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豆瓣电影日历·2019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豆瓣 编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9
“时间是电影最核心的角色。”——导演 理查德·林克莱特
· 六大主题,推荐每日电影
· 全彩剧照,原创手绘插画
· 翻页设计,升级支撑结构
电影,就是生活。
每日推荐豆瓣高分电影与台词
特别日子精选特别电影
丰富主题,全彩内页
设计多种内页主题版式
搭配正版剧照或手绘插图
标准版日历全面升级,三色可选
进口荷兰板立架,牢固结实
东洋细布装帧,手感舒适
开合式合金环,翻页顺畅,方便取下内页保存
未来,正在上映。
六个道德故事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埃里克·侯麦 译者: 胡小跃 作家出版社 2011 - 3
侯麦的电影致力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思想状态和矛盾冲突,用影像来揭示他们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他把镜头对准法国的年轻小资们,细致入微地刻划他们的情爱困惑与纠葛,体现了法国人浪漫的天性,也反映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法国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宗教束缚的抗拒。 《六个道德故事》是侯麦的成名作,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的地位。作品通过戏剧化的情节设计和文学性的对白,揶揄了知识分子在夸夸其谈和理性外表之下隐秘的情欲煎熬。“道德故事”典型地反映了侯麦的创作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认为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一。
Criterion Designs 豆瓣
9.8 (10 个评分) 作者: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2014 - 11
The most exciting names in design and illustration today apply their talents to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films of all time. This volume gathers highlights from designs commissioned by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featuring covers, supplemental art, and never-before-seen sketches and concept art plus a gallery of every Criterion cover since the collection's first laserdisc in 1984. From avant-garde experiments to big-budget blockbusters, cult favorites to the towering classics of world cinema,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what film can be is on display in these striking images. Whether painstakingly faithful re-creations or bold re-imaginings, the stunningly diverse designs collected here offer new ways for cinephiles and design aficionados alike to engage with the world's greatest filmmakers.
2014年12月19日 已读
传了一部分图,在相册里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49086633/
cc 文化 电影 艺术 设计
伟大的电影 豆瓣
The Great Movies
8.2 (4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伊伯特 译者: 殷宴 / 周博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5
100幅经典剧照,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剧照资料馆提供,这座资料馆拥有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近四百万张剧照收藏。
