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寻找薇薇安·迈尔 (2013)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Finding Vivian Maier
8.5 (260 个评分) 导演: 约翰·马卢夫 / 查理·西斯科尔 演员: 约翰·马卢夫 / 玛丽·艾伦·马克
其它标题: 비비안 마이어를 찾아서 / Finding Vivian Maier
纪录片《Finding Vivian Maier》定于9月份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期间首映。影片揭示她的双面人生:生前才华横溢,却默默无闻做了40年保姆,去世后留下10万多张芝加哥街景和街头人像底片,2007年在一场拍卖会上被电影制片人John Maloof拍得后重见天日,她遂被摄影界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请拍摄我:一个超模的日记 (2009) 豆瓣
Picture Me: A Model's Diary
导演: Ole Schell 演员: Sara Ziff / Karl Lagerfeld
其它标题: Picture Me: A Model's Diary
在T型台上用猫步征服世界,是多少人羡慕的职业。可是魅力四射的模特们从业生涯中,这些美丽女孩在幕后的辛酸,在绝大多数时候,只有她们自己知道。美国顶尖名模茜拉·齐芙在日前推出了自己制作的纪录片《Picture Me》,《请拍摄我》,不仅展示了模特界的压力,更揭露了在风光背后的阴暗。据英国《观察家报》报道,这位现年27岁的模特,曾为Prada等多个时装名牌代言,她男友的初衷本想是用摄影机记录她不平凡的经历。可是随着她在行内的深入,她就越痛恨那些无时不在的“潜规则”,越想把它们晒在阳光下,给世人看一看。采访百位年轻模特她的纪录片就是在这样的想法下,经历了五年的时间才拍摄完成的。其间她和男友多次在时装展上偷拍,还访问了数百位年轻模特们。茜拉的影片揭露说,模特这一行是色狼横行的地方,那些无耻的经纪人、制片人、广告商和摄影师们,像鲨鱼一样虎视眈眈地盘算怎么打未成年少女主意,而拍内衣广告的女孩,更像是夜总会里的脱衣舞女,毫无尊严可言。现在茜拉已经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她还在课余继续自己的模特工作,但是以决不影响学习为限。她在纽约租一个简单的公寓房子,平日里一洗铅华,别人很难看出她曾是拿高薪的超级模特。令她欣慰的是,她的影片受到了各大电影节的欢迎。该片的前半部分,是她本人的成长,后半部分充满了思考和压力。因为茜拉是个有经验的大姐姐,因而她的采访,往往比任何专业媒体更能让模特们说出真话。潜规则是常事一位美丽的女孩出现在摄影机前,这是一个名叫希娜·切何的模特在一个著名摄影师工作室里试镜。在试镜中途她被要求脱衣,希娜照做之后,那个摄影师也开始脱衣。原本的高档时装广告试镜,一下子变成了为色情杂志拍摄图片。希娜被要求必须做“性感”动作,并要求与摄影师有身体接触。当时希娜别无选择。到了第二天,希娜收到通知说,她被录取了。可希娜说:“我觉得难堪极了,所以我最终拒绝了这份工作。” 另一位16岁的女模特告诉茜拉·齐芙,她在拍照片的时候,曾被一个世界顶级摄影师性侵犯。那个男人在洗手间门口堵到了她,把她推回洗手间里。她当时吓得不敢动,也不敢出声,忍受了一切。可惜这个女孩在该纪录片即将在纽约首映的前夕,要求删去关于她接受采访的片段,也没有透露摄影师姓名,因为她说,她担心自己未来事业受阻。其实,茜拉·齐芙本人也是这样。她回忆说,她开始当模特时,只有14岁。天生丽质的她,小时候曾多次在街头遇到“星探”,试图招聘她当儿童模特,连她的父母都为她惊讶。后来,她接受了一位已经身为母亲的女经纪人的劝说,正式开始模特事业。可是就在她第三次试镜时,摄影师先要求她脱了上衣,又要她褪掉裤子。她说,那时候她还没有发育完全,还穿着印了卡通图片的内衣呢。可是摄影师根本无视她的年龄,继续要求她连内衣都脱掉。茜拉·齐芙说,差不多所有她接触过的女模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些女孩只有14岁,原本天真无瑕,可是那些比她们大几十岁的男人们,以“让你变得更性感”为借口,剥夺了她们的纯洁。而茜拉表示,她向世人曝出内幕,并不是要报复谁,但是要提请自己和同行们的反思:“拍摄内衣照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底线在哪里?你分明是在伤害自己,与脱衣舞女有何区别?难到为了丰厚的报酬,我们就要牺牲一切吗?我们付出的代价值不值得?” 高负荷工作摧残身心茜拉·齐芙告诉观众们,模特的生活表面光鲜,可是实际上,除了上镜的时候,其他时候并没有人管你是不是舒适和快乐。时装季里,模特们一天要疯狂工作20个小时,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弄得模特们变得越来越瘦,也越来越羸弱。 20岁时,茜拉已经是一名高级模特,收入也超过了在大学当微生物教授的父亲。可是她觉得自己的辛苦并没有换来人们的尊重,失去的不仅是健康,而且没有了自主和自我,在别人眼里,不过是一个会走路的衣架。她觉得自己日渐从一个健康自信的少女,变成了疲惫不堪,满脸雀斑的木头人。于是她对制作自己的纪录片,投入了很多的精力,甚至因为偷拍别人不能看到的角落而被扣留和罚款,也在所不惜。
