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ps - 标记
中國和日本:1500 年的交流史 豆瓣 Goodreads
China and Japan: Facing History
作者: 傅高義 译者: 毛升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9 - 11 其它标题: 中國與日本
中國和日本在文化和政治上的密切連結可追溯至一千五百年前,但如今兩國關係緊張而危險。日本對中國不斷增強的軍事實力深感焦慮,而二戰時日軍暴行給中國留下的創傷至今未癒。近年來對對方國家抱有好感的中日國民比例尚不及10%,他們都認為對方應以更開放的態度正視歷史,否則兩國關係難以改善。

本書以七世紀推古天皇派出遣隋使開篇,述至改革開放前後中國向日本借鑑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考察了中日關係史上的多個重要轉捩點,包括朝貢貿易、甲午戰爭、殖民滿洲、中日戰爭、日本對華經濟援助、近年來中日關係的惡化等等。縱觀中日交往的歷史,在最初一千多年,中國憑藉廣博的文明和豐富的資源佔據上風。但到十九世紀,日本成功實現近代化改革,並在甲午戰爭中擊敗中國,從而扭轉局勢,後來居上。近四十年來,雖然各界人士推動貿易往來和觀光交流的努力不斷,二戰創傷之巨仍使兩國合作困難重重。

傅高義認為,如今作為世界第二、第三經濟體的中日兩國間充滿敵意的緊張關係並非兩國關係中的歷史常態。他以歷史社會學的視角,指出中日一千五百年的交流史中更多的是欣賞對方、向對方學習、大海無波、和平共存的歷史場景。

傅高義強調日本應為戰爭中的侵略行為鄭重道歉,同時也力勸中國將日本視為亞洲地區潛在的重要合作夥伴。為了世界秩序的穩定,這兩個大國必須從環境保護、災難管理、全球經濟及科學研究等領域的共同利益出發,重塑彼此間的關係。
2020年12月21日 想读
China and Japan 豆瓣
作者: Ezra F. Vogel Belknap Press 2019 - 6
One of the world’s most eminent scholars of East Asia reveals the important touchstones in the long histor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argues that for the sake of world stability they must forge a new relationship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hina and Japan hav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nnections that stretch back fifteen hundred years. But today their relationship is strained. China’s military buildup deeply worries Japan, while Japan’s brutal occupation of China in World War II remains an open wound. In recent years less than ten percent of each population had positive feelings toward the other, and both countries insist that the other side must deal openly with its history before relations can improve.
From the sixth century, when the Japanese adopted core element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o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when China looked to Japan for a path to capitalism, Ezra Vogel’s China and Japan examines key turning points in Sino–Japanese history. Throughout much of their past, the two countries maintained deep cultural ties, but China, with its great civilization and resources, had the upper hand. Japan’s success in modernizing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its victory in the 1895 Sino–Japanese War changed the dynamic, putting Japan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The bitter legacy of World War II has made cooperation difficult, despite efforts to promote trade and, more recently, tourism.
