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美國的反智傳統 豆瓣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9.0 (12 个评分) 作者: 理查.霍夫士達特(Richard Hofstadter) 译者: 陳思賢 八旗文化 2018 - 7
從美國建國歷程、宗教傳統、政治體制、與商業精神中,探詢美國的反智根源。
「這是美國史學史上一部傳世的傑作……是想瞭解今天美國的人所必須閱讀的一本書。」--余英時
「本書內容不但深深吸引我,也解答了我在美國生活時心中所累積的若干疑問,真的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本書譯者、台大政治系教授陳思賢
從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開始,近代文明就一直是以理性思辨與知識探索為前進的動力,並締造了輝煌的成果。到了當代,美國又以其發達的學術、科技與物質生活為其佼佼者,特別反映在它擁有傲視全球的頂尖大學與最多的諾貝爾獎桂冠之上。然而,另一方面,美國文化在世人心中卻少以精緻、優雅聞名,訴諸實用與庶民品味的大眾化商品與娛樂才見其所長。近年來小布希的窮兵黷武、川普的粗暴的言論與政策更讓世人驚見美國文化中「反智」的一面,美國社會層出不窮的民粹與暴力事件也令人憂心忡忡。
二十世紀中知名的美國公共知識分子理察.霍夫士達特是少數最早注意到美國文化中的「反智」現象的學者之一。作為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史教授,他深深感受到美國人對純粹的學術--包含深厚的人文學養、抽象的理性思辨、審慎的推敲論證等等--的漠視甚至是敵視,尤其是五〇年代以反共為名卻動輒以知識分子為標把的麥卡錫主義,更另人痛心疾首。他於是於一九六三年出版了這本結合了思想史、社會史、與政治史的《美國的反智傳統》。
《美國的反智傳統》指出,「反智」不只是一時的民粹現象,也未必只是理盲躁動,它反映了美國人在特殊歷史與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傳統。作為一個脫離英國而獨立的新興國家,美國人往往視過往的歷史為落後、腐敗、封建貴族對平民的剝削的累積。基督教在美國蔚為主流的福音教派與振奮派推崇教友發自內心的感動以及與上帝的直接溝通,而揚棄在神學、教儀上的鑽研。傑弗遜、亞當斯、富蘭克林等建國先賢雖然具備偉大的心智,但對平等的堅持使得美國政治很快轉向以純樸、勤奮、踏實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訓練的庶民百姓為主體,哈佛、普林斯頓等東岸名校出身的仕紳則變貶為懦弱、空想、不務實的理論派。對科技的崇拜、對進步的期盼,以及蓬勃的商業文化更將美國的基礎教育導向培育具有實用價值的技能,而輕視博雅的人文薰陶……
霍氏作為偉大的史學家,其傑出之處不僅在於對「反智」做了有系統性與歷史深度的耙梳,更在於他固然一面嚴加批判民粹、保守、反動、極右的思維,卻也試圖挖掘其背後深層的文化與社會背景,予以同情性的理解。這使得本書不但是研究美國文化與思想史的經典,更可以透過它去思考一個更宏觀的主題:「智識」在人類文明中該如何進展?知識分子能在社會上、政治上扮演什麼角色?
