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ps - 标记
我将独自前行 豆瓣 Goodreads
おらおらでひとりいぐも
7.2 (19 个评分) 作者: [日] 若竹千佐子 译者: 杜海玲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3
24岁那年,桃子被东京奥运所吸引,抛下了婚事、离开了故乡,一个人前往陌生的东京。来到东京后,桃子努力工作、结婚成家、又经历了儿女独立、丈夫早逝,一眨眼竟是匆匆五十年。在日复一日的独居生活中,原本认为年老等于失去、等于忍耐寂寞的桃子,开始了解到一个人才能体会的乐趣。在迟暮 之年里,她感受到了全然的自由,和最热闹的孤独。她决定放下过去,“有一个自己所不了解的世界,我要去看看,我将独自前行。”
~~~~~~~~~~~~~~~~~~
★出版2个月销量超过50万册,第158届芥川奖获奖作品
日本全媒体热议之书,标志着日本“玄冬文学”诞生的里程碑式作品,一经出版登上日本亚马逊畅销书榜,创造日本图书销售奇迹。
★惊艳日本文坛的高龄文学新人,以本书见证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作者若竹千佐子在独居生活中、迟暮之年 里,与自己共处、对话,63岁以这部自传性作品出道,成为日本目前ZUI年长的文学新人。
★另类老人的“东京女子图鉴”,幽默书写人之老境中的勇敢心灵
充满魅力的“大龄”女主人公桃子,讲述人生风浪后的坦然,让我们明白即使老了也可以战斗、冒险,而且无所畏惧。
★从按部就班地承担社会、家庭角色,到为自己而活,写给想在孤独中得到重生的每一个人
这是一部向死而生的心灵絮语,一个孤独者的道别与出走,一个女人的觉醒和重生,也是我们每个人真实的后半生:面对回不去的故乡、回不来的亲人爱人,是忍耐还是重新开始?
★改编电影2020年即将上映,《横道世之介》《南极料理人》导演冲田修一执导,演技派田中裕子和苍井优出演女主人公的老年与青年。
★特邀知名插画师绘制女主人公桃子生命的难忘场景,全彩印制,随书附赠2张日本人偶形书签
~~~~~~~~~~~~~~~~~~
媒体评论: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浓缩了战后日本女性的形象,一定会有很多读者觉得《我将独自前行》是在写自己的事情、自己母亲的事情,或者从中看到自己老后的身影。
——文艺评论家 斋藤美奈子
小说中由内而外迸发出的方言非常具有活力和气势,令读者感受到随着年老而滋生的朝气与明朗的活力。
——芥川奖评委 堀江敏幸
读者好评
“才20多岁的我彷佛看到自己未来的模样,并深深感到共鸣。”
“听得见声音,也看得见时间流逝的一部作品,也是一个能感受人生深度的故事,更会让人为自己的老去感到欣喜。”
“在这个故事底层流动的,正是生命的温暖所在。”
“真心让人觉得“一个人真好”。邂逅时觉得欣喜,死别时也觉得解放。用乡音表达的女性心声展露无遗!”
……
“没想到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我身上还能发生这样令人高兴的事。”
——若竹千佐子获芥川奖的感言
2022年9月23日 想读
马可瓦尔多 豆瓣 Goodreads
Marcovaldo
8.9 (137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马小漠 译林出版社 2020 - 1
一年四季轮回 一季一个故事
在沟渠里仰望星星 一个小工眼中城市的奇趣与窃喜
马可瓦尔多是位城市小工。在充满着水泥和沥青的城市森林里,他却试图寻找大自然。春天花坛里冒出来的蘑菇,秋天城市上空的候鸟,都能让他那灰色贫乏的世界变得多彩肥沃。他有一双敏锐善感的眼睛,时刻捕捉着四季的变化和都市的隐秘。对他来说,“生命中除了以小时计酬的薪水、额外的工资补助和家庭津贴外,还有某些东西可以期待。”
读者期盼已久、简体中文版首度问世的《马可瓦尔多》,是卡尔维诺创作生涯中一部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开启了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卡尔维诺在这一系列故事中对城市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为其后来的代表作《看不见的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历了马可瓦尔多式的那些小不幸和小欢喜,卡尔维诺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以此作为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2022年9月20日 想读
James Acaster's Classic Scrapes 豆瓣
作者: James Acaster Headline 2017 - 8
James Acaster has been nominated for the Edinburgh Comedy Award five times and has appeared on prime-time TV shows like Mock the Week, Live at the Apollo and Russell Howard's Stand Up Central.
