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ps - 标记
它乡何处 豆瓣
作者: 黄宗洁 2022 - 4
◆动物权利与动物福利有何不同?
◆节育是道德之举,还是权宜之计?
◆艾柯为何质疑玩具熊的呆萌模样?
◆《动物解放》作者为何自称“不爱动物”?
···
“动物给了我们情感教育,我们从中学习爱,学习生与死,学习敬意与同情,让我们成为比较好的人。”
这是一门现代人(不分大人、小孩)的 必修课。——骆以军(小说家)
···
【内容简介】
文明越是“进步”,动物与自然越可能被当成应该被驱逐的他者,一旦稍有“越界”之虞,便被视作可怖的威胁。又或者被纳入商品化的逻辑,被赋予惹人怜爱的形象,使关怀的面向变得狭隘与失真。那么在妖魔化或可爱化之外,真实的动物于何处容身?我们又如何与之重新建立联结?
本书将各种涉及动物议题的作品皆纳入“动物书写”的范畴,从海明威、J. K.罗琳、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朱天心等作家的文学作品,到涉及动物议题的电影、摄影展和当代艺术,再到以动物为主体的新闻事件,借由文本分析,重新审视动物园、实验室、艺术馆、街头和超市等不同城市空间中,我们与不同类型的动物的真实遭遇,以及其中关涉的伦理议题,探问人与他者的关系,理解爱的局限,也扩大对爱的定义和想象。
我始终试图在课程中融入伦理的思考,希望让更多人愿意开始看见、感受,那么改变的力量就有可能……顺着文字与话语,流动到更远的地方。——黄宗洁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当我们谈论动物时,我们其实在谈论人类自己。——张婉雯(作家)
如果年度好书只能推荐一本,《它乡何处?》必是我的那本唯一。——刘叔慧(作家)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动物议题的全方位指南,从展演动物、野生动物、同伴动物,到经济动物、实验动物,每章对不同类型的动物进行主题式论述,使读者对动物议题有全景式了解。
◆本书在每章末尾围绕该章主题,列出了可进一步参考的书目和电影,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研究某一议题的可靠线索。
◆本书并非抽象的理论阐述,而是在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和具体社会事件的分析中展开伦理思考,希望帮助读者在面对争议性动物议题之时,找到行动和论述的支点。
2023年6月18日 想读
Derek Jarman: Protest! 豆瓣
作者: Seán Kissane / Karim Rehmani-White Thames & Hudson 2020 - 5
The definitive overview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acclaimed artist and filmmaker Derek Jarman (1942–1994).
Derek Jarman was a very English rebel, a maverick and radical artist whose unique and distinctive voice was honed protesting against the strictures of life in post-war Britain. In an innovative practice that roamed freely across all varieties of media, Jarman refused to live and die quietly. He defined bohemian London life in the 1960s, exploded into queer punk in the 70s and with unbounded creative rage, ingenuity and sheer personal charm, he triumphed over an atmosphere of fear and ignorance in the age of AIDS to produce timeless, eloquent works of art which resonate still more strongly today.
This major new publication offers a definitive overview of Derek Jarman’s life and work. It covers all aspects of his oeuvre, from his features to his Super-8 films, his painting, design for theatre, poetry, gardening, memoir and political activism. Protest! contains excerpts from Jarman’s own writings, short interviews with friends and collaborators and newly commissioned texts from a wide range of contributors including John Maybury, Peter Tatchell, Philip Hoare, Sir Norman Rosenthal and Olivia Laing. Generously illustrated with previously unseen images drawn from Jarman’s personal archive and unseen works from all stages of his career, this book brings the reader fresh and surprising insights into the world of this much-loved artist.