《美國的反智傳統》於六〇年代甫上市就造成轟動,並接連獲得普立茲非小說類獎、愛默生獎與希爾曼獎等殊榮。當代華人史學泰斗余英時先生於1975年撰寫的〈反智論與中國傳統〉即是受到本書的啟發。半個多世紀後本書中文版終於上市,讀者將可見其歷久彌新、經得起時代考驗的深厚史學造詣。
專文推薦
1. 余英時
2. 苑舉正(台大哲學系教授)
掛名推薦
1. 楊 照(作家)
2. 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
「這是美國史學史上一部傳世的傑作……是想瞭解今天美國的人所必須閱讀的一本書。」--余英時
「本書內容不但深深吸引我,也解答了我在美國生活時心中所累積的若干疑問,真的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本書譯者、台大政治系教授陳思賢
美国官僚体制 豆瓣 Goodreads
Bureaucracy: What Government Agencies Do And Why They Do It
作者: [美] 詹姆斯·Q. 威尔逊 译者: 李国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9
★ 时隔20余年再版的政治学经典名著
★ 关于美国官僚体制如何运作,以及为何如此运作的经典研究指南
【本书获誉】
威尔逊是我们的韦伯,本书是他的综合性论著……作者笔调轻快但也不留情面且异常严肃地探寻了如何让一个国家运转的动因。——丹尼尔•P.莫伊尼汉,美国参议院
在对各级官僚政府的有趣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审视方面,本书堪称是个宝库。——R.科尔特•柯克伍德,《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对于那些尝试了解美国国家管理的美国人或其他国家的人,本书无疑是不二之选。——亚伦•韦达夫斯基,《洛杉矶时报书评》
精明的和创造性的综合推理,下笔千言,行文流畅,字里行间蕴含丰富的、引人注目的洞察力。——玛莎•德斯克,弗吉尼亚大学
威尔逊是一位思路非常清晰的思想家。在可预见的未来,几乎没有其他人能对如此纷杂的政府机构精通至此。——汤姆•彼得斯,《华盛顿人》
【内容简介】
詹姆斯•Q.威尔逊在掌握大量史料以及结合自身数十年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以通俗、简明的方式阐述了一种关于官僚机构行为的理论,呈现了美国诸政府机构——如美国军队、监狱系统、林务局、缉毒局、国务院、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环境保护局、社会保障总署、联邦贸易委员会等,以及国会、总统和法院系统——如何运作以及为何如此运作的生动图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关于美国官僚体制的重要且经典的研究指南。
【编辑推荐】
本书英文版第一次出版于1989年,国内曾在199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译者为张海涛等,译为《美国官僚政治: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属资中筠主编的“美国研究丛书”之一。此次的译稿是在2000年英文版的基础上翻译而成,收录了作者最新撰写的序言。作为美国官僚体制、政府组织机构研究的重要著作,上一本中文版距今已有二十余年,因此有再版之必要,而在新的序言中作者也介绍了过去20世纪最后十年中美国未改善政府机构管理所做的最新努力。
至高权力 豆瓣
Supreme Power: Franklin Roosevelt vs. the Supreme Court
作者: [美] 杰夫·谢索 译者: 陈平 文汇出版社 2019 - 8
21世纪公民必修课 | 应维护司法独立,还是为了时代所需屈就于政治强人?
白宫版“权力的游戏” | 当三权分立变为三权分裂,美国政坛的巅峰权力对决
...................
☆ 克林顿眼中最雄辩的史学家,罗德学者生涯代表作
☆ 颠覆罗斯福伟人形象,普利策得 主盛赞:一整代人才会出现一次
☆ 《纽约客》《纽约时报》年度之书,美国众媒齐声褒奖
☆ 入围“绿包奖”,被《九人》作者图宾誉为“21世纪公民必修课”
☆ 启发当下的及时雨,法学泰斗理查德·波斯纳罕见推荐:来得正是时候
...................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股市暴跌,银行倒闭,失业率飙升。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临危受命,上任总统后开始实施一系列新政,改善民生经济。
1935年,最高法院在多个判决中阻击新政,削弱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新政严重受挫。
1936年,罗斯福以绝对优势连任总统,登上权力的巅峰,开始酝酿反击最高法院,一场最高领袖与最高法院之间的对决就此展开:报刊和电台煽风点火,国会陷入没完没了的争吵,罢工和暴力事件此起彼伏;与此同时,海外法西斯势力崛起,有关罗斯福将通过干预司法以实现独裁统治的谣言四起,民主制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通过研究大量的手稿、信件、从未出版过的日记,以及对各种司法记录和新闻报道的详细调查,杰夫·谢索再现罗斯福、白宫幕僚、大法官、议员、政治投机分子、媒体大亨等人物,重绘193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的真实面貌,全面展示美国政府三大分支之间极具张力、互相制衡的角斗。
美国,这个三驾马车齐驱的国家,迎来了历史的转折点:是应为了时代所需而屈就于政治强人,还是维护司法体系的尊严和传统?
...................
