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三十年细说从头 豆瓣
Passing Flickers
8.7 (14 个评分) 作者: 李翰祥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
大导演李翰祥1948至1979两岸三地回忆录
一字未删,完整本内地首次出版!
皇牌导演 亲笔撰书 谈古说今 回味无穷
影坛八卦 缠绵悱恻 江湖侠义 生动写实
相声曲艺 民俗掌故 方言黑话 史据传说
精心炮制 扣人心弦 李氏出品 必属好书
凄凉处令人柔肠百结,轻松处让君笑口大开
...................
※编辑推荐※
纪念李翰祥诞辰九十周年暨逝世二十周年
大导演回忆录一字未删完整出版!
幽默讽刺,辛辣俏皮,包袱花样翻新
说人解事,辛酸叹惋,细究竟是荒诞
李氏巨献,八卦无边,风趣无限
------------------------------------------------------------------------------------------------
师从徐悲鸿,后转投电影界大展拳脚
开创黄梅调电影热潮,席卷港台
如痴如狂收购古籍善本、古玩珍品
首位获批在故宫实地取景、拍出海外华人追忆向往的古中国
------------------------------------------------------------------------------------------------
★ 从影心得杂感,影坛掌故见闻,老北京三教九流,无所不谈,无所不包
★ 口语鲜活,叙事生动,乱炖方言黑话洋文于一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追加收录李翰祥罕见文章、影评,增补大量首次公开的私藏照
★ 电影学者看见口述史,流亡者看见征途,影迷看见幕后,影评人看见秘史,八卦群众看段子
★ 平装版、限量典藏精装版同时推出
...................
※内容简介※
本书集结自李翰祥导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香港《东方日报》连载的同名专栏,内容涵盖其从影三十年的心得杂感,两岸三地影坛的掌故见闻,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五行八作等。全书幽默风趣,文辞生动,细节丰富,金句百出,甫一推出海外华文报纸便竞相转载,深得广大读者喜爱。此次恰逢李翰祥导演诞辰九十周年暨逝世二十周年,经过重新增补、整理,附上难得一见的家庭珍藏照,同时推出精装限量典藏版和平装版,以表纪念。
...................
※名人推荐※
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胡金铨、李翰祥的电影,电视上、书本里的知识都发挥了作用。这如同做梦一样,它们传达的东西很抽象,你未必理解每一样东西,但是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已经进入你的血液。
——李安 / 著名导演
若非李翰祥导演,我想我不太可能成为电影演员,更别说什么香港金像奖影帝与金马奖男主角了……导演为电影奉献一生,在香港、台湾、祖国大陆,培植出来的演员、技术、美术人才,甚至编导何止千百,这些人后来各有所成。
——梁家辉 / 著名演员
李翰祥是学画的,具有美工长才,从电影实务出身,演、编、导之外,也懂剪辑、音乐、镜头。
——李行 / 著名导演
李导演能编、能导、能演,美术、服装、布景、剪辑无所不能,所以能成为大导演,这是普遍获得公认的,我追随过,感受尤其深,除了感谢还是感谢,除了感谢还有敬佩。
——凌波 / 著名演员
李翰祥一生的作品汪洋恣肆,虽也有庞杂之嫌,但若以电影去闪烁千年中华文化之火花,无人能出其右。尤其是,这些作品竟多在背井离乡之地完成。
——皮埃尔·里斯安(Pierre Rissient) / 亚洲电影专家
(曾在1960年代将李翰祥作品《倩女幽魂》《杨贵妃》推荐至戛纳电影节)
李翰祥是台港影坛风云第一人。他的一生便是一篇电影风云史。
——焦雄屏 / 知名学者
李翰祥为带领电影潮流的风云人物,有才气、有魄力。
——琼瑶 / 著名作家
2017年2月15日 已读
修行8th,很有料,很有趣,算是重读一巡,两夜一天读毕,读完就一个想法,《影海生涯》删三四十万字做什么?哪有犯忌讳的东西呢?李翰祥谈四人帮如见虎,行文明显小节随意,大处不越雷池一步,只谈风月回想不提泡利提克,啧啧