But behind the fame and critical acclaim is a man perpetually getting into trouble. Whether it's disappointing a skydiving instructor mid-flight, hiding from thugs in a bush wearing a bright red dress, or annoying the Kettering Board Games club, a didgeridoo-playing conspiracy theorist and some bemused Christians, James is always finding new ways to embarrass himself.
Appearing on Josh Widdicombe's radio show to recount these stories, the feature was christened 'James Acaster's classic scrapes'. Here, in his first book, James recounts these tales (including never-before-heard stories) in all their glorious stupidity.
2022年9月19日 想读
All Things Aside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Iliza Shlesinger Abrams Image 2022 - 10
From the razor-sharp mind of comedian Iliza Shlesinger, a collection of hilarious and insightful essays about the exasperating issues of everyday life
All Things Aside is a punchy, honest, incisive book that shares a view of the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inimitable Iliza Shlesinger. From the macro to micro, Shlesinger tackles it all with her no-bullshit comedic style.
Throughout the book, Shlesinger dives from one subject into the next, making her hilarious asides the meat of her stories, much like she does in her stand-up comedy. Topics range from dissecting social expectations to the notion that products marketed specifically to women are scams, and all manner of things in between. She even dares to ask herself the all-important question that every woman is forced to consider at some point—Am I actually an annoying person? Shlesinger also shares intimate moments, including a devastating miscarriage, which she manages to navigate not only with grace but somehow with side-splitting humor.
As Margaret Cho explains in the book’s foreword, “Every woman has something to gain from the Everywoman Iliza presents in her hilarious and astute worldview. . . . I’ve learned [from Iliza] that you don’t have to quit when you are in pain, that you can write your way out of the suffering. That there is beautiful truth to be unearthed from the depths of despair. That the stupid can be smart and that we put ourselves through hell for nothing.” All Things Aside offers unexpected insights, much-needed truths, and tons and tons of laughs.
2022年9月17日 想读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3 (98 个评分) 作者: J.K. Rowling Scholastic Paperbacks 1999 - 9
Harry Potter has never played a sport while flying on a broomstick. He's never worn a Cloak of Invisibility, befriended a giant, or helped hatch a dragon. All Harry knows is a miserable life with the Dursleys, his horrible aunt and uncle, and their abominable son, Dudley. Harry's room is a tiny cupboard under the stairs, and he hasn't had a birthday party in ten years.
But all that is about to change when a mysterious letter arrives by owl messenger: a letter with an invitation to a wonderful place he never dreamed existed. There he finds not only friends, aerial sports, and magic around every corner, but a great destiny that's been waiting for him... if Harry can survive the encounter.
