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蒙克与摄影 豆瓣
Munch and Photography
作者: [挪威]阿尔内·埃格姆 译者: 胡默然 张璐瑶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4 - 9
█内容简介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挪威最伟大的画家,享誉世界的西方表现主义画派先驱。蒙克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带有强烈悲剧意味、描写人类真实心灵的绘画作品。同时,蒙克也是最早涉足摄影的艺术家之一,更是一度沉浸于摄影技术的实验与探求,并在 绘画创作中频繁使用摄影技巧。此外,摄影也是他对人生赤裸裸的记录与分析。
本书作者通过对奥斯陆蒙克美术馆藏品的研究,以及对文字材料的分析,记录、解读了蒙克在创作中对于摄影的运用,揭示了蒙克艺术及艺术实践中的新层面,并建立了对于蒙克作品欣赏、理解的新语境,也有着对于人性敏感的体察。
书中图片不仅囊括了蒙克几乎所有的代表画作,还包括他的大量手稿、素描,当然,还有他一生的摄影作品。
本书由lens联合楚尘文化共同出版
█编辑推荐
▍摄影终究不及绘画——它无法描绘天堂或地狱。——爱德华·蒙克
★跟着表现主义大师的画笔,一窥一百多年前欧洲早期摄影的样貌。
★循着珍贵的老照片,感受艺术大师的生命轨迹。
◆蒙克是世纪之交的大画家,他的作品直击心灵且富于争议,影响了20世纪一代欧洲画家,在中国也影响了一批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是一位具有强韧生命力的艺术大师。
◆蒙克痴迷于摄影,并借助摄影进行了艺术创作。本书通过大量文字和影像资料来叙述摄影对他的艺术的影响。
◆丰富的彩色与黑白图像,包括许多从未发表过的图像,让人们对世界上一位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产生崭新认识。
█媒体评论与名人推荐
爱德华·蒙克在《呐喊》这件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场景:色彩混淆的天与河,蔓延到天边的无止境的道路,一个骷髅一般的人,双手放在耳朵上,声嘶力竭地大声尖叫,好像在呼喊梦魇中无法苏醒的苦难。
——毕加索
他(蒙克)真正懂得如何向我们展示他的感受,表现将他抓住的东西,他把其它一切都放在了次要的地位。
——克罗格
蒙克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质,并在表现主义被命名之前就彻底实践了它。
——罗伯特·休斯(著名艺术评论家)
蒙克在美术史上占据很高的地位,他的艺术创作对德国表现主义影响很大。《呐喊》是其经典之作,是在那个时期人性压抑下爆发的“呐喊”。画作中,蒙克通过描绘扭曲的人物让观众都能感受到声音的颤动。这种大师级的作品进入市场是极为罕见的,一般都会被博物馆收藏。1.199亿美元的高价或许有市场炒作成分,但能拍出这个价格与其自身的艺术史价值不可分。
——张敢(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教授)
我一直觉得蒙克是有灵魂有痛苦感的画家。他的画像灵魂的影子。当一个人在精神的古老巷道里沉入越深的时候,便越是能在蒙克的绘画中看到自己。
蒙克是我最喜欢的画家之一。在我心中,他是画家中的卡夫卡。
——陈原(作家)
蒙克在绘画中完全解放了色彩,就像林肯废奴,色彩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着色,也不是印象派的师法自然,它是一种完全崭新的技法,它是内心的躁动,震耳欲聋,随心所欲,色彩完全背叛了“色彩”在美术中原来的涵义。蒙克的色彩是一只呼啸山林的大虫,它长途奔袭,不知疲倦,激荡世界人寰。
——黄燎原(跨界策划人)
2015年6月29日 已读
经济奇迹的另一面 豆瓣
作者: 金飞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 - 10
《经济奇迹的另一面:生产率缺失的中国市区县经济增长》(看似繁荣的中国经济背后为何潜藏着相当危险的信号?)
