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寂寞的十七岁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本书分为两辑,主要内容有寂寞的十七岁、金大奶奶、我们看菊花去、闷雷、月梦、玉卿嫂、黑虹、小阳春、青春、藏在裤袋里的手、寂寞的十七岁、那晚的月光、纽约客、芝加哥之死、上摩天楼、香港——九六0、安乐乡的一日、火岛之行、谪仙记、谪仙怨、夜曲、骨灰、蓦然回首等。
台北人 豆瓣
8.4 (15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 - 8
《台北人》标志着白先勇小说的成熟期和高峰期,十四个短篇小说包含敢作家最优秀的代表作《游园惊梦》、《永远的尹雪艳》,集中描述了一在今与昔、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断层中挣扎的失根的中国人。十四个短篇由此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饱含历史与人生的沧桑,充满清醒和无奈的叹息。这种浓浓的历史感与作家圆圆熟的小说技巧、典雅流丽的行文风格交相辉映,构成了《台北人》永恒的魅力。
刀锋 豆瓣
The razor’s edge
9.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周煦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 4
《刀锋》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而且这个人干脆不再是作者惯用的阿辛登笔
名,而是直接用了自己的真名实姓。小说写一个参加第一次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
拉里·达雷尔。在军队中,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
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趋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
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这也是毛姆在《总结》
中提出过的)。复员后,拉里既不肯进大学,也不肯就业,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终极。
为此,他丢下未婚妻来到巴黎;两年后,和未婚妻解约,又从巴黎遍游世界各地,
最后到了印度,找到了印度的吠陀经哲学。于是了悟人生,把自己的一点薄产分散
给亲友,自己返回美国,当一个自食其力的出租汽车司机,打算隐身人海,以终天
年。小说以拉里为中心,描绘了许多美国男女,有拉里的未婚妻,贪图物质享受的
伊莎贝儿;有以买卖古董起家,一心想钻进上流交际社会的艾略特·谈波登;有头
脑简单但心地忠厚的格雷·马图林,他原是百万富翁的独生子,但是一九二九年的
经济大崩溃使他破了产,他是个只知道做生意发财的典型美国社会产物;有伊莎贝
儿的同学,索菲·麦唐纳,因丈夫和儿子在车祸中丧命,被夫家放逐到巴黎来过着
堕落的生活,终于被不逞之徒杀害;还有一个模特儿兼妓女的法国女子苏姗·鲁维
埃,和拉里与作者都相识,最后和法国一个外地厂商结婚而得到生活保障。作者本
人在书中也担任了一个重要角色;他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背景多半是在法国,特
别是巴黎。由于毛姆大半生是在法国度过的,而写作本书时,正因战争避地美国,
所以写到巴黎时,特别流露出怀乡情绪,如写他在赴拉里约会之前,穿过卢森堡博
物馆的公园时,描写园中游人的那一段回忆自己青年时期的描述,完全属于自叙性
质,和小说毫无关系。又如第六章论述莱辛的《贝蕾妮丝》,都是离开主题发挥自
己的文学见解。书中的主要角色除掉苏姗·鲁维埃外,全都是美国人,使人想起一
句调侃美国人的谚语:“人死后进天堂,美国人死后去巴黎。”但是,他们最后都
死的死了,回国的回国了,连苏姗·鲁维埃也嫁到外地去,如作者所说,“在我的
生命中也消失了。”当然,这个小圈子里的人只占据作者生活的很少一部分,但我
们仍不免兴一种落寞之感,仿佛作者是“珠箔飘灯独自归”。
正如作者在小说中交代的,他这本书并不想“阐述所谓《奥义书》的哲学体系。”
“我懂得太少了,但即使懂得很多,这也不是阐述《奥义书》的地方……我想的只
是拉里。”在本书结尾时,他又说,“我是个俗人,是尘世中人;我只能对这类人
中麟凤的光辉形象表示景慕,没法步他的后尘。”因此,他和克里斯朵夫·衣修午
德[注]不同,并不打算向西方推荐吠陀经哲学,或者提倡人人都学拉里;单拿一点
来说,不近女色,如果人人都象拉里那样奉行,岂不会造成灭种的灾祸!毛姆的道