回忆录 李翰祥
1966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徐友渔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8 - 10
本书是中国新文艺大系参考书系一,全书共收集了十九篇专稿,作者都是当代知名的学者、研究者、作家。他们在这些文章中再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定年代的真实情况。从真实性情上来说可称史料,而从文学性上来说可称绝妙文章。“联动”、“红成”、“串联”、“红鲁艺”、“革联”……我们将面对的是这一个个似乎远在千年以外的名词。
2017年2月10日 已读
休憩35th,短评被删了,豆娘不想找麻烦,我也不找麻烦
历史 回忆录
影海生涯(上、下) 豆瓣
10.0 (7 个评分) 作者: 李翰祥 农村读物出版社 1987 - 8
本书为李翰祥先生在香港《东方日报》连载了三年的《三十年细说从头》的浓缩版。原为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由农村读物出版社重新编辑出版,在大陆发行。
这部回忆录以李翰祥先生个人经历为主线,以编导演活动为中心,纵横交错,上下奔驰,生动展现了港台及国内影坛内外的广阔生活。从李翰祥先生1948年投考剧校写起,一直到1978年回大陆拍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两部历史片为止。三十年间,个人的荣辱得失、喜怒哀乐,影坛的盛事壮举、名流巨星、轶闻趣谈,都有详实的介绍和生动的描绘。
2016年9月17日 已读
休憩123rd,读老李的书简直是八卦的一场盛宴,全书且贫且真且有料,非常好读。只可惜此书是在报纸连载后的再度合集,李先生创作随意性差,很多时候想不起来什么事却还得填空,只好胡乱回忆一些文史充数,不及八卦有趣;更加卧槽的是,大陆此版删节近四十万字,不应当主要删在了文革头上,使正文时间出现断层,李翰祥自己也好像一下子成了名导演。此外,李翰祥初期打拼衣食无着饔飧不继的窘态太也可怜,彼时的香港骗子横行极难做事,挣到一份钱糊口实在不易,那个年代走来的人啊,值得尊敬。另外李翰祥居然和我一样都是锦州人,顿生老乡见老乡的喜悦之情
回忆录 电影
中年时代 豆瓣
作者: 萨孟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5
本书是萨孟武先生回忆录的第二部。从上海到南京到重庆到广州,细述抗战前后一段知识人的生活。时代的动荡与生活的艰难搀杂在文化与风俗的寻味之中,作者的观察和体悟透露了丰富的时代与社会信息。
2016年8月15日 已读
休憩102nd,萨先生两本回忆录应该说很完美的体现了回忆录文体所应有的形式,时代特色鲜活,史料意义充足,个人特征明显,而且难得的是,很好看。
回忆录 萨孟武
学生时代 豆瓣
作者: 萨孟武 2005 - 4
本书是萨先生回忆录的第一部,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记述了他青少年时期耳闻目睹的种种人物和事件。每一篇故事都不长,虽然作者自云,“平平凡凡的人写平平凡凡的事,供人茶余饭后开心而已”,但现代社会的变动已蕴其中,诸多现代菁英的青春影踪时常过现,是一本难得的知人阅世的好书。
2016年8月15日 已读
休憩101st,萨先生两本回忆录应该说很完美的体现了回忆录文体所应有的形式,时代特色鲜活,史料意义充足,个人特征明显,而且难得的是,很好看。
回忆录 萨孟武
黄河青山 豆瓣
7.6 (2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译者: 张逸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2
《黄河青山》是规模宏大的回忆录,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本书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历史”,检讨中国近代革命,统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黄仁宇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即使他对此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他的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也许正因为这样,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价”;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
