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爱人有罪 豆瓣
作者: 艾伟 2022 - 1
▶当代中坚实力派作家艾伟 长篇小说代表作
▶中国版的《罪与罚》 | 探究人性隐秘的欲望与光亮,寻找灵魂最终的宽宥与救赎
▶一个无私行善的女人背负着过往的罪责,一个蒙冤入狱的囚徒决意复仇
▶人间之爱何以被扭曲、被破坏、被伤害、被剥夺?
——————————————
【内容简介】
一桩强奸案打破了小城美人俞智丽平静的生活,她坚信这是神秘的跟踪者鲁建所为,鲁建因此被判入狱,服刑八年。在此期间,俞智丽却发现罪犯另有其人,陷入使无辜者蒙冤的深深自责之中,只能依靠不断行善来抚平内心的焦灼。八年后,俞智丽终于见到了满怀怨恨的鲁建。一场注定充满仇恨的会面却点燃了压抑的爱火,千疮百孔的灵魂在彼此的欲望中寻求自身的救赎……
——————————————
“这是一部关于救赎与仁慈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伤害的小说,又是一部关于两个小人物在伤害的世界里软弱地相拥的小说。”
——艾伟
2022年11月13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59】一周前读完的一直忘了标记,这是今年读的第二本艾伟作品。虽然人物关系及故事冲突的设计上有讨巧的嫌疑,但不得不说作者写出了他想表达的时代加诸于普通人、底层人的痛苦。很遗憾的是只有对男女主人公的描绘是丰沛、可信的,次要人物都显得较为潦草,像是为了满足某种叙事目的而被作家操纵的人偶。但我仍是很喜欢这个布满了年代感的故事,也敬佩愿意为那个带着视觉上的黑白感、思想上的禁锢感和情感上的匮乏感的年代而书写的作家。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The Tanners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Robert Walser 译者: Susan Bernofsky New Directions 2009 - 1
<em>The Tanners</em>, Robert Walser’s amazing 1907 novel of twenty chapters, is now presented in English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by the award-winning translator Susan Bernofsky. Three brothers and a sister comprise the Tanner family—Simon, Kaspar, Klaus, and Hedwig: their wanderings, meetings, separations, quarrels, romances, employment and lack of employment over the course of a year or two are the threads from which Walser weaves his airy, strange and brightly gorgeous fabric. “Walser’s lightness is lighter than light,” as Tom Whalen said in Bookforum: “buoyant up to and beyond belief, terrifyingly light.”<br /><br /><br />Robert Walser—admired greatly by Kafka, Musil, and Walter Benjamin—is a radiantly original author. He has been acclaimed “unforgettable, heart-rending” (J.M. Coetzee), “a bewitched genius” (Newsweek), and “a major, truly wonderful, heart-breaking writer” (Susan Sontag). Considering Walser’s “perfect and serene oddity,” Michael Hofmann in <em>The London Review of Books</em> remarked on the “Buster Keaton-like indomitably sad cheerfulness [that is] most hilariously disturbing.” <em>The Los Angeles Times</em> called him “the dreamy confectionary snowflake of German language fiction. He also might be the single most underrated writer of the 20th century....The gait of his language is quieter than a kitten’s.”<br /><br /><br />“A clairvoyant of the small” W. G. Sebald calls Robert Walser, one of his favorite writers in the world, in his acutely beautiful, personal, and long introduction, studded with his signature use of photographs.
