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JU杜厦
家卫森林 豆瓣
作者: 张立宪 现代出版社 2001 - 5
本书以多种文学体裁描述了家卫森林的故事,主要内容有一个王家卫、两派观点、电影性情、挪威森林·重庆森林·家卫森林;三种文件格式、王家卫.txt、王家卫.jpg、王家卫.mp3;四种拥有、小资的王家卫、网络上的王家卫、电影人的王家卫、大学女生的王家卫;五次访谈、星光闪烁好年华、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自己开始你自己的恋爱、杜可风:拍电影就是“与生活做爱”、梁朝伟:不拍王家卫的戏会遗憾死;六篇酷评、在2000年的下午猜想《2046》等。
2013年7月9日 已读 四年后的重逢 才注意到张立宪
NJU杜厦
坦白书 豆瓣
7.3 (25 个评分) 作者: 马良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 9
本书是艺术家马良对于童年的回忆,对于理想的探索,承载了马良的执着追寻。
在书中,马良不但记录了对童年的回忆,也分享了对摄影、绘画等艺术创作的感悟,对理想、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全书共收录了马良80余件作品图录,手稿、草图、绘画、摄影作品,装置作品、收藏品一并囊括于书中,真实丰富。
坦白书中马良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童年。
所有关于童年的回忆,在他看来都是不该忘却的生命里的呼吸。马良曾经以为夏天里的一切都是没有尽头的,也曾经崇拜一个流氓。他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十年间的倾心之作,囊括绘画作品、摄影作品、装置作品、散文、诗歌。
本书的亮点之一是第五章,马良曾在微博上发起了“如果你得到穿梭于时间的机会,会做什么”的活动,得到了800多位网友的感人回应。在本书中,马良选出了200位网友的文字。感谢这些网友,这本书因为你们而闪闪发光。
书的最后一章“我去过你儿时的每一个梦”,马良对他的艺术创作有精彩又真诚的诠释:“善良和美有时也生长于最丑恶的土壤里,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一点,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
这本书献给所有怀才不遇的发胖了的家禽,献给那些曾经幻想过翱翔万里的心,献给渐行渐远的梦想。勿忘初心,保持天真。
九种忧伤 豆瓣
作者: 鲁敏 花城出版社 2013 - 3
世俗庸常的失望,难以解释的不满,突如其来的悲怆,暴风雨般的渴望。它不被重视、它申诉无门、它在那里,建构与消解,挣扎或妥协,和解并收纳,鲁敏用八个故事解说忧伤。每个人都如同一枚玉器,带有忧伤的缺口,它不被重视,它申诉无门。它在那里。沉湎养生的夫妇、呆板度日的工程师、敬畏字纸的乡下人、痴迷地图的寡言者、拒绝食物与欲望的情人、与死亡捉迷藏的父亲,渴望坠落或飞翔的丈夫……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顺,只是有一点格格不入,对世俗日常的失望和难以解释的残损或隐疾。他们是我,也是你。置身喧嚣社会,暗伤如影随形。《九种忧伤》,八个故事,留出一个,第九种忧伤。它属于你,是唯一,或是八百万。
怒河春醒 豆瓣
8.4 (14 个评分) 作者: 韩松落 上海三联书店 2011 - 8
心之形
《怒河春醒》序
韩松落
从新疆回到内地两年后,陆天明的小说《桑拿高地的太阳》刊登在了一本文学杂志上,母亲读过这部小说后,向许多人推荐,从新疆回来的,没去过新疆的,喜欢读小说的,不喜欢读的。或许,她是急切地想让周围人知道她的感受,从新疆那座有白杨树和花园的小院,落到这个荒山下的小镇后的感受。
在许多人手里传阅过后,那本杂志到了我手里。我十二岁,但我怀疑我读懂了。前半段,知青在新疆的生活,后半段,他们回到上海后,油然而生的失落。更磨人的,是经历过那种天高地阔、折根柴棍当筷子的生活后,重新回到人际半径很小的上海,在种种琐碎计较中陡生的怅然,那是一种被逐出乐园的怅然。
