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bula - 标记
堕落论 豆瓣
墮落論
7.8 (28 个评分) 作者: [日]坂口安吾 译者: 高培明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8 - 7
以无赖之姿对抗陈旧日本社会规范
以犀利笔触道出战后日本社会症结
备受三岛由纪夫激赏 与太宰治齐名
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大师
“伟大的退步主义者”坂口安吾代表作品
~~~ ~~~
坂口安吾是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人物,《堕落论》是其代表作品。本书收录其17篇代表性随笔和评论文章,既有对日本文化的自我感受,也有对战后日本社会的深刻剖析,以及对文学的严肃探讨。坂口的文章精准而犀利,其观察力如同手术刀一般,总能一下戳破事物表面的虚饰,直抵其核心与本质。这些文章曾在战后百废待兴的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对年轻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坂口曾被《读卖新闻》评为“最贴近年轻一代的战后作家”。
~~~ ~~~
太宰治被视为圭臬,而坂口安吾则渐渐被大家遗忘,就像石头浮在水面,叶子却沉下去的事情一样。——三岛由纪夫
2020年6月30日 想读
红死魔的面具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爱伦·坡 译者: 陈良廷 第1版 (2001年12月1日) 2001
萧伯纳曾声称:“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但是,在美国文学界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坡更加命运坎坷的大作家了。他的一生大多在同命运搏斗的逆境中度过。一八四九年十月初,坡连续几天处于谵妄状态,弥留之际大呼“上帝保佑我!”就此饮恨以终。这一呼声凝聚了他对坎坷半世的悲愤。   坡的一生穷愁潦倒,不仅备尝辛劳忧患,而且受尽人间白眼,不断遭到明枪暗箭的中伤。无论在他生前也罢,死后也罢,在国内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外界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在了解他的人心目中,他是杰出的诗人,天才的短篇小说家;但在那些对他的作品、人格和私生活抱有成见的人眼里,他却是叛逆和疯子,甚至是酒鬼和瘾君子。其实根据大量材料看来,他对所爱的人始终和蔼可亲,一片至诚;只有对那些所恨的人,他才态度高傲,寸步不让。不管怎么说,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总是无可争辩的,他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作出的贡献也是抹杀不了的。   要研究美国文学,对爱伦·坡的作品不可不了解,而要了解他的作品,首先应该了解他的一生。   爱伦·坡于一八零九年十九日生在波士顿的一个流浪艺人的家庭里。母亲原籍英国,名叫伊丽莎白·阿诺德·霍普金斯,才貌双全,能歌善舞,演过不少莎士比亚名剧的女主角,如奥菲丽亚和朱丽叶等。父亲原籍爱尔兰,名叫大卫·坡,是巴尔的摩一个小商人的儿子,原学法律,爱上伊丽莎白后,改行演戏,夫妇双双奔走江湖,勉强糊口。他们生了三个孩子,埃德加是第二个儿子,最小的一个是女孩子。为了挣钱养家,伊丽莎白在生下埃德加还不满半月就上台演出。大卫平庸无能,演戏不受欢迎,一家五口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精神苦闷,就此喝上了酒,有一天喝醉了酒跟妻子口角,负气抛下妻儿出走,竟不知所终;一说他在坡周岁时死于纽约。伊丽莎白一个人拖了三个幼儿随剧团流浪四方。在一八一一年,她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就此凄然长逝。幸亏三个孤儿各有善心人收养。当时埃德加仅三岁,由他的教父,里奇蒙一个家道富裕的烟草出口商约翰·爱伦领养,并替他改姓为爱坡。但他对这个姓很不喜欢,成人后仍经常署名为埃德加·爱·坡。
2020年6月29日 想读
蓝宝石王子 豆瓣
作者: 手冢治虫
在人类还未出世前,由神决定其最终性别的神圣净地。
而在一次不经意的错失中,将男生和女生的灵魂都装入了一个躯体内。
由于天使的恶作剧,令一个拥有男孩的心的女孩诞生了。天神为了惩罚这个天使,便将这天使打落凡间,要他取回这女孩所拥有的男孩本性的心。
于是,在一个叫银国的王国中,诞下了一位公主,名叫蓝宝石。但因为这王国有个规矩,女孩子不能承继王位,所以蓝宝石便女扮男装掩饰其公主身份,成为蓝宝石王子,而这位王子便是天使要找的人。蓝宝石王子知道宫中大臣杜纳明公爵,有夺取王位的野心。他知道除了她之外,宫中没有其它人是杜纳明公爵的对手,于是,勇敢的蓝宝石王子决定要亲自面对。
而一次偶然的邂逅,让蓝宝石王子爱上了邻国的王子。
而,她却无法摆脱作为男孩生存的宿命,等待她的,又将是悲惨的结局……
2020年6月24日 想读
月光坂の花屋敷 春 豆瓣
作者: 木下けい子 大洋図書 2014 - 5
東京のとあるお屋 敷町に二本の坂がある。
ゆるやかに左にあがるのが日光坂。
右にあがるのが月光坂といい、
その月光坂の一角に見事な庭木の屋敷があり、ひとはその家を月光坂の花屋敷と呼ぶ。
花に囲まれた屋敷で、時が動きだす──!
