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Oracle Bones 豆瓣 Goodreads
9.4 (24 个评分) 作者: Peter Hessler HarperCollins 2006 - 5
From the acclaimed author of River Town comes a rare portrait, both intimate and epic, of twenty-first-century China as it opens its doors to the outside world. A century ago, outsiders saw Chinaas a place where nothing ever changes. Today the coun-t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dynamic regions on earth. That sense of time—the contrast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and the rhythms that emerge in a vast, ever-evolving country—is brilliantly illuminated by Peter Hessler in Oracle Bones , a book that explores the human side of China's transformation. Hessler tells the story of modern-day China and its growing links to the Western world as seen through the lives of a handful of ordinary people. In addition to the author, an American writer living in Beijing, the narrative follows Polat, a member of a forgotten ethnic minority, who moves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searchof freedom; William Jefferson Foster, who grew up in an illiterate family and becomes a teacher; Emily,a migrant factory worker in a city without a past; and Chen Mengjia, a scholar of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the earliest known writing in East Asia, and a man whosetragic story has been lost sinc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ll are migrants, emigrants, or wanderers who find themselves far from home, their lives dramatically changed by historical forces they are struggling to understand. Peter Hessler excavates the past and puts a remarkable human face on the history he uncovers. In a narrative that gracefully moves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the present, the East and the West, Hessler captures the soul of a country that is undergoing a momentous change before our eyes.
天涯晚笛 豆瓣
作者: 苏炜 2013 - 7
《天涯晚笛》,“民国时代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的口述实录故事。
民国时期,她身处灿若星辰的一众名家贤士之间,她的知交师友中有胡适之、沈尹默、章士钊、闻一多、沈从文、卞之琳、张大千,等等。她的昆曲、诗词、书法造诣皆秀逸超凡,成就件件文坛轶事,汪曾祺赞她唱腔“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欧阳中石称她书法非常精到“在那个时代已是佼佼者”。抗战年月,这位正当韶年、俏皮聪慧的“张家四小姐”,在一群“国粹”长者中间穿梭来去,恰如烽火战场间绽放的春兰秋菊,受到众星捧月般的疼爱和娇宠。
她为姐夫沈从文写诔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传诵一时;她因诗人卞之琳起争议,“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见钟情,至少是有点一厢情愿吧”,文坛哗然;她看林徽因,永远是众人的中心,没有别人说话的时候,“大家都喜欢的,我未必喜欢呀”;她说自己的同事朱自清,他和冰心早期的写作,都有点“酸的馒头”(sentimental,即感伤,滥情)……
本书作者苏炜是张充和的耶鲁晚辈与居所近邻,多年来时相登门求教,学习书法、诗词。《天涯晚笛》即为张充和自本世纪以来向苏炜断断续续口述的人生故事,其中披露珍贵影像一百多幅,包括杨振声、查阜西送给她的结婚礼物“八卦墨”和“寒泉琴”,又特别附录“合肥四姊妹”的张家谱系图,厘清跟张爱玲不是一族的亲戚,其中主要篇什均经张充和亲自审阅修改。
编辑推荐:
★ 百岁张充和的“朝花夕拾”——她从民国走来,今年100岁,还跟我们一样活着。听张充和讲故事,末代皇帝族兄溥侗常和她一起唱戏,章士钊赠诗把她比作东汉末年的蔡文姬,沈尹默要她学他娘家的书法,闻一多生活拮据却主动刻图章相赠,胡适访学喜欢到美国西海岸她家去挥毫,张大千在耶鲁拿她的旧宣纸画芍药与人物……她的相交师友,一众名家,灿若星辰,她的曲艺小楷,格调极高,秀逸超凡。
★ “民国时代最后一位才女”口述实录——《天涯晚笛》同路走来的旧雨新知,她看程砚秋,觉得闹;她看马连良,嫌他油;她看杨荫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原来是在给音乐算节奏;她看陆小曼,也会唱曲也会画画,有不错的印象;她看林徽因,永远是众人的中心,“大家都喜欢的,我未必喜欢”;她看苦苦追求她的卞之琳,好意是心领了,“但这种事情不能勉强”;她看朱自清和冰心,早期白话文写作都有点“酸的馒头”……
★ “合肥四姊妹”的世纪长河——余英时认为,周有光先生说得十分准确:“张家四姐妹的名气很大,不光在中国,在外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天涯晚笛》特别附录“合肥张家谱系图”,厘清“合肥四姊妹”跟张爱玲不是一族的亲戚。今天回望四对夫妇(张元和嫁顾传玠,张允和嫁周有光,张兆和嫁沈从文,张充和嫁傅汉思),四妹张充和100岁,二姐夫周有光108岁,仍未止歇,可敬可佩!
