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神话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依迪丝·汉密尔顿(Edith Hamilton) 译者: 刘一南 / 陈嘉映 主编 华夏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是美国女作家依迪丝•汉密尔顿关于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独特解读。
神话是早期的科学,也是早期的文学。作者通过相关文学作品全面系统地对古希腊、罗马神话以及北欧神话做了细致分析。本书娓娓道来,一个个神话人物栩栩如生,是我们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也是了解神话知识的必然读物。
编辑推荐
我们在奥林匹斯山与希腊诸神相遇,在瓦尔哈拉殿堂与北欧诸神相逢;
我们演绎特洛伊战争和俄底修斯历险的戏剧;
我们听伊阿宋与金羊毛、丘比特与普叙刻、弥达斯国王的故事;
我们发现星座名字的起源……
《神话》是汉密尔顿的伟大杰作,所有关于神话的书都以它为标尺。
名人推荐
依迪丝•汉密尔顿(Edith Hamilton,1867—1963)出身学问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古典教育。成年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55岁退休后开始写作。1930年出版的《希腊精神》(The Greek Way)让她蜚声读书界。此后陆续出版了《罗马精神》(The Roman Way,1932),《以色列的先知》(The Prophets of Israel,1936),《真理的见证:基督及其诠释者》(Witness to the Truth:Christ and His Interpreters,1949),《神话》(Mythology,1942),《希腊文学的伟大时代》(The Great Age of Greek Literature,1943),《上帝的代言人》(Spokesmen for God,1949)等。每一部都基于深厚的研究,写作则面对普通读书人,行文流畅易读,让人读后受益甚丰。她还翻译了几部希腊悲剧和柏拉图的对话,也成为希腊经典英译的名篇。汉密尔顿出版最后一部主要著作《希腊的回声》(The Echo of Greece)时,已90高龄,文字仍青春蓬勃。
西方文明主要由希腊、罗马、希伯莱、基督教汇流发展而来。希腊、罗马代表此岸理性,希伯莱、基督教代表信仰。在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精神领域,希腊人创造了无尽的奇观。在政治组织的艺术方面,在世俗生活的文明方面,罗马则为后世提供了辉煌的典范。汉密尔顿说到希腊、罗马,如数家珍。对希伯莱、基督教传统,汉密尔顿也有深入研究。在《上帝的代言人》序言中,她提到自己是以研究者的身份而非信仰者的身份来写作的。我觉得这也是个优点。宗教首先要求信仰,不过,我们不能什么都信仰,我们早已生活在多种精神传统的融会之中;心怀景慕,从多种精神传统中汲取心的光华与智的能量,是现代人,尤其现代的中国人当行之道。更多了解,更多赏慕,不宥于粗陋框架中的中西之争,岂不善哉!
我在美国读书期间,在旧书摊上买到汉密尔顿的几部书,都是一口气读完,尤喜爱《希腊精神》,读了不止一遍。后来,年轻友人葛海滨有意读一点儿希腊,我就推荐他读这本书作为入门,他读得高兴,就断断续续把它翻译出来,作为翻译练习,有些难译的句子,我也曾与他切磋。现在,华夏出版社又行一桩功德,推出这套“汉密尔顿的古典世界”丛书,包括译文经过修订的《希腊精神》。这些书,博学、明达、丰满、优雅,我相信,必有益于滋养我们的心智,必为读书人所喜。(陈嘉映)
媒体推荐
伊迪丝•汉密尔顿——“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导师和学者之一。”
——《华尔街日报》
《神话》“既可供查阅,又提供阅读的兴奋和愉悦。”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世界知名的经典,令无数读者着迷而欣喜的作品,包含着超越时间的神与英雄们的故事。
伊迪丝•汉密尔顿的《神话》是空前的成功,作为西方文化基石的希腊、罗马以及北欧神话——那些从古至今激发着人类创造力的神和英雄们的故事——在书中变得栩栩如生。我们于奥林波斯山与希腊诸神遭遇,于瓦尔哈拉殿堂与北欧诸神相逢。我们追随演绎特洛伊战争和奥德修斯漫游的戏剧。我们听伊阿宋与金羊毛、丘比特与赛姬、大力王迈达斯的故事。我们发现星辰名字的起源。我们又发现数不清的艺术、文学和文化探究作品争相引证的要点——从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到瓦格纳的“指环四联剧”,再到奥尼尔的《伊莱克特拉戴孝》。《神话》的权威性和晓畅受到全世界好评,是汉密尔顿的伟大杰作——所有关于神话的书都以它为标尺。
“伊迪丝•汉密尔顿重述希腊、罗马以及北欧神话,具有可靠的品味和学术性,让这些有关人性——包括我们自己——的故事依然经久不衰却又耳目一新。”
——《纽约客》
“现时代还没有一个人像伊迪丝•汉密尔顿那样,如此生动地展现了‘希腊的荣耀与罗马的壮阔’。她从枝繁叶茂的古典文学丛中,筛选出灿烂的精华,向我们证实,两千多年以前的幽默与智慧依然适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
——《纽约时报》
剑桥艺术史:中世纪艺术 豆瓣