書下ろしも収録!!
2020年6月20日 想读
紅い椿と悪い虫 豆瓣
作者: 博士 フランス書院 2014 - 5
底なしの不幸こそ、君がもっとも美しく咲ける場所だ――。
同性愛者の転校生・白椿は、
転校早々にクラスメイトの変人・貝柄に目をつけられてしまう。
美しいものに固執する貝柄の歪んだ愛情表現でイジメられ、
大人も同級生も信用できず、一人で堪え忍ぶ日々。
そんな中、いつでも真っ直ぐ向き合ってくれる
日向先生の存在が次第に大きくなっていき……。
2020年6月20日 想读
年々彩々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秀良子 祥伝社 2013 - 10
怠け者の与平と彼に取り憑く貧乏神。
いつしか夫婦のような間柄になるが…。
(「金魚すくい」より)
長寿を願い名付けられた寿限無(中略)長助。
幕末から長い時を孤独に生きる彼の心の拠り所は、昔みた"死神"で…。
(「デラシネの花」より)
落語シリーズ2作ほか、短編1作を収録!
2020年6月20日 想读
魔性の女挿絵集 豆瓣
作者: 中村 圭子 河出書房新社 2013 - 3
泉鏡花「高野聖」の女・谷崎潤一郎「痴人の愛」のナオミ・江戸川乱歩「黒蜥蜴」の緑川夫人……自らの魅力によって男性を支配し、ついには破滅させる〈魔性の女〉。耽美・幻想世界満載!!
2020年6月20日 想读
『少女の友』創刊100周年記念号 豆瓣
作者: 実業之日本社 / 遠藤 寛子 実業之日本社 2009
伝説の少女雑誌が1号だけ復活!明治41(1908)年の創刊から、昭和30(1955)年の終刊まで、日本の出版史上もっとも長きにわたり刊行された少女雑誌、『少女の友』の傑作記事を、たっぷり載録。
『少女の友』創刊100周年記念特集(表紙で見る『少女の友』の歩み;私、いまでも「大人の『少女の友』」してるわ(田辺聖子)
父・中原淳一と『少女の友』(中原蒼二) ほか)
第1部 『少女の友』ベストセレクション(口絵;写真グラビア;詩 ほか)
第2部 『少女の友』100年の物語(「友ちゃん」同窓会;『友』で育った文学者たち;100周年に寄せて ほか)
「少女にこそ一流の作品を」のモットーのもと、川端康成、吉屋信子、中原中也らが健筆をふるい、若き中原淳一が表紙画家として活躍した雑誌、『少女の友』。明治41(1908)年に創刊、昭和30(1955)年まで48年間続いた月刊誌です。これは日本の出版史上、もっとも長きにわたり刊行された少女雑誌であり、この記録はいまなお破られていません。『少女の友』の誕生から100周年という節目を記念して、”幻の雑誌”が「1号だけ復活」しました。田辺聖子、安野モヨコ、あさのあつこ他特別企画満載の豪華版。
2020年6月20日 想读
现代性与大屠杀 豆瓣
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
9.6 (2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齐格蒙·鲍曼 译者: 杨渝东 / 史建华 译林出版社 2002 - 1
这是一部反思现代性的力作。齐格蒙·鲍曼认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正是现代性的本质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动。从极端的理性走向极端的不理性,从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蛮,看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而拯救之途也许就在于:在任何情况下,个体都无条件地承担起他的道德责任。
2020年6月19日 想读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0 (64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2020年6月19日 想读
逃避统治的艺术(修订译本)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
9.1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C·斯科特 译者: 王晓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9
作者通过东南亚山地的历史指出,国家总是试图将山地的居民集中到平地,从事水稻种植,而山民则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国家的控制。传统的观点将山地的居民看做是落后和野蛮的,国家政权延伸到这些地区被看做是推动了这些地方的进步。但是斯科特通过对这个地区历史的研究发现,看起来似乎是落后的 山地少数民族可能并不落后,他们居住在山上,选择了不同于谷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因为他们希望借此逃避国家的统治。
