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集体回忆·特吕弗 豆瓣
作者: 梁良 / 陈柏生 主编 2009 - 11
本书以法国著名新浪潮导演特吕弗(1959-1984)为主要对象。分特吕弗其人、特吕弗其事、特吕弗其文、特吕弗其影等几大章节,全方位地介绍这位导演的生平作品与风格,配以多幅剧照及生活照,堪称特吕弗大全。
前言:永恒的特吕弗
序言:我与特吕强结的缘
第一章:特吕弗其人
第二章:特吕弗其片
第三章:特吕弗其文
第四章:特吕弗其书
第五章:特吕弗其迷
第六章:珍藏特吕弗
附录:本书作者简介(出场序)
异端的影像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意)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 译者: 余艳 / 肖艳丽 新星出版社 2008 - 1
这本访谈录是帕索里尼对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过程的一次总体回顾,深入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念和文化思想的嬗变。全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时任意大利驻美国使馆的文化参赞朱塞佩•卡尔迪洛1969年在纽约对帕索里尼的录音采访,后由纽约大学意大利文学教授、美国意大利诗歌研究会主席、批评家路易吉•丰塔内拉整理而成。在整理这段访谈时,路易吉•丰塔内拉曾说:“听这份珍贵的录音,仿佛亲身感受到了60年代末的那些不平凡的岁月。”第二部分为著名文化记者奥斯瓦尔德•斯塔克1968年在罗马期间对帕索里尼进行的历时两周的采访,这份不可多得的访谈录从1969年出版以来,成为研究帕索里尼的著作引用最多的文字之一。
公众之敌 (2009) IMDb 豆瓣 TMDB Min reol 维基数据
Public Enemies
7.1 (217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曼 演员: 约翰尼·德普 / 克里斯蒂安·贝尔
其它标题: Public Enemies / 头号公敌(台)
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1933年,江洋大盗约翰•迪林格(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饰)与同伙约翰•汉密尔顿(杰森•克拉克 Jason Clark 饰)持械劫狱,从印第安纳州监狱中成功救出抢劫团伙成员,包括“漂亮男孩”弗洛伊德(查宁•塔图 Channing Tatum 饰),“娃娃脸”尼尔森(斯蒂芬•格拉汉姆 Stephen Granham 饰)等,并藏身腐败警察马丁(约翰•迈克•鲍格 John Michael Bolger 饰)的农宅。马丁说服迪林格藏身芝加哥,寻求黑帮保护。在一系列银行抢劫活动中,迪林格爱上了芝加哥女职员比莉•弗雷凯特(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饰)。与此同时,联邦调查局探员茂文•普维斯(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被上司胡佛局长(比利•克鲁德普 Billy Crudup 饰)提升,在美国第一次“打击犯罪战”中誓将迪林格捉拿归案。行动中,随着迪林格的势败,联邦调查局却日益壮大……
2009年10月17日 看过
无可否认约翰尼德普的演技,一个银行抢劫犯,一个杀人的人,可以诠释的如此柔情。为最后的那句"byebye,blackbird" 鼓掌——其实是一部煽情片!另外,建议看过这部片的人再去温习一下《雌雄大盗》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94584/。
传记 悬疑 犯罪 美国 黑帮
矿工的女儿 (1980)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TMDB
Coal Miner's Daughter
导演: 迈克尔·艾普特 演员: 茜茜·斯派塞克 / 汤米·李·琼斯
其它标题: Coal Miner's Daughter / 春风得意上云霄
根据著名乡村女歌星洛莉塔·琳Loretta Lynn的自传改编而成的歌唱文艺片,也是茜茜·斯派塞克 Sissy Spacek荣获金像奖影后的代表作。
穷困的矿工女儿洛莉塔·琳(茜茜·斯派塞克 Sissy Spacek 饰),在婚后才展开她的歌唱事业,然而凭借她那充满感情的歌声,终于成为乡村歌后。
并非每一位音乐家都是古典音乐家。古典音乐家固然受人尊敬,但其他类型的音乐也需要才华横溢、个性强烈的演绎者。美国乡村音乐女歌星洛瑞塔·琳也许并不广为人知,但根据她的自传拍摄的这部影片却备受推崇。洛瑞塔的扮演者茜茜·斯派西克不仅亲自演唱片中的歌曲,而且在拍摄时实况演唱并录制,她的表演得到洛瑞塔本人的认可,并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2009年9月27日 看过