阿姆斯特朗谎言 (2013) 豆瓣
The Armstrong Lie
导演: 亚历克斯·吉布尼 演员: 兰斯·阿姆斯特朗
其它标题: The Armstrong Lie / Lance Armstrong: The Road Back
“环法王”兰斯·阿姆斯特朗曾经是作为体坛神话一样的存在,这位美国自行车职业选手,曾经创下了环法大赛七连冠的惊人成绩,职业生涯期间他还曾战胜癌症,那时候阿姆斯特朗似乎是不可战胜的。但是2012年阿姆斯特朗最终被确认曾服用过兴奋剂,他的环法冠军头衔也被剥夺,并且被终身禁赛,过往的一切辉煌都瞬息间破灭。
在越南最后的日子 (2014) 豆瓣
Last Days in Vietnam
8.2 (8 个评分) 导演: 罗瑞·肯尼迪 演员: 理查德·尼克松 / 亨利·基辛格
其它标题: Last Days in Vietnam
上映。故事讲述了越南战争的最后几天,北越军队节节胜利南越军队则面临崩溃,美国方面的只能面对这样的道德困境——到底是服从白宫的命令只带美国公民撤离,还是冒着被指控叛国罪的风险尽可能多的保留南越盟友的故事。
在越南战争的最后几天,北越军队节节胜利南越军队则面临崩溃,共产主义的胜利不可避免,美国方面的外交和军事人员接到指示准备撤退,然而他们也意识到,当他们离开后曾帮助并投靠他们的南越盟友将面临生命的威胁。此时他们只能面对这样的道德困境——到底是服从白宫的命令只带美国公民撤离,还是冒着被指控叛国罪的风险尽可能多的保留南越盟友。
第三极 (2015) 豆瓣
9.0 (62 个评分) 导演: 曾海若
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纪录片《第三极》,每集46分钟,共6集,以近40个故事的体量讲述青藏之美。影片展现了生活在全球海拔最高地区青藏高原上的人类,个体的生存与家族的幸福,人与自然之间的令人惊叹的平衡,以及在这种极端严峻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生命的坚韧,和由此锻 造出的心灵的善良、智慧和友爱。
2015年11月28日 看过
旁白的风格,真的不喜欢。地区特色归地区特色,然而何必非要刻意把一切都修饰得不食人间烟火。画面绝美,然而可不可以不要强行升华一切。
纪录片
尘与雪 (2005) 豆瓣
Ashes and Snow
7.9 (62 个评分) 导演: 格利高里·考伯特 演员: 劳伦斯·菲什伯恩 / 让娜·莫罗
其它标题: Ashes and Snow / 灰烬与雪
《尘与雪》是一部美得足以令人窒息的纪录片,它是一部活动的摄影集,每一帧单独抽出来都可以成为令人驻足观赏并流连忘返的摄影精品。影片始动于1999年,加拿大籍摄影师格利高里·考伯特(Gregory Colbert)的作品受到许多收藏家的青睐。在此之后,他的足迹更延伸到埃塞俄比亚、纳米比亚、汤加等国家。在那里,人与大象、鲸鱼、花豹、老鹰、、山猫等野生动物毫不违和地出现在同一画面中。他们彼此依靠,和谐共存,言语在绝美的画面前失去了用途,每次呼吸都成就了灵魂对生命的膜拜。
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生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是一次对自然的无上赞颂。
在世界尽头相遇 (2007) 豆瓣 TMDB
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8.8 (108 个评分) 导演: 沃纳·赫尔佐格 演员: 沃纳·赫尔佐格 / Samuel S. Bowser
其它标题: 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 冰中漫行(港)
这部纪录片的编剧、导演和旁白均由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来担当,记录了他与剧组前往南极洲拍摄当地生物、居民以及独特地理风貌的历程。这部纪录片并不是一部关于南极著名的企鹅的影片,而是去探索南极的人类生活,以及壮丽神奇的南极洲美景。他们前往由美国国家科学 基金会南极计划部门运作的南极洲最大的科学研究中心——位于罗斯岛的麦克默多站进行拍摄,在当地采访了一些在作业、后勤、IT和维护等方面提供支援的成员后,他们陆续前往海豹基地、潜水营地等南极洲人类扎营的地点,沿途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做了很多包括细胞生物学家塞缪尔·宝泽(Samuel Bowser)、动物学家占·保罗斯基(Jan Pawlowski)、企鹅研究学者大卫·安利(David Ainley)等在内的简短访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拍摄探索的并不在于展现科研领域,而在向大众揭示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
