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上海的金枝玉叶 豆瓣
7.7 (18 个评分) 作者: 陈丹燕 作家出版社 1999
美麗的女子郭婉瑩(戴西),是老上海著名的永安公司郭氏家族的四小姐,曾經錦衣玉食,應有盡有。時代變遷,所有的榮華富貴隨風而逝,她經歷了喪偶、勞改、受羞辱打罵、一貧如洗……但三十多年的磨難並沒有使她心懷怨恨,她依然美麗、優雅、樂觀,始終保持著自尊和驕傲。
虛雲和尚傳 豆瓣
作者: 張家成 圓明出版 1996
2014年5月28日 已读
一百二十年间世易时移,不变的是虚云大师传承佛法的信念与高洁的行止。身挑禅门五宗法脉,扛着晚清、民国和解放后三四次庙产清理风潮,相继复兴云南鸡足山、西山、福建鼓山、广东曹溪、云门及江西云居山等地的禅宗祖庭道场,遍历世事沧桑。读至“云门事变”一节,不觉泫然泪下。如此出世演佛又如此不离人间,非有宿世修为和至坚慧根而不可得。这本书写得半文半白、缺字漏字甚多,但仍可借其一窥晚近佛门之变迁、一睹虚云大师之风采。
人物传记 佛教
读史阅世六十年 豆瓣
作者: 何炳棣 中华书局 2012 - 6
《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何炳棣先生的回忆录,其中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六十多年“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反映出早期前辈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探求学问、开拓思想、融合中西文化的学思历程,也是近现代教育史、学术史辉煌的一页,实有传世意义。本书简体字版原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现因何炳棣先生全部著作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亦由中华书局出版。推出精装纪念版。
归程 豆瓣
作者: 圣严法师 台湾圆神出版社 1993
真實的故事,感人至深。本書是文學博士聖嚴法師記述他坎坷的童年、少年及青年時代的回憶,以其堅強的毅力和信心,披荊斬棘突破重重的困境,有血有淚的前塵往事及高尚的宗教情操,著實值得吾人奮勵自勉。
“今生的努力向善可以改善現世的環境,乃至即身親證解脫。因此,我對於自己的處境和前途,從來不會感到悲觀和失望,迎接挫折,奮力向上,是我不變的法則。
為了這點毅力和信念的獲得,我要感恩崇高無上的佛法僧三寶,也要感恩平凡中顯出偉大襟懷的父母雙親。這是我寫作本書的目的。”
--聖嚴法師
2014年5月12日 已读
于晚年口述自传《雪中足迹》中语焉未详的离开从军离开大陆的经过(也有可能是因大陆版的删改,我还未对比过台湾版),在师父这部六十年代在闭关期间写作的传记中得到了详述。我后悔未能早些读到这本书。师父广博的文哲知识和思考在这本传记里再一次得到了展现,他对佛教教育及寺院经济的理解与意见也值得今日的我们思考。
人物传记 佛教 回忆录 圣严法师
末法时代的声与光 豆瓣
作者: 张霖 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 2
张晖遽然离世后,各方师友自发撰写了一批纪念文章,发表在读书、上海书评、南方周末等各大媒体,以及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很多素不相识的读书界、学术界的人士和网友也自发发表文章、评论,组织纪念活动,引起了整个文化界的关注和不小的震动。《学者张晖别传》由张晖的夫人张霖选编而成,正书名“末法时代的声与光”取自张晖自己的话,代表张晖的理想精神和时代价值。全书第一辑是自传部分,主要由作者回忆童年的文章和日记组成。二、三辑是师友追忆,对张晖理想精神的评述和对时代人文精神和环境的反思,文章多发自真情,能够体现张晖学术或生活或为人的各个侧面,组合起来,一个血肉丰满的、满怀学术理想的青年学者跃然纸上。单从文章而论,亦有不少佳作,可读性强,引人深思。
2014年5月9日 已读
其实一部分文章已在网上读过,买书是为了能对逝者表达敬意和对生者表示支持。但再读这些文章仍给我极大的震动。张晖去世一年,余波犹鼓荡于人们的心灵——并将继续鼓荡下去,全因他高尚的品格和勤勉的学风。反观自身,处于比他优越、宽裕得多的物质和学问环境,颇有德不配位之感。我觉得这是有志于学术的青年的必读书,而对于其他领域的年轻人,也足以鼓舞起对高尚人格的向往。
中国文学 人物传记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光焰不熄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周质平 九州出版社 2012 - 7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占有不可动摇的领袖地位。20世纪上半叶,胡适与鲁迅、冯友兰、林语堂、吴稚晖、赵元任、梁漱溟、钱玄同等学人,在学术路径的取舍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与融合,为新文化运动开拓了广阔的学术领域。胡适作为当时“暴得大名”的学者,他的政治思想、学术观点与鲁迅、冯友兰、梁漱溟等人究竟有哪些异同,一直是学界普遍关注但至今未有定论的问题。周质平先生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多年来致力于胡适思想的研究及胡适著述的整理工作,是海内外公认的研究胡适的权威学者。在本书中,作者通过考证相关史料,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于现代中国背景下的胡适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与总结。
