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ps - 标记
孫逸仙 豆瓣
作者: 白吉爾 译者: 溫洽溢 時報文化 2010 - 6
有關孫逸仙的研究,長期以來被兩種歷史生產模式所主宰:一是中國史學的製造迷思,一是西方史學的破除迷思,兩者都扭曲了孫逸仙。本書顛覆又客觀地企圖呈現中國百餘年前第一次現代化時期,孫逸仙真正的歷史角色。
在法國漢學家白吉爾筆下,孫逸仙其實是昏庸的政客、慷慨又糊塗的機會主義者,更不是個偉大的理論家。但作者同時認為他的確懷抱救國理想,最倚仗的才能就是「跨界」溝通。綜其一生,他為革命全球奔波,訴諸三合會、教會、學生、商人、西方列強、共產國際等的支持,能悠遊與動員這些利益與思想大相逕庭的群體。如此複雜而矛盾的形象,放大到近代中國的經濟、社會脈絡來看,白吉爾認為,孫逸仙正是海洋中國的產物,他的發跡,代表的是沿海中國勢力的崛起。在如是的風雲湧動中,孫逸仙的一生讓我們有機會探究近代中國發生革命的背景與條件。
究竟該如何看待孫逸仙留下的龐大政治和智識遺產?本書試圖重建孫逸仙的生涯,看他如何從一位南海冒險家(第一部)蛻變為創建共和之父(第二部),最終成了偉大民族主義運動的領導人(第三部),或許正可以幫助我們反思認識孫逸仙的方式。
本書目錄臺灣版序
導論
第一部 南海冒險家 一八六六至一九○五
第一章 一八六六至一八九四,成長歲月
第二章 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七,革命領袖的象徵性創造
第三章 一八九七至一九○○,革命運動的象徵性創造
第四章 一九○五年,喚醒民族主義與創立同盟會
第二部 國父? 一九○五至一九二○
第五章 孫逸仙與同盟會
第六章 謀反者
第七章 中華共和之(養)父
第八章 一九一三至一九二○,跨越沙漠
第三部 孫逸仙晚年:民族革命和革命民族主義 一九二○至一九二五
第九章 一九二○至一九二四,孫逸仙、蘇聯顧問和廣州革命基地
第十章 孫逸仙的三民主義
第十一章 孫逸仙之死與變形
人物小傳
注釋
參考書目
2021年6月28日 想读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豆瓣
9.1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张旭东 / 魏文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4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专著。波德莱尔对19世纪中期巴黎的现代性体验的考察深深吸引了本雅明。从这个被资本主义商品世界异化了的抒情诗人的目光出发,本雅明希望能重新阅读处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初期的巴黎。在书中,本雅明与波德莱尔一起对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渐次熄灭的煤气灯、把人固定在土地上的住房牌号、日渐堕落成商品生产者的专栏作家”发出挽歌式的哀叹,一起作为“城市的闲逛者”躲在人群里注视着这个嘈杂的商品物质世界,一起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发出“震惊”的慨叹,却又在结尾处理性而忧郁地击碎了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英雄之梦。本雅明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内心的敏锐,使得这部构筑在浩瀚的引文之上的辉煌之作更多了一份诗意的绵长。
2021年6月7日 想读
我将是你的镜子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顾铮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 10
《我将是你的镜子:世界当代摄影家告白》汇聚了30余篇当代外国摄影家的访谈录,并把摄影家们的精彩作品穿插其中,对于那些真正的摄影爱好者和艺术家来说,《我将是你的镜子:世界当代摄影家告白》不仅仅是带来视觉上的冲激,读者被深深触动的,是摄影家们言论的锋利,是他们透过照片看到事物的本质的眼光。
2021年6月6日 想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豆瓣
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9.1 (3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阿图尔·叔本华 译者: 石冲白 商务印书馆 1982 - 11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这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本书通过“生的智慧”,尤其是通过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与实践,人可以克服意志,战胜欲望,从而最终解脱痛苦。可以说,本书是研究作者哲学思想的必备书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 豆瓣
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
6.6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基兰•塞蒂亚 译者: 潘驿炜 / 黎潇逸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8
成年人的词典里,没有容易二字。
无论你现在是20岁还是70岁,你都可能觉得已经过去的人生里出了一些岔子,其中有的部分无法修补,有的令人懊悔。
你觉得自己选错了专业,跳槽过于频繁,也有可能你正为要不要生孩子而纠结,或正在出轨边缘徘徊。
当你选择了一个方向、一份职业、一种生 活方式甚至一个人,也意味着你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
那些可能性让人着迷,甚至勾引你放弃现有的生活重新来过。
重启毕竟是一个高成本的选择,人生不是一场随时存档读档的游戏,在这之前你需要充分模拟、推演、检查,做好准备再上路。
这本书就是为这样的顾虑而准备的,它写给所有与不可逆的时间搏斗的人。
你能在这里快速学习哲学家如何给不同的事物赋分,表彰它们给予人生的不同价值,看到哲学家如何从自己的中年危机里突围,他们甚至写过多篇论文探讨是不是应该放弃上面提到的其他可能性。
即使你不打算改写人生,或者觉得人生过于乏味,这本书也能帮你换种思路,继续生活。
【编辑推荐】
★ 达标式的都市人生缺点东西
在都市搏斗的人们有着一些共享的人生目标,例如升任高管、创业上市或拿到教职,接下来则是安家落户、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女)……很多人耗费半生完成了这些但仍然没觉得“岁月静好”,这本书会提醒你,这种达标式的人生缺了点什么。
★ 零风险的重启预案
导演/医生/诗人/企业家……人生的无数选择每次只能取其一二,当你行至途中想要重新来过或者开启不同的人生,必然担心自己需要付出什么代价、能够获得什么回报。这本书会以作家和哲学家的虚构故事、实际案例和思想实验来为你解答困惑,整个过程如存取游戏进度般可在躺椅中完成。
★ 适合90后的“青年危机”自我诊疗手册
90后正在遭遇青年危机,当一年换两份工作成为年轻人的常态,我们更需要想清楚,选择不同的工作和方向意味着什么,必须为此放弃什么。
★ 无门槛的哲学工具书
本书会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哲学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没有技术门槛或专业壁垒,普通读者能够理解使用。
【名人评价】
笔调简洁而富于黑色幽默,这本书是高级人生技巧的哲学富矿,它也提供了富于反思的方式,来帮助我们消解空虚感和和懊悔这些常伴随中年而来的感受。
——吉姆•霍尔特,《世界为何存在?》作者
作为一个自7岁以来就和中年危机形影不离的人,我觉得这本书给人教益和安慰。如果它不能帮你缩减腰围或者避开死亡,这恰恰说明了它是通往空虚路上一份友善的指南,如同一个忠实的伴侣或者宠物。它甚至能让你理解变成一个42岁的中年人的优点,至少它对我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约书亚•弗里斯,布克奖短名单《曼哈顿的孤独诊所》作者
2021年5月24日 想读
资本主义将如何终结 豆瓣
How Will Capitalism End?