本片提名2009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2015年9月23日 看过
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对南极的想象。
纪录片
格拉斯十二乐章 (2007) 豆瓣
Glass: A Portrait of Philip in Twelve Parts
导演: Scott Hicks 演员: 菲利普·格拉斯 / 埃罗尔·莫里斯
其它标题: Glass: A Portrait of Philip in Twelve Parts
二十世纪最勇於突破,也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菲利普·葛拉斯,19岁考取茱莉亚音乐学院,随后受教于法国音乐教母布隆格,因缘际会受到印度西塔琴名师拉维香卡的启发,激起葛拉斯大胆突破古典音乐窠臼。往后十年,前卫乐风让他饱受音乐界嘲讽与孤立,古典音乐殿堂拒他于门外。直至《沙滩上的爱因斯坦》意外大获好评,葛拉斯的音乐世代正式展开,此时,他已年近40。
导演斯科特·希克斯于2005年著手记录这位传奇音乐大师,长达18个月的时间,跟随葛拉斯的脚步横越三大洲,首度揭露葛拉斯极度私密的创作历程、家庭生活,与追求身心灵合谐的乐活精神,引领我们一窥这位令人赞叹又充满谜样色彩的音乐家的生活点滴。
幕后制作
《格拉斯十二乐章》片名取材自菲利普·格拉斯的1970年代简约主义音乐Music in Twelve Parts,以十二个段落透视现代音乐巨擘菲利普·格拉斯的创作观、工作、家庭生活、朋友、身心平衡的追求、他的过去和现在。导演斯科特·希克斯于2005年着手记录,长达18个月贴身拍摄,超过120小时的画面,持续七个月的后制,呈现菲利普·格拉斯的生活切面和价值观。导演斯科特以被拍摄者菲利普·格拉斯主述,如同超写实主义画家查克罗斯“马赛克肖像画”以局部单位拼贴全貌。斯科特·希克斯说:“我是以非常个人主观的方式偷窥这位享誉全球的艺术家。这并非一部必恭必敬的辉煌生涯回顾录,因为电影并非关于真实,而是在乎情感。”《格拉斯十二乐章》的真情至性让人感动。
天才总是能游刃有余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领悟力强,对自已所信奉的价值十分固执。音乐专才的同事说,菲利普·格拉斯并非简约主义音乐的第一把交椅,同期还有更受到瞩目的极简主义音乐家。从《格拉斯十二乐章》里的纪录片段,观众得知,未受到乐坛、大众肯定前的菲利普·格拉斯在1970年代的纽约苏活区度过好长一段辛苦的日子。为了兴趣和理想,他必须忍受观众不认同他的音乐时,脱口的咆啸。有时一场演出,只有六个观众欣赏,即便如此,菲利普·格拉斯从未改变初衷,继续坚持谱写脑海浮现的音乐,与人分享。他前卫的乐风受到古典乐坛的讽刺和排挤,他索性在公园、画廊……等非正式的场合演出。那段日子虽苦,但也呼应了1970年代纽约苏活区的丰沛创造力。直至《沙滩上的爱因斯坦》意外大获好评,格拉斯的音乐渐被肯定。
影片中,菲利普·格拉斯的妻子,了解音乐之于丈夫的意义,这样说:“音乐是他与人沟通的方式,音乐是他的语言,他喜欢与人分享。”菲利普·格拉斯的第三任妻子,十分尊重他的音乐创作,然而,丈夫对于音乐全然的投入,也累积了某种程度的抱怨。透过镜头,我们看到一个音乐人的妻子擒着泪水,向镜头诉说,彼此心中的远景并不相同,流露心中的难受。菲利普·格拉斯对于音乐的投入可见一般。格拉斯朋友说,菲利普的音乐很简单,这些音符不断地向上攀升,直入天际。往后菲利普·格拉斯参与电影配乐的频率越来越高,他的音乐仿佛有着某种识别系统,一听就知道是“菲利普·格拉斯”的。影片中菲利普·格拉斯描述写作对于他某位朋友的意义,他说,写作之于朋友而言,既是一种逃避也是寄托,是他平衡自己的方式。
科伦拜校园事件 (2002) 豆瓣 Min reol TMDB
Bowling for Columbine
8.3 (44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摩尔 演员: Jacobo Arbenz / Mike Bradley
其它标题: Bowling for Columbine / 科伦拜恩的保龄
这部记录片拍摄的起因是美国哥伦比亚中学的校园枪击事件。纪录片人摩尔着眼于大屠杀的背景、环境以及公众对这个事件反应,深入到美国暴力事件的本质,把枪支作为一种符号来探讨美国自由和自我毁灭之间的联系与矛盾。
摩尔通过与南方公园作者Matt Stone、美国枪支协会时任主席Charlton Heston和音乐人Marilyn Manson等人的互动,逐步揭示出科伦拜恩大屠杀发生和美国高暴力犯罪的根源。
黑金 (2009) 豆瓣
Frontline: Black Money
导演: Lowell Bergman / Oriana Zill de Granados 演员: Lowell Bergman / Joe DeFrancesco
其它标题: Frontline: Black Money