100部伟大电影的卓绝评论,来自全美最负盛名、最可信赖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他所评述的影片,在他看来真正呈现出电影的伟大。
在过去多年中,罗杰•伊伯特每隔一周都为一部“伟大的电影”撰写评论,给予新鲜而热忱的褒扬。《伟大的电影》一书精选了其中的100篇文章,每一篇都是评论 和鉴赏的提炼,是热爱、分析和历史的糅合,它们让读者以崭新的目光和重燃的热情回味(或者说先睹为快)所评述的影片。伊伯特的影评广泛覆盖各种类型片、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从电影艺术史上至高无上的经典作品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娱乐作品。在文章中,罗杰•伊伯特成功地将学者渊博深刻的电影知识、纯美学的判断力与明白晓畅的鉴赏文字融为一体,再配以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部负责人玛丽•科里斯精选的珍贵剧照,使本书成为所有电影爱好者与观众的珍宝库、无可匹敌的观影指南。
光影的魅力 (1992)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Visions of Light: The Art of Cinematography
8.3 (12 个评分) 导演: Arnold Glassman / Todd McCarthy 演员: 厄内斯特·R·迪克森 / 迈克尔·查普曼
其它标题: Visions of Light / Visions of Light: The Art of Cinematography
  记录许多着名摄影师的访谈,畅谈他们对摄影的看法,以及他们在参与拍摄电影过程,与各个导演合作的经验。片中并穿插经典片段,对映摄影师的说法,让一般观眾能更了解摄影师的工作与贡献。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部电影,应该说是“关于电影的纪录片”更合适。在这部电影中 ,我们也能发现以上介绍过的多部影片。例如《梦断情天》的摄影师Nestor Almendros,他在临死之前接受了这部电影的短暂采访。还有《末代皇帝》的摄影师Storaro等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导演控制摄影师的拍摄手法。例如,《Rosemary's Baby》的导演Roman Polanski,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有时仅仅需要将摄像机多移动几个厘米,就能使影片的效果得到巨大提升。《In Cold Blood》的导演Conrad Hall,在1967年接受采访时,提到当年是如何选择并搭建了一个牢房,里面囚禁的是Robert Blake扮演的杀人犯,他即将走上绞刑架。雨水不停地打在铁窗上。Hall发现,如果摄像机放在某个特定的角度,雨滴的阴影看上去像Blake脸上的泪水。这个镜头后来成了影院中的催泪弹。
  这部电影由数百个电影片段组成。影片结束后,你一定会深深地被摄像机背后的灵感和魔法打动。而静态摄影师也将从中获益匪浅。这是一部摄影科教片,数百个片段将指导你如何用光,如何选择合适的色调,如何使你的片子成为经典。
  这部电影按年代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无声电影年代。第二部分是带旁白的黑白电影时期。第三部分是彩色电影时期。影片最后讨论了如何利用不同的色彩调动观众的情绪。
场面调度: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1988)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Regi Andrej Tarkovskij
9.4 (8 个评分) 导演: 米哈尔·莱斯斯卡齐洛斯基 演员: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布莱恩·考克斯
其它标题: Regi Andrej Tarkovskij / 塔可夫斯基拍电影
纪录片“塔可夫斯基执导/ 场面调度: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Regi Andrej Tarkovskij”,取材于拍摄《牺牲》期间留存下来的超过50小时的幕后影像资料,加上选取塔氏的著作《雕刻时光》以及塔氏接受的访谈,由剪辑师Michal Leszczylowski剪成97分钟的纪录片,带中文字幕。该片详尽地介绍了一代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的工作,思考,以及对电影的感受,是非常珍贵的关于塔氏的资料。
幕后:·1986年冬,正在巴黎拍摄摄影片《牺牲》的塔科夫斯基突然得到一个消息:多年来被苏联政府扣为人质儿子来到巴黎。在得到塔科夫斯基的同意之后,法国纪录片大师克里斯?马尔凯立即带着摄像机来到拍片现场,记录了这位当代电影史上别具一格的电影诗人最后的工作瞬间。一个月后,塔科夫斯基因病卧床不起,只能躺在床上观看刚刚拍完的电影素材。