2023年6月18日 想读
我在北京送快递 Goodreads 豆瓣
7.8 (177 个评分) 作者: 胡安焉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 - 3
进入社会工作至今的十年间,胡安焉走南闯北,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等地,做过快递员、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保安、自行车店销售、服装店导购、加油站加油工……他将日常的点滴和工作的甘苦化作真诚的自述,记录了一个平凡人在生活中的辛劳、私心、温情、正气。
在物流公司夜间拣货的一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生理印记:“这份工作还会令人脾气变坏,因为长期熬夜以及过度劳累,人的情绪控制力会明显下降……我已经感到脑子不好使了,主要是反应变得迟钝,记忆力开始衰退。”在北京送快递的两年,他“把自己看作一个时薪30元的送货机器,一旦达不到额定产出值就恼羞成怒、气急败坏”……
但他最终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些在事后追忆中写成的工作经历,渗透着他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与反思,旨在表达个人在有限的选择和局促的现实中,对生活意义的直面和肯定: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有决定意义。
2023年6月13日 想读
东京八平米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1 (219 个评分) 作者: [日]吉井忍 Shanghai Sanlian Culture Publishing House 2022 - 11
身居八平米,坐拥全世界
《东京八平米》是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八平米在日本被称为“四畳半”,即只有四个半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租金便宜。
因为八平米房间没有厨房和冰箱,也没有洗澡间和洗衣机,她兴致勃勃地写起如何饮食起居,以及亲历的日本庶民生活日常。居住空间逼仄,她 把生活延伸到城市的街头和公共空间,写东京的洗衣店、钱汤、咖啡馆、24小时漫咖店、独立电影院、小餐厅等等,同时写下她遇见的东京平民的故事,这些人物是“看不见的、真正的东京人”,他们的故事为我们铺陈日本的世情百态,亦照见自身。
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
*
【特别推荐】
*
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找到舒适感和归属感。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
东京曾经是“全球物价最贵城市”排名前列的常客,但这只不过是学到东京一些皮毛的外国记者们的偏见。东京其实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呢,我在心中长年抱有这样的不平,这也成为了我过去写了不少文章、做了好几本与东京相关的书的基本动力。
东京、京都、上海、北京……不管是在什么城市,吉井很擅长找出价格合理的房子。有时候她的居所只够睡觉,但在房子的外面,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便捷的城市设施。你心爱的餐厅可以当作自家的餐室,喫茶店成为你的客厅,书店和图书馆是书房,健身房则是带有三温暖的浴室。
把城市当作自己的房间的延伸,并将其运用自如。吉井非常明白这个“城市生存技巧”的秘诀。这就像动物可以本能地找到最舒适的地方筑巢,也又像它们时机一到,干脆离巢飞走。
——都筑响一(独立编辑、摄影师)
*
【编辑推荐】
*
★ 身居八平米,坐拥全世界。吉井忍“八平米”经济学,展现都市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献给将要创建新生活的人。——离开日本二十年后,吉井忍回到东京,租住东京中心地带的八平米房间,重建在地的生活。八平米是生活的原点,东京整个城市则是生活的延长线。物质与精神的断舍离,带来经济空间和身心自由。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为每一个身心俱疲的现代人提供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珍惜此时此刻,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你所需要的舒适感和归属感,赋予明天继续生活的活力。
★ 没有厨房、冰箱、洗澡间、洗衣机,如何在八平米房间自在过活?都市新型“蜗居”生活,东京深度探索指南。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因为八平米房间空间局促,日常生活延伸到东京的街头和公共空间:洗衣店、钱汤、漫咖、小餐厅、咖啡馆,此外还有每周的独立电影院巡礼、听落语、学三味线、看展览等。便捷舒适的公共空间、生机勃勃的多元文化、热情活力的市井生活,你的“小”不成问题,因为外面的世界足够大。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八平米”。深入城市细部拜访“附近”,讲述东京平民故事,看见真正的普通人。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人来人往的都市中,偶尔的相遇带来宝石一般的回忆:被称为“活字典”的金星堂咖啡馆主人大泽先生、快九十岁的犀利幽默的Mako咖啡老铺女主人、热情善良勤劳的荞麦面店女店主……朴实真诚的东京人,流动隽永的东京风景,呈现生活的本真面貌。“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八平米,以及对其的定义,它不指实际面积,而是指心中的某一块地方。也许八平米在别人眼里是畸形状态,但它能够让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它也许是某个地方或某个人,在那里你不用伪装,可以好好地面对自我,尽可能地去享受当下。”
★ 著名书装设计师陆智昌操刀设计,清新典雅,质感舒适,巧妙呼应“四畳半”的布局。——著名摄影师都筑响一和作家吉井忍摄影,百余幅彩色图片呈现“八平米”和东京这座城市流动的风景。全书使用雅致书纸印刷,触感柔软,轻盈便携,适于在日常与旅途中阅读。
2023年5月26日 想读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豆瓣
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 A Vision of Life as Play and Possibility
7.5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卡斯 译者: 马小悟 / 余倩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9 - 5