作者指出,他讨论的对手是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因为在布罗代尔那里,文明与国家经常是被混在一起的,而作者则强调,在国家统治范围之外,有着同样的文明。
作者詹姆士•斯科特是美国人类学界研究农民问题的领军人物,其《农民的道义经济》一书出版以后,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其《弱者的武器》和《国家的视角》都对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现在是耶鲁大学的政治学和人类学斯特林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其主持的“农业研究”是一个跨国的高水平博士后研修项目,至今已经延续了近20年。
【推荐】
这部著作可能是迄今为止詹姆士·斯科特最重要的著作。它具有深入的洞察力、创造性和同情心。很少有学者具有更敏锐的能力可以洞察那些没有历史、居于在完全不同的地点,并采用完全不同的实践和形式的人群的能动性。事实上,这已经使他非常接近于无政府主义的理想,也就是人们不仅可以逃避国家 ,而且可以避免国家形式本身。
—杜赞奇 (Prasenjit Duara)
这是一个出色的研究,富有人文和文化的洞察力,这部著作将改变读者对人类历史,以及对他们自身的思考方式。这是我所阅读过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理论中最具吸引力和激动人心的著作。
—罗伯特·郝夫纳 (Robert Hefner)
2020年6月19日 想读
解放的悖论 豆瓣
The Paradox of Liberation: Secular Revolutions and Religious Counterrevolutions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沃尔泽 译者: 赵宇哲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7 - 11
【内容简介】
“二战”后,扎根“民主”等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然而一旦实现民族独立,新创设的国家制度与原则总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宗教领域超乎寻常的激烈反扑。
美国首屈一指的政治思想家迈克尔•沃尔泽通过分析印度—印度教激进分子、以色列—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和弥赛亚犹太复国主义者、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教激进分子三个民族解放运动的现实困境,试图解释20世纪上述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政治趋向。在本书中,沃尔泽发问,为什么这些扎根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未能将其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传承至第二代、第三代?他还把当代世俗主义的困境与美国初期在世俗政治方面的成功进行比对,提出了一种支持“美国例外论”的观点,但同时也警告道:如今的美国可能已经不那么例外了。
···
【学者推荐】
迈克尔·沃尔泽天赋异禀,他用自己的雄辩、谦和与道德感将历史上三个难以忘怀的失败故事转化成了悖论与希望的故事。这本书精彩地发出了再造世俗民主的呼唤,沃尔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南希·L.罗森布卢姆,哈佛大学政府学院院长
在这本颇有新意的书中,迈克尔·沃尔泽提出了一种大胆的见解:由于民族解放运动醉心于世俗的抱负,忽视了传统的宗教和民族立场,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在解放斗争胜利数十年之后,这些强大的力量杀了回来,与解放运动纠缠。沃尔泽的观点可谓一针见血。
——伊恩·夏皮罗,耶鲁大学政治科学教授、麦克米兰中心主任
为什么世俗的解放运动会招致带宗教性质的反扑,这一成问题的潮流是不是无法避免?通过分析阿尔及利亚、印度、以色列,迈克尔·沃尔泽深刻而扼要地回答了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玛莎·C.努斯鲍姆,美国著名哲学家
迈克尔·沃尔泽是政治哲学中的巨匠,《解放的悖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入木三分、胆大心细、切中时弊、思想坚定、文笔明快。
——保罗·伯曼,《恐怖与自由主义》和《知识分子的逃亡》作者