6.9 (20 个评分) 作者: 谢弗—克兰德尔 译者: 钱乘旦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中世纪欧洲的艺术家和匠师们留下了迄今尚无以超越的宏伟建筑和艺术珍宝。本书展现了他们的非凡杰作:从恢宏壮丽的众多教堂,到华彩缤纷的各色挂毯,还有珍贵手稿和彩色玻璃。 罗马天主教会是最大的艺术赞助人。罗马式和哥特式作为此一时期两种主要风格,在教堂建筑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随着人们信仰和崇拜方式的变化,建筑的形式也发生着有趣的演变,法国和西班牙那些朝圣之路上的教堂,足以为此提供生动的例证。以物质的恢宏来服务于精神目标的新思想,催生了众多哥特风格的教堂,如法国的圣德尼、沙特尔和圣母大教堂,英国的坎特伯雷和索尔兹伯里。安妮·谢弗-克兰德尔用一些重要的实例,为我们理解和欣赏罗马式和哥特式艺术铺就了道路。
2015年2月15日 已读
这一系列其实不是art history, 而是introduction to art
艺术史
钢琴大师教学笔记 豆瓣
作者: 鲍利斯·贝尔曼 译者: 汤蓓华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2 - 5
《钢琴大师教学笔记》内容简介:作者在书中以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探索了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诠释方面的问题,还在音乐表演和音乐教学的心理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钢琴大师教学笔记》详细论述了钢琴演奏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如声音、触键、技巧、踏板法、运音法等等。他在挑选版本、选择最佳的指法、记忆乐谱以及尽可能有效利用练习时间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方法。同样重视诠释问题,讨论了解读音乐作品内涵的多种方法。此外,对如何在表演前酝酿情绪、如何应对舞台焦虑以及如何因人施教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美的情愫 豆瓣
作者: 东山魁夷 译者: 唐月梅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 1
这是一位名叫东山魁夷的风景画家前半生的回忆录,是他的心灵的遨游,也是对作品的自我解说。东山的文章如散文诗,奏出了音乐。
东山的画给人一种优雅的爱的滋润,一种慈祥而温柔的气氛,而且悄悄地给观赏者注入了澄明、亲切的感情。
——川端康成
2015年2月2日 已读
再见杨德昌 豆瓣 Goodread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王昀燕 商务印书馆 2014 - 9
本书深度专访十六位曾与杨德昌共事的电影人——小野、吴念真、柯一正、余为彦、舒国治、杜笃之、廖庆松、陈博文、张惠恭、鸿鸿、陈以文、王维明、陈骏霖、金燕玲、张震、柯宇纶。他们涵盖了制片、导演、编剧、录音师、剪辑师、摄影师、演员等多重身份。他们或是以友人的立场发声,或是从师徒的关系出发,抑或循着个人的专业提出见解,情理交织,全面回顾了杨德昌的创作生涯,多侧面、立体式地还原了这位电影哲人及其作品。藉由这些所网罗的珍贵的第一手史料,藉由这些走过台湾新电影的资深电影人对那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的追忆、缅怀与思索,揭开了台湾电影史上异常动人的一页,为热爱台湾电影的人们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录,也为读者亲近杨德昌电影作品独辟了一条非凡的蹊径。
书中附有“杨式电影”台北场景地图、大量私人珍贵照片、杨导原创手绘手稿及杨德昌作品年表,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杨德昌电影乃至台湾电影的重要参考资料。
2015年1月31日 已读
最有意思的还是吴念真的那一篇。
The Hobbit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J.R.R. Tolkien HarperCollins 1996 - 8
This is a new paperback edition of JRR Tolkien's fantasy masterpiece, "The Hobbit". "The Hobbit" is a tale of high adventure, undertaken by a company of dwarves in search of dragon-guarded gold. A reluctant partner in this perilous quest is Bilbo Baggins, a comfort-loving unambitious hobbit, who surprises even himself by his resourcefulness and skill as a burglar. Encounters with trolls, goblins, dwarves, elves and giant spiders, conversations with the dragon, Smaug, and a rather unwilling presence at the Battle of Five Armies are just some of the adventures that befall Bilbo. Bilbo Baggins has taken his place among the ranks of the immortals of children's fiction. Written by Professor Tolkien for his own children, "The Hobbit" met with instant critical acclaim when published.
