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
Giorgio Morandi 豆瓣
作者:
Franz A. Morat
/
Ernst-Gerhard Guse
Prestel USA
2008
- 4
Throughout his long career, Morandi focused on still lifes and landscapes that captured the simple beauty of light and form. While his contemporaries struggled with the intellectual turmoil and aesthetic experimentatio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Morandi remained faithful to the subjects that fascinated him most: bottles, vases, and jugs, and the view out his studio window in Bologna. This richly illustrated volume brings together more than one hundred of his most important works. Grouped according to technique????????????paintings, watercolors, drawings, and etchings????????????each aspect of his work is given thoughtful consideration by scholars who explore Morandi's genius for composition, his serene palette, and his expertise as a draftsman.
Michelangelo 豆瓣
作者:
Illetschko, Georgia
2010
- 8
Painter, sculptor, and architect, Michelangelo was also a husband, father, writer, and businessman. His thoughts on art, daily life, hard work and fame speak as clearly to us now as they did centuries ago. Brimming with beautiful illustrations of Michelangelo's many masterpieces, this overview of the artist's life helps us understand his inspirations, frustrations, joys, and sorrows as he undertook the commissions that made him immortal: David, Pieta, the ceiling of the Sistine Chapel, the Medici Chapel, and the tomb of Julius II. Quotations from the artist, incisive essays, reproductions of the entire Sistine Chapel, and an informative timeline contribute to make this book a rewarding read and a satisfying visual experience.
Modigliani 豆瓣
作者:
Werner Schmalenbach
Prestel
2005
- 4
Now available in an attractively priced, beautifully produced flexi edition, this important examination of Modigliani’s art focuses on the enigmatic genius of the avant-garde.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able artists of his era, Amedeo Modigliani is also perhaps one of the least understood. In this thorough , yet refreshingly concise volume, Werner Schmalenbach examines Modigliani’s oeuvre, offering a chronological tour of every aspect of Modigliani’s career. The informative commentary is complemented by hundreds of splendid reproductions, many of them full-page color plates. The result is an intimate portrait of a life devoted to art, and an essential reference for any art lover.
Caravaggio 豆瓣
作者:
Stefano Zuffi
Prestel
2012
- 4
Although fewer than eighty of Caravaggio's painted works exist, they represent a critical mo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painting as the Renaissance style gave way to that of the Baroque. This monograph explores the Italian master's entire life and career by focusing on the most important of his works. Readers will learn about his innovative use of light and shadow, hi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realism, and his radical