2022年8月28日 想读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豆瓣 Goodreads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9.3 (56 个评分) 作者: (美) 亚隆 译者: 黄峥 / 张怡玲 商务印书馆 2015 - 5
存在主义治疗是每一个心理治疗师在其临床工作和个人生活中都可能会采用到的一种精神取向,或者说是生活哲学。心理治疗的根本问题与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在这里相遇。
在本书中,亚隆教授从临床经验、实证性研究、哲学文献以及其他大量资料出发,围绕着四个“生命的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独和无意义——逐一进行深入的探讨,阐述每一个存在性关怀的意义,并论述治疗师应该如何通过对他们的理解来进行有效的临床工作。
本书不仅为那些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师提供了一部经典的教科书,同时也为所有流派的治疗师以及所有思考过人生意义的人提供了一个对生命和存在进行反思的空间。
2022年8月27日 想读
魔鬼詩篇 豆瓣
The Satanic Verses
作者: [英] 萨尔曼·鲁西迪 译者: 佚名 雅言文化 2002 - 10
出版史上,從來沒有一本書像《魔鬼詩篇》,奪去那麼多人命,引爆那麼大的國際危機,有那麼多顆炸彈,為了一本書,而被扔向書店。自從1988年,它在英國問世以後,所引發的「事件」從歐美、印度到日本,造成的死亡人數已超過60,傷者數以百計。其中有譯者、出版者、燒書者,還有更多完全不相干的人。懸賞追殺作者的獎金被一再提高,竟然高達3百萬美元。激進團體還堅稱,追殺令依然有效,至今從未改口。
今天,《魔鬼詩篇》已成為言論自由的代名詞。不管是要討論後冷戰世界秩序、文明之衝突,還是要探討回教基本教義派的興起茁壯,都不能不提到《魔鬼詩篇》。
在「九一一」之前,也只有《魔鬼詩篇》事件,足以左右世人視聽,從此主觀認定,西方代表正義和理性,回教則等於恐怖主義。
對照此書的內容,這樣的簡單二分法真是諷刺至極。因為,此書所針砭的當代弊病之一,就是當我們遇到異文化時,往往出於無知,而加以妖魔化。
小說中的敘事者「我」不是別人,正是魔鬼。被恐怖份子劫持的噴射客機在空中爆炸,全機無人生還,除了兩個主角。他們是兩名早已失去信仰的回教徒,活活掉到英國海灘,從此展開各自的魔幻之旅。
其中一位吉百列,時夢時醒,夢中的他是天使吉百列,也就是《古蘭經》中傳達神諭的天使。夢中接受他天啟的,有一位是宣揚「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的先知,有一位是以信仰之名,號召暴力向西方宣戰的宗教領袖,還有一位,是宣稱可以分開阿拉伯海的少女。有一度,夢中的吉百列驚覺,從自己口中流洩出的,有些並非古蘭真言,卻是魔鬼篇。
另一位主角薩拉丁,空難生還後即容貌大變,頭上腳下長出羊角羊蹄,一如傳說中的魔鬼模樣。好不容易恢復人相,心中卻已滿懷仇恨。於是,他也說出連串的魔鬼詩篇。
作者的筆法虛虛實實,寫下這本詭趣橫生的小說,以兩名主角的蛻變與重生為主軸,探討我們所處的後現代世界以及人類心靈的人性與魔性。
2022年8月22日 想读
夜航西飞 豆瓣
8.6 (21 个评分) 作者: [英]柏瑞尔·马卡姆 译者: 陶立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9
本书是由三十年非洲岁月片段串联起来的回忆,讲述传奇女性柏瑞尔•马卡姆从童年到一九三六年的人生经历。她热衷于训练赛马和驾驶飞机。书中有她在非洲度过的童年、参与狩猎的情景、与当地土著的情谊、训练赛马的过程,以及独自驾驶单翼双座木螺旋桨飞机,在东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并猎队搜寻大象踪迹的往事;还详细描述了她从非洲驾机回英国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与自然险阻;最后更记录了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独自驾机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北美的经过。
2022年8月16日 想读
至少还有文学 豆瓣
作者: 宗城 2022 - 3
三十位世界级作家的故事,一个广阔的文学世界
95后新人作家宗城首部文学随笔集
《至少还有文学》收录了95后新人作家宗城在2018年至2021年间创作的三十篇作家作品论。本书是一部文学随笔集,分为上中下三辑。上辑“心灵的辩证法”主要探讨的是作家对心理深度的挖掘,如菲茨杰拉德、弗吉尼亚·伍尔夫、张爱玲等,他们的文学关注人的心理活动、人对记忆的处理方式,聚焦现代人在精神层面所要面对的全新挑战。中辑“挤掉自我的奴性”关注作家“向外突破”的勇气和对社会的反映,如契诃夫、卡夫卡、王小波等,伟大作家往往既能写出人心灵的煎熬,也能感受到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下辑“经典细读”则是比较纯粹的文本细读和分析,在这一部分,作者更为关注的是鲁迅、汪曾祺等作家的文学及其背后的思想与美学痕迹。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遵循“文学即人学”的观点。一方面,希望写出文学人物的光彩和血肉;另一方面,试图通过这部作品,实践一种文学与人生结合的方法论。作者说:“写作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采用教条的学院分析式话语,而是试图在‘学理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把作家们的作品和故事更生动地展现出来。我更感兴趣的是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文学如何影响了生活,生活又是如何反哺文学?在文学共和国里,为什么作家们能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径?”
