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最后的耍猴人 豆瓣 Goodreads
8.6 (44 个评分) 作者: 马宏杰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3
★柴静、杨锦麟 作序推荐
★CCTV、凤凰卫视 专题报道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12年跟拍记录
【真实的影像,自有万钧之力】
【一部史诗级长篇人文摄影纪实力作】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记录一个消失中的民间中国】
猴子和人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结一辈子的伴,行走江湖, 赚钱养家
猴子和人养育各自的儿女,他们一起生活,一起老去,一起消逝于这个时代
-----------------------------------------------------------------------------------------------------------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马宏杰用12年时间,跟拍了中国最后一代民间耍猴艺人在全国及边境地区行走江湖的故事。
作者跟着耍猴人一起四处游走,一起扒火车,一起卖艺,和猴子一起打地铺露宿,记录了耍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家庭生活,记录了耍猴人云游海外,以及上当受骗、倾家荡产,被刑拘的各种离奇遭遇,从一个特殊的群体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现状与变化。在作者的镜头和文字里,猴子和人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结一辈子的伴,行走江湖, 赚钱养家,猴子和人养育各自的儿女,他们一起生活,一起老去,一起消逝于这个时代。
-----------------------------------------------------------------------------------------------------------
【柴静序】
马宏杰拍耍猴人,一开始是在街上遇见,感兴趣,就陆续跟拍了近十年。马宏杰跟他们一起扒火车,带着馒头和十公斤自来水,众人躲在下雨的敞篷车厢里,头顶塑料布站着。猴子套着绳索,钻进人堆里避雨,都瑟缩着。晚上,马宏杰跟他们一块儿睡在立交桥下。
有张照片是耍猴人鞭打猴子,鞭子抽得山响,一个路人上前指责猴戏艺人虐待动物,要驱逐他们。下一张是猴子像被打急的样子,捡起一块砖头向耍猴人老杨扔过来,又从地上操起刀子和棒子反击,撵得老杨满场跑,围观者开始喝彩,把石头和水果放在猴子手里。收工之后,老杨说这是他和猴子的共同表演,鞭子响,不会打到猴子身上,否则打坏了,靠什么吃饭?这场戏有个名字,叫“放下你的鞭子”。
收的钱里有张50元的假币,老杨心情不好,盛了一碗饭蹲在窝棚边吃,大公猴拿起一块石头扔到锅里,把一锅饭菜都打翻了。——每天回来吃饭,猴子都是要吃第一碗的,这是祖上传下的规矩,老杨这一天忘了。
马宏杰拍耍猴人的女人——她用乳房给小猴喂奶,小猴子亲吻她。耍猴人的小儿子最爱其中一只小猴,有张照片是熟睡中的小猴子躺在小男孩胸膛上,在被子里露个头,一只细小的黑毛手掌搁在孩子脸蛋上。
这些细节,看见一点,蒙在人心上的成见就掉了一些。
-----------------------------------------------------------------------------------------------------------
普通人就是普通人,马宏杰没有把这个词诗化,照片里的生活就像它本身一样,笨重粗粝,人的心里都磨着沙石,吃着劲,但活着。 ——柴静
我知道他的每一次跟拍、记录,几乎都是在燃烧生命的一部分去完成,他的记录对象,几乎都是社会最底层、最贫困、最无助的个体和人群。他可以有更多选择,但他选择了最难的。也因为最难,才会有如此的灿烂和精彩。——杨锦麟
《读库》选马宏杰的作品,主要不是因为马宏杰花的“时间”和“心血”比别人多,而是往往大家都认为,拍弱者,拍穷人,拍底层的人,都要把他们拍成高尚的,或者让人同情心酸的人,“预设主题进行创作,这是一种可怕的习惯”,但是马宏杰超越了这种“政治正确”。 ——张立宪
不给自己拍摄的选题有预设判断,不干预被拍者在事件进行中的言行举止,力求真实讲述一个又一个中国底层百姓的故事,这是马宏杰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在多年的跟踪报道中,他和拍摄对象同吃同住、彼此信任,于是有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组又一组真实的图片。 ——《新京报》
马宏杰镜头前的这些人,是“无法用正常的道德标准去评判的”。他一张张照片呈现出的是超乎想象的自然表情。马宏杰讲求慢工出细活,他的每一组照片都至少跟拍了六年,他更下定决心将这些作品“做到他们死,或我死”。 ——《新世纪周刊》
