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 - 标记
传播学 豆瓣
作者: 邵培仁 2007 - 6
《传播学(修订版)》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
全书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纵向展示了传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谋略、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横向阐述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展示了世界传播学的学术前沿成果,也有中国传播学界和作者的最新思考。
《传播学(修订版)》可作为高等学校新闻学、广告学、社会学、广播电视、编辑出版等专业教材,也可作相关专业的自学考试和研究生考试用书。
2021年10月14日 已读
金钱不能买什么 豆瓣 谷歌图书
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7.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尔·桑德尔 译者: 邓正来 中信出版社 2012
市场的角色和范围是现代政治所缺失的一场重大辩论。我们想要一个市场经济,还是市场社会?市场在公共生活和个人伦理扮演什么角色?我们怎样决定什么东西可以买卖,什么东西由非市场的价值掌握?哪里是金钱的法则行不通的地方?
在《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中,迈克尔•桑德尔论述了当下最为突出的道德问题之一:在我们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可以出售,这个世界难道没有问题?如果是这样,我们又该如何防止市场价值观侵蚀本不该由它们主导的领域?市场的道德界限又何在?
近几十年来,在我们生活的几乎每一个层面,医疗、教育、政府、法律、艺术、体育,甚至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等,非市场的准则都已被市场价值排挤出局。桑德尔认为,我们已经从一个拥有市场经济的社会变成了市场化的社会。
在全球畅销书《公正》中,桑德尔用简洁而敏锐的阐述,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困境娓娓道来,展现了大师级的拿捏能力。在《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一书中,他发起了一场我们这个“市场驱动时代”所缺失的争论:在民主社会中,市场应扮演什么角色;道德和公共的善为市场所不敬,金钱所不及,我们怎样才能够保护它们?
2021年10月12日 已读
公正 豆瓣 Goodreads
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8.9 (6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尔·桑德尔 译者: 朱慧玲 中信出版社 2011 - 1
当我们遇到生死抉择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常常违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可是,当我们口口声声说生命至上时,为什么像福特汽车这样的企业却会给生命贴上价格标签?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的权利,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又会反对同性恋婚姻?我们认为法律必须保护合同的有效性,但为什么一些双方自愿签订的合同却被法院推翻?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潮、我们的正义观,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是公正的,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中立性。我们能否找到另外一条道路,让我们的社会规范即体现人性,又体现客观性?“世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寻找的,正是我们期待的有关公正的第三条路径:培养我们每个人的德性,做出有道德的选择。
2021年10月12日 已读
北欧神话 豆瓣
8.2 (20 个评分) 作者: 茅盾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7
神话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
与散漫的希腊神话迥然不同,
北欧的神话,是庄严的、悲剧的;
北欧的众神,是庄重、正真、博大的;
这些如斯堪的纳维亚群山一样粗朴而巨伟的传说,
无不透露着北欧民族个性中的冰与火——
-------------------------------------------------------------
本书是由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所著的一本以“北欧神话”为主题的神话学知识普及读本。
不仅是文学家,同时也是中国神话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茅盾先生潜心研究了八本重要的文献书籍,从而梳理出北欧神话的总体脉络,并深入浅出地写就了这一本通俗好懂的普及读物。本书在内容上罗列了各种来源不同的北欧神话素材,并结合茅盾先生本人的观点和解读,条理清晰地梳理了北欧神话中的诸神轶事,以及诸神之间的关系。
此外,书中还配有由著名插画师王浣绘制的诸神插画,让读者在视觉上,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诸神之境的宏伟。
2021年10月12日 已读
纯真博物馆 豆瓣
Masumiyet Müzesi
7.7 (94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陈竹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2008年5月的北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在其首个中国媒体见面会上,志得意满的当庭宣布:“我刚完成一部600页的小说。”——正是这部《纯真博物馆》!
“这是我最柔情的小说,是对众生显示出最大耐心与敬意的一部。”
—————————————————————————
没有哪个以色欲沉迷开始的故事,能像本书这样,让你体会到痛失所爱的幸福与感动!