在这本书中,詹姆斯·卡斯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两种类型的“游戏”:“有限的游戏”和“无限的游戏”。有限的游戏,其目的在于赢得胜利;无限的游戏,却旨在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有限的游戏在边界内玩,无限的游戏玩的就是边界。有限的游戏具有一个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拥有特定的赢家,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游戏会结束。无限的游戏既没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也没有赢家,它的目的在于将更多的人带入到游戏本身中来,从而延续游戏。
2023年5月22日 想读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Der König verneigt sich und tötet
9.1 (74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李贻琼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3 - 4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准自传
从小村庄走向诺奖领奖台,以锋利的笔刺破罗马尼亚社会表象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出版于2003年,收录九篇文章。作者讲述了从罗马尼亚小村庄到诺奖领奖台的传奇经历,是了解其生活与创作的绝佳切入点。
◎ 杏树、手帕、国王,幼儿园、工厂、新移民,告密、恐惧、逃跑,通过敏锐的视角与克制的语调,作者出入于生活与文学,熔淬成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文章,刺破罗马尼亚社会的表层。
👁内容简介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是一部散文集,汇集了赫塔·米勒的九篇文章,主题各不相同。作者运用冷峻、超现实的诗性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环境的内心感受,对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的感想。总括起来说,不同的文章都展现了作者对真正的人性的尊严与诗人的胸怀的关注。
本书首版于2003年,是这位诺奖得主出色的散文作品,以清晰直接的风格,阐述其小说主题,生命感悟,可以更好地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作者双重异乡人的身份,以及由此而来的旁观者视角,再加上她对语言媒介的敏感性使得她的这些文章读来很有启发。
👁名人推荐
说不出来的东西还是可以写下来。因为写作是一种沉默的行动,一种由脑至手的劳作。——赫塔·米勒
本书是了解这位独特而有成就的作家的绝佳切入点,描述审讯和压制的文字中缀有作者对语言的尖锐而机智的点评。
——曼迪·怀特(德语译者)
赫塔·米勒是不应该忽视的作家。她就像一把尺子,丈量着时代、语言和虚构,也丈量着读者和她自己。
——邱华栋
2023年5月20日 想读
新闻的发明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News: How the World Came to Know About Itself
作者: [英]安德鲁·佩蒂格里 译者: 董俊祺 / 童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
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最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今天,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荣获2015年哈佛大学金匠奖。
2023年5月19日 想读
The User Illusion 豆瓣
作者: Tor Norretranders Viking Adult 1998 - 4
The ‘user illusion’ in computing is the desktop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GUI): the friendly, comprehensible illusion presented to the user to conceal all the bouncing bits and bytes that do the actual work. Tor Nørretranders writes that 'our consciousness is a user illusion for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 one's very own map of oneself and one's possibilities of intervening in the world.' Much of Nørretranders' evidence comes from comparing the wide bandwidth of experience to the narrow bandwidth of consciousness, and from examining how much of our brain function is never consciously acknowledged. Although slightly out of date (the book was written in 1991; it was a bestseller in Europe), The User Illusion has been well translated and gives a refreshing, non-Anglophone take on a problem that is not likely to go away anytime soon. From Library Journal Nørretranders declares: "Consciousness is a fraud." The realm of the subconscious (the "Me") is infinitely richer and must be cultivated if we are to experience the full sensation of reality. A best seller in the author's native Denmark, this book weaves together concepts from mathematics, computer science, neurology, and psychology.