王氏之死 豆瓣 Goodreads
The Death of Woman Wang
7.3 (6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李孝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王氏之死》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郯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丈夫手下。
本书作者则一向偏重在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以资料而论,《郯城县志》和其他几个地方的方志,是本书的重要依据。本书使用的第三种资料《聊斋志异》,属于虚构的小说,作者大量使用来建构清初山东地方民众的心灵图像,从今天文化史研究的立场看来,这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并治一炉的手法,反而显现了作者的创意和先见之明。通过一幅幅鲜明的图像和具体的描述,我们才真正进入我们曾经靠着抽象的概念徘徊其外的乡村世界,真正走进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梦幻之中。
2016年7月19日 已读
历史学领域的通俗化写作。标题只是个噱头,借助文学想象、从县志记载中钩沉出故事和百姓生活的功力令人佩服,但各章节之间缺乏过渡和必要的联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明末清初山东郯城的市井风貌和政治结构,却仅仅成为了沾有历史遗迹的故事,而未能令读者明白故事究竟为何而讲。
历史 海外中国研究 美国
干校札记 豆瓣
作者: 徐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 - 1
《干校札记》为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纯音之女徐方所作的回忆录。1969年,徐方随母亲及学部(中国社科院前身)的一众学者下放到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的她,用少年的眼光写出了顾准、俞平伯、何其芳、吕叔湘、丁声树、陆志韦、巫宝三、骆耕漠、吴敬琏、陈瑞铭等知识分子的灰色往事,首度大量披露了其中鲜为人知的一手材料。《干校札记》另外还收录了作者关于张纯音、张耀翔、陈翰笙和孙家琇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回忆文章,具有极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
2016年6月21日 已读
每读与二十世纪国史相关的人物记述,总是学处世做人的好机会,这一本也不例外。对顾准着墨最多,但也涉及作者的母亲和外公,以及学部的数位其他学者。文风朴实,娓娓道来讲述几位人文社科学者的轶事,非常值得一读。
历史 回忆录 随笔/散文
Anyuan 豆瓣
作者: Elizabeth J. Per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2 - 10
How do we explain the surprising trajec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 Why has it taken such a different route from its Russian prototype? An answer, Elizabeth Perry suggests, lies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creative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 during their revolutionary rise to power and afterwards. Skillful "cultural positioning" and "cultural patronage," on the part of Mao Zedong, his comrades and successors, helped to construct a polity in which a once alien Communist system came to be accepted as familiarly "Chinese." Perry traces this process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Anyuan coal mine, a place where Mao and other early lead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obilized an influential labor move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ir revolution, and whose history later became a touchstone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ce known as "China's Little Moscow," Anyuan came over time to symbolize a distinctively Chinese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Yet the meanings of that tradition remain highly contested, as contemporary Chinese debate their revolutionary past in search of a new political future.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豆瓣 Goodreads
9.0 (4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易社强 译者: 饶佳荣 九州出版社 2012 - 3
本书由美国的易社强(John Israel)教授倾二十年之力写就,视角独树一帜。何炳棣先生称赞其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主体共有四部分,并有导言和结语。生动叙述了联大到昆明之前的经历,勾画了联大与云南社会以及当时政府之间的关系,对西南联大自身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渊源进行探讨,淋漓尽致地描摹了联大教师的风采,详细生动地再现了联大在昆明时期的生活。史料扎实,分析精湛,人物跃然纸上。《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的出版,势必会令广大读者注目与着迷。
2016年3月14日 已读
很好看,在材料的发掘与整合方面很见功夫,毕竟集二十五年之力啊。感觉作者已经把联大的历史和精神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甚至学术使命,非常全情投入。看了下英文初版序发现一个小花边,原来与其现任妻子也是因写作此书而结缘。
历史 教育 海外中国研究
法显传校注 豆瓣
作者: 东晋沙门释法显 撰 / 章巽 校注 译者: 章巽 注解 中华书局 2008 - 11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是法显参访印度之旅行纪实。法显于公元399年出发,前往印度求法旅行,经西域之南道,进入印度西北面;一方面历访中印度各地之塔寺,一方面巡拜佛迹、学习、抄写经、律、论诸圣典;最后经由海路先到锡兰岛,于公元412年返回中国,他将在印度所闻记述下成为本书。本书对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发展、经济制度等等都有所述及,是五世纪初叶以来印度和西域之佛教文化宝贵资料,是佛教僧侣往印度现存旅行记中最古老之旅行纪实,对研究五世纪初的亚洲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016年1月31日 已读
尽管文字精道简洁,还是可一窥法师道心之坚定,求道之艰难,弘道之愿力。顶礼法显法师!