A Life in Letters 豆瓣
作者: Anton Chekhov 译者: Anthony Phillips Penguin Classics 2004 - 9
From his teenage years in provincial Russia to his premature death in 1904, Anton Chekhov wrote thousands of letters to a wide range of correspondents. This fascinating new selection tells Chekhov’s story as a man and a writer through affectionate bulletins to his family, insightful discussions of literature with publishers and theater directors, and tender love letters to his actress wife. Vividly evoking landscapes, people, and his daily life, the letters offer revealing glimpses into Chekhov’s preoccupations—the onset of tuberculosis, his dual careers as doctor and writer, and his ambivalence about his growing reputation as Russia’s foremost playwright and author. This volume takes us inside the mind of on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writers, and the character that emerges from these pages is resilient, generous, charming, and life enhancing.
報告師父,我要出家 豆瓣
作者: [美] 釋常聞 译者: 法鼓山國際編譯組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3 - 4
老外法師隨聖嚴法師出家,
煩惱竟愈來愈多,
他如何跨越自己個性和語言文化障礙?
本書是他最誠實的修行筆記,
用自己實驗聖嚴法師禪法的結果報告。
一位熱愛中國功夫的典型美國男孩,隨聖嚴法師出家後,發現禪宗工夫更不可思議,本書即是他鍛鍊自我的出家心路歷程。
作者常聞法師出家前一直對生命感到焦慮,特別是對人際溝通的不安,用盡方法都無效,直至遇到明師聖嚴法師,發現平淡樸實的禪法,最能幫助他接納真實的自己,因此決心出家。
全書共分四大篇章:一、我是誰?;二、出家去;三、「僧」活大考驗;四、領執與回饋,並收錄近六十張珍貴照片。精彩內容包括早期在美國隨聖嚴法師禪修、前往臺灣法鼓山成為學僧、接受做為出家人的身心考驗、擔任聖嚴法師出國弘法時的侍者與翻譯工作……。
本書不只是一本引人好奇的西洋僧修行筆記,從尋找自我、面對自我,到放下我執領眾學禪的深刻分享,更是誠摯感人。作者跨越了語文界限,用「心法」翻譯出了禪的人生智慧。
2014年4月29日 已读
读这本书像是跟常闻法师分享了他本人在生命中实践禅法的放松和安心的过程,并领略了无缘见面的圣严师父对常闻师的言传身教,于修行和为人都有相当大的启发。常闻法师是我首次去东初禅寺见到的两位法师之一,也指导过我参加的一日禅,这位西洋僧求法的道心,带给我很多正面的激励。
人物传记 佛教 回忆录 美国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豆瓣
Manhattan's China Lady
5.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周励 北京出版社 1992 - 5
本书不是虚构小说,而是自传性的百事记载、纪实小说。该书结构即显出大手笔的风格,全书由“纽约商场风云”、“童年”、“少女的初恋”、“北大荒的小屋”、“留学美国”、“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六个章节组成,各成一体。从这些章节的名称就可以基本概括出作者周励丰富多采的人生经历了,整部书40万字,读来就像她与你侃侃而谈。她对一个新时代新机遇的大气描写,及对自己戏剧性曲折经历和人生价值观的倾诉,令人在神往之后闭卷三思,跃跃欲试。文学对于时代,对于社会,是有一种无声的“号角”之催化作用的。九十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犹如海底蛟龙,刚刚浮出水面,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方巨龙已腾跃出海面,让世界刮目相看。谁能否认,十年来,在这骄人的业绩背后,也有着海内外千千万万个优秀的中国女人、中国男人卧薪尝胆,奋力拼搏的心血与汗水?