2023年8月28日 已读
中文版《唐纳兄妹》本月已出。这部由大段的内心独白和人物念白组成的小说注定不会有太多的读者喜欢。这本书我读了很长时间,起初我怀疑瓦尔泽是否会写对话,但后来这些有意为之的长篇独白却经常使我不忍心读下去。这部自传色彩浓厚的小说塑造了与波德莱尔式的城市漫游者不同的、在现代性加速的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另一种漫游者形象:主人公不仅游走于城市的街道,也跋涉在乡间的雪地上和星空下(——许多景物描写都很美妙);他以一种解构人生和工作意义的懒散形象来抵抗现代性逻辑的压迫,并因而成为一个看似奇怪的“局外人”。掩卷时我已几乎不记得任何具体情节,却对雪夜中独行的一个身影以及主人公和他的手足们关于艺术、人生在生命中优先级的讨论印象深刻。此书也令我想起瓦尔泽诗中的“我已为之而谦恭”,它所叙写的人生谦恭而动人。
外国文学 小说 德语文学 文学 瑞士
是无等等
作者: 方方 《十月》杂志社 2019 - 12
2023年2月17日 已读
2019年冬天回国,因为刊有方方的这部长篇小说,我于是买了这本《十月》杂志。我原先以为《软埋》是方方写作史上的一个意外,直到读这本书才发觉:难道我以前把她的位置看得太高了?我虽然不喜欢王安忆在小说里卖弄修辞和各种生活知识,可是人家至少有修辞功底也有生活的积累;但方方的《是无等等》和《软埋》却都是语言味同嚼蜡、历史平板呆滞、生活如同儿戏。我没读过方方的其他长篇(家里有《武昌城》但还一直没看),所以不知道她是不是一写长篇就露怯,但至少《风景》《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万箭穿心》等中篇作品里令人惊艳的笔力和叙事在她近年这两部长篇里是了无踪影的。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一把刀,千个字 豆瓣
7.1 (19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4
王安忆的长篇《一把刀,千个字》从清袁枚的 “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进入,以一位淮扬名厨非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为叙述线索,他生于东北的冰雪之地,记忆却从因避难而被携来上海寄居的亭子间开始。古人道,礼失求诸野,他启蒙于祖辈扬州乡厨的鲜活广博,蜕变于上海淮扬系大师的口授身传,后来在纽约法拉盛成为私人定制宴席的大厨……就如他精神世界的启蒙源自《红楼梦》《黄历》《易经》一样,不同地域间的舌尖上的美味,其实开阔出另外一番融汇了天地与自然体悟的精妙世界,而时代更迭与反复冲刷席卷下的个人命运与抉择,也呈现了多重视角与评述体系下的民间记忆。
《一把刀,千个字》先期在《收获》杂志发表,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读者和评论者都被王安忆在本书中展现的人物、故事、内涵赞佩不已。思考的深沉,功力的深厚,情感的深潜,表达的精巧,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创作更上一层楼。
一把刀,故事从谁讲起? 千个字,写到哪里结束?
刀工秀气,字写深沉,在人间烟火的张力中,诘问、思辨、不断挖掘人性
“一把刀”,杀鱼斩骨,从上海到纽约,刀下无数佳肴。
“千个字”,花前月下,竹影如人,认不清,写不完。
来自中国的陈诚,靠一手厨艺在纽约法拉盛谋生。姐姐不时带美国男友来弟弟家吃饭,姐姐尖刻,弟媳爽快,二人时有言语较量。姐姐的男友知一二中文,似懂非懂之间常常插进点睛之语,令人或捧腹或惊诧。陈诚的父亲与一众朋友,闲聊中常有碰撞,带着老一辈的认真执着。
陈诚少小离家,寄人篱下,沉默内向。以往父母工作繁忙的时代,姐姐掌管家务大事,敢想敢做。父母的性格也如姐弟俩,父亲平稳持重,母亲活泼多思。一家人动静兼容,倒也和睦。
生活轨迹的改变与社会动荡相关,陈诚被送到上海和嬢嬢相依度日。孤僻的嬢嬢给了他文化的开蒙和谋生的本事,里弄的生活给了他可靠的朋友和意外的妻子。而消失的母亲,一直深刻而无形地对父亲、姐姐和他产生影响,给他们增添了许多故事,许多幸与不幸。多年以后,嬢嬢去世,陈诚回上海奔丧。睹物思人,抚今追昔,少年时的谜团不解自开,唯有感慨无法言说。