technique of omitting initial drawings and creating straight onto the canvas. Along the way readers will learn details of the artist's colourful, and often troubled life,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role he played in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painting. Overflowing with impeccably reproduced images, this book offers full-page spreads of masterpieces as well as highlights of smaller details - allowing the viewer to appreciate every aspect of the artist's technique and oeuvre. Chronologically arranged, the book covers important biographical and historic events that reflect the latest scholarship. Additional information includes a list of works, timeline,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
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 豆瓣
作者:
温迪·贝克特嬷嬷
译者:
李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1
《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修订袖珍版)》深入分析三十余幅巨作,包括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伦勃朗的《犹太新娘》、莫奈的《莲池》、凡·高的《自画像》等。由画面放大的局部深入大师的精神世界,揭示作品底蕴,解释绘画技巧。简明扼要,娓娓道来,温雅隽永,耐人寻味,温迪嬤嬤的《绘画的故事》将你引上一段奇妙的文化旅程。帮你理解、欣赏伟大的艺术。
磨坊与十字架 (2011)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Młyn i krzyż
7.3 (18 个评分)
导演:
莱彻·玛祖斯基
演员:
鲁特格尔·哈尔
/
夏洛特·兰普林
…
其它标题:
Młyn i krzyż
/
惊艳布鲁哲尔(台)
…
影片改编自比利时艺术史学家Michael Francis Gibson的小说,是一部以文艺复兴时代为背景的惊悚片,围绕尼德兰著名画家博鲁盖尔的名作《受难之路》而展开。《磨坊与十字架》是一堂伪装成电影的的艺术史课,它的最初公开亮相,不是在电影院也不是在电影节,而是在卢浮宫 、纽约大都会艺术馆这样的场所。影片将人们带回十六世纪的荷兰,博鲁盖尔在创作《受难之路》时借助一个圣经故事来影射当时西班牙统治者的残忍以及尼德兰人民的反抗。莱彻·玛祖斯基将艺术史研究同电影CGI、3D技术结合起来,试图还原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思想、心境。站在一部艺术品之前的心神激荡,不正是让我们所有人晕眩地以为是所谓创作冲动么?值得一提的是,勃鲁盖尔的另一名作《雪中猎人》刺激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创作下一部作品,名字很长的《树梢上沉思存在的鸟儿》,这部作品有望在明年戛纳或者威尼斯电影节亮相。
莫迪里阿尼传 豆瓣
Modigliani : A Life
作者:
[美] 乔弗里•梅耶斯(Jeffrey Meyers)
译者:
吴晓雷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莫迪里阿尼被誉为意大利自泰波罗以来最伟大的画家。他1884年出生在意大利的里窝那,1906年定居巴黎直至35岁去世。
本书分为13个部分,描绘了莫迪里阿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的犹太—意大利人的身份背景和性情;影响他的知识分子;他的艺术传承;与他息息相关的女性;他自我毁灭的原因;他笔下诗歌的含义;独具匠心的雕像、画像和裸体画的重要价值;他死后的传奇,等等。作者努力将莫迪里阿尼及其朋友们尽可能逼真地呈现出来,他们的背景、外貌、性格和各自引人入胜的作品都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这部传记旨在通过捕捉这位艺术家的变幻无常,让读者看到那些瑰丽迷人而又出奇的沉静的艺术作品是如何诞生在莫迪里阿尼那放荡不羁、骚动不安的一生里的。
本书分为13个部分,描绘了莫迪里阿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的犹太—意大利人的身份背景和性情;影响他的知识分子;他的艺术传承;与他息息相关的女性;他自我毁灭的原因;他笔下诗歌的含义;独具匠心的雕像、画像和裸体画的重要价值;他死后的传奇,等等。作者努力将莫迪里阿尼及其朋友们尽可能逼真地呈现出来,他们的背景、外貌、性格和各自引人入胜的作品都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这部传记旨在通过捕捉这位艺术家的变幻无常,让读者看到那些瑰丽迷人而又出奇的沉静的艺术作品是如何诞生在莫迪里阿尼那放荡不羁、骚动不安的一生里的。
重屏 豆瓣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8.9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巫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画家挥洒翰墨,手卷随手慢慢展开;雅集的士人聚在园林,正赏玩着竹杖挑起的一幅立轴;帝王在画屏前驻足,随后在屏背题诗一首。对于理解中国绘画来说,这些具体的绘画形式与特定的观赏场合显然十分重要。然而在大多数对这一重要艺术传统的介绍中,这一切还是被忽视了。一幅中国画往往只剩下画心的图像,绘画的物质性消失了,绘画与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的紧密联系因而也变得隐晦不明。