我把青春献给你 豆瓣
6.8 (12 个评分) 作者: 冯小刚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 - 3
卸下名人的顶戴,大胆诚恳地自嘲,勇气来自于自信———冯小刚把自己交给读者,缺失与真诚一并奉上。走向成功的地图,插上一路颠簸的坐标。文字的冯小刚比银幕的冯小刚更加清晰。

深藏入心的机智在不知不觉中释放,被冯式调侃链接的情感更显深沉。比如,转业回家,他戴上军帽,最后给母亲行的最后一个军礼;比如,最初在产房外见到女儿出世的一瞬,父爱与责任感的附体;与好友梁左的生离死别,无不在他朴素行文的背景上洒下泪花。
冯小刚这本《我把青春献给你》,是利用《手机》剧本创作和开拍之间的问隙创作的。时间紧,任务重,但它别具一格。与别的准自传相同的是,它同样讲述了过去的许多人和事,及与这些人和事的情感。物是人非,或物在人亡,送走和重新寻找的时候,感情是不一样的。与别的准自传不同的是,作者在面对往事胆怯和躲闪的同时,向我们叙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不”声中长大,会自己横刀立马,开创出另一条人生和艺术道路。冯小刚过去说过,过去盖起的宫殿中,没有他的位置,他只好在宫殿的旁边,另起炉灶,搭起了一间偏房。问题是偏房越盖越多,越盖越大,越盖越高,渐渐成了一个院落,它就成了另一座宫殿。前年崔永元出了一本书叫《不过如此》,我赞赏老崔在书中说过的一句话,写《不过如此》,是38年长成一根萝卡,现在一片一片切给大家看;现在我们读了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像看老崔切萝卡一样,能够知道老冯家是如何在寸草不生的土地上,一砖一瓦盖起了另一座偏房、院落和宫殿。也有些像看动物,初看有些四不像,非狗非鸡,非驴非马,但它像麒麟哪。
在化腐朽为神奇的同时,冯小刚也善于化崇高为平庸,对于这本书,他在自己写的序中说,朋友,没别的,就是把我的青春献出去,逗你解个闷儿;那么作为朋友,现在我用这篇序,把解闷儿还给他本人。最后我想告诉他的是,别忘了,你面前还有一点七公里的路要走,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次爱情 豆瓣
作者: [美]马克・斯洛尼姆 译者: 吴兴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6
本书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忠实地追述世界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次爱情经历,观察他对待女性的态度,剔除了对于事实真相的羞涩的沉默与常见的涂脂抹粉,以丰满的细节展示了陀氏圣洁情感与炙热情欲交杂的内心世界和情爱里程。
景德传灯录译注(全五册) 豆瓣
作者: [北宋]道原 译者: 顾宏义 2009
《景德传灯录》为北宋真宗朝,吴僧道原所作为禅宗灯史。内容叙述禅宗师徒相承的语录和事迹。从过去七佛,至五代文益的法嗣,凡一千七百零一人,附有语录者九百五十一人。道原称,灯能照暗,祖祖相授,以法传人,譬犹传灯,故以此作为书名。本书问世以来在佛教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引出了禅宗一系列的灯录著述,为禅宗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实,而且为宋代以及以后有关学术思想史的撰述提供了可借鉴的样式。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朱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这是一个你所不熟悉的梁思成。他在1931到1948年间,回应激荡世界的现代建筑潮流,和同仁们通过建筑史的调研和写作,构筑起“中国建筑”体系,并积极思考该体系向中国现代建筑转换的可能。而在1949到1959年间,他深陷新中国政治运动的漩涡。为跟上形势,他频繁进行自我否定和改造,有时也将批判矛头指向同道。他的思想历程充满急剧的扭转、中断和切换,到最后彻底迷失。他构筑起的“中国建筑”体系也在任意化的政治潮流冲击下分崩离析。
本书以大量新史料追溯梁思成的心路历程,探讨中国现当代建筑发展与政权更迭和政治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那段历史远没有结束:政治任意化导致的建筑任意化,仍然主导着今天中国的空间图景。
人有病 天知否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陈徒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9
本书以当事人口述,并根据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俞平伯、沈从文、丁玲、老舍、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等作家在一九四九年后的遭际和故事,以及他们的心理历程,让读者了解到那一段段尘封的往事。
