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契诃夫的一生 豆瓣 谷歌图书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译者: 陈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1
“然而,在无动于衷的人群里,契诃夫的妻子和母亲紧紧地偎依着,相互搀扶。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当中,契诃夫曾经真正深爱过的,惟有她们俩。”
是看到这里,要合上书页之时,才能真的明白,什么是“混合着玩笑、伤感和平静的失望”,什么是“水晶一般的冷漠”。在疲惫的孤独的背面,始终希望能够捕捉到一丝让这个世界亮起来的清美的光辉——这是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笔下的契诃夫,也是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自己。
——袁筱一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个人,并没有因其不幸的身世而遭到贬低。穷困潦倒,拖家带口,体弱多病,安东·契诃夫的一生历尽坎坷。其中艰辛,被朴实的语言一一道来,没有华丽的词藻。他生于苦难,长于苦难。过去,我们只因他的作品而爱戴他,崇拜他。如今,我们对他的爱戴和崇拜将更进一步。这应归功于这本传记。它在世界文学史上铭刻下了动人的篇章。经由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契诃夫将令我们感到更加亲切,也更容易接近。
——让-雅克·贝尔纳(法国剧作家)
--------------------------------------------------------------------------------
内容简介:
俄国文学大师安东·契诃夫一生历尽坎坷,他拖家带口,体弱多病,穷困潦倒。然而,他又是勇敢、顽强和勤奋的。他二十六岁业已成名,家喻户晓。但是他最初写小说只是“玩玩”,但他缺乏自信,甚至不敢署自己的名字。是一位年过六十五岁的老作家在偶然读到他的一篇小说并被他打动后,富有远见地与他通信,鼓励他,指导他……
作为俄裔作家,内米洛夫斯基从小深受契诃夫的影响,在她的作品中渗透着契诃夫的文学精神。在这部篇幅不长的传记作品中,内米洛夫斯基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契诃夫,并且超越了对其人生的呈现,令我们的阅读之旅愈加荡气回肠。
2015年2月17日 已读
文学性很强的作家传记,充满散文化的抒情气息。虽然对场景的具体描述很少,但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生活的泥沼中以悲悯的情怀实现自我拯救并救赎了文学精神的作家形象。只是内米洛夫斯基将契诃夫的人生描述得实在是过于阴郁,不知是否有失偏颇了。
人物传记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俄罗斯 外国文学 文学
合肥四姊妹 豆瓣
Four Sisters of Hofei
7.7 (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金安平 译者: 凌云岚 / 杨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合肥四姊妹》讲述了张家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姐妹的传奇故事和集体记忆,让我们有幸与中国历史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借由信件、日记、家谱、诗歌、杂志和访谈,作者为这个家族撰写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编年史。对于古老中国及其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她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洞察力。
张家姐妹从父亲身上继承了理性和对现代西方教育的信任,从母亲那里体会到为人处世的艺术。她们的保姆一群来自合肥乡间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寡妇,有着自己的传统信仰和见解。四姐妹的情感和家庭、艺术与生活,让我们窥见二十世纪中国私人生活的真实面目和传统仕宦家庭的起落浮沉,也见证了这个古老国度在过去百年间历史与命运。
2015年2月3日 已读
挺标准的美国东亚研究界写法,没有完全聚焦于个人,而是把人物放到历史的大背景和个人生活的小格局中去描述并加以关切与理解。除了张家四姐妹的故事以外,既涉及了张家作为大家族的历史处境和具体生活细节,也囊括了与四姐妹及其家族相交的政界、文化界人士轶闻,对于了解一个逝去时代中特定的阶层,这本书蛮有帮助。
