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贝聿铭的光影传奇 伊斯兰博物馆 (2009) 豆瓣
Learning from Light: The Vision of I.M. Pei
8.5 (13 个评分) 导演: Bo Landin / Sterling Van Wagenen
其它标题: Learning from Light: The Vision of I.M. Pei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占地4万5平方,简洁的白色石灰石,以几何式的方式叠加成伊斯兰的风格建筑,中央的穹顶连接起不同的空间,古朴且自然。博物馆内收集并保存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伊斯兰艺术品,它们来自三大洲,横跨了7世纪到19世纪的时间长河。为了表现伊斯兰建筑的本质,贝聿铭在中东考察了好几个月,研读穆罕默德的理论,亲自到埃及,突尼斯等地采风。由于担心这个博物馆会被周围环境所淹没,他请求卡塔尔的王储为其建立一个独立的岛。博物馆内部还有图书馆、餐厅等功能空间,在其盛大的开馆仪式上,还请来了中国著名音乐家马友友表演。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豆瓣 Goodreads
8.1 (3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简·雅各布斯 译者: 金衡山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拉斐尔·莫尼欧 豆瓣
Rafael Moneo
作者: 马尔科·卡萨蒙蒂 (Marco Casamonti) 译者: 殷欣 2014 - 6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作品点评丛书:拉斐尔·莫尼欧》介绍了西班牙建筑师拉斐尔·莫尼欧是当代世界著名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莫内欧把他的职业生活划分为两个方面:从事建筑教育和进行建筑实践。在这两个方面,他都坚持着这样的观点:反对“即时性”的建筑风格,强调创造一种对社会具有持久意义的建筑的重要性。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对建筑永恒性的执着追求。在这本中,马尔科·卡萨蒙蒂针对拉斐尔·莫尼欧大师的大量实践作品证明了这个观点。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豆瓣
作者: 詹卢卡·杰尔米尼 译者: 王忠英 2008 - 5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为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作品点评丛书之一,《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展示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大师的优秀作品及设计理念,以及外界对他的评价。
大卫·奇普菲尔德 豆瓣
作者: 乔瓦尼·雷奥尼 译者: 陈坚 2011 - 4
《大卫•奇普菲尔德》以简单的、容易理解的方式谈论建筑的本质,除了展示大卫•奇普菲尔德工作的理念之外,也表明了一种对新建筑的质量越来越受关注的支持。大卫•奇普菲尔德成长于怪才频出的不列颠皇家建筑学院,他对在诺曼•福斯特和理查德•罗杰斯工作室的学徒经历有着温馨的回忆。在最近十年,奇普菲尔德在世界各地都获得了建筑设计委托,他认为建筑是一种创新的工具,建筑就是建造,而设计则是突出那些最真实的意义,自由地运用形式,又不完全依赖纯粹的形式处理,使建筑富有鲜明的个性,通过环境和材料的选择产生优雅的魅力,把富有这种魅力的、有生命力的空间呈现于间。
矶崎新 豆瓣
Arata Isozaki
作者: 劳拉·安德烈尼 (Laura Andreini) 译者: 袁瑞秋 2014 - 6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作品点评丛书:矶崎新》
共分为:图片展示;引言;作品;设计项目;设计理念;图片;评论;参考书目;图片鸣谢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矶崎新:一个折中、敬业、大胆创新的建筑大师、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大事记和作品列表等。
彼得·埃森曼 豆瓣
作者: 达涅拉·勃诺吉 译者: 赵劲 2011 - 4
《彼得•埃森曼》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和参考价值,对于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不仅向读者展示了彼得•埃森曼的设计作品和创意,还配以精美的彩色图片和手绘图,还可以从西方著名的建筑评论家的笔下去了解各个设计的精髓,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大师们的作品。
扎哈·哈迪德 豆瓣
作者: [意] 玛格丽塔·古乔内 译者: 袁瑞秋 2008 - 5
《扎哈•哈迪德》为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作品点评丛书之一,《扎哈•哈迪德》展示了扎哈•哈迪德大师的优秀作品及设计理念,以及外界对他的评价。扎哈•哈迪德,2004年获普利策奖,她对罗马当代艺术的喜爱让我们想起了线性排列手法与城市建筑的结合,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内部与外部屏障的消失。
安东尼·高迪 豆瓣
作者: 蒂茨娅娜·康特莉 译者: 王宝泉 2011 - 4
《安东尼•高迪》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和参考价值,对于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不仅向读者展示了安东尼•高迪的设计作品和创意,还配以精美的彩色图片和手绘图,还可以从西方著名的建筑评论家的笔下去了解各个设计的精髓,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大师们的作品。