2023年5月18日 想读
世界简史 豆瓣
A Very Short History of the World
8.6 (7 个评分) 作者: [澳]杰弗里·布莱内(Geoffrey Blainey) 译者: 李鹏程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7
【作品看点】
★ 澳大利亚国宝级历史学家屡获赞誉的“经典小书”,多个版本行世,畅销十五年
★ 从人类走出非洲探索世界开始,450页浓缩数百万年的人类故事
★ 长短镜头交错,身临其境地感受“我们”走过的每一步
★ 卓越史识、丰富细节与独特杰出的想象力,编织起并不“极简”的立体世界图像
★ 跨越时空,融合多个学科知识与视角,看不同文明呈现出的不同和相似,捕捉激动人心的历史变化
【内容介绍】
作者试图写一部不那么卷帙浩繁的世界历史,概述从第一批人类离开非洲到全球定居以来的历史,把人类历史的不同部分汇集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叙述。他在开篇坦言,有些宏大主题只能匆匆地一笔带过,就像火车疾驰而过时窗外的惊鸿一瞥。如此在世界历史中穿行,一些最迷人的景色得以呈现:人类在地球上的生产生活演变,技术与技能的变革对人类的影响,宗教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塑造,地理自然环境对文明兴衰的影响,世界各个不同区域和人群、不同的文明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在这个日渐变小的世界里,思想、商品与人类可以轻松地跨过一万年以前无法逾越的海上屏障。但在人类文明早期,一系列岛屿像小河中的踏脚石一样,每一次迁徙可能都会花上数万年的时间,使未知的海洋和陆地逐步向人类敞开了怀抱。当人们第一次迈开脚步走向海洋的时候,它的意义不下于第一次登陆月球。
与世界相遇的同时,我们也正在创造着世界,因此也能够聚集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看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人: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筚路蓝缕、胼手砥足,怀抱梦想与希望,追求自由并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当旭日在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时,人们开始动起来,有的给火添柴,有的奶孩子,有的准备出发去收集野果或猎捕野生动物,把兽皮的背面刮擦干净并做成衣服,或者把石头一点点凿成工具。百万年之后,同样的情景仍然在数以千计的地方上演着,仍然有人在谋划一天的生活和工作。
【媒体评价】
我们澳大利亚最杰出的历史学家!
——《澳大利亚人报(周末版)》(Weekend Australian)
(本书是)独一无二的杰出成就。
——雅克•巴尔赞(Jacques Barzun,美国著名史学大师、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是时候重新评估杰弗里•布莱内的工作,并考虑他在澳大利亚历史、政治和公共生活中的角色了。……杰弗里•布莱内把澳大利亚历史带入了国家层面的对话中。没有人会怀疑他是一个勇敢的公共知识人,不可多得的优雅作家和讲故事的大师。……他是率先写出这片土地(澳大利亚)广阔社会历史的人之一。
——The Fuss That Never Ended:the life and work of Geoffrey Blainey(edited by Deborah Gare etc.)
令人愉快的阅读,优雅的写作,充满了令人惊奇而有趣的信息,跨越时空的深思熟虑的比较。
——威廉•L.奥尼尔(William L. O'Neill,罗格斯大学历史学教授)
(本书)亲切而有趣。
——《西澳大利亚人报》(West Australian)
2023年5月18日 想读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豆瓣 Goodreads
生き延びるための思想
9.0 (28 个评分) 作者: [日]上野千鹤子 译者: 邹韵 / 薛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 - 11
“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女性主义的思想是‘活下去的思想’”

战争究竟有什么吸引力?
女人天生就是和平主义者吗?
女性主义就是追求女人也可以像男人一样战斗吗?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作者 上野千鹤子
从国家、民族、暴力的全新角度考察女性主义的 集大成之作
“对于那些想要平淡的日常,希望明天也能像今天一样活着的女人来说,英雄主义就是敌人。”
————
【编辑推荐】
1、上野千鹤子是日本女性主义理论及运动的先驱与领袖人物,近些年在东亚女性主义的传播中成为代表人物、明星学者。《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厌女》等著作在中国持续热销,其本人也获得了读者的喜爱与广泛关注。
2、本书是上野千鹤子女性主义理论的代表作与经典论著。是她首次围绕国家、暴力、性别等议题进行思考的总结式作品。在日本长销不衰,极具学术价值与思想价值。
3、本书以全新视角探讨女性主义。从本世纪 9·11 事件开始,追溯到上世纪的慰安妇诉讼以及之后爆发的海湾战争,阐释了“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女性主义的思想是‘活下去的思想’”这一经典论断。本书还特别收录上野千鹤子东大退休演讲——同名文章《为了活下去的思想》。是全面了解上野千鹤子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之书。
————
【内容简介】
战争究竟有什么样的吸引力?
