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今朝风日好 豆瓣
8.1 (28 个评分) 作者: 董桥 作家出版社 2008 - 1
在《今朝风日好》这本书中,董桥开始带读者走进他的书房,听他讲搜集古书旅程中的“00七”故事,听他说皮革说装帧说纸张说书瘾。
书名取自丰子恺的“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这是今天的董桥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依然执着的美好期盼。
内附董桥专为作家版《今朝风日好》设计的一枚精致藏书票,这也是董桥在海内外出版过的众多著作中的第一枚藏书票。
2012年7月5日 已读
"买到一本private press的旧版好书伦敦天色再灰我们心中总是一片春暖” 所谓痴迷的幸福
随笔
这些人,那些事 豆瓣
8.5 (240 个评分) 作者: 吴念真 译林出版社 2011 - 9
吴念真累积多年、珍藏心底的体会与感动。
他写的每个故事,都蕴藏了我们无法预知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
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种种,您将学会包容、豁达与感恩……
本书是吴念真导演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最大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
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这些人和事,透过他真情挚意的笔,如此跃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泪交织的同时,也无可取代的成为烙印在你我心底、这一个时代的美好缩影……
特别收录 吴念真近年唯一小说创作《遗书》,写下对胞弟离开人间的真情告白
特别邀请 作家雷骧绘制插画,看两位大师以图文激荡出精采火花
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这些人,那些事》
纽约琐记(修订版) 豆瓣
8.2 (5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这本书是陈丹青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他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和其它几本书相比,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修订版全部删除。
2011年11月27日 已读
厚厚一本看到后面就觉疲软了...
陈丹青 随笔
我知道你明天干了什么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柳文扬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 - 10
本书由一系列颇具感染力的科学随笔汇集而成。书中文章的视角相当独特,且文笔优美,幽默风趣。作者用一颗嬉笑怒骂的常人之心,撷取历史长河中的点滴,娓娓道来,细述科学的真义。全书极具特色而又亲切感人,能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阅读乐趣。
【目录】
闪光的生命(代序).
我们还在旅途中——科学的研究方法
托·阿·爱迪生VS哈利·波特——技术、魔法大比拼
神坛下的丘比特
100个“为什么不”——怀疑论者的颂歌
我与催眠者
镜子和旋梯
人与非人..
痛,并活着
我知道你明天干了什么
最伟大的战争
轻装向彼岸
龙迹
让尸体说话
捕风捉影——谁说他们曾来过?
看不见的手
白色链条——最后的遗产
附录:纪念文扬...
送你一颗子弹 Goodreads 豆瓣
8.2 (521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1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汪曾祺:文与画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 3
有人说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他自己也说:写字、画画、做饭是“业余爱好”他写字、画画,也写过不少谈书画的文章, 都是本书所选。其文之冲淡隽永自不必言,而书画之飘逸也尽可从书中细细体悟。本书还兼选部分谈家事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汪曾祺之为汪曾祺,也是有其家学渊源的。
我们仨 豆瓣
8.6 (612 个评分) 作者: 杨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7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青玉案 豆瓣
4.8 (5 个评分) 作者: 董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董桥记写其集藏古玩的因缘情意,淡笔点染长辈之温情、友朋之相契:梅家灵芝,萱园嫁妆,亦梅先生,乔志高先生,林语堂的半个学生,王世襄的狮子,脂砚斋杏花,倪元璐的字,与陈文岩吹水,老客栈悲歌,徐志摩的旧藏,杨绛先生的来信……富于文人意趣,情韵悠悠,最见精彩。书名借用贺铸名作词牌《青玉案》,老旧的词牌名和他新撰的文玩小品书中重逢,就像一场一见钟情般的艳遇。内地首次引进,精装面世。
近年董桥的新书在装帧上总喜欢花一番心思,仿古典书的皮纸装帧,烫金的封面,实在叫人爱不释手。这本装帧雅致的本子,载有四十四篇董桥的最新文章,带您走进董桥的古董、旧书珍藏的世界。
东写西读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陆灏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1
《东写西读》是作者的一本读书随笔集。全书共22篇,前12篇是读中国书的札记,后10篇是关于西书的札记。作者视野广阔,所读从中国学者钱钟书到西方哲人罗素,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到侦探经典《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所关注的问题大者有梁山英雄的“不好汉”,小者则有关袁枚的胡子。全书篇幅不大,但识见精到,字里行间时时透露出让人兴奋的新见解。如揭示梁山好汉的排名“就是按阶级和贵贱来划分的”,又如以《剧院》中的文字来论证毛姆的同性恋情结。全书文字短小精悍,隽永典雅,是治疗现代都市燥狂症的上好的“心灵鸡汤”。《东写西读》是陆灏“近年杂览闲读所写的读书笔记”,里面充满了这类有趣的中西文史资料,甚至直接就是由“文化八卦”组成的小品,读来让人甚生愉悦——按照“知趣相得”的信条,读书就不妨像陆灏那样。
2011年3月30日 已读
在那漫长的办证过程中就把你看完了...