Vogel underscores the need for Japan to offer a thorough apology for the war, but he also urges China to recognize Japan as a potential vital partner in the region. He argues that for the sake of a stable world order, these two Asian giants must reset their relationship, starting with their common interest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isaster relief,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2020年12月21日 想读
美满 豆瓣 Goodreads
7.6 (121 个评分) 作者: 淡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8
★ 在人海中打捞生活的骸骨,用现实的星星点点去注解幻想。
★ 家庭是布洛芬、多巴胺和糖,对有些人也许是水,对有些人是头痛本身。
★ 家,这个陌生人构成的集体,尘世中饱受琢磨的奇迹。
----------------
九个背井离乡的故事
九个家庭中的难民
九个格格不入者
九个在离开中醒来的人
男人疲惫,认为自己在当牛做马,同时相信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女人劳累,感到不受理解,同时怀有巨大的爱的渴望。
本书是80后写作者淡豹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录了九个短篇小说。这里有非常规的家、想得很多的人、焦急的父亲、相互隔离的中年夫妇、生怕怀孕的上班族,他们生活在人海之中,却被说不清的东西隔开。
他们受困于代际和性别关系,他们像如今几乎所有人一样,因为渴望或者压抑、因为不得已的人生际遇四处游走,却总是无法彼此理解。书中有我们当代的生活景观:寺庙、机场、商场、便利店、精神病院、快捷酒店、旅行网站……
这些各式各样的人对家爱恨交织,有逃避远走,也有寄托渴望,围绕着家与幸福,作出或积极或消极的努力。
1. 女儿
情侣平平常常的同居生活里暗藏杀机。你是谁?你在想什么?你为什么着迷?一个犯罪故事。
2. 养生
天涯海角觅知音,家山北望泪沾襟。一个喜剧故事。
3. 山河
女孩对爱情没有好印象,因为她的父亲是个胆小鬼,母亲是位捞尸人。一个独白。
4. 过火
闽南一场净化仪式后,老人决意到更南方去。一次旅程。
5. 父母
孩子没有了,不再有孩子。一次卡在半山腰的旅程。
6. 乱世佳人
费雯丽还是奥黛丽?母亲花一生解谜,女儿只想活在谜面里。一个悬疑故事。
7. 海和海绵体
在发疯前,地质学家抓住自己珍视的东西,还顺带着蔑视了心理学。一轮测试。
8. 你还记得在上州给我变魔术吗?
她问他,“你记不记得以前富二代是歧视性的称呼?” 前恋人分隔两地,一场合唱愈来愈像独奏。
9. 旅行家
中年男人在三个大洲间穿行。算他在内共有三个朋友相互讲述故事。算他在内家庭共有三人彼此好奇又捉摸不定地过一生。
2020年12月16日 想读
山茶文具店 豆瓣
ツバキ文具店
7.8 (165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川糸 译者: 王蕴洁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3
★日本全国700多家书店店员投票选出的最想卖的书! 2016、2017连续两年获日本“书店大奖”重推!
★日本畅销作家小川糸备受好评暖心之作。16封手写书信,掀起“书信时代”怀旧风潮。
★一封封有温度的信,一个个有故事的人生。执笔写下说不出的话,与思念之人见字如面
★随书附带精美手绘镰仓游览导图
…………
在镰仓,有一家帮人代笔的文具店,每代店主均由女性担任,只要有委托便会接受,即使是餐厅的菜单也会帮忙。
不知不觉间,雨宫鸠子成为了第11代传人,而与外祖母之间的误会,以及开始独自一人活在世上的恐惧,使她充满迷茫。给死去宠物的吊唁信、宣布离婚的公告信、拒绝借钱的回绝信、写给挚友的分手信……
一封封代笔信是客人们的写实生活,也是一节节人生的课堂。
2020年12月6日 想读
我信仰阅读 豆瓣 谷歌图书
Avid Reader: A Life
7.6 (9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戈特利布 译者: 彭伦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9
美国近50年来的出版大事都与他有关 每一个对出版有兴趣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出版是把你自己对一本书、一位作者真诚的热情传递给全世界的事业。”
◤编辑推荐◢
✦ 戈特利布是美国20世纪下半叶传奇出版人,他的作者既涵盖诺奖、普利策奖得主,也包括大热畅销书作者,还有鲍勃·迪伦 、约翰·列侬等明星。他出版了美国最重要的必读之作!
✦ 大众出版如何保持品质?严肃出版如何拉动销量?传奇出版人戈特利布教你把工作热情变成事业成功的秘诀。
✦ 七天读完《追忆逝水年华》,戈特利布自称“嗜读者”,他没有宗教信仰,口头禅是“没读过就不是真的”,阅读就是他的信仰。
✦ 每一个对出版世界有兴趣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都能够找到共鸣。
✦ 把宣传语放在封面的“始作俑者”居然就是他!