德观是如我国嵇康在《绝交书》中所主张的“四民有务,各得志为乐”。他把拉里
捧得很高,但并不把艾略特·谈波登那个“大大的势利鬼”贬得很低。他对放浪形
骸的索菲·麦唐纳只有同情,对当模特儿兼妓女的苏姗·鲁维埃能够有一个归宿感
到欣幸,对头脑简单的格雷·马图林,在他的笔下绝少挖苦,而往往突出他的忠厚
和慈爱,但对伊莎贝儿则毫不徇情地揭露她蓄意破坏索菲和拉里婚事的阴谋,尽管
他很欣赏她的美,并且是她多年来的“知心”朋友。但他接着也写伊莎贝儿获悉拉
里分散自己财产,并且返回美国预备当司机的消息后,伤心啜泣的情景,从而让读
者自己对伊莎贝儿作出结论。不妨说,伊莎贝儿的用心是狠毒的,但是,她破坏的
是一个本来不可能有好结果的婚姻,因为如果索菲连伊莎贝儿布置那点诱惑都抵御
不了,拉里即使学会了瑜伽修道士的那点法力,能把她从自甘堕落的道路上拉得回
转吗?
尽管作者在本书开头声称,他几乎没有什么故事可述,但是,他仍旧充分运用
了叙事的技巧,从而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碰到这样的
情形,即一面译,一面盘算着不知他对这种铺开的局面怎样收拾法。但是,使我佩
服的是他笔头一转,很快就结束掉;例如在第二章末尾,当伊莎贝儿告诉作者自己
和拉里解约的经过,以及作者给了伊莎贝儿忠告之后,他只用两三行文字就结束了
他们精心策划的汉普顿宫之游:
雨仍旧下个不停,我们认为不去看汉普顿宫那些华贵建筑,甚至伊丽
莎白女王的床,伊莎贝儿也可以活下去,所以就坐车子回到伦敦。
我想如果有个金圣叹的话,很可能在这一段后面插进一些双行批语:“随手收拾掉
汉普顿宫,妙。盖汉普顿官之游不过是为了找个场合让伊莎贝儿能向作者倾吐胸臆,
现在目的已达,再叙述作者领她游览汉普顿宫便是呆鸟矣。”
......
小说不是历史,不需要反映一个时代的全貌,但它反映的那一部分,特别是其
中的人物,必须给人以真实感,不能只是影子。有时候,由于文学修养差,欣赏不
了作家所创造的人物,这情形是有的。我当学生时,对莎士比亚的黎耶王形象就不
能欣赏,后来读了A.C.布雷德利[注]的《莎士比亚悲剧》才发现自己的文学修养
不足。但是,有些名家笔下的人物,如最近我读到的狄更斯的《小杜丽》,就只能
说是概念的产物了。毛姆的《刀锋》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次大战之
间那个时期的一个人物画廊。
周煦良
一九八○年十一月六日
(译者序的节选)
Swann's Way 豆瓣 Goodreads
Du côté de chez Swann
作者: Marcel Proust 译者: Lydia Davis Penguin Classics 2004 - 11
Marcel Proustas "In Search of Lost Time" is one of the most entertaining reading experiences in any language and arguably the finest novel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But since its original prewar translation there has been no completely new version in English. Now, Penguin Classics brings Proustas masterpiece to new audiences throughout the world, beginning with Lydia Davisas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translation of the first volume, "Swannas Way."
百年孤独 Goodreads 豆瓣
Cien años de soledad
9.5 (1022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范晔 南海出版公司 2011 - 6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Anil's Ghost 豆瓣
作者: [加拿大] 迈克尔·翁达杰 Vintage 2001 - 4
With his first novel since the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The English Patient , Booker Prize—winning author Michael Ondaatje gives us a work displaying all the richness of imagery and language and the piercing emotional truth that we have come to know as the hallmarks of his writing.