二十四年之后,把1995年到2009年写作的散文放在一起的时候,我发现,这些本来像碎片一样的文章,一旦放在一起,也显出这么一种怅然,从丰盈走向溃败后的怅然。这些碎片,分散的时候,像不那么明显的病症,拼接在一起,却隐隐呈现出一个始终如一的精神形象,甚至可以提供给精神科医生,作为家庭创伤、童年阴影的案例进行分析。
但是……“但这都不是我的心的形状……”斯汀在《心之形》里唱。
二十四年里,我常常会想起农场的春天。石蒜兰、蒲公英、火绒草一起开花,云低低地垂在空中,像是银子的制品,走在旷野里,隐隐听见什么地方有轰轰的声音,水声,或者雷声。还有秋天,一种红紫的矮草覆盖满山坡,根须苍劲结实,叶子蜷曲着,开着小花,或者小小的穗子。许多许多,几千几万几亿棵,充满柔情地覆盖在柔缓的山坡上。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想起它们的形状,从叶脊到叶子边缘的颜色变化,叶子的纹路在手里的感觉,还有那种被红紫的细草覆盖的山峦在落日里的那种苍茫和神秘。但一种“我怎么可能经历过这一切”的怀疑瞬间到来。这些景象,或许经过了我的篡改、修饰,或许从来就不曾存在过。
时间,让过去成为异域。一个没有可能经历过的异域。
所以我一直用小说化的方式来写散文,固然是我的小说力比多没个地方发散,也是因为这种隔膜,这种对异域的隔膜。我不确定它是不是存在过,就只有把它变得陌生,把自己变成被叙述的人,以说明我的不确定,以确保我的诚实。
但这还不是我的心的形状。
甚至后来的经历也不是。
2005年、2006年(后来是2007年、2008年),我彻夜没睡,但早上还是醒来了,凌晨六点,天有种昨夜暗暗修补过的、稚嫩的、多汁的蓝,附近的KTV,唱了一夜的人们还在唱,带着包厢里的那种混响。心脏紧扭着,像是一股橡皮筋搅在一起。
但这还不是我的心的形状。
甚至这些文字也不是。2000年开始,它们陆续发表在《散文》、《人民文学》、《天涯》、《大家》、《母语》以及《文学界》、《江南》,还有颜峻主编的《书》上。它们有别于我写的那些娱乐、电影、音乐类的文章,它们是我的黑桃,我的红心,我的方块,我的梅花,但还不是我的心的形状。
有的时候,写得越多,隐藏得也越多。即便是自以为最诚实或者最无耻的袒露,也还是一种隐藏。袒露是最大的隐藏。
“这只是几个音符,几笔颜色。一个#F,bB,一道稍纵即逝的金黄色。或者,是那已经脱离了地球,向着黑暗的宇宙折射而去的光柱里,翻滚的形象中,扑朔迷离的一个。”
但还不是我的心的形状。
要特别感谢与这本书有关的朋友和老师们,颜峻和乔颖,《散文》杂志的刘雁老师,李敬泽老师,还有老友张海龙,这本书中的大部分文章能够落实到纸上,是因为他们。而它最终能成为一本书,要特别感谢三联的黄韬先生和彭毅文,他们接受了这部在写作取向上多少有点古怪的稿子,毅文无数个短信和电话的催促和讨论,则让它渐渐面目清晰起来。最后要感谢的,是阿涩(多西)——他用一周时间,专门为这本书画了一幅画作为封面,还有沈遇(江湖),他先后设计了二十个封面供我们选择,那棵泡桐树、白色的花串、树下的少年,玫红色的书名,非常妖娆阴郁,显然,他们比我更懂得属于我的颜色和形状是什么。
2011 年4月11日
2013年6月6日 已读 喔 兰州兰州
NJU杜厦
野火集 豆瓣 Goodreads
野火集
8.7 (154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文汇出版社 2005 - 8
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
此次重新编整后推出的《野火集》,除了保留作者当年的“野火”文字,附加了作者对此文的感言,或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补充说明,或观照了对文章产生的现实意义。并邀请二十位华语文学名人如柏杨、余秋雨等,为文或追忆或评析走过“野火时代”的台湾。
魂牵 豆瓣
作者: 龙应台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1 - 11
编辑推荐:本书是龙应台作品选中的一册。书中收录了作者的大量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精练,充分显示了作者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较高的文学造诣。书中每一篇作品看似平凡琐碎,却寓意深刻,读后使人受到启迪,从中获益匪浅。
