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隔江山色 豆瓣
Hills Beyond a River: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Yuan Dynasty, 1279-1368
9.1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宋伟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第一种,探讨元代绘画。元代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代,却也是中国文人画发展最具活力与原创性的时代。在蒙古人废科举制度的情形下,读书人面临着变节或失业的两难窘境,很多文人政途不通,转而以为人占卜、代书或绘画为业。本书即讲述了在这个异族统治、志不得伸的年代里,画家如何以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心声的故事。
2013年9月4日 已读
修行104th,太补了,读的心旷神怡,仿佛空气都有种清新的凉意,细致研究了一下皴以及最典型的几种皴,对比了几幅名画,虽然艺术鉴赏入门难,不过看的 多了总会好起来的,大喜郭熙的早春图,与倪云林纯粹素洁简单的所有作品,江岸望山与渔庄秋霁看到几乎堕泪。只可惜,我依然看不出黄公望与王蒙哪怕一点好处,富春山居图与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在我看来都很寻常,而王蒙的重峦叠嶂纠结宛转,大概是心理也很纠结扭曲吧,同事说王蒙的画越看越好,也许日后会有这样的感受吧,当略懂一二书画知识后,看那些画,确实不一样了,真的
艺术 高居翰
诗之旅 豆瓣
The Lyric Journey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洪再新 / 高昕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0
三联书店“高居翰作品系列”新增品种之一,在1993年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举办的赖世和讲座基础上增订而成,专题讨论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虽是一本专门的学术著作,但并不拘于传统上对诗画关系的讨论,另辟蹊径,见解独到,辅以大量精美的宋代、晚明诗意画以及在大陆很少见到的日本南画,以飨有意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读者。
2013年9月1日 已读
修行102nd,高居翰先生学力应当不凡,因为太多人推荐他给我,单从这本书上却未见太过过人之处,当然这本书也是较为粗浅的入门读物,高先生很多观点与主流评论界不同,其中晚明画家迎合市场作品有价值一论调非常耐人寻味,众所周知新文人画的衰落主因就是画家心存市场,不能借画直抒胸臆反而诸多造作,高先生这个观点非常有趣。本书插图多,质量不错,盛茂烨和与谢芜村一中一日两位画家选图最多,可惜观遍全书,最爱的一张画还是髡残的苍山结茅,第一部分的团扇,斗方精品较少,后期大幅山水画文人画渐多,简直美不胜收,非常满意
艺术 高居翰
绘画史事 豆瓣
作者: (法)阿拉斯 译者: 孙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7
《绘画史事》是阿拉斯在“法兰西文化”电台上为听众们准备的文化节目内容。一个致力于最严肃的艺术史研究的专家,要完成一个挑战:将倾其一生研究的精华与成果,用最平淡又最投入的语气,为广大的艺术爱好者们娓娓道来。
在法国当代的艺术史领域中,阿拉斯既可以说是一匹离经叛道的黑马,又是最具有代表性、最有才华的一个典范。他思路开阔,没有门户之见,其研究方法融合了法国社会科学方面的诸多精华与成果。他是开放与渊博的奇妙结合,深入与浅出的完美融合,体现出逻辑与直觉的高度均衡。他所研究的,是活生生的美术,从而使得他所做的学问,也是活的学问。一句话,他代表了一种新学者的理想境界。
他用一种快速的、经常是急切的语调,展示出他的清醒、知识和直觉。这种清醒、直觉与知识装备了我们。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说,一定会带着与以前不一样的眼光,迫不及待地前去看那些画:《蒙娜丽莎》、《天神报喜》、矫饰主义、弗美尔、《宫娥》、马奈、提香、“错时论”的好处与恶果、展览的条件,以及各种各样珍贵的细节。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绘画的。它们还讲述了作者的游历、寻访,如何在某些并不对外开放的地方自由来回,不易得见的画作如何被他独亲芳泽。这里有直面杰作时的激动和兴奋,也有仔细拍照后拿回家近距离把玩的快乐。