本书首次尝试把中国绘画既视为物质产品也看作图画再现,正是这两方面的交互合作与相互制约使得一张画生意盎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把美术史与物质文化研究联系起来。屏风可以是一件实物,一种艺术媒材,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巫鸿对此进行了详尽的综合分析。通过多样的角色,屏风不仅给予中国画家无穷的契机来重新创造他们的艺术,同时也让本书作者有机会处理宽广的主题,包括肖像与图画叙事、语词与图像、感知与想象、山水画、性别、窥探欲、伪装、元绘画以及政治修辞等等。
本书首次尝试把中国绘画既视为物质产品也看作图画再现,正是这两方面的交互合作与相互制约使得一张画生意盎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把美术史与物质文化研究联系起来。屏风可以是一件实物,一种艺术媒材,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巫鸿对此进行了详尽的综合分析。通过多样的角色,屏风不仅给予中国画家无穷的契机来重新创造他们的艺术,同时也让本书作者有机会处理宽广的主题,包括肖像与图画叙事、语词与图像、感知与想象、山水画、性别、窥探欲、伪装、元绘画以及政治修辞等等。
Lucian Freud on paper 豆瓣
作者:
Lucian Freud
Jonathan Cape
2008
Speaking recently about his early years as an artist Lucian Freud claimed, 'I would have thought I did 200 drawings to every painting in those early days. I very much prided myself on my drawing.' Drawing is fundamental to Freud's development as an artist and to how he sees in a way that that it was not, for example, at the foundation of the work of Francis Bacon. Drawing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Freud's life from the start and a famous sketchbook, "The Freud-Schuster Book", dating back to January 1940 when Freud was in Snowdonia with Stephen Spender, has survived.So too do sketches from Freud's life as a merchant seaman on a cargo vessel in the Atlantic in 1941. His then surreal style lent itself to illustrations and his fascination with animals, birds and fish was revealed in the famous line drawings he produced for Nicholas Moore's book of poems, "The Glass Tower" (1944). "On Paper" charts the works on paper, including the etchings, over his entire career. It includes the formative early work, the sketches in preparation for painting his masterpiece, "Large Interior W11" (after Watteau) (1983), the sketches of the completed painting in the studio and the astonishing later studies of his mother. The book ends with the etchings of recent years. The works on paper are an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 providing even deeper insights into the work of the greatest figurative artist of our time. The introduction is by Sebastian Smee and essay is by Richard Calvocoressi.
达芬奇 (2003) 豆瓣
Leonardo
9.2 (5 个评分)
导演:
Sarah Aspinall
演员:
Mark Rylance
/
Che Cartwright
…
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甚至可以称作人类历史上最令人瞩目和叹服的天才。他是画家、雕塑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科学家、建筑师甚至军事工程师,在其不到七十年的生涯中,这位卓绝聪颖的天才几乎涉足当时人类所能想到的各个领域,并且留下了至今仍对人类社会有着巨大启发的成果。跟随BBC摄制组,观众们得以领略了达芬奇(Mark Rylance 饰)的童年,他宛如梦幻般的想象力,他所周游的每一座城市以及隐藏了众多秘密的手稿。
特别值得一观的是,现代人对达芬奇其中布下“陷阱”的手稿进行了破解,将羊皮纸上的设想变成现实,如金字塔型的热气球、进退自如的坦克车等,使世人更直观地领略到一位天才巨人的睿智与风采……
特别值得一观的是,现代人对达芬奇其中布下“陷阱”的手稿进行了破解,将羊皮纸上的设想变成现实,如金字塔型的热气球、进退自如的坦克车等,使世人更直观地领略到一位天才巨人的睿智与风采……
达·芬奇的一生 (1971) 豆瓣
La vita di Leonardo da Vinci
8.4 (5 个评分)
导演:
Renato Castellani
演员:
菲利普·勒鲁瓦
/
吉欧利欧·波赛提
…