如果我们只是把《一把刀,千个字》看成王安忆得心应手、技艺纯熟的又一部力作,就有可能忽视这部长篇所要挑战的巨大困难:它是小说叙述的困难,也是今天这个时代言说和表达的困难。小说从纽约法拉盛海量匿名存在的一个扬州菜厨师起笔,追溯他从童年到中年的历程,时间推移,时代改变,地理空间一迁再迁,但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消除生命中的一个黑洞:它是虚空,却无处不在。它是上一个时代的后遗症,英雄母亲决绝地飞蛾扑火,但代价绝不止于个人的牺牲——没有母亲的下一代,要用几乎全部的人生与这个后遗症的幽灵周旋、闪躲、抵抗、搏斗。王安忆真诚而锐利地来叩问、思考、辨证、描述,在革命、理想、信仰与油盐酱醋、请客吃饭、人间烟火的张力中推进叙述,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历史、时代、个人的难以化解的纠结和持久的创伤,由此成就的这部作品,不仅再次证明她创造力的历久弥新,也向虚浮嘈杂的现实提示文学铭刻的庄重和深沉。
——复旦大学教授 张新颖
2023年2月10日 已读
王安忆在这本书的写作里到底在追求什么?有些看不明白了。一个跨越世纪的长篇故事写成让读者越读越没有耐心、对人物和情节的好奇心不断被作家的卖弄修辞及卖弄知识所消磨,除此以外,我也不知该如何评价了。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无颜的肖像 豆瓣
顔のない肖像画
6.9 (25 个评分) 作者: [日] 连城三纪彦 译者: 刘羽阳 新星出版社 2020 - 6
◎《一朵桔梗花》获推理作家协会奖
◎《情书》获直木奖
◎《宵待草夜情》获吉川英治文学奖
◎《变调二人羽织》获幻影城新人奖
和《一朵桔梗花》一样,本书也集结了几个洗练的短篇,凝结短小精致的谜团,留下浓厚的回味。 ——日本亚马逊读者评论
------------------------------------------------
★内容介绍
美术大学学生旗野康彦沉醉于知名画家荻生仙太郎笔下的一幅肖像画,画中女孩那仿如凝视死亡深渊的眼睛让他着迷。旗野没想到,不久后这幅画就被送到了他面前,只需他接受一项任务——以假身份参加一场拍卖会,无论出价多高,都要把一幅画拍到手。而那幅画,是一幅一模一样的少女肖像。旗野感受到了阴谋,却身不由己地想触碰画中的秘密……
七个短篇故事,揭开现代人隐藏在社交面具背后的算计,展露被都市灯光遮蔽的黑暗地带。
2022年10月26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58】虽然每一篇都能吸引人读下去,但不如《鼠之夜》那一本所收作品那么出色。在暗魅、神秘的情节中书写真实的人性,是我喜欢连城三纪彦的原因,这本书里这个优点仍然存在,只是没那么闪光罢了。
外国文学 小说 推理小说 文学 日本
只因暮色难寻 豆瓣
作者: 御井烹香 2016 - 9
Geek,翻译成通俗的说法,也叫技术宅,用来形容智力超群但不擅与人交往的怪才。
某天,刘瑕的心理咨询工作室收到一份来自沈先生的委托。“技术宅”三个字便是从那一刻起,由一个冷冰冰的名词变得意义丰富起来——
沈先生出身豪门,美国名校毕业,然而回国后从不露面,和她的一切交流通过网络和短信。
沈先生是一个技术超群的黑客,足不出户地注视着她在工作室的一举一动并进行点评。
沈先生是一个表情包爱好者,能够在聊天过程中熟练运用各种卖萌撒娇类表情包、颜文字。
“刘小姐。”
“刘小姐刘小姐刘小姐——”
“刘小姐,你现在是不是有点生气?”
“刘小姐,要不要我唱首歌给你听,活跃气氛?”
“……”
与沈先生在网络上过度活泼的形象背道而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沈先生是一个有着严重心理障碍的社交恐惧症患者。
第一次登门拜访,她连门都没进去,只能和门口的摄像头大眼瞪小眼。
第一次会面,她用罚站的姿势面对墙壁,通过短信和距离她一步之遥的沈钦沟通。
终于,那个停电的夜晚,她打算驾车离去,最后回望一眼站在露台上,隐在黑暗中的沈钦。
月光不足以让她看清沈钦的脸,但她可以隐约看见他的双眼,在月色中反着淡淡的琉璃微光。
伴随着轻微的嗡声,小径两边的西式古典路灯柔和地亮了起来,其中一盏路灯正好就在露台边上。
一整个完完全全、从头到脚的沈钦,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暴露在了她面前……
2022年9月5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51】没想到我能读完这本将近1000页的流行文学作品。一方面它心理治疗及警方办案双线交织的题材确实吸引人,另一方面我喜欢的某演员演了这部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也是推动我阅读的一个原因,否则的话,中途可能会放弃——书中人物各种突破边界、不合常理的做法太多了。女主人公对身边人物的诸种心理分析不可谓不深刻,作者对男女主角各自心灵创伤及互相疗愈的经历的刻画也的确都能讲得通,但问题就是太通了,恨不能一通百通,导致越临近结局,女咨询师大段大段的分析性话语就越显得力量被削弱。况且分析了900多页的篇幅,到后来却没把最后一个案件的犯案人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实在是虎头蛇尾。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流行小说