前面的铺述太长,拖沓,后面成名时的部分还应着重叙述。草草结尾的一部片。3星。
传记 励志 美国 音乐
图像的力量:莱尼·里芬施塔尔 (1993) 豆瓣
Die Macht der Bilder: Leni Riefenstahl
8.7 (6 个评分) 导演: Ray Müller 演员: 莱妮·里芬施塔尔
其它标题: Die Macht der Bilder: Leni Riefenstahl / 莱妮·里芬斯塔尔传
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一个德国乃至世界电影史上都不能忽视且又引起无数争论的名字。这个美丽且带有神秘气质的女子身兼舞蹈家、摄像师、演员、导演多职,作为导演,她以其强烈浓重的阳刚风格俘虏万千观众。
她的争议来自于为电影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和她间接对人类“犯下的罪行”。在动乱的年代里,里芬斯塔尔的电影风格受到元首希特勒的赏识,因此受邀为纳粹拍过多部歌功颂德的纪录片,如《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凭借帝国的支持,里芬斯塔尔创造性地将电影美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些影片也成为战后饱受诟病的魔鬼作品。
本片根据大量采访和珍贵影像资料,向人们讲述了这位走过百年岁月传奇女性的一生。
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2008) TMDB IMDb 豆瓣 维基数据
Einstein and Eddington
7.9 (29 个评分) 导演: Philip Martin 演员: 大卫·田纳特 / 安迪·瑟金斯
其它标题: 아인슈타인과 에딩턴 / Einstein and Eddington
爱丁顿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推广者。1919 年,他通过观测日全食时太阳附近星体的位置,证实了相对论。故事发生在德英两国互为敌视的历史背景中。
巴顿将军 (1970)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Patton
7.7 (130 个评分) 导演: 富兰克林·沙夫纳 演员: 乔治·C·斯科特 / 卡尔·莫尔登
其它标题: Patton / 铁血将军巴顿
1943年3月,巴顿(乔治·C·斯科特 George C. Scott 饰)率美军在法属摩洛哥登陆后临危受命,担任美军在北非的第二军团长,性格强势、钟情古典文化又熟稔战史相信灵魂转世的巴顿很快用铁血律令扭转了北非部队的散漫风格,连番激战后与蒙哥马利统率的英军合力将“沙漠之狐”隆美尔赶出了北非。随后升任第7集团军司令的巴顿筹划占领西西里,战斗中巴顿抢在蒙哥马利之前连下军事重镇,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饱受非议,部下指责他用士兵的生命换取荣耀,在成功占领西西里后,巴顿因严厉训斥一位士兵遭到媒体的谴责,铁血将军只得公开道歉……然而长于战争的巴顿又迎来了新的重任……
小津 豆瓣
8.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纳德·里奇 译者: 连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4
这本书是西方首部系统研究和介绍小津安二郎电影艺术的专著,也是著名日本电影专家唐纳德·里奇的代表作。里奇通过对小津电影的主题、编剧、拍摄、剪接之深入分析,窥探其电影文法与美学风格,并以此展现了蕴藏在小津作品中的日本历史、社会及文化意涵。
碧娜 鮑許 - 舞蹈 劇場 新美學 豆瓣
作者: 尤亨.史密特 / Jochen Schmidt 译者: 林倩葦 遠流出版 96 - 7
碧娜‧鮑許是德國排名第一的出口文化,因為世上無人像她這般地寫下輝煌的舞蹈史。
這位當初在埃森市福克旺學校的神童、以及當今身為烏帕塔的芭蕾總監的編舞家,
在不到十年之間排除萬難,確立了這項舞蹈類型。如今,舞蹈劇場這個名詞已和碧娜‧鮑許的名字劃上等號,無法分捨。
德國重量級舞評家史密特長期觀察、採訪碧娜‧鮑許,細膩描述了碧娜‧鮑許的從舞經歷,
她的個性、感情、生活與作品,反映出碧娜‧鮑許的創作哲學及活力來源。
為台灣第一本關於畢娜‧鮑許的中文譯著,是認識碧娜‧鮑許並感受舞蹈劇場魅力的最佳書籍。
【推薦文】一個蛇人的故事 陳玉慧(本文作者為劇場導演及旅歐作家)
知道尤根史密特為碧娜鮑許寫書是很晚的事了。那是在前幾年雲門舞集在柏林演出劇院的大廳,
我當時便很感興趣,我在想,那位不常說話,又瘦又蒼白的女子,人稱現代舞蹈皇后之人,
排戲時沒有表情但思考不斷的編舞家,那個只一根接一根抽煙的女人,會向一個男舞評透露什麼呢?