莱奥那多·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与比萨之间的芬奇村。父亲塞尔·辟埃罗是一位公证人,母亲卡特丽娜是个农家女,达·芬奇是他们的长子,同时也是他们的私生子,生母不久改嫁,父亲又重新结婚,达·芬奇是在他祖父的庄园中长大的。达·芬奇他从小就爱好文学、音乐、数学等课程,还能弹奏一手好风琴,但他最擅长的还是绘画。1466年,约十四岁左右的达·芬奇到当时著名的画家兼雕刻家委罗基奥的工作室去学画。
1472年,约二十岁达·芬奇己正式成为画家,他的名字已被记载在佛罗伦萨画家行会的“红簿子”上,但他仍旧在他的老师委罗基奥工作室内工作,一直到1476年为止。l480年,他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但仅仅工作了两年,到1482年,他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到米兰去。这一段时间,达·芬奇贯注全神于人体研究,姿势与表情、服装与褶襞,以及大自然的环境描写、甚至连一花一草都不随便放过。
从1482——1499在米兰生活的十七年间,达·芬奇以军事工程师、建筑师、画家及雕刻家的身份从事多种创造性的劳动,在绘画、雕刻、建筑、水利工程和机械工程等各项事业上,均取得惊人成就。他在研制、设计飞机和降落伞方面的发明创造,为现代航空运输和军事技术作出了极其宝贵的贡献。达·芬奇从八十年代就开始探索自己独特的创作道路。艺术家企图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庞大的艺术构思。他力图通过刻画人物姿态和表情,来表现画中人物变化多端的矛盾形象
1499年10月,因法国军队入侵米兰,达·芬奇到威尼斯去避难,在威尼斯居留了几个月之后,于1500年回到自己的故乡佛罗伦萨。1506年,达·芬奇重赴米兰,最后于1516年,接受了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的邀请,迁居法国安波斯郊外的克鲁城堡。从此,才结束了他长期的飘泊生涯,而在异国异乡度过他安静的晚年。在晚年,他和最亲近的弟子们从事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以及手稿的整理;却很少画画,这是他创作生涯的“晚期”。l519年5月2日,达·芬奇在该城逝世,结束了他辉煌灿烂的一生。
精彩视点:
本片又名《我,达芬奇》,影片的主演菲利普·勒鲁瓦在接演本片前,曾在很多部家喻户晓的影片中塑造多个经典喜剧角色。而在本片中他主演达·芬奇,实现了形象上的大转变。
这部达·芬奇传记片大胆地提出一个假想,把他的生平事迹、绘画作品像解谜语一样生动地组合在一起,并在影片中加入了解说人这一角色。《达芬奇的一生》的拍摄过程可谓是极其奢华。虽然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数码技术,但制作人仍然精益求精,力求达到最真实的效果,结果导致进行大规模的布景修建。而片中的街道和城门也都是用真正的建筑材料搭建。
1472年,约二十岁达·芬奇己正式成为画家,他的名字已被记载在佛罗伦萨画家行会的“红簿子”上,但他仍旧在他的老师委罗基奥工作室内工作,一直到1476年为止。l480年,他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但仅仅工作了两年,到1482年,他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到米兰去。这一段时间,达·芬奇贯注全神于人体研究,姿势与表情、服装与褶襞,以及大自然的环境描写、甚至连一花一草都不随便放过。
从1482——1499在米兰生活的十七年间,达·芬奇以军事工程师、建筑师、画家及雕刻家的身份从事多种创造性的劳动,在绘画、雕刻、建筑、水利工程和机械工程等各项事业上,均取得惊人成就。他在研制、设计飞机和降落伞方面的发明创造,为现代航空运输和军事技术作出了极其宝贵的贡献。达·芬奇从八十年代就开始探索自己独特的创作道路。艺术家企图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庞大的艺术构思。他力图通过刻画人物姿态和表情,来表现画中人物变化多端的矛盾形象
1499年10月,因法国军队入侵米兰,达·芬奇到威尼斯去避难,在威尼斯居留了几个月之后,于1500年回到自己的故乡佛罗伦萨。1506年,达·芬奇重赴米兰,最后于1516年,接受了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的邀请,迁居法国安波斯郊外的克鲁城堡。从此,才结束了他长期的飘泊生涯,而在异国异乡度过他安静的晚年。在晚年,他和最亲近的弟子们从事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以及手稿的整理;却很少画画,这是他创作生涯的“晚期”。l519年5月2日,达·芬奇在该城逝世,结束了他辉煌灿烂的一生。
精彩视点:
本片又名《我,达芬奇》,影片的主演菲利普·勒鲁瓦在接演本片前,曾在很多部家喻户晓的影片中塑造多个经典喜剧角色。而在本片中他主演达·芬奇,实现了形象上的大转变。
这部达·芬奇传记片大胆地提出一个假想,把他的生平事迹、绘画作品像解谜语一样生动地组合在一起,并在影片中加入了解说人这一角色。《达芬奇的一生》的拍摄过程可谓是极其奢华。虽然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数码技术,但制作人仍然精益求精,力求达到最真实的效果,结果导致进行大规模的布景修建。而片中的街道和城门也都是用真正的建筑材料搭建。
余像绘画 豆瓣
作者:
夏可君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9
- 6
从柔软的触感出发,本书讨论了软现实主义在生命本体,艺术哲学和绘画语言上的可能性及其意义,罗奇和赵峥嵘的作品在当前的中国艺术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品格,这就是他们回到了绘画本身。他们以“光气融合”和“余像绘画”的鲜明特点,呈现出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光气融合”结合西方形而上学的神性理性之“光”与中国文化传统氤氲化生的“气”,让光感与气感在深入混沌之中而融合,从而为艺术带来了生命力的新形式,即形成了“虚像”——带有微光的新气像,这就是余像式的绘画语言。所谓“余像绘画”,是面对这个图像转向的时代,以及面对传统大象无形以及传统余韵的消失,在混沌之中如何再次激活传统的余韵,这是在仅仅剩下余像的条件下,画家们所要面对如何展现余像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虚像和气像都是余像的表现形式,余像的绘画是图像之“余”,因此,软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不抽象、不具象,也不是意象和图像,而是所有的象之“余”,只是剩余之不可能的“象/像”!余像绘画是新的品像!尤其在去除色彩之后,所剩余的颜色,也是色彩之余。这也是软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拒绝一切浮华和表征之后的剩余物,如同他们自己所言——绘画就是绘画!回到绘画本身,在这个时代是回到绘画的剩余状态,进入余像绘画。