夹边沟记事 Goodreads
夹边沟记事
9.7 (12 个评分) 作者: Xianhui Yang / 杨显惠 广东省出版集团 2008 - 9
《夹边沟记事》从2000年春季被《上海文学》开始连载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九年。其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过一册《夹边沟记事》,但其内容不全是“夹边沟”,还有几篇作者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后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全部的“夹边沟”故事,书名变成了《告别夹边沟》。现在花城出版社要重新出版《夹边沟记事》,且恢复了它的原名。
2022年9月2日 已读
【豆瓣已无条目;补标2013年9月25日已读;这个不完整的短评是依据微博上仍存留的遗迹原样贴在这里】最朴实无华的文字,和它所纪录的年月一样于平淡中蕴含着惊心动魄。与其说是小说,不如当作历史来读。一次只能读一两章,无法多看,不仅是为任务的命运截瘫,更是被淡淡文……
中国文学 历史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爱人同志 豆瓣
作者: 艾伟 2022 - 1
▶当代中坚实力派作家艾伟 长篇小说代表作
▶超越时代的文学经典 | 首版二十周年全新修订版
▶深入人性难以捉摸的黑暗深处,探讨两性之间隐秘的情感与“战争”
▶“单凭这一部小说,艾伟就应该被写进文学史,他达到了当代作家未曾达到过的精神与心理深度 。”——张清华
——————————————
【内容简介】
小说的主人公刘亚军是一名屡建战功的侦察兵,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受伤残疾,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战后,一位叫张小影的女学生与他相爱并结婚,因为这样带有传奇色彩的婚姻,他们得到了媒体广泛报道,受邀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然而随着时 代的变迁,这段备受瞩目的婚姻渐渐淡去了往日的荣光。生活的拮据、身份的失衡,使得“战争”转移到两性之间,并愈演愈烈……
小说极具可读性、适合影视改编,带有传奇色彩;通过一个另类英雄、一个当代圣母,以及变化无常的社会,探寻两性之间隐秘而复杂的情感、婚姻内部没有硝烟的战争;关注被时代遗忘的边缘群体和普通小人物
——————————————
【名人推荐】
◆我理想中的小说是人性内在的深度性和广泛的隐喻性相结合小说,它诚实、内省,他从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出发,但又具有飞离现实的能力,他自给自足,拥有意想不到的智慧。他最终又会回来,像一把刀子一样刺入现实或世界的心脏中。——艾伟
◆当一个富于思考和激情的作家在面对当今几十年壮阔的时代画面时,常常会有一种无从捉摸、难以下手之感,因而当艾伟试图抛弃传统的现实主义技巧而在一种寓言式的神话世界里表达他的爱憎与喜好时,便自然会有一种无拘无束、自由驰骋的愉悦之感。——栾梅健
◆现在回过头再来谈这部作品,感到它的复杂,它对那个特定时代以及文化传统批判的深刻性,对个体欲望、尊严以及自卑、软弱、无助与颓丧堕落的表达仍然值得认真解读。——汪政
2022年8月23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49】这是时隔十年再读艾伟的小说,比《风和日丽》的读感要好一些,结尾没有垮;语言稍微不那么精炼,但问题也不大。艾伟和与其同龄的余华等作家不一样,他的作品里完全没有使那批人崭露头角的先锋感,而是洋溢着一股老派现实主义的感觉。这可能正是这部作品吸引人的地方:以一种老派的文学腔调讲述一对“过时”了的人的故事。为空洞的理想而献祭的人生,这种“过时”是人为的,是改革开放的逻辑所决定的,在我看来它亦正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艾伟从看似特殊的两个人身上抵达了时代共通的某种悲剧性。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老师好美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严歌苓 2018 - 9
丁佳心,女,三十六岁,高三(1)班班主任。
邵天一,男,十七岁,高三(1)班优等生。
刘畅,男,十八岁,高三(1)班转学生。
他爱她,他也爱她,而她呢?