2015年1月27日 已读
Olive Kitteridge 豆瓣
7.9 (7 个评分) 作者: Elizabeth Strout 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 2008 - 9
From Publishers Weekly
Starred Review. Thirteen linked tales from Strout (Abide with Me, etc.) present a heart-wrenching, penetrating portrait of ordinary coastal Mainers living lives of quiet grief intermingled with flashes of human connection. The opening Pharmacy focuses on terse, dry junior high-school teacher Olive Kitteridge and her gregarious pharmacist husband, Henry, both of whom have survived the loss of a psychologically damaged parent, and both of whom suffer painful attractions to co-workers. Their son, Christopher, takes center stage in A Little Burst, which describes his wedding in humorous, somewhat disturbing detail, and in Security, where Olive, in her 70s, visits Christopher and his family in New York. Strout's fiction showcases her ability to reveal through familiar details—the mother-of-the-groom's wedding dress, a grandmother's disapproving observations of how her grandchildren are raised—the seeds of tragedy. Themes of suicide, depression, bad communication, aging and love, run through these stories, none more vivid or touching than Incoming Tide, where Olive chats with former student Kevin Coulson as they watch waitress Patty Howe by the seashore, all three struggling with their own misgivings about life. Like this story, the collection is easy to read and impossible to forget. Its literary craft and emotional power will surprise readers unfamiliar with Strout. (Apr.)
Discrimination by Default 豆瓣
作者: Lu-in Wang NYU Press 2006 - 1
Much as we "select" computer settings by default - reflexively, without thinking, and sometimes without realizing there are other options - we often discriminate by default as well. And just as default computer settings tend to become locked in or entrenched as the standard, discrimination by default creates a situation in which disparate outcomes are expected, accepted, and taken for granted. The killing of Amadou Diallo, racial disparities in medical care, the dominance of Whites and men in certain professions, and even the uneven media attention paid to crimes depending on their victims' race and class, all might be cases of discrimination by, or as, default. Wang contends that, today, most discrimination occurs by default and not design, making legal prohibitions that focus on those who discriminate out of ill will inadequate to redress the largest share of modern discrimination. She draws on social psychology to detail three ways in which unconscious assumptions can lead to discrimination, showing how they play out in a range of everyday settings. Wang then demonstrates how these dynamics interact in medical care to produce an invisible, self-fulfilling, and self-perpetuating prophecy of racial disparity. She goes on to suggest ways in which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might recognize, interrupt, and override the discriminatory default.
2015年1月17日 已读
略读
中国艺术史 豆瓣
The Arts of China
8.4 (8 个评分) 作者: [英]迈克尔·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 译者: 徐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4
最好的中国艺术史入门书,牛津、耶鲁、普林斯顿沿用40年之经典读本
牛津大学荣休院士、中国艺术史权威 迈克尔·苏立文院士 继《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之后又一重磅力作
《中国艺术史》通过梳理远古、先秦、秦汉、三国六朝、隋唐、五代与两宋、明清直至20世纪的中国艺术,将中国 艺术的不同门类——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陶瓷等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及特点清晰、细致、全面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作者苏立文不仅全面论述了中国艺术的特点本身,而且更加着重于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将中国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置于宏大的历史叙述之中,书写出了纵贯数千年的中国艺术之演进脉络。
这本书是最好的中国艺术史著述。除了苏立文,没有任何中国艺术史家能拥有如此广泛的知识。 ——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
苏立文《中国艺术史》一书表述之清晰、内容之均衡,对主题把握之熟稔,几乎无出其右者。它为所有的中国艺术初习者提供了极好的途径。 ——谢柏轲(Jerome Silber Geld,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主任)
苏立文先生是中国美术界的老朋友,他对中国艺术不遗余力的研究和推介,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人类的艺术发展,都是贡献巨大的。——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苏先生对中国艺术和中国人民始终抱有巨大的热情,非常让人感动。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苏立文教授对中国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史家都给予过很多鼓励和提携,是一位真正的仁人长者,我们都很感激他。——万青力(香港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 豆瓣
作者: [英] 韦尔奇(Welch, E.) 译者: 郭红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7
“牛津艺术史”系列第五本!
