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豆瓣
それでも、日本人は「戦争」を選んだ
8.0 (46 个评分) 作者: [日]加藤阳子 译者: 章霖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9
第九届小林秀雄奖获奖作品、日本近现代史研究前沿之作、畅销日本十年的近代史经典。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直到二战战败,日本人缘何一次次走向战争?上至世界顶尖的优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为何认定“唯有战争才是出路”?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通过层层推进的多维分析,深入浅出地探究了当时日本为政者和国民如何看待世界局势、为何每一次都最终选择了战争。在这本被称为 “日本近代史研究最前沿”的著作中,她回答了历史是如何推进的、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等一系列问题,帮助读者从更多元的视角理解日本近代史上几次改变国运的战争。
Der Krieg und ich (战争和我 第一季) (2019) 豆瓣
Der Krieg und ich Season 1 所属 : Der Krieg und ich
演员: Nicola Seaton-Clark / Mina Christ
1938年,10岁的德国男孩安东不再想成为局外人。一心想加入希特勒青年团,但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以致演变成了一场家庭冲突。当犹太邻居向他的家人寻求保护时,安东看到了纳粹的恐怖之处。于是他偷偷向他的同志们寻求建议——这让他的父亲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 豆瓣
作者: [美]巴巴拉·W·塔奇曼 译者: 万里新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5 - 10
【内容简介】
20世纪前叶,中国和美国正处于一个交叉点上,这是一个古老但衰弱的古国和另一个年轻但强大的新兴国家的一次相遇。在本书中,跟随史迪威——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美国最伟大的战区指挥官之一,我们见证了那次历史性的相遇,它代表了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在 这种堂吉诃德式屡败屡试的努力之外,现代中国露出了它的脊梁。
本书为1972年普利策新闻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
--------------------------------------------
【编辑推荐】
1、是什么决定了中国和美国“二战”胜利后的方向?了解中美关系史必读书目,详细剖析70年前中美关系转折点前因后果。
2、巴巴拉•W•塔奇曼,两度获得普利策奖(非虚构类)作家,其历史作品为万千大众读者喜爱至今。
3、文字充满戏剧性和画面感,在充分发掘史料的前提下伴随着意味深长的议论和反思,一部能让读者体会到历史精彩之处的作品。
--------------------------------------------
【名人&媒体推荐】
巴巴拉•W•塔奇曼的《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是一部杰作,这是出于许多很不相同的理由,每一条理由都足以让它流传下去。
——费正清
关于中美关系最具可读性且信息量极大的一本书……才华横溢、思路清晰、观点独到。
——《国家杂志》
塔奇曼最了不起的一本书……视角宽广,史料丰富,思路清晰,文风沉稳,必须承认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关于历史的知识,更让我们在知识以外受到了启迪。
——《纽约客》
娓娓道来一个精彩绝伦、跌宕起伏的故事。
——《纽约时报书评》
牛津二战史 豆瓣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作者: [英]理查德·奥弗里 (Richard Overy)/主编 译者: 孙文竹 / 戴帼君 2018 - 6
本书是一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的学术汇编作品,由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理查德·奥弗里担任主编,邀请了二战研究领域顶尖的历史学家,从战争的不同侧面切入,以主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学术阐述,充分反映了关于二战历史研究的新的学术成果。全书史料丰富,体例严谨,学术性强,既适合专业研究者研究参考,也适合对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豆瓣
The Second World War, 1939-45: A Strategical And Tactical History
作者: (英) J.F.C.富勒 译者: 姚軍 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8 - 1