民族主义始终是现代政治中一股最强劲的意识形态力量。《解放的悖论》表明:解放运动怎样走到了自身的对立面……当我们的政治充斥着无聊和轻浮时,迈克尔·沃尔泽提醒我们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史蒂文·B.史密斯,耶鲁大学政府学与哲学教授
直指民族主义的核心,就解放运动所塑造的三个社会中最迫切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解放的悖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堪称一本最出色的作品。
——泽夫·施特恩赫尔,以色列历史学家、政治学家
(本书)足以证明沃尔泽“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的卓越地位。
——理查德·沃林,《东风》作者,美国政治思想家
···
【编辑推荐】
◆当代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荣休教授迈克尔·沃尔泽在社会伦理、分配正义、政治革命等领域声名卓著。
◆本书追溯了将阿尔及利亚、印度和以色列民族解放运动激发出的世俗和民主希望引入歧途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并犀利地指出解放的蓝图已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作者以晓畅易懂的文字厘清了相关事件的历史渊源,在宗教冲突和恐怖武装不断发生的今天,本书也极具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书收录于三辉图书策划的“倾向与可能”书系,该书系汇集迈克尔·沃尔泽、本尼德克特·安德森、约翰·邓恩、查尔斯·泰勒等当今世界的一流头脑,他们试图用历史的经验和政治的知识,为今天的困难提供部分开放的讨论,这些讨论并没有最终的结果,然而其中所蕴含的视角和线索,每一个都充满深刻的洞见和面对真相的勇气。三辉将这些洞见和勇气集合在这里,奉献给所有愿意为当下和未来努力的汉语读者。
2020年6月19日 想读
文化与社会 豆瓣
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50
作者: [英] 雷蒙·威廉斯 译者: 高晓玲 商务印书馆 2018 - 9
◆雷蒙·威廉斯的成名之作
◆文化研究领域的必读经典
◆英国新左翼的奠基名著
···
【内容简介】
《文化与社会》是雷蒙·威廉斯的成名作,1958年首次出版后已多次再版并被译为多国文字,被誉为英国新左翼的开创性之作,文化研究领域的必读经典。
本书以“文化”以及围绕 其展开的“工业”“民主”“阶级”“艺术”四个关键词为主题,分析了四十位活跃于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中叶英国的著名作家和思想家。从伯克到休姆,从柯勒律治到奥威尔,通过分析他们对工业革命以及文化问题的不同论述,威廉斯梳理了文化观念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勾勒出了影响20世纪文化思潮的重要传统。
···
所有对英国思想史感兴趣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政治科学季刊》
《文化与社会》将包裹着现代政治学的各种意识形态层层剥离。这部从独立左翼的立场出发写就的关于英国1780—1950年“文化”概念的批评史,理应是当代价值讨论的核心。
——哈罗德·罗森伯格(美国作家、艺术批评家)
···
【编辑推荐】
◆雷蒙·威廉斯是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家、知识分子和文化行动主义者”,其研究架通了美学与社会经济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主流文学思想以及现代与后现代世界。
◆《文化与社会》是雷蒙·威廉斯的成名作,1958年首次出版后已多次再版并被译为多国文字,被誉为英国新左翼的开创性之作,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
◆本书围绕“工业”“民主”“阶级”“艺术”四个关键词对“文化”这个概念进行了一种知识考古式的回溯梳理,极为深入细致,从一个整体上寻找到最易被忽视的缝隙和肌理。
◆本书涉及四十多位英国著名作家、思想家,伯克、边沁、卡莱尔、柯尔律治、劳伦斯、艾略特、奥威尔……帮助大众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名家的理论和作品,一直以来也为相关领域的学生和学者提供着研究启发、理论支持和写作范本。
◆中文精装版首次推出,内封采用烙烫工艺,简约精美,排版舒朗清晰,值得收藏。
2020年6月19日 想读
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 豆瓣