—————————————————————————
1975年的春天,伊斯坦布尔,30岁的富家公子凯末尔与名媛茜贝尔订婚在先,却意外遇到出身贫寒的远房表妹——18岁的清纯少女芙颂。两人炽热的爱恋过后,凯末尔最终与茜贝尔解除了婚约,却发现芙颂早已离他而去。
凯末尔追随着少女的影子和幽灵,深入另一个伊斯坦布尔,穿行于穷困的后街陋巷,流连于露天影院。在被民族主义分子的炸弹破坏的街道上,在被油轮相撞的大火照亮的海峡边,在军事政变后的宵禁里,他努力向芙颂靠近,直到无法承受的思念使生活完全偏离。
为了平复爱的痛苦,他悉心收集起心上人的一切,她爱过的,甚至是她触碰过的一切,将它们珍藏进自己的“纯真博物馆”……
+++++++++++
·纯真博物馆
1. 帕慕克为写本书,确曾走访全球各大小博物馆。他“泡馆”颇有瘾,有照片为证。
(详见:http://www.masumiyetmuzesi.com/)
2. 该博物馆确会存在。帕慕克多年前曾在伊斯坦布尔购置一处房产,所在地正是书中所写芙颂家的住址——楚库尔主麻的达尔戈奇•契柯玛泽街24号。此地会以本书命名并改建为特色博物馆,藏品主要反映伊斯坦布尔当地的文化和城市生活。纯真博物馆计划于2010年起接待游客,凭书中所附门票可得到一次免费参观的机会。
+++++++++++
文景已出版的帕慕克作品:
《杰夫代特先生》
《寂静的房子》
《雪》
《黑书》
《新人生》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白色城堡》
《我的名字叫红》
+++++++++++
敬请关注:
《别样的色彩》2010年6月上市
2021年10月12日 已读
悉达多 豆瓣
8.2 (17 个评分) 作者: 赫尔曼·黑塞 译者: 苏念秋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5 - 2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本书是台湾著名翻译家、散文家苏念秋译本。又名《流浪者之歌》
2021年10月8日 已读
我的圣经
对倒 豆瓣
7.2 (38 个评分) 作者: 刘以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6
一个是上海移居香港,在回忆中怀旧的中年男子;一个是香港土生土长,在幻想中憧憬的青春少女,他们互不相识,各自游荡在70年代的香港街头,带着各自的见闻和感受迎面而行,又背向远去,仅有的一次邂逅,也是擦肩而过……
“对倒”指一正一负双连邮票,借用此形式,作者于1972年创作了 长篇小说《对倒》,后又浓缩为短篇,本书为长、短篇合集。2000年,《对倒》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电影《花样年华》。
【金句摘录】
 他是个将回忆当作燃料的人。他的生命力依靠回忆来推动。
 他将别人的感情当作生命的装饰;别人也将他的感情当作玩物。
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看到的种种,也是模模糊糊的。淳于白一直在怀念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 值得怀念的。那些东西已经过去了,再也找不回了。那些东西在香港是找不到的。香港也是冒险家的乐园。但是,香港终究不是上海。它无法产生旧日上海的气氛。
2021年9月11日 已读
月亮与六便士 豆瓣 Goodreads
The Moon and Sixpence
8.4 (292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徐淳刚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1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银行家查尔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突然抛妻别子,弃家出走。他深知: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在异国他乡,他贫病交加,对梦想却愈发坚定执着。他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在经历种种离奇遭遇后,他来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岛,同当地一位姑娘结婚生子,成功创作出一系列惊世杰作。就在此时,他被绝症和双目失明击倒,临死之前,他做出了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
人世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查尔斯就是那个终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2021年8月30日 已读
从解构到建构:后现代思想和理论的系谱研究 豆瓣
作者: 张良丛 2017 - 7
本书在综合考察后现代发展的基本线索、分析各种代表性流派的基础上,提出以建设性后现代主张的问题意识为基础,秉承建设性后现代“在现代世界彻底自我毁灭和人们无能为力之前,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哲学 、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上,重构一个新的美好的世界”的宗旨,力图从后现代思想理论中,挖掘其创造性的存在物、本体论的平等观、生态主义、有机整体性、过程性、对话、他者圣性等富于建设性的理论话语,为今天的人类社会提供正确的新理性。
2021年8月6日 已读
启蒙老师
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 豆瓣
作者: 徐贲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 1
【编辑推荐】