中国文学 佛教 历史 文学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豆瓣
作者: 吕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本书是作者受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委托,在1961年开办为期五年的佛学班上所授用的讲义稿。印度的佛学思想开始流行,是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逐渐扩展发达起来,一直到公元10世纪大乘佛学在印度衰微,前后经历了一千五百年。在这漫长的时期里,印度佛学的学说本身也经历了好几次大的变化:由原始佛学到新派佛学,再后又发展成大乘和小乘,大乘本身也还分初、中、晚期之分,这是很明显的几个阶段。本稿将印度佛学分为原始佛学、新派佛学,初期大乘佛学、小乘佛学、中期大乘佛学和晚期大乘佛学六个阶段,根据汉文、藏文的大量文献,对勘巴利文三藏以及现存的有关梵文原典,按照各阶段出现的典程生后顺序,说明它们各时期学说的特点和变化,对印度佛学一千五年的历史发展概况,基本上勾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据整理者称,这是我国第一部原原本本讲述印度佛学史的书藉。
Buddhism: The First Millennium 豆瓣
作者: Ikeda, Daisaku 译者: Watson, Burton Middleway Press 2009 - 6
Beginning with the events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dark days after the death of Shakyamuni and continuing over a period of 1,000 years, this dynamic tome covers a vast and complex series of event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Through a thorough examination of its early development in India, a new light is cast on little-known aspects of Buddhist history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Buddhism today. Topics include the formation of the Buddhist canon,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and the spirit of the Lotus Sutra.
上下五千年 豆瓣
8.1 (37 个评分) 作者: 林汉达 / 曹余章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1 - 11
《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 在这套书中,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这样,在情节的生动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对读者了解历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
他们的岁月 豆瓣
作者: 彭小莲 2011 - 1
本书是一部叙事体的诘问人生的书。作者彭小莲描写了其父亲、50年代曾经的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彭柏山和母亲朱微明悲剧的一生。作者饱含激情地叙述了她的家史,更深沉地诉说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辛酸史。严酷的家庭遭遇,世相的艰险,人情的冷暖,他们的岁月里又掺和着作者自己的岁月,作品中对历史既激情又冷静到几乎带有讽嘲意味。作者彭小莲是从事电影业的,因此本书带有电影文学的叙述构架和?实到自然流露的叙事风格。本书的前三稿,出版过上海文艺版、香港版、台湾版,这次第四稿是吸收了香港版和台湾版精华、并增加了章节和图片的最新版本。
动笔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不得不肆无忌惮地揭开爸爸妈妈的生活,就像在阅宣判死刑的公告。当我把这一张公告最终和着父母的真实面目贴出来的时候,不管它们是多么残酷,不客人们是否愿意接受它,也不管它还有多少价值。但是,我对自己说,我毕竟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至少我在开始慢慢地学会说真话。——彭小莲
边城风雪锁在寒,千里荒漠万重山。墨翟有感哭歧路,老聃无意出函关。豪情都做断肠梦,岁月渐摧鬃发斑。心事茫茫谁堪诉,问君更得几时还。——王元化
山外青山楼外楼,人生禁得几拳头!《崔边》写了苏区事,莫非反苏错报仇。冯堂易老老彭难,何不当初美孔颜。作百岁时一回马,再活八百也等闲。 ——聂绀驽
江淮河海曾饮马,扬鞭抽剑斩恶来。忠良为国遭横祸,清酒一杯祭灵台。文坛宿将留遗作,繁华织锦辛勤栽。我向浩天三祝福,春风吹到百花开。 ——赖少其
2015年10月26日 已读
文字和情感都极为真挚,可算是有关二十世纪革命的个人叙述作品中的佳作。作者在母亲去世后寻访父母足迹(其父曾是“胡风分子”),书中既有对建国前后党内历次政治运动的反思,亦有对人心和人性的感叹与诘问。我还是那句话,历史是人造的,然而造历史的人迷失其中。
中国文学 人物传记 历史 回忆录 文学
台共党人的悲歌 豆瓣
作者: 蓝博洲 中信出版社 2014 - 8
黑暗历史时期,一家三口的悲剧故事。
悲壮的台湾近现代史,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
白色恐怖下,牺牲者的群像,一个时代的悲凄怅然。
日本殖民地台湾回归中国以后,中共在台湾的地下党的组织、活动与败退,恰恰是从张志忠抵达台湾而展开并以张志忠的牺牲为结束的、整整长达八年的斗争史。
1949年 ,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台湾共产党机构曾组织过暴力起义、武装割据等活动,但是实力悬殊,抵抗数年后终被血洗。一部分台共党人或投降、或卖党,但领导人之一张志忠夫妇却从容赴死。
