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小树林边 豆瓣
作者: Jean-Michel Ribes 译者: 宁春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 10
(一个房间。是外省一家还算舒适的旅馆里的一个房间,或是一个未曾翻新的医院中的一个房间?柔和的光线从右面墙上的一扇小格玻璃窗穿透进来,窗子的两旁吊着两块褪了色的帘子。一只灯泡在圆形的昏暗的、玻璃灯罩下被一根电线吊到天花板上,它把从窗口挤进来的阳光碎片染得发黄。墙壁是白色的;这既不是一种刺眼的洁白,也不是那种肮脏发黄的白色,而是一种看不出来的白色。房间里很整洁。家具很少:舞台前方有两把木椅,一张矮桌和一把便宜的扶手长椅;还有一个床头柜,上边摆着一个床头灯,一张盖着鸭绒被的暄软的床。床上挂着一个涂了清漆的木质相框,相框中的照片是二战时期的一架英国战斗机。左边拐角处有个屏风,挡住了卫生间。舞台深处是房间大门内的小小的门厅。正对大门放着一个衣橱。走廊的灯光穿过门框上和天花板之间的毛玻璃,将小门厅照亮。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房间,所有的物件都摆在那儿,平平的没有什么阴影,也没有任何起伏的立体感。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房间,不曾呈现出丝毫确切的东西,也不会唤起任何清晰的记忆。片刻之后,一个女人的声音从屏风后面的卫生间传出来。这声音机械地哼唱着,几乎听不出什么曲调来)豆豆的帽子不漂亮琦琦的帽子很小巧罗兰的那顶又太大贝雷帽万岁 鸭舌帽万岁(稍停)豆豆的帽子不算大琦琦的帽子很可爱卡斯通的那顶特别圆贝雷帽万岁鸭舌帽……(传来两下敲门声。不等答应,门外的人就把钥匙插进了锁孔,一旋转,门开了,进来一个女人。她托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个镀银的暖瓶,还有一只杯子,两片吐司面包片和一小瓶果酱。护士?女佣?她有前者准确的姿势与动作,又有后者的礼貌和殷勤)玛德莲娜:是我,夫人。女人的声音:(从屏风后)几点了?……玛德莲娜?到时间了吗?玛德莲娜:是的,夫人……十一点差一刻。女人的声音:啊?!我还以为我起得很早呢,特别早……我睡了……十三个小时,这不可能……十三个小时!玛德莲娜:这个地方的气候是特别的……尤其是到了七月份……女人的声音:不。玛德莲娜:您肯定是因为昨天白天太累了。女人的声音:不会吧。昨天?为什么?没有。玛德莲娜:有的时候……女人的声音:我睡觉时不再做梦了,玛德莲娜。我不再做梦了,这才是原因!以前总是那些梦把我从睡眠中拉醒过来;而没有梦的夜晚就永远没有尽头!……(不安地)玛德莲娜,您在那儿吗?
2007年2月17日 已读
丢三落四的小豆豆 豆瓣
トットの欠落帖
8.1 (21 个评分) 作者: [日] 黑柳彻子 译者: 赵玉皎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上天都必然赐予他一项出类拔萃的才能。”这句话像小林校长常常说的“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一样,深深地影响了小豆豆的一生。
长大后,小豆豆开始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她学过芭蕾、绘画、单杠、英文打字、训犬、服装设计、变魔术、骑马、跳水、打网球……虽然一件一件都失败了,但她妈终坚信“我一定会有一项适合自己的才能”而不断地挑战下去……
本书讲述的便是小豆豆在成长过程中闹出的许多笑话,这些常人觉得应该做好却被小豆豆“搞糟了”的故事,在作者自嘲、调侃的文字中,我们不仅没有读到她丝毫的气馁、自怨,也不仅仅是好笑,感受更多的是她纯真、善良、积极、乐观的天性。
《丢三落四的小豆豆》记录了小豆豆长大后的故事,这些常人觉得应该做好,却被小豆豆“搞砸了”的事,虽然看似好笑,却折射出小豆豆天性中纯真友善、乐观积极的光辉。
2007年2月17日 已读
To Kill a Mockingbird 豆瓣
9.3 (28 个评分) 作者: Harper Lee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1988 - 10
Lawyer Atticus Finch defends the real mockingbird of Harper Lee's classic, Puliter Prize-winning novel--a black man charged with the rape of a white woman. Through the eyes of Atticus's children, Scout and Jem Finch, Harper Lee explores with rich humor and unanswering honesty the irrationality of adult attitudes toward race and class in the Deep South of the 1930's.
