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抑郁 豆瓣
Overcoming Depression
8.0 (7 个评分) 作者: 吉尔伯特 译者: 宫宇轩 / 施承孙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 1
当你的情绪陷入低潮,被抑郁所控制而无法自拔时,遵循本书所提供的科学步骤,你将迅速从抑郁的漩涡中摆脱出来,使生命重新焕发活力,再现人生光彩。
本书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导你完全走出抑郁:认清自身的抑郁状况,了解抑郁的成因及表现形式,为全面挑战抑郁树立良好信心确定困扰你的心理因素,以认知疗法为基础,为你全面克服抑郁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技术和心理支持针对你的心理状况,设计科学的自助方法。每天坚持实施既定计划,你定能成功地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塑造完美的心理品质。
本书将帮助你进行心灵会诊,消除心理迷雾,摆脱抑郁阴霾,走向健康人生!
2018年11月25日 想读
精神分析辭彙 豆瓣
Vocabulaire de la psychanalyse
作者: 尚.拉普朗虛(Jean Laplanche) / 尚-柏騰.彭大歷斯(J.-B. Pontal) 译者: 王文基 / 沈志中 行人 2001
●導讀
《精神分析辭彙》中文版序
看到我們的《辭彙》於1967年出版後被譯成十五種語言左右,自然感到欣慰。然而,在陳教授與沈、王兩位先生等人的細心照料下,今日中文版的問世為我帶來的卻是一種全然獨特的喜悅。
以中文……。我想是尚.考克多(Jean Cocteau)轉述了畢卡索這個敏捷的回答。在畢卡索的畫前,一位女士以時常伴隨著愚蠢的自信,驚嘆道:「哎呀,完全不懂。難以理解(c'est du chinois. 這是中文)」。對此,畢卡索反駁說:「親愛的女士,中文是一種六億人說的語言」(這應是當時的數字)。
佛洛伊德最初的作品引起同一類的反應,儘管它們不是以相同的字眼表達:荒謬、可恥、無法理解。一如畢卡索,佛洛伊德回答道:「這個你所棄絕的語言,卻正是數百萬人,甚至是所有的人類所說的語言。這是無意識的語言;我竭盡全力使它得以理解,翻譯它──這個陌生、神秘、尤其比其他語言都來得更為生動的語言」。那麼《夢的解析》這部精神分析的初書,若非是對我們的夢與症狀這種「中文」的辨讀,還會是什麼?
新譯本的刊行,也讓我有機會在三十年後就這項需要多年工作──一項因為加深了一段長久的友誼而更令人高興的工作──的計畫所代表的一切,提出幾點評語。
第一點:尚.拉普朗虛與我兩人時常因下列的現象感到惱火:我們的《辭彙》在某些外文版中被稱作《辭典》或,更惡劣地,《百科全書》,就好像我們允諾我們的讀者:「現在你將完全理解精神分析!」的確,辭彙與辭典之間的細緻差異或許似乎微不足道:兩者不都是以字母順序分類的方式,清點整理了日常或專門語言中的字?然而對我而言,兩者之間確實存在一種根本的差異:辭彙,正如其名便足以表示,所針對的是由一社會群體或一個人所確實使用的語彙;例如,我們可說:它豐富或貧瘠。就作者而言,它僅限於抽取出他藉以表達他所想說的話的那些字。將此特徵更推進一些,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辭彙與語言辭典不同,前者所關切的並不在於所有現存的字,而在於一個群體或一個個人賦予其特殊意義的那些字。