讀完此書,我得到了答案。
我非常喜歡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史密特問讀者,你們覺得碧娜鮑許是如何做到的?什麼是她舞蹈事業的真正動力?
他提了碧娜鮑許各種轟轟烈烈的人生事蹟。但都不是,而是她的家鄉索林根(製造雙人牌小刀的城市)的一位芭蕾舞老師,
在看到小碧娜在把一隻腿環繞在脖子後面,將身體完美打結的時候,做了這樣的評語:這女孩真是個蛇人啊。
史密特說,此讚美可能這個餐廳老闆的小女兒日後人生大有成就的主因。當時碧娜只有五六歲,
第一次被帶到一個兒童芭蕾舞團,她從來沒看過芭蕾舞,也不曉得芭蕾舞者要做什麼?﹂我就跟著去,
別人做什麼,我就努力跟著做,我還記得,那時老師要她們趴著,把雙腿放在頭上,然後老師便說出那句評語」。
蛇人,碧娜鮑許把蛇人當做讚美,並且勤於練習,離開家鄉,再練習,加入舞團,考驗自己的想像力,成立舞團,
尋找舞蹈的新語言,發明新動作及結構和形式,跨越美學界限和藝術藩籬,給予現代舞蹈新定義,
讓傳統主義者吐口水或憤怒或驚愕,最後征服全世界。她的舞蹈風格成為人類舞蹈史上的典範。
蛇人(schlangenmensch)這個字對德國人居然是如此有作用的禮讚詞,是否因為他們多半高大僵硬?
這位小蛇人後來也受到許多在父母餐館(就在劇院附近)用餐的職業舞者鼓勵,
在一九五五年進入了當時德國舞蹈劇場的孕育地___ 福克旺學校,大多數重量級的舞蹈劇場編舞家後來也都來自這個學校,
碧娜後來也曾在該校執掌了十年。
在未讀過這本書前,我在廿年前便看過碧娜最重要的作品如一九八零年,米勒咖啡館或春之祭等,
那是我在巴黎及紐約學習戲劇的時光,很少人的作品那樣感動過我,那時,我還不知道她的作品深遠地影響著我,
那麼久。到今天,無數的心靈畫面仍然留在我心中。我被她的美感驚嚇,她以詩意入作,那麼女性自覺,那麼悲傷,
她把悲傷混合了幽默,她用身體說話,說出那些永不滿足的欲望和渴望,她可以把社會儀式排成蛇形運轉,
也可以把物質或形狀映入舞作。她是獨一無二的,她是碧娜鮑許。
後來,我才知道。我也逐漸發現,原來她是這麼美的人。高貴的外表,清明的心,無比堅定的意志,
她的個人特質如此清晰明顯,六十年代便是全歐洲最出色的女舞者,她編過及跳過許多獨舞,
我曾經看過一段她從頭到尾在咳嗽的舞碼(從此難忘),當然,我也非常喜歡她在穆勒咖啡館裡為自己保留的那個角色,
那些年她都自己跳,她的舞台設計師與生命伴侶玻濟克和她最重要的舞者梅西兩人在台上奮力撥開桌椅,
以便讓前面的女舞者有空隙繼續舞蹈,而碧娜在後面的動作像夢遊般,沿著布景的後緣前行和後退,
接著穿過一道旋轉門,便消失不見蹤影。用史密特的話: 猶如脫離了一切世俗。
我總驚覺:在跳舞的靈魂多麼與我似曾相識?或者與我的靈魂似曾相識?