2006年11月26日 已读
世紀末的華麗 豆瓣
作者: 朱天文 遠流(香港)出版公司 1993
在《世紀末的華麗》的各篇小說裡,朱天文以華麗熟艷的技法筆調寫人生腐壞前的一瞬,充滿著對人生苦短的感嘆,對蜉蝣衆生的同情,以及對一切青春的傷逝。
——詹宏志
2006年11月21日 已读
杜尚访谈录 豆瓣
作者: (法)皮埃尔・卡巴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 5
本书作者是法国艺术批评家卡巴内,完成时间恰在杜尚去世之前。杜尚作为现代艺术中最多姿多彩、最扰乱人心的发明家,首次这样深入地阐述他的艺术理念。如同大师的肖像,本书记录了作者与杜尚的访谈,从而勾勒出杜尚的性格特征、生活经历,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观念和思想,以及他对现代艺术的重大影响。
杜尚(Marcel Duchamp 1887-1968),出生于法国,1954年入美国籍。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他的代表作有《下楼的裸女》、《泉》、《L.H.O.O.Q.》、《大玻璃》、《给予:1.瀑布 2.燃烧的气体》等。本书记录了作者与杜尚的访谈,从而勾勒出杜尚的性格特征、生活经历,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观念和思想,以及他对现代艺术的重大影响。
2006年11月6日 已读
通过杜尚 豆瓣
作者: 王瑞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9
这本美术史论文集收集了作者在美国16年中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研究和思考。这种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杜尚思想的领悟获得的。杜尚是一把钥匙,他不仅给我们打开了领会西方后现代艺术的门,更主要的是,他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领悟人生的门。因此文集中无论是直接研究杜尚的文字还是对其他西方艺术家或现象的描述分析,都在挖掘一个主题:究竟如何通过艺术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将人生变为艺术。
2006年11月6日 已读
大师和玛格丽特 豆瓣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作者: 布尔加科夫 译者: 钱诚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7
2006年10月15日 已读
我的名字叫红 豆瓣 Eggplant.place
Benim Adım Kırmızı
8.2 (144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沈志兴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1590年末的伊斯坦布尔,国王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四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京城,分工合作,精心绘制这本旷世之作。此时离家12年的青年黑终于回到他的故乡——伊斯坦布尔,迎接他归来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案……
一位细密画家失踪了,随即被发现死于深井中,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遇害的画家究竟是死于画师间的夙仇、爱情的纠葛、还是与苏丹的这次秘密委托有关?苏丹要求宫廷绘画大师奥斯曼和青年黑在三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很可能……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
究竟谁是凶手?动机是什么?作者让相关人士全部都现身说法了: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红色,两具尸体及死亡,甚至凶手全都站出来了。他们仿若有生命般,靠着自己的经历与观察,仔细地告诉我们每一条蛛丝马迹。
2006年10月15日 已读
浪漫之魂 豆瓣
作者: 赵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 4
本书是一部关于西方思想史上最富有争议的人物——卢梭的思想评传,它以一种散文式笔调再现了卢梭的激越狂放的情感世界和诡谲嶙峋的思想风格,对卢梭的坎坷人生、心路历程、理论矛盾、浪漫情怀、政治宗教观点及其双重性的历史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揭示了卢梭思想与19世纪风靡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之间的渊源关系。本书具有分析精密、观点辩证、文风飘逸等优点,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学术佳作。