王家卫的映画世界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潘国灵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 5
全面解构王家卫,解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两岸三地都备受争议、在海外极受追棒的香港导演王家卫! 评评理:畅谈贯穿王家卫电影中的题旨、风格特色等。如:王家卫作品有何90年代香港文化特点;何谓王家卫美学风格;从《旺角卡门》到《2046》八部作品的个别详细评论。
谈谈戏:是资料性的参照、补遗,让读者更立体地理解王家卫的创作及其成功背景。如:记述王家卫的电影在海外逐渐受礼遇的进程;细数王家卫编剧时代的作品,提供阅读王家卫日后导演作品的背景基础。面对面:张叔平、杜可风为你揭开与王家卫这最佳拍档的漫长合作之道;潘迪华解释王家卫的上海根;刘镇伟剖白跟王家卫的手足深情;谭家明、梁朝伟追述《阿飞正传》那已成传奇的最后一镜。 望穿秋水,香港终于有了一本王家卫电影专书。
由电影评论学会出版,潘国灵和李照兴主编的《王家卫的映画世界》并不是一本普通的王家卫作品影评集,它反而是一部集评论、访谈、辞典、地理志及文化延伸等内容于一身的巨著。正如李照兴在书首编者序所言:“做评论可以是为导演定位,但反过来也是为了明了自身。
问为什么是王家卫,也等于问:从阅读、挪用王家卫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什么? 于是,出现于本书的文章,也就是一趟各自演述看戏的观点、关注、视野与兴趣。” 看王家卫电影,谈论王家卫电影和研究王家卫电影,可谓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的集体兴趣和义务。从《旺角卡门》的惊艳、《阿飞正传》的经典、《重庆森林》的轻盈、《东邪西毒》的沈溺、《堕落天使》的跃动、《春光乍泄》的绚璨到《花样年华》的秀丽,每一部王家卫电影,都标志着一个心情的烙印,也都是一次观影的期待。
《王家卫的映画世界》欠的是王家卫自己的现身说法,但正如潘迪华在访问中形容王家卫是一个害羞的人,他的性格成功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神秘的形象,也延伸至他的作品里。事实上,王家卫不神秘,那便不是王家卫。书中因为没有了他而产生了一种不圆满的遗憾,但遗憾又正是王家卫电影的共通主题。
爱默生家的恶客 豆瓣
8.5 (26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4
目录
一辑
圆 光
草 色
你还在这里
烟 蒂
末班车的乘客
7 克
街头三女人
马格拉计划
二辑
大西洋赌城之夜
恒河.莲花.姐妹
爱默生家的恶客
三辑
韦思明
大宋母仪
附录
诛枭记
面纱 豆瓣
8.3 (3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阮景林 重庆出版社 2006
容貌娇美又爱慕虚荣的英国女子凯蒂,为了避免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接受了生性孤僻的医生瓦尔特·费恩的求婚。她离开了上世纪20年代伦敦浮华而空虚的社交圈,随瓦尔特远赴神秘的东方殖民地——香港。  对婚姻感到不满和无趣,凯蒂开始悄悄与令她芳心旌摇的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偷情。瓦尔特发现妻子的不忠后,孤注一掷,开始了他奇特而可怕的报复计划:凯蒂必须随他前往遥远的中国内地,去平息一场正值疯狂流行的霍乱瘟疫。在异国美丽却凶险的环境中,他们经历了在英国家乡的舒适生活中无法想象和体验的情感波澜……
在毛姆的作品中,本书是最受读者欢迎却也最为评论家所诟病的作品。小说在结尾让凯蒂意识到女人的一生不能只是为了和男人睡觉并依附于他———“唯一弥足珍贵的是对责任的爱,当爱与责任合而为一,你就将是崇高的,你将享受无法言表的幸福。”——而在今天来看,这个结尾实在不够现实,也不够公平———没有人应为自己的错误永远背负十字架!