原來,那位為碧娜創作一個擺滿數十張桌椅的舞台空間的設計師,最終放棄其幕後身份來到舞台上的那個男人,
那也是他唯一一次的露臉,那人便是碧娜的親密愛人。而他卅五歲便死了。我略略感到驚訝的是,
碧娜強調那些舞台設計全出自她自己的想法,玻濟克只是執行者而已。
沒有人知道碧娜的情感世界,史密特也不知道。她像個嚴守秘密的賭徒,握著手上的牌緊緊貼靠胸前,
唯恐洩露天機。史密特只告訴我們,她有個兒子,現在有個男友,他們雖不住在一起,但那人為她煮飯,
那人也照料她,否則碧娜一根又一根地抽煙,工作到深夜還不會回家。
不必史密特說,很多人也都知道,碧娜那溫柔的外表下卻有猶如花岡石的堅硬個性。
那或許是因為她剛好是獅子座,而月亮在金牛,她永不放棄,是的,她不會放棄,正因如此,
她從來對﹂這不行」或﹂沒辦法」這些說詞非常不滿意,也不會接受敷衍。
她可能是第一個堅持不在硬實滑順的舞台地板跳舞的編舞家,
她的舞者不是在一片花海裡便是在游泳池不然便是在溜滑梯上跳舞,不但如此,舞者不但不必穿舞鞋,也可以穿高跟鞋。
碧娜和舞者的工作方式是提問,她問舞者問題,﹂且必須拐彎提問,」因為直接問不會有什麼結果,
她經常向舞者提出上百個問題,舞者給了肢體的答覆,但她說,﹂許多問題並沒有答案。」
她也曾為此沮喪,後來發現,那並非是她無能,而是生命的本質有可能便是如此,
還有,碧娜也並非每次都清楚自己在找尋什麼?我一向對碧娜鮑許向舞者提問的問題很感興趣,
那些問題包括:做什麼,自己會覺得羞愧?最喜歡移動自己身體什麼部位?會和一具死屍做什麼?
碧娜為什麼提出那麼多問題?因為她的舞蹈信念那麼根深蒂固,「我在乎的是人為什麼動,而不是如何動,」
她的舞者動作僅管經常重複(尤其是手部)和中斷重來,有時近於歇斯底里,但卻能貼切真實傳達悲哀和苦楚,
甚至於恐懼和暴力。但要的話,她的女舞者抽煙也賣弄風情,是多麼性感,是的,性感,美感,卻又悲傷,絕望。
碧娜說過,基本上,她的舞蹈動作從來不是從腳出發,而腳步也經常不是由腿部開始,
「我們在動機中找尋動作的源頭,然後不斷地做出小舞句,並記往它們」,她也說,
「以前我因恐懼和驚慌,而以為問題是由動作開始,現在我直接從問題下手」。
正如碧娜在羅馬的一場記者會上所說,她的舞作如果跟別人有什麼不同,是她的作品並非是縱向的時間發展,
而是舞作繞著一個特定主題核心,由內向外生成。這個創作態度,與其說是女性創作與女體的關連暗示,
勿寧更應視為推翻傳統劇場的關鍵因素,現代劇場和後現代劇場從此走上可以區別的分水嶺,
碧娜的創作方式和態度決定了舞蹈劇場的基本氛圍和調性。
史密特提及當年碧娜被人吐口水,一路到獲得德國國家最高文化勲章,
但碧娜自己說她在創作時﹂總是充滿無法達成的畏懼」,有時也非常猶豫徬徨,幾近絕望,
這一點我們在﹂一場悲劇」的敘述文中可以讀到,碧娜要告訴我們,悲劇不是只發生在非洲,
荒蕪的大地其實便是孤寂的個人棲息所在。碧娜對舞作感到膽怯和裹足不前,
絕望地回頭在傳統芭蕾中尋找創作的可能,還記得多明尼克.梅西如何重複他的芭蕾舞動作?
他不停跳,也不停問觀眾:這樣夠了嗎?你們要再看一次嗎?再來?再來?