2017年11月18日 已读
休憩328th,真实的影像自有雷霆万钧的力量,一个正在消失的行当从此永远的留在了影像里,纸面上。最伟大的是马宏杰自己,在他人爬上高山欢呼雀跃将旗帜插下之时,他默不作声的向着视野中的远处群山继续上路。跟拍三十年这种事听闻就觉壮丽。另外我手机安卓豆瓣还是只能140字,f**k
摄影 社会 纪实
工厂女孩 豆瓣
6.9 (10 个评分) 作者: 丁燕 外文出版社 2013 - 5
讲述80后、90后打工女孩的寻梦历程
追问现代工业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在东莞,这个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数百万女孩从乡村奔赴这里,固定在流水线旁,日夜重复着机械的劳动。
在工厂,女孩们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一个小时。
在流水线上,人是固定的螺丝钉,每个身体应该采取的姿势,都被清晰而准确地规定好。一个简单的动作,一百次地重复,一万次地重复 ,一万次乘以一万次地重复。一切围绕着机器旋转,人成为无意识的附庸。
2011年,为深入理解东莞工厂女孩的生活,诗人丁燕先后在两家电子厂、一家注塑厂打工,经历了200天最真实、最深刻的工厂生活,记录下这些工厂女孩青春、爱情与梦想的萌生与破灭,也是对裹挟了无数人命运的现代工业洪流的追问。
只有亲历过工厂生活的人,才能写下这样细致、敏感、真实的记录。
2017年10月18日 已读
休憩287th,越来越喜欢看社会纪实类书籍,一方面给自己增添信心和乐观情绪,一方面给自己打气补充危机感,一方面让自己充分认识所处社会和现实,让视角全面不至狭隘。这本书纪实部分很好,但作者感受与评论十分矫揉造作,可以容忍,毕竟不能期望人人皆是梁鸿
社会 纪实
蚁族Ⅱ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廉思 2010
2009年,《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问世,“蚁族”这个庞大的城市沉默群体,作为中国社会中的一极,正式登上中国的话语舞台。时隔一年后,廉思及其团队再度推出《蚁族Ⅱ——谁的时代》。在书中,与“蚁族”或多或少有着关系的人们相遇,他们中有城二代和村二代,有坚守阵地者和四处漂泊者,有外企白领和私企小工,有花甲教授和九零后学生。他们对话、写信、反思、回望,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展开思考,对当今的大时代进行探讨。同时,团队课题组继续深入聚居村,将调研范围延伸至全国,出炉了有史以来第一部“蚁族”全国调查报告——2010中国“蚁族”生存报告。时代高唱着进行曲,将一些人献给他们的观众,将另一些人推往幕后。政府、媒体、公众;政治、经济、文化,都充当着舞台调度。多少事物崛起,多少事物消失。但梦想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时间而褪色,反而会历久弥珍。
有一种奋斗叫“蚁族”
有一种坚韧叫“蚁族”
有一种精神叫“蚁族”
让我们透过本书的文字和图片,去感受这个时代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与沉重……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以“成功”衡量一切的社会,甚至连衡量的标准也被简化为笼统的物质符号。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读者能看到另外一种精彩的人生。我们的英雄不该只有马云、丁磊、李宇春,我们不该只用金钱、权力和名望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在我们的世界里,还可能有另外一种人生、另外一种选择。就像本书中这些人物,经历艰难世事却不沮丧、不绝望,依然奋斗乐观、追求梦想。他们的自信和坚毅,是一代青年的核心价值;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2017年5月19日 已读
休憩105th,距我读完《蚁族》已有小十年,一切都不一样了,读此书时的心情也已经不再沉重担忧。此书质量也很low,各类能搭上关系的文字搅和在一起,没整理也没有逻辑顺序,读之混乱非常,对蚁族1中各位的现状追踪比较让人感兴趣,对比之下,还是只能一声长叹。没有一个人混出哪怕是社会中流水平的可以接受,在当今中国,跨越阶层只怕是比跨越性别还难、
中国 社会 纪实
在滿洲 豆瓣
In Manchuria: A Village Called Wastelan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China
作者: 梅英東(Michael Meyer) 译者: 吳潤璿 八旗 2016 - 3
與何偉《尋路中國》、歐逸文《野心時代》並駕齊驅,
梅英東繼《消失的老北京》,再次挖掘不同面向的「非主流」中國。
歷史令人啼笑皆非的中斷、曲解和循環,
會讓這塊土地的人失憶並失根嗎?