✦ 截至本书出版前,作者仍在编书……
◤内容简介◢
1955年,一位酷爱阅读的年轻人加入了西蒙-舒斯特出版社。他一路升至主编,又跳槽到负有盛名的克瑙夫出版社当总编辑,后来还曾执掌《纽约客》。70岁时,他成为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编辑,做出了数月狂销200万册的克林顿传。他,就是罗伯特·戈特利布。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
他如何定下《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经典书名。
他如何一眼识破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匿名写作。
他为何对克林顿说出“不是我为你工作,是你为我工作”。
以及他群星璀璨的作者名单和那些必读之作的背后故事。
他的出版成就离不开阅读,阅读就是他的信仰。翻开这本书,这位传奇出版人将带我们走进美国出版的黄金时代。
◤媒体评价◢
他出版了美国最重要的必读之作。任何对出版世界有兴趣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他是继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之后最重要的出版人。
——《华盛顿邮报》
他是改变美国文学的人物。
——《卫报》
他编辑的杰出之处,在他对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的取舍。
——《纽约书评》
他似乎对一切重要的事情都有一手……一部美国出版史上不可或缺的作品,有绝佳的指导意义和丰富的灵魂,以及更高级的八卦。
——《纽约时报》
他叙述每一本书的编辑过程时,描述帮助作者把一本书雕琢成理想形式的思维,以及让读者了解美国出版业的巨大能量和创造力,尤其发人深省。
——《出版人周报》
◤获奖记录◢
2014年 传记作者国际组织 杰出编辑奖
2015年 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 艺术杰出贡献奖
2016年 《华盛顿邮报》《彭博社》《加拿大国家邮报》年度选书
2020年12月1日 想读
形而上学俱乐部 豆瓣
The Metaphysical Club
作者: [美]路易斯·梅南(Louis Menand) 译者: 舍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5
美国经历了一场内战,其政府形态却没有遭遇变革。内战期间,美国没有抛弃宪法,没有暂停选举,也没有发生政变。但从其他几乎所有方面来看,美国变成了另一个国家。战争本身没有让美国变得现代,但战争标志着现代美国的诞生。
对于亲历内战的那一代人来说,战争似乎不只是民主的失败,也是文化的失败,思想的失败。创痛深沉的内战使战前的信仰和期望轰然崩塌。在战后的新世界,这些信仰显得极为过时。内战扫除了南方的奴隶制文明,随之也几乎完全扫除了北方的知识分子文化。美国花了几乎半个世纪才发展出可以取而代之的文化,找到一整套理念、一种思考方式,来帮助国人应对现代生活的种种情形。这场上下求索就是本书的主题。
回顾这个故事有很多路径。这里我们要走的路,会路经四个人的生活: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威廉•詹姆斯、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和约翰•杜威。总的来看,他们在驱动美国思想进入现代世界上,比任何别的团体的作用都要大。他们不仅对其他作家和思想家有无与伦比的影响,也极大影响了美国人的生活。他们的思想改变了美国人的思考方式,让他们继续思考教育、民主、自由、正义和宽容。因此,他们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学习、表达自己观点、理解自身的方式,以及他们对待跟自己不同的人的方式
2020年12月1日 想读
知晓我姓名 豆瓣
Know My Name
9.5 (108 个评分) 作者: [美]香奈儿·米勒 译者: 陈毓飞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8
☆ 屡获大奖的现象级畅销书!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自传类大奖,《华盛顿邮报》《纽约书评》《时代》年度十大好书,《芝加哥论坛报》、《魅力》、Elle年度书籍,《科克斯书评》年度推荐回忆录;
☆ 震撼全美的勇气之书!希拉里、崔娃激赏推荐,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 要的历史文档之一;
☆ “斯坦福性侵案”全纪录,受害者实名讲述直抵人心,获取正义的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精神施暴;
☆ 与所有受伤的心灵同在!呈现受害者漫长的疗愈过程,将感动与力量带给每一颗有过创伤的心灵;
☆ 非虚构写作典范,优美的文学书写,清晰逻辑推理,透视美国Me Too运动的风起云涌。
————————————
2015年1月,斯坦福大学性侵案震惊全美。犯罪嫌疑人布罗克·特纳是一名曾参加过奥运会预选赛的游泳新星。
面对法庭的不公审判,受害者化名为埃米莉发表法庭陈述,这份陈述被认为是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要的历史文档之一。在案件影响下,加州罢免庭审法官并改变性侵立法。