這帶領我到第二點。雖然我們的序言說明的很清楚,但某些讀者還是抱怨我們的著作中並未列入包括「夢」、「焦慮」或「愛」等條目。就好像在佛洛伊德的著作中存有一種對夢的創新構想,一種甚或多種焦慮理論,在他之後我們便不再如往常一般理解愛這個字;然而,儘管如此,人們並不因此就暫止不去作夢、愛、恨、或理解焦慮。這些字與現實早已存在許久。明顯地,《辭彙》的目的從來不在於提供一本精神分析手冊,讓人不必閱讀佛洛伊德的著作。它力求引介人們進入佛洛伊德的著作中,並提供一些標記、要點;我必須補充,對我們兩個作者而言,它的意義也正是如此:它是一種研究,而非是先前獲得知識的一種應用。反之,作為對我們而言一種朝向佛洛伊德的運動之回音,我們希望能夠說明我們所分析的概念之運動,這些概念在著作中移置,朝向多種不同、有時甚至相反的方向。這些方向變得豐富,但有時卻變得比它們初現時貧瘠。況且我們所強調的是評註而非定義:前者凸顯出此種思維的運動,而後者在獨厚一個意義的同時犧牲了多義性。
我所專注的正是此種多義性,或者用一種較簡單的字眼表示,這一開展系列的意義。由此引申出我對將精神分析語言變成技術性、專門語言的作法,抱持遲疑的態度:如此的語言,極可能使那些無法掌握它,繼而逸離的人退縮,因為他們只看見一種行話、一種語言牢籠;但精神分析是開放的!我認為,一如所有偉大的作家,佛洛伊德的確特別曲折,甚至顛覆他所使用的字──例如,抑制、投資、對象──然而這些字來自於日常語言,一種共享的語言。我們不要將精神分析語言變成「中文」!它屬於全人類。
讀者無疑地會察覺到,大部分摘錄在這本書中的佛洛伊德文本屬於後設心理學的範圍。它幾乎未提及較為「文學性」、但並不因此便較不「精神分析的」作品,如〈有關衛城之記憶障礙〉或〈無常〉。這是因為我們希望將討論集中在──這也是《辭彙》刻意的限制之一──那些被我們稱為佛洛伊德的理論裝置上。藉由一種更專注於文本而非營造作品的閱讀,其他研究者得以發現某些「意符」的重複出現,或彙整出佛洛伊德所特別強調的隱喻。我們的《辭彙》或許開啟了這些研究途徑。
最後,一個給讀者的忠告:當你們在閱讀佛洛伊德或其後繼者的著作碰到問題時,再參考這本書。尤其,我重複,不要將它當作一本手冊,不要認為藉由修習它你們便可環遍精神分析(永遠不可能結束精神分析!)。另外,當你們作為臨床醫生、哲學家或文學愛好者的經驗,變得足夠豐富與個人化,得以讓你們或許不自知地找到一種專屬於你們的思考與陳述方式、一種同時私密與開向他者的語言時,那麼就忘記這本《辭彙》吧!
尚-柏騰.彭大歷斯
●推薦
佛洛伊德思想之普遍性 /尚.拉普朗虛
由陳傳興教授、沈志中、王文基先生等人組成的優秀團隊之處得知,中文界開始迎向佛洛伊德思想,令我深感欣喜。目睹這部著作參與此一溝通與交流之開端,亦至感榮耀。
作者時常強調,本書志不在成為一部「百科全書」或「字典」,一本關於佛洛伊德及其後繼者所有發現的手冊。是在他們的著作本身中,我們才能覓得其適當的門路,遠越任何摘要。
另一較不廣布但卻更為有害的曲解,在於將本書視為進入某種「語言」的單純途徑。一如本書英譯書名「精神分析語言」(The Language of Psycho-Analysis)。此一曲解立基於一個獨特的見解:佛洛伊德在創立精神分析時,可能只是將人類始終熟知之事物以「其他文字」說出。而此亦假設,佛洛伊德式「言說方式」,一如任何其他言說方式,已經過時或至少可被替代。「人各有其闡述人類永恆真理之論」可為此一看法之箴言。
無論如何,追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師並不如此理解事物。在這樣的作法下,他們訴請一種雙重立足點:在分析實踐中,以及在源自分析實踐的概念性中。
立足於實踐中。因為,偕同佛洛伊德,我們認為,他藉由傳遞給我們的方法,為我們開闢了進入「幾乎無法以其他方式觸及之現象」的門路,亦即通往無意識呈顯之路。
至於佛洛伊德的概念裝置,他則希望能以最接近此一實踐經驗的方式予以鍛造。當然,他使用了德語文字,但他成功地賦予它們精確的形式與語意,正是為了使之契合於此一經驗
本著作能夠被譯為十五種左右大相逕庭的語言,有力地證實了此一概念性、甚至科學性的面向。只需對詞語提出若干確示,來自顯然迥異之文化境域的分析師即可進行討論。
因此我認為,這部著作真正的書名應為:「精神分析主要概念之闡述與評論」。然而這些概念毫不僵化,在佛洛伊德著作中如此,在他之後亦然。
我們在本書首版的前言中提到,在佛洛伊德著作中,這些概念無疑隨著經驗不斷演化,但亦隨著整體理論的結構而變遷。佛洛伊德理論若一有生命體,或更確切地,有若一種精神存在體。它從未有過自然科學理論特具之刻板僵硬。我們所欲掌握的是一種在歷史、在其自身歷史中演化的結構。
