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生活可以如此美好 豆瓣
作者: 林文月 龙门书局 2011 - 9
《生活可以如此美好》主要内容简介:我喜欢很努力地过一辈子,很充实地经历各种阶段,然后很尊严地老去。台湾最富盛名散文家,林文月二十年散文自选集。
2015年4月30日 已读
休憩35th,一度以为译者必善文,即使缺乏技巧与深度,语言节奏感,用词准确能力都会是不一般的水准,林文月告诉我我错了,也对。源氏物语、枕草子等日本古典文学,能在白话文写作上帮到的忙太少了,让她去吧,我应该宽容些,只是看到有人说她是台湾最负盛名散文家我实在别扭,不过一个推崇蒋勋的文坛,怎样都不算奇怪的,起码还有张大春唐诺在撑场面呢
散文 林文月
画火御寒 豆瓣
作者: 流沙河 新星出版社 2012 - 4
本书收录流沙河先生的随笔精华。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流沙河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对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从他的随笔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和自强不息的流沙河。
2015年4月29日 已读
休憩34th,大多篇目有味,行文点到为止,该说的都在不动声色中传递过去,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不过有关文革中家养猫那篇,虽然也是浅浅的点到为止,却让我有读韩美林与他的狗的故事时的怆然感觉。不得不佩服先生的分寸感,那句“作者王禹偁,死在九百九十九年前,仿佛还在。”一句话,教会我很多东西,很多。
散文 流沙河 随笔
尽头 豆瓣
8.9 (28 个评分) 作者: 唐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极限的思索,让人晓得自己其实可以更好。
尽头,常在远方,有时候却是现实。
探究尽头,为的是眺望远方与抵达远方的喜悦,是试图超越此时此地此身的努力。
以尽头为坐标,反观现实,则可发现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遗忘了什么,错失了什么。
作家唐诺,将萦绕多年的念头付诸笔端,以独有的诗性而思辨的语言,铸成四十五万字的鸿篇巨制。关于远方,关于写作,更关乎我们身处的现实。
极限的思索让我们箭一样射向远方,但注视它实际上的力竭停止之处,转而追究它“本来可以发生却为什么没发生”、“已堪堪发生却退回去复归不会发生”,则让我们老老实实落回此时此地来,这比较迫切,也有更多不舒服的真相,尤其是人自身的真相。
事物在此一实然世界的确实停止之处,我称之为尽头。在这里,一次一次的,最终,总的来说,揭示的是人的种种真实处境。——唐诺
2014年3月10日 已读
修行21st,初读一半,只觉唐诺在不可罢休的自虐,在一些深远问题上纠缠不清钻牛角尖,于是重读,三天中一气呵成。读完感到对他深深的怜悯,唐诺是个无可救药的悲观者,他思考尽头与极限的必然存在,然后悲怆的自问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能做什么,这是本更加具体化也更加喋喋不休的解体概要。唐诺的企图心明显重于世间的名字,以至于桎梏自身不可自拔,他什么都想写什么都想说,导致文章很长,而他本质核心的东西又太简单,所以昆德拉,长恨歌,福楼拜与普鲁斯特被无数次的在不同地方提起,重复到让我生厌,而最后七篇无以为继,或多或少乃至彻底的放弃了对尽头与极限的描述,让这本书变成了纯粹的集。唐诺大抵如他悲观的主要原因般,自觉时日无多,那种紧迫感取代了淡然超然的心境,用这本书标志了自己巅峰后的下坡。我心疼他,谢海盟嫁我
唐诺 散文 随笔
千年一叹 豆瓣
7.3 (33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作家出版社 2002 - 10
余秋雨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香港凤凰卫视组织的大型跨国采访报道活动——“千禧之旅”,过程中所写的日记及散文在国内外多家报纸同步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千年一叹》即为这些文章的结集,记录了作者随“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2014年2月5日 已读
休憩19th,老毛和余秋雨都是你去黑他永远不愁没黑点的人,但是你不能否认老毛是个天才,余秋雨脑袋确实好使。这本书就是代表,写作难度之低与效果之好完全不成比例,再加上彼时中国文坛之惨兮兮,无怪余秋雨大红大紫,其实即使今天读此书依然是很舒服的阅读体验,余秋雨的书还是可以放心的读的,他招黑,只是因为被捧得太高之后的矫枉过正,一直把他和村上春树划在同一个档次上,嘿嘿嘿