本书是J.F.C.富勒这位军史大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思的总结性著作。
富勒从的视角把握这场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从德、英、苏、美、日、法、中等多个角度,在战略的高度对参战各方的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手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做了自己极具理论思考深度的论断。在富勒看来,交战双方都做了许多违背自己战略意图的行动,无论这些行动当时看起来有多么成功,都无益于整体目标的实现。举例来说,富勒认为战略轰炸不仅挤占了本可以用在登陆舰上的大量资源,而且对敌方作战能力、工业体系和居民士气产生的影响是不成比例的。
富勒本人曾因为对装甲兵理论的支持而受到军方冷落,幸运的是,他眼看到自己理论在战场上的实践,不幸的是,取得成果的是英国的敌人德国。富勒敏锐地指出,虽然武器更加现代化,但很多军事指挥者基于一战过时经验的指挥,是战役乃至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樟宜战俘营 豆瓣
作者: [英]R.P.W.海沃斯 译者: 季我努 2015
新加坡樟宜战俘营,是二战期间日军在东南亚地区所建立的最大的战俘营。它是作为日军修建缅泰死亡铁路的中转基地的身份而存在的,关押在这里的战俘被陆续地送去修建缅泰死亡铁路,这里成了他们的中转站。
本书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包括收藏于英国伦敦的公共资料办公室和澳大利亚堪培拉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的大量政府档案,还包括大量战俘撰写的档案资料、回忆录和日记,记录了各国战俘是如何密切团结、有组织地与日本看守抗争的。极端冷漠与残酷的日本看守,食品与药品的短缺,经常性的打骂与人格侮辱……这个战俘营的苦难兄弟们跨越了国籍和文化的差异,始终以一种团结和有效的组织形式与残酷的日本看守斗智斗勇,争取更为人道的待遇,并取得了成效。妥协与抗争、智慧与勇气、希望与死亡,在这里可以看到战俘们在时刻受到生存威胁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不抛弃、不放弃的“樟宜精神”。
活着回家 豆瓣
作者: [美]列斯特·坦尼 译者: 范国平 重庆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是列斯特·坦尼博士花费50年时间查阅大量档案,向亲友和战友征集资料,结合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在战俘营中偷偷写下的日记写成的有关巴丹死亡行军的珍贵回忆录。巴丹死亡行军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确认的、与南京大屠杀并列的日军战争暴行。
二战期间,守卫巴丹的美菲联军在弹尽粮绝之后被迫投降。日军强迫这些精疲力竭的战俘长途行军。路况糟糕,身体疲乏,缺少食物和饮水,日军随意呵斥、抽打、屠杀战俘,惨无人道。
在被送到日本福冈县大牟田17号战俘营后,坦尼和同伴被迫深入地下采煤。他冒着生命危险,利用日语能力和交际手腕,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地下交易网络,与日本看守和矿工做生意。地下市场的主要流通货币是香烟,价值最高的交换物是米饭,战俘们的牙膏和鞋子很受日本人的欢迎。坦尼细腻的笔调,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末日之战 豆瓣
作者: (英) 马克斯·黑斯廷斯 译者: 闫晓峰 2017 - 8
这是一部把宏大叙事与个人口述历史结合在一起的全景式的史书,讲述了二战结束前欧洲最后8个月的战事。作者讲述了西线和东线两个战场的战事,并生动描绘了红军进攻德国的场面。他搜集了主要参战人员的档案资料,采访了170名幸存者,让我们前所未有地了解到那些伟大战役如何展开,以及这些战役对战争中的美国、英国、德国、苏联士兵与平民的影响。
死亡特雷布林卡 豆瓣
Je Suis Le Dernier Juif: Treblinka (1942-1943)
作者: 奇尔·拉什曼 译者: 徐小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4
1942年10月,28岁的奇尔·拉什曼被押送至特雷布林卡,一下车他就与自己的亲友分开了,被纳粹选为苦役,执行杀戮后所有与毁尸灭迹有关的任务。他在特雷布林卡几番逃脱死亡的威胁,最后在1943年8月集中营爆发的起义中侥幸逃脱。几个星期的逃亡之后,奇尔·拉什曼藏身在华沙附近的朋友家中。战争还没有结束,他在一个记事本中讲述了自己在地狱中度过的十个月。
到波兰解放时,被送到特雷布林卡用毒气屠杀的犹太人总数超过75万名,最终只有57名幸存者,拉什曼是其中之一。就纳粹有条不紊地实施大规模灭绝异族的罪行而言,任何集中营都比不上特雷布林卡。
首次公开出版的本书是独一无二的。
它在纳粹投降之前匆忙写就,它立于灾难文学的经典行列。
当图书进入战争 豆瓣 豆瓣
When Books Went to War: The Stories that Helped Us Win World War II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莫里·古皮提尔·曼宁 译者: 犹家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一段炮火纷飞之下仍要读书的动人往事