2022年8月12日 想读
种花种菜种春风 豆瓣
Animal, Vegetable, Miracle: A Year of Food Life
作者: (美)芭芭拉•金索沃尔 史蒂文•霍普 卡米尔•金索沃尔 译者: 赵晓晶 中信出版社 2013 - 5
你以为错过的只有泥土,
其实,错过了整个生活。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们要去的地方,春暖花开。
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芭芭拉一家开始了一场旅行。但这次旅行并不寻常,他们将城市的喧嚣和纷扰抛在身后,来到乡村,过起了一年自耕自食的 生活。
这里是最浪漫的田园:在早春进行播种,守候次第而来的四季植物;沐浴在阳光中,倾听花蕾绽放的声音;悠闲地漫步田地林间,采摘枝头最鲜嫩的果蔬。
这里也有最真实的时光:青黄不接时的食物匮乏、绞尽脑汁创造新食谱应对孩子们对青菜的挑剔,更不要提那些诡异的食物失窃案……
可他们总是满怀喜悦地拥抱这奇迹般的时光,最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对食物的描述让人垂涎欲滴,柔和的笔锋又让人暖上心头 。
——《纽约时报》
迷人、风趣、富有诗意并有品位,却又诉说着一个严肃的问题。
——《华盛顿邮报》
诱惑!金索沃尔让你感受到自己生产的喜悦!
——美国《人物》周刊
华丽又质朴,喧嚣又安静,幽默又严肃,金索沃尔将自己的风格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出版人周刊》
2022年8月11日 想读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豆瓣
作者: 严明 2021 - 11
◎ 编辑推荐
“我们喘着气,为的是那些让我们喘不过气的时刻。”
侯登科奖得主、著名摄影家严明文字代表作。
一本关于行路与相遇、命运与抉择、从众还是从己的动人之作。
世界读书日胡歌力荐书目,入围新京报年度好书书单。
新版首度披露多篇旅程手迹与速写画稿,精装珍藏,浪漫重现。
【破圈之作】——“诗人摄影家”严明用文字讲述取景框背后的“我”与世界,畅销超10万册
“我愿意和盘托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点点思辨。这本书不教赚钱,不教人如何改变世界,我想谈的是关于保本、关于如何不被世界改变。”
【人文关怀】——捕捉人文影像与时代情绪,记录日常生活的褶皱与荒诞现实的呻吟
严明怀抱着真诚和纯粹行走守望,三峡的农民、洋人街的玩偶扮演者、宝丰的大篷车歌舞团,严明用敏感关切的目光,在一座山上、一垛墙上、僧侣的衣襟上、乡野村夫沉默的脸上,找到我们所在的家国“变”与“不变”的故事,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曾看到或经历过的。
【理想主义】——跳出标准人生的轨道,把自己放在社会的边缘,逆流而上探求另类理想
在“理想”一词不再崇高的今日,严明的人生却始终饱含理想主义的赤诚,他曾在教师、乐手、记者等多种职业身份中辗转,直至不惑之年才寻得内心真正的所爱。为了别人嗤之以鼻的“理想”,他敢于把自己放在社会的边缘,敢于走上一条离群从己的艰难道路。
【摄影创作】——如何建立个性化的摄影风格?拍照前是否需要预设主题?靠摄影营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严明沉淀对摄影思维、创作经验、艺术审美等诸多方面的深度思考,对摄影爱好者的共性困惑,报以最坦率、真诚的回应。
◎ 媒体/名人推荐
以我自己的经验说,严明是中国最好的摄影师,应该不夸张。中国人有一种山河故人的情怀,每朝每代都有。这种循环一直延续到后来,它在严明身上没有断,严明的所有作品里面都有诗,每首诗里都有他的想象、他的情怀。
——徐累,画家
他的照片给我的感觉是很诚实的,而独特性是最需要诚实的,可以说他拍的每张照片都对得起自己。好的摄影师对时间有一种敏感,知道什么时候要按下快门。他会在时间脉络里等待按下快门的一瞬,要静下心去等待。而这种等待,其实是一种找寻。
——叶锦添,视觉艺术家
我很欣赏严明身上特别有诚意、特别坦诚的一面。他的照片在中国摄影师的照片里也有他独特的气质,他不怒不哀,照片里有非常有力量的东西。
——陈晓卿,导演
看严明的照片最主要的是他的诗意,他的每张照片都传递着这样的诗意。事实上不是他捕捉到这些诗意,是他创造了这些诗意。事实上没有严明的情怀、学养,美术训练、视觉训练,以及活生生的情感运动,任何景物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你都是熟视无睹的。所以它不是记录,不是捕捉,而是深刻的创造。