余秋雨 散文
野草 豆瓣
9.5 (236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3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本书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题辞》在本书最初的几次印刷都曾印入;后来被国民党政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鲁迅在1935年11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传经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题字署“鲁迅先生”,后按鲁迅意思改为“鲁迅著”,鲁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谦信中曾提及此事。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清党的稍后。
关于本书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为本书的英译本写过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说明,收在《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鲁迅谈到《野草》时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在《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中说:“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什么是‘入于心’的。”
2013年11月21日 已读
修行134th,彼时大先生白话文已臻绝顶。这本书是我爹私人藏书中唯一一本鲁迅,我六七岁的时候读过一次,不过必然是有读没有懂,今天读时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感动,昨晚读到手心出汗心绪波动,另外这绝对不是肾虚的表现,我的损友们。最喜欢的是大先生借以自况的复仇者I,于是只剩下广漠的旷野,而他们俩在其间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干枯地立着;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无血的大戮,而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其次是立论,寥寥几笔白描,爽快淋漓,还有相当几篇感觉没有理解或者没有理解到位,大先生的书,也不是只读一次就可以的
散文 鲁迅
朝花夕拾 豆瓣
9.2 (385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2 - 4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2013年11月12日 已读
修行132nd,这本书其实应当是单纯的回忆文章,间或出现的讽刺或者影射也应该只是大先生偶然一笔,没有打算深化下去写,后世神经过敏难免有些解读过度,而我在这本书里只读到一个普普通通的,爱玩爱闹爱看画,有着小孩子标签一般的爱憎分明而易于转变的童年大先生,至于对中医和二十四孝的批驳也只是有一说一,并没什么扩大打击范围的想法,还是那句话,这是本非常单纯老实的回忆散文集
散文 鲁迅
一个人的村庄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刘亮程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一个人的村庄》(散文集)
《一个人的村庄》为刘亮程散文创作的巅峰杰作,自1998年出版以来,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得到众多知名作家、评论家的赞誉,曾荣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书中多篇文章被选入全国各地语文教材,铭刻了一代人的乡土记忆,已成为乡村散文作品中无法超越的经典。
刘亮程亲自修订后,为精装珍藏版《一个人的村庄》写道——