安藤忠雄 豆瓣
作者: 安东尼奥·埃斯帕斯托 (Antonio Esposto) 译者: 冀媛 2008 - 5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安藤忠雄的作品,包括他从成名以来到现在的一些代表作以及他最新的一些作品。 书中所用的图纸和资料都由安藤忠雄事务所一手提供,内容专业、资料齐全。安藤及其作品的独特与优秀已无需多言,本书既是一本了解安藤作品的作品集,也是一本学习安藤建筑设计的教科书。它将是目前国内第一本以第一手资料翔实地介绍安藤作品的专业书籍。
马里奥·博塔 豆瓣
作者: 阿莱桑德拉·科帕 译者: 金京 2008 - 5
《马里奥•博塔》为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作品点评丛书之一,《马里奥•博塔》展示了马里奥•博塔大师的优秀作品及设计理念,以及外界对他的评价。
诺曼·福斯特 豆瓣
作者: 乔瓦尼·莱奥尼 译者: 李梦非 2011 - 4
《诺曼•福斯特》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和参考价值,对于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不仅向读者展示了诺曼•福斯特的设计作品和创意,还配以精美的彩色图片和手绘图,还可以从西方著名的建筑评论家的笔下去了解各个设计的精髓,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大师们的作品。
环美建筑日记 豆瓣
作者: 史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3000美金可以用来做什么?在北京五环外购买不足一平米的面积?入手一款限量版拉杆旅行箱?或者,完成一次长达6000英里的壮丽行走,踏遍美利坚20个城市、200余座著名建筑,在朝阳里大笑,最高点呐喊,暴雨里彷徨,重逢时雀跃,星空下冥想……沿着大地的褶皱独自前行。
85后青年建筑设计师,带你走遍美国,穿越繁华街道,阅读经典建筑,感受时代在北美大陆上留下的伟大印记。
当旅行变成一种生活状态,当日记成为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更当建筑成为联系这两者的纽带时,这本《环美建筑日记》就有了它特殊的意义。景观中徜徉,建筑中行走,为读者,更为建筑师呈现了一段美国建筑的真实体验。
——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院长
对于建筑学子,旅行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史伦的可赞之处,不仅在于54天横穿美国的经历,更在于之后两年的“反刍”。看建筑不能用镜头,要用心。
——张路峰,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 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12年元月是我第三次造访路易斯•康的萨尔科生物研究所,每每来此都被这近60年的建筑与地景所感动。此次造访结识了正在中庭广场写生的史伦,看其投入的神态应也是一位对康作品极为崇仰的建筑学子。2014年8月,史伦带着他两年来孜孜不倦整理出的美国的建筑旅行的资讯与心得,来到台北与我分享。年轻建筑学子不但敢于逐梦,也勇于实践,其对建筑的热情,令我感动。期待史伦的这本日记能对莘莘学子有所启发,鼓舞建筑学子们勇于逐梦。
——林志崧,台湾《建筑师》杂志 主编
2015年2月4日 已读
最早是通过 http://backend.idaxiang.org/node/186 这篇文章知道这本书的。用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在地铁上读完。总得来说值四星,可惜有些建筑寥寥几笔带过,建筑的图片也很少,单纯通过文字很难构建出建筑的模型,如果再完美一些的话更好。讲旅行见闻和建筑的比例差不多(果然是环美 + 建筑)。最想去圣迭戈看萨尔科生物研究所。
建筑 旅行 美国 设计
包豪斯理想 豆瓣
6.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斯莫克 译者: 周明瑞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 2
包豪斯(Bauhaus)是一所德国的艺术和建筑学校,讲授并发展设计教育,1919年创立于德国魏玛。
由于包豪斯对于现代建筑学的深远影响,今日的包豪斯早已不单是指学校,而是其倡导的建筑流派或风格的统称,即注重建筑造型与实用机能合而为一。包豪斯的当代设计,对现代而言,更加具有突破性和代表性。
著名设计师、插画师威廉·斯莫克阐述了包豪斯的设计主义如何对当代艺术,不论在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方面,还是在工业设计、现代美术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本书不但保留了当代设计的原始风貌(手绘插图),更像是一本手册指南。不论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还是生活用品设计,包含家具、玻璃手工艺品、餐具设计等等,从中随处可见包豪斯的理念。
包豪斯的的确确重新定义了什么是“设计”。
目录
引言
再版引言
第一部分 包豪斯曾代表了什么
一 包豪斯是什么
二 包豪斯的遗产是现代设计吗
三 包豪斯之前的时代
四 现代设计如何改变了这个世界
五 现代艺术和包豪斯有什么关系
六 从何时起现代艺术失去了新意
七 什么取代了包豪斯
八 接下来是什么
第二部分 包豪斯是正确的吗
一 视觉语言
二 玻璃
三 功能主义
少即是多
作为模型的机器
大量建造的房屋
流线型
人类工程学
四 社会工程
城市规划
大众之车
创造力崇拜
第三部分 包豪斯理想里还有生命力吗
一 隐喻的复兴
二 向过去学习
三 不要给工程师太多赞誉
四 解决问题并非唯一的设计策略
五 不要抛弃设计的梦想
注解书目
The Phaidon Atlas of 21st Century World Architecture 豆瓣
作者: Editors of Phaidon Press Phaidon Press 2008 - 10