作者: [德]沃尔夫冈·施特雷克 译者: 贾拥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 - 3
稳定的经济增长、良好的货币政策和社会平等被视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获得合法性的前提。这些条件如今都在逐步消失。经济增长陷入停滞,公共债务无限饱和,金融寡头的肆虐让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状况一步步恶化,民众对货币经济的信心也消失殆尽。资本主义社会习惯于用金钱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而当下,金融这头失控的巨兽已开始用寡头式腐败和分开的掠夺反噬资本主义。
在沉沦于不健康状况多年后,资本主义面临的危机如此严重,乃至人们日益不把它看成简单的经济事件,而是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的衰落。随着危机演变,资本主义同民主的联姻也行将结束。治理缺失、“民主政治”的娱乐化,将使资本主义进入长期的、痛苦的瓦解过程。它的瓦解不需依赖外力,而必将被自身的问题压垮。最关键的是,目前还看不到治愈这些疾病的方法。
2021年5月23日 想读
重走 豆瓣 Goodreads
8.8 (69 个评分) 作者: 杨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5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是青年作者杨潇的新作,也是单读出版推出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关于一个不无困惑的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
1938 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 年,处在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 1600 公里长路。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时要与大货车擦肩而过,但沿途山色、水光、鸟鸣、人语与历史上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流亡者所见所闻渐渐重叠、交织,乃至对话、共振,一个层累的、被忽视的“中国”缓缓浮现。
2021年5月20日 想读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豆瓣
人生がときめく片づけの魔法
7.3 (108 个评分) 作者: 〔日本〕近藤麻理惠 译者: 徐明中 译林出版社 2012 - 5
这本书是一本整理书,同时是一本心灵疗愈书。从精神层面到整理方法俱全。本书介绍“一旦整理,就不会变乱”的整理方法,教授按照心动的标准选择物品,按照先丢东西,后收纳的顺序,按照物品类别,进行一次性、短期、完善的整理等,使人通过整理找回人生决断力,找到最初的梦想,找到怦然心动的幸福人生。
2021年5月5日 想读
奇鸟行状录 豆瓣
8.4 (85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 11
《奇鸟行状录》是村上春树篇幅最长的小说三部曲。
失业者冈田亨的妻子久美子在其兄长、众议员,黑暗势力代表人物绵谷升的胁迫下失踪了。冈田身边来了许多怪人:女巫师、“意识娼妇”、失手使男友车祸死亡的少女、旧军人等。同时也发生了许多怪事。冈田到一口深井里冥思苦想后,出来在奇怪的母子“肉豆蔻”、“肉桂”的帮助下向绵谷升挑战,在虚幻中将其击伤,久美子又在现实中将其杀死。作品色彩诡异,规模宏大,虚实交叉,被称为当代的“一千零一夜”。
2021年5月2日 想读
反对完美 豆瓣
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6.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尔·桑德尔 译者: 黄慧慧 中信出版社 2013 - 5
《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是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继《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之后,又一次从社会热点入手,激发我们通过理性思考更深刻地把握现实问题的著作。
在书中,作者敏锐地指出,人类利用高科技手段追求完美正在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父母将可以在基因超市中自由定制子女的先天特质;运动员将可以通过基因改造提升赛场表现;学生将可以通过服用记忆药片代替寒窗苦读……这究竟会带来个体的彻底解放,还是社会的无限混乱?
桑德尔指出,人类利用科技追求完美,貌似是大众的狂欢,实则蕴藏着深深的危机——维系人类社会的道德基础很可能坍塌,人类在宇宙间的地位也会错乱。在清晰的论证和简洁的语言中,我们将逐渐体会到在 “反对完美”立场的背后,作者对人在天地中位置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2021年4月19日 想读
重症监护室的故事 豆瓣
Critical: Science and stories from the brink of human life
7.3 (17 个评分) 作者: 【英】马特·摩根 译者: 苗小迪 译 / 赵芳 审校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重症监护室一线医生写给普通人的急救指南
◆细数重症医学历史上的科学飞跃,讲述至暗时刻人类如何绝地求生
◆自诞生之日起,重症监护室已经拯救了约5亿人的生命,这里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为什么人类的免疫系统会自我攻击?为什么失眠会严重影响健康?如果家人遭遇心脏停搏,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做什么?危急关头,这些健康常识或许能救你一命。
◆机器在未来可以替代医生吗?为什么科学研究对医治病人至关重要?医疗资源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吗?重症监护室的医生不仅要面对病人的真实病痛,还有更多复杂的社会与伦理难题。
··
【内容简介】
病情危重,通常指病人有一个或多个重要器官无法正常运作。
18岁少年在异国被感染后患上严重败血症,他能存活下来吗?