1、徐贲先生客居美国,却以最大的热诚担当起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他兼具思想性和时事评述性的文章以极大的频率出现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严肃、深度公共媒体上,他的写作常围绕公民社会建设、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等领域,深入分析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
2、本书收入了徐贲先生的文化批评文章,曾于2005年出过一版。本版在初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更加切中当下的公共生活。在本书中,徐贲先生将知识分子参与政治与公共生活作为主题。当正义和伦理原则遭遇现实时,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在道德完美主义和功利政治之外,在并不完美的公共生活中寻觅自由与理性的支点。徐贲先生在本书中针对中国当下面临的多种现实困境,探讨作为知识分子当何去何从。
3、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以及他们与大众生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徐贲的分析与论述参照中外历史,博引西方理论,在中西对照中既将各种概念作理论性剖析,也为“知识分子应该怎么做”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本书对我们重新理解当下中国的知识分子生态,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的关系都有极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内容简介】
知识分子政治的基础是坚持关于人的普遍价值。知识分子政治的基础是坚持关于人的普遍价值。这种价值的反抗,它的意义并不体现在以一种现成的意识形态(如自由主义或自由民主)来反对另一种意识形态(如极权或威权),而是体现在,它拒绝以任何现成的政治正确信条来限制和束缚个人的自由意志和判断,拒绝以此来阻塞任何形式的公共群体交流。
把个人(“我”)的思想和集体(“我们”)的行为及行动联系在一起,把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联系在一起,既为了表明知识分子介入社会问题的责任,也为了主张,无论是谁,若要有效地介入公众问题的讨论,都需要尽可能地尊重知识学理,借助理性分析和实行独立判断。一旦理性思考与公共关怀合为一体,那些原本似乎只属于知识分子的精英特征也就会获得普遍的公民社会意义,成为现代社会普通成员都可具备的思想和行为特征。
——徐贲
【媒体及学者评论】
在当代汉语学者中,徐先生是我最敬重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能力和深入的现实洞察力,他虽然是美籍华人,但他对祖国命运的关怀远超过国内许多学者。
——傅国涌,独立学者、撰稿人
政治不是道德清谈。政治是正义和伦理原则碰到现实问题的灰色地带。知识分子介入政治,他们的责任就是在道德完美主义和功利政治之外,帮助并不完美的公共生活寻找自由与理性的支点。有人说,民主就像是渡人的木筏,看似简陋的木筏虽然总很湿漉,但却可以让人安全地落脚,没有沉船的危险。民主的政治也是如此。只有那些不怕湿了脚的知识分子,才能上得民主政治的木筏。
徐贲人在国外,熟悉国际上前尚学术思想成果,同时拥有最为恰当的对于中国问题的现实感。他绵密晓畅的行文,是运用知识和理性把问题讲清楚的典范。他的这本书正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
——崔卫平,人文学者、评论和随笔写作者
徐贲教授的著作,一秉他多年著述的风格和情怀,将研究目光投到全球化进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上,强调肯定群体尊严的价值,是全球化进程不能绕开的真问题。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学者型书人、中国当代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他)是一个很难用学科来界定的学者,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法学的。激情与理性的奇妙的混合,可以称之为一种知识分子的学者写作。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虽然热闹非凡,但是其中真正具有真知灼见、切中中国本土现实的并不多见,许多文化批评或者食洋不化,或者有意回避中国的切实问题。徐贲先生既有深厚的西方学术修养,又能够直面中国的真实问题,故其文化批评常常能够借助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出令人警醒的诊断,显示出尖锐的批判锋芒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1年7月27日 已读
佩德罗·巴拉莫 豆瓣
Pedro Páramo
9.0 (65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胡安·鲁尔福 译者: 屠孟超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鲁尔福三部曲”《燃烧的原野》《佩德罗·巴拉莫》《金鸡》
★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拉丁美洲新小说的先驱”,引领拉美“文学爆炸”的潮流
★ 没有鲁尔福,或许就没有《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经典开篇的雏形,灵感来源于《佩德罗·巴拉莫》
从鲁尔福的作品中,加西亚·马尔克斯“找到了继续写书而需寻找的道路”