FRONTLINE investigative correspondent Lowell Bergman examines the shadowy world of international bribery. The story reveals how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create slush funds, set up front companies, and make secret payments, all to get billions in business. But these practices are facing a new international crackdown, led by prosecutors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and allies abroad. At the center of this is a controversial, ongoing investigation into the British-based multi-national BAE Systems and allegations about billion-dollar bribes.
内在崩溃 (2009) 豆瓣
Frontline: Inside the Meltdown
导演: Michael Kirk
其它标题: Frontline: Inside the Meltdown
How the economy went so bad so fast, and what Paulson and Bernanke didn’t see, couldn’t stop and haven’t been able to fix.
崩溃的银行 (2009) 豆瓣
Frontline: Breaking The Bank
导演: Michael Kirk 演员: Kenneth Lewis / John Thain
其它标题: Frontline: Breaking The Bank / PBS:崩溃的银行
当美国第四大的投资银行濒临倒闭时,全美国最大的银行CEO们被召集到华尔街的会议室里,研究挽救美国经济的整体崩溃。而Merrill Lynch作为最大的房贷保险公司,为了自救,不得不将公司卖给了花旗银行,而整个市场意外的出现信用崩溃。华尔街的主席不得不向白宫政府求援。在获得700亿美元的紧急援救款的情况下,美国最大的几家银行机构CEOs,被迫接受了政府的注资,失去了对自己银行的完全控制。由于Merrill的巨额债务150亿损失,花旗银行发现自己莫名的被拖入破产的地步,在政府的强制干预下,额外200亿纳税人的钱汇入花旗银行,这个艰难的公司合并勉强的完成了。
当金融危机出现时,银行的不负责任成为了最大魁首,自09年1月,美国的银行系统被国家直接控股,美国经济已经不在是一个自由市场了。
麦道夫丑闻 (2009) 豆瓣
The Madoff Affair
导演: Marcela Gaviria 演员: Martin Smith
其它标题: The Madoff Affair
n the mid-1960s, Bernard Madoff tapped money from Jewish businessmen at exclusive country clubs with the promise of steady guaranteed returns on their investments. He then set his sights o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brokering deals with powerful hedge fund managers and feeder funds from Buenos Aires to Geneva. Billions of dollars were channeled to Madoff’s investment firm, and his feeders became fabulously wealthy. The competition wondered how the man could produce such steady returns in good times and bad. There were allegations that Madoff was “front-running” or operating a Ponzi scheme, which the SEC investigated several time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But Madoff remained untouched until Dec. 11, 2008, when he admitted it was all “one big lie.” FRONTLINE unravels the story behind the world’s first truly global Ponzi scheme — a deception that lasted longer, reached wider and cut deeper than any other business scandal in history.