Humanism and Democratic Criticism
作者: [美]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朱生坚 译 / 胡桑 校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6
【内容简介】
“人所固有的,我都具有。”这句格言尽管已是老生常谈,却依然令人感怀。萨义德在本书的诸篇演讲中,为他所坚定信仰的人文主义设定了两个界标:一是为人文主义找到某种特性,以把人类与自然、超自然和先验的东西区别开;二是渴望尊重人之为人的一切。在前一个界标中,他援引了 维柯关于历史的观点并将之展开论述;在后一个中,他为文化多元主义做出了博学而宏伟的辩论。萨义德的论述赋予了人文主义严密而知性的肌理,为试图摆脱教条主义的人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思想动力。
·
“9·11”事件之后,一种风云突变的政治氛围笼罩美国,也在不同程度上笼罩了世界的其他地方。反恐战争、阿富汗战争、英美联军入侵伊拉克:这些都造成了一个敌意高涨的世界……造成了所谓“西方”和“伊斯兰”之间更加恶化的冲突……这些文章正是旨在促成共存、共享的人文主义文化的理念,无论它们是否成功,我至少已经做了尝试,如此足矣。
——爱德华·W. 萨义德
···
【编辑推荐】
◆全球闻名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公共知识分子,“后殖民研究”学术领域的奠基人爱德华·萨义德生前最后一部著作,为心中真正的人文主义信念发声。
◆在这个战争频发、误解频仍的世界,人文主义已经凋零、无人问津了吗?是时候重新拾起高贵的人文主义理想了!
◆从“9·11”事件与美国对伊战争,从对《浮士德博士》的分析到对伍尔夫、普鲁斯特的解读,本书论域广泛,不一而足。
···
【媒体及学者推荐】
这是萨义德为世界主义者写下的慷慨激昂的辩词,也是他对人文主义实践做出的俏皮却严谨的辩解。
——《纽约时报书评》
萨义德是批评家的模范……这些演讲于2000年在纽约发表,极具萨义德特点。它们从一个扩大的、不对齐的、最重要的文学批评版本开始论证,旨在解决偏见、揭露压迫和寻唤简化的身份认知。
——《金融时报》
富于启发……本书令人伤感地提醒了我们,合理性与党派并非像左派形容得那样一直是我们的敌人。
——《国家报》
作为广泛认可的后殖民研究之父,萨义德激发了人们对文化差异研究的兴趣。
——《国际先驱论坛报》
如果你只能阅读萨义德二十本著作中的一本,那么我会推荐这本。在这本书中,萨义德从他不同的作品——文学的、政治的、学术的、活动家的、音乐的——中把线索和隐喻组合在一起,以一种与同龄人进行学术交流、一个活动家向观众演讲的风格编织出人文主义景观。本书结合了激情与严谨,这是爱德华·萨义德的标志。
——《金字塔周刊》
这本书代表了所谓的萨义德晚期风格:非正式的,自由的,反刍的,个人的,让人不知不觉地重新思考他的观念与精神。
——《批判研究》
萨义德在政治方面拥有巨大的勇气,他的雄心投入巴勒斯坦的自由事业并每每为之破碎,他最著名、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那些政治话题和政治斗争的思想延伸,他作品的措辞也常常带有鲜明的政治性色彩:基于这些原因,爱德华·萨义德的思想遗产将主要是政治性的遗产,在公众想象中如此,或许以学术研究的标准衡量亦是如此。
——阿基尔·比尔格雷米,印度哲学家
2020年6月19日 想读
世外桃源 豆瓣
Arcadia
作者: [美] 劳伦·格罗夫 译者: 邓晓菁 三辉图书/漓江出版社 2016 - 10
◆劳伦·格罗夫——史蒂芬·金鼎力推荐的小说家,奥巴马钟爱的写故事好手
◆一群理想主义嬉皮士和他们的荒野公社,用高昂的理想对抗世俗理念和政权机器
◆“永恒之光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在每一寸土地上。这块石,这方冰,这棵树,这只鸟,一切都值得我们善意相待。”
------------------------------------------------------------------------------------------------------------
【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的纽约州西部,一群身份各异的嬉皮士——摇滚乐手、流浪汉、裸体主义者等——在一间废弃的大宅里建立了一个名为“阿卡迪亚”的乌托邦公社。他们用“平等、爱与劳作”的准则要求自己,过清贫却快乐的日子。公社全盛时期,规模一度堪比市镇。
比特是第一个在公社里出生的孩子,他成长于这个粗犷却温馨的世外桃源,与其他孩子一道学习、玩耍、劳作,甚至铤而走险偷种大麻,还要对抗前来突袭的警察。但当乌托邦理想破灭、公社不复存在时,比特与坚强的父母及性格各异的童年玩伴们一样,不得不走进外面的世界,过上“正常”的生活。
然而,他对世外桃源的憧憬与追寻会就此停止吗?