从文自传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编辑推荐:沈从文是20年代出现在文坛的著名作家。在1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出版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各种集子70余种。《从文自传》和他的另一部传记体作品《记胡也频》,是最先为沈从文赢得了声誉的两本书。《从文自传》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也展示了湘西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
2014年4月12日 已读
这次重读才明白上高中时读不懂这本书是正常的。语言极为素净,不管说的是什么,氛围都淡淡的。写的内容却又惊心动魄,自幼年即亲睹杀人,及至军中几年,不但看杀,也必亲手杀过,经历如此的磨炼,才有后来为人的云淡风轻吧。沈从文的文字真的做到了将历史与个人融为一体,其中个人在军队和社会大学中的生活、学习体会,对今天的读者也仍有极具现实意义的启发。书后沈表侄黄永玉的那篇文章写得也很好。
中国文学 人物传记 回忆录 文学 沈从文
波伏瓦回忆录 豆瓣
作者: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译者: 罗国林 作家出版社 2011 - 8
《波伏瓦回忆录(第1卷):端方淑女》内容简介:法国存在主义者、女权主义理论先驱、著名小说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其中以小说杰作《一代名流》、被奉为“女权主义圣经”的理论著作《第二性》及篇幅巨大的回忆录尤为光彩夺目。
西蒙娜•德•波伏瓦无疑是20世纪法国一位伟大的回忆录作家,其四部主要回忆录的巨大规模与篇幅,至今无人出其右。其即:《西蒙娜•德•波伏瓦回忆录》之《第一卷:端方淑女》(1958)、《第二卷:风华岁月》(1960)、《第三卷:激荡人生》(1963)与《归根到底》(1972)。这四部回忆录所具有的圣西蒙式的历史社会价值,只有像波伏瓦这样既是文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介入者”的作家兼斗士才能提供。此外,还有三部回忆录或自传性作品,与前四大部回忆录构成一个编年史般的整体。
波伏瓦在回忆录中则力图提供一个反抗传统、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端方淑女》记述了波伏瓦童年时代与少女时代的生活,到她1928年完成高等教育为止。《风华岁月》回顾她1929—1945年的经历,从开始就业自立并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迈出最初的几步,直到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艰难岁月。《激荡人生》是其自大战结束后到60年代初期的生活记录,即在以萨特与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风靡法国以致整个欧洲的那个阶段里种种活动的实录。认识波伏瓦,从《端方淑女》开始。
周作人传 豆瓣
作者: 止庵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1
周作人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却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时代,最后堕落为汉奸文人。周作人的一生,以悲喜剧色彩表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与深刻性。 本书作者搜集大量史料与书籍,对周作人从一八八五年至一九六七的生平事迹作了精细的描述与精辟、独到的分析,力图通过周作人“一个人”看“一个时代”,以展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传记属于非虚构作品,所写须是事实,须有出处;援引他人记载,要经过一番核实,这一底线不可移易。写传记有如写历史,不允许“合理想象”或“合理虚构”。这本书自不例外。
本书的侧重点与一般生平传记亦有不同。作者认为,对于周作人这样一位思想者和著作者来说,思想的发展脉络和表述过程远比其一生经历更其重要,笔墨因此较多用在这里,而相关资料亦稍齐备。
周作人传 豆瓣
作者: 钱理群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1 - 2
周作人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却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时代,最后堕落为汉奸文人。周作人的一生,以悲喜剧色彩表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与深刻性。本书作者以十年功夫,搜寻、发掘了大量史料,对周作人的政治、文化、人生选择,独特个性及其内含的丰富的历史、心理内容,作了精细的描述与精辟、独到的分析;同时展现了周作人与章太炎、蔡元培、鲁迅、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同时代人的复杂关系,以周作人为中心的社会、历史、文化、风俗……的广阔背景,力图通过周作人“一个人”看“一个时代”,以展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个重要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