随笔
那些男孩教我的事 豆瓣
7.6 (27 个评分) 作者: 蔡康永 / 太陽臉 如何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 - 5
一本關於三十三個,不同男孩的散文及插畫。蔡康永將其認識的或不認識的男孩們,那些觸動人心的故事寫了出來。在這些男孩之中,我們或多或少也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有那些男孩的影子,因而勾勒起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
關於那些男孩的記憶,也將成為我們的記憶。
那些男孩,到底教會了他什麼?
這是蔡康永第一次與太陽臉合作的散文繪本書。太陽臉的畫風非常精緻且獨特,相當強烈的個人風格。
作者簡介蔡康永
當過GQ雜誌總編輯、台北之音電台總監。目前主持有「真情指數」「兩代電力公司」「今天不讀書」「康熙來了」「愛的故事」等電視節目。寫過的書有《再錯也要談戀愛》《不乖蔡康永─同情我可以親我》《你睡不著我受不了》《痛快日記》《LA流浪記》。有聲書作品《頑童三部曲》《歡樂三國志 全20冊》。
太陽臉
1970年出生於台中市的公獅子。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畢業,曾任職平面設計公司及中國時報副刊組美術編輯。2000年開始成立個人工作室,專職平面設計及插畫。個人網站:
www.sunny-face.com。
沉默的大多数 豆瓣
9.1 (80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6 - 4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民主的细节 豆瓣 Goodreads
8.2 (392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6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2011年2月1日 已读
没有电脑的日子指着它过的,俺写了好多读书笔记啊><
社会 评论 随笔
小春秋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李敬泽 新星出版社 2010 - 4
中国当代文学“教父”锦心绣口解读传统经典,胡兰成之后最有味道的文字,一世界的热闹一个人的梦......告别百家讲坛式戏说,开启国学新实力阅读。
本书集作者《南方周末》“经典中国”专栏、《散文》“经典重读”专栏等文章而成,读经论道,写史见心,皆多有发明,妙趣横生。文笔蕴藉,性灵踊跃,既深得传统真趣,又切中时代之痒。李敬泽的文字经得起阅读者挑剔的目光,每每给人如沐清风的欣喜,而文字背后的寥廓意境,更非寻常人可至。
2010年8月30日 已读
总觉得文人们一旦刻薄就轻了
历史 随笔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走ることについて語るときに僕の語ること
8.1 (385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1
他以文字名满全球。
他的“蓝调”令万千人神迷忧伤。
文字是他的符号,“跑者蓝调”何尝不是?
不再是浮华迷茫,不再是旖旎感伤,不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写了几十年“别人”的文字,他第一次只写自己:小说之外、故事之外、文字之外,均是不施雕琢娓娓道来,清淡如云,宁静如水……
留德十年 豆瓣
8.2 (43 个评分) 作者: 季羡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不书讯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先生虽言“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集期间。
2010年2月20日 已读
“我总觉得,在无量的,无论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宇宙进程中,我们有这次生命,不是容易事...."
季羡林 随笔
目送 Goodreads 豆瓣
目送
8.0 (490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0
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2010年2月17日 已读
放下书我静静地走到妈妈旁边说,晚上我们一起去遛狗吧
随笔 龙应台
西窗法雨 豆瓣
7.0 (14 个评分) 作者: 刘星 法律出版社 2003 - 2
本书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文章短小、精彩,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作者颇为尖端、颇为前沿的研究心得,在这样的论说里,进入法律的智慧天地,享受智慧的乐趣。
2010年1月8日 已读
和溜在换书节上淘来的。。
法学 随笔
南京人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叶兆言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本书是南京作家叶兆言的散文集。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和敏感多思的作家,叶兆言对南京这个城市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察,对于南京的城市氛围、南京人的性情习俗有着独到的见解。南京人的性格、好恶、习惯以及南京城的历史在南京人的集体无意识中留下的痕迹,都在书中有着细腻的展现,活画出南京人作为一个群体的精神和灵魂。
2010年1月8日 已读
有点小失望,泛泛的一家之言
随笔
亲爱的安德烈 豆瓣 Goodreads
親愛的安德烈
8.3 (337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 [德] 安德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2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2009年9月12日 已读
正赶上看它的最好时机。提摩
随笔 龙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