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南渡北归(第三部)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岳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5
《南渡北归3:离别(震撼大结局)》内容简介:所谓“南渡北归”,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
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南渡北归3:离别(震撼大结局)》是《南渡北归》第三部,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内战爆发和各自的政治歧见,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以及在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氛围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除述及迁往台湾的几位大师级人物,着重描述了留在大陆的吴金鼎、曾昭抡、曾昭燏、陈梦家、穆旦、向达、叶企孙、饶毓泰、吴宓、钱锺书等知识分子群体,不同的政治追求与爱恨情仇。令读者感知历史真相并扼腕浩叹的同时,也生发出“在史中求史识”的冲动,并从中吸取一些“历史的教训”。
海报:
2012年5月27日 已读
读到第三本,已然不想表达相同的情绪了,此生恨不得见傅斯年
文化 纪实
南渡北归(第一部) 豆瓣 Goodreads
7.0 (23 个评分) 作者: 岳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1
《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
所谓“南渡北归”,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
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2012年5月16日 已读
作者毫无疑问是性情中人,后三分之二关于学人的部分我非常欣赏,读之获益良多,而前三分之一对张学良,宋哲元,张自忠等人的批驳读来给我的感觉不佳,首先作者自己感情色彩太浓,对这几人直接用很刻薄丑陋的词汇形容,让人先生一种不喜,而且作者批驳宋张为汉奸的部分引用书目不仅极少,而且全取对二人不利的书籍,对相反论调书籍连提及都未,并不客观公允,最后,写张自忠本矢志做汉奸,后因宋哲元比自己先死而生歉疚之情,于是决意杀身报国,方有台儿庄之壮烈身殉,这究竟是什么神奇的逻辑关系啊,作者很明显观念上已经先入为主,然后取舍材料的标准也就有了偏颇,前三分之一质量很低,另外我还想吐槽一点,虽然近年来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功绩予以昭雪,但也犯不着把蒋公写的这样伟岸,身为执政党领袖,国家遭遇侵略时的反击不是选择,是义务啊南南
历史 纪实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9.4 (47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2012年2月18日 已读
如果大陆的这个版本没删节,这是本远胜寻路中国的书,不过估计不会这样理想化,书里对毛,邓,三峡工程等敏感问题的议论,基本不可能存活,然而,即便没有这些,这也是本无比难得的好书,详评见长评
何伟 纪实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 豆瓣
杨元松编
作者: 杨元松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 - 1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放学回家,没有妈妈做好的饭菜;周末,没有爸爸陪着踢球。
相反,他们要去割猪草、背水、洗衣服、做饭、照顾爷爷奶奶和弟弟妹妹。
如若不坚强,软弱给谁看?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26个留守儿童的日记,一个群体的真实生活。 倪萍、崔永元、毕淑敏、邓飞倾情推荐
愿养尊处优的孩子因为这本书变成自立的强者!
愿深陷欲望的我们因为这本书找到最平凡的幸福。
读到目录,你就会沉默……
爸爸妈妈,我们在家。
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的孩子们大多送走了自己去远方打工的父母,独自或者是在爷爷奶奶叔伯亲戚的扶持下照顾家中的田地,牲畜。
2009年秋天,贵州大旱,饮水都成问题,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他们坦然接受,偶尔抱怨,但是依然热爱自己的生活。
26个留守的孩子,平均年龄9岁,220篇日记,21幅象征梦想的画,21个发自心底的愿望,12封写给爸爸妈妈的信。
这些站在穷山之顶,恶水之上的孩子们,用稚嫩甚至娇弱的身躯撑起了那一片土地,还有他们的孤独生长。
又爱又累,他们依然微笑。
又爱又痛,我们只能流泪?