抢救切尔诺贝利 (2006) 豆瓣 TMDB
The Battle of Chernobyl
9.2 (137 个评分) 导演: 托马斯·约翰逊 演员: Tim Birkett / 汉斯·布利克斯
其它标题: The Battle of Chernobyl / 抢救车诺比
1986年4月26日凌晨的1点23分,随着前苏联乌克兰地区传来的一声爆炸,彩色的火焰冲上千米高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爆炸,这也是人类和平使用核能以来最大的一次惨剧。事故造成31人当场死亡,爆炸后的核能严重泄漏导致上万居民送命或致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的胎 儿出生。当日抢险的消防士兵更是用生命和健康为代价避免了核电站的二次爆炸。但令人震惊的是,前苏联政府选择了将事故消息打压保密,而全然不顾此时的辐射尘已经随着大气外泄到了东欧地区甚至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
纪录片借用当时摄影师拍摄的照片以及档案影片,重映了当年在切尔诺贝利事故现场紧张进行的大作战,每个抢救阶段一一再现。
约翰·纳什:伟大的疯狂 (2002) 豆瓣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A Brilliant Madness
8.9 (9 个评分) 导演: Mark Samels 演员: John Nash
其它标题: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A Brilliant Madness / The story of Nobel Prize winning mathematician John Nash
According to Aristotle, the best tragedies are conflicts between a hero and his destiny. They contain reversals of fortune, moments of recognition, and, ultimately, a catharsis. Dr. John Nash's life -- his early brilliance, his struggle with mental illness, and his slow, willful recovery -- is definitely the stuff of Greek tragedy. He describes his experiences, in these excerpts from an in-depth interview.
Randy MacLowry, producer and co-writer of A Brilliant Madness, talks about his experiences making a documentary on John Nash. He shares some of the misconceptions he had about schizophrenia, the challenges of conveying the emotional aspects of Nash's story and the ideas behind a few of the shots in the film.
万物一体 (2015) 豆瓣
Unity
6.8 (22 个评分) 导演: 肖恩·蒙森 演员: 琳娜·海蒂 / 罗丝·伯恩
其它标题: Unity / 太一
一生中,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千万分之一的人回答说:“觉悟”。而其他人,则答以成功、财富、权力等。影片《万物一体》(UNITY)通过对生命的各种诠释,献给所有追求更深刻的生存意义、谋求与他人和谐相处之道的人们。想象一下这样一个世界,它不依存于对立面(我们/他们、富贵/贫穷、黑/白、同性恋/异性恋、人类/动物),而是以追求完整存在。《万物一体》(UNITY)呈现的是我们完全平等的世界观,即使我们不尽相同:人类、动物、树木。
《万物一体》(UNITY)是由导演尚恩•莫森(Nation Earth创立者)在过去五年间编写和拍摄的一部影片,它将于2012年公映。影片包括以下六个部分:肉体、精神、内心、灵魂、伴以序幕及尾声。
影片集中于探讨人性的冷漠与共鸣倾向。尚恩形容道,《万物一体》是一部有关对立物的影片,或者也可以说,“为什么尽管我们都有着宗教信仰(世界上88%的地区存在宗教信仰)、自助书籍、十二步治疗方案甚至哲学及科技,却还觉察出彼此间的对立。”
《万物一体》所呈现的将是日常生活画面的错综拼接,喜忧参半。影片充满了喜悦、惊奇、悲伤和成熟。与尚恩的上一部影片《地球公民》(Earthlings)相同,这部影片再一次通过糅合前所未有的美景与令人心碎的悲剧,试图将观众引往新奇和有趣的场景。尽管是一部警示纪录片,但影片也希望比之先前,将恩惠、哲理及意识传播给更多人。