她不是埃米莉,她是香奈儿·米勒,一个华裔女孩,中文名字是张小夏。
她不是符号般的受害者,而将在书写中为自己、为所有曾遭受伤痛的女孩重新获得疗愈、尊严和力量。
————————————
这个美丽、饱含力量、重要的故事也是一次重新寻回自我的行动,它值得被广泛阅读,尤其是下一代的青年男性。米勒的文字是我们的目标和地图。她是我们珍视的宝藏。——《纽约时报》
在《知晓我姓名》中,我们每分钟都与米勒同在,感同身受,在记录庭审的章节里甚至不忍卒读……米勒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平实、精准却感人至深。——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米勒展现了一桩强暴案件的受害者获取正义有多么困难,这个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施暴。虽然米勒的笔触不时充满愤怒,但她始终致力于宽慰,向其他有同样受害经历的人提供获救的途径。《知晓我姓名》不仅激发我们的勇气,更在结局充满救赎的希望。——《华盛顿时报》
米勒与庞大的性侵受害者群体分享着同一种语言,她将自己的痛苦放置于这个群体的普遍背景之中。在一个要求受害者保持沉默的世界里,《知晓我姓名》以毫不畏惧的气势展现了作者坚毅、惊人的强大存在。——《卫报》
《知晓我姓名》既是公开的怆痛,也是自我的疗愈,既是沉默的饮泣,也是大声的呼喊……它不仅仅是一份成功的控告书,也是一只向你伸出、邀请你与她共同战斗的手。——Elle
2020年12月1日 想读
品牌洗脑 豆瓣 Goodreads
Brandwashed: Tricks Companies Use to Manipulate Our Minds and Persuade Us to Buy
7.6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丁·林斯特龙 译者: 赵萌萌 中信出版社 2013 - 1
全球知名的品牌营销大师马丁·林斯特龙有一天突然对品牌感到厌倦,他决定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对品牌进行为期一年的“戒毒”——不购买新的品牌商品。但是,在坚持了6个月之后,他失败了。懊悔之余,他决定来一个大揭秘,全面批露世界著名品牌只做不说的营销秘密。
马丁拉上窗帘,向我们 揭示了广告商和品牌是如何让我们觉得“如果不买新的产品,我就好像缺了点什么、愚蠢或跟不上时代了”;展示了营销者们为了让我们掏钱而使用的最卑劣的策略和诡计,包括从众心理、激起并不存在的幼年回忆、性暗示、健康谎言等等。马丁把我们带到世界各地,分享他和广告界、营销界高管以及业内人士对话,并且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和调侃。
马丁惊人地揭露了营销者、广告商、零售商如何利用数据挖掘,借助复杂的新工具和科技,追踪和分析我们留下的种种“电子足迹”:包括在商店刷会员卡、用信用卡购物或在网上查看商品,通过复杂的算法预测出我们的个性和我们可能会购买的东西,然后为我们提供适合于个人独特心理特点的商品,对于“我们应该买什么”产生看不见又实质性的影响。
最后,马丁发现,我们在被“洗脑”的同时也在给别人“洗脑”,并且提出了他的终极营销秘诀。
2020年11月27日 想读
A Promised Land 豆瓣 Goodreads
A Promised Land
8.7 (11 个评分) 作者: Barack Obama Crown 2020 - 11
A riveting, deeply personal account of history in the making—from the president who inspired us to believe in the power of democracy
In the stirring, highly anticipated first volume of his presidential memoirs, Barack Obama tells the story of his improbable odyssey from young man searching for his identity to leader of the free world, describing in strikingly personal detail both his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landmark moments of the first term of his historic presidency—a time of dramatic transformation and turmoil.
Obama takes readers on a compelling journey from his earliest political aspirations to the pivotal Iowa caucus victory that demonstrated the power of grassroots activism to the watershed night of November 4, 2008, when he was elected 44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becoming the first African American to hold the nation’s highest office.