著名经济学家韦森 著名学者秦晖 联合推荐
鉴于全要素生产率(TFP)在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长期以来,围绕这个主题在经济学界曾出现过各式各样的讨论,甚至演变为争论。但误解也好,争议也罢,这些所反映出的其实都是全球经济学家在密切地关注全要素生产率。一个理论概念和分析工具能够吸引到如此多的目光,正是在于它反映并蕴含着一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源泉,地位极其重要,可持续的增长只能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来实现。
经济学家之所以如此关注全要素生产率,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概念本身有多么独特,更重要的原因是,在20世纪的人类发展进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确实从一个相当独特的角度操纵了主要工业国家的兴衰。因此,任何人都不能贸然否定全要素生产率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价值。
当代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中国经济奇迹”将面临严峻挑战。任何人都无法清晰地预测,如果继续当前发展道路,等待中国的未来将是什么样,但刚刚从历史舞台谢幕不久的剧目足以警醒后人。因此,笔者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在当代这样一个历史转折期的独特背景下,帮助国人切实注意到全要素生产率这个重要经济概念,从而认识它,理解它,最终能够提升它。
2015年6月11日 已读
物尽其用 豆瓣
7.8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4
“物尽其用”是一个由“破烂儿”组成的庞大方阵,承载了亲人间相濡以沫的痕迹与温暖,承载了物资匮乏时代对生活的理解与敬重。
“物尽其用”是对一个逝去时代的展览,从北京到光州,从柏林到纽约,无数观众默默地流下眼泪,好像突然见到过世已久的亲人与挚友。
“物尽其用”是一种默默地收集与保存爱的哲学, 顽强地对抗着将置换与丢弃作为基本态度的当下,记录着中国老百姓对家庭与生活的永恒的爱。
赵湘源是宋冬的母亲,像中国千千万万勤俭持家的妇女一样,她保存下大量的生活物品:化石般的洗衣皂、孩子们丢弃的玩具、堆积如山的瓶瓶罐罐锅碗瓢盆……“物尽其用”是她的人生信条。艺术史家巫鸿和当代艺术家宋冬,与赵湘源女士一起,将她的这些庞大的收藏变成了一次巡回世界的展览。
2015年6月1日 已读
童子与魔法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奥利维耶•贝拉米 译者: 谢红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阿格里奇传奇的一生恰如她最喜欢的作曲家拉威尔一部作品的标题:童子与魔法。她像古典音乐界的巫师,拥有神秘而无与伦比的弹奏技巧,同时永远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从24岁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到1965年在肖邦大赛的评委席上拂袖而去,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维也纳,再 到日内瓦,本书完整地呈现了阿格里奇的传奇经历和伟大成就。“天才只是永不泯灭的童心”,波德莱尔的话仿佛是为阿格里奇而写,或许也道出了隐藏在所有艺术中最温暖的秘密。
2015年5月19日 已读
中国艺术讲演录 豆瓣
Outlines of Chinese Art
作者: [美]福开森 译者: 张郁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
在中国艺术这里,平凡之物可成其绚烂,平常之地可现出神圣之光。
艺术品收藏大家福开森,在华逾半个世纪,汇近百件故宫与私人藏品,全景讲述中国艺术之源流。
此系列讲演,语涉青铜和玉器,陶瓷书画,涵盖中国视觉艺术全门类,又能结合故宫藏品,新的考古发现,以及自己的鉴藏经验,内容翔 实生动,非一般浮泛之论可比,特别适合作为中国艺术的入门书。
2015年5月18日 已读
注意原名是Outlines of Chinese Art,浅显适合怡情。
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 豆瓣
La memoria vegetale e altri scritti di bibliofilia
7.3 (33 个评分) 作者: (意)翁贝托·艾柯 译者: 王建全 译林出版社 2014 - 9
博尔赫斯笔下博闻强识的富内斯和部落老人篝火旁的娓娓道来,我们称之为肉身的记忆;石洞壁上的楔形文字和哥特教堂矗立的尖顶,我们称之为矿石的记忆;然而散发出最浓郁的知识芬芳和铭刻下最隽永的历史选择的,却是纸张书籍上的文字,我们把这种最美好的形态称作植物的记忆。
该书是艾柯关于爱书藏书的总结,横跨历史、文学、美学与科学的多元向度,畅谈奇书逸事,关于书的意义与价值,关于阅读的必要,关于爱书人无可自拔的执迷。从对纸质书籍本真的热爱到对电子书自我认同的奇想,从对藏书世界奇闻异事的精彩讲述到对一本古书扑朔迷离的起源的细致考察,艾柯对于书籍的热爱有着一种传教士的热忱,相信爱书教的虔诚信徒们定可以在他的这本书中找到真义。
2015年5月18日 已读
“植物的记忆“翻译的太生硬了吧?”植物性记忆“才说得通吧!明明是讲人的记忆,这样翻译太误导人了。
带着鲑鱼去旅行 豆瓣
IL SECONDO DIARIO MINIMO
7.8 (31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殳俏 / 马淑艳 中信出版社 2015 - 3
对第一辑《小记事》的出版我曾怀有愧疚之情,因为觉得它不够严肃,走的仿讽路线是旁门左道;但如今我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坚信写作仿讽文学不仅合理,而且根本就是我的神圣责任之所在。
——安伯托•艾柯
这一系列迷你文章是种种神奇指南之汇编:怎样辨别色情电影,怎样度过充实的假期,怎 样在空中吃喝,怎样提防寡妇,怎样讨论足球,怎样与出租车司机相处……戏谑、挑衅、怪诞而又机智。
艾柯对这些人们从未想过的问题予以解答,又对习以为常的答案提出质疑。这段令人捧腹不已的阅读旅程,带我们窥探现代生活的荒诞。
---------------------------------------------------------------------------------------------------------------------------------------------
十足幽默。……其出彩之处在于,艾柯完全不是想要搞笑,尤其是在最后一篇,他深情、动人、精彩地描述了他对故乡亚历山德里亚的观察与回忆。
——《独立报》
深刻与世俗不可思议的结合。