对于影片《地球公民》,上网搜索便知,它凭借其最富想象力的描述和纪录片从未有过的殊荣,尤其是所述主题之难度,一跃成为纪录片史上的焦点之一。尽管2005年首次发行时,该片完全不被发行商看好,但它对其后探讨相同主题的纪录片有着无可置疑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三部由HBO发行的影片:2006年的《虐狗丑闻》(DEALING DOGS ,2006)、2007年的《我是动物》(I AM AN ANIMAL ,2007)、2009年的《工业农场大屠杀》(DEATH ON A FACTORY FARM ,2009),以及两部获得2010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影片:《食品公司》(FOOD INC.)、荣获最佳纪录片奖的《海豚湾》(THE COVE)。
《万物一体》继续着《地球公民》未完的路,它探索了人类彼此之间的二元关系,而非人与动物的关系。因此,我们希望借这部影片展现冷漠与共鸣之间的主要差别,让观影者明白:我们,不论是人类、动物或者树木,均源自共同的根,那就是——地球。 (nightcatcher&影子方 译)
意志的胜利 (1935) 豆瓣 TMDB
Triumph des Willens
8.0 (150 个评分) 导演: 莱妮·里芬施塔尔 演员: Adolf Hitler / 马克斯·阿曼
其它标题: Triumph des Willens / Triumph of the Will
1934年,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受邀拍摄了《意志的胜利》。影片由纳粹构思,第三帝国出资赞助,记录了纳粹巅峰时期的会议、集会和游行盛况。为配合拍摄,帝国提供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无数的聚光灯,十六名一流摄影师、三十台 摄影机、二十二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这庞大且豪华的摄制队伍加上里芬斯塔尔天才的创造力和美学理念,为影史奉上了一部最为完美也最受争议的杰作。
《意志的胜利》被称为“最具权威性的宣传电影”,它荣获1935年威尼斯电影节和巴黎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托尔金:中土的起源 (2003) 豆瓣
J.R.R. Tolkien: Origins of Middle-Earth
8.4 (5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佩勒林 演员: 西恩·奥斯汀 / 菲利帕·鲍恩斯
其它标题: J.R.R. Tolkien: Origins of Middle-Earth / 《指环王2:双塔奇兵 》花絮
关于魔戒背后的一些故事。
超级中国 (2015) 豆瓣
슈퍼차이나
导演: KBS
韩国KBS电视台推出的这个纪录片共分七集,分别从人口、经济、外交军事、土地、文化、政治六个方面介绍中国发展现状。摄制组周游世界各国,以政府官员、研究学者、企业家及普通民众的视野,观察中国为世界带来的改变。也想让韩国更加了解自己周围的强大邻居及朋友。
人口:十三亿人的力量
在外国人眼中,中国这个“超级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是一种优势,更是一种威胁。
经济:钱的力量
超级中国,外汇储备绝对的1位,购入世界的矿山、企业、机场、港口
外交军事:中国治世
急剧的军费扩张,与美国的竞争,中国走向顶尖国家的雄心
土地:
文化:
政治:
2015年8月7日 看过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导演是地下党,鉴定完毕
纪录片
阿里郎 (2011) 豆瓣
아리랑
7.4 (31 个评分) 导演: 金基德 演员: 金基德
其它标题: 아리랑 / Arirang
由于女演员在片场发生了危机性命的意外,亦由于一直教导的学生投靠了他人的麾下,导演金基德长久以来对于电影的执念发生了动摇,年逾五十的他发现原本高产的自己竟然再也没有了拍电影的热情与冲动。于是,失意的导演选择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在物质条件极为简陋的高山之上开始了自我质疑和质问的心灵旅程,他用摄像机拍下了这一段困顿生活中的自问自答,经过剪辑,于是有了这部电影。
拍电影究竟是为了什么?将那些饱受争议的画面和意向放置在电影里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即使是金基德,也给不出标准的答案。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他已将电影融入了生命,情到深处人孤独,在《阿里郎》的歌声里,除了电影本身之外,一切都显得不再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