Reflecting on the presidency, he offers a unique and thoughtful exploration of both the awesome reach and the limits of presidential power, as well as singular insights into the dynamics of U.S. partisan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Obama brings readers inside the Oval Office and the White House Situation Room, and to Moscow, Cairo, Beijing, and points beyond. We are privy to his thoughts as he assembles his cabinet, wrestles with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akes the measure of Vladimir Putin, overcomes seemingly insurmountable odds to secure passage of the Affordable Care Act, clashes with generals about U.S. strategy in Afghanistan, tackles Wall Street reform, responds to the devastating Deepwater Horizon blowout, and authorizes Operation Neptune’s Spear, which leads to the death of Osama bin Laden.
A Promised Land is extraordinarily intimate and introspective—the story of one man’s bet with history, the faith of a community organizer tested on the world stage. Obama is candid about the balancing act of running for office as a Black American, bearing the expectations of a generation buoyed by messages of “hope and change,” and meeting the moral challenges of high-stakes decision-making. He is frank about the forces that opposed him at home and abroad, open about how living in the White House affected his wife and daughters, and unafraid to reveal self-doubt and disappointment. Yet he never wavers from his belief that inside the great, ongoing American experiment, progress is always possible.
This beautifully written and powerful book captures Barack Obama’s conviction that democracy is not a gift from on high but something founded on empathy and common understanding and built together, day by day.
2020年11月24日 想读
言论的边界 豆瓣 Goodreads
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 We Hate: A Biography of the First Amendment
8.7 (44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东尼·刘易斯 译者: 徐爽 法律出版社 2010 - 5
本书作者以理性客观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文笔,向读者介绍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美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可预计的将来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2020年11月18日 想读
候场 豆瓣 Goodreads
7.0 (62 个评分) 作者: 李诞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11
《候场》是李诞在2020年初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这本书里,李诞写了一个叫“李诞”的人的故事。“一个在迅速扩张的大时代,一个懵懵懂懂踏入名利场的年轻人,度过激流勇进浑浑噩噩指东打西的短暂人生的成功人士,通过他的观察为我们写下了自己的证词。”
读者恐怕要把“李诞”直接认作李诞,但这是一部小说,它只是带我们来观察这样一个心灵的样本。如果说这个时代的精神就是娱乐,那么这部小说希望你听到笑声间歇时刻,那些梦想脆断的声音,你将看到这一代杰出的头脑毁于大笑,你也将看到良心、友谊、爱情,如何黏合住了这眼看就要垮掉的世界。
2020年11月16日 想读
椰壳碗外的人生 豆瓣 谷歌图书
A Life Beyond Boundaries: A Memoir