2016年4月5日 已读
休憩32nd,回忆录这种东西很难从标题判断好坏,甚至很难从人物判断好坏,人生璀璨华丽如郭汝瑰,其回忆录语焉不详,重点全部跳过,文笔不错而不能使人满足。自身无甚建树回忆录却好看如费米夫人、杨步伟等也举不胜举,如别闹费曼先生这种名人回忆录佳作是读一本少一本的上乘之作。这本书意外的好看,因为黄仁宇很真诚,很真实的记录自己的人生轨迹,很真实的思考并记录思考的内容,思考的有深度,文笔也是一流,因此意外的好看。尤其是驻缅时期与万历十五年等书出版过程。而且黄因国民党背景而产生的复杂难明情绪很具有参考价值。我认为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而且值得细读,读了这本书除了不小收获,还对费正清与李约瑟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大师之风。
传记 历史 回忆录 黄仁宇
青灯 豆瓣
8.4 (81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 1
《青灯》是诗人北岛的散文集,收录了他新近完成的十一篇作品。第一部分是忆念,主角是熊秉明、蔡其矫、魏斐德、冯亦代等故人,青灯素帐,烛影惶惶;第二部分则是游历,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作者在漂泊中怀揣着家园。
《青灯》:“故国残月/沉入深潭中/重如那些石头你把词语垒进历史/让河道转弯//花开几度/ 催动朝代盛衰/乌鸦即鼓声/帝王们如蚕吐丝/为你织成长卷//美女如云/护送内心航程/靑灯掀开梦的一角/你顺手挽住火焰/化作漫天大雪//把酒临风/你和中国一起老去/长廊贯穿春秋/大门口的陌生人正砸响门环”这是北岛献给汉学家魏斐德(Fred Wakeman)的诗,为纪念其退休而作。
2016年1月20日 已读
休憩10th,极为一般的回忆录,打高分者我颇为恶意的揣测是受北岛名气所裹挟读前先入为主的将评价拔高。北岛这个人当然厉害,现代诗歌史绕不过去的名字,不疯不傻不砍杀老婆,作品综合而言中上,春夏之交站在国家对面,各种风评良好,各种显得品位杰出。可惜,这本回忆录还是极为一般的水准,虽然涉及名字比较大牌,如冯亦代如魏斐德,可是北岛君虚应故事敷衍塞责的记叙笔触,无法激起当初读他怀念妹妹文章时产生感动的万一。很明显,北岛君也深知自身卖点,时刻不忘提一笔春夏之交,点到为止,令人呵呵,对此君已严重审美疲劳,大陆的活人写的非虚构作品,大致上99%都是不必读的,北岛君并非那1%
北岛 回忆录
原子在我家中 豆瓣
作者: [美]费米夫人 译者: 何芬奇 科学出版社 1979 - 2
2016年1月12日 已读
休憩4th,强化了一个观点,伟人的夫人所写就的回忆录绝大多数情况下比名人自己写的漂亮很多,因为伟人自身难免有三句话不离本行的职业病,或是对日常生活太过忽视,不善采掘生活值得记忆或有趣味的地方,也因为他们的老婆往往与我辈读者水平相当,加以女性尤强的感性,会好看的不得了,比如此书又比如杂记赵家。费米一生的情感与事业,习惯与感受,罗马学派到冶研小组,都清晰明了,毫不枯燥的展示在了这本书中。此书的另一个大亮点是费米夫人真诚坦白而有格调的笔触,这一点在全书前三章婚前部分尤为明显,她清楚的记得和费米早年的任何一次交往的细节,还对费米和她坦白的择偶标准耿耿于怀,最后到了婚前,突然就跳过了如何求婚如何答应的部分,写书时的老妇人,突然又回到绯红面颊的羞涩少女时代,读之可亲,强推此书
回忆录
平生风义兼师友 豆瓣
作者: 杨奎松 / 陈平原 新星出版社 2013 - 11
本书所有文章,均选自《南方都市报》知名专栏“大家”中的文章,主题为怀人,所怀念之人,有知名学者,有青年新秀,也有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易中天先生在父亲逝世一周年时特撰文纪念,陈平原先生怀念恩师吴宏聪教授,林岗先生怀念好友张宪教授,周振鹤先生怀念恩师谭其骧,感人之情弥漫于字里行间。尤值一提的是陈四益先生怀念多年合作伙伴丁聪,并带出一桩历史公案的澄清。透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文人对人间情感的重视、珍惜。