——《旧金山纪事报》
顽童般的机智和天才般的玩世不恭。
——《大西洋月刊》
2015年5月13日 已读
宠儿 豆瓣
Beloved
9.1 (23 个评分) 作者: (美)托妮·莫里森 译者: 潘岳 / 雷格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6
★ 托妮·莫里森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代表作
★ 普利策奖最佳小说
★ 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纽约时报》“25年来最佳美国小说”第1名!
★ 要么是爱,要么不是。不浓烈的爱根本就不是爱。
★ 一部惊世之作,很难想象没有它的美国文学会是什么样子。——《洛杉矶时报》
黑人女奴塞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庄园逃到自由州俄亥俄,奴隶主一路循踪追来。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命运,塞丝决然杀了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
十八年后,“宠儿”还魂,重返人间,同塞丝、塞丝的女儿,以及塞丝的情人保罗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她不但加倍向母亲索取爱,还纠缠和引诱保罗,甚至不择手段地要摧毁母亲的生活。
☆ 宠儿是我的姐姐。我就着妈妈的奶水吞下了她的血。
☆ 宠儿是我的女儿。我以前没有时间解释,因为那事必须当机立断。
☆ 我是宠儿,她是我的。现在,我在这所房子里找到了她。我再也不会失去她了……
2015年4月30日 已读
图说中国绘画史 豆瓣
Chinese Painting: A Pictorial History
9.0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高居翰 译者: 李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4
本书是1958年由瑞士人史基拉策划的一套亚洲艺术丛书之一,以编入他当时已获盛名的欧洲艺术丛书。经喜龙仁推荐,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高居翰获得了写作本书的机会,完成一部精简、创新、又具可读性的艺术通史。
高居翰的这部中国绘画通史著作,图文并貌,以一个外国人的眼 光,来欣赏中国名画,由1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读物。
自1960年首度出版英文、法文、德文版以来,它一直是西方最受欢迎的简明《中国绘画史》,不断再版。作者融合了西方汉学及艺术史的方法,以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讨论和分析了中国绘画史的衔接与转变,也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意向和含义与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种种因素联系起来,向广大读者清晰介绍了他以及诸多行家集体努力而达到的对中国绘画的看法。此外,书中也精选了美国、日本、台北故宫的大量名作,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解读。以实在的例子、具体的描述、渐进的叙述、专业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进入历史的轨迹。
高居翰写作的特点是直接从对画面的观看和体验入手,带领读者进入绘画史的理解,而不是套用文字记载的生平、风格等等来进行概念性的描述,这在三联已出版的几种学术专著中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而这本书原本就是为西语世界的普通读者所写,比为专业读者所写的研究性著作更普及,对画面的分析也就更细腻。
2015年4月26日 已读
Vermeer 豆瓣
作者: Norbert Schneider Taschen 2010 - 3
This title is a Taschen 25 - Special edition! This title deals with Vermeer's women, their duties and unspoken dreams. The 35 paintings that have come down to us from the hand of Jan Vermeer (1632-1675) place him beside Rembrandt and Frans Hals as one of the great masters of the golden age of Dutch art. Little is known of Vermeer's early life and training, though we can be certain that he never knew great success or acclaim during his lifetime, and after his death - reputedly in part because of the stress of his debts - his work was almost completely forgotten for the best part of two centuries. And yet today he is acknowledged as an exquisitely talented and highly original artist. Most of his pictures (all of which are reproduced in this book) show middle-class women about their daily business. Vermeer records the tasks and duties of these women, the imperatives of virtue under which their lives were lived, while also evoking their dreams and their contrasting inner worlds. Every book in Taschen's "Basic Art Series" features: a detailed chronological summary of the artist's life and work, covering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importance of the artist; approximately 100 color illustrations with explanatory captions; and, a concise biography.