「結構」與「歷史」之外,第三個詞彙,我們已於1967年強調過,為「課題」。我們欲藉此指出,遭遇的矛盾不必然為缺陷不足之徵,而經常是存在人類自身中的矛盾符號。我們有關「自我」的長論,無疑是此一觀點最具代表性之作。但在「課題」一詞中──我之後在個人著作中堅持重拾該詞──我們可發現尚有其他兩個觀點。首先,我們應將這些課題與矛盾盡可能推展到極致。「讓佛洛伊德工作」,這是藉由一種毫無保留且始終聯繫於實踐的批評研究,或然地使其他面向、甚至其他概念浮現:一些出現在佛洛伊德著作中,經常隨即被遮蔽但從未被完全棄置的隱伏概念。其次,思想史中此種概念的內在運動,與每一個人的內在運動──當然,首先是佛洛伊德這個人、這位思想家的運動──有若干共同點。例如,生命之初的一個根本觀點,「誘惑」觀點,在佛洛伊德著作之始亦同等重要。但在生命中,一如在著作裡,此一觀點終將被超越──並非就黑格爾辯證之義,而是全然就防禦與抑制之義而言。
在這部著作中我引以為傲的一點,在於盡一己之力賦予這些隱伏但卻根本的概念應有之地位。除了誘惑理論(如上述)之外,尚有欲力與本能之對立、自我保存/性二元論之重要性(此二元論在關於依戀的當代研究中重現其鮮活性)、依附觀念(在我們的著作之前完全被遮蔽)或欲力能量連結的觀念。
我以兩點作為結論:一方面,我所有的後續研究均屬於本研究工作方法學的延續與擴充,亦即在對概念進行討論時,一種──可能的話──嚴謹與大膽兼容的嘗試。因此,在彭大歷斯身旁,我毫不否認這部我完全清楚自己所處的著作。
另一方面,若無精神分析實踐──分析者與分析師的實踐──提供內在滋養,本書將無足輕重。分析是一門奇異的科學,然而與佛洛伊德一同,我堅持主張這是能夠有所進展、發現的科學,而非僅是一種「表述方式」或「書寫方式」。我們知道,至少在法國,有某種對「書寫」狂熱崇拜之浮誇濫用。
總之,希望對於這部著作的反省以及其參考使用(這不是一本旨在徹頭徹尾詳讀的書籍),有助於讓源出西格蒙.佛洛伊德之處的實踐與理論,繼續在其他國家擴散普及。
2018年11月24日 想读
寒冬夜行人 豆瓣 谷歌图书
9.2 (9 个评分) 作者: [意]依塔洛.卡尔维诺著 译者: 萧天佑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3
作者在此书中,借助别出心裁的形式,以读者的阅读经历构成小说的内容,表现艰难的现世生活中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与作为文学接受主体的读者的艰辛处境。
2018年11月14日 想读
智者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 译者: 詹文杰 商务印书馆 2012 - 10
该书是柏拉图晚期的作品,本书所依据的古希腊文版是“牛津古典本”中伯奈特的校勘本,此外还参考了“洛布古典丛书”中傅勒的校勘本,以及坎贝尔的校勘注释本。
2018年11月8日 想读
当Bob来敲门 豆瓣
Bob: no ordinary cat
7.2 (8 个评分) 作者: [英]詹姆斯·波文(James Bowen) 译者: 檀秋文 / 许伟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3 - 10
本书已被译为18种语言,全球销量已超50万册
英国《卫报》和《泰晤士报》相继报道了这个故事
Bob于2013年4月18日获得第一届“英国荣誉动物奖”
一本温暖而心酸的回忆录,讲述了一只受伤的姜黄色猫如何改变了一个流落街头者的生活……
——英国《卫报》
这是一本瞬间就畅销 的回忆录,讲述了他们之间温暖人心的奇遇,同时洞察了街头流浪生活中的不公遭遇。
——英国《泰晤士报》
一个美丽的故事,讲述了动物如何给一个人的生命的意义,并让他摆脱生活的不确定性,给予他的生活真正的意义。
——法国读者Alexoune
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刚开始你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读完。美丽,精致,有趣,令人兴奋!