《至高权力》是一部杰出的著作,与我们这个时代息息相关。杰夫·谢索是他那一代人中最雄辩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对总统一职以及政治、原则与个人性格这三者间的相互作用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在这部了不起的著作中做出了栩栩如生的描述。——比尔·克林顿,第42任美国总统
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对我们当下的经济形势及其政治问题都有很大的启发。同时,它读起来也十分精彩。任何对罗斯福、新政、1930年代、国会、总统、大萧条、法官、最高法院或宪法感兴趣的人,都会对本书爱不释手。 ——理查德·波斯纳,美国法学界权威
杰夫·谢索有着小说家的眼力、历史学家的谨慎及博客作者的精力。《至高权力》令人赞叹地重现了一场20世纪的重大政治和法律斗争。富兰克林·罗斯福填塞法院计划的故事是21世纪的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杰弗里·图宾,《九人》作者
一整代人才会出现这么一部开创性作品,对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事件重新进行重要解读。谢索笔下这个罗斯福填塞法院计划的故事,就如同从未被写过一样。这部历史著作相当了不起。——多丽丝·卡恩斯·古德温,普利策奖得主
谢索成功还原了这次大辩论的氛围,即使是那些已经知道此事结果的读者,也很难不去感受这场对决的硝烟。——《纽约时报》
引人入胜,高度精准。——《纽约客》
谢索给一场旧时的斗争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体现了智慧的交锋,读来让人心潮澎湃,是数年来有关最高法院的最为精彩有趣的著作之一。——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一部令人心潮澎湃的政治史,将一段法律与政治交缠的历史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本书对富兰克林·罗斯福政治生涯中的最重大失败做出了权威的叙述。——《哈佛法学评论》
谢索详尽的研究和娴熟的写作技巧使得本书读来轻松愉悦。书中的故事定会吸引住政治迷们。连好莱坞编剧也无法写出比这更戏剧性的结局了。——《华盛顿时报》
谢索是个绝妙的讲故事好手,他使读者置身于那场宪法斗争的关键场景中——宣读重要判决的法庭、罗斯福及幕僚酝酿填塞法院计划的烟雾缭绕的会议室、正反两方争夺立法优势的国会大厅,因而让书中情节栩栩如生。——《波士顿环球报》
美国陷阱 豆瓣 Goodreads
LE PIÈGE AMÉRICAIN
7.6 (36 个评分) 作者: [法] 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 / [法] 马修·阿伦 译者: 法意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5
2013年4月14日,美国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法国阿尔斯通集团锅炉部全球负责人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刚下飞机就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逮捕。 这场抓捕不仅仅是针对他个人的行为,而是美国政府针对法国阿尔斯通的系列行动之一。之后,美国司法部指控皮耶鲁齐涉嫌商业贿赂,并对阿尔斯通处以7.72亿美元罚款。阿尔斯通的电力业务,最终被行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收购。阿尔斯通这家曾经横跨全球电力能源与轨道交通行业的商业巨头,因此被美国人“肢解”。而皮耶鲁齐直到2018年9月才走出监狱,恢复自由。 在《美国陷阱》一书中,皮耶鲁齐以身陷囹圄的亲身经历披露了阿尔斯通被美国企业“强制”收购,以及美国利用《反海外腐败法》打击美国企业竞争对手的内幕。 这是一场隐秘的经济战争。
活着回家 豆瓣
作者: [美]列斯特·坦尼 译者: 范国平 重庆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是列斯特·坦尼博士花费50年时间查阅大量档案,向亲友和战友征集资料,结合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在战俘营中偷偷写下的日记写成的有关巴丹死亡行军的珍贵回忆录。巴丹死亡行军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确认的、与南京大屠杀并列的日军战争暴行。
二战期间,守卫巴丹的美菲联军在弹尽粮绝之后被迫投降。日军强迫这些精疲力竭的战俘长途行军。路况糟糕,身体疲乏,缺少食物和饮水,日军随意呵斥、抽打、屠杀战俘,惨无人道。
在被送到日本福冈县大牟田17号战俘营后,坦尼和同伴被迫深入地下采煤。他冒着生命危险,利用日语能力和交际手腕,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地下交易网络,与日本看守和矿工做生意。地下市场的主要流通货币是香烟,价值最高的交换物是米饭,战俘们的牙膏和鞋子很受日本人的欢迎。坦尼细腻的笔调,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当图书进入战争 豆瓣 豆瓣