2015年4月26日 已读
洛书河图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中华书局 2014 - 6
阿城文化随笔新作《河图洛书:文明的造型探源》创作缘起于2005年,那年阿城受画家刘小东和喻红邀请,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三画室给本科进入毕业创作阶段的学生讲课。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聘阿城做客座教授。客座期间,阿城每学期授5个星期的课,课上讲造型史和色彩。而这本书的内容也是按授课录音和校外同类讲座的录音,弃繁取简整理而成。“所以虽然有关学术,但无论文标准体例。讲述中枝蔓丛生,离题千里,亦是讲座时气氛、议论、质疑所致,只是将离题万里的删除。”阿城说。
在《河图洛书:文明的造型探源》中,阿城试图用图像学的方法展现文明之源。传说中的河图即后来的阴阳图,它的原型保存在苗族的鬼师服饰图案和商代青铜器盘的图案中。传说中的洛书即九宫图,它的异形符保存在苗族的鬼师服饰图案中,商代的青铜器中罕见存有。书中的天极即北极星,它的形象保存在苗族服饰图案中。在夏、商、周的青铜器中,它的符形由盛而衰,与三代王权的长消相符合。阿城对造型解读进而证明,中国文明的肇始是星象系统的配置,苗族服饰图案直接传承自新石器时代,是罕见的上古文明活化石,三代青铜器的造型是小型的星象系统模拟,制造和崇拜这个系统,是表达权力的合法性。对天极解读,从而重新解读先秦的儒、道的觉醒价值。对自然地理及气候变化解读,合理推测东亚文明圈的原始面貌,由星象系统而找出东亚文明具体到中国文明,与中亚、西亚、两河、古埃及、古希腊及欧洲的本质区别。
2015年4月26日 已读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肉腾腾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5 - 4
作为父亲,肉腾腾为自己的孩子取名“多多”,寓意快乐多多,幸福多多。从他诞下的第一天起,父亲就开始用相机镜头记录他的成长。
孩子第一次哭喊,第一次张嘴吮吸,第一次咧嘴微笑,第一次生病,第一次叫“爸爸”,第一次理发,第一次上学、背书包……父亲一边记录,一边对孩子谆谆教导。他带孩子见识海水和沙滩,见识乡野和土地,一起和动物对话,一起下厨做菠萝包……
他说:“这不是我献给多多的书,而是多多献给我的书。这些摄影和文字不仅仅是给他的一份记录,记录他的成长,也在记录我的成长”。这正如刘瑜所写的,“应该被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让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让他们的虚空有所寄托,让他们体验到生命层层开放的神秘与欣喜。”
2015年4月25日 已读
生态保育的民主试验 豆瓣
作者: 萧今 2013 - 2
这是一本触感丰富的笔记,作者参与阿拉善项目长达七年时间,用原汁原味的文字和图片,阐述了阿拉善项目不同群体之间的碰撞、冲突、妥协、共识,展示了不同群体之间理念的差异,并阐释了民主在实践中的成长过程。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这也是一项值得记录、分析和保留的社会试验。写作以现场的观察和事件发生过程为脉络,基本以各个群体——企业家、环保NGO草根从业者、农牧民、政府官员、社会学者、生态学家、自然科学家、技术人员、NGO管理层——原本表达的语言作描述。写作原则是,以学术的观察、用笔记的形式,呈现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介入后,在生态保护社会行动中各个群体的认知、行动和社会与生态的成效和挫折,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反映了生态保护和治理各种项目实施的曲折,呈现了当地农牧民、政府、一些专家认为初有成效的模式,也描述了生态治理中扑朔迷离的困境和各种争议。
2015年4月16日 已读
看完之后心情有些沉重
艺术家之镜 豆瓣
