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食在杭州:杭州的面 豆瓣
作者: 杭州市商务局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4 - 9
面条这种独特的细而长的食品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条的发展历程,记录着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传承,每一步,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地域的风情,以及人们对美食的热爱与创造力。
任何美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既是舌尖的选择,也有诸多文化、风俗和习惯的积淀。民以食为天。面条在杭州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是对美味的一种自然的选择,也是我们回味于舌尖上的乡愁:它保留着我们生活中的小确幸和烟火气,杭州人原来如此地热爱着面条。
杭州的面馆遍布大街小巷,就像是植物有机生长着,有人的地方就有面条的空间。通过时间的淘洗,杭州的面条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尽管我们大致可以分出杭派、宁派、徽派等种类,但实际上它们在相互吸收中已融为一体。过去,杭州城区面积不大,和周边区块的距离也较远,加之交通不便,面馆的“江湖版图”仅局限于城区一带。新时代以来,杭州城区面积扩大了十倍以上,再加上便捷的交通,大杭州已呈现出“同城化”。如今,杭帮面的“江湖版图”已经扩展到了滨江、老余杭、许村、转塘、萧山,甚至临安、富阳、建德、淳安,遍及整个“大杭州”区域。在吃面这件事情上,杭州人的追求是永不停歇的。
2025年6月6日 想读 在书集上买的,但很尴尬地发现现在没时间看……只能标记想读了!
美食
只为一碗好面 豆瓣
作者: [日]坂本一敏 中信出版社 2020 - 11
本书由日本人坂本一敏所著,他花费近30年时间,跑遍中国450多个市、县,边设计旅游线路,边寻找当地特色面食。到目前为止,坂本一敏访华次数超过290次,去过中国2 000多个地方,吃了3 000多碗面。这本书按地域梳理了中国近百种面食,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辅以大量的纪实图片,不仅记录了中国的面食文化,还对珍贵的面食制作工艺及过程进行了还原。本书不仅是一场中国面食盛宴,还见证了中日友好和时代变迁,具有珍贵的纪念意义。
2024年9月14日 已读
日本人坂本一敏可能都称得上精神中国人了,一九七二年中日恢复正常外交关系,之前在读大学的他就觉得中日关系一定会恢复,特此学中文;一九七四年就入境,比何伟早了整整二十年多;从事旅行工作的他跑遍了全国大大小小城市,四百五十多个,尝过的面可能有三千种,直接秒杀我;我自己也是面食爱好者,因为面本身是便宜的一人食,口味又多样,虽然人均超过一百的面也不是没有;主题虽然是面,但也涉及了早期中日恢复外交背景的日本人经历,可贵;坂本一敏也很熟悉中国文化和历史,目前的我读历史也只读到汉代,很不熟悉他如数家珍的景点,于是这书要读好久,以后去哪地方玩时就按图索骥地阅读。
2023年5月5日 评论 我的面食记录 - 我尝过: 北京炸酱面。我特地跑去王府井海碗居吃过,不是我的菜。 杭邦面。我很喜欢它的面条,可惜不是所有店都那么正宗;番茄加猪肝,这浇头无敌了;复兴面王最好,方老大面涨价离谱,又远,不值得去。 杭州片儿川。我年轻时不喜欢笋,没什么机会品尝。 乌镇羊肉面。应该也算是桐乡羊肉面,特色是用两个超大锅炖煮羊肉和汤,羊肉鲜嫩无比,汤也酱香无比。有点贵。 苏式面。忘了。 吉林延吉冷面。还是无法接受冷的汤面。 河南羊面。忘了 重庆小面。辣。 四川担担面。做得好吃的店家大概只有一半概率能碰到吧。 河南烩面。忘了。 武汉热干面。杭州有德宏面馆做得很有口味,虽然我朋友的武汉朋友没觉得正宗。 山西刀削面。我不喜欢这么粗的面,越细才越好。 兰州牛肉面。所以我就一直点毛细。杭州马永记最强,直接秒杀了我以前光顾的东方宫。此外此兰州牛肉面非彼青海回族开的兰州牛肉拉面。 西安𰻞𰻞面。看一家西安小店吃否正宗,看它卖不卖冰峰和冰峰酸梅汤。正宗的西安𰻞𰻞面味道还是不错的。 南昌米面。忘了,小时候在南昌玩吃到过惊为天人的南昌米面。可惜后来再也没碰到过了,我感觉我吃的南昌米面可能甚至不是正宗的本地小吃。 日本拉面。博多一幸舍在中国首屈一指,可惜只有北京上海开;杭州可以去一凤堂和一心拉面,后者的服务态度不是很好。其实正宗的日本拉面汤味可能很重,在日本只吃过一次,太重口味了。 泰国方便面。我喜欢得不得了,可惜不知为啥自己拿泰国方便吗做时没能复现出味道。 韩国火鸡面。难得辣得好吃的方便面,三倍味的那种有可能会吃进医院。 广东云吞面。云吞和面,双倍的快乐, 广州竹竿面。面条很硬,确实一下让我觉得如同「竹竿」字面意义上。 在看这书前的候选记录: 昆山奥杜面 镇江锅盖面 云南金丝面
美食
中国食辣史 豆瓣