Anil’s Ghost transports us to Sri Lanka, a country steeped in centuries of tradition, now forced into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by the ravages of civil war. Into this maelstrom steps Anil Tissera, a young woman born in Sri Lanka, educated in England and America, who returns to her homeland as a forensic anthropologist sent by a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group to discover the source of the organized campaigns of murder engulfing the island. What follows is a story about love, about family, about identity, about the unknown enemy, about the quest to unlock the hidden past–a story propelled by a riveting mystery. Unfolding against the deeply evocative background of Sri Lanka’s landscape and ancient civilization, Anil’s Ghost is a literary spellbinder–Michael Ondaatje’s most powerful novel yet.
The End of the Affair 豆瓣
作者: Graham Greene Penguin Classics 2004 - 8
Penguin celebrates the centennial of Graham Greene's birth with commemorativeeditions of his greatest works.
2014年3月16日 已读
蛮奇妙的书,仅从情节来说,这个写于六十年前的故事早就是滥觞了,但读到了最后1/4甚至1/5时,突然有一种类似于伯格曼电影的情绪出来了。除了对上帝的质疑和诘问,对爱与恨的追问、探讨以及强烈的自我反省也给故事增加了丰厚度。此外,以简洁明晰的文字连缀起的颇有华丽感的句式,以及精巧而又绝不拖泥带水、不给阅读造成障碍的叙事结构,都足以使这本书成为文学写作的范本读物。
外国文学 宗教 小说 文学 英国
万箭穿心 豆瓣
8.8 (34 个评分) 作者: 方方 重庆出版社 2013 - 7
主人公李宝莉年轻时美貌能干,但性格过于不饶人。嘴上的厉害让丈夫马学武一日日活在压抑之中。为了排解生活的苦闷,马学武与同厂的打字员成了秘密情人。李宝莉发现了这个秘密后,打电话报警,马学武和打字员在旅馆被抓。丈夫得知事情的真相后跳江自尽。
儿子小宝不能原谅母亲对父亲的伤害。大学毕业后毅然与母亲断绝关系。为了小宝的成长,忍辱负重做“扁担”的李宝莉该何去何从?
小说从李宝莉家买了风水极差,是“万箭穿心”格局的楼房写起。这个伏笔意味着后面到来的人生将全是无法开解的苦难。这注定的“债”,李宝莉将一笔一笔地用他的生命来偿还。
2014年3月8日 已读
人物刻画得比同名电影立体、丰满得多了,结尾也不像电影那么煽情地绝望。与池莉的武汉相比,我更喜欢方方的武汉。同是写市井百姓,有一种作家在文字里会不小心流露出自己的市井气,另一种作家则能令人感到是在创作和悲悯、本人非同此“俗”;方方是后者,池莉和六六都是前者。
中国文学 小说 当代 文学 现当代
金色夜叉 豆瓣
金色夜叉
6.4 (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尾崎红叶 译者: 魏丹宁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 7
鴫泽隆三为了报恩,收养了孤儿间贯一。贯一与隆三的女儿阿宫青梅竹马,得到了老人们默许的婚约。然而银行家之子富山的出现,却成了贯一原本美满人生的转折点。
多年后,经历人生巨变的贯一和阿宫偶然相遇,却只能漠然错过。阿宫开始写信忏悔,早已成为金钱的恶魔的贯一始终冷漠以待,不为所动。而阿宫的生命,却随着心死而走向死亡……
这部作品以金钱和爱情的矛盾为中心,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据说,一位痴情的日本女子甚至在临终前立下遗嘱,希望《金色夜叉》续编成书之后,能供一册在她的灵前。而小说的主人公贯一和阿宫诀别的地方——热海温泉,如今已成为日本蜚声海外的旅游胜境。
2014年3月4日 已读
文笔的清丽无可避免地被淹没在通俗故事的气质中了,假如砍去三分之一的篇幅会好一些,现在这样子实在太拖沓,简直像是为了多拿连载稿费。但很佩服尾崎红叶这么能写,就那么一个意思叨叨叨地反复说,用词竟然还不太重复,我都替他的人物累得慌。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失明症漫记 豆瓣 Goodreads
Ensaio sobre a Cegueira
8.9 (256 个评分) 作者: [葡] 若泽·萨拉马戈 译者: 范维信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2
你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部冷酷的作品?