一场图书与赢得和平的奇妙联结
一段激动人心的二战奇闻
献给所有爱书、捍卫自由之人的精神之书
【内容简介】
二战期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在欧洲大肆焚书,义愤填膺的美国图书管理员闻讯,组织了“胜利图书运动”,募集了2000万本精装书,送往国内外军事机构。然而,图书数量、种类远远不能满足士兵的需求,而笨重的精装书也难以在战场上携带。
为此,美国图书协会与美军展开了一个非比寻常的“军供版图书”项目:为参战美军提供小巧、轻便的特制平装书。至二战结束,1200种不同主题,覆盖各个阅读领域,共计1.2亿本军供版图书为士兵带来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与绝无仅有的阅读体验。在诺曼底登陆的等待过程中、在太平洋地狱般的战壕里、在医院、在飞行着的轰炸机上……士兵们都在读军供版图书,并给作家寄去洋洋洒洒的读后感,而很多作家都会认真回复每一封来信。
《了不起的盖茨比》火了起来,《布鲁克林有棵树》的作者贝蒂•史密斯成了全民偶像……军供版图书不但帮助美国赢得了战争,让一批作者成了畅销书作家,而且推动了出版行业平装书革命,使阅读习惯从知识分子扩展至整个民族,创造了新一代民主的读者,帮助欧洲出版业浴火重生。本书为历史爱好者与爱书之人讲述了一段激动人心的二战奇闻。
【编辑推荐】
1. 献给所有爱书、捍卫自由之人的精神之书。战火终将熄灭,而图书永存。一段图书与战争的动人往事,一个文化软实力的最佳诠释,一场没有硝烟的平装书革命。炮火纷飞之下、泥泞之中,士兵们平静读书的场景,给人极大冲击;当时那种对阅读的如饥似渴,依旧打动人心。
2. 图书与赢得和平的奇妙联结中,看图书如何成为战士们“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诺曼底登陆的等待过程中,在太平洋地狱般的战壕里,在医院,在飞行着的轰炸机上……士兵们都在读书。读书既帮助士兵度过了战争的等待间隙,也抚平了战士的情绪,激励了士气,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同时使阅读习惯从知识分子扩展至整个民族,为战后培养了一代新的读者。在这里,图书便是另一种武器。
3. 随书赠送笔记本,还原军供版图书的特殊版式、厚度和质感。二战期间,为了使图书便于携带、翻阅,尤其考虑到需适应战时环境、光线,美国印制了特殊版式的军供版图书,只为给士兵提供最佳阅读体验。本书此次加印随书赠送的笔记本,仿照“军供版图书”样式印制,让读者对该版本有更直观的认识,体会战时图书细节设计的用心,同时感受图书带来的振奋力量。
【媒体推荐】
引人入胜……为我们审视战争的磨难和书籍的力量提供了一个新颖独到的视角。
——《柯克斯书评》
行文如流水,研究细致入微,在依托第一手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此书将二战文化中不为人们所熟知的部分依数呈现在读者面前,栩栩如生。结论:此书可读性强,妙趣横生,对任何对战争大后方故事感兴趣的藏书家或历史学者而言,都是一部完美之作。
——《图书馆杂志》
无论你是否爱读书,都会被这个经无懈可击的调查而写成的故事打动。曼宁不仅为我们照亮了二战历史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尘封片段,也提醒现今在电视、电影等娱乐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里生活的我们,文学曾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
——《娱乐周刊》
曼宁不仅把这段平淡无奇的战争经历描绘得精彩纷呈、跌宕起伏,而且也可作为一部文化史,在很大的程度上对现代美国做出了阐释。
——今日美国网
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 豆瓣
Zhitomir-Berdichev:German Operrations West Of Kiev 24 Decenmber 1943-31 January 1944
作者: (英) 斯蒂芬·巴勒特 译者: 小小冰人 2018
1943年12月24日,苏联红军对冯•曼施泰因指挥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发起一连串冬季攻势,总体目标是解放被德寇占领的乌克兰西部。苏军首场进攻战役由瓦图京将军率领的乌克兰*1方面军辖内部队遂行,打击装甲兵上将劳斯指挥的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苏联历史学家们称之为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进攻战役。
三周内,瓦图京辖内部队取得一场壮观的胜利,在各个地段逼退第4装甲集团军。他们解放了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和该地域另外一些城镇,截至1月中旬,乌克兰*1方面军已实现几乎所有初期目标。但此时,冯•曼施泰因已抽调*1装甲集团军司令部协助防御,德国人开始对许多苏军前进部队过度拉伸的阵地展开一连串反冲击,意图恢复支离破碎的防线。德军在接下来三周实施的这些反冲击,成功地形成一系列松散的包围圈,给红军的人员和物资造成相当大的损失,终恢复某种形势的连贯防御阵地。尽管如此,冯•曼施泰因取得的有限胜利仅仅是暂时的。苏军的突击和德军的反冲击为红军冬季攻势接下来两场战役创造了先决条件,这两场战役是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进攻战役和罗夫诺—卢茨克进攻战役。