在我二三十岁最寂寞的时光里,我糊里糊涂写出了一部好书。那时我能听懂风声,可以对花微笑。我信仰万物有灵。作家就是那种能跟石头说话的人。我让自己单独地处在一个村庄的地老天荒中,静悄悄听万物的灵说话。后来我说话时,感觉万物在听。
2013年11月9日 已读
休憩255th,对性的渴望与迷恋,死亡与毁灭的如影随形和不绝的恐惧,乡土生活的浓郁气息混合成了这本奇怪的散文,一种诡异的感觉挥之不去,人总是很少或者离奇的不在,存在的人往往酝酿着恶意,刘亮程不爱这块乡土,他只是单纯的会写吧
刘亮程 散文
山居笔记 豆瓣
7.8 (66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文汇出版社 2002 - 1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全身心地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写作又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总体计划上,这本《山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书中,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作者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
2013年9月25日 已读
休憩231st,初中时读到遥远的绝响,非常喜欢,重读多次,随着年岁长,读书多,开始意识到,这种扎根史籍的扩写式散文写作难度低,效果好,写作它们不需要太多的知识与能力。但是余秋雨这本书还是做了些非常好的事,太多人不读书了,更不要说历史,这本书可以教会人们很多,告诉他们很多很多的好人,好故事,好思想。如果要黑余秋雨,黑的点就是那所谓的大师名头,一个路人水准的作家胆敢自称大师,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啊,当然,抛去作者不提,这本书很好读,很建议读
余秋雨 散文
英华沉浮录 5 豆瓣
作者: 董桥 海豚出版社 2012 - 7
《英华沉浮录5》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2013年7月18日 已读
休憩200th,了无新意,已读五本中最差
散文 董桥 随笔
英华沉浮录 3 豆瓣
作者: 董桥 海豚出版社 2012 - 6
《英华沉浮录3》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以语文为基石的文化小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这些文字既有旧时月色的影子,也有现代人事的足迹,走笔之际,往往妄想自己一下子脱胎换骨,变得才隽而识高,采博而鉴细,小题文章也能透入神窍。
2013年7月16日 已读
休憩198th,这部选本让我乐呵的打算对董桥好点,他的水准固然不算顶尖,还是颇有可取之处的,开头一部分是古董家具之类,中间是不带火药味的笔战文,质量都不错,只是看董桥的人怎么一个个的写书评都那么矫情呢,都那么酸呢,谁关心你看的时候喝不喝清茶炒不炒菜啊,八嘎
散文 董桥 随笔
英华沉浮录 2 豆瓣
作者: 董桥 海豚出版社 2012 - 6
《英华沉浮录2》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2013年7月15日 已读
休憩197th,董桥这套书选的实在不错,这本中除了花瓣都睡着了一篇以外,没半点董桥惯用的华丽堆砌手法,读来很补,只是董桥自述黄鲁芹先生称呼他,小董啊,小董啊,我站在地铁里就想尿,太惊悚了,然后他意犹未尽的列举了姓董的名人们,然后欣欣然以小董自居,我流下了面条泪
散文 董桥 随笔
罗西与苹果酒 豆瓣
作者: [英] 洛瑞·李(Laurie Lee) 译者: 朱岚岚 / 周易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 11
在《罗西与苹果酒》中,洛瑞•李以他在故乡山坡上的号叫开启记忆之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返那个死亡阴险缭绕的灰白村落,进入童年时期的各式幻想与梦魇之中。透过他诗样的笔法,那段已然远去的岁月,那个不复存在的时代与生活方式,在我们眼前栩栩重现,宛如一部朴实而美丽的怀旧电影……
2013年6月25日 已读
休憩187th,这本书描写的事情并非全无恶意,描写的人物更是痛苦多过幸福,但在童年的眼中,这世界是个美丽的童话,风吹草长,裙摆摇曳。在夏夜闷热中读完这本书,如同在春日清晨的微风里听到一声唿哨,或者看到西湖的水在你脚下慢悠悠的摇。他告诉你,不急着去这里,也不急着去那里,顿足下来,由衷的舒口气吧
散文
钓客清话 豆瓣