虽然我活得很好,但这个世界却不好。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代表作
入选诺贝尔学院“所有时代百部最佳文学作品”
被《泰晤士报》誉为“当今世界最卓越的一部作品”
与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卡夫卡的《审判》并驾齐驱。——《柯克斯书评》
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让我们把握到捉摸不定的现实。——诺贝尔颁奖辞
萨拉马戈和马尔克斯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两位作家,但在我看来,萨拉马戈对现实的隐喻更强。——著名作家 苏童
----------------------------------------
繁忙的路口,绿灯亮了,中间车道的头一辆汽车却停止不前,司机在挡风玻璃后面挥舞着手臂,围观的人打开车门之后,才知道他在喊:我瞎了!没有人会相信,他的眼睛清晰明亮,巩膜像瓷器一样洁白致密,然而他却一再绝望地喊着:我瞎了!我瞎了!
一位路人送他回家,却被传染上失明的怪疾。眼科医生成了第三个牺牲品。失明症迅速蔓延,整个城市陷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
Fireworks 豆瓣
作者: Angela Carter Virago Press Ltd; New Ed edition 2006
In the short fiction of Angela Carter, the landmarks of reality disappear and give way to a landscape of riotous and uncensored sensibility. The city of Tokyo turns into a mirrored chamber reflecting the impossible longings of an exiled Englishwoman abandoned by her Japanese lover. An itinerant puppet show becomes a theatre of murderous lust. A walk through the forest ends in a nightmarish encounter with a gun-toting nymph and her hermaphrodite 'aunt'. Not simply a book of tales, Fireworks is a headlong plunge into an alternate universe, the unique creation of one of the most fertile, dark, irreverent, and baroquely beautiful imaginations in contemporary fiction.
出走的乐园 豆瓣
作者: 黎紫书 2005 - 1
不论是书写略带史话意味的家族故事,或是白描现世人生的浮光略影,黎紫书都优以为之。而营造一种浓腻阴森的气氛,用以投射生命无明的角落,尤其是她的拿手好戏。
——王德威
放学后 豆瓣 Goodreads
はうかご
7.3 (425 个评分) 作者: [日] 东野圭吾 译者: 赵峻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1
东野圭吾成名作
荣获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
草长莺飞的青春,忽如琉璃般生生粉碎。
当美丽、纯粹、真实的事物被破坏,重视的回忆和梦想被摧毁时,恨意便开始萌发,恣意蔓延开来……
在这所清华女中,有人喜欢我,有人恨我。
星期六早晨,车站月台上,有人突然从旁撞来,我险些跌落铁轨;
星期一放学后,我游完泳进入淋浴间冲洗,差点中机关触电身亡;
星期二放学后,一盆天竺葵从教学楼三层坠落,直直砸向我头顶;
星期四放学后,一位老师被毒死在我常用的更衣室,他是替我而死?
悚然之间才明白,我似已无路可逃……
2014年2月23日 已读
这种涉及校园的故事在东野笔下并不少见,这一本仍然是看得头皮发麻而最后又心凉彻骨。他对犯罪动机的暗示和剖析都很让人信服,而且有现时代的社会意义。
东野圭吾 外国文学 小说 推理小说 文学
Wild Nights! 豆瓣
作者: Joyce Carol Oates Harper Perennial 2009 - 4
Through the words of his own 'diary', we watch as Poe succumbs to existential loneliness during a sociological experiment in an isolated lighthouse, stranded for a year with no companion but his faithful dog...Dickinson is brought back to life in an imagined future era, when a husband and wife buy her as a servant-robot/clone, eager for her to write her charming verses while she does the chores...Samuel Clemens (Twain) dotes on his 'Angelfish', a group of young girls aged 10-15 who he insists should call him Grandpa and on whom he lavishes endless gifts...Henry James volunteers in a British hospital during WWI and struggles to overcome his revulsion at the wreckage of the soldiers' bodies only to discover something new and dangerously beautiful in himself...And in the final story, with Papa Hemingway hunched over a table late at night with a shotgun to his chin, we trace back over his angry, chaotic life, his tumultuous relationship with his father and his wives...