隐秘而炽热的禁忌之恋,感情魔障吞噬着懵懂的青春和生命,
终于,因爱疯狂,为爱失控。
《老师好美》主要讲述了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禁忌之恋。一位36岁单身离异女班主任与两位花样少年跨越年龄鸿沟在校园中演绎了一场隐秘而炽烈的不伦之恋。严歌苓极其细腻地揭开了女性感情朦胧的面纱,描绘了情欲背后的女性及师生之间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终于,师生三人的情感纠葛碰撞出了危险火花,一场不伦之恋反噬着纯真懵懂的青春和生命。深陷爱情囹圄的女人多么糊涂与盲目,而为爱疯狂的男孩又是怎样的绝望与凶残?畸形情网缠住三个人,每个人都懵懂而炽烈地寻找感情,却又不知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老师好美》也是严歌苓将目光首次聚焦在中学校园,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塑造上又一次新鲜成功的尝试。为写本书,她专程去学校体验校园生活,以期给读者呈现真切、生动、鲜活的故事面貌。
2022年8月15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47】一个成熟作家写自己所不熟悉的生活大约就会呈现出这样的结果:文字仍然相对流畅,对各种细节的缝合也显得颇有耐心,可是对中学生的心理描摹却十分生硬,对女老师心态的刻画也给人以“糊弄”的感觉,似乎最关键的裂缝并未填满或并未试图去填。不过作家对故事总体的把控依然较好,还是具有可读性。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沧浪之水 豆瓣 Goodreads
8.2 (39 个评分) 作者: 阎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 10
作者以娓娓而谈的文笔和行云流水般的故事,写出医学研究生池大为空怀壮志、无职无权的苦,时来运转、有名有利的难;在真切地展示他的人生旅程的同时,也把困扰他的人生难题一一解开。
2022年8月6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46】写得还可以,有一种悬念感,让人想知道主人公后来到底怎么样了。对官场众生相的描绘也非常逼真,我都快二十年没在国内生活了,但一读这本书就体会到被一种令人不适但无从选择的陈腐的社会生活所包围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我小时候所熟悉的。不过作者实在太啰嗦了,字数至少应砍掉40%,尤其是前面280页,只留下对人物塑造有推动的情节就好,没必要包括进功能重复的情节和冗长的第一人称抒情。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来访者 豆瓣
作者: 蔡东 2021
本书是“新世纪作家文丛第六辑”中的一种,为作家蔡东中短篇小说集。收录蔡东八篇中短篇小说,包含《她》《通天桥》《来访者》等。作家蔡东善于从对他者的观察中提取对生活与人性的反思。他的作品关注当代人的生存境遇,关注男性、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内心生活,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千丝万缕的牵连,充满令人信服的细节与感染力;作品语言准确、凝练,对善与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困境的追问,共同构成了其充满魅力的文学世界。
2022年8月1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45】一本令我有复杂读感的小说集。一方面必须要赞叹作者以凝练且象征化的方式书写当代生活的决心,另一方面这里的大部分篇目却让我感觉绵软乏力。乏力感可能来自于某些抒情化修辞的落空,也可能是某几篇小说的结尾,原本疏离于生活的人物以投入烟火气的方式为生活找到出口的情节显得太轻易。而《来访者》这个吸引我购买此书的中篇小说,则凸显出作者缺乏深入自己笔下人物内心的能力。这也许是有些作品中的人物不像真实的当代人而更像幽灵的原因吧。个人认为此书中写得最好的是《往生》和《我想要的一天》这两篇。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普宁 豆瓣
Pnin
8.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梅绍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 6
《普宁》是纳博科夫继《洛丽塔》之后的第二部以美国为背景的小说。小说起始于在美国大学教书的俄国老教授普宁的一次出门旅行,他乘错了车,不得已在中途换车。在颠簸之中,疲劳“像一股浪潮那样突然淹没了他头重脚轻的身体,把他同现实隔离开来”。 (注:Vladimir Nabokov,Pnin,in The Portable Nabokov,Page Stegner ed.(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82),p.372.)这是普宁特有的一种怪异感觉,他曾经感受过多次,而且每当这种感觉来临,普宁的眼前都会栩栩如生地出现他过去生活中的一些情形。事实上,不难看出,当这种现象产生时,普宁正处于一种幻觉之中。常人的幻觉应该是这样的:在一种混乱无序的心理状态中,不在眼前的事物出现在眼前。普宁的幻觉与常人的幻觉稍有不同,他幻觉中的事物都来自于他过去的生活,或者与他过去的生活紧密相关。