旷世杰作的秘密 第一季 (2003) 豆瓣 TMDB
Private Life of a Masterpiece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旷世杰作的秘密
8.8 (10 个评分)
导演:
Michael Burke
/
Lucie Donahue
演员:
Richard Cork
/
Douglas Druick
介绍文艺复兴时代的四幅画
爱德华·蒙克 (1974)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Edvard Munch
7.8 (12 个评分)
导演:
彼得·沃特金
演员:
Geir Westby
/
Gro Fraas
…
其它标题:
Edvard Munch
/
愛德華·蒙克(電影)
…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家。蒙克作品的强烈精神和感情,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他的作品“呐喊”(挪威语Skr 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被视为后工业现代化的极度痛苦之象征。
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德华·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有争议、最多诽谤的画家。影片同时还回溯到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影片还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与的一些政治活动。
花絮:
彼得·沃特金(Peter Watkins)1974年执导的这部影片记录了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华德·蒙克的一生,被英格玛·伯格曼评价为“天才之作”。这部影片被认为是表现艺术创作过程的最佳作品之一,它不仅聚焦于蒙克早期循规蹈矩的岁月,还深刻地展现了情感、政治和社会的剧变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MoC这次发行的是原始的 211分钟电视版本,这也是本片地位和评价最高的一个版本。依彼得·沃特金斯所言,这是他最具个人风格的一部影片。当他被蒙克的画作触动之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来说服挪威电视台拍摄这部影片。影片1976年3月在英国BBC电视台播放之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褒扬。《时代》杂志在评论中用到了“催眠”一词,的确,Watkins就像催眠大师一样将观众拖进了1884年的挪威。
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德华•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争议性、得到最多诽谤的画家。影片回溯了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也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的经历。影片还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与的一些政治活动。
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德华·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有争议、最多诽谤的画家。影片同时还回溯到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影片还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与的一些政治活动。
花絮:
彼得·沃特金(Peter Watkins)1974年执导的这部影片记录了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华德·蒙克的一生,被英格玛·伯格曼评价为“天才之作”。这部影片被认为是表现艺术创作过程的最佳作品之一,它不仅聚焦于蒙克早期循规蹈矩的岁月,还深刻地展现了情感、政治和社会的剧变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MoC这次发行的是原始的 211分钟电视版本,这也是本片地位和评价最高的一个版本。依彼得·沃特金斯所言,这是他最具个人风格的一部影片。当他被蒙克的画作触动之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来说服挪威电视台拍摄这部影片。影片1976年3月在英国BBC电视台播放之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褒扬。《时代》杂志在评论中用到了“催眠”一词,的确,Watkins就像催眠大师一样将观众拖进了1884年的挪威。
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德华•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争议性、得到最多诽谤的画家。影片回溯了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也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的经历。影片还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与的一些政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