玩笑 豆瓣
作者: 米兰・昆德拉 译者: 景黎明 / 景凯旋 作家出版社 1993
一个不经意的玩笑,使年轻的卢德维克陷入无尽的苦难,包尝心灵与肉体的痛苦。本书通过卢德维克与露西,海伦娜等人的关系,揭示了捷克知识分子的不寻常的生活命运。本书显露出昆德拉后期作品中关于媚俗,遗忘和错位的主题,音乐化的结构,幽默的风格等,表明作者创作上的成熟。
人间失格 豆瓣 Goodreads
人間失格
8.2 (151 个评分) 作者: [日] 太宰治 译者: 烨伊 武汉出版社 2011 - 12
人间失格,即丧失为人的资格。由序、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后记共五个部分构成,其中序和后记以作者口吻叙说,三个手札则以主人公叶藏的口吻叙述。主人公叶藏胆小懦弱,惧怕世间的情感,不了解人类复杂的思想,继而通过搞笑取乐别人,隐藏真实的自己。后来发现饮酒作乐似乎更能逃避这个世界,于是终日放浪形骸,通过酒精、药物、女人来麻痹自己,最终走向毁灭。他被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所折磨,终其一生都在自我厌倦下寻求爱,逃避爱,最后只能毁灭自己。
温柔的叹息 豆瓣
やさしいため息
7.8 (10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青山七惠 译者: [中国] 竺家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
《温柔的叹息》是青山七惠芥川奖获奖作品《一个人的好天气》的延伸,像极了一名女子成长历程的追踪报道。
小说从主人公“圆”突遇4年来音信全无的弟弟开始。弟弟自说自话搬进姐姐租的房子,从此开始每天记“姐姐观察日记”。姐姐读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每一天过得是何等的枯燥乏味,纯粹是“复制加粘贴”。于是她决定试着改变现状,同弟弟的一个朋友相恋,接受同事参加忘年会的邀请,慢慢走出社交恐惧症的困扰。遗憾的是,她的男朋友却在这时突然中止两人的关系,这使她再度面临是否还要打开心扉的抉择。
2014年2月9日 已读
日本文学里这派风格是占了很大一席的吧,故事几乎全由动作和对话来推进,作为叙事基本元素的语言似乎仅仅保留了叙事这一基本功能而已,很难让人发现文字上的出彩之处。这本来没什么不好,但当这本书里的故事显得单薄了,这种风格便未免现出了不足,余味太少。这风格用得好的,当推向田邦子。
外国文学 小说 当代 文学 日本
千江有水千江月 豆瓣
作者: 萧丽红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7
本书系台湾《联合报》80年度长篇小说获首奖作品,81年首版问世后,受到读者一致推宠,顿成畅销书,迄今在台已印行27版。现于大陆首次印行,以飨众多读者。

文中以细腻淡雅的笔调刻绘了少女贞观与青年大信的爱情……六十年代初期,台南渔港萧姓大户人家,祖孙三代二十几口,过着边村古镇以中原和闽南文化习俗为背景的非无辛酸却大体恬纯的生活。青年一代中有表兄妹者(台北的大信和傍依舅家的少女贞观)一见倾心,数载往还,只因传统文化的浸沉,安于在文采风流的高境界中优游自赏,连雨中合用一伞也觉得是不寻常事。大信入伍派住澎湖,海天相隔,后来竟为了一种当事者与读者都不甚了然的理由对贞观疏冷了,她也一怒而毁情书,还信物,遂不相见。贞观情丝难断,深自悔咎,痴待无着,颠倒失据;大信则不告而别,去英留学。
小说终场时,贞观入山就其大妗修心的尼庵寻了几日幽,似乎有所领悟……
2014年2月7日 已读
书中有让人神往的慢和轻逸、古老而温暖的乡俗和人心,民族、家族和乡情、私情全都包括在这本小说里,不只过瘾,还令人反复细想、回味。小说写到这地步已算有相当境界,更难得的是在做到上述之后,还把一份真纯的、说不清开始没开始的恋情描绘得高尚动人。这样的书也必然慢热,我读了五十页才适应作者灵动不拘的文风和那些闽南语汇,读进去了便是享受。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小说 当代 文学