When Books Went to War: The Stories that Helped Us Win World War II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莫里·古皮提尔·曼宁 译者: 犹家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一段炮火纷飞之下仍要读书的动人往事
一场图书与赢得和平的奇妙联结
一段激动人心的二战奇闻
献给所有爱书、捍卫自由之人的精神之书
【内容简介】
二战期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在欧洲大肆焚书,义愤填膺的美国图书管理员闻讯,组织了“胜利图书运动”,募集了2000万本精装书,送往国内外军事机构。然而,图书数量、种类远远不能满足士兵的需求,而笨重的精装书也难以在战场上携带。
为此,美国图书协会与美军展开了一个非比寻常的“军供版图书”项目:为参战美军提供小巧、轻便的特制平装书。至二战结束,1200种不同主题,覆盖各个阅读领域,共计1.2亿本军供版图书为士兵带来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与绝无仅有的阅读体验。在诺曼底登陆的等待过程中、在太平洋地狱般的战壕里、在医院、在飞行着的轰炸机上……士兵们都在读军供版图书,并给作家寄去洋洋洒洒的读后感,而很多作家都会认真回复每一封来信。
《了不起的盖茨比》火了起来,《布鲁克林有棵树》的作者贝蒂•史密斯成了全民偶像……军供版图书不但帮助美国赢得了战争,让一批作者成了畅销书作家,而且推动了出版行业平装书革命,使阅读习惯从知识分子扩展至整个民族,创造了新一代民主的读者,帮助欧洲出版业浴火重生。本书为历史爱好者与爱书之人讲述了一段激动人心的二战奇闻。
【编辑推荐】
1. 献给所有爱书、捍卫自由之人的精神之书。战火终将熄灭,而图书永存。一段图书与战争的动人往事,一个文化软实力的最佳诠释,一场没有硝烟的平装书革命。炮火纷飞之下、泥泞之中,士兵们平静读书的场景,给人极大冲击;当时那种对阅读的如饥似渴,依旧打动人心。
2. 图书与赢得和平的奇妙联结中,看图书如何成为战士们“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诺曼底登陆的等待过程中,在太平洋地狱般的战壕里,在医院,在飞行着的轰炸机上……士兵们都在读书。读书既帮助士兵度过了战争的等待间隙,也抚平了战士的情绪,激励了士气,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同时使阅读习惯从知识分子扩展至整个民族,为战后培养了一代新的读者。在这里,图书便是另一种武器。
3. 随书赠送笔记本,还原军供版图书的特殊版式、厚度和质感。二战期间,为了使图书便于携带、翻阅,尤其考虑到需适应战时环境、光线,美国印制了特殊版式的军供版图书,只为给士兵提供最佳阅读体验。本书此次加印随书赠送的笔记本,仿照“军供版图书”样式印制,让读者对该版本有更直观的认识,体会战时图书细节设计的用心,同时感受图书带来的振奋力量。
【媒体推荐】
引人入胜……为我们审视战争的磨难和书籍的力量提供了一个新颖独到的视角。
——《柯克斯书评》
行文如流水,研究细致入微,在依托第一手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此书将二战文化中不为人们所熟知的部分依数呈现在读者面前,栩栩如生。结论:此书可读性强,妙趣横生,对任何对战争大后方故事感兴趣的藏书家或历史学者而言,都是一部完美之作。
——《图书馆杂志》
无论你是否爱读书,都会被这个经无懈可击的调查而写成的故事打动。曼宁不仅为我们照亮了二战历史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尘封片段,也提醒现今在电视、电影等娱乐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里生活的我们,文学曾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
——《娱乐周刊》
曼宁不仅把这段平淡无奇的战争经历描绘得精彩纷呈、跌宕起伏,而且也可作为一部文化史,在很大的程度上对现代美国做出了阐释。
——今日美国网
阿登之战 豆瓣
Battle: The Story of the Bulge
作者: (美)约翰·托兰 译者: 张怀博 孙琦 张雯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 - 2
普利策奖得主 约翰·托兰书写二战历史的先驱开拓之作
畅销欧美40年销量300万,二战历史写作的典范之书
国内初次翻译出版,再现二战西线战场经典战役全过程
德意志帝国孤注一掷的“豪赌式”战地反攻
终结希特勒野心与纳粹命运的冰点铁血大战
阿登之战被誉为“美国二战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役”。
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托兰十五年潜心写作,十万英里行程,千余次采访战争亲历者,全方位视角记录“二战”欧洲西线战场最大规模的攻防战役,再现第三帝国走向毁灭前的“困兽之斗”。1944年是二战的西线战场最为重要的决胜之年,第三帝国统帅希特勒决定孤注一掷,来一场“豪赌”,其将全部精锐投入一场绝地反击战——阿登战役之中。在这场战争中,盟军经受了巨大的生死考验,双方的坦克大战和战壕战空前激烈,举世瞩目。约翰·托兰通过全局视角的一则则故事讲述了美军士兵最后如何扭转战局。
