄影师为题材的影片问鼎奥斯卡奖。
天地玄黄 (1992) 豆瓣 TMDB
Baraka
8.9 (197 个评分) 导演: 罗恩·弗里克 演员: Patrick Disanto
其它标题: Baraka / 巴拉卡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归往何处?这些问题和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历时14个月,穿越24个国家,导演罗恩·弗里克(Ron Fricke)用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能够拥有的最壮阔最绚丽的景致——从远古到现在,从猿猴到人类,从荒无人烟的沙漠到震撼人心的宗教活动现场,从广袤天地带来的感动到婴孩单纯的笑脸给予的幸福,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意识到,这美好的一切正时时刻刻的发生在我们身边。
全片没有台词,片名Baraka在古伊斯兰语中代表祝福,这也是导演拍摄此片的初衷,祝福与我们共同存在在这颗蔚蓝地球上的一切。
走钢丝的人 (2008)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Man on Wire
8.2 (59 个评分) 导演: 詹姆斯·马什 演员: 菲利普·帕特 / Jean François Heckel
其它标题: 맨 온 와이어 / Man on Wire
1974年8月7日,法国杂技名人菲利普·珀蒂(保罗·麦克吉尔PaulMcGill饰)在纽约世贸大厦高达110层(412米)的两座大楼之间,完成了一次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的壮举——搭起了一条横跨天穹的钢索,完成了长达45分钟的大胆表演。谁也想不到,这个害羞的25岁男孩菲利普,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缜密调查筹划,突破层层关卡,终于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这次极其危险而疯狂的“艺术犯罪”。菲利普在钢索上或跪或躺,时而慢行时而舞动。影片镜头细腻地捕捉到了当年无比惊险的分秒,并生动地重演了现场,再加上人物访谈等多种手法,使得这部逐梦世贸大厦间的纪录片,在美国911事件后,弥足珍贵。
上帝不再眷顾我们 (2006) 豆瓣
God Grew Tired of Us
导演: Christopher Dillon Quinn / Tommy Walker 演员: John Bul Dau / Panther Bior
其它标题: God Grew Tired of Us / God Grew Tired of Us: The Story of Lost Boys of Sudan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寻求安全的生活,一群躲避苏丹内战而到处迁徙的孩子漂泊多年后,其中一部分在最近受到美国的政治庇护而定居,开始一连串的文化冲击。
我们每日的面包 (2005) 豆瓣
Unser täglich Brot
8.5 (26 个评分) 导演: 尼古劳斯·葛哈特 演员: Claus Hansen Petz / Arkadiusz Rydellek
其它标题: Unser täglich Brot / 沉默的食物
导演:Nikolaus Geyrhalter
获奖:2005年阿姆斯特丹国际记录片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2006年欧洲电影奖提名最佳记录片
2007年法国《电影手册》评分-4颗星(满分)
介绍:奥地利导演Nikolaus Geyrhalter用了2年时间,辗转于欧洲各国的大食品生产基地和工厂,拍摄了这部影片。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日常生活背面的关于食物的世界,在欧洲高度现代化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流水线下,一切有别于人们印象中的田园牧歌或是拖泥带水。事实上,这个世界高速,精确,冷静,整齐,它被各种各样的生产流水线、电脑、机器人、大机器以及我们-人所引导,无论是在农场,养殖场,还是在屠宰场,几乎每一项细小的操作都会伴随一种相应的机器,其分工细致令人叹为观止。影片极其详尽地展示了这些千奇百怪的机器是如何迅速准确地完成指令,而人,被置于某种和机器同等的地位。
人造风景 (2006) TMDB 豆瓣
Manufactured Landscapes
7.5 (28 个评分) 导演: Jennifer Baichwal 演员: Edward Burtynsky
其它标题: Manufactured Landscapes / Edward Burtynsky: Manufactured Landscapes
加拿大摄影师Edward Burtynsky踏足那些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发展中国家,在他的镜头下,有如工蚁般辛勤工作的福建某工厂流水线的工人、有来自世界各地在江浙某村堆积如山的电子垃圾、有位于孟加拉仿佛堆满死尸一般的拆船厂、有如同黑云滚滚遮天蔽日的天津塘沽港煤矿基地、也有宏伟壮丽仿佛造福千秋万代的三峡大坝工程。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类以环境为代价,追逐着眼前那微乎其微的利益,却不知早已将环境和自己的命运逼向末途……
本片荣获2007年加拿大金尼奖最佳纪录片奖、2007年河水潺潺(RiverRun)国际影展最佳纪录片奖、2006年多伦多影评人协会最佳加拿大影片和最佳纪录片奖。
白钻石 (2004) TMDB 豆瓣
The White Diamond
8.2 (29 个评分) 导演: 沃纳·赫尔佐格 演员: 沃纳·赫尔佐格 / Graham Dorrington
其它标题: The White Diamond
德国导演沃纳•赫尔措格(Werner Herzog)即使不是唯一,但也可以列入世界上最富冒险精神导演行列了。他的影片往往充满了刺激和挑战,或在热带雨林和另一个疯子克劳斯•金斯基打造陆上行舟的奇景,或与各种危险动物近距离接触,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2004年的《白钻石》中,赫尔措格引领观众简要回顾飞机和氢气球的发展史。接着便带出本片另一个主角——研究氢气球的格雷姆•多灵顿博士(Graham Dorrington 饰),一个14岁时被火箭炸掉两根手指、同样富有冒险精神的男人。他们将乘坐多灵顿发明的氢气飞船圭亚那内陆的顶端丛林,以人类的柔弱之躯向自然发出挑战与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