8.9 (76 个评分)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徐德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 《想象的共同体》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自述“越界”一生
☆ 跨地域之限,越语言之别,消文化之墙,破学科之界。
☆ 如何规避现代教育与研究自有之缚,如何于现实困顿中明理求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无法被标签的学术大师,以跳出椰壳碗的青蛙自况,地理的、历史的、语言的、规训的边界都无法束缚他旺盛的好奇和思考的热情。不同于一般回忆录,本书主要着眼于安德森的治学经历,作者主要评述了区域研究、田野工作、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四方面内容,一如既往的锋利深刻。他亲自见证了区域研究,尤其是东南亚研究的兴起;又经历了学科划分和教育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近半生的时间都在东南亚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实地考察研究。那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面临着许多现实阻碍:语言不通,资金不足,资料困乏,政治环境。安德森和所有学者一样,面临着导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勤奋与机缘、权力与真相等等权衡,其反思对当下的中国学界、教育界也颇有裨益。
----------------
《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享誉世界的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回忆性著作。书中回顾了他幼年从昆明到加州再到爱尔兰的辗转,在伊顿和剑桥的求学经历,在美国康奈尔的研究和教学经历,在东南亚印尼、泰国、菲律宾的田野调查经历,以及退休之后的种种新尝试。本书是安德森应日本友人之邀而作,于2003年前后开始构思,2009年日文版面世。英文版的出版有赖于其弟佩里•安德森的促成,然书未面世,作者便于2015年12月在印尼朗玛逝世。
回溯50余年的学术人生,安德森坦陈其以《想象的共同体》为代表的众多学术成就的灵感与起源;直击现代学术和教育体系的弊病;反思认为全球化出路单一的普遍展望,为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解锁更多可能。富有个人魅力,不论是学者还是大众读者都会在本书阅读中有所收获。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颠覆了民族主义的研究……不仅以他的理论贡献而闻名,而且也因为他对印尼、泰国、菲律宾的语言与权力的近距离检视。——《纽约时报》
安德森的所有书写都具有无畏的原创性,借助发现被忽视或被压抑的声音,挑战所有假说。他从不满足于告诉读者他们想知道的。——《卫报》(讣告)
虽说《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一部学者的回忆录,但本书内容对普通读者而言也大有益处。一个学者能够婉拒三个国家的优渥条件,不断跳出舒适区,挑战新领域,不做“椰壳碗下的青蛙”,这一过程本身就足够振奋人心。——《经济学人》
2020年11月15日 想读
苏菲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Sofies verden
8.8 (244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乔斯坦·贾德 译者: 萧宝森 作家出版社 2007 - 10
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2020年11月12日 想读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豆瓣
译者: 辜正坤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8 - 1
莎士比亚在运用这个诗体时,极为得心应手,主要表现为语汇丰富、用词沅练,比喻新颖,结构巧妙、音调铿锵悦耳。而其最擅长的是最后两行诗,往往构思奇诡,语出惊人,既是全诗点睛之作,又自成一联警语格言。
2020年11月9日 想读
全科医学(家庭版·第7版) 豆瓣
Murtagh’s Patient Education(7th Edition)
作者: [澳] 约翰·莫塔 编著 译者: 陈群 / 刘爱敏 后浪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0 - 3
全科医学界经典著作之一
提高医生全科综合素质
丰富大众常见疾病常识
◎ 编辑推荐
《全科医学:家庭版》于1992年首次出版,现已是第7版。本书是公认的健康管理指南。医生、护士和药剂师等医务工作者结合临床工作经验,为大众提供准确性极高的疾病知识。全书以通俗易懂、非专业术语形式介绍了多种常见疾病和症状,有助于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知识和对自身健康的管理。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澳大利亚著名全科医生约翰•莫塔(John Murtagh)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编写而成。以问答形式介绍了人类从出生到老年各阶段的日常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为生长发育和一般健康状况两部分。其中,生长发育部分介绍了婚姻、妊娠与产后照顾、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相关问题、女性健康问题等内容;一般健康状况部分介绍了传染性疾病、眼科疾病、骨骼肌肉疾病等常见疾病。