——意大利读者Staltari Sabina
这本书教导我们,不要看不起那些勉强维持生存的人的人生道路,动物亦有灵魂,一切美妙的众生应该得到尊重和推崇。
——德国读者Petra St?be-Piwerka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很好地表现了身为一个无家可归者的内心的苦恼与对猫的责任感,以及打算认真生活下去的整个过程。
——日本读者松尾智子
-----------------------------------------------------------------------------------------------
伦敦科芬园的街头艺人James结束一天的卖艺生活,疲惫地返回简陋的住处,发现一只受伤的姜黄色的猫蜷曲在他的家门口。他被这只猫充满灵性的注视所吸引。为他取名Bob,并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内,用身上仅剩的钱全力救治这只猫咪,直到Bob康复。
在遇见Bob之前,James是一个消沉的流浪艺人和“瘾君子”,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被毒品、酒精、小偷小摸和绝望包围。Bob的出现,让James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Bob以他与生俱来的灵性和不可思议的影响力,让James再一次感受到社会温情和善良的一面。在与Bob一起生活的5年中,James与Bob真正成为了最亲密的伙伴。他们一起卖艺,一起散步,一起对抗生活的困苦,也一起享受努力的成就与幸福。James靠着顽强的毅力和Bob不离不弃的陪伴,终于戒除了可怕的毒瘾,并逐渐步入正常的生活轨道。
全书真实记录了英国伦敦街头生活特有的辛酸、动荡与不公,然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坚韧而积极的品格,闪烁着动人心魄的人性光辉。在这一人一猫笑中带泪的生活片段中,弥漫着关于生命、责任、尊严与幸福的宏大主题。
-----------------------------------------------------------------------------------------------
你记得自己是如何开始恋爱的,也就该记得自己是如何开始养猫的。我什么都记得,可我还是羡慕伦敦青年James,本书的作者,那只猫的主人。”
——史航
猫的使用说明书里,除了“负责整天卖萌”外,因为鲍勃的存在,一定要加上“治愈人类”这条。治愈效果,轻则帮助戒毒,重则潜移默化中将颓废流浪汉改造为英伦阳光帅哥。另外,鲍勃的故事发生在伦敦,对于中国读者而言,通过这本书还能对这座奇妙岛国的人情冷暖窥知一二。
——嘉倩
本书作者James是一个生活陷入绝境的伦敦吸毒青年,经常露宿街头的他却收留了一只受伤的流浪猫,他的人生因此获得救赎。根据这段真实经历,James写了这本《当Bob来敲门》,仅英文版就卖了25万册,还被译成18种文字。也许唯有动机单纯,才能创造出如此神奇的人生奇迹。
——丁小云
我原以为这就是一个普通的流浪者和流氓猫相依为命的故事,但他们却一页页的融化了我有些冰冷和坚硬的内心,让我懂得,所谓励志,不仅来自于宏大的故事与强烈的对比,还有一种是来自一点一滴的为爱改变,为某种责任而冲破自己的勇敢。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没什么大悲大喜,也没什么震撼人心,但足以让你感到内心被滋润的安慰和美好。
——特立独行的猫
和一只猫建立联系的方式是先给他起个名字:bob。但james走得更远:他和bob一起生活和卖艺,学会了各种语言里“猫”该怎么说,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为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负责。
——囧之女神
Bob从一开始可能只是一只受伤的小猫,然而到最后却成为作者生活希望的所在——这一过程尤其令人感动。一点一滴的记述也许不过只言片语,却见证了人与猫咪一起蜕变的奇迹。
——扭腰客
“只有它会对你完全的不设防,把所有的生命都献给你,你的世界可以有很多,它的世界只有你一个。”
——没头脑也很高兴
2018年11月6日 想读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吳曉樂 網絡與書出版 2014 - 10
為孩子發聲!