碧娜的作品如何產生?容我引述史密特的訪談:當然是靠編排,剛開始時只有一些問題,一些句子,
某人示範的小動作,一切都很零散,不知何時,時機便來到,「我會把一些適當的動作與別的事情組合,
如果我有了結確定的方向,我就會有更多更大的小東西,然後我再從不同的面向繼續探尋,
它從相當微小的事物開始,逐漸變來愈大。」
史密特的書以評介碧娜鮑許的創作題材和表現風格為主軸,間而帶入鮑許的編年史和創作的心路歷程,
有誰在一九七七年會想到那時風格已臻成熟的碧娜鮑許,在接著下來的卅年會引領全球舞蹈界的前衛風騷?
史密特對碧娜的成功下的結論有二個,一是她的主題是人類核心問題__恐懼和孤獨,正因如此,人類渴望被愛,
渴望被愛成為對抗恐懼的方式,而這二者之中的相生和予盾,便是碧娜舞作的原型內容。
第二個原因,是碧娜對她主題的堅持不捨,所有因之而來的衝突,她不會隨便輕輕帶過,
她堅持她對存在和社會或者美學的省思。她太堅持,以致於觀眾有時被迫面對那少人能完整揭發的主題核心。
碧娜以她那的絕對美感和編舞長才說服了觀眾。
我相信這本書不但適合碧娜迷一讀,也很適合有心暸解碧娜鮑許的觀眾,
有些初次觀看碧娜作品的人會感到震驚不解,讀過這本書,這些人應該會更清楚自己的震驚,也會對現代舞蹈有更進一步的暸解。
希尔维亚 (2003) 豆瓣
Sylvia
6.9 (20 个评分) 导演: 克莉斯汀·杰弗斯 演员: 格温妮斯·帕特洛 / 丹尼尔·克雷格
其它标题: Sylvia / 西尔维娅·普拉斯
1955年,还是青春年少的西尔维娅·普拉斯(格温妮丝·帕特洛 Gwyneth Paltrow 饰)在剑桥邂逅了特德·休斯(丹尼尔·克雷格 Daniel Craig 饰),诗歌成为两人相识相爱的桥梁,他们相见恨晚,相谈甚欢,爱情之花在彼此的心中肆意绽放。在相识的第二年,西尔维娅和特德走入婚姻的殿堂。特德才华横溢,他逐渐成为诗坛一颗耀眼的明星,更吸引无数女子为他疯狂痴迷;西尔维娅的才情始终得不到认可,与此同时她又不得不在诗歌、家庭两边奔走忙碌,丈夫的花心更令她几近崩溃。爱情之花渐渐枯萎,他们的道路充满悲剧和不祥的气息……
本片荣获2005年澳大利亚摄影师协会优秀奖。
拜伦 (2003) 豆瓣
Byron
7.0 (6 个评分) 导演: Julian Farino 演员: 约翰尼·李·米勒 / 菲利普·格伦尼斯特
其它标题: Byron
拜伦是位享乐主义者、社交界宠儿、激进的偶像,同时也是当代最伟大的天才,他是浪漫英雄的始祖!他是一夜成名的诗人,也是恶名昭彰的情人,他是激进派份子,也是爱好异国冶游的冒险份子。拜伦以其大胆与放肆成为19世纪初浪漫主义的精神表彰,他勇敢地投入各种生活体验,然而这一切却无法让他的生命得到一个圆满的答案。
梵高与提奥 (1990)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Vincent & Theo
8.1 (15 个评分) 导演: 罗伯特·奥特曼 演员: 蒂姆·罗斯 / 保罗·瑞斯
其它标题: Vincent & Theo / 凡高与提奥
拍卖会上,文森特·凡高(蒂姆·罗斯 Tim Roth 饰)的名作《向日葵》的标价逐渐增高,最后固定在一个天文数字上。在世人热烈追捧凡高的艺术时,有谁会想到提奥(保罗·里斯 Paul Rhys 饰)这样一个名字呢?本片讲述了凡高与他的弟弟提奥之间的故事。凡高一生为贫穷所困,画入心魔的他为了坚持自己的艺术,不得不靠着弟弟提奥的救济。在凡高看来,他只能把自己献给画布和色彩,其它的生活烦扰应该由弟弟来解决,因为他把自己的作品全部给了提奥。提奥热爱和尊敬哥哥的艺术,虽然自己也并不是很富裕,但是他心甘情愿地去支援哥哥,在凡高每次遇到经济问题,甚至情感问题,他都会及时给予无私的帮助。可以说,没有提奥,这世上根本也不会有凡高。凡高生前只卖出过一副画,他死于对绘画的癫狂,对提奥的愧疚。凡高自杀后,伤心绝望的提奥很快也撒手人寰。兄弟俩都不曾有机会来享受天价凡高艺术所带来的成就,只能留待世人传颂。
刺杀约翰·列侬 (2006) 豆瓣
The Killing of John Lennon
6.3 (6 个评分)
其它标题: The Killing of John Lennon / 刺杀约翰蓝侬
1980年12月8日,“披头士”乐队主唱约翰·列侬与妻子小野洋子在录音完毕后回到纽约曼哈顿中央公园的自家住宅门前,黑暗中突然蹿出一个人影,在大喊一声列侬名字后,此人掏出手枪对之连发六枪。在洋子的尖叫声中,列侬倒地不起,于送往医院的途中流血过多而身亡,影响整整几代人的摇滚超级偶像在全世界歌迷的扼腕痛哭中悄然陨落。后经调查,刺杀者名为马克·大卫·查普曼,二十五岁,是“披头士”乐队的死忠歌迷,具有双重人格及精神分裂倾向。