这场重要但被忽略的战役拉开了红军解放乌克兰西部的帷幕,本书对这段历史作出详细而又精心的研究。基于德国*1、第4装甲集团军未公开的记录,辅以作战序列数据,本书提供了德军为应对苏军攻势而采取的作战行动详尽的逐日记述。书中还生动地描述了德军战地指挥部门的策划和决策过程,他们不仅要实施一场机动防御,还要展开一连串反冲击,归根结底,面对红军不断增强的实力和技巧,德国人所能做的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
这段历史分为两卷,共同涵盖了发生在1943年12月24日至1944年1月31日的作战行动。*一卷描述截至1944年1月9日的战事,这段时间里,德国军队被苏军的猛烈突击逼退。*二卷涵盖1944年1月10日至31日的战事,描述德国人为竭力稳定已超出他们控制范围的态势而展开的一连串反冲击。
阿登之战 豆瓣
Battle: The Story of the Bulge
作者: (美)约翰·托兰 译者: 张怀博 孙琦 张雯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 - 2
普利策奖得主 约翰·托兰书写二战历史的先驱开拓之作
畅销欧美40年销量300万,二战历史写作的典范之书
国内初次翻译出版,再现二战西线战场经典战役全过程
德意志帝国孤注一掷的“豪赌式”战地反攻
终结希特勒野心与纳粹命运的冰点铁血大战
阿登之战被誉为“美国二战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役”。
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托兰十五年潜心写作,十万英里行程,千余次采访战争亲历者,全方位视角记录“二战”欧洲西线战场最大规模的攻防战役,再现第三帝国走向毁灭前的“困兽之斗”。1944年是二战的西线战场最为重要的决胜之年,第三帝国统帅希特勒决定孤注一掷,来一场“豪赌”,其将全部精锐投入一场绝地反击战——阿登战役之中。在这场战争中,盟军经受了巨大的生死考验,双方的坦克大战和战壕战空前激烈,举世瞩目。约翰·托兰通过全局视角的一则则故事讲述了美军士兵最后如何扭转战局。
约翰·托兰这一位战争历史学家,他将参战者的真实经历记录下来,描绘出一幅宏观的二战全景图。
——《泰晤士报》
本书讲述了阿登战役的危险与疯狂:战局混乱不堪,连参战各方也无力把控。所幸,战役成为了一段独一无二的历史;至于人们在其中经历了何种悲欢离合,则由约翰·托兰为我们娓娓道来。
——《纽约时报》
在二战文学层出不穷的今天,本书首开先河,讲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在这片惨烈的阿登战场,美国人经历了何等残酷、孤独而顽强的战斗。情节扣人心弦,一经开卷,再难释手。
——《旧金山纪事报》
托兰敏锐地把握住战争的各个方面:小型冲突、英勇事迹、人性的善恶、官方的对话谈判、决策者的举棋不定、纳粹的狡诈,以及盟国的混乱。这些事件相对分散,看似毫无关联;而托兰却将其串联成了完整的“阿登战役”。
——《科克斯书评》
审问欧洲 豆瓣
EUROPE ON TRIAL: The Story of Collaboration, resistance and Retribu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9.5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斯特万·迪克 译者: 舒琦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3
【内容简介】
一个政客,希特勒,加上一个民族,德国人,如何能够彻头彻尾地改变一整个大陆的面貌,这一点至今成谜,但是,德国的力量其实比人们普遍认知中的要有限。拿犹太人为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洲人的热衷合作,纳粹分子不可能达成最终的清洗程度。反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 洲人的反抗,那么多犹太人的存活也是无法想象的。对于德国纳粹,“二战”时的欧洲不论是国家政府、地方机构,还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机下,选择被动顺从、主动合作或是奋起抵抗。
在本书中,广受称赞的历史学家伊斯特万•迪克探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作者通过德国占领下的以及苏联、意大利和其他军事统治下的国家和人民的经历,考察了这三个主题。他们面临着诸多道德和伦理困境,是与占领者合作呢,是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求幸存呢,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成为抵抗者呢?大多数人根据战争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选择了所有这三种情况。
作者讨论了在残酷的战争之后对那些切实的或可疑的战争罪犯以及战时合作者的肃清,这主要是通过形形色色的暴力、驱逐,以及在纽伦堡国际法庭和其他许许多多地方法庭上进行的司法审判。本书旨在帮助我们理解战时和战后的种种道德因果。
----------------------------------------------
【编辑推荐】
战争摧毁了人性,还是人性引燃了战争?