自然的循環、農作的循環,
已經被國家扶植的私人企業以發展之名打斷了嗎?
東北,這塊土地上的故事,無疑是一部今日中國的縮影!
滿洲(東北),似乎是一塊沒有歷史、沒有未來、與我們無關的土地。隨著作家梅英東的足跡,這塊土地的味道、歷史記憶、各色人物和正在發生的故事,撲面而來,栩栩如生。
本書以位於吉林省的「大荒地村」開場,這裡的農民原本按照二十四節氣耕作,如今被一家政府資助的私人企業以發展之名招攬契作。農民被胡錦濤親自視察並期許的「東北第一村」之名所吸引,也被企業傳單上所塑造的美好生活蠱惑,而放棄了黑土地的傳統生活方式……
大荒地村的未來會如何?傳統生活方式,在人為推行現代化契作的過程中是否將消失殆盡?堅持不加入契作、遵循節氣而耕種的三舅,最終會被發展主義犧牲掉嗎?這不只是大荒地村的問題,更反應出中國農村因應現代化所面臨的巨大不確定性。
以大荒地村為起點,梅英東穿梭、行旅於東北(滿洲),探尋被遮蔽、扭曲的歷史及當地人的歷史記憶。這片土地,到處充滿了女真人(滿人)、俄羅斯人和日本人的廢墟和遺址,可是都被改頭換面:溥儀的滿洲國皇宮被稱為「偽皇宮」;溥儀作為「歷史的殘渣」和「被改造好的公民」而葬在革命公墓,但中國改革後,他的骨灰卻被移到私人的皇家陵園,變成招攬生意的廣告;在俄滿邊境,葬有二戰蘇軍槍殺的數千名日本農民之地,如今搖身變成中日友好園林……作者感慨道:「過去四百年裡,或許沒有其他地方像滿洲一樣,能對中國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然而它的滿洲內涵,如今卻消失不見,或者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形態被抽離置換。」
這就是梅英東筆下的東北,從滿洲到東北,它複雜斑駁的歷史似乎是一種循環,和按二十四節氣而生活、遵循著自然循環的傳統農作一樣,達成某種暗合,彼此呼應。另一方面,現代發展的路徑則充滿了巨大的實驗性質、無畏的想像和不確定,白山黑水的傳統生活方式瀕臨消亡……歷史、自然、農事、人物,循環與中斷,變與不變的不確定,此刻的滿洲(東北),正是一部今日中國的縮影。
作者簡介:梅英東(Michael Meyer)
美國旅行作家,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現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和香港大學教授「非虛構寫作」。1995年,他作為美國和平團志工來到中國四川內江,1997年之後在北京生活了十年。
文章曾多次在《紐約時報》、《時代週刊》、《金融時報》、《體育畫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及其他報刊發表。並獲得多項寫作獎肯定,包括古根漢獎(Guggenheim)、紐約市公共圖書館獎 (New York Public Library)、懷亭獎(Whiting)、洛克菲勒獎(Rockefeller Bellagio)、洛威爾湯瑪士獎(Lowell Thomas Award)等等。著有《消失的老北京》一書。
譯者簡介:吳潤璿
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法文系、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譯有《空中堡壘:盟軍轟炸機》、《鷹擊長空:盟軍戰鬥機》、《被隱藏的中國:從新疆、西藏、雲南到滿洲的奇異旅程》、《帝國落日:大日本帝國的衰亡1936-1945》、《盲眼律師:在黑暗中國尋找光明的維權鬥士》等書。
名人推薦
梅英東喚起昔日書寫中國農村生活和大地的偉大文學傳統。他遍尋遼闊東北農民生活的軌跡,以及轉換至農企的不確定性,其內容豐富又深沉的程度,就如同這片傳說中的大地。
──何偉(Peter Hessler),《尋路中國》、《消失中的江城》、《甲骨文》作者
梅英東在章節之間不斷轉換,既審視廣闊的歷史背景,也關注自己在大荒地村的日常生活。他讓形形色色的本地人來主導敘事,嫻熟地捕捉中國口語的風情。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梅英東置身於正在迅速消失,且外邦人事實上永遠難以看清的中國農村文化之內。他以熱情、幽默與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將中國農村文化帶入至現實生活之中。是我讀過書寫中國的書籍中,最不尋常也最令人滿意的作品之一。
──亞當.霍許柴爾德(Adam Hochschild),《利奥波國王的亡靈》(King Leopold's Ghost,暫譯)與《終結一切戰爭》(To End All Wars,暫譯)作者
