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Just for Fun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7 (9 个评分) 作者: Linus Torvalds / David Diamond HarperBusiness 2002 - 6
This is the story of Linus Torvalds, the maverick Finnish computer genius who invented the powerful LINUX operating system. As well as being free, LINUX is more powerful and stable than anything that Microsoft can offer, thus making Torvalds Bill Gates' number one enemy. Today, LINUX is exploding on to the market, and its creator is household. Linus Torvalds is already a folk hero within the technolgy world, often mobbed at trade shows and forever asked to give interviews by the media. But Torvalds is a most unlikely celebrity: a family man, he lives in a cramped house in Santa Clara with his wife, Tove, a Finnish karate champion, and their two daughters. He claims to this day that he invented LINUX "just for fun".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谁愿永生 豆瓣
Freddie Mercury
8.1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弗里斯通 / [英] 大卫•埃文斯 译者: 陈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8
本书是关于“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最私密、真实的一部传记,由他生命中最亲密的朋友、担任过他十二年私人助理的彼得•弗里斯通撰写,英文版原书副标题为“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写的私密回忆录”,它在西方被公认为是了解弗雷迪的最佳读本,一枚通往费雷迪•莫库里的最佳介质。
上天赋予弗雷迪的不仅仅是高亢璀璨的华丽音色、横跨四个八度的宽广音域,会让许多人感到惊讶的是,“皇后”乐队的经典歌曲中竟然有一大部分是由弗雷迪包办了词曲创作!这其中就包括《波西米亚狂想曲》、《我们是冠军》、《杀手皇后》、《找个人来爱》、《那疯狂的小东西就是爱》等。除了惊人的音乐天赋和创作能力,作为摇滚乐史上第一位死于艾滋病的摇滚明星,弗雷迪的性取向、放纵不羁、低调神秘和英年早逝也为他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当人们通过欣赏“皇后”乐队的演唱会视频,看到他那已然脸谱化的八字须和黑色短发,听到他那自由奔放的演唱,感受到他那驾驭数十万人的气场,自然会禁不住去想,这个舞台上激情四溢的“皇后”,人前光芒万丈的“神”,日常生活中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摇滚人物传记。一来它的作者彼得•弗朗斯通并非传记作家或乐评家,而是弗雷迪生前的私人助理,一个对其饱含深情的密友,一个“愿意为他做任何事”的男人。自1979年开始为弗雷迪工作时起,彼得和他在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居住生活在一起、形影不离,为其打理一切所需,直至他最后入土为安方才离去;二来它并非遵循一般摇滚传记从出生到死亡大事记,辅以过分煽情描述的传统套路写出。关于撰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彼得坦陈是肩负了“辟谣”的使命,他觉得自己有责任用最平实的语言,把一个真真切切的弗雷迪展现在人们面前。他在书中写道:“我不想做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学究姿态。在我看来,要想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弗雷迪,最好的办法就是如实记下他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说,它是一本写满回忆的私人日记本,一本十二年里的私密故事汇,而这些点点滴滴聚集在一起,则为我们描摹出费雷迪的真实轮廓。
当然,彼得也在书中为我们描述了弗雷迪广为人知的“神”的一面,与此同时,他力图褪下弗雷迪“神”的光环,还原弗雷迪不为人知的“人”的一面。
我们在阅读彼得有些干涩却至真至情的文字时,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那些点点滴滴看似琐碎细微,却是浸透了情感的润泽。如果读者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会发现它带给你的震撼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