別為了考試扼殺你孩子
我寫的九篇故事:
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
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仍在發生⋯⋯
說故事的人,是個證人。她花了七年時間,打開一扇又一扇的大門,走進不同的家庭。在門的背後,她見證了各色光怪陸離的景象:一個每日給兒子準備雞精、維他命的母親,在收到兒子成績單的當下,卻也毫不猶豫地甩出一記耳光;為了安撫雙親,躲在衣櫃裡欺騙別人也傷害自己的兒子;也或許,她看見一種用鈔票堆疊起來的親情⋯⋯她以為她是家教,只需帶給學生知識,沒想到學生及他們的家庭帶給她更多的衝擊。
什麼是教育的本質?愛是有條件的嗎?
本書沒有給家長教條式的叮嚀與建議,只有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是期待我們去凝視一個初衷,靜下來,好好想想,把小孩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
本書特色
。光怪陸離的怪獸家庭,猶如懸疑小說般的教養故事。
。是誰扼殺了小孩?是成績?家長?學校?華人社會虎媽、虎爸的戰歌成了孩子的悲鳴。
。你的孩子,他/她不是你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本書同時寫給父母與他們的孩子,從中必定會找到自己成長時的影子。
。作者臉書追蹤人數破萬、UDN專欄點閱率最高達8萬以上。
名人推薦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
李偉文 (作家)
幸佳慧 (童書作家)
楊翠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駱以軍 (小說家)
盧蘇偉 (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蘇巧慧 (財團法人超越文創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聯合推薦
2018年10月9日 想读
万物:文明 豆瓣
Beta...civilisations:volume I
8.2 (9 个评分) 作者: [德] 延斯·哈德 译者: 徐峰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8
从智人走出非洲到古罗马帝国崛起
从驯服火种到发明轮子
一部来自人类智识又挑战人类智识上限的野心之作
“漫画宇宙史”三部曲第二部上卷
2000多幅手绘漫画诠释400万年进化之美
我感兴趣的是人类奋斗背后的种种动机:贪婪 与好奇、结盟与争斗、保守与叛逆,对权力与财富的追求,还有交流与合作的基本需要。
——延斯·哈德
………………...
※编辑推荐※
★ 2015年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官方入围作品
★ 金、银、铜三色浇筑出的一部进化史:使用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三种贵金属的颜色,手绘2000多幅图画,勾勒出400万年的人类进化史:平均下来,每幅画要讲述2000年的历史
★ 从钻木取火到发明轮子,从结绳记事到帝国崛起:从《创世》结尾走出树丛的人猿,到《文明》上卷结尾归零的钟表:这部没有主角的漫画,主角恰恰是“时间”本身
★ 一部引用和反引用的奇书,充满隐喻的诠释和反诠释:每一个格子都有出处,每一个符号都有所指:从《2001:太空漫游》到《逍遥骑士》,从小布什到甘地,从《银河系漫游指南》到《星球大战》,从达芬奇到蒙德里安,从张晓雨到《高卢英雄传》
★ 不想当艺术史的艺术史,不满足于讲史前史的史前史:一部没有边界的作品
………………...
※内容简介※
《万物:文明》上卷,是野心勃勃的“漫画宇宙史”三部曲之第二部。
它以南方古猿出现为起点,描绘了从人类诞生到古罗马帝国建立期间,长达400万年的人类进化史图卷:从钻木取火到发明轮子,从结绳记事到帝国崛起。
然而它如前作《创世》,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线性叙事,而是借助人类文明史上的各种经典符号、意象,诠释和脚注了一部以金、银、铜三色绘成的,包含2000多幅手绘插图的史前史。
人类在宇宙间并不是孤独的:从《2001:太空漫游》到《逍遥骑士》,从小布什到甘地,从《银河系漫游指南》到《星球大战》,从达芬奇到蒙德里安:人类智识所创造的各种经典意象,伴随着我们的祖先,在这部进化史中跋涉前进。
………………...
※媒体推荐※
直白地讲:我认为《万物:文明》上卷是漫画大师杰作之一,算得上是二十一世纪初艺术著作中的杰作。
——第九艺术漫评网站《万物:文明 I》书评
《万物:文明》上卷带来的是一种图像叙事的眩晕: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够取代。它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历史叙事之作。
——塞巴斯蒂安·夏伯尼,漫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