------------------------------------------------------------------------------------------------------------
【编辑推荐】
●美国最著名的青年小说家之一劳伦·格罗夫依据真实的历史背景,虚构了一次——从20世纪70年代到不远的未来横跨数十年——的乌托邦实验。田园牧歌、平等信念、集体劳动、开放式性关系……主角们用高昂的理想对抗世俗理念和政权机器。
●劳伦·格罗夫曾获得美国小推车奖、欧·亨利纪念奖,入围英国橙子文学奖。她的第一部小说《坦波顿暗影》一经出版便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且获得史蒂芬·金的褒奖。在2015年一次公开采访中,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表示格罗夫的小说《命运女神与复仇女神》是他的年度最喜爱文学作品。
●本书将故事背景放在了70年代的美国,那时正是“越战”行将结束、美国民众反战热情高涨、嬉皮运动空前汹涌的时代。小说的主人公比特经历了一个“桃源理想国”的繁盛与陡然失败,也就是见证了一代美国人的心路历程、一个理想主义时代的兴衰。
------------------------------------------------------------------------------------------------------------
【名人及媒体推荐】
一部分《斯通家史札记》,一部分《蝇王》,还有些莎士比亚悲剧的成分,劳伦·格罗夫的《世外桃源》有种独特的引人入胜的魅力,使你在掩卷的时候仿若大梦初醒。格罗夫是我们时代最具天分的一位作家,《世外桃源》则是我这几年来读到的最有启发性、最迷人和雄心勃勃的小说之一。
——凯特·沃尔伯特(Kate Walbert),《妇女简史》作者
人物丰富,踌躇满志……劳伦·格罗芙的《世外桃源》是我很长时间以来读到的最为动人和满意的小说。若非炫技,实在不可能写得更好了。
——理查德·拉索(Richard Russo),普利策奖得主、《帝国瀑布》作者
世外桃源令人感觉真切,这部非凡小说里形形色色的人物也给人同样的感觉,他们徘徊在正在消逝的时光中,向我们指明有那么一个重要的地方,不仅可以珍存我们的记忆,还有我们的存在。
——汉娜·汀媞(Hannah Tinti),《好贼》作者
永恒而广阔……格罗夫女士那未经修饰的如散文般优美的语言,是这本小说最棒的地方,当然,这不过是该小说优点中的沧海一粟。
——《纽约时报》
即便是最不起眼的细节也能让人在生活中找到共鸣之处,《世外桃源》走了一条幽暗小径,把读者带往一个脆弱却可爱的信仰之所。
——《华盛顿邮报》
本书无论抱负和成就,都堪称一部令人惊叹的小说。
——《柯克斯评论》星级评论
精雕细琢的一部小说。
——《书单》星级评论
2020年6月19日 想读
怀疑 豆瓣
作者: [美] 约翰·尚利 等 译者: 张祝馨 等 三辉图书 / 商务印书馆 2018 - 9
《怀疑:一则寓言》约翰·尚利
《怀疑》的故事发生在一九六四年一座位于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的圣尼古拉天主教堂及学校。校长阿洛西斯修女怀疑校内唯一的黑人学生正受到任课教师弗林神父的性侵犯,便使尽一切手段追查和指控弗林神父……此剧中,尚利把宗教神学深深地融入了人性之中 。怀疑与信仰体现在阿洛西斯修女分裂的内心深处。该剧的戏剧张力与魅力恰恰在它的两难困境:渴望安宁的信仰和怀疑现实的不定,深刻地表现了人类真实的体验。
《安娜在热带》尼洛·克鲁斯
全剧围绕着伊波城一家生产弗罗代尔西罗牌雪茄的家庭烟厂的古巴移民的故事展开,厂主桑提亚戈和他的妻子奥菲莉娅俩人都善良热情、热爱生活与传统。他俩结婚多年,虽时常争吵,但恩爱至深。他们的两个女儿都有着自身的困扰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随着朗读人胡安的到来,一场风波也出现了。当胡安给烟厂工人们朗读托尔斯泰的爱情悲剧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时,剧中的矛盾激化;小说中的人物开始渗透剧中人们的生活……
《求证》戴维·奥本
《求证》以严谨的写实手法展示了美国天才数学家父女二人的困境与命运。剧中的女主角凯瑟琳的父亲,芝加哥大学的著名数学教授、天才数学家罗伯特患了精神分裂症。继承了父亲数学天赋的凯瑟琳五年来牺牲了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在家照看生病的父亲直到他去世。故事的场景从她父亲葬礼的前夜,也是她二十五岁生日的那天开始。父亲亡灵的再现、她自己起伏不定的情绪、罗伯特的学生哈尔在导师书房里的发现、远在纽约的姐姐克莱拉的到来、随后与哈尔的一段迸发的恋情、一本神秘的笔记及一项世界数学难题求证的归属将剧中的人们置于矛盾与冲突之中。凯瑟琳究竟继承了父亲的多少遗传?是数学天分呢?还是精神分裂?