一名法官在庭审期间突然倒地不起,心跳与呼吸全无,他真的“死”了吗?
怀孕母亲遭遇严重心脏衰竭,她和宝宝能平安迈过这道坎吗?
手术后,患者原本5米长的肠道仅剩20厘米,她今后还能正常进食吗?
……
1952年,因感染病毒而命悬一线的12岁女孩在世界上第一间重症监护室中重获新生。以这个故事为起点,重症监护室资深医生马特·摩根讲述了重症医学背后的历史沿革与科学发展。摩根医生借助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上述真实病例,使我们逐步了解重症监护室的日常运作,深入认识人体不同器官的功能与奥秘,并告诉我们,在生死关头应如何救人或自救。
一名重症监护室医生通常需要掌握13000种疾病诊断、6000种药物和4000种外科手术。 对普通人来说惊心动魄的时刻,却是他们经历的每分每秒。
重症监护室的医疗团队倾尽所能,帮助病人度过生命的至暗时刻。许多病人最终康复出院,另一些不幸离世的病人也没有被忘记,正是他们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对死亡的理解,也让我们更明白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
【评价与推荐】
每位医务工作者都曾亲眼目睹生命的悲欢离合,而发生在重症监护室的故事往往最令人震动,从这本书开始,让我们一起走进重症医学的世界吧。
——杨燕丽(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本书)对重症监护室所做的扣人心弦的写实描绘,提醒着我们生命有多脆弱。《重症监护室的故事》充满了谦卑与洞见,让我们得以一探这个每天都在拯救生命的医学世界。
——苏·布莱克女爵士(著名法医人类学家、兰卡斯特大学副校长)
马特·摩根关于生死边缘的描写优美而动人。他的书中充满了生动鲜活的例子和真知灼见,让人们开始关注医疗前线上人类的宝贵经验。
——加内什·孙塔拉林加姆(麻醉师、英国重症监护学会主席)
我们无疑是幸运的,有像摩根医生这般投入、体贴又谦逊的人在急救医疗前线服务。更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作家,把工作中的一切兴奋、悲伤、辉煌甚至恼怒记录了下来。
——彼得·布林德利(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重症监护医学、麻醉学、医学伦理学教授)
这本鼓舞人心的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智慧和悲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这个特殊时刻。
——《泰晤士报》
2021年4月5日 想读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豆瓣 Goodreads
Why We Sleep: Unlocking the Power of Sleep and Dreams
8.3 (59 个评分) 作者: [英] 马修·沃克 译者: 田盈春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3
比尔·盖茨精选推荐!
2020年卡尔·萨根科普奖得主马修·沃克成名作品
《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NO.1
全景呈现熟悉又陌生的睡梦领域,让你轻松获得一夜好眠!
◎ 编辑推荐
“要使大脑和身体健康恢复到最佳状态,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最有效的事,就是睡觉,它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佳对抗死亡方法。”
★ 比尔·盖茨盛赞推荐,称此书让他告别熬夜,开始好好睡觉!
全球销量已突破100万册,被译为34种语言畅销世界!为什么要睡觉,睡不好有什么坏处,怎么睡个好觉,一切答案尽在其中。
☆ 2020年卡尔·萨根科普奖得主马修·沃克成名之作。
《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排行榜NO.1,《观察家报》《金融时报》《卫报》《每日邮报》《标准晚报》年度选书,一部不可不看的权威力作。
★ 我们生命中有1/3的时间都在睡觉,但你是否真的了解这件平常之事?
酒精、空调、LED屏幕,现代人为自己设置了多少安睡障碍?癌症、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病,睡不好到底会带来多少身心伤害?儿童期、中年期、老年期,怎样睡才能符合各个年龄段的实际需求?理解力、学习力、创新力,梦境如何奇迹般疗愈痛苦创伤,带来认知飞跃?褪黑激素、处方药物、非药物疗法,失眠者的科学选择是什么?