约翰·托兰这一位战争历史学家,他将参战者的真实经历记录下来,描绘出一幅宏观的二战全景图。
——《泰晤士报》
本书讲述了阿登战役的危险与疯狂:战局混乱不堪,连参战各方也无力把控。所幸,战役成为了一段独一无二的历史;至于人们在其中经历了何种悲欢离合,则由约翰·托兰为我们娓娓道来。
——《纽约时报》
在二战文学层出不穷的今天,本书首开先河,讲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在这片惨烈的阿登战场,美国人经历了何等残酷、孤独而顽强的战斗。情节扣人心弦,一经开卷,再难释手。
——《旧金山纪事报》
托兰敏锐地把握住战争的各个方面:小型冲突、英勇事迹、人性的善恶、官方的对话谈判、决策者的举棋不定、纳粹的狡诈,以及盟国的混乱。这些事件相对分散,看似毫无关联;而托兰却将其串联成了完整的“阿登战役”。
——《科克斯书评》
飞虎队 豆瓣 Goodreads
Flying Tigers Claire Chennault and His American Volunteers, 1941-1942
作者: [美] 丹尼尔·福特 译者: 叶蔚然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8
全新修订的“飞虎队”研究权威专著
荣获1991年航空作家协会杰出著作奖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段扣人心弦的冒险历程,这是一个充满勇气和胆量的故事,这是一部经过全面修订和更新的关于飞虎队的权威史著。作者广泛参考了美、日两国的历史档案,并采用了大量当事人的回忆录和访谈材料,拨开环绕在飞虎队周围的层层历史迷雾,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为了使这部著作与时俱进,作者又根据美国、英国和日本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修订。包括埃里克·希林和特克斯·希尔在内的美国志愿航空队老兵提供了很多新材料,加上新近发现的日本和新西兰飞行员的回忆录,使得本书呈现的历史面貌更加丰满。
………………
※媒体推荐※
“一部一流的史著。”——《波士顿环球报》
“精心研究,小心引证。”——《华盛顿时报》
“毫无疑问,这是目前为止最可读、最全面的解读。”——美国《航空航天杂志》
关于陈纳德和飞虎队的著作、论文、电影以及电视节目可谓层出不穷,但该书并不是又一本一味颂扬的著作。作者试图拨开环绕在飞虎队周围的层层历史迷雾,力求还原那段历史的真实场景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美国《图书馆杂志》
每一页都包含着新鲜的趣闻和久被遗忘的历史细节……一部引人入胜的佳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杂志
美国人的性格 豆瓣
作者: 费孝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7
本书由《初访美国》、《美国人的性格》等部分组成,是费孝通先生在美国读书和考察的笔记,着重对比了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美国人与欧洲人的区别,分析了美国人的性格、政治制度、文化特征、美国对世界工业文明、世界未来文化的影响。同时本书还处处拿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作对比,让人更加清楚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有利于人们对东方文明的重建和西方文明的出路的思考。
皮毛、财富和帝国 豆瓣
Fur, Fortune, and Empire: The Epic History of the Fur Trade in America
作者: [美]埃里克·杰·多林 译者: 冯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5
★★★荣获奥斯卡十二项提名的《荒野猎人》背后残酷、血腥的皮毛交易史,更是一部北美殖民扩张的历史
【内容简介】
在《毛皮,财富和帝国》一书中,埃里克·杰·多林记录了旧的毛皮贸易的兴衰。海狸、海獭和水牛被屠杀,它们珍贵的毛皮被制作成奢侈的帽子、大衣和雪橇毛毯。阅读这本书,就可以理解殖民者是如何开发、利用北美殖民地并在此定居,以及在此过程中原住民印第安人也因毛皮贸易的兴起而交替地变得 富裕或者被剥削。正如多林都揭示的,既是经济的灵丹妙药也是一种造成毁灭的药剂的毛皮,与美国历史上的诸多关键性事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法国与印第安人之间的战争,美国革命,1812年战争,同时也和天定命运的拖拽和西部开发有关。
【本书获誉】
本书与多林另一本关于美国捕鲸行业历史的著作相得益彰……作者梳理了能够提供皮毛的哺乳动物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崛起与扩张中发挥的作用……对一段容易被忽视的血腥年代的精彩而及时的描绘。
——里克·伯恩斯(Ric Burns),纪录片制片人
埃里克·杰·多林对于这个国家的皮毛交易历史的精彩论述是关于这个美国最令人着迷的行业之一的最受欢迎的流行历史著作……昨日胜景的完美重现!