【编辑推荐】
◆《怀疑》讲述的是围绕着一起虐童案件的疑虑和拷问;《安娜在热带》重现了工业和手工时代交替时的美丽与哀愁;《求证》则关注一群科学家的理智与情感……它们面对的都是现代生活最深刻的困难,也让读者去审视自己隐秘的灵魂。
◆本书三剧均为戏剧经典,普利策奖得奖作品,提名或获得托尼奖最佳戏剧,国内曾多次热演,《怀疑》国内可考版本五个,《求证》六个,《安娜在热带》国内上演时改名《烟草花》。
◆此次再版为全新译本,精心校订;特邀青年剧作家李静审读、作序,让经典戏剧的魅力感召全新的读者。
【媒体及名人推荐】
《怀疑》这部剧作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融合了激情与冷静。它以一种非常确切的老式推理戏剧的结构,探讨了道德的不确定性。紧凑又吸引人。——《纽约时报》
你会看到鲜有的古巴手工雪茄烟厂和作坊、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朗读人传统,还有巧妙的在小说和现实中穿梭往来的人物及故事。……这个戏有两点非常吸引我,一是它温情脉脉却又深藏尖锐的思索,二是它借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肩膀,俯瞰平凡众生的痴迷与彻悟,他们逢新感旧的喜悦与悲哀。
——陈洁,鼓楼西剧场版《安娜在热带》导演
《求证》是关于几个科学家的故事,但他们的人性的戏份多于科学的戏份……他们爱、恨、鼓励或阻挠彼此,四个角色都极其鲜活、复杂、有趣且充满人性。
——《纽约》杂志
2020年6月19日 想读
社会学论文写作指南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5 个评分) 作者: 张静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3 其它标题: 社会学论文写作指南
写作之前需要哪些准备?
选题构思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论文格式是一种“八股”吗?
定性、定量方法之间如何选择?
……
“本书的目标,是形成一个简要、初步的基础性读物,给那些刚刚踏入专业领域,尝试做合乎标准的社会学研究,但苦于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了解如何进行研究性思考,如何用论文写作表达思考的结果。”
《社会学论文写作指南》是一本入门指导手册,旨在帮助社会学或更广义的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了解专业论文写作的路径。作者针对大学不同阶段训练中各种论文写作的常见问题,指明了写作必备的要领、格式和目标,尤其强调了研究性思考和规范化表达的重要性。具体的,“本书不涉及论文的观点,而是针对论文写作的常见问题,简述那些写作可能涉及的一般而初步的程序、逻辑、要点和格式。”书中介绍了如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等不同阶段的论文的写作,以及如社会学常用的案例研究和变量研究等不同类型的论文写作。“本书的重点在论文写作的一般性问题以及如何进行研究性思考和表达。”通过这些内容,“给那些刚刚踏入专业领域,尝试做合乎标准的社会学研究,但苦于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了解如何进行研究性思考,如何用论文写作表达思考的结果”。
2020年6月1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