本书不希望给你一个答案,只希望与你一起思考,一起审问欧洲!
审问欧洲,审问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历史即使没有正义,也是寻求正义的最佳工具。每个对“二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战争中的强弱、胜败,以及法律和道德意义上是非、对错,都不是那么一目了然。基于生存本能和利益权衡,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在战争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都是变化多端,而没有绝对的公理或正义可言。所谓朝秦暮楚、身在曹营心在汉、见风使舵、两面三刀,告密、背叛、出卖、投敌,等等,既暴露了人性的阴暗面,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社会的危机。政治上对立的阵营,民族间由来已久却并非渊源有自的仇恨,极权的疯狂和灭绝人性的残酷,芸芸众生颠沛流离的命运以及茫然无所适从的哀鸣或者山呼,詈骂或者幽怨……在动荡、战乱的世界里,穷者无安身之所,达者无立命之地,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本书特色在于:
(1)作者作为二战的亲身经历者,以及欧洲史、二战史的研究专家,对二战时期及战后的历史事件、人物一一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入木三分的剖判,在如此沉痛的话题下隐藏的心愿无非是和平,以及“一个崭新、统一和更好的欧洲”!
(2)既往学者和欧洲各国人民,针对战争罪行竭力为自己辩护,在战争的胜利以及取得胜利的英勇斗争方面却极力给自己脸上贴金。作者跳出这一“罗生门”式困境,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以及最后的胜利都是所有人的“责任”,和平与团结、发展也取决于每个人的努力。应该被审判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值得被期待的也不是谁之正义或何种公理,而是未来。正如本书评论者、著名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所言:“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欧洲),还是此岸(美国)。”
(3)本书的写作,缘起于作者的一位亲人(其姐夫)在战争中的抵抗斗争及其导致的结果。这段真实的故事使作者感到的道德困惑,不亚于著名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虚拟的经典案例:一个年轻人到底应该上战场保卫国家,还是留在家里照顾年老的母亲?作者以历史学家的立场和眼光,思量了同样的哲学问题:在战争与人性面前,何谓责任?何谓恰当的行为?这几乎是无解的问题,然而它就像战争一样——战争摧毁了人的身体和物质环境,战争造成的道德困境摧毁了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正如本书序作者诺曼•M.奈马克教授所言:“迪克的作品背后有着强烈的道德热情。”也许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历史中,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热情——对于真理的探寻所必要的热情。
----------------------------------------------
【名人&媒体推荐】
只要深入研究,任何对“二战”中的民族道德所做的非黑即白的评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是的,希特勒和那些“坏家伙”败了,一个新的、更加文明的欧洲从往日的瓦砾和灰烬中重生。但是,在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与战场上的硝烟和国际政治上的筹谋相伴相生的,是一出又一出意料之外的曲折命运,极具讽刺意味。《审问欧洲》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述欧洲人亲历的“二战”,令作者伊斯特万•迪克(István Deák)脱颖而出,也令本书显得尤为重要。
——诺曼•M.奈马克(斯坦福大学东欧史讲座教授)
迪克是东欧和中欧研究的伟大开拓者……在这部书里,他汇集了大量占领时期的道德难题,就像那些杰出的人如斯托拉以及不是那么勇敢的大多数人所遭遇的一样。它联结起了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对立双方的经验:东方和西方,被占领方和合作方,以及左派和右派。他的主要案例都关涉到今天:在西方民主制度看起来被削弱时,欧洲情愿与纳粹势力达成和解。一个关于欧洲国家的政治迷思即是,它们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吸取了教训。本书指出,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还是此岸。
——蒂莫西•斯奈德(耶鲁大学东欧史教授)
伊斯特万•迪克带领读者对欧洲历史上一段黑暗岁月的一些最黑暗的方面进行了全盘检视。他绝不迎合民族神话和未经检验的关于民族美德的假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如迪克所写的,是人类给自己造成的大灾难之一。书中诸多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和令人深感悲痛的行为案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论断。
——《纽约书评》
希特勒死后 豆瓣