普宁的幻觉中常出现他在圣·彼得堡度过的早年生活。他出身于名医之家,父亲母亲都疼爱他。他有很多好朋友,后来他们有些人在革命中被杀害了。米拉在普宁的早年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一席,她是他父亲最好的朋友的女儿,是普宁的初恋对象,他们从小在一起长大、相亲相爱。很多年以后,普宁“在鲜明的幻觉中”,“重新又成了当年那个笨拙、羞怯而又固执的18岁男孩,在黑暗中等待米拉……(他)觉得米拉正偷偷从那里溜到花园向他走来,在高高的烟草丛里,她白色的上衣和烟草暗白的花混杂在一起。”(注:Vladimir Nabokov, Pnin, in ThePortable Nabokov, Page Stegner ed.(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82),p.464.)普宁在幻觉中感受到的不仅有往事的甜蜜, 也有往事的忧伤。米拉后来被德国人杀害于大爱特斯堡,因为她是犹太人。
普宁的幻觉中还有他过去的婚姻生活。那时普宁在巴黎,是个年轻有为的学者,他爱上了同是俄国流亡者的丽莎。丽莎自私、浅薄、好卖弄,但普宁偏偏爱上了她,而且非常珍惜自己的感情,后来他们结了婚。他们的婚姻未能维持长久,丽莎很快就移情别恋,喜欢上一个叫埃里克·温德的大夫。普宁很爽快地与丽莎离了婚。然而,在普宁准备移民美国之前,丽莎带着七个月的身孕回到了普宁身边。事实上,丽莎并非真地想回到普宁身边,她不过是想借助普宁前往美国。这一切在驶往美国的轮船上得到了公开,普宁知道了丽莎的“阴谋”。尽管如此,普宁并没有产生对丽莎的恨意,在洞察她的那些行为动因之时,普宁仍对丽莎怀有某种说不清楚的感情。
普宁的幻觉中还有那些他一日活着就一日割舍不开的事物,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是俄罗斯语言和文化。对于他来说,“如果说他的俄语是音乐,他的英语就是谋杀。”(注:Vladimir Nabokov,Pnin, in ThePortable Nabokov,Page Stegner ed.(London: Penguin Books Ltd.,1982),pp.409—410. )普宁在给美国学生讲授俄罗斯文学的时候,往往忘了他授课的对象——那些既不熟悉俄罗斯方言土语,也不具备丰富的文学见识的年轻人,自己陶醉在他曾经体验过的美妙境地里。普宁的一个美国女学生喜欢他,但他对她的感情很特别,他似乎并不喜欢她本人,只是因为她喜欢俄罗斯语言文学,普宁才有点喜欢她。普宁对俄罗斯语言文化的深入了解也促成了原先看不起他的克里门茨教授与他的友谊。
普宁自己并不是很清楚为什么总出现那些幻觉,但读者却并不难发现普宁潜意识里的那些想法。尽管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普宁却未能真正适应美国的生活,他始终留恋着过去的日子。过去并不完全美好,但在那种生活里普宁是“主角”之一,他有自己的痛苦和欢愉。然而,在美国背景下,普宁是一个外来者,只有少数人对他友善,大多数人都看不起他,他的情感是虚茫的,他宁可溜进那保留着过去影踪的幻觉,而不愿意直面现实。他根本的目的还在于通过幻觉来战胜时间,以便超越现在、回归过去的世界。
普宁当然不能成功,因为时间之狱不可突破,美国背景下的现实生活在按照它自身的逻辑向前发展。米拉不可能重现,现在的丽莎比过去的丽莎更自私,很少有人能体会到他对俄罗斯语言文化的热爱。更重要的是,普宁沉缅于幻想、不去面对现实的做法危及到了他在温代尔的生存,最终他不得不卷铺盖走人。从根本上说,他不可能冲破现在的重围、实现他的梦想,因为他脚下还是现实的土壤,他受到了时间的束缚。
——王卫东【论纳博科夫的时间观】
2022年6月8日 已读
大三,补标,很诙谐有趣的写学院中人生活的小说。这几天想起它是由于肩膀疼导致睡觉翻身困难,每回辗转反侧时都想起纳博科夫描写普宁失眠的那句“他恨不能身上长出个第三面来”。这句话我记了二十年,现在自己也有年纪了,算是真懂了这是什么滋味。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美国
猎物 豆瓣
作者: [法]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译者: 金龙格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1
小说《猎物》首次出版于一九三八年,是一部司汤达式的小说。社会底层青年让-卢克与富家小姐为爱而结婚,希望通过自己的才智实现阶层上升。在上流社会碰壁后,他疏远了富家小姐,转而为八面玲珑的政治家工作,以谋求社会地位。然而,就在他成名前夕,爱情以另一种面貌再度袭来,令让-卢克失去了一切。狩猎者终究成了自己的猎物。
内米洛夫斯基虽为女性,却写出了疯狂而普通的男人的一生。
“这年头,一个人生活太艰难了,需要许许多多的勇气,许许多多的爱……”
2022年6月2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37】那些极具冲击力但又真实得令人不忍细读的心理描写让我觉得,三十五岁时的内米洛夫斯基已经纯熟地掌握了人心与文学之间的秘密通道。“他的血液里只有爱情,如此卑下的爱情,就像一股毒液……”作者的文字一如此前的作品一般来势凶猛,令读者同时感觉到饮毒般的痛苦和强烈的审美愉悦。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法国
钟表馆事件 豆瓣
時計館の殺人
8.4 (111 个评分) 作者: [日] 绫辻行人 译者: 刘羽阳 新星出版社 2016 - 6
镰仓的寂静山林,隐藏着又一处中村青司设计的神秘建筑---钟表馆。馆内上百个不同的钟表,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惊人地指向相同的时刻并等速行进着;馆外竖立着一座没有指针的钟塔,其钟铃也从未响起过。十年前,馆主人古峨伦典心爱的女儿不幸去世,随之而来的是古峨家另外六个相关人物的死亡。此后,在那沉默的钟塔下,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少女的幽灵,徘徊在静谧的森林中……十年后,以关注超自然现象而闻名的《CHAOS》杂志社,为了采查亡灵的真相,连同W大学超常现象研究会的几名成员,和一位通灵师一起,步入了诡异的钟表馆。然而他们没有想到,为期三天与世隔绝的通灵会,却演变成了疯狂的杀戮时刻。随着时光飞逝,他们一个接一个的倒下,死神的指针最终划破了冷酷的表盘……??