2017年4月26日 已读
休憩77th,类似《甲骨文》却没有那么多敏感词,作者在小乡村住了很久但看问题描述事情浮皮潦草,回顾了尽可能多的有关东北和满洲的历史却不成体系,远远不及《江城》与《寻路中国》,推荐言论中何伟称此书“能让人想起很多东西”,褒贬自在其中,菜谱也能让你想起很多美味菜肴的味道,却不是一本好的美食著作,不是么?我差点想刻薄的写此书最大的好处在于装帧精美了。
中国 历史 纪实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9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2017年2月6日 已读
修行7th,靠政治得诺奖,靠诺奖得声名,靠声名吸引一众不读书者来读,一读之下大喜觉得见到了好东西而且是国家不让看的好东西,于是评价水涨船高。实则绝对没那么好,虽然有着口述历史标志性的需花费大多时间以及精心采撷,但是掩盖不了作品自身的平庸与可替代性极强。大部分觉得这书好的读者应该一部分是那种觉得句句写自己身边的国度,以致拔高了深刻程度,剩下的基本上都应该阅读面不广,不知道随意找出一二百质量与此书相若,且都能起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效果的书并不困难。我觉得这本书最好的一点也就是如同历史之镜,完美照出中国。对极权时代的痴迷,对新世界的抗拒,道德的缺失,空无与迷茫,舔舐伤口者与试图忘记过去者,都在这里了
历史 纪实
中国的乞丐群落 豆瓣
作者: 刘汉太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8
没有赡养的长者,无家可归的老妪,沉沦堕落的少年,卖淫为生的妇女,伪装行乞的越狱犯,大发横财的要饭“万元户”......又他们组成的神秘的乞丐部落。作者运用心灵的解剖刀,揭示了这块社会黑角的种种内幕,本书是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纪实文学丛书》第九本,系作者为联合国收容安置无家可归者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
2016年11月7日 已读
休憩171st,88年的书,今天读来依然十分写实,题材别致内容翔实的可怕,读现实类作品经常觉得,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语言是多么苍白无力
纪实
上庄记 豆瓣
作者: 季栋梁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 - 5
上庄是西北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荒寒闭塞,没有通电,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吃水靠接天雨。年轻人纷纷选择进城打工,老幼孤寡艰难留守。学校面临政策性撤并,上学也成为小村留守儿童的奢望……“土桌子,土台子,里面坐着一群土孩子。”一群像全天下所有孩子一样朝气蓬勃的留守儿童,正是乡村宿命的守护者——老村长眼里的希望,也是老村长心中沉甸甸的重担……
热土难离,乡音不改。爱得艰难,土得本色。
几回回梦里回上庄……
2016年9月26日 已读
休憩139th,周日彻夜读完,被原始本真的生活的力量所折服震撼,这样的一本书是怎么会籍籍无名的?作者笔端情感极为收敛,用最大的努力还原上庄生活的本色。描绘这个消亡中的村子,描绘其中的苦难,煎熬与顽强生活。最动人的是村民的语言和歌声,那纯朴的生活智慧和令人猝不及防的大雅,上庄人口中的“寥天地”让我瞬间瞠目结舌。类似的话数不胜数。还要感叹一句,村子的确在消亡,老人一代去了,村子就真的没了,没人会回去了,所以再也不会有这样的老村长,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扶贫干部,这种善良而勇于任事的组合本就美好的不像真的。作为农民的儿子,读完这本书,我知道自己有责任又没有责任,心中的复杂情绪如骨鲠在喉,咽不下吐不出,强推此书
纪实
留住手艺 豆瓣
8.5 (32 个评分) 作者: [日] 盐野米松 译者: 英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这本书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本书纪录片式地呈现了:
最后的宫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养漆树的刮漆人
一百根芭蕉织出的一匹布
全日本最贵的源次锄
像一片竹叶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的满山钩
从木中取丝的椴木织
柳条饭盒
豆腐篮子
……
“我是怀着一颗幢憬和向往的心灵,观望过匠工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为这些职业不复存在而深感遗憾的一代人的代表。出于这种感情,我用了不短的时间和多次的机会,寻找走访了现存的一些匠工和他们的作坊。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视为生命的工具。”
——盐野米松
“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
——竹编手艺人 夏林千野
2016年8月18日 已读
休憩108th,此书集中在制船、纺织与编织三个领域,口述的重点在当初如何学艺、如何制作东西、制作的东西为何好、采集原料的注意事项与采集时接触自然的快乐,手艺为什么逐渐失传反而没有着重提,因为大致都是一样的,学艺枯燥,不怎么赚钱,产量少,要花很多时间等等,不止一位老手艺人慨叹现在一代不愿坐下慢慢学了,这应该是时代的缘故吧。虽然消费浪潮逐渐从千篇一律毫无二致的流水线商品转为推崇同类手工制作产品,但是转的没有消失的快,会有一天,很多手艺虽然有市场有需求,但是没人能够供给,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届时,我们中的很多人连缅怀的能力都没有,因为他们压根不知道有这门手艺,压根不知道东西还可以这样做出来,好在有盐野米松这样的人,一本本的把逝去的东西留在了书本里,另外姓盐野的都相当不错啊,米松和七生是亲戚吗?
文化 日本 纪实
无缘社会 豆瓣 Goodreads
無縁社会
8.1 (19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高培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3
本书系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30-40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日本NHK电视台特别节目录制组,节目热播后将记者的真实采访手记合成此书,将当今社会中那些不受关注的人们的临终惨景呈现到大家面前,呼吁社会的警醒和反思。
2016年7月13日 已读
休憩81st,我感觉我看到了自己很大概率的未来,心情崩碎,悲哀深不见底,呆坐抽烟到阒静无声深夜
社会 纪实
大路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1 (28 个评分) 作者: 张赞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一条中国式道路的诞生记;一部发展时代的观照记与沉思录。
大湘西,千年驿道旁的一个古老村庄,林则徐和沈从文足迹洒落之地,一条新规划的高速公路正待破土动工,引来大拨以修路为业的外地人和钢铁机械。在危机四伏的的寒来暑往里,在矛盾丛生的现实境遇中,他们为这条昂贵的通衢大道付出劳力与心智,甚至献上尊严与生命。随着修路者的到来,平静的家园也风起云涌,古老村庄难逃发展浪潮的裹挟:田地征收,房屋拆迁,古树凋零,庙宇重建,山河巨变……而人心和道德也一再经受微妙而持久的冲击。修路者和当地人——两个不同群体的生活和命运因这条大路紧紧相连,彼此交织和冲撞,或喜或悲或苦或乐。
作者张赞波既是纪录电影导演又是作家,他耗时三年多“潜伏”在故乡的筑路工地上,近距离接触路桥公司职工、修路民工、包工头、工程监理、当地村民与基层官员,用摄像机和笔同时记录下一条高速公路的从无到有,生动讲述了一群公路建设者的人生故事,细致描绘了一个基层村庄被时代改变的境遇,客观呈现了一个行业内部的真相与秘密,深刻展现了国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光荣与代价。
本书繁体版一经亮相便成为台湾年度热门非虚构作品,获得2015年台北书展大奖“年度之书”、2014年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好书奖之“十大中文创作”、2014年台湾《放映周报》“年度十大电影专书”、2014年度出版人“两岸议题选书”……马英九亲自向作者颁奖;蔡英文成为本书读者,将其列入私人书单公布;朱立伦邀请作者参加新北纪录片论坛。今在繁体字版基础上,《大路》简体字版增补数万字文字,首次披露数十幅纪实图片,构筑出一部更精彩的“纸上纪录片”。