★ 一生只留下篇幅极其有限的作品,却被众多作家奉为文学偶像——
加西亚·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勒克莱齐奥……他们都热爱鲁尔福描写原野的笔触;
余华、莫言、苏童……他们都曾受到鲁尔福的深刻影响
★ 知名翻译家/学者赵振江、屠孟超、张伟劼、金灿从西班牙语直译,附序言导读,收录加西亚·马尔克斯长文序言、作家自述、鲁尔福基金会献词等珍贵内容
★ 丛书封面独家采用鲁尔福私人摄影,展现作家眼中广袤而迷人的墨西哥大地,藏读两宜
---------------------------------------------
《佩德罗·巴拉莫》
◎ “人生短暂,长眠无期。”
◎ 魔幻现实主义开山之作,加西亚·马尔克斯倒背如流
◎ 鲁尔福最为人熟知的成名代表作,一部荒原寻根、回望百年兴衰的当代墨西哥神话
【内容简介】
为完成母亲的遗愿,我来到小城科马拉,寻找从未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好心的赶驴人指引我投宿爱杜薇海斯太太家——她似乎一早就在等待我的到来。村庄荒芜凋敝,却时常能听见擦地而行的脚步声、像蜂群一样压得紧紧的嗡嗡声,那里的生命好像在低声细语,随风荡漾……
通过和他们的交谈,往日的科马拉渐渐浮现:佩德罗·巴拉莫幼年家道中落,靠着巧取豪夺一跃成为统治者,无恶不作。然而,他唯一承认的儿子坠马而亡,历经半生娶到的爱妻疯癫而死,他诅咒整个村庄,自己也在劫难逃……
【名人评价】
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哪种特点我不熟悉。
——加西亚·马尔克斯
《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文坛乃至世界文坛最好的小说之一。
——博尔赫斯
胡安•鲁尔福反映的是我们土地上最后的男人和女人。
——卡洛斯·富恩特斯
鲁尔福的文字揭示了“一种并非我们的双眼所看到的景色,而是在我们视力所及的事物后面的景色。一种从来不叙说自身而叙说他物的景色,甚至是更加遥远的景色。这是一种形而上,一种宗教,一种人和宇宙的思想。(……)鲁尔福是唯一给了我们一种墨西哥景色的意象而不是对墨西哥景色的描写的墨西哥小说家。”
——奥克塔维奥·帕斯
鲁尔福的小说不仅是20世纪文学的杰作,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苏珊·桑塔格
我认为最出色的作品是墨西哥的题为《佩德罗·巴拉莫》的小说。在我的印象里,该作品说的好像是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呼吸着同一空气并在一起生活,我觉得这部小说非常棒!那位作家可是理应位于拉美文学中心的人物啊。
——大江健三郎
《佩德罗·巴拉莫》迄今仍旧被很多作家、评论家们认为是20世纪拉丁美洲小说的巅峰之作,只有《百年孤独》等少数小说才可与之争锋。
——邱华栋
是胡安·鲁尔福第一次真正打开了时间的入口,正是那种神秘的、非理性的、拥有多种时间、跨越生死、打破逻辑的观念,才让他着魔似的将“地域主义”的写作推到了一个梦幻般的神性的极致。
——吉狄马加
胡安·鲁尔福在《佩德罗·巴拉莫》和《燃烧的原野》的写作中,显示了写作永不结束的事实。
——余华
《佩德罗·巴拉莫》是一座文学高峰,只能仰视和默默攀爬。
——苏童
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一部小说是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胡安·鲁尔福在这本小说中把阴阳之间的界限彻底打破了,它阴阳时空的转换是非常流畅的,没有膈膜感,在这点上远远超过了我们的《西游记》和《聊斋志异》。
——阎连科
鲁尔福的小说像墨西哥乡间游荡的,无头无尾,歌词迷离的忧伤歌曲。
——张佳玮
2021年6月5日 已读
理解媒介 豆瓣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 (critical edition)
8.2 (16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马歇尔·麦克卢汉 / 注释点评:特伦斯•戈登(Terrence Gordon) 译者: 何道宽 译林出版社 2011 - 7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重要思想著作之一”。这是神使墨丘利的杰作,洞悉未来,深入分析,是思想史转折的路标。麦克卢汉将传播媒介作为主要动因,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解释历史。他认为,媒介是塑造历史和社会的隐蔽力量,常常被人忽视;媒介的“讯息”在于其如何“扭曲”现存的社会秩序;由于忽视媒介,我们常常对其熟视无睹,被其遮蔽,这是“书面文化”或西方式感知能力的失败。书面文化执著于媒介的内容,它必须在新的电子环境里革故鼎新。麦克卢汉邀请我们抛弃旧的思维习惯,采纳感知和知识的新标准。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初版于1964年,麦克卢汉借以登上世界舞台,成为我们时代最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在这部极富胆略的著作里,他把媒介解释推向新的高度。他向我们发出挑战,让我们与他一道纵身投入他所谓的“创新认知过程”。
2021年4月29日 已读
死于威尼斯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Death in Venice
8.1 (135 个评分)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钱鸿嘉 / 刘德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5