"The Phaidon Atlas of 21st Century World Architecture" is a comprehensive portrayal of the finest built architecture from around the world completed since the year 2000. Divided into six world regions, the "Phaidon Atlas of 21st Century World Architecture" provides an important overview of global and local trends in architecture for a wide range of users. The geographical contexts for 21st century architectural production are explored in a global framework presented in accessible graphic formats. Each of the six world regions is introduced by an in-depth look at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issues. This statistical data has been researched and analysed by a team from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More than 1000 key buildings have been chosen through a rigorous selection process involving a panel of expert advisors and specialists from every region. Each building is fully illustrated with drawings and photographs, and described by a short essay. Further information includes key data such as construction cost, client name, area of the building and geographical coordinates. Cross-referencing between projects enables the user to find other buildings by the same architect included in the book. In addition, a mass of useful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This includes details of architects' practices and extensive indexes.
中国古建筑 (2012) 豆瓣
7.1 (8 个评分)
纪录片《中国古建筑》由华润雪花策划制作,历时3年拍摄制作完成。该片运用直观3D动画技术,结合历史资料研究,真实再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为中国首个古建筑领域大型传承性纪录片制作。
本片在全国各地共拍摄101处古建筑,同时还运用三维动画还原了消失的古建筑面貌,采用高清格式为观众展现中国建筑的细部和魅力,表现出中国古建筑之“大势”。本片制作团队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资深导演和摄像师联合组建。
再会,老北京 豆瓣
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Life in the Vanishing Backstreets of a City Transformed
8.4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麦尔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4
北京,充满活力的中国之都,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主题。
对中国人而言,北京是一切的中心:政府、传媒、教育、艺术和交通,甚至包括了语言和时间。自北京建城以来,她就是吸引外来人口、商人、学者和探险者的魅力之地,其中也包括了13世纪的马可·波罗:“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 未可宣言。”
这副“棋盘”的遗址仍留在北京城内,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和曼哈顿区差不多大,那些叫做胡同的狭窄巷子也依然存在。胡同之于北京,就如河道之于威尼斯。几个世纪以来,胡同一直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特点,即使现在的巷子还不到以前的八分之一。
北京并不是西方人眼中的城市。1962年,一名外国记者将这里定义为“史上最大的乡村”。尽管这里有世界上第二繁忙的机场,近一百家星巴克和一条覆盖到城市核心之外的新的地铁系统,但在某些北京人的眼中,它仍是一个乡村。
过去十年,就像是任何一个崛起中的国家的首都那样,北京这个大乡村走向了国际。穿过天安门广场,百公里外的长城标志着这个城市宽广的界限。或许它的改变可以用这个小插曲来说明:
几年前我看到一个充满乐观意味的横幅,挂在一栋老楼的拆迁现场,上写:再现古都。
一天晚上,不知道谁悄悄地将第二个字的左半部分去掉,所以口号变成了:再见古都。
源泉 豆瓣 Goodreads
Fountainhead
8.5 (59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兰德 译者: 高晓晴 / 赵雅蔷 重庆出版社 2005 - 11
小说的主人公洛克是一个诚实而坚强的建筑师,他志在启蒙社会,却在大学毕业前夕被学校开除,他的设计风格被社会视为异端,一度沦落到去采石厂当小工。他深爱的女人也处处和他作对,并与他的夙敌结了婚。最后,他答应无偿为政府设计经济实用房,但他的设计被政府主管部门任意修改,万般无奈之下,他抗起炸药包就把建到一半的楼炸回了砖头瓦砾。在法庭上,他也同样孤军奋战,为自己作为天才的原创行为自辩:“创造是各己私事,是天赋权利,维护创造也是同等天赋个人的权利。”那个时候著作权、知识产权等概念还未曾为人们所认同。结果洛克被认定为“狂人”,并因此而无罪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