沉默的羔羊 豆瓣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8.0 (37 个评分) 作者: [美] 汤玛士·哈里斯 译者: 吴安兰 / 江慧君 译林出版社 1995 - 6
主人公史达琳,年轻娇小却冷静聪慧,意志坚定,她从上司那儿接受了缉拿性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的任务。为了了解案犯的心理,她向邪恶的天才莱克特医生寻找线索,与这个残忍的杀人犯展开殊死捕斗……
彩画集 豆瓣
8.6 (5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蒂尔·兰波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5
精神上的搏斗和人与人之间的战斗一样激烈残酷。
——兰波《地狱一季》
他(兰波)是众多流派之父,不是任何流派的亲人。
——亨利•米勒
我没有看到写(例如)《地狱一季》的困难,一切都是直接表现,喷涌迸发,烈度。
词语中的烈度对于我是无谓的,对于我并不提供什么。
在《彩画集》中的情况却相反,含有极高价值的事物不止于一个方面
——保罗•瓦莱里
从十六岁后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兰波似乎始终处于一种躁动不安、焦灼求索的状态。他为什么放弃写传统形式的诗作,转而致力于散文诗?这显然与波特莱尔发表著名的散文诗之后,巴黎诗风的变化有关。
兰波认为,诗人必须成为“通灵者”、“无比崇高的博学的科学家”,“通过长期、广泛和经过推理思考的过程,打乱所有的感觉意识”,通过所谓“言语的炼金术”,寻求一种“综合了芳香、音响、色彩,概括一切,可以把思想与思想连结起来,又引出思想”、“使心灵与心灵呼应相通”的语言,以求达到“不可知”。这“不可知”并非某种形而上的客体,有时与他诗中所说的未来的“社会之爱”有关,又或者是某种理想。以上种种,可以说就是兰波的象征主义。
本书收入法国天才诗人、象征主义大师兰波所有的散文诗作品,包括《地狱一季》《彩画集》,并附有著名的《“通灵者”书信》二封以及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等人的评论。《地狱一季》和《彩画集》虽形式独特,含义诡谲难解,却展现诗人在巴黎诗风转变后,所创造出的新诗学与对创作的探索。作品流露出十九世纪末的法国生活风情,与彼时之文化传统相呼应,字里行间回响着诗人对自我与世间的挑战。
闲话闲说 豆瓣
9.2 (28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作家出版社 1998
《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以一个超现实的新中国为号召,当然凡有志和有热情的中国人皆会趋之,理所当然,厚非者是事后诸葛亮,人人可做的。这个超现实,也是一种现代的意思,中国的头脑们从晚清开始的一门心思,就是为迅速变中国为一个现代国家着急。凡事标明“现代”的一切观念,都像车票,要搭“现代”这趟车,不买票是不能上的。“无为而无不为”我看是道家的精髓,“无为”是讲在规律面前,只能无为,热铁别摸;可知道了规律,就能无不为,佚可以用铲子,用夹子,总之你可以动热铁了,“无不为”。后来的读书人专讲“无为”,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只是越讲越酸。
我个人是喜欢孔子的,起码喜欢他是个体力极好的人,我们现在开汽车,等于是在高速公路上坐沙发,超过两个小时都有点累,孔子当年是乘牛车握轼木周游列国,我是不敢和他握手的,会被捏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都成仙了,仍要携带世俗,就好像我们看中国人搬进新楼,阳台上满是旧居的实用破烂。不识字的中国老百姓也晓得“敬惜字纸”,以前有字的纸是要集中在一起烧掉的,类似一种仪式,字,是有神性的。记得听张光直先生说中国文字的发生是为通人神,是纵向的,西方文字是为传播,是横向的。我想中国诗发生成熟得那么早,而且诗的地位高,与中国字的通神作用有关吧。这样地对待文字,文字焉敢随便变化?白西易讲究自己的诗通俗易懂,传说他做了诗要去念给不识字的妇女小孩听,这简直就把通俗做了检验一切的标准了。做诗自己做朋友看就是了,为什么会引起生存竞争?