2006年10月15日 已读
失明症漫记 豆瓣
Blindness
8.8 (13 个评分) 作者: [葡] 若泽·萨拉马戈 译者: 范维信 海南出版社 2002 - 1
西方国家某城市部分居民突患“失明症”,且呈火速蔓延之势。政府在惊恐中将失明的男男女女关进了废弃的“疯人院”,以期在隔离中令患者自行“消失”。失明者在恐慌与无助中度日如年,苦不堪言。一伙盲人强盗入院后以武力垄断了食品的分配权,更惨无人道地强迫女盲人前去“服淫役”。足智多谋的少妇,逆来顺受的丈夫,炽如烈火的妓女,心狠手毒的恶棍,演绎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人性中的恶与善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2006年9月30日 已读
A Room with a View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E.M.Forster Bantam Classics 1988 - 1
introduction by Mona Simpson
2006年9月11日 已读
天真与经验之歌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英] 威廉·布莱克 译者: 杨苡 译林出版社 2002 - 4
《天真与经验之歌》是英国十八世纪的天才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集,收录了他大部分的重要诗篇。诗集按各诗所反映的内容、格调和创作特点划分为“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两部分,反映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从孩子般的天真状态走向成人经验的苦涩历程。“天真”阶段的诗清新、活泼、童趣盎然。“经验”阶段的诗笔锋一转,风格迥异,辛辣、苦涩,斥责社会的不公。充满童真的《欢笑的歌》、凝重辛酸的《扫烟囱的孩子》、隐含象征意义的《老虎》都是为世人所传诵的名篇。布莱克本人还是个版画家,他采用诗配画的形式将丰富的内容与绚丽的画面巧妙地结合起来。
2006年9月2日 已读
愤怒的葡萄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约翰·斯坦贝克 译者: 胡仲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3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的代表作。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恐慌期间大批农民破产逃荒,作家曾跟随俄克拉何马州的农民流浪到加利福尼亚,沿途所见,令他非常震惊,“有五千户人家即将饿死,问题十分尖锐……”他以深刻写实的笔触,在书中展现了当时美国农民在生死线上挣扎、反抗的情景。作品出版后,引起各州统治阶层的恐慌,许多州禁止小说发行,甚至有一本名为《快乐的葡萄》的小说出版以示针锋相对。但一切都无法动摇《愤怒的葡萄》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006年9月2日 已读
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 豆瓣
作者: [南非] J.M.库切 译者: 北塔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4 - 4
编辑手记:
写法怪异的作家很多,但是很少有人像库切这样每部作品都要变换叙述套路。跟他以前的小说相比,2O03年完成的《伊丽莎白·斯特洛:八堂课》则完全是另一种实验文本,看上去很像一部思辨录,可是人物关系和人物本身的话语层次又极为丰富。这部别出心裁的复调小说早晚会成为文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当然那是派给学者们的差事,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倒是不妨跟着库切的人物去体验那种悲凉心境——当主人公与世人周旋之际,你差不多也能发现当下生
活的精神陷陕。
库切这回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近七旬的女作家,名叫伊丽莎白的澳大利亚太,东西不多却很有影响,这有点像库切本人。也许,你和以把伊丽莎白视为库切的部分替身,确实有许多因素给人这种暗示,包括早年的欧洲经历,作为作家在英语世界中的边缘身份,以及对西方基督教主流文化所持相似的批判态度,等等。但是千万别把她当做库切本人,别说性别不同,年龄也差一截,关键是作者和地塑造的人物总归是一种不对称的关系,比起故事之中的她,库切具有巴赫金所说的作者的“外在立场”,这使得他对世界的观察比她更透彻,看法上也更有分寸。库切的策略是让伊丽莎白会替他嚷嚷,让她去面对驳诘、冷落和各种尴尬场面,借着女作家那份偏执劲儿,库切是无顾忌地将自己对理性的批判引向较为极端的方向。这一来抛头露面的伊丽莎白让地玩残了,既然被推到“看”与“被看”的双重境地,那么她既是一个火力点也成了被攻击的标靶,她得为自己寻找立足的思想空间,甚至不得不从记忆的帷幕后边揭开最隐秘的人生经验——比如用性的仪式来抚慰垂死的菲利普老头那些事儿。如此“博爱”之举大大超越了理性的禁忌,会不会成为心中的一个窟窿?连她自己都不禁嘀咕掉进这窟窿里是不是走向堕落的开始。