——贾樟柯,导演
他是一位诚实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在当下大众消费文化和商业主义盛行的时代,大多数艺术作品隔靴搔痒,避重就轻,哗众取宠。而严明则心怀悲悯,直面苍生,苦行僧般探寻并记录着这个时代的真实,念念在定。
——汪涵,主持人
◎ 内容简介
十年又十年,严明数度转行,几易人生,他站过乡镇高中的讲台,也曾跻身摇滚教父的乐队,在纸媒辉煌的年代,他进入大报任职,又在三十出头的年纪,遵从内心的热爱,一纸辞呈离开体制,手执一台相机,从此浪迹江湖。从水汽氤氲的三峡码头,到人头攒动的北方庙会,摄影家在一次次出走中打磨思想与技艺, 在一场场不期而遇中感念时代与众生。
严明说,本书“是个机缘,如果可以,我愿意心怀惴惴地说出来。无意告诉别人我走过了多少路,倒是可以让人知晓我在每一个路口的徘徊,哪怕是让人看看这个不擅闪躲的人身上留下的所有车辙。这本书不教赚钱,不教人如何改变世界,我想谈的是关于保本,关于如何不被世界改变。”
2022年8月8日 想读
We Were Dreamers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Simu Liu / 刘思慕 William Morrow 2022 - 5
Marvel's newest recruit shares his own inspiring and unexpected origin story, from China to the bright lights of Hollywood. An immigrant who battles everything from parental expectations to cultural stereotypes, Simu Liu struggles to forge a path for himself, rising from the ashes of a failed accounting career (yes, you read that right) to become Shang-Chi.
Our story begins in the city of Harbin, where Simu's parents have left him in the care of his grandparents while they seek to build a future for themselves in Canada. One day, a mysterious stranger shows up at the door; it's Simu's father, who whisks him away from the only home he had ever known and to the land of opportunity and maple syrup.
Life in the new world, however, is not all that it was cracked up to be; Simu's new guardians lack the gentle touch of his grandparents, resulting in harsh words and hurt feelings. His parents, on the other hand, find their new son emotionally distant and difficult to relate to - although they are related by blood, they are separated by culture, language, and values.
As Simu grows up, he plays the part of the pious son well; he gets A's, crushes national math competitions, and makes his parents proud. But as time goes on, he grows increasingly disillusioned with the expectations placed on his shoulders, and finds it harder and harder to keep up the charade.