——詹姆斯·A.汉森(James A. Hanson),皮毛交易博物馆首席历史学家
出色的叙事技巧,将美国皮毛交易在经济、环境和政治层面的丰富内涵融合进引人入胜的故事……历史题材写作的最高境界。
——彼得·德鲁米(Peter Drummey),马萨诸塞州历史学会斯蒂芬·T.赖利图书馆馆长
《皮毛、财富和帝国》内容全面、研究深入,是关于北美洲皮毛交易的可读性极高的历史著作,这段历史是解释美国成为一个大陆国家的关键一环。
——罗伯特·M.尤里(Robert M. Utley),国家公园管理局前任首席历史学家
战争的余烬 豆瓣
Embers of War: The Fall of an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s Vietnam
作者: [美]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 译者: 詹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10
一场横跨20世纪中叶、驱动国际事务中各股政治力量的传奇战争
深入讲述法兰西殖民帝国如何衰落,而几任美国领导人又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发起一场成熟战争之路的非凡著作
2013年历史类普利策奖得主
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弗朗西斯•帕克曼奖、美国图书馆巴黎图书奖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亚瑟•罗斯图书奖
入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坎迪尔历史文学奖决选名单
《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环球邮报》年度好书
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历史著作之一
本书获誉
对于法国殖民秩序摇摇欲坠、一连串美国领导人一步步探向全面战争的道路,这本历史著作做出了平衡而深入的研究。
——2013年普利策奖评语
这本有关当代史的伟大著作融合了强有力的叙事推力、深厚的学术权威和淡定的阐述自信。
——2013年弗朗西斯•帕克曼奖评语
在《战争的余烬》中,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讲述了越南在20世纪的悲剧,从1919年巴黎和会遭到漠视,到1945年被法国重新占领,再到20世纪60年代不可避免地成为冷战祭坛上的牺牲品。这则史诗般的传奇论及的是错失的机会、自我中心与无谓的消耗,它指出的是愚蠢而非邪恶在人类历史事件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战争的余烬》深入详尽、笔法老辣,充满戏剧张力,是个强有力的警世故事。
——入围2013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Lionel Gelber Prize)决选名单,评审团评语
出类拔萃……极具洞察力……《战争的余烬》是令人惊叹的跨国研究结晶,写作清晰而又全面。全书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分析视角……一部杰作。
——《华盛顿邮报》,戈登•戈德斯坦(Gordon Goldstein)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的精彩著作《选择战争》(Choosing War,1999)记录了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对越战争如何逐步升级。而《战争的余烬》是一本更加令人钦佩的作品,它讲述的是法国在越南的冲突以及美越战争的开始……这是对该时期刻画得最翔实的历史作品。……他有力地描绘了这场可怕而又徒劳的法国战争,美国人从中并未吸取多少教训,而是一点点滑向在越南的战争深渊。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之选),艾伦•布林克利(Alan Brinkley)
对(越南)1940~1960年这个关键的形成阶段的盖棺论定之作……清晰而生动……随着美国在越南干涉日甚,在越南战争问题上极受推崇的学者兼记者伯纳德•福尔写道,美国人“做着跟法国人不同的梦,走的却是同样的道路”。弗里德里克•罗格瓦尔有力地解释了这句话的来由。
——《旧金山纪事报》,加里•R.赫斯(Gary R.Hess)
关于法越战争、美国卷入以及美国主导的这场战争的起源,《战争的余烬》是目前最翔实的专著……本书令人信服地讲述了两场越南战争中极度不道德的故事,比此前其他所有书都更为全面。由于其他很多同主题书籍(其中有些成书于50多年前)已经十分出色,这本书堪称成就斐然。
——《纽约书评》,梅兆赞(Jonathan Mirsky)
引人入胜的皇皇巨著……罗格瓦尔的写作带着雄心勃勃的视野和挖掘适当细节的直觉……如果说罗格瓦尔早期的作品是在一众著作中有其自身地位的话,《战争的余烬》一书就堪称一览众山小……如果当年能强制肯尼迪和他的政策制定者们阅读此书,将会发生什么?