·房屋在燃烧的时候,胶片却卡在了摄影机里面,工作人员无法重新安装。于是只好重新建造了一栋房子,然后再把它烧了。
弗朗索瓦·特吕弗 豆瓣
作者: [美] 安内特·因斯多夫 译者: 沈语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4
《弗朗索瓦•特吕弗》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研究这位天才导演的权威之作,安内特•因斯多夫捕捉到了特吕弗作品的精粹与全貌,观点新颖,充满洞见。作者讨论了特吕弗对法国新浪潮的贡献、与其精神导师希区柯克和雷诺阿的关系,及其影片的重大主题——女人、爱情、孩子与语言,她还从特吕弗与其影片的关系中,探讨了他的生活。《弗朗索瓦•特吕弗》写得热情洋溢,充满人性,一如其主题,它已使电影史上最受人欢迎、最多产、最深刻的艺术家之一归于不朽。
阴阳界:胡金铨的电影世界 豆瓣
作者: 吴迎君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本书是国内外全面解读胡金铨执导电影的第一本著作,立足对胡金铨电影的影像解读,结合胡金铨本人一手论述资料,总体揭示胡金铨在中国两岸三地政治分置和文化对峙的现实语境中,通过电影书写追索人的精神家园的根本追求,并具体落实在胡金铨电影内在的美学、家国、信仰三重观照上,而其中贯注着胡金铨所代表的“南下影人”一代人的疏离他者并自我疏离的悬置性精神处境。
书稿通过“总-分-总”式章节总体结构(导论,第一至五章,结语),由总体到局部,整部书稿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同时,本书始终注重将电影的影像元素分析和思想阐述结合而论,既在避免纯技术分析,也在避免纯理论玄谈。
本书资料较为丰富翔实,通过各种途径搜寻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匹兹堡大学图书馆、法国高校图书馆等港台和英美法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胡金铨电影的全面分析。
让·雷诺阿 豆瓣
作者: [法] 安德烈·巴赞 译者: 鲍叶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本书是巴赞的最后一本专著。雷诺阿是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儿子,拍摄的电影包括《娜娜》、《游戏规则》、《查尔斯顿》、《玛尔基塔》、《卖火柴的小女孩》、《兰基先生的罪行》等,其风格是一种诗意的现实主义,用印象主义来参透命运,以现实主义来看穿世界,在各种形而下的社会身份背后书写形而上的寓言。巴赞对雷诺阿的美学观念进行了精心的考证;对制作技术细节作了准确的调查;对文章、演讲稿和采访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写成的评传展现了雷诺阿特有的"安逸"的精神世界。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豆瓣
7.0 (5 个评分) 作者: 【法】安托万·德·贝克 译者: 方尔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将拍电影视为信仰,这是塔可夫斯基的雄心。他曾坦率地写道:“人哪怕只背叛自己的原则一次,他与生命的联系就不再纯粹。欺骗自己,便是放弃一切,放弃自己的电影,放弃自己的人生。”这一不妥协的姿态概述了导演的情操和美学观。
如果说塔可夫斯基的长片处女作《伊万的童年》代表了苏联电影的复兴,那么,真正的塔可夫斯基则诞生于《安德烈•卢布廖夫》。在这部电影中,他向上追溯,越过了一切“苏联艺术”,把根扎进了俄罗斯的文化传统之中。自此,塔可夫斯基逐渐成为当局眼中的一名“问题导演”,而对西方来说,他又代表了体现在作品《镜子》和《潜行者》中的深沉、痛苦的俄罗斯意识。最终,塔可夫斯基于1982年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苏联。乡愁与信仰成为他在放逐生涯中挥之不去的两种激情,也贯穿了他的最后两部作品《乡愁》和《牺牲》。
本书围绕塔可夫斯基珍视的主题——大地的存在、人们的孤独、梦境、神秘主义——而展开,着重分析他独特的电影语言。最后两章以传记性内容为这一主题学研究画上句号。
战争与电影 豆瓣
7.1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保罗·维利里奥 译者: 孟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5