☆ 一本全面、专业、尖端、实用的“睡眠百科全书”,带你寻回一夜好眠。
◎ 内容简介
你认为自己最近睡眠充足吗?你还记得上一次自然醒后神清气爽的感觉吗?不用怀疑,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失眠已经成为流行病的时代。
作为一名杰出的神经科学家,沃克对生物的睡眠行为充满好奇,这促使他成了睡眠研究方面的专家。本书中,他总结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睡眠研究成果,以及前沿的科学突破,告诉我们睡眠的运行机制、睡眠不足的坏处、睡眠与做梦的有益功能,以及睡眠对专业人士个人能力提升的惊人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情商智商、记忆力、运动力、学习力、生产力、创造力、吸引力,甚至食欲,这些让日间生活丰富多彩的能力,原来都与夜间那场睡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现在,你知道我们为什么需要充足的睡眠了吧。打开这本书,看平凡的睡眠如何带来非凡的生命能量,顶尖科学对于睡眠的所有了解及如何睡好觉的诀窍都将在这部关于睡眠的“百科全书”中逐一揭晓。
◎ 名人推荐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是一本重要而迷人的书……关于这项地球人都需要的基本活动,我从沃克那里学到了很多。我想他的这本书也将教会你很多。
—— 比尔·盖茨(Bill Gates),微软公司创始人
令人震惊……一本很棒的书……包含了我们需要知道的所有东西。
—— 克里斯·埃文斯(Chris Evans),好莱坞影星
这是一本必读的书。名闻世界的睡眠专家马修·沃克带我们踏上了一段有趣旅程,让我们得以了解最新的睡眠知识。这本书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还探讨了睡眠质量下降对认知、健康、安全、工作方面产生的影响;这些见解可能会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在现在这个让人焦虑的时代,很难找到比这本书更值得一读的书。
—— 亚当·格萨雷(Adam Gazzaley),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学、生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
在《我们为什么要睡觉?》一书中,马修·沃克博士精辟地阐释了夜晚,解释了睡眠如何让我们更健康、更安全、更聪明、更有效率。他明确地提供了知识和策略,以帮助我们避免这个缺乏睡眠的社会所带来的威胁生命的风险。我们对睡眠的普遍需求确保了每个读者都能从沃克博士的见解中找到有价值的建议。
—— 马克·罗斯金德(Mark R. Rosekind),NASA科学家,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成员,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前局长
大部分人都不清楚我们三分之一的人生在做什么。沃克在这本清晰且引人入胜的书里,解释了最新的科学,让这个由来已久的神秘问题迎刃而解。在睡前翻阅《我们为什么要睡觉?》,会让你有一段愉悦的时光。
—— 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 媒体推荐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是一本肩负使命的书……沃克提出了极具说服力的观点,主张我们正处于一场“沉默的睡眠缺失流行病”之中,这构成了“21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这本书为解决社会性睡眠不足及正视睡眠益处等问题,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从最实用的角度给出的建议是,在床头阅读它。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一位神经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革命性的方法,能让人更聪明、更有魅力、更快乐、更健康,那就是睡个好觉……现在就告诉你这本书能拯救生命,可能还为时过早,但我可以告诉你,它让我大开眼界。
——《卫报》(The Guardian)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睡眠科学中心”主任探索了睡眠的目的。事实证明,了解“为什么”会对“如何做”大有裨益。
——《人物》(People)
一位顶级睡眠科学家认为,对我们的健康来说,睡眠比饮食、锻炼更重要。
——《泰晤士报》(The Times)
热情,急切……这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观察家报》(Observer)
马修·沃克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
——《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
一本富有启发性的重要著作,作者就像自己说的那样,“热爱睡眠和它所做的一切”。但请不要在就寝前翻开这本书。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沃克描述了我们的休息习惯如何随着历史演变,睡眠、慢性病和寿命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用来帮助我们睡得更久更深的药丸,实际上却让我们的夜晚变得更糟糕。最重要的是,他提供了简单可行的方法,让我们得到更好的休息──就在今晚。
──《男士杂志》(Men's Journal)
沃克是一位科学家,但他为一般人而写,用容易掌握的类比来说明复杂的概念。这对企业家、教育工作者、家长、政府工作者,以及曾经睡不好觉的人来说尤其重要。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2021年4月5日 想读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 豆瓣
Geschichte eines Deutschen : 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
作者: [德国]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译者: 周全 花城出版社 2009 - 11
本书是20世纪德国最著名的政论家与历史专论作家赛巴斯提安·哈夫纳对自己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作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成长的那代普通德国人,作者生动逼真、详尽细致地描绘了他那代人的成长过程、心理状态和社会变迁。同时他以小人物的观点、生活化的方式来挖掘德国之所以会成为滋生法西斯纳粹主义温床的原因,告诉我们纳粹的“世界观”是如何渗入每个德国人的私人生活领域,最后演变成千古悲剧的。
2021年3月3日 想读
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豆瓣 Goodreads
They Thought They were Free:the Germans 1933-45
7.3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尔顿·迈耶 译者: 王岽兴 / 张蓉 商务印书馆 2013 - 11
米尔顿·迈耶,德裔美国犹太人,身份复杂的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二战时他曾是一名拒服兵役者。“正派的人”如何且为何成为纳粹,这个问题吸引他在战后旅居德国,并与当地的德国家庭共同生活长达十年之久。他由此了解纳粹统治下普通德国人的生活故事,也催生了这本极具影响的书:《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十位曾在纳粹时期生活过的小人物是其主要受访者。在他们的讲述下,纳粹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或意识形态,更是十分适合一战后德国人气质和心态的世界观。纳粹征服了伟大的和平庸的德国人的心灵,也压垮了他们。迈耶精辟地写道:德国对纳粹主义的积极性很明显就是“小人物变疯了”。
本书堪称一份研究第三帝国时期德国生活的微观社会人类学报告,它最有价值的贡献是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观念的图景:纳粹体制如何在普通德国人的层面以及德国社会内部发生作用。这些极具颠覆性的内容引人深思,关乎德国人,更关乎我们每个人自身。
作为一名兼具德国血统和犹太信仰的美国自由主义新闻记者,米尔顿·迈耶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秉承良心的公正与无情的诚实。正是这一点赋予本书强大的冲击力量。
——沃尔特·L.多恩,《星期六评论》
德国问题再次成为了我们政治的核心。对其根本性的探讨,不会比这部著作更出色、更人道和更清晰洗练了。
——奥古斯特·赫克舍,《纽约先驱论坛报》
2021年3月3日 想读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Suppress Women's Writing
8.9 (167 个评分) 作者: [美]乔安娜·拉斯(Joanna Russ) 译者: 章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雨果奖、星云奖得主 女性主义科幻小说家 乔安娜·拉斯
◆悉数女性写作遭遇的重重阻力
◆一举揭穿文学界的厌女症传统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女性主义者乔安娜·拉斯的著名文论,她在书中模仿文学评论中的惯用论调,以反讽的方式写了一份“抑止女性写作指南”,以此尖锐地指出和批评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同时,这又是一部主流视野之外的文学史,它重新搜罗了那些被认为不值得了解的作品,并对那些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作者指名道姓:狄更斯、海明威、伍尔夫、桑塔格、勃朗特姐妹——有人曾贬抑女性写作,有人是被贬抑者,而有人两者皆是。
这是一部愤怒又锐利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它直指女性书写所面对的结构性暴力,带领读者重新认识那些被贬抑的声音。
···
言辞犀利、精彩至极!