2012年2月12日 已读
这本书让我有危险的感觉,这些孩子在还太年轻的时候就担负了生活的重担,匮乏的物质生活和同样匮乏的精神生活实际上堵住了他们上进的桥梁,书里有个孩子非常想上学,但是为了帮家里干活,不得已的一天天一次次的请假,成绩非常的坏,这样的生活如果继续,他们的一生也就注定将锁死在那种生活里,或者和父母一样外出打工,或者在原地努力干活,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对于他们来说太难太难,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尽管苦难和现实把他们的心灵打磨的晶莹剔透,善良而美好,但是机会的缺失让他们最后还是无路可走,这不公平,需要改变
社会学 纪实
告别夹边沟 豆瓣 谷歌图书
9.7 (48 个评分) 作者: 杨显惠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 8
《告别夹边沟》虽然大多有原型和真人真事做基础,但它们毕竟是艺术品,是小说——纪实性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由于事件本身长期的隐蔽性和一朝揭开真相带来的震惊,由于素材来源的特殊性和特定性,这部以夹边沟事件为原型的作品很难不采取纪实小说的方式,它甚至也无法摆脱采访体和转述体等等新闻手法的运用。应该承认,这部作品的感染力,有一半来自基本事实的惊人,但是,倘若没有作家主体的创造性重构,也绝不可能拥有现在这样强烈的震撼力。
2011年12月2日 已读
较之夹边沟记事多了四五篇文章,都是震撼力不及夹边沟记事的,好在全面,可是读来有太多篇幅是读过的故事,感觉上当了
历史 杨显惠 纪实
四面墙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哥们儿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 1
不论何时何地,四面都是墙、墙、墙,即使你身自由,你心已囚。 ——题记  不可不来,不可再来。哪里有权威,哪里就有卑微。   ——墙中警句  这是一个“不能惹也不能躲的世界。”疯狂的脏话,冷酷的刑罚,牢友之间的勾心斗角……这一切给了我们一真实的监狱生活。读完《四面墙》,才真正地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了解更多。  ——黑色光明  看着《四面墙》才发现以前自己说话做事是多么的艰稚,如果早有《四面墙》中描写的比那些狗屁“办公室三十六计”“实用孙子兵法”强一万倍的生活智慧,很多事情会顺利的多……不过,我希望这里的很多生活智慧永远不会用到。  ——路八说  读着那一句句或粗俗、或精辟、或狡诈、或“直白”的对话,扁平的文字“立体”而生动,黑乎乎的方块上好像有魔法棒挥过,一幅幅声、光、影俱全的影像出现在面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竟然能够像看一部长篇电视剧那样来欣赏一部小说!  ——正将  一个人的本性,只有在黑暗之中,在绝境之中才能够体现出来。不过所谓的真实又是什么呢?《四面墙》给出了一个答案。它用一个个可以深深触及到灵魂的故事,一个人有血有肉的人物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洛天月  他的作品的含金量一点也不比那些有着深厚的“诺贝尔”情结的作品差……不关注哥们儿这亲的作家,是评论界的失职,也是评论界的失败。如果我们的文学评论懂得与时俱进,以读者为中心去展开文学批评的话,那一定要感谢哥们儿以及《四面墙》模式提供的有价值的评论资源。  ——人性的光彩  麦麦这个平凡的小人物,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知识分子,被“讲哥们儿义气”的“江湖流毒”所害,突然被投进一个完全陌生的牢笼,面对一群获罪于强奸、抢劫、杀人、偷盗的嫌疑人,面对一幕幕陌生、残酷、压抑、乖戾变态的场景,他的心灵将受到怎样的震撼、历练?他又将如何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
2011年11月10日 已读
原生态的纪实文学滋味非凡这个自不必说,这本书更是其中翘楚,我应该已经读了四五遍了,至今爱不释手,评论这本书,长评万字都打不住,里面蕴含的生存智慧和人际社会知识有如宝藏,取不尽用不竭,但是读了其余人的评论,我发现自己终究不过二十出头,对这种没有岁月的淘洗锻炼不出的头脑和智慧的认识还是太过浅薄,也许知易行难,也许我的认识只是肤浅的附和和揣测,whatever,这本书注定是另类的经典,不过不是出版物被删的七零八落的版本,而是网上流传的全本,静静盘踞在那里的属于另一个世界的生存指南
小说 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