摄影机早早就在美式战斗机的机枪枪管上方安扎下来,用于捕捉目标,用于正式确认敌人被击败的状况,之所以会有这一情况,原因乃在于,从一开始,在瞄准行为中,在步枪的窥测式瞄准具中,在远射火炮的平行瞄准镜中,武器的功能就与瞳眸的功能相混淆在一起。另外,1858年纳达尔首度发明从热气球上拍摄照片,1882年马雷发明连续摄影枪,“一战”期间对于航空拍摄及其译读的系统性工业化,这种种都显示出,以整个地区为范围而实施的摧毁战具有着电影的维度,也就是说,一片风景处于不断震荡之中,必须通过连续的摄影定格来随时加以重建,以电影的方式对各个不确定地带进行跟踪,在此,胶片取代了战区地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舞台的改换。伴随着夜间空袭,探照灯与照明弹的使用,袭击忽然间变成了一整场的特技效果,变成了投放在大气层中的映射,旨在混乱一群受惊民众的心灵。在这种投映中,音声与光亮都带有惊人的强度,随之,便是原子之光将两座城市的影像加以过度曝光。自从这昏蒙的一天之后,战斗中的照明便转化为间接式的,从此,一切都在阴极显像屏的弱光中游戏。这是影像的战争,系列的镜头画面涌现于屏幕之上,是末日威胁的信号,是热核弹头导弹的警世兆示。
《视觉机器》(La Machine de vision)一书的作者保罗•维利里奥,在这部新著中,提出了战争的感知领域这一问题,探讨军人们以何种方式掌握了对于电影技术的运用,凭之而无休无止地组织与重新组织那致命之对决。
有两类哲学家,一类哲学家让自己沉浸在过去之中,让过去作为现在的遗产和教训而存在;另一类哲学家则紧紧地盯住现在,并将现在作为预言未来的种子而对待。保罗•维利里奥显然是属于后一类哲学家。在他看来,未来的可能性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和机器——而不是制度和观念——的变革上面。这使他完全偏离了观念史的路径。显然,这是麦克卢汉和波德里亚式的传统——尽管他和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战争与电影》,这部维利里奥的代表之作,足以表明这个时代最重要预言家的不凡洞见。
——汪民安
艺术光晕中的电影 豆瓣
Film in the Aura of Art
作者: [美] 达德利·安德鲁 译者: 徐怀静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8
作者精挑细选了近十部挑战观众认知模式、超越标准电影系统与规范的艺术电影,如大卫•格里菲斯的《凋谢的花朵》、劳伦斯•奥利弗的《亨利五世》、茂瑙的《日出》、罗贝尔•布莱松的《乡村牧师日记》等,赋予这些电影文本与电影理论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对它们作出了精彩的阐释,指出其电影语言与众不同的“特异性”。本书是对电影进行精细解读的典范,也是电影理论与电影批评的互动为了此次的中文版,作者修订了部分文章,并特别增加了一篇分析贾樟柯影片《世界》的评论文章。
憨豆先生的大灾难 (1997) IMDb 豆瓣 Min reol TMDB 维基数据
Bean
7.9 (197 个评分) 导演: 梅尔·史密斯 演员: 罗温·艾金森 / 彼特·麦尼科
其它标题: Bean / 憨豆先生
我们疯狂的憨豆先生(罗温•艾金森 Rowan Atkinson 饰)又来了!这次,我们的憨豆先生在英国一间画廊工作。画廊里的一副传世珍品被美国国家博物馆买走了,憨豆先生所在博物馆要派出一名专家运送这副画到美国。阴差阳错之下,这个专家就由憨豆先生担任了。
飞过古板的英国, 憨豆先生来到了美国。美国国家博物馆的馆长盛情接待了憨豆,在保险库里,憨豆得以独自一人欣赏名作。正当憨豆洋洋得意地近距离观赏名画之时,憨豆一个喷嚏把口水鼻涕都喷在了这副油画上!眼看油画的色彩开始随着自己的口水四处横流,憨豆慌忙之下拿起抹布想把自己的口水擦干。这一下,这副珍品彻底毁了!憨豆最后会否因为毁坏名画而被关进监狱?
宽银幕 豆瓣
Widescreen: Watching. Real. People. Elsewhere
作者: [英] 马克·卡曾斯 译者: 李伟红 2011 - 1
《宽银幕:观看、真实、人物、在别处》内容简介:在过去的十年中,电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亚洲电影主动出击;一直萎靡的纪录片流派取得了突破:数字电影和DVD使得低迷已久的电影历史得以复兴,并在进一步实行方案革新;世界电影已经朝着真实性和视觉性的方向转移;而动画片也比自迪斯尼成立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占主导地位。因此,每个月,评论家兼电影制片人的马克·卡曾斯都会在知名杂志《前景》(Prospect)中指出这些变化并予以形象地阐述。在对英国、欧洲、伊朗、印度和墨西哥电影的评论中,作者注意到了现代电影中易变的社会潮流和审美意蕴。
《宽银幕:观看、真实、人物、在别处》正是这一成果的体现。今天,一位持怀疑态度的、有激情的电影见证人做出了他独出机杼的论断,您将会读到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迷影文化史 豆瓣
7.6 (20 个评分) 作者: 李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8
如果你热爱电影,你会在这本书中找到伟大的知音,他们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名字:梅里爱、让•雷诺阿、路易•德吕克、安东尼奥尼、安德烈•巴赞、乔治•萨杜尔、亨利•朗格卢瓦、特吕弗……他们曾改写了电影史,并非因为他们在特定时代担负了某个身份,更因为他们对电影有着共同的热爱和痴迷,这独特的热爱和痴迷就是“迷影”(cinéphilie)。