2016年4月15日 已读
休憩38th,此书被禁应有其他诸多因素,单论此书并不足遭此辣手。论揭露现实的深刻程度,并不伤筋动骨,到官员腐败工程质量堪虞为止,激怒国家的能力远不及野夫;论惊动上层人物的能力,远不及陈桂棣春桃惹火朱镕基那本;论文笔与细节详细度不及马宏杰,平心而论,此书远不到触碰当下国家G点的程度,可是它就是被禁了。大概,是理想国长久以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积累下,本书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吧。那些因此书被禁慕名而来想读的人可能会失望,书里的故事,如果你愿意的话,晚上在小区楼底下,找个理发的小哥,饭店的帮厨,溜达的保安,扫垃圾的大爷,扔根烟过去,就可以听到相同等级,更加丰富的故事了。好书一本,当不起这个待遇,也不必过高估计,如是而已
中国 社会 纪实
是名画总会被偷的 豆瓣
THE RESCUE ARTIST
7.3 (9 个评分) 作者: [美] 爱德华·多尔尼克 译者: 施棣 / 毛燕鸿 新星出版社 2009 - 1
1994年2月一个阴郁寒冷的早上,两名窃贼潜进了挪威奥斯陆国立美术馆,轻易地窃走了价值七千两百万的挪威国宝——蒙克的《呐喊》。窃贼料准了这天早上是当年冬季奥运开幕的日子,全世界的焦点都放在奥运上,只花了两分钟,两名窃贼便载着蒙克的这幅巨作扬长而去。
窃贼并没有用到什么高科技手法,但挪威警方束手无策,只好请来号称全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品侦探、英美混血的苏格兰场秘密警探查理希尔。此君个性张扬,胆大妄为,活脱脱一个从侦探小说中走出来的人物,而可疑的嫌犯也举目皆是,既有富甲一方的贵族,也有曾偷窃过伦勃朗名画的肖小。
凭着一支生花妙笔,爱德华·多尔尼克将这个案件写得有如一本侦探小说,暴露了艺术界不为人知的黑暗面。书中穿插了许多艺术界的奇闻轶事,介绍了历史上有名的艺术窃案与窃贼,以及世界上许多悬而未决的博物馆窃案。
2016年4月7日 已读
休憩35th,一枝多叶处处花开,辛苦作者旁征博引,将一个不足以写就一本书的案子写的花团锦簇充实饱满,虽难免强干弱枝,也已经是能做到的极致了。另外本书虽然已经有意识的一再洗地,但还是难以避免让读者产生“偷幅名画真他妈容易”的古怪想法,我很爱这本书
纪实
逝去的武林 豆瓣
8.2 (30 个评分) 作者: 李仲轩 口述 / 徐皓峰 整理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 11
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多年来高温不退,而真实的武术和武林到底是什么样子?始终浓雾重重,一般民众难有概念,甚至会觉得武侠文化仅是想象和虚言。《逝去的武林》这本书则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武林。
真实比想象更精彩,清朝灭亡后,民间习武的禁忌被打破,为解救民族危机,孙中山、冯玉祥等政界领袖提倡武风,甚至直接在武馆任职,中华武学呈现出一个高峰期,其中形意拳一门风光无限,代表着武术实战的最高水平。
李仲轩先生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门下,后退隐几十年,未曾受过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扰,他所见证的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令人窥见了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李仲轩先生生于书香门第,被唐维禄悉心培养,后又被尚云祥、薛颠破例收于门下,三位大师着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质。果然,一个甲子过去,人间经过又一上轮回,当三位大师的徒弟一辈人尽数凋零的时候,李仲轩凭借他的文化素质,给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
收李仲轩为徒,是三位大师早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师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为很高,却深陷无法表达之苦,李仲轩能留下文章,是中华武术的一次险胜。