本书旨在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生长发育和一般健康状况相关知识。同时,有助于提升专业人士的医学基础知识。
全书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易懂。大众能从本书中了解需要的医学知识,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本书也可作为全科医生和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参考书。
2020年11月6日 想读
经济学原理(第7版) 豆瓣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作者: [美] 格里高里·曼昆 译者: 梁小民 / 梁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5
《经济学原理》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很受欢迎的引进版经济学教材之一,其特点是它的“学生导向”,更多地强调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政策分析,而非经济学模型。本书为微观分册。第7版在延续该书一贯风格的同时,作了全面修订和改进,大幅更新了“新闻摘录”“案例研究”等专栏,例如增加了以碳税来应对气候变化、网络经济等新话题。
2020年10月28日 想读
宫女谈往录 豆瓣 Goodreads
9.0 (16 个评分) 作者: 金易 / 沈义羚 故宫出版社 2010 - 7
金易,曾是北京二中的语文老师,《宫女谈往录》是他与夫人、原北京二十五中、六十一中中学语文教师沈义羚老师合著的书。本书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一位随侍慈禧前后达八年之久的宫女何荣儿对往事的回忆。
书中每章之始,作者都写这位老宫女,或边做针线边谈,或闲下来品茶卿天,优美的文笔、典型的京片子,造成一种氛围,引出一个话题,讲述一段清宫往事。由于是亲历者所述,条理清晰,可信性强。所写的人物,上到太后皇帝,下到刚进宫的宫女、小太监,有血有肉,极为生动,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从史料角度,都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2020年10月19日 想读
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 豆瓣 谷歌图书
Astrophysics for People in a Hurry
8.0 (25 个评分) 作者: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 译者: 孙正凡 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6
★全球现象级畅销书,上市仅一年畅销100万册,售出38国版权。
★亚马逊2017科学类年度好书,《纽约时报》非虚构畅销榜榜首,Goodreads(美国豆瓣)2017科普书读者票选冠军。
★霍金科学传播奖得主、卡尔·萨根传人,写给每一位地球人的宇宙通识课。
★还未引进国内就已口碑爆棚。得到APP万维钢专栏「精英日课 」倾情解读;各媒体、知识传播平台、个人争相传播。
★中国科普界KOL:万维钢、李淼、张双南 作序推荐。
★再忙,也要记得仰望星空。认识宇宙,就是重新认识自己。不仅引领你了解宇宙探索史和宇宙学前沿,更让人以一种“宇宙视角”来重新审视世界、认识自己,甚至改变你的三观。
★超高颜值、精致开本,单手可握,专为忙碌者量身打造。
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宇宙如何起源的?我们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吗?这是萦绕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追问。但当今时代,人们更加忙碌,更没有时间通过读大部头的专业书来获取相关知识。
谁能引导我们去追索这些知识呢?没有比尼尔·泰森更合适的人了 。他的这本《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简洁而清晰,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你可以在繁忙的日常里随时随地享受其中隽永的章节。
当你品呷早间咖啡的时候,当你在乘坐地铁、等侯火车或航班的时候,《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会用最易懂的语言,为你讲述你最关心的宇宙问题:从大爆炸到黑洞,从夸克到量子力学,从搜寻宜居行星到寻找地外生命……
2020年10月19日 想读
我在太空的一年 豆瓣
8.1 (8 个评分) 作者: [美]斯科特 · 凯利 / [美]玛格丽特 · 拉扎勒斯 · 迪安 译者: 郑永春 / 门雪洁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长期太空飞行有哪些艰难挑战?
➢宇宙辐射会对人体产生怎样不可逆转的影响?
➢面临与太空垃圾相撞的灾难性风险,宇航员该怎么办?
➢与所爱之人相隔千里,远离地球的安逸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斯科特 · 凯利是一个在太空中生活了近一年的人,是NASA火星计划中颇具野心的任务之一——双胞胎实验计划的参与者,他曾在国际空间站连续生活340天。
斯科特和他的双胞胎哥哥、NASA宇航员马克共同参与了双胞胎实验计划,斯科特在太空生活,马克则留在地球。通过对比他们两人的身体变化,科学家希望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太空生活对人体的影响。