2013年7月13日 已读
修行92nd,作为艺术门外汉读此书有点略难,作者大有功力,行文深入浅出,是我自己实力不够而已,全书集中写了透视法,错时性与美妙的借代与隐喻,涵盖了艺术的很多入门思路。我深深感觉我对阅读的贪婪,对诸多领域的好奇最终会导致在很多领域面对经典我都只能浅尝辄止,不多次重读不能长本事,甚至可能会门门稀松,但是我就是有这样的兴趣,阅读此书时那种半通不通偶然会心的感觉非常美妙,虽然我认为有时作者略微过度引申,但是这也许正是艺术评论家的通病,也许错的是我,无论如何,强推此书
艺术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 豆瓣
作者: 黄飞立 口述 / 文靖 执笔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我是十岁以后才开始正式学音乐的。那天,我的远房舅舅到上海来,父亲陪他去办货,于是我提出一个要求,希望他给我买一支长笛。可是等父亲回来,发现他买的是一把小提琴一也许是小提琴的价钱更便宜吧,不知道,呵呵,那就学呗。
我家五个兄弟姐妹都会乐器,大姐学钢 琴,二姐学小提琴,妹妹在上海音专学钢琴,弟弟后来是学大提琴和声乐。那时候,许多亲戚朋友都主张我考上海音专,但我不愿意,因为我的志向是要做医生的,像Livingstone那样,治病救人。
那时候,我报考了燕京大学生物系,那是协和医学院的预科,并且已经考取了。但是不久,卢沟桥事件爆发,母亲不让我去,只好留在沪江生物系念医预科。没想到仗一直打下去,直到我1941年毕业,上海依然沦陷。
二十六岁那年,忽然意识到:我这辈子大概是做不成医生了。
——黄飞立
2013年5月27日 已读
休憩151st,此书为小弟强推并赠送于我做厕上书之用,可惜我彼时乐于读网络小说或者篮球杂志,一气读完,我想可能是我笑点已经略高,把小弟逗的乐不可支的部分在我并无大触动,除了音乐学院诸公被集中,要求以各专业唱法引吭高歌【我是牛鬼蛇神】一段黑色幽默让我笑丢牙齿。不错的回忆录,不错的口述历史,史料价值大于文学价值,文学价值又大于趣味性,可以一读
回忆录 艺术
地书 豆瓣
6.8 (17 个评分) 作者: 徐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4
享誉世界的华人艺术家徐冰
历时七年,经典作品《天书》之后又一奇书问世!
没有任何传统文字,不是绘本,不是漫画,但任何人都可以读懂!
记录现代人典型生活的奇特小说,抑或是人类交流方式的另一种可能
《地书:从点到点》是一本用各类标识语言和符号写成的书,妙趣横生地记录下现代城市白领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典型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本奇特的小说。艺术家徐冰经过七年的材料收集、概念推敲、试验、改写、调整、推翻、重来,最初的灵感终于转化成一件成熟的艺术作品问世。这是一本没有使用任何传统文字的读物,也是一本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无论哪种文化背景,讲何种语言,只要有当代生活经验的人,就可以读懂这本书。
二十多年前我做了一本包括我自己在内没人能读懂的《天书》,现在又做了这本说什么语言的人都能读懂的《地书》。事实上,这两本书截然不同,却又有共同之处: 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对现存文字的遗憾与警觉;《地书》则表达了对当今文字趋向的看法和普天同文的理想。我知道这个理想有点太大了,但意义在于试着去做。 ——徐冰
在我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艺术,而是看它能否给人们提示一种看事情的新角度。 ——徐冰
2012年5月15日 已读
徐老师别玩票了行吗,这本书比起当初用书法写英文的天马行空的创意简直就是敷衍塞责的垃圾,是文字退化回象形文字远古壁画的表现,诚然,任何人都能看懂,也可能会有密码破译的欢快感,但是一张床上边躺个人代表睡觉犯得着当艺术当创作当文学来看吗?这本书或者是一种行为艺术,或者说是江郎才尽后的敛财,薄薄的屁书48块,真让人失望,那个用枯枝和垃圾的投影画出幅山水画的天才徐冰今何在啊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