作者: [英] 艾萨克·沃尔顿 译者: 缪哲 花城出版社 2001 - 9
2013年3月14日 已读
修行47th,这本闲适而优雅的书被查尔斯兰姆等一众大家倍加推崇,读后咂咂嘴,感觉也就是中平水准,整本书都好像是西游中渔樵问答一段的扩写,虽然恬淡优美但也简单而技术,一个好钓鱼的人可以看看三百年前老同行们是怎么做的,读完此书更加深刻了一个信念,所谓优雅,只是自行强加而心甘情愿的麻烦而已
散文 缪哲 自然 艾萨克·沃尔顿
汪曾祺散文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 - 11
花园
短篇小说的本质——在解鞋带和刷牙的时候之四
国子监
读民歌札记
笔下处处有人——谈《四进士》
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关于葡萄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
谈谈风俗画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午门忆旧
读廉价书
《晚翠文谈》自序
沈括的幽默
张大千和毕加索
宋朝人的吃喝
金岳霖先生
杨慎在保山
观音寺
林肯的鼻子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字的灾难
沈从文转业之谜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西南联在中文系
我的“解放”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
四方食事
马·谭·张·裘·赵——漫谈他们的演唱艺术
“小山重叠金明灭”
闹市闲民
《水浒》人物的绰号
读《萧萧》
贾似道之死
美国女生——阿美利加明信片
我的祖父祖母
随遇而安
徐文长的婚事
我的家
关于《沙家浜》
……
2013年2月23日 已读
修行35th,太开眼了,我真的有自己没有资格评论他的感觉,极具表现力的文笔,写食物则色香味俱全,写人则活龙活虎,讲些非常能抓人兴致,引人入胜的故事,最后寥寥数字点睛,此老造诣已经远在乃师之上,成了精了
散文 汪曾祺
树犹如此 豆瓣 Goodreads
8.3 (104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树犹如此》是白先勇的散文自选集,主要收录他回忆个人经历、亲友交往的文章。其中纪念亡友的《树犹如此》将至深痛楚沉淀六年,被称为“以血泪、以人间最纯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另收两篇写友人的新作:画家奚淞修佛之旅《寻找那一棵菩提树》,救助上万艾滋孤儿的杜聪《修菩萨行》。可见白先勇近年心中所系。
书中作品多成于白先勇“五十知天命”之后,董桥曾“惊讶他已然像自在、放下的老僧,任由一朵落花在他的掌心默默散发瞬息灿烂”。写至友王国祥、三姊先明,平实中蕴藏波澜壮阔,人间悲悯。桂林、上海、南京、台北,文化乡愁叠加,难觅归处。在倾注心血和青春的同人杂志《现代文学》,白先勇以文会友,情笃一生。他也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困境,艾滋病患的挣扎和勇气。生命繁华之欢喜,伤逝消亡之不舍,白先勇的天真执着和无可奈何,在散文中化为真实的有情世界。
2012年10月24日 已读
这本基本都是花城红皮白集第六只手指一卷外加一篇树犹如此,擎天笔力的写手抛开一切技巧单用白描,积威所慑下突然有感动的感觉,树犹如此一篇是初读,只觉情真意切,顺带第二次读的第六只手指也颇有几分味道,我们都在老去,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散文 白先勇
过得去 豆瓣
7.2 (16 个评分) 作者: 杨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4
本书是作者近年的散文结集,以回忆为整本书的基调与主题。《虎坊路甲十五号》《农展馆南里十号》,以特定空间为对象,追忆往昔岁月。前者写的是作协干部宿舍,后者写的是文联大楼,记录下作者在成长及工作岁月中难以忘怀的若干人物与几段往事。作者从事出版十余年,打过交道的作家不可计数,《我和我的作者们》记录下其中印象深刻的几段过往。《消夜的繁华旧梦》《老城门边的私家地理》,分别以北京的消夜场所及老城门为记述对象,私人记忆与社会变迁相结合,折射出近一二十年北京城的气氛流转。
白头发的路翎在甲十五号很特别,独来独往,与所有人从不打招呼。住在楼里的,远近都算同事,见了面,至少会点头示意。当然也有迎面假装不见的,那是因为文人相轻,抑或左中右观点不同,道不同不相与谋。但是,假装不见也是一种打招呼,各自相遇那一霎那,心电图上都会起些涟漪。路翎则不然,是真的不理人,紧埋着头,想来即使与人擦肩而过,内心也是死寂一片。别人倒也不在意,一是因为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二是因为,他十几年如一日,散乱的白发稀疏柔弱,衣衫陈旧且有些破烂,走路略有点跛,动作也不协调,偶尔抬头时,可见目光呆滞。大家从这呆滞,很容易联想起他受过的苦,明白他精神上所受刺激尚未彻底恢复。