Barely a year out of college, his life hits rock bottom when he is laid off from his first job as an accountant. Unemployed, riddled with shame and with nothing left to lose, Simu finds an ad on Craigslist that will send him on a wildly unexpected journey, into the mysterious world of show business.
Through a swath of rejections and comical mishaps, it is ultimately Simu's determination to carve out a path for himself that leads him to not only succeed as an actor, but also open the door to reconciling with his parents. After all, the courage to pursue his ambitions at all costs is something that he inherited from his parents, who themselves defied impossible odds in order to come to Canada.
We Were Dreamers is more than a celebrity memoir - it's a story about growing up between cultures, finding your family, and becoming the master of your own extraordinary circumstance.
2022年7月31日 想读
贫穷的质感 豆瓣
8.4 (66 个评分) 作者: 王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4
王梆第一部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她旅居英国十二年,住廉租房,逛二手店,后院种菜、下地劳作,走进乡村社交俱乐部,打入工党内部,采访异乡的普通人……以“英国观察”为切入点,从自身的真实处境及经验出发,讨论贫穷与制度、家庭与养老、乡村与城市、脱欧与留欧、文化与历史等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她的生活,就是她的思想资源,也是她的写作原点。不同于一般旅行文学中“观光客式”的观察与纪录,她长期扎根当地,作为一位“生活中的人”,观察食物、衣着、住房、市集、邻居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与物,不断延展视野,将目光触及家庭、养老、医疗、制度等一系列社会议题,反思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揭示全球垄断资本主义背后的复杂真相。长期媒体工作的经验和写作训练,使她的叙述不仅有独特的视角,还有很强的感染力。
2022年7月27日 想读
毫无意义的工作 豆瓣 Goodreads
Bullshit Jobs: A Theory
7.8 (84 个评分) 作者: 大卫·格雷伯 译者: 吕宇珺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7
凯恩斯曾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到20世纪末,科技水平将足够进步,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会缩短至15小时。但如今,人们在工作上花费了更多时间。 你的工作对世界做出贡献了吗?2013年,大卫·格雷伯在《谈谈“狗屁工作”现象》一文中提出了这个尖锐的问题,在几周内收获了超过百万次的阅读点击,并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直到现在,它仍然是人们深切关注的议题。 是谁在创造这些毫无意义的工作?它是如何降低效率,阻碍个人价值的实现,加剧不公平的?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将自己的观察、研究与反思悉数呈现,剖析了困扰世人的当代社会病灶。
2022年7月27日 想读
练习和植物对话的女人 豆瓣
作者: [西]马尔塔·奥里奥尔 译者: 冯珣 2021
☆加泰罗尼亚语年度最佳小说奖
☆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痛苦,以独一无二的方式在其中求生。