[AFTER HITLER:THE LAST TEN DAYS OF WORLD WAR II IN EUROPE
作者: (英)迈克尔·琼斯(Michael Jones) 译者: 秦恺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8
当代世界格局形成的基础为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所重新建立的新秩序。其中核心与关键的点就是希特勒自杀身亡后的十天时间,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都为之改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本书精挑细选大量亲历者的回忆录等一手资料以一种纪录片式的口吻对二战中欧洲战场最后十天的风云变幻进行了娓娓道来的论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用立体全新的视角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十天中的诸多历史细节,这是自约翰·托兰《最后一百天》之后关于二战的又一力作。
干掉太阳旗 豆瓣
Killing the Rising Sun: How America Vanquished World War II Japan
作者: 【美】比尔•奥雷利 / 【美】马丁•杜加尔德 译者: 庄逸抒 / 刘晓同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9
哈里•S•杜鲁门“日本人只听得懂炸弹的声音”。
从牺牲的海军陆战队员路易斯•鲍赛尔、到《血战钢锯岭》的原型人物戴斯蒙德•道斯,二战时日军战斗力究竟有多强,而美国是如何用“炸弹的声音”征服日本、扫平一切障碍、震慑全世界,正视中国抗战和南京大屠杀,讲述日军的残暴与固执!
武 装到 牙齿的美国大兵“手撕鬼子”,美国的大国崛起之战,英文版3个月狂销近百万册,全译本无删减,全面揭秘二战时美国征服日本的过程。
1944年秋,二战在欧洲即将结束,但在太平洋战场却不断升级。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将士面对的是一个想方设法避免失败的对手——奉行武士道精神的日军坚信投降就意味着耻辱。
《干掉太阳旗》一书把读者带到血腥的热带岛屿战场贝里琉岛和硫磺岛,带到战火纷飞的菲律宾——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凯旋而归并精心策划全面进攻日本本土方案的地方。
在新墨西哥的洛斯阿拉莫斯,罗伯特•奥本海默博士及其科学家团队正准备试射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武器。
在华盛顿,罗斯福总统在位时逝世,继承衣钵的哈里•杜鲁门却面临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抉择:要不要使用史上最致命的武器。
在东京,被子民奉为神明的裕仁天皇仍拒绝投降,尽管战争已经造成生灵涂炭而且死亡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于是,杜鲁门下决心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日本人干掉……
【媒体推荐】
没人会比我对使用原子弹更感到不安,但令我感到不安的还有日本对珍珠港的偷袭以及对我们战俘的杀害。似乎他们唯一能听得进去的就是炸弹的声音。要对付一头野兽,首先你得把它当成一头野兽。这样虽然让人感到遗憾,但事实确实如此。
——哈里•S. 杜鲁门(Harry S. Truman)
(美国第33任总统,1945年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命令的签署者)
《干掉太阳旗》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笔法叙述了一场场浴血战斗,一个个重大抉择,一位位重要人物,这些因素最终导致美国决定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并给太平洋战争画上了激动人心的句号。太平洋战争由效忠日本天皇的人发起,以日升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被摧毁而告终,作者以精湛的写作艺术和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揭露了这场战争的残酷血腥。
——戴维•彼得雷乌斯(David Petreus)
(将军,驻伊拉克多国部队指挥官(2007-2008),驻阿富汗美军指挥官(2010-2011))
【编辑推荐】
 美国人就认可关于二战时美国征服日本的一本书,美国人了解二战、认识日本的重要一本书;
 美国大国崛起之战,看美国是如何用“炸弹的声音”征服日本震慑全世界的,这是一场真正征服日本、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
 上市首周销售14.4万册,3个月销售近100万册,《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畅销书榜图书;
 从贝里琉岛上牺牲的海军陆战队员路易斯•鲍赛尔到《血战钢锯岭》的原型人物戴斯蒙德•道斯,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是否能“手撕鬼子”,二战时日军战斗力究竟有多强;
 一本正视中国抗战和南京大屠杀的国际畅销书;
 连美国人都感到震惊的对日战争细节,披露投放原子弹始末,多位美国前总统写信表示支持使用原子弹;
伦敦博弈 豆瓣
Five Days in London: May 1940
作者: [美] 约翰·卢卡斯 译者: 王志欣 新世界出版社 2018 - 9
一部现实版的《至暗时刻》
当命运的绞索勒住咽喉,委曲求全还是绝地反击?