本片就是以刺杀列侬事件为背景,将视角伸展到刺杀事件发生前·大卫·查普曼(乔纳斯·保尔饰)的真实生活中,从人性和个人经历角度来分析这一悲剧产生的必然性:查普曼与母亲(克里莎·费尔谢尔德饰)一直严重不合,曾多次恶言相向,直接导致他排斥外界的抵触情绪;查普曼与妻子格洛莉娅(米耶·奥莫里饰)也同样关系不佳,这样的状况使之深觉与身边人都毫无共同语言。感到整个世界都无法理解自己的查普曼,只有在读到J.D.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时,才能找到一点理解与共鸣。长期的自我封闭催发了个性的偏执,愤世嫉俗的查普曼开始厌恶一切“虚假的人与事”,以他的评判观,当时处于大众娱乐风口浪尖的披头士主唱约翰列侬,一个“腰缠万贯的嬉皮士”,成了他所既狂热崇拜又厌恶嫉妒和难以企及的集中代表。
极端苦闷和不得志下,查普曼产生了做一件惊世骇俗的事而求得“名垂千古”的邪念,在选择牺牲对象时,他曾经自问:“杀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能有什么名望可言?”于是将可怕的目光对准了他极崇拜与仇恨于一体的偶像约翰·列侬,制造了一场惊世的悲剧……最终,大卫·查普曼被判处二十年徒刑,多年来一直在莱克斯岛服刑,查普曼虽然提出过几次假释请求,但全民的愤怒久久依然没有平息,这位渴望一举成名的小人物,将在永远得不到宽恕原谅中渡过悲惨的一生……
爱德华·蒙克 (1974)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Edvard Munch
7.8 (12 个评分) 导演: 彼得·沃特金 演员: Geir Westby / Gro Fraas
其它标题: Edvard Munch / 愛德華·蒙克(電影)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家。蒙克作品的强烈精神和感情,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他的作品“呐喊”(挪威语Skr 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被视为后工业现代化的极度痛苦之象征。
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德华·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有争议、最多诽谤的画家。影片同时还回溯到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影片还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与的一些政治活动。
花絮:
彼得·沃特金(Peter Watkins)1974年执导的这部影片记录了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华德·蒙克的一生,被英格玛·伯格曼评价为“天才之作”。这部影片被认为是表现艺术创作过程的最佳作品之一,它不仅聚焦于蒙克早期循规蹈矩的岁月,还深刻地展现了情感、政治和社会的剧变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MoC这次发行的是原始的 211分钟电视版本,这也是本片地位和评价最高的一个版本。依彼得·沃特金斯所言,这是他最具个人风格的一部影片。当他被蒙克的画作触动之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来说服挪威电视台拍摄这部影片。影片1976年3月在英国BBC电视台播放之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褒扬。《时代》杂志在评论中用到了“催眠”一词,的确,Watkins就像催眠大师一样将观众拖进了1884年的挪威。
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德华•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争议性、得到最多诽谤的画家。影片回溯了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也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的经历。影片还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与的一些政治活动。