2015年12月2日 已读
休憩122nd,编者在序言中欲重振怀人作品的用意表达很明显,也承认如今形式过于单一,仅有散文一路。价值在于文采风流的挽联挽诗文化如今已基本断绝,而悼亡散文一旦真情实感不到位,了解亡者不到家,便会成为嚼之无味的充数之作,全书能看的仅有两篇,黄苗子一篇,维舟悼张晖一篇。即便是易中天悼他爹的都是应付的!范福潮是怎么怀念他爹的,那才叫情感与实质并存!维舟悼张晖长文在豆瓣已经读过,此次再读,依然觉得真是不可多得的深情之文,多年相交深情厚谊自不必说,对今日矢志于学的学界中人生存近况之以点带面更是有超越悼文本身的深层含义,情感到位,动人自不必说,能够引发思考更是极佳,此事自不必刻意而为,写实与真情俱到位之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从书架抽出购入未读的无声无光集,放入公文包,以此表达我对亡者张晖的一丝敬意。
回忆录 文化
父子大学 豆瓣
作者: 范福潮 2013 - 9
过去的人怎样读书?过去的人读什么书?过去的读书人怎样思考?作者在《父子大学》中给予一一还原。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私塾式教学的国学科目,也可以现场聆听私塾中的先生和学子的对话,甚至可以置身其中,接受私塾教育。这便是读书人的原生态。
2015年11月13日 已读
休憩112nd,书海泛舟记必然是我最爱书籍前五,这本比之大有不如,直到读到最后一篇伤逝,父亲突然真情流露的问了句“我死了,你哭不哭?”猝不及防潸然泪下,打湿了书页,这样的一个父亲,再也不会有了
回忆录 散文 范福潮 读书 随笔
在历史巨人身边 豆瓣
作者: 师哲 口述 / 李海文 著 九州出版社 2015 - 2
师哲亲历了中苏关系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诸多重大事件,如:国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失败、反对托洛斯基、江浙同乡会、苏联肃反、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抗战、皖南事变、苏联卫国战争、整风运动、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土地改革、战略决战、建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毛泽东选集》出版、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一百五十六项、日内瓦会议、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他曾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五次访苏。这本回忆录重点刻画了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引人入胜,并系统地介绍了师哲本人所经历的中苏往来关系的发展变化,其内容都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所以生动、具体、可信;加之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帮助查阅了大量 档案资料,使其内容更加翔实、准确、可靠。
2015年9月15日 已读
休憩87th,此书和峰与谷记叙人不同,风格区别不大,有不少地方的重叠,本书更为详尽一点。总体说来师哲一以贯之的毛主席伟光正,各种无视情节的强行拔高议论。每个出现的历史人物,根据他的叙述口吻就可以断定其结局究竟如何,师哲虽然已是惊弓之鸟却仍然春秋笔法的留下几处尾巴,可以嚼出不少东西,那一代活下来的人都是历尽沧桑经验空前丰富,啥都懂,就是不说,MLGBD
历史 回忆录 政治 毛泽东
峰与谷 豆瓣
作者: 师哲 1992 - 7
2015年9月15日 已读