2022年5月15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36】推理确实很精彩,但整个故事包括杀人情节都太脱离现实了,没什么意思,我还是更喜欢社会派。
外国文学 小说 推理小说 文学 日本
秧歌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秧歌
8.8 (35 个评分) 作者: Eileen Chang / 張愛玲 皇冠出版社 1991 - 7 其它标题: 秧歌
《秧歌》是張愛玲於1955年創作的小說,描寫小村莊農人金根一家在飢餓之中掙扎求存的故事,反映了土改後中國大陸的農村生活。小說最初以英文寫就發表,後由張愛玲本人譯成中文。
該書描寫中國共產黨治下的農村生活,農人面對鄉幹部、軍人等多方壓榨,惶惶不可終日的悲慘生活狀況。故事背景設定於土改完成之後。以農民金根和其妻子月香為主要人物。金根為人訥言而善良。月香則精明而善於處事,本在上海幫傭,後來回到農村。在飢餓中,他們同旁人一樣,都不得不面對沉重而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也需要參加各種種政治活動。最終,爲了給四鄉的軍屬拜年,農會給每家攤派半隻豬和四十斤年糕。金根因王同志說他斤兩不足而「嚷起來」,被視為「反革命分子」,其女兒阿招也在混亂中被人踩踏致死。月香同負傷出逃的金根躲在山中。金根為免禍延妻子,投水自殺。月香則燒掉了村中的倉庫,自己也被民兵趕入火海之中。等到春天來臨時,村裏依舊彌漫着飢餓。
2022年5月11日 已读
【豆瓣数据补标】2021/8/7:不及同一时期写作的《赤地之恋》。虽然我算是张迷,虽然这本书对于那些年的主流文字里没留下痕迹的一些东西给予了记述,但我没法打出高分。因为文字中感觉不到作家对人物的悲悯,却过多地流露了讽刺和漠然,尤其对革命干部的描写,某些地方简直像不负责任的诛心之论,只以最恶的恶意来揣度。我以前给李安版本《色戒》的评价也挺适合这本书的:对革命的隔膜与恐惧。作家本人的隔膜和恐惧倒也没错,人都有历史的局限性,聪明如张爱玲,也不例外。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赤地之戀 Goodreads 豆瓣
赤地之戀
7.9 (27 个评分) 作者: 張愛玲 / Eileen Chang 皇冠 1991 - 5
『赤地之戀』所寫的是真人實事,但是小說究竟不是報導文學,我除了把真正的人名與一部份的地名隱去,而且需要把許多小故事疊印在一起,再經過剪裁與組織。畫面相當廣闊,但也並不能表現今日的大陸全貌,譬如像『五反』,那是比『三反』更深入地影響到一般民眾的,就完全沒有觸及。當然也是為本書主角的視野所限制。同時我的目的也並不是包羅萬象,而是儘可能地複製當時的氣氛。這裡沒有概括性的報導。我只希望讀者們看這本書的時候,能夠多少嗅到一點真實的氣息。
2022年5月11日 已读
【豆瓣数据补标】2021/1/24:优秀如张爱玲,即使写自己并不熟悉的题材,即便是为谋生而奉命作文,亦能从笔端显露超群的才华。她一定最清楚地知道:欢喜团圆都是假,只有怅惘和悲凉才是那时代人心中的一点真。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德米安 豆瓣
8.3 (64 个评分) 作者: (德) 黑塞 译者: 丁君君 / 谢莹莹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7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1919年首版,最初作者署名为埃米尔•辛克莱,作品问世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其受人欢迎的盛况唯有上个世纪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能够与之媲美。人们竞相探问辛克莱到底是谁,连托马斯•曼也写信向出版商询问作者情况。但这位作者一直隐匿着,直到两年后作品17刷时,才确切地属上黑塞的名字。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黑塞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此次特别增补好莱坞人气文艺男星詹姆斯•弗兰科最新导言。弗兰科说:我所追求的是一种自我理想映照的生活,在趋向这个目标的旅程之中,阅读《德米安》是重要的一步。
★一个青年的蜕变自阅读《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起,青年德米安将引领你度过自身蜕变的斗争。
★一部以它极为精确的描写击中时代神经的作品。整整一代青年,均满怀感激而且如痴如醉地被他吸引。
★全球青年口耳相传,黑塞是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
我所追求的是一种自我理想映照的生活,在趋向这个目标的旅程之中,阅读《德米安》是重要的一步。
——詹姆斯•弗兰科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
出生并成长于 “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2022年5月9日 已读