女性能和男性一样成为士兵吗?
女性主义所追求的平等是女性也要和男性一样参战吗?
9·11事件揭开了21世纪的帷幕,历经了史无前例的“战争与破坏的20世纪”后,我们又在新世纪目睹了如此不近情理的暴力。而在国家与暴力的新的结合之中,又增加了性别这一变量。我们不得不面对“男女共同参与暴力”这一难题。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是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上野千鹤子,围绕国家、暴力、性别等议题进行思考的总结式作品。她从本世纪的 9·11 事件开始,追溯到上世纪的慰安妇诉讼以及之后爆发的海湾战争,在这些暴力事件中,思考性别这一不确定因素在国家和暴力体系的新构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她发出了“逃出去,活下去!”的呼号,进一步确认与阐释了“女性主义是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的思想。”
本书是上野千鹤子继《父权与资本主义》这一名作之后又一女性主义力作。
2023年5月17日 想读
忧郁的热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ristes Tropiques
9.2 (6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王志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6 其它标题: 忧郁的热带
作者在青壮年时期,曾亲访亚马逊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找到还原于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
《忧郁的热带》即记载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本书最早出版于1955年,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 的人类学、文学、人类思想杰作。
2023年5月3日 想读
规则的悖论 豆瓣 Goodreads
The Utopia of Rules: On Technology, Stupidity, and the Secret Joys of Bureaucracy
9.0 (29 个评分) 作者: 大卫·格雷伯 译者: 倪谦谦 中信出版社 2023 - 4
从职称评审、抵押贷款,到申请办公设备甚至出行购票的流程,五花八门的规定可以让我们填写无数张表格,在流程的提交与退回中反复摩擦,当每天的生活从填表开始,我们不禁困惑:真的需要这么多流程吗?
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犀利道出真相,在本书的三篇论文中分别从暴力、技术与理性的角度揭开制造愚蠢规则的根源,更挑明人们离不开它的真实原因。但知道这一切并不让人悲观,因为格雷伯也坚定地指出了被忽略的终极规则:世界是由我们创造的,而我们有能力改造它。
本书挑战那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旨在引发人们关于现代生活的讨论:我们能否走出规则的乌托邦,想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2023年4月25日 想读
春天终将来临 豆瓣
SPRING CANNOT BE CANCELLED:DAVID HOCKNEY IN NORMANDY
9.0 (5 个评分) 作者: 大卫·霍克尼 / 马丁·盖福德 译者: 万木春 审订 / 胡雅婷 杨素瑶 译 2022 - 1
“我们失去了与大自然的联系,这是相当愚蠢的,因为我们是它的一部分,而不是置身其外。疫情迟早会结束,然后呢?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呢?……生活中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食物和爱,就是按照这个顺序的,就跟我们的小狗鲁比一样……艺术的源泉是爱。我热爱生活。”
——大卫•霍克尼
年届80之际,大卫•霍克尼第一次寻求宁静的村居生活,寻求一处可以观看日出和季节变换之地,一处可以抵挡世界的疯狂之地。因此当新冠病毒和封锁袭来时,在“大花园”的生活变化甚微,一年以前,霍克尼在诺曼底历史悠久的农舍中建起了自己的工作室,以便描绘春至之景。事实上,他从强制性的隔离中获得了乐趣,将其当作让自己加倍投身于艺术的良机。
《春天终将来临》是一篇令人振奋的宣言,它证实了艺术转移注意与鼓舞人心的能力。本书基于霍克尼和艺术批评家马丁•盖福德之间大量的全新对谈与通信,盖福德是霍克尼长期的友伴及合作者。与他们的交流相配的,是一系列霍克尼在诺曼底所画下的iPad素描和油画,均为未发表过的全新之作,以及凡•高、莫奈、勃鲁盖尔等人的巨作。
我们可以看到霍克尼是如何被他那富于感染力的热情和惊奇感一直驱动前行。他背道而驰的一生,受公众瞩目60年之久,同时却在批评家的视野和历史之中缺席。他完全被法国北部的四英亩土地吸引了,同样吸引他的还有数十年来让他着迷的那些主题:光线、色彩、空间、感知、水流、树木。他有很多可以教给我们的事情,不光是关于如何观看……亦是关于如何生活。
2023年4月15日 想读
米拉的猜想 豆瓣
Dead White Men and Other Important People
7.3 (23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格斯·班克罗夫特 / [英] 拉尔夫·费弗尔 译者: 金芳旭 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 - 10
💫人是社会的动物,那么社会又是什么呢?