葆拉是一名新生儿科医生。一天,与她相处十余年的伴侣毛罗在用餐时突然坦白,他出轨了另一个女人,并决定离开葆拉。而仅仅几个小时之后,葆拉就接到了他因车祸去世的消息。短短一天之内,她承受了爱人出轨与爱人离世的双重打击。身边的亲友们纷纷向葆拉投去同情的目光,却都不知道毛罗不忠的事实。面对如此戏剧性的人生转折,葆拉不得不强迫自己直面心中的悲伤与怨恨,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重建自我,在哀悼男友的同时也在渐渐与过去的自己告别。
2022年7月24日 想读
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 豆瓣
作者: [俄罗斯]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科利别里 译者: 陈淑贤 2021 - 10
阿穆尔河,是中国东北两大河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而出的远方,最终目的地是鄂霍次克海。作者的书写与人生,几乎就围绕着这一条河展开。与其他俄罗斯作家不同,他并没有将更多社会、家庭内容放诸于文字之中。他的描述永远多于议论,或许就是相信,阿穆尔河本身的寓意已足够丰富,用不着他多说什么。
从短短几行字一个小段构成的"诗意描写",到相对完整段落组成的"见闻遐想",乃至最后颇有生态笔记性质的"诺亚方舟"篇章,一段一段,长短错落,完全像是触景生情时的描摹。它雄浑中带着壮阔,险峻中又蕴含着瑰丽。它是属于北方的童话,森林、河流中蕴藏着大自然无尽的秘密与诗意。作者最终完成的阿穆尔河日志,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四季轮转,像置身于远东,体验着那漫长冬季向春的迁移。微变当中,我们听到草木由枯转绿时,寒冰乍裂的声音。这里万物生长,无数动物在森林河流里出没。一把刀甚至可以在狗鱼肚子完成它的漂流。
作为并不知名的俄罗斯作家、画家,作者的作品,是第一次被引进出版。他经历过战争,后又在和平岁月的远东,与自然相伴。但与自然相处,他俨然拥有一个更永恒、开阔的世界,他在其间游走、探索,并把它转化为倾吐思绪以及摹写的对象。一个更深刻意义上的家的建立,使得他与那一片山川河谷建立起精神的联系,所有飞鸟走兽,他也都如兄弟姐妹般熟习它们的禀性。他所有的记述,都像是在描述家的模样。慢慢,他似乎也变成它的代言人,自然界借助于他的表达,所完成的呼吸吐纳。
他笔下的自然,千变万化,仍是本真的物象,知其名,识其形,领会其堂奥,并习得敬畏。
希望每个有缘翻阅这本书的人,听到沙沙的声音,犹如听到脚踩在雪地上发出的声音,能够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自然气息。
2022年7月24日 想读
日本的汉字 豆瓣
日本の漢字
7.5 (11 个评分) 作者: [日] 笹原宏之 译者: 丁曼 新星出版社 2019 - 1
前言
汉字是古代汉民族创造而生的、用于书写汉语的文字。但由于汉字的表意性,位于周边的日本人在效仿汉字、用它来书写与汉语性质迥异的日语时,便下了各种功夫。也就是说,汉字之源头虽在中国,但是在日本,它的功能却是用来书写日语的文字。可以认为,这一现状是日本先人各种主观努力的结晶。
这是不论巧拙、将所有雕琢融为一体的结果。可以说,这一经营过程也还在继续之中。同时,也正是这些汉字让日语文章大放异彩,让人感受到不同于以夸张著称的“新人类语言”和流行语的独特味道。
日本的汉字当中,有些字被以汉籍为典据的汉和辞典称为“俗字”,不予收录。殊不知,这些俗字中恰恰蕴含着日本先人的许多努力。他们为了将汉字改造为日本人的文字,继而改造为能更有效表达日语的文字,曾对它进行过无数转用、改造和创造,付出了许多努力。我们固然要从字源、熟语和故事成语中学习古代中国,但绝不应受其束缚,被其捆绑。既然我们一直致力于将日本的汉字改造为方便日本人使用的文字,一直在摸索日本汉字最为贴切的表述方式,就应该正视它、满怀自信地使用它。
本书要谈的就是伴随日本人一路走来的汉字。第一章和第二章谈从中国接受汉字和其日本化的过程。第三章关注那些日常使用的、我们司空见惯的汉字背后隐藏的背景和意义。第四、五、六章分别从“群体”“地域”“个人”的角度谈广泛存在却鲜为人知的日本汉字百态。第七章谈汉字与外国的关联,力图多角度思考“对于日本人来说,汉字应为何物”这个问题。通过以上实事求是的认知,我想读者能够综合理解日本的汉字。
基于文字和符号的表述,其存在意义绝不只限于文字表层。从大处说,文字是窥探文字体系、了解使用不同文字的文化体系的线索。它与世界思想、宗教、政治的联系,从基督教文化圈与罗马字、希腊正教与希腊文字、俄罗斯正教及东欧等苏联影响地区的西里尔文字、犹太教文化圈的希伯来文字、伊斯兰教文化圈的阿拉伯文字以及儒佛道教广泛分布地区的汉字,可知俗世也有套用圣典文字的意识。我们司空见惯的许多事物,其起源竟大多出人意料。重要的是要客观地去捕捉事实。
2022年7月23日 想读
社会理论二十讲 豆瓣
Sozialtheorie. Zwanzig einführende Vorlesungen