——《纽约书评》
如果还没读过这本小书,你真应该找来看看:它依然惊人地紧贴当下......拉斯告诉我们,如果不先问问是谁在评判,基于何种标准,我们就没法明智地讨论哪些作品最重要、质量最高。如果我们不先思考是什么价值主导了文学,以及几百年来文学准则的形成,我们就无法理解真正的文学价值。
——《卫报》
这是一部风格奇特的作品,它蔑视传统,打破成见。书中罗列了所有会导致我们漠视甚至抛弃女性艺术作品的错误态度和观念。拉斯如此清晰简洁地界定了这些模式,如同将一面镜子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
——安妮特·克洛德内,美国文学评论家
···
【编辑推荐】
◆鼓舞一代人的女性主义宣言、里程碑式的文艺批评。新增由美国批评家、《我才不是女性主义者:一部女性主义宣言》作者杰莎·克里斯宾(Jessa Crispin)撰写的导言。
◆后Metoo时代值得回顾的经典作品:乔安娜·拉斯带领读者在书中重拾一种被埋葬的文学传统,她那深具独创性与反思性的文字今时读来仍然铿锵有力,丝毫不过时,甚至出人意料地关照当下。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候重识那些被遗忘的作家,重思那些充斥偏见的评判标准。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边缘群体的激励之作,除去女性,拉斯也鼓励读者拥抱所有曾是或依然是文学正典之外的“圈外人”——黑人艺术家、同志作家、“地方主义小说家”,等等。拉斯真诚地指出,“只有在边缘地带,发展才有可能。”而把目光投向所有曾被贬抑过的边缘艺术家,事关我们能否真正地面对彼此,关注他人的境况。
◆金牌译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章艳翻译。文字流畅优美,最大程度还原拉斯原作的锐利与愤怒、幽默与力量。
◆本书英文版于2018年再版上市后,封面随即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中文版封面延续原版的创意思路,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设计师周伟伟操刀,通过罗列那些充满敌意的陈词滥调,直面女性写作所遭遇的重重阻力。
2021年2月1日 想读
邱园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Kew Gardens in Photographs
作者: [英] 林恩·帕克 (Lynn Parker) [英]基里·罗斯–琼斯(Kiri Ross-Jones) 译者: 陈莹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 - 1
改变世界的植物园——邱园摄影图集
250张黑白照片讲述邱园的前世今生
🌿编辑推荐
🌞250张黑白照片,见证摄影技术和邱园的发展历程
精选的照片时间跨度为1844年至20世纪70年代,即摄影技术进入公众视野之后和彩色摄影技术到来之前。其中有来自专业摄影师的作品集,也有个人拍摄的照片,大多是初次面世。无论是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伦的人物摄影、欧尼斯特·威尔逊的植物笔记,还是使用银版摄影法拍摄的棕榈温室、立体摄影时代的T形温室等,这些珍贵的照片承载着近代摄影技术的发展之路,也唤醒了一座爱的植物园的深情往事。
🌞讲述邱园的前世今生、台前幕后
园长威廉·胡克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改变了邱园的命运,欧尼斯特·威尔逊等植物猎人去世界各地探险带回大量的植物品种,邱园在二战期间自创示范补给田指导公众种植蔬菜……这些事件娓娓道来,叙述了邱园经历的沉寂、扩张、繁荣等历史变迁。幽静的杜鹃谷、夏洛特王后的乡间别墅、古希腊-罗马式的石雕、备受宠爱的水仙花、第一处玫瑰藤架等布置则为邱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书中照片记载的重大改变和事件,推动着邱园成为世界顶尖的“植物学研究机构”和“欢乐园”。
🌞朴素又温暖的收藏佳品
“邱园的故事”由植物园工作人员讲述,怀旧珍藏,简约设计,色块区分章节,哑粉内文纸凸显老照片历史质感。一幅幅静态的照片带我们回顾往昔,也许只是一花一草、一砖一瓦的设计,也许只是悠闲的下午茶时刻和植物猎人席地而坐的瞬间,看起来平凡朴素的场景,诉说着数代的邱园工作人员倾注一生的热情和心血。故事中的点点滴滴被寄托着美好的愿景,没有这些殷实饱满的过往岁月,就没有今日“植物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内容简介
本书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了邱园成长为一个大型公共机构的历史,讲述了一座充满爱的植物园的故事。其中囊括了邱园景观建筑的建造历程、邱园如何收集植物和接待游客、邱园各部门员工的协调配合,以及邱园在战争年代受到的创伤和战后的复兴等历史记忆。近代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历史细节得以保存,并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翻阅这本由照片串联起的“故事书”,我们仿佛走进了邱园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看到和听到那一个个美好瞬间中的人和事……
🌿媒体推荐
《邱园的故事》是本季度的黑马……它没有把邱园当成英国旅游行程中的必打卡景点来介绍。这些照片通过殖民扩张、贸易、工业、医药、战争,甚至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价值观等多维视角呈现了园中植物的重要价值和邱园的世界影响力——《纽约时报》评论
如果你正在查询邱园的历史,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很棒的老照片——亚马逊读者评论
今天自然爱好者的必读书籍——亚马逊读者评论
2021年1月15日 想读
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 豆瓣 Goodreads
The Lost History of Liberalism: Form Ancient Rom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8.5 (17 个评分) 作者: [美]海伦娜·罗森布拉特 译者: 徐曦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10
★ 自由主义仅是英美特有的政治传统吗?
★ 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个人权利吗?