——《国家利益杂志》
全面、清晰地回顾40年的历史,美国在东南亚的冒险最终不可避免……罗格瓦尔的语句洗练、逻辑紧凑、口吻严厉、视野深远,同时又不乏同理心。
——《越南杂志》
我们是那么轻易地忘记了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事件不断累积,每天有新的战役打响,随时需要做出新的决定——很快,一切都开始加速发展。康奈尔大学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从边缘后退了一步:不同于大多数越战研究将核心放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上的做法,他一直回溯到二战,为美国如何设想自身加入越战提供了一幅新颖的画卷……《战争的余烬》为大量越战论著中只用几句或几段匆匆带过的论述骨架增添了丰富的血肉……非常惊人。
——《越战老兵杂志》
笔法精妙,对我们在越南的悲惨经历做出了全新诠释,有理有据。
——《书单》
罗格瓦尔巧妙地呈现了这场战争的根源,那就是美国对法国的殖民经历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出版人周刊》(星级书评)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搜集了大量美国、法国和越南的文献资料,精彩地讲述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九年战争,以及在此期间美国的议员们何以放任这个国家一点点地深陷泥潭。
——《闪亮的谎言》(A Bright Shining Lie)作者、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尼尔•希恩(Neil Sheehan)
辛普森:美国制造 (2016) 豆瓣
O.J.: Made in America 所属 : 辛普森:美国制造
9.6 (187 个评分) 导演: 伊斯拉·埃德尔曼 演员: O·J·辛普森 / 罗伯特·卡戴珊
继《纽约灾星》和《制造杀人犯》 之后又一部极佳的纪录剧集。本作是导演伊斯拉•埃德尔曼摄制的5集纪录电视电影。将震惊美国的著名橄榄球运动员O.J. 辛普森杀人案事件再度搬上荧幕,通过对辛普森人生轨迹的深入展现,探究美国社会最关注的两个话题:种族和名人……
歌厅 (1972) 豆瓣 TMDB
Cabaret
8.9 (180 个评分) 导演: 鲍勃·福斯 演员: 丽莎·明奈利 / 麦克尔·约克
其它标题: Cabaret / 酒吧间
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柏林,纳粹势力正在兴起。美国女艺人Sally(丽莎·明奈利 Liza Minnelli 饰)是一家俱乐部的舞女,非常受欢迎。刚刚来到柏林的英国男教师Brian Roberts(麦克尔·约克 Michael York 饰)碰巧成了Sally的室友,他 以教英语来养活自己。Sally诱惑Brian没有成功,于是怀疑他是个男同性恋者。Sally和她的一个朋友Max(赫尔穆特·格里姆 Helmut Griem饰)发生了关系,后来她发现,Robert也和Max发生过关系。另一边,一个犹太人Fritz爱上了Robert学生Natalia,一个有钱的犹太小姐。为了和Natalia在一起,他从一个基督教徒转变成犹太教徒。Sally怀孕了,但她却不知道孩子是Robert还是Max的。纳粹在德国的势力越来越盛,Robert决定带Sally回英国.....
本片被提名1973年奥斯卡十项大奖,最终赢得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八项。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 豆瓣 Goodreads
China 1945
8.4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伯恩斯坦 译者: 季大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3 其它标题: 中国1945
194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之年,也是中国国内政治形势风云变幻的一年。对日作战的胜利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最终的和平,内战的阴影开始在中国上空笼罩,原本就复杂的国共两党关系更因美国和苏联的介入而增加了更多变数。《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作者理查德·伯恩斯坦用引人入胜的笔调描述了这个美国与中国关系的转折之年,他认为,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不仅彻底改变了中美之间的关系,也永远地改变了东西方关系的走向。

在《中国1945》一书中,作者从1944年年底至1945年年初的畹町战役写起,然后回顾了中国在二战中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接着对二战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变化、中国通们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建议及争论等诸多内容进行了考察,讲述了有关1945年所发生的急剧变化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精辟地分析了其中纷繁杂乱的构成要素,如美国外交官、军事领导人和舆论制造者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为影响中国未来走向的各种力量之间的交锋,等等。作者,在1945年所发生的事情,不仅彻底改变了中美之间的关系,也永远地改变了东西方关系的走向。

作者在书中挑战了我们熟悉的现代中美关系起源的看法。他认为,以下两种观点,即与共产党人合作能避免中国一边倒向苏联,或者给予蒋介石政府更多支持能够避免其垮台并能建立一个亲美国的中国政府,进而可以避免之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发生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决定中国未来结局的绝不是美国政策,而是存在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自身的力量,并且,拥有巨大但并非无限的实力的美国,从来就没有对中国实施决定性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