苏珊•桑塔格说:“电影是一场圣战,电影是一种世界观。喜爱诗歌、歌剧和舞蹈的人心中不仅有诗歌、歌剧和舞蹈,但影迷会认为电影是他们的唯一。电影包容一切——他们的确做到这一点,电影既是艺术,也是生活。”迷影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电影的热爱、信仰和忠诚,如果没有对电影的爱,就没有电影的历史。
本书作者根据旅法多年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述了“迷影”如何改变了电影和电影文化的历史,从1895年电影的诞生到传奇杂志《电影手册》,从因痴迷电影而破产的乔治•梅里爱到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与萨特的论战,从1950年代的“作者论”到1968年的“朗格卢瓦事件”……作者从“迷影情结”衍生的理论话语和美学话语角度触发,对“上镜头理论”、“摄影机笔论”、“作者论”等电影理论史上诸多重要话题的话语背景进行了清理,文笔生动又不失严谨,是电影爱好者、电影专业学生不可多得的必读佳作。
四季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埃里克·侯麦 译者: 周嫄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7
本书是新浪潮电影大师侯麦的系列名片《四季》的文字文本(本身形式是剧本)。四个季节其实就是四个关于爱情的故事,都已经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经典。
春天讲的是一个生活暧昧出位,但后来回归原状的教师的故事;夏天是讲一个男孩在三个女孩之间进行选择,却又全部错过的故事;秋天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酒庄女主人以其最看不起的方式找到真爱的故事;冬天是一个关于失而复得的故事,一个女美容师找到了失散五年的男友,用对“完美”的坚定信念战胜了“妥协”。
【四季的故事并不是作为一个既定主题的一系列变体出现的……可是,事后,我们还是可以从它们的结构、它们的提问中觉察出相似、相反的地方,甚至是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对称。比如,第三个故事(秋)就与第一个故事(春)相呼应。它们涉及的都是广义上的“思想”,并描写了一个或几个已经付诸实践或处于假象状态的计谋。第四个(冬)和第二个(夏)是一对相互投射的相反的形象: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及一个男人与三个女人。他们,或许可以这样说,都是以某种“信仰”为目标来进行选择,或者差不多同样肯定地不选择的,诸如此类。】
——埃里克•侯麦
集体回忆·特吕弗 豆瓣
作者: 梁良 / 陈柏生 主编 2009 - 11
本书以法国著名新浪潮导演特吕弗(1959-1984)为主要对象。分特吕弗其人、特吕弗其事、特吕弗其文、特吕弗其影等几大章节,全方位地介绍这位导演的生平作品与风格,配以多幅剧照及生活照,堪称特吕弗大全。
前言:永恒的特吕弗
序言:我与特吕强结的缘
第一章:特吕弗其人
第二章:特吕弗其片
第三章:特吕弗其文
第四章:特吕弗其书
第五章:特吕弗其迷
第六章:珍藏特吕弗
附录:本书作者简介(出场序)
异端的影像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意)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 译者: 余艳 / 肖艳丽 新星出版社 2008 - 1
这本访谈录是帕索里尼对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过程的一次总体回顾,深入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念和文化思想的嬗变。全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时任意大利驻美国使馆的文化参赞朱塞佩•卡尔迪洛1969年在纽约对帕索里尼的录音采访,后由纽约大学意大利文学教授、美国意大利诗歌研究会主席、批评家路易吉•丰塔内拉整理而成。在整理这段访谈时,路易吉•丰塔内拉曾说:“听这份珍贵的录音,仿佛亲身感受到了60年代末的那些不平凡的岁月。”第二部分为著名文化记者奥斯瓦尔德•斯塔克1968年在罗马期间对帕索里尼进行的历时两周的采访,这份不可多得的访谈录从1969年出版以来,成为研究帕索里尼的著作引用最多的文字之一。
小津 豆瓣
8.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纳德·里奇 译者: 连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4
这本书是西方首部系统研究和介绍小津安二郎电影艺术的专著,也是著名日本电影专家唐纳德·里奇的代表作。里奇通过对小津电影的主题、编剧、拍摄、剪接之深入分析,窥探其电影文法与美学风格,并以此展现了蕴藏在小津作品中的日本历史、社会及文化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