资本、劳动、性别、媒体如何塑造我们?
社会学版《苏菲的世界》,看小说读懂社会学
30位社会学巨擘,80个社会学大观念透射社会本质
带你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让日常决策更理性
荣休教授40年讲学精华,与时俱进修订7年
每章配有漫画小结、思维导图,通俗亲切,拒绝枯燥
💫编辑推荐
◎ 你知道吗,他们都是社会学家!
笛卡尔、涂尔干、马克思、弗洛伊德、乔姆斯基、巴特勒、福柯、萨义德、戈夫曼、克克勒、齐美尔、……现代思想史公认“出格”的前沿思想家,以社会学之名贡献超强大脑。人生和社会的本质是什么?理智、情感、惯习、性别、权力、资本、阶级、媒体如何构造我们,又如何为我们所用?书中已为你准备答案:
社会何以可能?我们是自私的个体,还是集体的一员?
你如何了解自己的感觉,或其他人的感觉?人和人如何相互理解?
你能成为谁?是被人摆布的傀儡,还是演员?
你在为别人创造经济价值,还是反过来?
……
◎ 继《苏菲的世界》后,又一备受赞誉的知识小说
本书延续乔斯坦·贾德开创的小说形式,构建主人公,18岁女孩米拉的虚拟世界,通过讲述故事教授社会学的大观念。米拉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对世界和人生充满好奇、热爱思考,想要找到解锁社会迷雾的钥匙。透过她的生活、反思和对话,作者融汇40年执教实践中广受学生喜爱的知识片段,涵盖本科阶段社会学概论的全部内容(近30位社会学家和80个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并为每章搭配漫画小结、思维导图,让读者更易理解掌握。
出版十余年来,本书持续推出修订版,成为悉尼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布里斯托大学、阿伯丁大学、摩拉维亚学院等社会学教师的备课参考书,堪称社会学版《苏菲的世界》。适合文科学生和对社会学入门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
十八岁这年,雷雨倾泻在米拉的世界:父亲因涉嫌股票诈骗入狱,母亲似与父亲的同事不轨,哥哥纸醉金迷,姨妈们无法掩饰的同情……一时之间,过去的生活恍如隔世。米拉成了臭名昭著的“罪人之女”,只好乔装化名,东躲西藏。在这难堪狼狈的时期,她却结交了知心的友人和恋人。
面对公众谩骂,米拉应该站出来袒露心声吗?理想主义的失落靠什么挽救?一名脆弱的青年,还能否向他人伸出援手?米拉猜想,或许是社会学救济了自己。
💫媒体推荐
“请大家准备享受这场带领初学者探索社会学的发现之旅吧:引人入胜的叙事与社会学思想完美结合,鼓励初学者将习得的观念付诸生活境况。本书新奇有趣,具有教学示范意义,能够激发社会学及相关巧思,真是一本好书!”
——戴维·英格利斯,阿伯丁大学社会学教授
“米拉的故事让我着迷!这本书展示了如何将以社会学解释生活,温和、透彻,让我这个‘社会学小白’理解了讲座和研讨会上的内容。”
——莉迪亚,社会学专业学生
“作者擅长借助戏剧性的对白表达观点,行文通俗易懂,用有趣的角色将社会学和社会学家的核心思想和知识旨趣传递了出来。”
——格雷戈尔·麦克伦南,布里斯托大学社会学教授
“此书无疑为社会学书写开创了新奇之径。在书中,我可以找到备课所需的全部素材,清晰简洁的解读,其风格、基调、精致程度以及讨论的观点都十分适用于资历尚浅的社会学学生。”
——卡特里奥娜·艾奥德,悉尼大学社会学高级讲师
“这本书竟然囊括了我为新生准备的全部课程内容。它为那些被可能面对的繁重课业压力所慑,认为自己还不足以攻读社会学学位的人们提供了一条便捷的渠道。”
——乔·内森·罗森,美国摩拉维亚学院社会学副教授
“我认为这本书会大受欢迎!它有精彩的线索和将宏大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灵动写法。世界各地的讲师都可以从中汲取资源……它做到了!”