书中有武林事件,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区别于西方技击、为我中华所独有的训练体系。武术来源于道家文化,但当今往往练武是练武、道学是道学,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此书则把两者联系在一起,道出了武术的无限进境。
这不单是给武术界看的书,更是一本给普通人看的书,此书有着具体而微的种种细节,滴水映月,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2014年12月5日 已读
休憩106th,精深奥妙,真实而难以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不过薛颠这样的人物,也是一枪了事,让我产生了强烈的索然无味感,人总是要死的,一切徒劳啊
历史 纪实
弄潮兒 豆瓣 Goodreads
Tide Players : The Movers and Shakers of a Rising China
8.3 (22 个评分) 作者: 查建英 译者: 張鶴 / 牟子寧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3 - 12
我們把在潮中戲水的弄潮兒,來比喻有勇敢進取精神的人。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主人公是企業家。他們從貧窮到富有的故事多姿多彩,而且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潘石屹、張欣是一對在外人看來不太可能成為夫妻的夫妻,攜手成為中國房地產界中的翹楚;孫立哲是一個善於順應時代潮流的天才,把自己從文革中毛澤東喜愛的「赤腳醫生」變成了特立獨行的出版商;張大中是一個矢志為母親洗清冤屈的家電連鎖企業巨頭,他的母親以「反革命分子」的罪名被當局用最殘忍的方式處決。
第二組人物以知識分子為主。文中涉及北京大學的教授們,他們如何捲入了一場關於教育改革的激烈論戰;作者哥哥查建國,一個因參與組建「中國民主黨」而獲罪並在監獄服刑九年的持不同政見者;最後是一位當過文化部長的作家王蒙,人們為他到底是共產黨的辯護士亦或是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偉大作家而分成兩派。
追蹤並記錄這些鮮活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讓這些故事加深讀者對當代中國的理解。這本書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目前發生在中國以及中國人身邊的、錯綜複雜、前景未明但卻生機勃勃的歷史轉變。
2014年6月29日 已读
修行45th,前一半对敏感人物的评论绝赞,与绝大多数著名异见分子关系良好交往密切的猹姐把他们共有的那种过度理想主义,求全责备,略微的不切实际与情绪化刻画的入木三分,并没有因对象是自己的哥哥以及刘大磕巴而有所掩饰,坦荡荡的秉笔直书,绝对褒义的做到了理客中,引用韩东方的那段话让我拍案叫绝。猹姐如今的生活模式是与两方和谐共存,求同存异,不试图说服任何人,也不轻易表现自己的态度,这本书最杰出的前三篇中猹姐的思想几乎完全隐于幕后,换言之,现在的她是中立的,交每个不逼迫她站队的朋友,这简直是我正努力成为的生活状态,可惜后半本企业家部分严重偏弱,其中张大中对张戎那本毛鲜为人知的故事的高度推崇的那段描写简直是高级黑,春秋笔法的极致,笑丢牙齿
中国 查建英 纪实 随笔
赌球记 豆瓣
作者: 孔二狗 2011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想赌上一把!
庄家:不怕你赢钱,就怕你不来!
资深庄家讲述赌局的隐秘内幕!
人民文学金奖作家孔二狗尘封八年的亲身经历!
进入赌场,你的对手其实不是庄家,不是运气,而是一个又一个的局!
2012,欧洲杯期间,早已金盆洗手的孔二狗,遇到昔日的大庄家老刀。当年 的风云人物,如今只剩下传说。
那时候,老刀那间街边随处可见的“棋牌室”,实乃名震江湖的赌球“圣地”。他带着眼光锐利如鹰的“大学生”黄飞、心狠手辣的要债鬼老鹰等人,在赌坛呼风唤雨,日进斗金。
老刀说:没 有杀人的心,不要当庄家,庄家是要人命的买卖!
老刀说:任何人,只要是人,只要半只脚踏进“圣地”,就不再是人。
但精如神鬼的老刀,却不知自己的头上,正罩着一张看不见的天罗地网!