★ 本书反思和还原被扭曲的自由主义的完整历史
★ 破除流传甚广的错误认知
★ 重新思考自由的价值
【内容简介】
在当今日益撕裂的公共空间中,“自由主义”俨然成了一些人的战斗口号,也成了另一些人嘲讽批判的对象。“自由主义”真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仅是英美特有的政治传统,核心便是个人权利吗?
海伦娜•罗森布拉特通过梳理“自由”和“自由主义”从古罗马时期到当代的词义演变,以及历史上围绕这一词义展开的各式论战,破除了这一流传甚广的错误认识。在她看来,自由主义者起初在内心里都是道德主义者,他们从不抛开公民义务空谈个人权利。自由主义被人为地塑造成了一种只关注个人自由的美国意识形态是冷战和美国全球霸权扩展的产物。这本著作为重新思考自由的价值,以及对自由、民主展开更加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书荣誉】
《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是迄今为止这一题材中极具洞见且非常细腻的作品。海伦娜•罗森布拉特的成果卓著,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塞缪尔•摩恩,耶鲁大学法学和历史学教授
这部系统化的概念史大胆且引人入胜,它展示了应当如何将自由主义不断演变的伦理特性作为一个中心议题来讨论。这本“被遗忘的历史”回顾了自由主义传统与宗教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与其他思想体系的交锋,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评价论述自由主义的起源、含义和发展的各种理论。
——艾拉•卡茨尼尔森,哥伦比亚大学拉格尔斯政治学和历史学讲席教授
这本简明且功力扎实的思想史透过几个世纪以来有关品格和公共利益的讨论回溯了自由主义传统的演变,法国和德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关注权利的当代英美自由主义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极权主义挑战的一种回应。
——威廉•A•高尔斯顿,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
罗森布拉特这部优秀的作品促使读者反思自由主义的完整历史。它还原了历史中被遗忘的诸多元素,并展示了我们对自由主义的理解是如何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作家对个人主义的认同所扭曲的。
——杰罗德•西格尔,纽约大学荣休教授
2021年1月10日 想读
复杂生命的起源 豆瓣
The Vital Question
9.5 (26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克·莱恩(Nick Lane) 译者: 严曦 后浪丨贵州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和生物化学学会奖得主全新力作
从生物能量学新探简单细菌一跃变成复杂真核细胞的内共生事件
追问40亿年间生命到底为何这样演化
◎ 编辑推荐
☆一次异乎寻常的偶然事件,
一段走向必然的演化路径
☆地球生命是否是宇宙中绝对孤立的存在?
星际间是否还在默默 推进其他演化试验?
☆从回顾式的历史描述,到可验证的科学预测,
一场不亚于又一次生物学革命的生命起源雄辩
◎ 内容简介
地球生命在地球形成约5亿年后就已出现,然而在这之后的20亿年内,生命一直停滞在简单的细菌水平。在大约20亿~15亿年前,一种拥有精细内部结构和空前能量代谢水平的复杂细胞一跃而出。这份复杂性遗传给了大树和蜜蜂,也遗传给了人类中的你和我。我们与蘑菇有着天壤之别,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又如此相似。从有性生殖到细胞衰老再到细胞凋亡,复杂生命共有的一套细胞特征在不同的物种间有着惊人的相似程度。生命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在40亿年的漫长岁月中,从简单的细菌到令人敬畏的复杂生命,这样的演化飞跃事件为何只发生了一次?不得不承认,在生物学的核心地带,横亘着一个巨大的认知黑洞。
生命究竟为何沿着这么令人困惑的路径演化?生物化学家尼克·莱恩从生物能量角度,交给了我们一把有望解开生物起源之谜的钥匙。怪异的生物能量生产机制从各方面限制了细胞,而一次罕见的一个细菌入住到一个古菌体内的内共生事件,打破了这些限制,使得复杂细胞的演化成为可能。看似偶然发生的单次事件,却因为能量的约束而必经一种演化历程,许多最重要也最基础的生命特征,也由此可以通过基本的生物化学规律进行推断。我们在演化过程中取舍权衡生殖力和年轻时的健康,换来衰老和罹患疾病的代价。生命的起源、人类的健康乃至生死,都可以从能量角度重新发问。
◎ 媒体推荐
对生命起源令人叹为观止的追问。这本书让我折服。
──比尔·盖茨
近年来出版过的最深度、最有启发性的生命史著作。
──《经济学人》(Economist)
莱恩的理性推论如果是正确的,那将和哥白尼革命一样重要。
──彼得‧福布斯(Peter Forbes),《卫报》(Guardian)
一本大胆、雄辩式的、充满自信的作品……莱恩是很稀有的物种,一个可以用明晰、清楚的文字解说生物学中令人困惑的复杂性的科学家。
──亚当‧卢瑟福(Adam Rutherford),《观察者报》(Observer)
几乎快要成功地解开生命的演化之谜,这本书的深度可以对任何一个古老哲学家的大脑产生冲击。
──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泰晤士报》(The Times)
关于生命新理论的绝顶高超的综合。
──克莱夫‧库克森(Clive Cookson),《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创新科学的杰作。
──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展望》(Prospect)
◎ 获奖信息
★入围前一百本“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
★入选“21世纪年度好书(2020)终极书单”
★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2021年1月10日 想读
生活与命运 豆瓣
Жизнь и Судьба
9.4 (36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瓦西里·格罗斯曼 译者: 力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梁文道“最想为读者推荐的一本书”。《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世界报》等全球媒体鼎力推荐,欧美书界誉为“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小说”。人失去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
1960年,瓦西里•格罗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1905—1964)完成长篇历史小说《生活与命运》。苏联当局负责意识形态的执鞭苏斯洛夫称此书“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要“过二三百年才可能出版”。1980年,该书在被封锁二十年后历经坎坷首度出版,引起巨大轰动。
关于斯大林苏联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比《生活与命运》更为全面的描写:它是一整个时代的画像和心灵史,极权体制下复杂多面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20世纪最黑暗的一段历史的深刻反思。