安迪·沃霍尔的生与死 (2005) 豆瓣
Vies et morts d'Andy Warhol
导演: Jean-Michel Vecchiet 演员: Andy Warhol / Paul Warhola
其它标题: Vies et morts d'Andy Warhol
被誉为是继达利及毕加索后另一位前卫艺术界名人“波普艺术”之父安迪·沃霍尔给20世纪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记录片作为向这位“偶像”人物致敬的作品,特别展现出他的“私”生活中未经剪辑的影象,以及丰富的档案资料,包括有他的好友和乐队:“地下丝绒”、”滚石“主唱米克·杰格、“变色龙”大卫·鲍伊、美国作家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等等……
柯波帝:冷血污名 (2006) 豆瓣
Infamous
7.4 (7 个评分) 导演: 道格拉斯·麦克格兰斯 演员: 托比·琼斯 / 西格妮·韦弗
其它标题: 声名狼藉 / Infamous
电影《声名狼藉》根据乔治·普林顿的原著改编,讲述了杜鲁门·卡波特在哈珀·李的帮助下,采访凶手佩里·史密斯,最终写出了举世名作的故事。听起来,本片的剧情与去年奥斯卡获奖电影《卡波特》极为相似,不过不同的是,《声名狼藉》将侧重点放在了卡波特与青梅竹马的友人哈珀·李的关系上。同时本片也云集了大批巨星,包括新任007丹尼尔·克雷格、好莱坞甜姐儿桑德拉·布洛克以及奥斯卡得主格温妮斯·帕尔特洛等等。
卡帕传 豆瓣
作者: 阿列克斯·凯尔 海南出版社 2003 - 8
卡帕传:战地记者,ISBN:9787544311052,作者:(美)阿列克斯·凯尔肖(Alex Kershaw)著;李斯译
花落花开 (2008) IMDb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Séraphine
8.6 (75 个评分) 导演: 马丁·波渥斯 演员: 友兰达·梦露 / 乌尔里希·图库尔
其它标题: Séraphine / 塞拉菲娜
一战前,法国巴黎附近的小镇桑利斯,样貌平凡、独来独往的中年妇女赛哈芬妮·路易(友兰达·莫霍 Yolande Moreau 饰)在杜佛夫人(Geneviève Mnich 饰)家帮佣,靠打扫和洗衣维生。赛哈芬妮收入微薄,却将所赚的钱都花在画材上,下工后抓紧一切时间画画。致力提倡“素朴艺术”的德国收藏家威威廉·伍德(乌尔里克·土库尔 Ulrich Tukur 饰)搬入了杜佛夫人的出租公寓,在一次聚会上惊见赛哈芬妮的画作,立刻买下她所有的作品,并且鼓励她继续创作。不久一战爆发,威廉·伍德和妹妹连夜逃离,赛哈芬妮独留小镇,战火中继续作画,生活越发贫困艰难,直到 1927年,威廉·伍重返法国……
本片荣获2009年法国恺撒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原著剧本、最佳电影配乐、最佳摄影、最佳布景、最佳服装共七项大奖,并获最佳导演及最佳声音奖提名。
蓝调传奇 (2008) TMDB IMDb 维基数据 豆瓣
Cadillac Records
7.7 (59 个评分) 导演: 达内尔·马丁 演员: 艾德里安·布洛迪 / 杰弗里·怀特
其它标题: Cadillac Records / 爵士传奇
1941年,波兰裔移民里奥纳德·切斯(亚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为出人头地,开始经营一间酒吧。而此时密西西比的佃农麦肯利·摩根菲尔德(杰弗里·怀特 Jeffrey Wright 饰)怀揣音乐梦想背着一把吉他只身来到芝加哥,在街边他遇到了17岁的天才口琴演奏师小沃尔特,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在切斯的酒吧驻唱。野心勃勃的切斯凭借自己敏锐的直觉和商业头脑,开办了切斯工作室(Chess Records),为沃特斯录制唱片,取得巨大成功。切斯在经营切斯工公室期间,广纳音乐人才,推陈出新,造就了一大批对美国乐坛影响深远的歌手……
本片主题曲Once in a Lifetime在2009年金球奖上,获得最佳电影歌曲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