权威学者打破神话,全方位生动还原文艺复兴辉煌背后的人性真相!
近160幅文艺复兴代表作精美插图
附全球相关博物馆、美术馆及主题网站全面指南
这里有众多的艺术品类型,绘画与雕塑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这里是名门望族林立的意大利,神话般的美第奇家族只是其中的一个。
这里有势力庞大的各商业行会,其赞助手笔毫不逊色于宫廷权贵。
这里当然有的是名垂青史的顶级艺术家,但他们的工作室可能杂乱无章,状况百出,而一山多虎也必导致极其残酷的明暗竞争。
就算是达•芬奇,在学徒时期也会为了争取资助而极尽赞美之能事。
就算是教皇的亲自委托,在教堂庄严威仪的青铜大门背后,艺术家还是秘密刻上了自娱自乐的戏谑场景,为后人留下永恒的玩笑。
我们现在将他们视为伟大的艺术家,但他们却更多视自己为工匠。
我们以为他们会因为才华不被承认而感到脸上无光,但他们却更多因为得不到所承诺的报酬而焦急失望。
……
这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打破了传统上对文艺复兴的神话阐释,从宝石、青铜、石材、玻璃等创作材料与壁画、版画等创作手法开始,切实再现了那些辉煌艺术品的制造过程;此外,作者还带领我们深入窥探了艺术家行会及各工作室之间的激烈竞争或亲密合作,解读出艺术家与赞助人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还原出当时的观众会在何时何地消费艺术品,以及这些艺术品又是如何满足了皇亲贵戚、宗教权威与政府显要的私心目的,让我们看到了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围绕在艺术周围的真实人性。
一本博学而又意义非凡的书。其涉猎之全面,论述之完美,我不知道还有哪本书能做到。——乔治•赫尔姆斯(牛津大学万灵学院荣休教授)
全新的研究,清晰的观点,丰富的文献,流畅的行文,每个人都应该读它。——尼古拉斯•曼恩(伦敦大学荣休教授)
对于文艺复兴早期图像的研究,本书提供了极其新颖的视角和非常丰富的文献资料。
——马丁•坎普(牛津大学艺术史系名誉教授)
韦尔奇的研究涉猎广泛,观点清晰新颖,对传统视角有创造性突破,对文艺复兴文献研究领域有极其重要的贡献。
——《图书馆杂志》
权威可信。——《阿波罗》杂志(国际权威艺术杂志)
2015年1月15日 已读
2015年1月15日我在武汉的家中读过一遍纸书。
2021年10月底我与友人去佛罗伦萨看湿壁画。
回程的长途火车旅行,我打开随身的电脑再读了一遍电子版。
就如同读新书一样,收获颇多。
此次重读,第一部分艺术的事业最令我印象深刻。
艺术史
Theories of Social Change 豆瓣
作者: Boudon, Raymond 1992 - 4
Now available in paperback, Theories of Social Change presents a classic statement of Boudon's stance in social theory and empirical sociology. Boudon criticizes the theories of social change that dominated sociology between the early 1950s and the late 1970s, and elaborates his own distinctive account. Suitable for academics,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in sociology, politics, economics and anthropology.