休憩86th,我小弟说,这本书主要写了几句话,如康生是SB,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英明伟大永流传等,尊是刻薄又贴切。我的小弟何弃疗已经成长为一个有了不起潜质的蠢才了啊!师哲自己肯定屁股不干净,师哲对毛是那种敬畏害怕到极点的心态。本书的记叙与议论必须分开看,二者之间完全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师哲的态度简直就是我党的典型口径,总的来说吧,此书没什么猛料,作者心态的标本意义凌驾于文本价值之上,funny。另外,天杀的何弃疗疯狂推荐此书,我在孔网购买此书时发现几个好书店,为了买这两本不同版本的师哲回忆录陪进去几百块钱,杀千刀的何弃疗
历史 回忆录 政治
我的前半生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爱新觉罗·溥仪 群众出版社 1964 - 3
本书为溥仪自传。本版俗称“定本”,作者从自己的家庭背景写起,回顾了他在入宫做了皇帝、遭遇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国成立、北洋军阀混战、出宫、客寓天津、做满洲国皇帝、逃亡,直至解放后接受改造,成为普通公民的全部历史。他的写作即是个人的历史书写,也由于他的 特殊的历史地位,全方位地再现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历史变迁。 1964年3月出版以来,广受欢迎,已译为英语、日语、德语等文字版本出版。文革前后,曾多次再版。
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多个版本,计有:《我的前半生》油印本(上中下,1958);《我的前半生》(未定稿)(上中下,大字号、16开本,1959);1960年1月《我的前半生》由群众出版社正式出版,灰色封面,32开本,分上下册,共印7000套,规定“内部发行”,限当时的17级以上干部阅读。这就是俗称的“灰皮本”,这个版本是作者在之前基础上,修改、剪贴完成的;1962年3月,溥仪亲笔修改的“溥仪修正本”《我的前半生(清样)》出版,(上中下,16开大字本),分送各方面征求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李文达与溥仪三易其稿,九改九校(其中有被溥仪保存下来的1963年9月2日的修改本)后,于1964年3月先后于北京和香港公开出版发行,俗称“定本”。经历了“文革”,群众出版社并没有废弃李文达的那部未经删削的“全本”。 2007年《我的前半生》(全本)出版,该版除恢复因历史条件删去的内容外,也恢复了许多文学描写,当时有的历史学家强调真实,把这些芟夷殆尽。因此“全本”不仅内容远较“定本”丰富,读起来也更有兴味一些。2011年1月重新再版了《我的前半生(灰皮本)》;2013年1月出版了《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收录了溥仪在清样上批校的亲笔墨迹;2013年1月同时出版了《我的前半生(图录)》,作为其他几个版本的辅助性读物。
2015年8月22日 已读
休憩80th,本书作者身份很特殊,写作的历史背景和外界条件也很特殊,让作者在描述个人情感方面不能自由,只能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而溥仪本人文字功底和叙事能力着实不凡,史事与八卦与感受与评价穿插错落有致,极为照顾读者阅读体验。此书已被无数人引用,此处不赘述,后三分之一不乏真实感受,也不缺那若隐若现的暗涌,人有适合与不适合的领域,正确的社会,应该让每个人在最擅长最合适的地方发光,溥仪在文史领域,尤其是近代史与文物领域,可以大发特发其光彩,自理能力差如陈景润,不问其余一味劳动改造,并在他不擅长的领域反复敲打羞辱他,这就是煞费苦心的政治工作啊。又及,如果爱新觉罗在雍正帝后禅让给我佟佳氏,虽然并没有什么卵用,结局不会变,但是那样该多好啊~
中国历史 传记 回忆录 政治
李敖快意恩仇录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李敖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4 - 8
《李敖快意恩仇录》是李敖在1997年出版,坦白回忆他个人的成长,一时之间唤起整个社会对的美好回忆,成为横妇书市的风云之作。李敖不是宽容社会下的产物,亦不是宽容社会的见证。一个社会出现一们李敖,哪里容易的事,又哪里是平白得来的呢?因此《李敖回忆录》里的三十万字,实在是欲说还休,或语未详,或按下不表,或舍之则藏,未尽之处,势必再叙,若《李敖回忆寻》正集为画龙之作,则《李敖快意恩仇录》即是点晴之书。