——阿德里安·富兰克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
2023年4月13日 想读
索拉里斯星 豆瓣 Goodreads
Solaris
8.6 (301 个评分) 作者: [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靖振忠 译林出版社 2021 - 8
🌌这颗星球,知道你内心深处的秘密。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代表作,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原著小说。
🌌刘慈欣、梁文道、戴锦华、吴岩、江晓原诚意推荐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诗意笔触和深邃哲思触探人类认知边界。人类追寻着地外文明的蛛丝马迹,遇见了索拉里斯星的蓝色大洋。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人类的忧伤与迷惘,恐惧与执念。而它本身是什么,人类却永远也无法知道。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据此改编《 飞向太空》,铸就电影史上的经典。
🌟被无数人誉为无法超越的科幻神作,设立太空想象天花板,刘慈欣、梁文道、戴锦华、吴岩、江晓原诚意推荐。
🌟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内容简介】
索拉里斯星是一颗围绕双星运转的星球,表面被胶质海洋覆盖。根据人类既有的认知,这样的星球的运转轨道应该是不稳定的。但仅仅过了十几年,人们就发现,索拉里斯星的轨道并没有显示出预期的变化。这激发了人类对这颗星球无限的兴趣。
心理学家凯尔文降落到索拉里斯星,迎接他的不是同伴们的热烈欢迎,而是杂乱的太空站、疯癫的科研人员和凝重的暗黑气氛,他试图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在一片扑朔迷离中撞见自己已经过世十年的妻子……
【媒体推荐】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
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都以为他们是人。
——梁文道
《索拉里斯星》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科幻作品,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甚至是一部现代哲学读本。
——戴锦华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
——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
——《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
——《纽约时报》
2023年4月11日 想读
The Defining Decade 豆瓣
7.6 (17 个评分) 作者: Meg Jay Twelve 2012 - 4
Our "thirty-is-the-new-twenty" culture tells us the twentysomething years don't matter. Some say they are a second adolescence. Others call them an emerging adulthood. Dr. Meg Jay, a clinical psychologist, argues that twentysomethings have been caught in a swirl of hype and misinformation, much of which has trivialized what is actually the most defining decade of adulthood.
Drawing from a decade of work with hundreds of twentysomething clients and students, THE DEFINING DECADE weaves the latest science of the twentysomething years with behind-closed-doors stories from twentysomethings themselves. The result is a provocative read that provides the tools necessary to make the most of your twenties, and shows us how work,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social networks, identity, and even the brain can change more during this decade than at any other time in adulthood- if we use the time wisely.
THE DEFINING DECADE is a smart, compassionate and constructive book about the years we cannot afford to miss.