2015年1月14日 已读
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 豆瓣
7.5 (12 个评分) 作者: 梅因斯通 译者: 钱乘旦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讲述了对一切爱好美术的人来说,17世纪艺术大有看头。不同艺术家表达同一故事时可以有不同方法,对所画人物和所熟悉风景的观察也不同,但他们都非常直接地对观众说话,看起他们的作品来,常常就好像在读书。《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就是为帮助大家掌握这门艺术所编写的,书中将记载艺术家创作的背景,人们要他们做什么,他们自己想做什么;我们还要讲艺术家是怎样取得某些效果的,并学会辨认不同作品的特色。 书中每一章都讨论17世纪艺术的一个重要侧面,比如它怎样从上个世纪的艺术中发展出来;它如何追求印象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它的色彩和动作;其他艺术家所提倡的比较拘谨的创作手法等等。假如读者愿意,各位可以在看完插图后立即阅读大家最感兴趣的章节,甚至直接讨论单个的艺术作品也行,而不必先看全书,对本世纪的成就取得较全面的了解。
2015年1月14日 已读
认识艺术(全彩插图第8版) 豆瓣
Living with art ,8e
作者: [美]马克·盖特雷恩 译者: 王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 - 7
畅销全美30年,荣获多个奖项的艺术入门读物
系统讲解艺术基础知识,重点赏析中外名家名作
[ 编辑推荐 ]
基础全面 本分册侧重艺术的基础理论,讨论了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常用主题,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和设计原则,分门别类地讲解了所有二维和三维艺术形式,全面认识艺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通俗易懂 作者为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结论配以最适合作为例证的艺术品,以最有感染力的方式,最浅显的文字娓娓道出每件艺术品的精妙之处,使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快速理解抽象的概念。
视野开阔 作者始终以一种开阔包容的视野来阐释艺术的基础理论,选取的艺术品不只限于西方艺术,而是广泛地从全球各个文明的艺术传统精选作品,不限风格,不限年代。
图文并茂 本分册配有插图450余幅,结合书中讲解的知识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最便于理解的名家名作,全彩印制,帮助读者直观理解艺术中众多的基本概念,主题和技法。
[ 内容简介 ]
本书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第一版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最佳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本书采用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全书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图片700 余幅,有助于读者直观的理解艺术。其中,理论部分提及的大部分图片,将以缩图的形式在艺术史部分中重现,这种“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把全书的两大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方便读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本分册侧重艺术的基础理论,讨论了艺术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进而分门别类地讲解了二维艺术形式(素描、绘画、版画、摄影机和计算机艺术、平面设计)和三维艺术形式(雕塑和装置、手工艺品、建筑)。
2015年1月14日 已读
Innovation, Science,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豆瓣
作者: Hage, Jerald (EDT)/ Meeus, Marius (ED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9 - 6
Innovation is central to the dynamics and success of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in the modern world, the process famously referred to by Schumpeter as 'gale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This ambitious and wide ranging book makes the case for a new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innovation. It is the editors' conviction that this approach must accomplish several objectives: it must recognise that innovation encompasses changes in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as well as products and processes; it must be genuinely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clude contributes from economics, sociology, management and political science; It must be international, to reflect both different patterns or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different research traditions; and it must reflect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taking place in science, research and knowledge creation at all levels. To this end they have gathered together a distinguished group of economists, sociologists, political scientists, and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theorists to both assess current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to set out a new research agenda. This has been achieved through carefu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and also through the ensuing structure of the book which looks in turn at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perhaps the best established focus of existing research on innov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ssessing 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basic research and science policy); Knowledge Dynamics in Context (encompass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all its aspect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an analysis of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that can shape, enable and constrain innovation). This carefully integrated and wide ranging book will be an ideal reference point for academics and researchers across the Social Sciences interested in all dimensions of innovation - be they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Studies, Economics, Organization Studies, Sociology, Political Scienc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2015年1月14日 已读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 豆瓣
作者: Jan Fagerberg / Richard R. Nel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6 - 4
This handbook looks to provide academics and students with a comprehensive and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phenomenon of innovation. Innovation spans a number of fields with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Management, Economics, Geography, Sociology, Politics, Psychology, and History. Consequently, the rapidly increasing body of literature on innov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 multitude of perspectives based on, or cutting across, existing disciplines and specializations. Scholars of innovation can come from such diverse starting points that much of this literature can be missed, and so constructive dialogues missed. The editors of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 have carefully selected and designed twenty-one contributions from leading academic experts within their particular field, each focusing on a specific aspect of innovation. These have been organized into four main sections, the first of which looks at the creation of innovations,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firms and networks. Section Two provides an account of the wider systematic setting influencing innovation and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in this context. Section Three explores some of the diversity in the working of innovation over time and across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economy, and Section Four focuses on the consequences of innovation with respect to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employment. An introductory overview, concluding remarks, and guide to further reading for each chapter, make this handbook a key introduction and vital reference work for researchers, academics, and advanced students of innovation.