2006年9月2日 已读
香水 豆瓣
Das Parfum. Die Geschichte eines Mörders
8.7 (180 个评分) 作者: [德] 帕·聚斯金德 译者: 李清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5
小说叙述一个奇才怪杰谋杀了26个少女的故事。其中每一次谋杀都是一个目的:只是因为迷上她们特有的味道。对格雷诺耶来说,每次都是一场恋爱,但是他爱的不是人,而是她们身上的香味;谋杀她们只是为了永远占有,并且拥有他所钟爱的那种没有感觉,没有生命的“香味”……
这本书不是一部通俗的惊险小说,而是一部构思奇特,充满幻想,离意深刻的严肃作品;自1985年出版以来,始终高居德国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已被译成30余种文字。
2006年9月2日 已读
一个人的村庄 豆瓣
9.2 (79 个评分) 作者: 刘亮程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6 - 1
《一个人的村庄》讲述了刘亮程是真正的作家,也是真正的农民,是真正的农民作家。作为农民,写作真正是他业余的事情;而作为作家,他却无时不在创作,即使在他扛着一把铁锨在田间地头闲逛的时候。在文章里,刘亮程是一个农民,但是作为农民的他,是否意识到自己是个作家呢——或者说,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以作家自许呢?我不知道。我揣测,在他的村庄里,在与他一样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村民们的眼里,这个无事扛着铁锨闲逛,到处乱挖,常常不走正道却偏要走无人走过的草丛中的人一定是个难以捉摸、有些古怪的人吧。在他们眼里,这个说不出却总觉着有点不一样的人是不是有点神秘呢?当然,他们也许不知道这个人在跟他们一样的劳作之外,还喜欢偷偷观察着村里的人,以及驴,兔,飞鸟,蚂蚁,蚊子,以及风中的野草和落叶,甚至村东头以及村西头的阳光……
2006年8月10日 已读
英国诗史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王佐良 译林出版社 1997
关于怎样写外国文学史,曾经几次有所议论,这里只扼要重述几点主要想法:要有中国观点;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要以叙述为主;要有一个总的骨架;要有可读性。
也许还可加上一点,即要有鲜明个性。就本书而言,作者让自己努力做到的是:第一,在选材和立论方面,书是一家之言,别人意见是参考的,但不是把它们综合一下就算了事;第二,要使读者多少体会到一点英国诗的特点,为此作者选用了大量译诗,在阐释时也尽力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诗歌爱好者的地位,说出切身感受。
古英语、中古英语都同近代英语相差很大,特别是古英语更大,但又是一脉流传下来的,只不过中间经过若干次不同民族语言的冲突、融合和演进,才出现每一时期的主导语言:三种西日耳曼语形成的古英语,日耳曼语和罗曼语相结合的中古英语以及吸收更广但又以英格兰东南部方言为基础而进行标准化的近代英语。在这过程里,英语从一个岛国的语言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流行最广的语言之一。
古英语与中古英语各有不同的诗风和诗律,近代英语诗兼取两者之长而又有所侧重,同时又吸取欧洲大陆以及晚近美国的诗歌精华,进行创新,使得英国能有一种特色鲜明、大诗人迭出的韵文文学,对世界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诗歌也好,语言也好,背后都有文化。从英诗而论,四大文化在此遇合:最初的日耳曼文化,中世纪的拉丁文化,近代的不列颠和跨大西洋文化,再加原在英格兰岛上后被逼得上山过海,只在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还有遗留的凯尔特文化在19世纪以后复兴,所以有四种文化给了英诗以滋养,在它们相互冲突和融化之中,起伏消长之间,英诗取得了新的活力,而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所受的基督教影响又是贯穿整个英语诗歌三个时期四种文化的一个精神因素,到了现代才有所减弱。
2006年7月29日 已读
典藏版法国印象绘画 毕沙罗 西斯莱 德加 豆瓣
作者: 毕沙罗,西斯莱,德加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 - 1
毕沙罗、西斯莱、德加都是享有盛誉的印象派画家,本书收录他们的作品计320余幅,其中 毕沙罗作品70余幅,西莱斯80余幅,德加160余幅。本书为国内出版此三位印象派画家最全 的画册之一。印制精美,并附有三位画家的介绍。
2006年7月24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