在彼得眼中,“弗雷迪是这个世界上个性最复杂的人物之一”,弗雷迪的个性到底有多复杂,弗雷迪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彼得通过拼接起记忆中琐碎细腻的细节片段给出了答案——我们不得不佩服彼得•弗里斯通的记忆力,经年之后,他仍然清清楚楚地记得关于弗雷迪的一切。曾经那些尽在彼得眼中的细节,诸如弗雷迪的衣食住行,舞台上及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他的每一次猎艳,每一次际遇,每一幕难忘的场景,每一个情人和性伙伴,每一个朋友,每一只猫,每一个家,拥有的每一样艺术品,去过的每一家餐厅和同性恋酒吧……从他的笔端缓缓地流出。他用笔尖述说着记忆,仿佛弗雷迪从抽象的符号中复活,穿过遥远的时空来到我们身边。通过这些彼得娓娓道来的细节,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弗雷迪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得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个性,他的音乐,他的为人,他的观念,他的嗜好,他的习惯……我们才得以“认识”一个有血有肉、与常人有别但又能为你我所理解的弗雷迪。
烈火战车 (1981)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Chariots of Fire
7.2 (73 个评分) 导演: 休·赫德森 演员: 本·克劳斯 / 奈杰尔·哈弗斯
其它标题: Chariots of Fire / 火战车
本片讲述了1924年英国两名奥运健将的故事。1919年,剑桥大学凯斯学院的开学礼上迎来一名叫亚伯拉罕(本·克劳斯 Ben Cross 饰)的犹太学生。他擅长跑步,参加剑桥的环校挑战赛后一战成名。然而犹太人的身份让他饱受种族偏见之苦,因此他一心想赢得奥运会百米赛跑的金牌, 以此来对抗种族偏见。另外一位短跑健将是来自苏格拉高地的艾利克里德(伊安·查里森 Ian Charleson 饰),他极具跑步天赋,而他本人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认为自己的天赋来自上帝,他是为上帝而跑。在1923年的全国性运动会上,两名青年狭路相逢,艾利克里德最终赢得冠军。亚伯拉罕则请来了职业教练指导自己,备战奥运。
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来临,艾利克里德却得知百米资格赛在星期天举行,作为一名基督徒,他严格遵守着“安息日不得工作”的教义,最后他决定退出百米赛。另一方面,亚伯拉罕不仅要面对强大的美国名将,更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这枚奥运金牌,将花落谁家……
自闭历程 (2010) TMDB IMDb 豆瓣 维基数据
Temple Grandin
8.7 (193 个评分) 导演: 米克·杰克逊 演员: 克莱尔·丹妮丝 / 朱莉娅·奥蒙德
其它标题: Temple Grandin / 星星的孩子(台)
本片根据自幼患有自闭症的美国动物科学家、畜牧学博士——天宝·葛兰汀(克莱尔·丹尼斯 Claire Danes饰)的个人自传改编而成,讲述天宝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
天宝四岁时被医生诊断为自闭症,母亲尝试多种方法让天宝开口说话。为了让天宝拥有正常人的生活,妈妈忍痛送她去一间寄宿学校念书。在这里,天宝认识了开启她天赋大门的恩师卡洛克博士。在恩师的帮助下,天宝顺利考入了大学。临上大学前的暑假,天宝来到姨妈家的农场度假。自此,天宝对牲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大学里天宝制作“挤压机器”来平复紧张情绪。毕业后,天宝继续从事畜牧业的研究学习,设计出大大提高屠宰率且更为人道的屠宰方式。天宝以她独有的方式去认知世界,“像牲畜一样的思考”,在自闭症研讨会上大声的讲出自己的亲身经历……
艾伦·图灵传 豆瓣
Alan Turing: The Enigma
8.4 (27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德鲁·霍奇斯 译者: 孙天齐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是公认的图灵最权威传记。艾伦·图灵是现代计算机科学之父,在24岁时奠定了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二战期间,他为盟军破译密码,为结束战争做出巨大贡献。战后,他开创性地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因同性恋问题事发,被迫注射激素,后来吃毒苹果而死。他吃毒苹果的原因 至今不明,一代科学大师,是自杀、他杀还是不小心,成为20世纪的谜。
灵魂歌王 (2004) 维基数据 豆瓣 TMDB IMDb
Ray
8.2 (77 个评分) 导演: 泰勒·海克福德 演员: 杰米·福克斯 / 雷吉娜·金
其它标题: Ray /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雷•查尔斯(杰米•福克斯 Jamie Foxx 饰)出生在一个贫穷的黑人家庭,因缺乏必要医疗条件,年少的查尔斯就因青光眼丧失了视力。然而,在母亲言传身教下,小查尔斯没有从此自暴自弃,而是很快熟悉了盲文,并通过盲文接触了他人生的第一个乐谱。
查尔斯很快就在音乐上展现出了他过人的天赋。他的很多乐器演奏功力早已超出了很多视力正常的音乐家的高度。