《台共党人的悲歌》详细描写了张志忠夫妇的一生,以及那个时代里怀有信仰的台共党人群像,更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段缩影。
图说中国绘画史 豆瓣
Chinese Painting: A Pictorial History
9.0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高居翰 译者: 李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4
本书是1958年由瑞士人史基拉策划的一套亚洲艺术丛书之一,以编入他当时已获盛名的欧洲艺术丛书。经喜龙仁推荐,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高居翰获得了写作本书的机会,完成一部精简、创新、又具可读性的艺术通史。
高居翰的这部中国绘画通史著作,图文并貌,以一个外国人的眼 光,来欣赏中国名画,由1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读物。
自1960年首度出版英文、法文、德文版以来,它一直是西方最受欢迎的简明《中国绘画史》,不断再版。作者融合了西方汉学及艺术史的方法,以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讨论和分析了中国绘画史的衔接与转变,也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意向和含义与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种种因素联系起来,向广大读者清晰介绍了他以及诸多行家集体努力而达到的对中国绘画的看法。此外,书中也精选了美国、日本、台北故宫的大量名作,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解读。以实在的例子、具体的描述、渐进的叙述、专业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进入历史的轨迹。
高居翰写作的特点是直接从对画面的观看和体验入手,带领读者进入绘画史的理解,而不是套用文字记载的生平、风格等等来进行概念性的描述,这在三联已出版的几种学术专著中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而这本书原本就是为西语世界的普通读者所写,比为专业读者所写的研究性著作更普及,对画面的分析也就更细腻。
1966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徐友渔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8 - 10
本书是中国新文艺大系参考书系一,全书共收集了十九篇专稿,作者都是当代知名的学者、研究者、作家。他们在这些文章中再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定年代的真实情况。从真实性情上来说可称史料,而从文学性上来说可称绝妙文章。“联动”、“红成”、“串联”、“红鲁艺”、“革联”……我们将面对的是这一个个似乎远在千年以外的名词。
古人的文化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中华书局 2013 - 9
《古人的文化》为沈从文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随笔集,以“古代文化”为主题,涵盖古人的穿衣打扮、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文化生活、工艺美术等内容。
望乡 豆瓣
作者: [日]山崎朋子 译者: 陈晖 / 林祁 作家出版社 1998 - 1
本书为日本电影《望乡》的文学原著, 由《山打根八号娼馆》和其续篇《山打根的墓》组成.
潜规则 豆瓣
8.5 (35 个评分) 作者: 吴思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 1
相同ISBN的还有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凡的世界》(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第39卷)《林语堂作品集》(著名作家精品文丛系列)等,属于一书多号。
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 豆瓣 Goodreads
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
作者: 史华慈 译者: 陈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书独辟蹊径,从相关的学术框架和内部的政治关系方面考察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以及重要人物的历史。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独特的思维视角,引用了大量的史实以及各个方面的相关资料,洞悉与把握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与脉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书是国外研究毛泽东与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一部优秀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

  在五四运动时期如此强烈地吸引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的列宁主义学说,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个重要因素最选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知识分子自身所处的形势紧密联系起来。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历史性拯救的力量。列宁主义的党的组织理论和实践是在变化中保持不变的坚实核心。

——本杰明·I·史华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