2023年4月11日 想读
花朵与探险 豆瓣
Marianne North: The Kew Collection
作者: [英]玛丽安娜·诺斯 著 / 祝羽捷 导读 译者: 余天一 / 祝羽捷 2022 - 11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官方授权出版,英国国宝级女性植物学家、画家玛丽安娜·诺斯国内首本画册!作家、策展人祝羽捷长文导读,科普作家、自然题材画家余天一翻译植物介绍并校订学名。科学与艺术融合,用画笔展现明艳生动的自然盛景,美轮美奂。
★“坚持热爱,终将收获人生的绚烂花朵。”诺斯打破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对女性的重重禁锢,选择终身未婚、独自环游世界,并为植物作画。她深入六大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记录了全球的900多种植物;不仅独立发现了新物种,更在彩色摄影尚未诞生的年代、用画笔启发了科学家们对新物种的持续发现,在学界享有崇高地位。
★本书收录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玛丽安娜·诺斯画廊的约400幅作品,以诺斯的旅行目的地和时间线重新梳理归类,植物肖像、风景写生、人文古迹、当地生活……翻阅本书,就像跟随这位勇敢、敏锐且热情的女探险家,开启一个丰富而未知的自然世界。本书同时选编了《诺斯画廊官方指南》中的地点与植物介绍,更为详细地对每幅作品进行科学解读,并对当时的植物学名重新校订,植物学参考价值高。玛丽安娜·诺斯被达尔文奉为“缪斯女神”,她的画廊被维多利亚女王称为“国家的礼物”。邱园院长约瑟夫·胡克评价这些作品为“植物王国的奇迹”;邱园图书馆艺术与档案馆馆长克里斯托弗·米尔斯称本书献给所有“视画廊为珍贵朋友的人,还有到目前为止不能把图像资料带回家随意翻阅的人”。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官方提供高清大图印刷,媲美画廊原作质感。画作中这些姹紫嫣红的花朵们既是艺术的创造,又是科学的宝藏。对喜爱艺术、植物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座“纸上植物园”,既能足不出户游览邱园的诺斯画廊,更能“收藏地球上所有的花”。
★ “人人都爱玛丽安娜·诺斯,她是我们心中的勇敢之花。”作家、策展人祝羽捷曾在英国留学生活数年,并与英国旅游局合作,到访邱园录制诺斯画廊推荐视频,她为本书创作长文导读,倾情讲述偶像玛丽安娜•诺斯旅行绘画的一生,以及她作为女性的心路历程,对自然和绘画创作的热爱,和突破家庭与世俗所做的努力;科普作家、自然题材画家余天一为邱园植物分类学硕士,并因诺斯的一幅婆罗洲植物画作而发现新物种,他为本书翻译植物介绍并重新校订学名,从《诺斯画廊官方指南》中精心挑选大量内容编入本画册。
★精装大开本,厚达472页的收藏级画册。半透明pvc护封设计,以红色象征女性坚韧热情的一面。内文选用128g进口哑粉纸,与屡获大奖的艺术图书专业印厂“雅昌”联手,还原诺斯笔下生动、细腻的植物世界。强烈推荐审美品位高的读者送礼/收藏!
2023年4月11日 想读
The Dean of Shandong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Daniel A. Bel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3 - 3
An inside view of Chinese academia and what it reveals about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On January 1, 2017, Daniel Bell was appointed dean of the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t Shandong University—the first foreign dean of a political science faculty in mainland China’s history. In The Dean of Shandong, Bell chronicles his experiences as what he calls “a minor bureaucrat,” offering an inside account of the workings of Chinese academia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It wasn’t all smooth sailing—Bell wryly recounts sporadic bungles and misunderstandings—but Bell’s post as dean provides a unique vantage point on China today.

Bell, neither a Chinese citizen nor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as appointed as dean because of his scholarly work on Confucianism—but soon found himself coping with a variety of issues having little to do with scholarship or Confucius. These include the importance of hair color and the prevalence of hair-dyeing among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both male and female; Shandong’s drinking culture, with endless toasts at every shared meal; and som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an intensely competitive academic meritocracy. As dean, he also confronts weightier matters: the role at the university of the Party secretary, the national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and its effect on academia (Bell asks provocatively, “What’s wrong with corruption?”), and formal and informal modes of censorship. Considering both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in China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and what he calls “the Communist comeback” since 2008, Bell predicts that China’s political future is likely to be determined by both Confucianism and Communism.
2023年4月10日 想读
情感堵塞 豆瓣 Goodreads
Der Gefühlsstau. Ein Psychogramm der DDR
8.3 (17 个评分) 作者: (德)马茨 译者: 徐珺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 11
本书是一位民主德国心理治疗医师对民主德国民众心理故事的记述,也是作者本人的在民主德国的生活和情感史。作者详尽地分析了民主德国压力性体制对民众造成的心理后果,产生的社会角 色代偿行为,转折期民主德国民众的心理,以及两德统一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他的分析建立在数千个病人心理治疗的基础上。作者强调,转型期的人们需要的不仅是制度的变革、物质的富足、环境的宽松,更重要的是“心理革命”,并提倡一种鼓励健康生活的“治疗文化”。
2023年4月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