母亲过世后,年少的查尔斯辍学开始了他的巡回演唱会。60年代,他带来了他独创的将乡村、爵士、管弦和教会音乐融合为一体的骚灵音乐,引起了音乐界巨大的反响……
克鲁伯 (1994)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Crumb
8.0 (11 个评分) 导演: 泰利·茨威戈夫 演员: 罗伯特·克鲁伯 / Aline Kominsky
其它标题: Crumb / 漫画大师罗伯特·克鲁伯
罗伯特·克鲁伯是一位著名的另类漫画大师,他创造出的《怪猫菲力兹》更是首部限制级动画片。影片回顾了漫画大师的一生,采访了他的母亲、两个兄弟、妻子以及前女友等人,并挑选了他大量画作中的经典部分欣赏,一副副针砭时弊的的作品不断出自他的笔尖。
史上最佳20部纪录片之一。片子制作人是大卫林奇。
本片获 :1995年 国际纪录片协会最佳纪录片大奖
1995年 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摄影奖
1995年 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纪录片奖
1995年 全美影评人协会最佳纪录片奖
1995年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影评人协会最佳纪录片奖
1996年 美国导演协会最佳纪录片奖
伦勃朗传 (1999) 豆瓣
Rembrandt
导演: 查尔斯·马东 演员: 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 / 罗曼娜·波琳热
其它标题: Rembrandt
Iconic artist Rembrandt van Rijn worked in the fields of painting, drafting, and printing, becoming the most iconic artist in all of Dutch history. This documentary profiles the story of a man whose varied works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the world.
乔布斯传 豆瓣
作者: 王咏刚 / 周虹 2011 - 10
本书是惟一一本由资深IT工程师撰写的乔布斯传记,全面讲述了从乔布斯青年时期初创苹果、到历经漂泊又重返苹果并重新开创以iPod、iPhone和iPad为代表的苹果传奇,直至辞去苹果CEO完美谢幕的整个创新历程,并收录对多位当事人的第一手采访资料和IT名人对乔布斯创新精神的独到评论,是内容最新、最全的乔布斯评传。
本书自2011年8月上市以来,一直稳居各大畅销榜前列。本版新增乔布斯辞职事件及李开复、雷军、周鸿祎等中国商界领袖对乔布斯的纪念性文章,是内容最新、最全的乔布斯传记。
雷蒙德·卡佛 豆瓣
Raymond Carver
作者: [美]卡萝尔·斯克莱尼卡 译者: 戴大洪 / 李兴中 龙门书局 2011
《雷蒙德•卡佛:一位作家的一生》作为20世纪后半期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家,卡佛艰难而传奇的一生使得他的写作真正具有呕心沥血的色彩——他前半生充满苦难与失望;晚年文学声名渐高,却罹患肺癌,50岁便英年早逝。卡佛出身贫苦,他的作品也致力于表现普通人被生活打得遍体鳞伤后的孤独与沉默,多年来深受读者追捧,被誉为美国的契诃夫。
这本传记的作者卡萝尔•斯克莱尼卡怀着对卡佛深切的敬意和同情,耗时十年,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阅读了卡佛所有的作品,并走访了数百位与卡佛有关的人士,其中包括卡佛的家人,全面记述了卡佛的成长历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非常珍贵的研究作家的史料。她的描述丰富而清晰,没有歪曲回避卡佛私人事务中的敏感问题,解密并分析了大量卡佛小说的创作背景及主要意旨,读来令人大开眼界,甚至能够改变读者原本对于某些卡佛经典小说的习惯性理解。这其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对卡佛写作历史的记述,及其写作历程中与编辑之间错综复杂而又不甚愉快的关系,这些都对卡佛的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必定有助于读者了解到一个更加完整的雷蒙德•卡佛——他非比寻常的抱负、传奇式的生活和不朽作品的故事。
拉芙蕾丝 (2013)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Lovelace
5.8 (52 个评分) 导演: 罗伯·爱泼斯坦 / 杰弗里·弗里德曼 演员: 阿曼达·塞弗里德 / 彼得·萨斯加德
其它标题: Lovelace / 深喉女神(港)
本片主要讲述《深喉》女主角Linda Lovelace在拍摄《深喉》前后的生活。Linda Boreman(阿曼达·塞弗里德 Amanda Seyfried 饰)本来是弗罗里达州一个普通少女,然而她的人生在遇见酒保Chuck Traynor(彼得·萨斯加德 Peter Sarsgaard 饰)后完全改变了。两人沉浸在疯狂激烈的性爱游戏中不可自拔,Linda离家出走与Chuck结了婚。不久Chuck被捕入狱,两人陷入金钱危机中,于是Chuck强迫Linda去拍摄色情片赚钱。Chuck把Linda介绍给电影人Nat Laurendi和Anthony Romano,并通过一段自制视频展现了Linda的特殊技能。Linda开始拍摄电影《深喉》,这部电影后来成为色情电影史上的奇迹,Linda也因此一炮而红,改名为Linda Lovelace。然而伴随着成名而来的却并非Linda一帆风顺的人生......