9.3 (12 个评分) 作者: [德] 汉斯·约阿斯 / [德] 沃尔夫冈·克诺伯 译者: 郑作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9
本书由作者多年在芝加哥大学、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等美国及欧洲各大学教授社会学课程的讲稿整理成册,全面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的社会学领域的新进展,包括帕森斯的规范论功能主义、新功利主义、冲突社会学、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卢曼的功能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法国的反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新实用主义等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不仅打破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美国中心主义”视角,建立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现代西方社会理论框架,而且还令中国读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其丰富性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并对西方学者自身在社会理论解读视角方面的多样性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2022年7月23日 想读
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14岁懂社会系列) 豆瓣
「がんばらない」人生相談 南無そのまんま・そのまんま
7.6 (11 个评分) 作者: [日] 寻幸哉 译者: 杨珍珍 新星出版社 2017 - 9
孩子会考虑什么问题?除了学校里的人际,身体上的变化,老师留的作业外,他们也会思考自己究竟为什么活着,又该怎样度过一生。
但巧的是,这类“人生烦恼”是许多成年人避免谈论的,他们更关心“生活烦恼”,比如“怎么赚更多钱”、“怎么活得更惬意”、“怎么变得了不起”。就像只顾着加油,却不知道要驶向何方的汽车。
《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是“14岁懂社会”系列的第五本(前四本为《以书为友》,《你没那么笨》,《动物园的生死告白》,《女生的世界里总是硝烟弥漫》)。
本书的作者寻幸哉,1936年生于日本大阪府,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印度哲学专业,是一位佛教思想家,能用幽默的方式讲述诸多晦涩难懂的哲学思想。
在本书中,他和面临着“人生最大危机”的十四岁少年一起,探讨“人为什么而活”、“为何而工作”、“到底什么是于社会有用的人”。
对于竞争的机制,孤独的本质,缺点和个性,勤勉与懒惰,工作和金钱的关系等,他也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在不知“为何而活”的少年时代,和只顾“生存”迷失方向的成年时期,都可以读一读。
2022年7月22日 想读
动物园的生死告白(14岁懂社会系列) 豆瓣
動物の死は、悲しい?元動物園飼育係が伝える命のはなし
8.0 (23 个评分) 作者: [日]阿部弘士 译者: 烨伊 新星出版社 2016 - 8
十四岁,是青春期的高潮,是了解万物的新起点,是对世间似懂非懂、游移不定,却又无比关键的人生时刻。懵懂地处在“中二病”的风口浪尖,不是想拯救世界就是想毁灭世界,但就是这样一个节点,奠定了日后成长的轨迹。
读小库文库以小型丛书“新书”的体量承载,比文库本高点儿。
《动物园的生死告白》是我们推出的此系列的第三本(前两本为《以书为友》,《你没那么笨》)。
饲养员比一般人更能体会养育动物的艰辛。阿部弘士解剖过大象,追捕过逃跑的猴子,被发狂的海雕攻击过,也被水獭偷走过钱包。他努力让狼过得更舒适,也因为疏忽让一只陆龟饿死。为什么要有动物园?该怎么面对死亡?该如何让生命发光发亮?这是他几乎每天都会思考的问题。所以在这本书里,他用画笔和文字记录了自己童年时代、作为饲养员的时期以及之后的日子里所邂逅的“生与死”。也探讨了很多关于成长的选择,人生的目标,以及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14岁懂社会”系列不只针对当龄的少年少女,也适合十四岁时未想过这些问题,或至今还在对此困惑的人们品读。
2022年7月2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