2015年4月17日 已读
休憩29th,李敖这种刻薄刁钻记仇而又真性情的人太难处了,此为其一,李敖一辈子不容易,无愧斗士之声名,此为其二,李敖你的床上生涯与逸事我不想知道那么多,此为其三。当然了,回忆录就是作者想写什么我们就得看什么,还是本不错的书的。
回忆录 李敖
忏悔录(第一部) 豆瓣
作者: 卢梭 译者: 黎星 商务印书馆 1986 - 8
卢梭的这部自传是这个世界上一切自传作品中最有价值的一部,整个自传是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是一个激进的平民思想家与反动统治激烈冲突的结果,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不仅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他在书中的确以真诚坦率的态度讲述了他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思想感情、性格人品的各个方面,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是一部最活生生的个性解放的宣言书,坦率和真诚达到了令人想象不到的程度,这使它成了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2014年9月4日 已读
休憩83rd,卢梭是个M,卢梭是双性恋,卢梭的流水账,over
传记 卢梭 回忆录
红色记忆 豆瓣
作者: 沈容 2005 - 1
老一辈女新闻工作者沈容,出身官宦世家,在战乱年代接受进步思想的洗礼,15岁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党的地下活动。国共谈判期间,从重庆《新华日报》调北平军调部任翻译,随后成为晋冀鲁豫刘邓大军第一个前线女记者,并亲身感受了在中央决策中枢西柏坡的峥嵘岁月。建国后,她转到电影和文艺岗位工作。十年浩劫里饱尝骨肉分离的苦楚,返回工作岗位后在钓鱼台重拾为人民工作的畅快欢慰。
本书由回忆性散文集成,记录了她从走出家庭投身革命到改革开放后离休的经历片断,又以红岩村、西柏坡、钓鱼台三地的生活和斗争为主,分别表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反右、“文革”等时期的风云变幻和我党我军高层人物的活动轨迹。书中所述作者与周恩来、邓小平、刘伯承、叶剑英、李克农等领导人和诸多文化界名士的交往和趣闻,成为最富人情味的篇章。
本书故事性强,文风平实略带幽默,讲述众多重大事件,却鲜有历史的沉重感。作者以敏锐的洞察、感性的思辨,细腻的笔触、动人的细节,特别的女性视角,娓娓道出家国世事, 读来亲切感人。
2014年7月4日 已读
休憩58th,一本质量普通的回忆录,热闹的月坛北街一篇最好,其余没有猛料,也乏新鲜事
回忆录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 豆瓣
作者: 黄飞立 口述 / 文靖 执笔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我是十岁以后才开始正式学音乐的。那天,我的远房舅舅到上海来,父亲陪他去办货,于是我提出一个要求,希望他给我买一支长笛。可是等父亲回来,发现他买的是一把小提琴一也许是小提琴的价钱更便宜吧,不知道,呵呵,那就学呗。
我家五个兄弟姐妹都会乐器,大姐学钢 琴,二姐学小提琴,妹妹在上海音专学钢琴,弟弟后来是学大提琴和声乐。那时候,许多亲戚朋友都主张我考上海音专,但我不愿意,因为我的志向是要做医生的,像Livingstone那样,治病救人。
那时候,我报考了燕京大学生物系,那是协和医学院的预科,并且已经考取了。但是不久,卢沟桥事件爆发,母亲不让我去,只好留在沪江生物系念医预科。没想到仗一直打下去,直到我1941年毕业,上海依然沦陷。
二十六岁那年,忽然意识到:我这辈子大概是做不成医生了。
——黄飞立
2013年5月27日 已读
休憩151st,此书为小弟强推并赠送于我做厕上书之用,可惜我彼时乐于读网络小说或者篮球杂志,一气读完,我想可能是我笑点已经略高,把小弟逗的乐不可支的部分在我并无大触动,除了音乐学院诸公被集中,要求以各专业唱法引吭高歌【我是牛鬼蛇神】一段黑色幽默让我笑丢牙齿。不错的回忆录,不错的口述历史,史料价值大于文学价值,文学价值又大于趣味性,可以一读