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斯科特4次非凡的太空之旅,以及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少年成长为航天英雄的传奇历程。斯科特将带我们探索神秘的世界尽头,展现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宇航员将看到什么样的景观,将面对怎样的风险,会有怎样的复杂情绪,又该如何适应这个未知的世界。在斯科特的个人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创造力和意志力的力量,以及银河系数不胜数的壮美奇迹。
2020年10月10日 想读
缅甸小日子 豆瓣
Chroniques Birmanes
8.5 (64 个评分) 作者: [加]盖·德利斯勒 译者: 王大莹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9
※安古兰漫画大奖得主的另类报告书
※翻译成十多种语言的纸上纪录片
※独一无二的缅甸纪实漫画
※非浮光掠影式的深度旅行手账
※一个神秘国度的荒诞与日常
※漫画家爸爸、无国界医生管理人妈妈、新生宝宝的缅甸岁月
◎ 编辑推荐
🏆安古兰漫画大奖得主的另类报告书,知名作者纪实漫画作品
盖·德利斯勒,画关键帧的职业动画师,毕业于动画排名世界第一的谢尔丹动画学院,以旅行报道漫画和育儿漫画得享盛名,斩获各大奖项。
代表作:《平壤》《耶路撒冷》《缅甸小日子》《第111天:人质手记》等。其中《耶路撒冷》获得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蕞高奖——蕞佳漫画奖,《平壤》入选“蕞伟大的100部漫画”。
《缅甸小日子》已被翻译为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波兰语、捷克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和缅甸语等18国语言,在多国畅销;《出版者周刊》《纽约客》《英国卫报》好评推荐,并荣获加拿大阿尔贝里克·布儒瓦漫画奖,是了解缅甸的必读图像小说。
🛺 珍稀的“旅行报道漫画”,一部图像小说版的《寻路缅甸》
有别于市场上的旅行、纪实类书籍,这本书的主题不是旅游攻略和心得,也不是惊天动地的历史记录,而是着眼于琐碎、平凡的个人生活,尝试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和当地人,并将这种理解传递出去。作者笔力非凡,用新闻的笔法画漫画,既幽默逗趣,又洞察深刻。
混合游记、纪实、搞笑、漫画、育儿多种风味,举重若轻,将“政治、宗教、风土、人道主义”这类宏大命题融入日常生活的描绘中,经线条简单的漫画剖析解构,画得通俗、家常,个中笔触坦荡而细微,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此。
本书既是轻盈的纪实漫画,厚重的日常漫画,更是具备图像美感和社会观察犀利敏锐度的旅行报道漫画,开拓了图像小说的边界。
🎡 神秘国度的真实刻画,带你走进特殊时期的缅甸
以画笔掀开缅甸这个熟悉又陌生国度的神秘面纱。
漫画家爸爸、无国界医生管理人妈妈、新生宝宝三人一起在缅甸生活了一年。审查、迁都、炎热、专制……给他们的生活加了料,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本书的写实简洁有力,从头到尾洋溢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关怀,一个个2~5页的小故事串联成篇,既温柔又细腻,是展示缅甸普通人真实日常的一扇不一样的窗口。
一本书,是一个窗口,虽说描绘的是缅甸的小日子,却也能从中窥见缅甸的大社会。作者以绝妙的叙述和笔触赋予他所描绘的时刻以生命,让我们有幸跟着作者的画笔一起见证那个特殊时代的荒诞与日常,见证一家三口的“缅甸岁月”。
◎ 内容简介
关于缅甸,你知道什么?仰光?大金塔?昂山素季?……还有呢?
缅甸一天只供电四个小时?!将领们只有高中学历?!买电脑居然还要通过秘密管道?!银行还在手写记账?!昨天还在当会计的邻居,今天已成得道高僧?!
曾获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的加拿大漫画家盖·德利斯勒带着刚出生的儿子,跟随任职于无国界医生组织被派驻缅甸的妻子,到遥远陌生的东方国度缅甸生活了一年。他用幽默智慧的文字及轻盈洗练的画风笔触,忠实地记录下缅甸当地的生活风物,并对当地的文化政治进行了犀利独到的观察和省思。
◎ 媒体或名人推荐
画风活泼简约,在传统的旅行见闻录里融合了意想不到的敏锐观察。
——《纽约客》
《缅甸小日子》不仅是一部简洁有力的纸上电影,更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艺术杰作。
——《出版者周刊》
近年来关于缅甸生活的相关书籍中蕞具启发性也蕞有洞见的一本。
——《英国卫报》
德利斯勒对缅甸的观察入微,不猎奇也不过于悲悯,纪实类作品难的是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不客观,德利斯勒做到了。一个来自西方世界的加拿大人,在一年里,静静用笔描绘缅甸的世界。
——IGN
作者将缅甸的社会变化顺手拈来,观察之细致,情怀之深邃,视角之客观,文笔之流畅,画笔之灵动,让人不得不震惊叹服。这是一本了解缅甸的必读图像小说,因为你找不到第二本这样的书!
——亚马逊读者
德利斯勒的作品读来轻松愉快,有趣又有料,画出了人味与趣味。你想象不到他为什么能将沉甸甸的现实表现得这么简明有力、轻盈活泼。这是一本边界辽阔、引人深思的纪实图像小说,让你读完掩卷沉思之余还能心生暖意,那些对异乡生活的凝视和思索就藏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画笔缝隙之间。
——亚马逊读者
2020年9月2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