这仅是敌我双方的对决,抑或是多方势力的博弈?
以电影般的叙事手法,慢镜头重现“二战”中尤为关键的五天
世界现代史大师解密珍贵史料,解读舆论走向
直击丘吉尔及其内阁如何于重重困难之中重塑欧洲乃至世界的命运
1940年5月24日至28日,命运的绞索套住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咽喉。短短五日,加来的枪声刚沉寂,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命令即下达。世界末日、绝望、黯淡、大势已去,这样的字眼充斥着人们的对话和日记。抵抗还是议和?这个在今天看来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当时却几乎难倒了所有人,博弈无处不在: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苦苦缠斗,同盟国之间相互制衡,各国内部两翼角力,伺机而动成了普遍的策略。
尽管形势危急,大部分人仍心存侥幸,认为站在人类正义对立面的希特勒必将失败,却不清楚希特勒几乎已站在胜利之巅,但有一个人保持着清醒,他便是十几天前才上任成为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他坚持,议和只是权宜之计,希特勒蛊惑人心的力量、德军的势头、德国人积蓄已久的仇恨都被严重低估,邪恶者的失败并非必然结果,唯有反抗者众志成城才能达成。丘吉尔曾被认为是个急躁鲁莽、巧舌如簧的没落贵族,然而正是这位精于文字、口才极佳、带有浪漫主义气息的领袖,在焦灼的气氛中保持了不动摇的姿态,以卓越的个人素质和魅力唤起了内阁成员乃至其他政治家的责任感,扭转了低迷的士气,坚定了英国人“继续战斗下去”的信念。
著名世界现代史学者约翰•卢卡斯摈弃赘述这一时期丘吉尔面前重重困难的传统方式,而是着眼于丘吉尔化解困境的超凡能力。他以富有文学性的语言带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人心惶惶的岁月,一小时一小时地展开这五天在唐宁街10号发生的重要事件,通过紧凑的叙事结构,辅以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回忆录、报纸和大众观察报道,重现了英国政府内部的决策氛围和普通英国人的状态,开创性地证实了这几日在“二战”进程中的戏剧性和重要性。
我认为约翰•卢卡斯是影响整整一代人的杰出历史学家,事实上,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学者。
——雅克•巴尔赞(Jacques Barzun),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从黎明到衰落》作者
约翰•卢卡斯是一位无可比拟的视角新颖、知识渊博的当代思想家。
——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美国文化批评家、《格调》作者
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剧……卢卡斯讲述的不是新的故事……但他把这段历史演绎成了一出令人难忘的戏。
——M.F.佩鲁茨(M.F.Perutz),《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布拉格之冬1937-1948 豆瓣
Prague Winter: A Personal Story of Remembrance and War, 1937-1948
作者: 玛德琳·奥尔布赖特 (Madeleine Albright) 译者: 一熙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8
《布拉格之冬》是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发现其家庭犹太身世后,回忆其童年时期以及祖国捷克斯洛伐克的一段历史往事:从布拉格的一山一水,一街一景为记忆的起点,揭开了德国以保护丹麦的苏台德区德意志人为借口,逐步拉开入侵丹麦乃至整个欧洲的野心和计划。全书感情真挚,引发对战争、人性的深思,并穿插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
二战图文史 豆瓣
The Second World War:The Complete Illustrated History
作者: 理查德·奥弗里 译者: 朱鸿飞 金城出版社 2015 - 10