一段惊心动魄的隐秘往事,由一个骨灰级庄家娓娓道出……
2014年3月23日 已读
休憩36th,反正我从不赌,看了就当消遣,不过触目惊心,触目惊心啊啧啧啧
孔二狗 小说 社会 纪实
中国在梁庄 豆瓣
7.7 (31 个评分) 作者: 梁鸿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1
《中国在梁庄》内容简介:作者多年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王家少年强奸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
该书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出来。
通过此书,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都将慢慢地浮出历史的地表,我们会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2013年6月3日 已读
休憩163rd,出梁庄记算是修行,而这本只能算休憩,彼时梁鸿文笔功夫较一般是次要的,主要在于这本书的几大内核,上访的父亲,留守儿童,农民工性苦闷,都是被说的很透的话题了,中国留守儿童日记和林白的妇女闲聊录都是针对专题做的非常透彻,入情入理,极富感染力的书。有出梁庄记珠玉在前,对这本书实在兴致不大。
梁鸿 纪实
出梁庄记 豆瓣
8.4 (33 个评分) 作者: 梁鸿 花城出版社 2013 - 4
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阎连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
——刘瑜
2013年6月1日 已读
修行81st,昨天下午入手读到晚上九点,一气读完,现实是最有震撼力的东西,结合我在农村长大那十年的所见所闻,震撼的说不出话来,这是本不需要太多评述的书,忠实的反映了生活,反映了我们没看到的世界的运行方式,足够有力,强推之
梁鸿 社会学 纪实
我家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遇罗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 5
1967年发表《出身论》,反对血统论的年轻作者遇罗克在1970年被枪毙了。除遇罗克以外,遇家其他人物,如遇崇基、遇罗文、遇罗勉等的人生际遇也是坎坷诡谲,惊心动魄的。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遇罗文的家史。书中有珍贵的图片。
2013年5月13日 已读
休憩144th,开端安详和谐,甚至有田园诗的美感,随后而来的悲情与恐怖,字里行间拧不去的凄苦,读来如阴风在背,心痛如绞,并没有过多的渲染遇罗克思想的杰出与深邃,而只是一个弟弟描写自己亲爱尊敬的哥哥,一个好哥哥,死掉了。与夹边沟记事走截然不同的道路,虽然都是白描。一个家庭就是这样毁坏的,一个好人就是这样死去的,邦国枯槁,岁月蹉跎,句句老实,而字字带血。我翻开我们的历史,句句都写着吃人,那样的人,每死一个,有些精神就少一点。该死的没有死,不该死的,却死了......
历史 回忆录 纪实
查令十字街84号 豆瓣
84, Charing Cross Road
8.3 (234 个评分) 作者: [美] 海莲·汉芙 译者: 陈建铭 译林出版社 2005 - 5
这本被全球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书信中所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这本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也反映了她对弗兰克的精神之爱。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来往的书信被海莲汇集成此书,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
译者陈建铭是台湾一位古旧书店的工作人员,他在未被出版方邀作译者之前,便凭着自己对《查令十字街84号》的热爱动手开始翻译其中的章节。
现在世间已无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但英国文学,古本图书,伦敦巷陌,书中的这些话题仍不断激起后来者的思念和共鸣。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渐渐地,《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2013年5月7日 已读
休憩141st,读这本书,已经是第四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感觉严重达不到心理预期,然后一遍遍越读越有感觉,平平淡淡才是真啊。那种我们都不会陌生的对书共同的爱,节衣缩食买书的辛苦以及书店老板和顾客之间真挚的感情都那么温馨,然后汉芙每得到一本新书时的喜悦与战时书店众人收到汉芙寄来难得的食物时的快乐又是多么动人,这是本无比平淡,又让你觉得无比的安心与满足的书,而书评中的一句话,每次读到都会默默的难过,【她从来没说过她爱他】,他们之间也许有过情愫,也许没有,这些称不上是对真挚情感的玷污,也已不重要。在读完这个平淡而感人的故事后,每个读书人都会为自己是读书的人而自豪吧。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书信 纪实
巴黎烧了吗?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拉莱·科林斯 / [法] 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译者: 董乐山 译林出版社 2002 - 7
1944年8月25日。地堡“狼穴”。
希特勒气急败坏地问总参谋长约德尔士将:“巴黎烧了吗?”
当天,正是巴黎解放日。
这本书讲述的,正是二战末期盟军解放巴黎的全过程,此中译本是老翻译家董乐山的最后译作。
《巴黎烧了吗?》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两位作家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800多人,采用了其中536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数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2013年3月9日 已读
修行41st,不怪老六孜孜不倦的要做出这本书,无论质量还是历史地位--写法给后世的启迪--都是一等一的,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完全不像纪实文学,好读的历史,紧张的情节,董先生的译笔,还有什么说的呢,强推此书
历史 战争 纪实
中国足球内幕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李承鹏 / 刘晓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
中国足坛正在掀起前所未有的打假抓赌扫黑风暴,风暴中的中国足球将何去何从?
本书作者亲历了中国足球发展的全过程,累十多年奋战一线之宝贵素材,又走访和电话采访了一百三十多名相关人士,几经甄别与取舍,终成此书。
本书首次披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中国足球重磅事实,为打假扫黑抓赌指明了方向,并对中国足球的发展提出了前瞻性、建设性的宝贵意见。
2012年6月22日 已读
为什么我读完一点也不愤怒呢,因为没有希望,也就不会失望了吧
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