Art of the Northern Renaissance--the Mirror of the Artist
作者: [美]克莱格·哈贝森 译者: 陈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 6
《艺术家之镜:历史背景下的北部欧洲文艺复兴》主要内容简介:15-16世纪的佛兰德斯、荷兰、法国和德国的艺术,包括了那些在西方历史上最赫赫有名的、最优雅的,以及最具有创新性的绘画和雕塑。然而对于北部欧洲艺术的研究,却经常只是更多地在与意大利那些更知名的艺术相比下进行,而不是在其自身的文脉中。在《艺术家之镜:历史背景下的北部欧洲文艺复兴》里,北部欧洲的艺术以其丰富性和辉煌成就被重新表现。凡.艾克、博斯切、勃鲁盖尔、丢勒,以及其他大师们的艺术,在一个变化着的社会中以更宽广的视域被展现出来。克莱格.哈贝森以那些具有自我意识的艺术家作为开端展开他的描述,这些艺术家对于他们自己在现实世界和艺术中的呈现有着完全崭新和生动的理解。教会与政权,新教与天主教,男人和女人,艺术家与赞助人,独立的商业城市和贵族宫廷,文艺复兴世界里的所有这些方面因此被带入到一种联合叙事之中:既展示了艺术本身,又展示了其所在的时代。现实主义的事件,和对于可见世界的展现,对于艺术的意义与目的的展示,以及对于宗教和世俗世界的展示——即它的精神背景和客观背景——在这位著名的批判学者的镜头下可窥全貌。《艺术家之镜:历史背景下的北部欧洲文艺复兴》并非是对于此一时段的广泛而无所不包的调查,而是对于一种精神状态和文化时刻的敏锐而深入的审查,正是这种精神状态与文化时刻孕育了那具有令人窒息之美的、复杂和辉煌的艺术形式。
2015年4月14日 已读
我们的小镇 豆瓣
Our town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桑顿·怀尔德 译者: 但汉松 译林出版社 2013 - 9
【悲得有温度,喜得有锋芒。平凡、琐碎之中可见生命的威严与意义。】
美国现代戏剧的灵魂人物与先驱、三度普利策奖获得者桑顿•怀尔德扛鼎之作。
低入泥土的视角,清浅极简的笔触,讲述小镇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展现平凡中存在的庄严与幸福。
1938年普利策戏剧奖作品,现代叙述体戏剧的典范。牟森、吕效平、史航 推荐。
【美国戏剧巅峰之作】
《我们的小镇》是怀尔德1938年创作的经典话剧,以两个家庭为主线,叙述了一群普通而快乐的人,生活在一个恬静而平凡的小镇,平平凡凡地经历着出生、成长、婚育和死亡。当因难产离世的女主角艾米莉的灵魂回到曾经记录着她的笑声的地方,她才猛然发现,那些平凡和琐碎,那些平淡和简单,是那样的美好和珍贵。
☆ 它只讲述了一件事:生活本身。
☆ 三幕剧:“日常生活”,“爱情与婚姻”,“死亡与永恒”,生命的所有流转。
☆ 它绝不仅仅是一部属于美国的戏剧。它抓住了所有生命的共通体验。
☆ 设定的时间是二十世纪初,但这个时间却同样适用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
☆ 格洛佛角属于我们所有人,可以是我们的小镇,亦可以是每个地方的小镇。
【经典流传,日久弥新】
☆《我们的小镇》是除了莎士比亚戏剧之外,美国上演得最多的一部剧,多家剧院保留剧目。
☆ 赖声川、王伟忠《宝岛一村》致敬之作,其创作源泉即来自《我们的小镇》。
☆ 上世纪八十年代埃德加•斯诺夫人访华时曾在北京亲自执导过该剧,盛况空前。
☆ 夜雨剧社每年清明节固定上演的剧目。剧社借这样一部戏剧缅怀逝者、心存感伤。
【内含《漫长的圣诞晚餐》】
☆ 独幕剧,深具日本能剧的极简叙事美学。
☆ 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中,部分场景的技巧灵感来源于此剧。
【怀尔德官方网站】
☆ www.ThorntonWilder.com
2015年4月14日 已读
赤裸裸的统计学 豆瓣
Naked Statistics: Stripping the Dread from the Data
8.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查尔斯·韦兰 译者: 曹槟 中信出版社 2013 - 9
视频网站是如何知道你喜欢的电影类型的?