作者: 曹雨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 - 8
◎ 编辑推荐
1、畅销增订本,《新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一席》《一条》《中国日报》《澎湃新闻网》《忽左忽右》火热报导。
2、本书展现辣椒在中国四百年作为食物的演变,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既是学术研究之成果,也是面向一般大众的科普读物。
3、叶嘉莹、楼宇烈、薛永年、龚鹏程、刘跃进、蒋寅、杨念群等著名学者为其学术顾问。陈丹青先生亲笔题写丛书名。
4、新增100多幅生动形象双色绘画,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为文字增加精彩注解。
5、收录文化小知识,做到知识性和实用性并重。
6、全新装帧设计,双色印刷,具备相当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7、版式舒朗美观,字号行距适中,更适合当下阅读习惯。
◎ 内容简介
本书考查了中国食用辣椒四百年来的历史。主要依据三条理论线索来探讨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诸多问题:第一条是辣椒传播的历史路径和食用辣椒的原因,我们吃辣椒是近百年的事,却像是流传了千年的饮食习惯。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在文化唯物论的语境下。第二条线索是辣椒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喻,饮食是一种文化,不同的食物背后有其各自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在结构主义的语境下。第三条线索是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阶级地位变迁,即使小小的辣椒也有自己的逸闻趣事和历史沉淀。
2024年4月15日 已读
2024年4月15日 评论 读书笔记 - 辣椒源于美洲,五百年前才通过海路传入中国,其间还只当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欧洲和中国不约而同地采用两地已知的辛辣调味料借名,即 pepper 和花椒的「椒」;统计表明,中国人的人均使用辣椒调味料量在国际上其实没那么高,印度、墨西哥和东南亚国家的烈度都大大超过中国;中国地区差异也很明显,西南地区最辣,北方微辣,东南方几乎不辣;蒜,葱,韭都有辣椒素,但高温容易被分解,而辣椒的辣椒素就很稳定,所以非常适用于中餐;吃辣快感的原理是痛觉和良性自虐机制,并产生了一起吃辣意味着同甘共苦的社交文化,类似于劝酒,吃辣也有炫耀忍耐痛苦能力的意义,类似于纹身;英语常用 hot 或 spicy 来表达辣味;辛辣测量指标是 Scoville heat scale;发现原来汉语里胡,番,洋原来都可以看作 prefix,代表某特定时期的外来物;辣椒最早传入东南沿海省份,但很长时间内一直最多被当场观赏植物,直到传播到贫瘠且苦于缺盐的贵州并在那里真正发扬光大并扩散到周围即西南地区,此外当时辣椒还被视为穷人的美食,直到二十世纪中国社会阶层剧烈变化,辣椒也随之更加在各种阶层普及起来;原来从明代到清末,人均耕地面积一直在下降,持续了四百年,粮食短缺,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所以过去一直重主食轻副食,从而有下饭一说,今天也有贫困山区以少量蔬菜,辣椒之类的调料品以佐主食;糖作为工业产品,在中国今天也依然不太普及,和发达国家相差明显,比如中国很多零食是辣条;盐的稀缺也促进了辣椒的传播,即以椒代盐;辣椒被赋予了文化意味,比如辣妹子,上火,挂门口驱邪等;北方辣椒粉,纯粹,生产以村为单位,男性劳动力,南方辣椒酱,揉杂,尤其是豆瓣酱,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女性劳动力;过去不论家还是村的生产作坊都在现代大企业的冲击下逐渐消亡;油泼辣子原来是辣椒粉加热油;文化有阶级之分,饮食也不例外,过去有庶民菜和官府菜之分,且饮食文化由贵族继承和发扬,直到中国进入现代并出现大量中产阶级,江湖菜诞生并颠覆原本的两极格局;官府菜讲究精致,口食仪轨,排场,味道偏向最大公约数,即口感软蠕,没有地方特色,烹饪方式奢侈;不过官府菜体系在四十年代变得支离破碎并消亡;庶民菜特色是便于储藏而带来的丰富食物,比如豆干,肉脯,酸菜等,二是时鲜;江湖菜其实历史悠久,和漕运文化紧密相关,现在随着近三十年的极速城市化而兴起;土豆和辣椒很类似,在欧美也经历了从穷人美食变成大众美食的过程;餐饮的现代化总是惊人地相似,即简化菜单,规范操作,统一食材,配方调味,麻辣烫和汉堡都是如此,于是辣椒作为重要调料也更加发扬光大。 终极结论:辣,是廉价调料品!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