一如《战争与和平》,《生活与命运》围绕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展开。格罗斯曼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通过家族成员各自的遭际串起上百位出场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历史的创痛、现实的积弊,极权与战争双重碾压之下人性的艰难处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细节纳入其中。
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犹太灭绝营惨况的第一人,也是“二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其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人道主义勇气,使本书具有足以令强权胆寒的震撼力。书中对战争真情实况的描写,对纳粹灭绝营、苏联古拉格的哀歌与沉思,对人生、政治和历史命运的哲思与探讨,对人性的极端邪恶与细微的善良之间斗争的刻画……至今读来依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格罗斯曼女儿叶卡捷琳娜•科罗特卡娃唯一授权中文版。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力冈经典译本,译者序言首次完整发布。独家收入罗伯特•钱德勒长文导读《为长眠者发声》。
知名媒体人梁文道作序力荐:“这大概是我做读书节目,从广播电台到电视,到现在做视频十来年来,最想最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奥兰多•费吉斯倾情推荐:“《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
● 媒体推荐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部经典。”《纽约时报》
“正如所有真正伟大的艺术创作,《生活与命运》令人压抑沉痛,它毫不妥协地展示了人类所能造就的恶与他们在危难中成就的辉煌。一本伟大的书,只有一位俄罗斯人能完成的杰作。”《华尔街日报》
“分毫不让的现实主义和深具远见的道德张力,这部小说是现代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纽约书评》
“格罗斯曼不是一个天生的文体家。但他所写皆是亲眼所见,足以惊心动魄。”《卫报》
“格罗斯曼讲述的苏联生活是百科全书式的,毫不妥协……令人叹服……又一部俄罗斯文学的遗珠得以重见天日。”《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阅读这部书令人欣喜:20世纪诞生了这样一位思想深远的人道主义作家。书中人物经历的苦难与自我发现,是当代文学中关于人类心灵考验最令人不安又使人振奋的故事。”《华盛顿邮报》
“在当代俄国文学中没有可与《生活与命运》相匹敌者……格罗斯曼是苏联的第一个自由之声。”《评论杂志》
● 名人推荐
“作为索尔仁尼琴的先行者,格罗斯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弗朗索瓦•富勒(著名史学家)
“格罗斯曼是苏联时代的托尔斯泰。”——马丁•艾米斯(英国著名作家)
“格罗斯曼真正的主题是善的力量:不经意的、平庸的、充满英雄气概的,正是善对抗着极权主义的人性丧失。”——琳达•格兰特
“《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奥兰多•费吉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
2020年12月26日 想读
凡人之心 豆瓣
Any Human Heart
8.1 (38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博伊德 译者: 王一凡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我必须尽快开始真正的生活了,在我死于无聊和沮丧之前。”
以个人的生活经历串联起20世纪社会的历史,记录下生命中最重要的主题:爱与怜悯,激情与背叛,谎言与梦想,失去与惦念,乃至消隐与死亡。一本书,一面镜子,一颗烧灼的心,字里行间不断刺痛着读者:渴望伟大却又渐趋“平凡”的 人生 ,该如何勇敢前行?
在伦敦初出茅庐,与伍尔夫、伊夫林·沃一同探寻文学的灵感;在爵士时代的巴黎,与乔伊斯、毕加索共赴流动的盛宴;在西班牙内战中,和海明威搭档冒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伊恩·弗莱明招募为间谍,又在异国他乡突遭背叛;在纽约,作为艺术品商人,经历风起云涌的先锋艺术运动。故事的主人公洛根·蒙斯图尔特,一生和同时代的弄潮儿多有交集,几乎游历了世界各地,但和我们一样,他也是凡人,在追求幸福的时候也犯下各种错误。
※※※※※※※※※※※※※※※※※※※※※※※※※※※※※※
★ 也许我们最终都只是凡人,但至少曾追求过完美的一生
★ 属于21世纪的当代经典,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英国影星“抖森”至爱的名著
★ 布克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提名作品,同名改编剧集获“英国奥斯卡奖”
★ 英文原版在豆瓣已有近1000位用户标记
★ 《大西洋月刊》年度好书、《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书”
★ 和麦克尤恩、巴恩斯齐名的英国国民作家,“被英国当代文学图景低看了的”实力派小说家威廉·博伊德核心代表作首次译介
★ 让·莫内欧洲文学奖、法国Elle杂志读者大奖获奖作品
★ 多次获《书店日记》《小说药丸》等著名“书单书”推荐
★ 《星期日泰晤士报》头牌专栏作家布莱恩·艾普亚德曾撰文称,相比共同入围2002年布克奖并最终得奖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凡人之心》更应获奖
※※※※※※※※※※※※※※※※※※※※※※※※※※※※※※
一部出色的流浪汉小说,风格自信而写意。一股老式但新奇的力量,从头到尾始终保持活力。这部小说是各类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也会是其中任何一个奖项当之无愧、炙手可热的得主。
——安妮塔·布鲁克纳(英国作家,布克奖得主)
博伊德在全书开头的文笔是如此灵动,以至于读着读着,我们都忘了蒙特斯图尔特是一个虚构的角色。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
《凡人之心》也许是最多人向我推荐的书了。我倾向于避开任何一本别人推荐给我的书,宁可天真地想象自己会发掘出属于我的文学金矿,不过这次她的热情实在令人难以拒绝,于是在晚饭后,我点上烧木炭的火炉,读了起来。到临睡前,我已经欲罢不能了。
——肖恩·白塞尔(《书店日记》作者)
这部小说比起一部世纪旅行见闻录来说可要丰富得多了。它映射出个人人生的轮廓:主旋律;反复无常;真诚与虚伪的友谊;没有能力完成自己人生设想的哀叹;几乎毫无意义的某些人生经历。小说名为“凡人之心”,然而,蒙斯图尔特并不代表每一个人。他比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更加慷慨、宽容,更能享受自己的人生。
——《大西洋月刊》
这本书乐趣无穷……读来令人快乐极了。
——《华盛顿邮报》
博伊德具备一种独特的能力,这使得他能通过描述丰富、真实的细节,刻画复杂、可信、充满情感和生命力的人物,最终讲出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这本书我读了两遍了,可能马上要再读一遍。而又有几本书能让你这样不住想要重读呢?