但是,大家都想错了,他心里什么都明白。
——杨葵
2012年7月6日 已读
嗯,读了之后知道了编辑的另一个好处,可以在文化圈厮混,拓大朋友圈,我想和老六张立宪喝酒已经两三年了,羡慕猹姐,另外,这本和百家姓没什么本质区别,嗯
散文 随笔
百家姓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杨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作者说,活了四十多年,与多少人相遇。有的仅一面之缘,即成永久陌路;有的定期交集,却从未用心留意;有的以为相知甚深,细想却不尽然。某日一念及此,开始素描其中一二,不想一发不可收拾。
全书收录五十篇短文,速写貌似陌生的熟人,以及貌似熟悉的陌生人。只勾勒大模样,重神似,不强求齐备。其中或另有含义——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曾有这样一些人来过。
2012年7月6日 已读
嗯,读了之后知道了编辑的另一个好处,可以在文化圈厮混,拓大朋友圈,我想和老六张立宪喝酒已经两三年了,羡慕猹姐
散文
有味 豆瓣
6.8 (32 个评分) 作者: 汪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有味》是汪涵就十种中国传统的小手工艺制作折扇、古琴、靖港香干、油布伞、糍粑、木盆、称、箭等所写的散文随笔,抒发了个人对这些传统工艺的迷恋和内心丰富的情怀,并身体力行,制作这些蕴含深厚文化的小物件,在之中书写了不少生活中的小故事、穿插了对生活事业人生等的感悟。
2012年6月3日 已读
这本书其实印证了我的一个想法,就是看上去很幽默,很闹很吵的家伙其实都有颗细腻的心,正因为看多了不如意和不开心,才会用幽默和笑容来应对大多数场合,星爷,汪涵均如是,这本书文字不多,配图不少,不算我喜欢的那类书,但是文笔隽永而不矫情,清新而不甜腻,而且我读到了共同的情感,对昔日的留恋和对逝去美好事物的不舍,糍粑、弓箭、古琴、木盆、秤杆、墨条、香干,还有那句我很喜欢的话,我相信人生真正的好东西,好味道,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有时候披上了世俗的外衣,躲在一些不世俗的地方
散文
忘言书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3
书名忘言,指的是生活中普通平凡的事物、随生随灭的想法、“欲辩已忘言”的感慨。全书从作者的宿舍后院讲起,一直到院子里的花木菜竹,猫雨苔蝉,及至艺术感想、旧人往事,配以作者所画的简单、灵动的插图,清新隽永,回味无穷。
2012年4月2日 已读
由于孤独六讲的低劣水准和迎合大众,我对蒋勋一直看法不高,为了避免观点片面,找来这本书读,水准尚可,最开始两篇甚至让我有惊艳之感,尤其是空心菜一篇,当真文笔内涵俱佳,只是越往后看,心越凉,雷同的套路和选材,以及大量使用的感叹号和隐约的励志语句,让我觉得蒋勋只是有意的熬着一钵钵心灵鸡汤时无意的做出了一煲美味,鸡肋样的书籍,不满十万字敢卖35.也是另外一个槽点
散文 蒋勋
温莎墓园日记 豆瓣
8.6 (46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6
《温莎墓园日记》是木心的小说选集。
经过年近八十的作者手订,小说集删去了原来繁体字版《出猎》一小节,把“我”隐得更深,实际上是更耐人琢磨了。《美国喜剧》《一车十八人》《夏明珠》《两个小人在打架》《SOS》《完美的女友》《七日之粮》《芳芳NO.4》《魔轮》等,每一篇都在尝试新的视角,“从彼岸回来的人”,原来是这么了解人世的酸楚,生活没有“退息”,他对此岸洞若观火。
1982年,已过知天命之龄的木心离开中国,旅居美国纽约。到了国外后,他决意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作上,自1984年至今,木心已出版了繁体字版多本散文、诗集和小说,颇负时誉。木心自己提了一个说法,他是"文学不明飞行物"。木心也是文体家,作品不重复自己,用字非常讲究,标点也讲究。
2011年12月10日 已读
当今文坛兵器库是张大春,手段诸多个个鲜明有效,这本书看来,木心先生丝毫不差,可惜比较其他几本,深度有所不及,算是木心第二档的作品,然而与其他作家相比,已经是不得了的高度,对一等的人,就要有一等的标准,如是而已
散文 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