从战前各大国的政治角力,到1939年德国对波兰的闪电战,再到1945年日本遭原子弹轰炸后投降,直至战后国际大审判及全球政治格局,本书讲述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前因后果和具体过程。全书共分上下两册,囊括了120个关键主题,包括超50幅特制战争态势图、100余种战时物品图(武器、徽章、制服和勋章)、约120个大事表、近200份档案资料和1000多张珍藏图片以及数十万文字,展现了一部全景式的二战图文史。同时,作者也用了一定篇幅讲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尤其是国共两党的抗战活动,并如实记录了日军的战争罪行。
本书叙述简洁、图片独特、编排实用。它由欧洲文理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世界知名史学家理查德·奥弗里担纲文字主编,大不列颠帝国战争博物馆(IWM)提供大量珍藏影像资料,堪称一部与众不同的二战史权威著作。
日本人口述“二战”史 豆瓣
作者: [美]田谷治子(Haruko Taya Cook) / [美]西奥多·F.库克(Theodore F.Cook) 译者: 小小冰人 等 重庆出版社 2018 - 1
直面黑暗,为真实的历史发声 数百位日本亲历者首度公开血腥残酷的战争经历 二战中,日本对亚太地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创伤延续至今。然而日本官方自始至终都对战争的根源、过程、代价以及后果避而不谈,更从未表达过任何歉意。为何会如此?而与之相反,被拖入战争深渊的日本平民,在数十年后回顾那场战争时,用得更多的词是难以启齿、不堪直面? 本书堪称一部开创性的口述史,西方著名历史学家西奥多·F.库克夫妇通过实地走访数百位日本本土的战争亲历者,参考众多未曾公开的信件、遗嘱、日记、笔记、政府档案等,力图重现战争全貌,并首度公开当今日本人回忆“二战”时的矛盾心态。本书的受访者众多,从外交官到神风特工队队员、731部队军医、战俘监管员、侵华士兵等战犯,从核弹受害者到记者、学生、慰安妇、在华商贩、画家等,他们都从自己的视角讲述了那场隐秘而绝望的梦魇: 731部队在华进行活体实验的真相; 在中国进行毒气战的具体细节; 以南京大屠杀为代表的人道毁灭大屠杀详情; 日韩慰安妇的受过的屈辱; 神风特攻队队员自杀冲击盟军的心路历程; 盟军逼近,平民在当局宣传下互相残杀的细节; …… 这些活生生的个体经历,直观地展现了以侵华战争为开端的战争冲突,是如何残酷地毁了包括日本平民在内的东南亚百姓的悲剧,呈现了日本官方的战争观点与民间口述之间的巨大矛盾。 失去理智的屠戮梦魇 不堪回首的堕落与恐惧。
雅尔塔 豆瓣
Yalta: The Price of Peace
作者: [美] 沙希利·浦洛基 译者: 林添贵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3
从1914年到1945年,世界经历两次大战的浩劫,人们从未如此渴望和平。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和平曙光初现,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带着精明的谈判代表,在雅尔塔举行秘密会议。短短八天里,三巨头手握大小不等的筹码,时而两两联手,时而互相背叛,时而强硬,时而妥协,在理念与现实、道义与利益、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之间摇摆权衡。他们想尽快结束战争,想维护战胜国的利益,还想遏制一切战争的根源,而这一切,都是以小国的利益为代价的。波兰、德国、中国……许多国家的战后轨迹就此改变。
会议结束时,与会者充满了乐观的希望,他们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也相信雅尔塔精神所代表的妥协和谅解,将成为战后盟国关系的基础。然而,1947年,铁幕降下,冷战开始。雅尔塔成了错失和平机会的象征。
哈佛大学东欧史专家沙希利•浦洛基则要为雅尔塔会议正名。他梳理苏联解密档案、各国政府文件、与会者回忆录和未发表日记,生动重现了这场争议极大、影响深远的会议。他重建当时的情势,从会议参与者的选择、计算、利益、理念出发,证明雅尔塔虽是通往分裂、危险的世界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却绝非冷战的肇因。实际上,与会者协助结束战争,建立了经由谈判得到的和平环境,尽管和平仍有缺憾,但在当时的情形下,恐怕不会有更好的结果了。当然,这场意在为和平铺路的会议,也为达成和平付出了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