——《洛杉矶时报》
一个伟大的角色——以及一部伟大的小说……博伊德让你确信自己读到的正是一个真实、有缺陷、边缘化的角色,饱经20世纪历史中恶意和反复无常的创伤后,内心无尽的秘语。
——《西雅图时报》
博伊德所赋予主角的,如果不是精神,那也是声音的完整性,是对自己不恰当之处最轻微的嘲讽,是对句子和短语优美凿琢后呈现的一出戏剧。
——《纽约时报书评》
惊艳、动人,极为有趣。这既是一本记录逝去时代的精彩回忆录,也是一个有关平凡人的动人故事。
——《星期日电讯报》
博伊德的技巧如此令人信服,甚至在书刚出版的时候,使得许多读者以为主角蒙斯图尔特在现实世界中是真实存在的。
——《卫报》
博伊德惊人的叙事能力在这里得到了释放:这是一部你难以预知结局的传记,让你深深着迷又不住猜想……这是博伊德迄今为止最令人愉快的小说之一:慷慨、机智,又悄然地别具深意。
——《标准晚报》
读到最后三分之一,似乎有点懂了说自己最爱这本书的抖森是怎样的人。LMS的一生,从二十年代的巴黎文学界,二战时期的间谍生活,五六十年代的纽约…一路下来,如果真能如《午夜巴黎》那样穿越,大概每个阶段都有人愿意穿回去,跟他交换吧。然而他那种一直追寻年轻时理想,回首时的无奈遗憾,却比那些传奇似的经历更直指人心,引人反思,我这一生,是否虚度? 回顾人生,如一条河,我只是疑惑了,究竟自己是河心小船上那个人,还是岸上观望那个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开始疑惑,开始思考,岸上的人变成了船上的人,这大概是本书最大的魅力吧。 如果能给六颗星星,我会毫不犹豫,逐一点亮。
——豆瓣读者Kathy
花几十天读完了小说主人公用一生写下的日记(虽是虚构但却真切无比),内心好像被一股巨大的虚无感吞噬。眼见主人公辗转于人生得意与颠沛流离间,世事无常,一路到最后,纵然有可被鉴定为传奇的经历傍身,还是抵挡不了衰老和死亡,抵挡不了时间这个最大的敌人。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一样。
——豆瓣读者sorrento
算不上成功,算不上传奇,做不到自己想做的,也不断失去所爱,但看到最后一直在被戳中,如果是自己,又能不能把这么一生过好呢?
——豆瓣读者with
读的时候,有许多回,威廉·博伊德写下的句子深中我心,牵扯出在那个时刻最本能流露的感情。能做到这一点的作家实在不多,而博伊德成功做到这点不止一次。《凡人之心》是我读过的博伊德的第一本书,但必然不会是最后一本。
——英国亚马逊读者Kundra
厚实、浓重、无限蔓延,并非我惯常喜欢的类型,但不得不说,在读完之前我就是没法放下这本书。尽管篇幅不短,但《凡人之心》是那种能让你在翻阅繁多书页的过程中,持续且牢牢吸引住你的小说。博伊德有一项罕见的天赋,这让他写出充满力量、无比动人的散文文体。此外,《凡人之心》包涵这一切:爱、欢笑、痛苦、困顿、泪水,以及成功与失败。从各方面来看,这都是一部大师级的作品。
——Goodreads读者J. Kent Messum
※※※※※※※※※※※※※※※※※※※※※※※※※※※※※※
【对威廉·博伊德的评价】
他那一代人中最优秀的故事讲述者之一。
——塞巴斯蒂安·福克斯(英国作家)
伊夫林·沃和金斯利·艾米斯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博伊德似乎特别幸运,因为他天生就喜欢讲故事,而且有能力用迅疾、自信的散文表达这些故事。
——《纽约时报》
很少有当代作家能像博伊德那样有力地描绘出离我们很近的现代历史。他的人物和他的散文同样令人着迷。
——《华盛顿邮报》
威廉·博伊德可以说是英国在世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周日快报》
英国在世的最伟大的小说家。博伊德可能比他的同代人写了更多真正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有一种难得而优雅的持久性。
——《每日电讯报》
他是最优秀的英文散文家和故事讲述者之一。
——《大西洋月刊》
博伊德是一个天生的讲故事的人,他清晰、紧凑的散文从来不会阻碍到他的人物和他们不可预知的命运。
——《华尔街日报》
21世纪的格雷厄姆·格林化身。现代英国小说家中写出最多令人不忍释卷的书的那个,具有以传统方式讲故事的美德——地点的唤起、节奏、戏剧性……天才的故事大师。
——《独立报》
博伊德是一个温文尔雅、多才多艺、随和的哲学式文学表演者,聪明而富有思想。
——《纽约时报书评》
读一本威廉·博伊德的小说,就像开启一瓶葡萄酒,点燃一架火炉,坐在你最喜欢的那把扶手椅上——相信大师会带你踏上一段充满趣味、不可预知的旅程。
——《旁观者报》
2020年12月2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