史蒂夫·乔布斯传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Steve Jobs: A Biography
8.5 (2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沃尔特·艾萨克森 译者: 管延圻 / 魏群 中信出版社 2011 - 10
这本乔布斯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在2011年上半年由美国出版商西蒙舒斯特对外发布出版消息以来,备受全球媒体和业界瞩目,这本书的全球出版日期最终确定为2011年11月21日,简体中文版也将同步上市。
两年多的时间,与乔布斯40多次的面对面倾谈,以及与乔布斯一百多个家庭成员、 朋友、竞争对手、同事的不受限的采访,造就了这本独家传记。
尽管乔布斯给予本书的采访和创作全面的配合,但他对内容从不干涉,也不要求出版前阅读全文的权利。对于任何资源和关联的人,他都不设限,甚至鼓励他所熟知的人袒露出自己的心声。
“我已经做了很多并不值得自豪的事情,比如23岁时就让我的女友怀了孕,以及我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他说, “对我而言,没有什么不可以对外袒露的。”
谈及和他共过事的人以及竞争对手,他直言不讳,甚至尖酸刻薄。他的激情、精力、欲望、完美主义、艺术修养、残暴还有对掌控权的迷恋塑造出的商业哲学一览无余。
同样,他的朋友、敌人,还有同事得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毫无掩饰的视角。
他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企业家,他有如过山车般精彩的人生和犀利激越的性格,充满追求完美和誓不罢休的激情,他创造出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数字出版等6大产业的颠覆性变革。
乔布斯的个性经常让周围的人愤怒和绝望,但其所创造出的产品也与这种个性息息相关,全然不可分割的,正如苹果的硬件和软件一样。
他的故事既具有启发意义,又有警示意义,充满了关于创新、个性、领导力以及价值观的教益。
贝聿铭全集 豆瓣
I.M.Pei
作者: (美)朱迪狄欧(Jodidio,P.)+(美)斯特朗(Strong,J.A.)著 译者: 李佳洁 / 郑小东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 1
1983年,当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被授予普利兹克奖(Pritzker Prize)时,评审团对这位善用光线、空间和几何图形的大师的评价是:“他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贝聿铭全集》是这一评语的最好见证,本书以他最著名并广受赞誉的卢浮宫作为焦点,展示了贝聿铭逾50年来一众卓越的雕塑感造型作品。
贝聿铭偏爱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的结合,他将自己的现代建筑愿景以作品的形式散布全球,远至卡塔尔、中国、卢森堡、日本和德国。同时,波士顿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和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等重要作品让他在美国国内也早已家喻户晓。这本全集专注于贝聿铭本人最感兴趣并直接负责的作品,以更好地展现大师的巨大影响力。作为第一本研究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专著,书中由菲利普?朱迪狄欧、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和卡特?怀斯曼撰写的深度评论,将成为有助后人研究贝氏风格的珍宝。
莫迪里阿尼传 豆瓣
Modigliani : A Life
作者: [美] 乔弗里•梅耶斯(Jeffrey Meyers) 译者: 吴晓雷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莫迪里阿尼被誉为意大利自泰波罗以来最伟大的画家。他1884年出生在意大利的里窝那,1906年定居巴黎直至35岁去世。