看来唐朝的诗多商业行为的成分,不过商品质量非常高,伪劣品站不住脚。中文里的颓废,是先要有物质、文化的底子的,在这底子上沉溺,养成敏感乃至大废不起,精致到欲语无言,赏心悦目把玩终日却涕泗忽至,《红楼梦》的颓废就是由此发展起来的,后是“落了个白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见原来并非是白茫茫大地。
精神病学史 豆瓣
作者: (美)爱德华·肖特 译者: 韩健平 胡颖翀 李亚平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8 - 10
《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一书中,爱德华·肖特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对精神疾病不断变化的态度,有苛刻的,有无情的,也有令人深受鼓舞的。同时,作者描述了好几代科学家与精神病医师为缓解这些疾病所带来的痛苦而作出的努力。作者描绘了精神病学领域重要人物的生动肖像,并毫不留情地评判了他们在促进或阻碍我们理解这些精神疾病起源上所起的作用。
对面的疯子 豆瓣
Les Fous d'en Face. Lecture de la folie ordinaire
作者: 皮埃尔·玛里 译者: 黄荭 / 王佳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法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疯狂的,不疯只是疯狂的另一种表现。”疯狂作为一种存在的常态,在本书中通过文学著作和电影作品为基本案例分析,得到深入浅出的揭示。
在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疯子。疯狂是人类社会传播最广的一种疾病。撇开一些极端的例子不谈,疯狂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也许每个读者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影子。
质数的孤独 Eggplant.place 豆瓣
La solitudine dei numeri primi
7.7 (124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保罗·乔尔达诺 译者: 文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3
《质数的孤独》是意大利八〇后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的处女作,2008年出版后,即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奖,并迅速成为欧美超级畅销书,迄今在欧洲销量已超过500万册。同名电影于今年9月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
马蒂亚是一个年轻的数学天才,他相信自己是质数中的一个,而中学同学爱丽丝正是他的孪生质数。他们都有痛苦的过往,同样孤独,同样无法拉近和其他人之间的距离。从少年到成年,他们的生命不断交叉,努力消除存在于彼此间障碍,相互影响又彼此分离,就像孪生质数,彼此相近却永远无法靠近。
戒指花 豆瓣
作者: 格非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7 - 10
时至今日,小说家仍然被人看做是说故事的人,问题是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尽管讲故事的方式各式各样,但按照我的分类,基本上可以概括以下两种:其一是依照故事时间的顺序将故事和盘托出。这是一种线性叙事,故事的各个环节,如发生、发展、高潮、结尾一应俱全。这种方式最为古老,但至今仍的很多作家的沿袭运用。第二种方法,将故事的各个部分拆卸,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重新将他们拼合组装起来,这里说的“一定的逻辑和顺序”是由作家本人叙事的意图决定的。如果单单就方法而论,它出现的年代也很久远了,并不像一般学者所认为的,是现代主义作家别出心载的发明。
燃烧的噪音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颜峻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6
颜峻写的是一个生态群落――他们的生活对于主流生活来说,是一种噪音吗?这种噪音是在燃烧着的?书中对崔健、张楚、窦唯、刘索拉、祖咒等人的长篇访谈呈奉给我们的都是真真实实的生活元素与艺术元素,这些元素对每一个可能的读者来说要么是一种营养,要么什么也不是,不过,作为新锐诗人的颜峻的文字本身倒确确实实是一种营养。
时代的噪音 豆瓣
7.7 (31 个评分) 作者: 张铁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这本书的文字书写从二十世纪初到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西方音乐人如何用音乐製造噪音,以反思时代、纪录歷史,或者追求改变社会。
这些音乐 人包括Pete Seeger, Woody Guthrie, Bob Dylan, John Lennon, The Clash, Bruce Springsteen, Patti Smith, Billy Bragg, U2。
除了深刻分析这些重要音乐人的创作理念,本书也试图刻划不同歷史阶段的社会反抗史: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与工运早期阶段、三四十年代的左翼运动、五零年代的麦卡锡主义,六零年代的反战运动、民权运动,七八零年代的经济转型和雷根的新自由主义,以及九零年代的全球化/反全球化、战爭与和平、发展与贫穷。所以这本书的读者不只是摇滚乐迷,而是一本反抗的文化史。
张铁志的《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影响了我们对摇滚与政治的认识,《时代的噪音》则以更诗意的文字与更深刻的分析,深化我们对摇滚文化、抗议行动与歷史变迁之间关係的理解,而成为华语世界最重要的摇滚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