人物传记 美国
沈从文的后半生 豆瓣
9.0 (26 个评分) 作者: 张新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漂泊者萧红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林贤治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1
这是关于天才的中国女作家萧红的最新传记。
萧红一生追求爱与自由。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他弃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漫长、曲折、艰苦备尝的流亡生涯。她先后坠入爱情的陷阱,在贫病中极力挣扎,最后客死于南方孤岛香港,年仅三十一岁。
惟有文学,忠实地伴随着萧红。本书把萧红置于现代中国广阔的背景之上,重现了她的生活、写作和精神世界,多层面地见证了她的苦难和伟大。
2014年10月25日 已读
3.5星。也许是因为传主的人生过于丰盛和深刻,这本书充满了文学性的抒情笔调,却少了我所期待读到的严肃性和资料性。不过作者紧紧抓住萧红在写作和人生中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以及对男权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她的深度,值得对萧红感兴趣的读者一读。
中国文学 人物传记 文学
邓丽君画传 豆瓣
作者: 师永刚 昭君 方旭 2004 - 1
当本人收到书稿后,先是以浏览的心情翻看,随即发觉该书稿有着不同的风格,当下即以两天的时间看完全文。看完之后感觉如释重负,终于有一本能完全代表邓丽君的著作问世了。接着再看完作者之后记,方自领悟,本书之作者已投下了多年之心血在研究与收集与邓丽群有关之各种讯息。无怪乎该书有深度、可读性高,加上作者流畅的文笔将邓丽君作了全面、客观的报道,堪称一部代表作。
我的一生 豆瓣
作者: 李洪顺 周柳宁 谭继斌 团结出版社 1999 - 2
《我的一生》记录了一个女子真切而细腻的生命成长和艺术成长过程。书中真实地记载了邓肯艺术人生中不同时期内心世界的变化,展露了邓肯对艺术的孜孜追求——“我一生都为复古艺术不懈努力,去发现迷失在代代相传的迷宫里的纯朴自然”。邓肯的笔下是一条清澈、快乐的小溪:六岁上学,初恋、大舞台上的“无名小卒”,与罗丹相识,梦醒雅典娜,创办舞蹈学校发誓要找个百万富翁,遭遇叶赛宁,重返舞台,……一路走来一路舞,贯穿欢乐和
李敖回忆录 豆瓣
作者: 李敖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8 - 1
李敖的一生,是大起大落、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一生两次入狱,所出120种作品中96种遭到查禁,然而,在新千年的伊始,又传来了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消息。本书即以年龄段作区分,分十八个阶段对李敖这不平凡的一生作了最忠实的记录。
风流才子纪晓岚 豆瓣
作者: 杨子忱 / 李建良 2003 - 5
蒙学乡里
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十五日午时一刻,纪天申饭后到书房纳凉,靠在
一张雕花楠木椅上,手里捧着一卷书翻阅。看着看着,便进入了梦乡……
他看到从窗户钻进一只猴子。只见它吃完桌上的果品,就到书橱翻腾那
些书,像人一样,一部一部地翻着,看完的便扔在了地上。当将最后几橱书
捣腾到了地上时,已是一片狼藉。这时,猴子见纪天申手里还拿着一卷,就
蹿上来夺……
纪天申一急,醒来知是一梦。看着手中空空的,书已掉在了地上。这时
,儿子纪容舒房里的一名老婢女走进书房,向老太爷施礼说道:
“恭喜老太爷,午时一刻,大老爷房中的张夫人,添了一位少爷。”
这个刚降生的男孩,是纪天申的第五个孙子,取名纪昀,字晓岚。纪晓
岚还有个同胞哥哥,名啤字晴湖。纪天申的另外三个孙子——纪暄为容雅所
生,纪晖为容恂所生,纪畛为容端所生。
这纪府里的五公子纪晓岚,皮肤白嫩,容貌端正,天资聪颖,禀赋异常
,备受一家人的宠爱。
纪晓岚两三岁时,每天睡觉很少,常常白天玩上一整天,晚上还要玩到
深夜,乳娘李妈困得眼皮都睁不开了,纪晓岚却玩得兴致勃勃。四五岁时,
婢女晚上带他到屋外去玩,他东钻西跑,同白天一样快。于是,人们发现这
孩子实在有些与常人不同:在漆黑的夜里,他的两眼炯炯发光,不用点燃灯
火,就能看到黑暗中的事物。这实在令人惊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这
种特异功能却慢慢地消敛了。
纪晓岚69岁时,在所写《槐西杂志》中,有如下一段记述:
“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七八岁后渐昏阍,十岁后遂全
无睹。或夜半睡醒,偶然能见,片刻则如故,十六七岁后以至今,则一两年
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盖嗜饭日增,则神明日减耳。”
他这时已是文章泰斗,享有盛誉,不会编造出古怪离奇的故事骗人,所
以人们都是相信的。
幼年的纪晓岚,很喜欢听大人讲故事,整天缠着大人们讲个没完。故事
讲得最多的,是他的爷爷纪天申。在老太爷的五个孙子中,小纪昀口齿伶俐
,乖巧异常。老太爷常把他搂在膝前,讲述古往今来的传奇故事、神话传说
。小纪昀听得津津有味,迷恋不已。
后来,老太爷一句一句地教他背诵律诗绝句,往往刚教三四遍,他就能
一字不错地背诵下来。老太爷惊喜异常,便盘算着,要给孙子请一个有名望
的先生,早些给他开蒙。
这年夏天,纪晓岚刚满五岁。纪天申为孙子请来了一位启蒙老师。这位
老师叫及孺爱,河间府交河县人,与纪家是姻亲,按辈分来排,当称他的学
生纪晓岚为表叔。
及孺爱在弱冠之年就考中了秀才,但直到四十,却屡试不第,也就打消
了科举进仕的念头。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谈古论今,滔滔不绝。原在家
赋闲,连续接到纪天申的几封聘书以后,不好推辞,便来到纪府。
及先生首先教纪晓岚学《三字经》。开始几天,每天教20余字,原以为
这样就学得不少,不曾想纪晓岚过目不忘,念几遍就背熟了。于是,以后便
每天多教几句,不到一个月,就把一本《三字经》背熟了。接着,及先生又
教他《千字文》,刚满一个月,小纪昀已是倒背如流。及孺爱欣喜异常,为
有这样一个学生而十分自豪。
一天,纪天申来到塾馆,想看看孙子学业如何。及先生见面就夸奖起来
,说这样天资颖异的孩子,只能出在纪府。老太爷十分高兴,捋着胡子笑个
不停。接着,便把孙子叫到跟前,让他把学到的功课背诵一遍。
纪晓岚小口一张,就像江河流水,滔滔涌来,清扬悦耳。《三字经》、
《千字文》,都是一口气背完,一个字不错。老太爷听着不断抿嘴,微微地
笑个不停。
听完孙子的背诵,老太爷又拣出当中的几个字,写在纸上,让纪晓岚来
认读。纪晓岚读得一字不误。老太爷回过头来,拍拍及先生的肩膀,笑着说
道:
“纪昀如此长进,全仗贤甥教诲有方啊!贤甥博学多才,还望对他严加
训导,以期养育成才呀。”
说罢,老太爷和及先生商量起来了,下一步要如何教这孩子读“五经”
、“四书”,和练习写字。
纪晓岚听了爷爷的夸奖,小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在他幼小的心灵里,
产生了一种思学若渴的愿望。只不过他活泼顽皮,有时也会受到先生的训斥
。虽然他闻过则改,但却改而又犯。倒是在学业上,能够不断长进。
......
少年凯歌 谷歌图书 豆瓣
9.4 (139 个评分) 作者: 陈凯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 6
在成为著名电影导演之前,他曾有过怎样的人生?陈凯歌亲自执笔,直面他的少年时代。他敢于面对,勇于审视自己,并承认曾经犯过的错误。他的回忆与思考,既富于自省和批判精神,又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的鲜活性。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个人的视角,对成名之前生活、思想、艺术积累的小结,能够启迪我们许许多多的人。
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豆瓣
作者: 权延赤 中外文化出版公司 1989 - 4
1991年7月,河北作家阎涛向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权延赤侵犯著作权。1998年12月18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权延赤败诉。
末代皇后和皇妃 豆瓣
作者: 王庆祥 / 李玉琴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分三部分:一,王庆祥为婉容,文绣,谭玉玲,李玉琴分别作传,题为<末代皇后与皇妃>,似有单行本;二,李玉琴回忆录,题为<坎坷三十年>;李淑贤口述,王庆祥记录<溥仪与我>.
影塵-倓虛老法師回憶錄. 豆瓣
作者: 大光法師 方廣文化
「影塵」是近代天台宗僧人倓虛老法師(西元一八七四年∼一九六三年)的心靈自傳,由其弟子大光法師於西元一大四八年在青島湛山寺,啟請倓虛老法師講述其一生心路歷程,並由大光法師整理成冊。倓虛老法師一向以「看破!放下!自在!」六字修行要訣,啟迪後人;至於所謂「弘法、建寺、安僧」,則是他對中國佛教史上奉獻的最佳寫照。
本書文筆流暢,義理清新,宛如一部氣勢雄偉的小說,令人愛不釋手,氣盪胸懷,是一部發人省深的修行者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