哪些人最有可能成为恐怖分子?
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来评估教学质量,从而帮助孩子选对学校?
商场是如何在你的家人之前就知道你怀孕的消息的?
基尼系数是衡量社会分配公平程度最完美的指标吗?
买福利彩票,去赌场豪赌,投资股票或期货,哪种方式让你跻身富豪排行榜的可能性更大?
“缺乏控制力和话语权”的工作,还是“权力大,责任也大”的工作,更容易让职场人士猝死?
不止这些,生活中你遇到的各种问题都离不开数据和统计学。
统计学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最炙手可热的学问。它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琐碎的生活问题和重要的社会问题,并对“黑天鹅”事件和未来做出预测。
这本书没有让你避之不及的数学公式,没有满是数字的图表,没有空洞乏味的教科书式说教;这本书有生动诙谐的案例,有你熟悉的生活话题和社会问题,有你一定用得到的统计学知识,有大数据时代的“游戏规则”和“生存法则”。
本书将是你遇到过的最好的“数学老师”,它装满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课程”,比如为什么一流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会高于普通大学毕业生,还有为什么不要买彩票。
众所周知,在生活中统计学无处不在,每件事、每个人似乎都可以用统计数字来加以说明。特别是进入大数据时代以后,统计学更是成为炙手可热的学问,它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并对“黑天鹅”事件和未来做出预测。
但不可否认的是,统计学本身因为囊括大量的数学内容及专业术语,以至于让人觉得高深莫测、很难亲近。
《赤裸裸的统计学》一书的作者查尔斯•惠伦“扒光”了统计学“沉闷的外衣”,用生活中有趣的案例、直观的图表、生动诙谐的语言风格,彻底揭开了统计学、大数据和数字的“神秘面纱”,让我们知道权威期刊、媒体新闻、民意调研中公布的数字从何而来,轻松掌握判断这些统计数字“是否在撒谎”的秘籍。同时,作者还将统计学的工具带入日常生活中,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要买彩票,为什么你家附近的商场会知道你怀孕的消息并给你寄来纸尿裤的优惠券,等等。
大数据时代你必须掌握的统计学知识,全部都在这本书中。从今天开始,好好使用统计学和数据吧!
2015年4月8日 已读
一本摄影书2 豆瓣
作者: 赵嘉 / 爱摄影工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 10
《一本摄影书II》介绍了提升摄影水准所需的构图、技术相机、数码中后期流程、影室灯光等进阶技术。为了帮助大家突破“瓶颈期”,《一本摄影书II》里给了大家系统学习个人纪实、建筑、艺术风景、影室静物与人像等更加专业的摄影领域的相关内容。同时,里面还讲了很多如何向其他艺术形式借鉴、学习并获得突破,以及形成个人风格的经验,也为大家介绍更广泛和深入的摄影理念。
2015年3月21日 已读
幻之光 豆瓣
幻の光
8.1 (2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宫本辉 译者: 林青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正调的日本文学 古风抒情派作家宫本辉
关于丧失与新生的 经典短篇小说集
威尼斯电影节金奖电影原著小说
丧失与新生、生与死是宫本辉文学世界的一大主题,作者在描述伫立于“死亡”深渊边沿的人们那内心的摇摆的同时,追求的是从彼处返照回来的一线光。
在《幻之光》里,再嫁后过着平稳生活的女主人公,内心里一直在追问已不在人世的前夫,问他究竟为什么扔下自己与幼儿自杀。那种哀痛,恰如日本海黑暗的海面,波涛一浪接一浪拍打而来……
这部短篇集共收录四部短篇小说,分别为《幻之光》、《夜樱》、《蝙蝠》和《卧铺车厢》,均以某种形式的丧失为主题。其中,标题作《幻之光》是宫本辉的著名短篇小说,出版后一再被改拍成同名影视剧,并曾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夺得金奖。《夜樱》描写了不可思议的一夜,因事故猝然离世的儿子的房间盛开了艳丽的夜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