回忆录 艺术
我家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遇罗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 5
1967年发表《出身论》,反对血统论的年轻作者遇罗克在1970年被枪毙了。除遇罗克以外,遇家其他人物,如遇崇基、遇罗文、遇罗勉等的人生际遇也是坎坷诡谲,惊心动魄的。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遇罗文的家史。书中有珍贵的图片。
2013年5月13日 已读
休憩144th,开端安详和谐,甚至有田园诗的美感,随后而来的悲情与恐怖,字里行间拧不去的凄苦,读来如阴风在背,心痛如绞,并没有过多的渲染遇罗克思想的杰出与深邃,而只是一个弟弟描写自己亲爱尊敬的哥哥,一个好哥哥,死掉了。与夹边沟记事走截然不同的道路,虽然都是白描。一个家庭就是这样毁坏的,一个好人就是这样死去的,邦国枯槁,岁月蹉跎,句句老实,而字字带血。我翻开我们的历史,句句都写着吃人,那样的人,每死一个,有些精神就少一点。该死的没有死,不该死的,却死了......
历史 回忆录 纪实
人·岁月·生活(全三册) 豆瓣
作者: [苏联] 伊利亚·爱伦堡 译者: 冯江南 / 秦顺新 海南出版社 1999 - 10
1960年,苏联《新世界》杂志开始连载爱伦堡的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不久,这部作品便在苏联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论,成为苏联“解冻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七八十年代,其节译本在我国国内被列为高层阅读的内参资料,流入民间后被圈内人士私下传阅,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
2013年5月13日 已读
休憩74th,140万字,出差四天搞定,出差就是这样无聊,朕就是这样汉子。此书一半内容是个人生活与思考之记录,而另一半是回忆在生活中曾出现的各个文化人物,简述其一生道路并加以评论。史料价值,文学价值,思想价值与八卦价值都极佳,成为经典绝非无因,但坦言之此书对我之触动,对我之帮助非常小,反而是八卦价值在我最为看重。因为首先爱伦堡一贯自命为诗人,文艺范鲜明,而此书中所提及的大部分人物都是诗人,如高尔基,托尔斯泰等我真心感兴趣想了解的篇幅就极短,虽然质量上佳,但是淹没在文字的海洋里令人厌倦。此书最大的价值是写出了无数个人的无数种生活,许多词句,在第一眼入目后,扣动心弦,令人不能宁静,强推所有人一读
回忆录 文化
我为什么要写作 豆瓣 Goodreads
Why I Write
8.9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董乐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6
乔治·奥威尔不但是最著名的反极权小说的作者,还是著名的英语文体家、第一流的散文家以及头脑清醒、目光犀利的文学评论家。《我为什么要写作》选入作者《如此欢乐童年》等著名忆旧、纪实作品以及《我为什么要写作》、《政治与英语》等著名论文。
2013年2月9日 已读
修行29th.这本没有英国式谋杀的衰落那种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阅读体验,更多的是…有趣的感觉。长长的序言和前三分之二的回忆内容让人对奥威尔认识更深刻,而在我脑海中深沉智慧的奥威尔十分冷静,有条不紊的细致讲述自己尿床的故事…那种感觉,非常非常奇妙…后半本的杂文抨击的问题正在七十年后的中国发生,例如腰封的夸大其词,书评的虚伪谄媚,垃圾文学充斥市场,而在一篇关于摆脱语言套话的文前有篇诚恳的呼吁中国人同样净化汉语的译者案,吃了一惊后才想起译者是董乐山先生!另外,艺术与宣传的界限,文学与极权主义两文除却自身是极高质量的文章外,更可作为1984的详细注解存在,奥威尔渊博深邃,而核心思想其实是很简洁集中的一个体系,这也算是一种“书越读越薄”吧
乔治·奥威尔 回忆录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