本书分为13个部分,描绘了莫迪里阿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的犹太—意大利人的身份背景和性情;影响他的知识分子;他的艺术传承;与他息息相关的女性;他自我毁灭的原因;他笔下诗歌的含义;独具匠心的雕像、画像和裸体画的重要价值;他死后的传奇,等等。作者努力将莫迪里阿尼及其朋友们尽可能逼真地呈现出来,他们的背景、外貌、性格和各自引人入胜的作品都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这部传记旨在通过捕捉这位艺术家的变幻无常,让读者看到那些瑰丽迷人而又出奇的沉静的艺术作品是如何诞生在莫迪里阿尼那放荡不羁、骚动不安的一生里的。
玫瑰人生 (2007)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La Môme
8.1 (278 个评分) 导演: 奥利维埃·达昂 演员: 玛丽昂·歌迪亚 / 西尔维·泰斯蒂
其它标题: 라 비 앙 로즈 / エディット・ピアフ~愛の讃歌~
  有着“小麻雀”之称的法国国宝级歌手艾迪特•皮雅芙(玛丽昂•歌迪亚饰),她有着传奇的一生。皮雅芙的童年颠沛流离,先是被母亲抛弃,然后被父亲送到妓院由祖母抚养,随后在父亲从军队退役后,又被强行带走随马戏团演出生活。再之后皮雅芙跟随父亲卖艺为生,街头初啼并到成为一名酒吧卖唱的少女。   正式登台的皮雅芙顺利成为一名歌喉迷人的明星,演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然而她的情感却一再受挫,尤其是和拳击手马塞尔(让-皮埃尔·马丁斯饰)的情感经历。她的晚年每况愈下,最后死于肝癌。
让·雷诺阿 豆瓣
作者: [法] 安德烈·巴赞 译者: 鲍叶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本书是巴赞的最后一本专著。雷诺阿是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儿子,拍摄的电影包括《娜娜》、《游戏规则》、《查尔斯顿》、《玛尔基塔》、《卖火柴的小女孩》、《兰基先生的罪行》等,其风格是一种诗意的现实主义,用印象主义来参透命运,以现实主义来看穿世界,在各种形而下的社会身份背后书写形而上的寓言。巴赞对雷诺阿的美学观念进行了精心的考证;对制作技术细节作了准确的调查;对文章、演讲稿和采访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写成的评传展现了雷诺阿特有的"安逸"的精神世界。
回忆波德莱尔 豆瓣
CHARLES BAUDELAIRES, HIS LIFE
作者: (法)泰奥菲尔·戈蒂耶|译者 译者: 陈圣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9
此书以法国著名小说家、诗人、艺术理论家戈蒂耶的《回忆波德莱尔》为主体。翻开《恶之花》扉页,这一近代最负盛名的抒情诗集就是提赠给本书作者的。波德莱尔称他为“非常亲爱和非常尊敬的老师与朋友”。他在波德莱尔去世不到半年就写下了这篇情意深切而又洋洋洒洒的大文,既是回忆录,又是风格别致的传论。书中还收入波本人的诗、文、书信等精华,确实是对这位非凡诗人的极好的回忆与纪念。盖伊·桑称之为“传记杰作”,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珠玉”,一字一句都更移不得。
在法国文学中还没有见到过像戈蒂耶这篇专题那么精致、那么细腻、对个人印象的描写那么生动、散文笔法那么纯熟的作品。这是一副充满光辉意念的大脑的杰作,在这副光华四溢的大脑中,“种种形象就像千万只金色的蜜蜂一样嗡嗡地涌出”。
戈蒂耶作为波德莱尔的传记家,可以说万事俱备,他对夏尔·波德莱尔有深切的了解。他的耳朵里有一种非同寻常的节奏感;他热烈的、罗曼蒂克的想象力,使他特别善于理解波德莱尔思想和诗韵中最细微的部分。
戈蒂耶比他所有的同时代人都更深切地理解和赞赏波德莱尔。从他的气质或他的机缘来说,戈蒂耶都理所当然能够写出这部可与莫利爵士的《伏尔泰》或华尔特·佩特的《利奥纳多·达·芬奇》媲美的传记杰作。
——波德莱尔研究专家 盖伊·桑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豆瓣