挪威的森林 豆瓣
8.6 (20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漓江出版社 1989 - 7
以百分之百的纯情、坦率倾倒无数少男少女和城乡读者的这部青春小说佳作,去年雄踞日本畅销书榜首,自1987年9月问世到1988年底,已印行30余次,印数高达320万册。我国已有10多家报刊作了报道。
小说写大学生渡边同两个女孩子的爱情纠葛。他的第一个女友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的恋人,这个同学后来自杀了。渡边无意中遇到直子,两人开始交往,在直子20岁生日晚上发生了性关系。但第二天直子却不知去向,几个月后才得知她住进一家遥远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并表示要永远等待直子康复归来,不料他返校不久即禁不住性格与直子截然相反的活泼好动的同学小林的大胆进攻,一方面惑于小林的迷人的魅力和活力,一方面又念念不忘直子的缠绵的病情与柔情。当直子自杀的凶讯传来,渡边万念俱灰,失魂落魄地独自外出徒步旅行……
小说跃动着一股强烈的冲动波,激起读者心灵的震颤和共鸣。去年作家村上春树因此而更加名噪文坛,成为日本青年崇拜的青春偶像。本书中译者为不久前从日本访学归来的暨南大学外语系年轻的副教授。
战争与和平(上下) 豆瓣
Война и миръ
9.7 (22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刘辽逸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1
1805年,俄法战争一触即发,但俄国上层社会却依旧歌舞升平。
女主人公娜塔莎是一个贵族小姐,年轻貌美,天真活泼,能歌善舞。哥哥尼古拉是一名英俊的骠骑兵军官。而娜塔莎一家的朋友皮埃尔也是贵族,他刚从法国留学归来,对未来尚无打算,常出入于社交场所和在赌桌上消磨时光。不久被一位公爵看中,并被安排与公爵女儿海伦结婚。但这不是一桩成功的婚姻。
皮埃尔的挚友安德烈公爵是库图佐夫属下的一名军官,一次因公来到娜塔莎家,他对娜塔莎一见钟情。对俩人的婚事娜塔莎的父母均赞同,但安德烈的父亲坚决反对,他坚持要等一年之后才能考虑。
在等待的这一年中,娜塔莎与海伦的哥哥阿纳托利相识,她经受不住阿纳托利的勾引,打算与之私奔,并致函安德烈要求解除婚约。虽然私奔企图未能得逞,但对安德烈却是一个沉重打击。
俄法战争中,双方伤亡都很惨重。安德烈在著名的波罗金诺战役中身负重伤,不久便去世。皮埃尔的妻子海伦也病故于彼得堡。
1812年冬,拿破仑从莫斯科撤军。此时的莫斯科已是满目疮痍,但对娜塔莎和皮埃尔来说却是新生活的开始。
2014年2月4日 已读
花了约40天,终于读完这巨著。阅读中的困难并不在于叙事,相反,托翁讲故事讲得极其流畅、动人。但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除了标题所指出的战争与和平,还涉及和讨论了历史、政治、宗教、道德、爱情、家庭等主题,几乎无所不包。以十九世纪初俄法战争为主题,托翁对历史本质的执着追索令人感叹,在他如哲学论证般洋洋挥洒的议论中,历史充满了非理性和反讽。阅读那些“枯燥”的段落需要读者十分耐心。他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却又显得那么美好、可亲。安德烈与娜塔莎的爱情是我读过的最伟大的恋爱描写之一,娜塔莎为阿纳托利所诱骗则是多数类似情节的母本。还有皮埃尔和尼古拉、玛丽亚,每一人物都闪闪发光般地象征着托翁心中俄罗斯精神的某一侧面。这本书应在年轻时作为人生之书来阅读和学习,再在未来的岁月里反复重看。希望我将来还能有毅力重读它。
俄罗斯 外国文学 小说 托尔斯泰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