【2002年已读034】黑塞经常叙写青少年的精神成长,但他的书却更适合不太年轻的人阅读。年幼者大约会觉得这样沉溺于精神世界的叙事很无聊,成熟的读者则可能在故事里读到关于人生真相的种种印证。那些以西式语言写出的个人化体验清晰展示了东方宗教对黑塞的巨大影响。阅读过程中想起今年读过的另一本书中的话:“没有任何东西值得我们以不面对自己的高昂代价去获得。”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 豆瓣
Die verlorene Ehre der Katharina Blum
7.6 (5 个评分) 作者: [德] 海因里希·伯尔 译者: 孙凤城 / 孙坤荣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1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又名《暴行是如何发生的,并能导向何方》。此书首次出版于1974年,先后被译为30多种文字,到2007年时,在德国的销量已达600万册,并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
卡塔琳娜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管家,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过着体面的生活。一次朋友聚会中,她与风度翩翩的路德维希一见倾心,坠入爱河。不料,路德维希被警方以抢劫银行的罪名通缉,他逃走了,毫不知情的卡塔琳娜却成为媒体的靶子,遭到小报的肆意诽谤,个人隐私被披露,陈年旧事被挖掘,甚至连她的亲人、朋友都无一幸免地遭到骚扰。忍无可忍的卡塔琳娜,终于举起手枪,踏上了以暴制暴的复仇之路。
2022年5月5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33】不知原文如此还是翻译导致,味同嚼蜡,这么短的作品硬是花了我好多天的阅读时间。今后读当代德语作家的中译作品得慎重,遇到干燥极了的文字的可能性太大了。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新参者 豆瓣 Goodreads
新参者
8.1 (8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东野圭吾 译者: 岳远坤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1
【新参者】新加入、刚到来的人。
东京,日本桥。一个单身女人在公寓内被勒死。警方发现她最近刚搬到这里居住。
负责调查的是也刚调到日本桥地区的刑警加贺。仙贝店、高级料亭、陶瓷器店、钟表店、民间艺术品店,加贺走访案发地附近一家家店铺。他的调查看上去琐碎又与案情无关:通勤轨迹不 同于往常的保险员、替老板给情人买人形烧的料亭小伙计、关系不睦的陶瓷器店婆媳、因女儿私奔而断绝父女关系的钟表店老板……
案件真相就在充满人间烟火的家长里短中逐渐显露。
================================================================
这是一个靠逻辑破不了的案子,情才可以!
一部让人读后热泪盈眶的推理小说
在这本推理小说里,推理不是重点,而是要找出人们各种行为的原因;找到凶手也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彻查案件的原因,否则就不能真正救赎。
《周刊文春》推理榜年度第1名 “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年度第1名
这是一部随着事件的解决,心灵不断得到温暖的作品。——新垣结衣
2022年4月24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32】非常温情脉脉的一个故事,充满了人情味儿却毫不油腻、做作,作家把尺度掌握得很好,而且破案的情节也串连得很巧妙。因为我们同是东亚社会,不禁会想目前中国是否会有发生类似书中故事的土壤,会不会有小说家能以轻松易读的笔调将其写出来。
东野圭吾 外国文学 小说 推理小说 文学
孤独之酒 豆瓣
8.5 (6 个评分) 作者: [法]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译者: 黄旭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9
小说《孤独之酒》首次出版于一九三五年,自传性的文字兼具冷冽与炙热。
内米洛夫斯基借小说主人公埃莱娜讲述了自己厌恶的童年:遭遇变故的俄罗斯中产家庭,无尽的逃亡,投机的商人父亲,贪婪、自私的母亲,缺席的亲情、畸形的爱情,孤立的境地,只有家庭教师是温暖的。在母亲赶走家庭教师之后,早慧的少女决意用爱情来报复母亲。当成功的报复无法阻止原生家庭的荒唐时,她又做出了一个选择……
“我孤独,但我的孤独苦涩而又令人陶醉。”
2022年4月20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30】一个幼小的老灵魂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不得不把孤独之创痛变为令人陶然之醇酒并一饮而尽。这样幼小的老灵魂会早熟地知道:“错过了童年的孩子,似乎永远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成熟起来。只会半边枯萎半边青涩,像一颗过早暴露在风中被冻过的果子。”内米洛夫斯基的自传体小说也像一杯醇却涩的酒,颇能使读者百感交集。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