7.0 (5 个评分) 作者: 【法】安托万·德·贝克 译者: 方尔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将拍电影视为信仰,这是塔可夫斯基的雄心。他曾坦率地写道:“人哪怕只背叛自己的原则一次,他与生命的联系就不再纯粹。欺骗自己,便是放弃一切,放弃自己的电影,放弃自己的人生。”这一不妥协的姿态概述了导演的情操和美学观。
如果说塔可夫斯基的长片处女作《伊万的童年》代表了苏联电影的复兴,那么,真正的塔可夫斯基则诞生于《安德烈•卢布廖夫》。在这部电影中,他向上追溯,越过了一切“苏联艺术”,把根扎进了俄罗斯的文化传统之中。自此,塔可夫斯基逐渐成为当局眼中的一名“问题导演”,而对西方来说,他又代表了体现在作品《镜子》和《潜行者》中的深沉、痛苦的俄罗斯意识。最终,塔可夫斯基于1982年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苏联。乡愁与信仰成为他在放逐生涯中挥之不去的两种激情,也贯穿了他的最后两部作品《乡愁》和《牺牲》。
本书围绕塔可夫斯基珍视的主题——大地的存在、人们的孤独、梦境、神秘主义——而展开,着重分析他独特的电影语言。最后两章以传记性内容为这一主题学研究画上句号。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全三册) 豆瓣
Марина Цветаева. Жизнь и творчество
作者: [俄] 安娜·萨基扬茨 译者: 谷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茨维塔耶娃(1892—1941)是20世纪俄罗斯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一生大开大合,亢奋悲凉,忽而天马行空,雷鸣电闪,忽而惶恐交加,如坠深渊,才华横溢,秉性孤傲,心比天高,命运多舛,风风雨雨,曲曲折折,一部生命交响乐,琴弦迸断,戛然而止。
安娜·萨基扬茨(1932—2002)是俄罗斯研究茨维塔耶娃的资深编辑和传记作家,她不仅负责编辑了茨维塔耶娃去世后第一本抒情诗选、主持编辑了茨维塔耶娃的两卷集和七卷集,还披沥十载,数易其稿,撰写了带有总结性的传记著作《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安娜·萨基扬茨以生动的语言讲述诗人年轻时期的创作,初登莫斯科文坛的神采飞扬,青春时期的展翅腾飞,漂泊国外的一度辉煌与痛苦、坎坷,一次次感情风暴的刮起与消逝,返回俄罗斯的煎熬与绝望;她阅读了大量的书信、笔记、评论、回忆录等历史文献资料,深入分析诗人的作品、诗人的日常生活与生存意识、创作心理及人生感悟,揭示其作品与岁月之间的联系,真实地展现诗人非凡的一生及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她还获得了茨维塔耶娃女儿阿里阿德娜、妹妹阿娜斯塔西娅的信任,从她们那里获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增加了传记的可信度。这部平实丰赡的传记其广度与深度与茨维塔耶娃的声名是相称的。
杰克梅蒂的异想世界 (2001) 豆瓣
Alberto Giacometti - What Is In A Head
导演: Michel van zele
其它标题: Alberto Giacometti - What Is In A Head / Qu’est-ce qu’une tête?
雕塑家艾伯特‧杰克梅第 病逝于1966年1月11日。首次揭露了其人其事、其独特绝妙的作品与创作生涯
影片简介:杰克梅第的创作谜团终于解开了。
本纪录片拍摄是为了纪念雕塑家艾伯特‧杰克梅第的百年诞辰,他病逝于一九六六年一月十一日。首次揭露了其人其事、其独特绝妙的作品与创作生涯。
透过熟识的友人访谈,观众得知他在艺术领域永无止尽的追寻。
要进一步了解这位二十世纪艺术先锋的异想世界,导演范哲勒探索影响杰克梅第的各种灵感来源,经由其雕塑或描绘作品,并映照他对头颅的特殊认知。
2011年10月26日 看过
自己买了DVD还没看,就有豆瓣的网友发豆邮问是在哪里看的,又去买了DVD送了他们。
传记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