2015年1月14日 已读
自然的历史 豆瓣
作者: 汤姆•拜恩 译者: 傅临春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8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40册典藏珍本
400幅精美绝伦的原始手绘图稿,带给您一场视觉的盛宴,和您一起发现自然之美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它的秘藏珍宝之一 ——是一座藏书50 万册的自然历史图书馆,还有照片、影片、手稿等藏品。图书馆的馆长在这些镇馆之宝中特别精选出40本书,这些书籍都配有精妙绝伦的插画。在《自然的历史》这本书中,我们将领略这些珍贵的书籍是如何在自然科学史中扮演必不可少的角色。由各个领域的专家所撰写的文字解读这些书籍的起源和内容,满足读者们的好奇心。从16世纪早期的动物学——那个时候,科学插画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到20世纪的专著——自然形态的科学性和美感并重。一册在手,您将随博物学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们度过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
《自然的历史》整理收集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图书馆珍本典藏中最具科学意义、最珍贵稀有、拥有最美丽插图的珍本。翻开这本书,细细体味有灵且美的万物!
一本摄影书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赵嘉 / 爱摄影工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 2
内容简介
《一本摄影书》的内容是由畅销摄影书《顶级摄影器材》制作团队的十几名优秀作者与编辑历时4年时间共同创作完成的。
这是一本真正从一线摄影师的视角向初级爱好者和有进阶需求的爱好者传授数码摄影技术、解答摄影疑问、提炼关键知识点的摄影书。本书的图片和文字来自全球200多位优秀的人文地理、新闻、婚礼、旅行摄影师,而更有吸引力的是他们从实战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拍摄思路、实拍技巧与重点提示。这本摄影书,无论是器材知识的介绍,还是摄影技术的阐述,都会使读者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了解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观察、思考方法。相信本书会给摄影爱好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
本书适合摄影爱好者、摄影师阅读参考。
前言
爱摄影工社之前出过不少受欢迎的书,所以不时有朋友问我,如果我想学摄影,应该从哪一本看起呢?这时候我总是很犹豫,市场上有琳琅满目的摄影入门书,但是如果从摄影师的角度来看,确实会和别人有不同的角度。
他们总是说,要不你们做一本摄影书给我们吧。
于是,我们想尝试做一本这样的书。这还是爱摄影团队在2008年出版《EOS王朝》之前的事情,开始这个项目之后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摄影出版界的同仁商讨、向摄影教学领域的老师们请教,当然,更多的时间是和其他摄影师分析,哪些知识是摄影学习中最需要的,哪些技巧是最该优先掌握的,而还有哪些知识是超越技术技巧之外,能让学习者真正了解摄影的。
中间我们走过很多弯路,甚至出现过停顿,和我们谈论过这本书之后,出版社总是希望书能尽快做出来、上市销售。只有我们自己的团队,在一遍遍地修改目录,讨论和完善知识点。
我们很庆幸与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合作加快了这本书的进程,使得这本做了4年的书可以最终脱稿。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们团队的所有成员。
本书由爱摄影工社集体完成,前期准备工作主要由杨磊先生、于然先生和我完成。第一版参与写作人员包括:于然先生、杜永乐先生、 唐山立先生、张玉薇女士、邓扬帆女士、李定华先生、倪晓兰女士、徐岩冰女士和我。最终由我和于然先生做整体的编辑统稿。徐岩冰女士完成图片编辑工作。设计指导为晏琳女士。内文设计在徐岩冰女士的领导下,由宋媛媛女士具体执行。沈筱微女士雪中送炭地帮助我们完成了终稿的排版工作。
李新社先生在前期为我们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建议,在此我们一并感谢。
此外,我要特别感谢为我们这本书的出版提出大量建议和意见的摄影师,他们是刘世昭先生、傅兴先生、王建军先生、谢墨先生、奚志农先生、黎朗先生、马良先生、刘展耘先生、陈华琛先生、张千里先生、林怡君女士。
我们希望这本书和我们之前出版的所有书一样,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始终保持进步,以适应读者的需求,因此,您有任何建议,欢迎告诉我们。
我们的网站是:www.aisheying.com
我们的E-mail:aisheying@live.com
赵嘉/爱摄影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