《死于威尼斯》采撷了作者两篇精彩的中篇小说,读者从中可领略到这位大文豪的创作特点。居首之篇《死于威尼斯》属“艺术家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文字优美,是作者本人的得意之作,也得到评论界的大力推崇,二十世纪初,德国文学界出现了一颗光灿夺目的巨星,它华光熠熠地照亮了欧洲整个文坛,赢得了世界各国千百万读者,这就是一九二九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托马斯·曼。1971年由英国和意大利合作搬上银幕,影响深远。

《特里斯坦》是作者的成熟之作,以一座疗养院为背景,通过对作家史平奈尔和一位温柔美丽的富商太太之间的暖昧关系的描写,反映德国当时上层社会的病态生活。
2021年4月27日 已读
恶棍列传 豆瓣 Goodreads
Historia universal de la infamia
8.1 (142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博尔赫斯首部小说作品,1935年出版,集中讲述世界各地“恶棍”的故事,既有美国南方的奴隶贩子、纽约黑帮头目,也有冒名顶替望族子弟的英国流浪汉,甚至包括日本江户幕府时期侮辱赤穗藩主而最终被复仇的礼官吉良上野介、中国清朝时期著名的女海盗郑寡妇。真实的历史背景,与作家的想象交织在一起,刻画出芜杂的社会角落里生长出来的一个个“反英雄”形象。奇绝荒诞的情节、稀奇古怪的人物、精妙幽默的语言共同构成巴罗克的浮饰风格,作者说:“书里有绞刑架和海盗,标题上有‘恶棍’当道,但是混乱之下空无一物。它只是外表,形象的外表;正因为这一点,也许给人以欢乐。”
2021年4月22日 已读
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思考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 - 4
《偶像的黄昏》是尼采的晚期著作,出版于1889年,整理自他为《权力意志》一书准备的部分笔记资料。本书由十组凝练而犀利的札记、格言组成,涉及道德、理性、文化批判、美学等问题。尼采立足于生命来分析和评价道德,批判精神的权威、思维的痼疾以及在他看来违反人性的一切命题。他用尖锐犀利的言辞嬉笑着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先贤拉下神坛,重估一切价值。
编辑推荐
★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之作,向永恒的偶像——道德和理性宣战。
尼采是一个著名的偶像破坏者,他说的偶像主要是指道德和理性。尼采认为,自柏拉图以来,道德始终被视为最高的价值,对人心有最大的支配力量,“在地球上找不到比善和恶更大的权力了”。他立足于生命批判反自然的道德,清除罪与罚的概念,确立生成的无罪。
★ 提出一个全新的、根本性的认识:不存在“真正的世界”,挑战传统形而上学二分模式这一“西方哲学最久远的错误”。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一直坚持世界的二分模式,即认为感官所触知的变化不居的世界是“虚假的世界”,理性所把握的
永恒不变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在尼采看来,这是西方哲学最久远的错误,他从道德偏见和理性崇拜两方面揭示了这一虚构的根源,得出结论:只有一个世界,它是现象世界也是实存世界。
★ ★“用铁锤提问”,嬉笑着将先贤拉下神坛。
尼采自诩为不合时宜者,高调地不与世俗时见为伍,尖锐地批判精神界的权威与偶像。他并非要用铁锤把偶像击碎,而只是“用铁锤提问”,他自信窥破了这些偶像的秘密,它们里面空无一物,只是靠了人性的弱点才成为最唬人的偶像、被奉为最高的价值,其实并无价值。
★ 哲学家周国平翻译并撰写长篇导读,带你读懂原著。
著名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国平是国内研究尼采的权威学者,译文准确、优美、流畅,再现尼采的诗意和激情。近2万字的长篇导读,详解主要观点和本书写作背景,带领读者读懂原著。
★ 凝练而辛辣的格言文体,“用十句话说出别人用一本书说出的东西——说出别人用一本书没有说出的东西”。
★ 尼采的批判精神在20世纪初传播到了日本和中国,影响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新文化健将。
★ 在《悲剧的诞生》出版17年后,重新明确定义了酒神精神。
2021年3月29日 已读
荒原狼 豆瓣
8.9 (159 个评分) 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 译者: 赵登荣,倪诚恩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9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巴女郎赫米纳,获得肉欲欢乐;经赫米纳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米纳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米纳杀死。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2021年3月14日 已读
鳄鱼街 豆瓣 Goodreads
Ulica Krokodyli
8.9 (51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布鲁诺·舒尔茨 译者: 林蔚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5
本书收入了舒尔茨存世的全部小说作品:两部短篇集《鳄鱼街》和《沙漏下的疗养院》,以及未结集的四个短篇。在这些故事中,舒尔茨以高度的原创性再现了不同寻常的童年回忆,赋予平庸现实以神秘感人的气息。与卡夫卡一样,他使用了大量奇异的超现实主义手法,用瑰丽的语言、令人不安的隐喻和不 断延伸的意象堆叠出绚烂的场景,重新划定了现实与幻境的疆界,至今读来依然具有鲜活的魅力和智性的力量。
舒尔茨的成年生活隐居封闭,平淡无奇,其内在生活却有如火山熔岩般令人畏惧的热情,将画家的想象力与精确的敏感性诉诸艺术的表达。二战后舒尔茨被重新发现,被认为是堪与卡夫卡和普鲁斯特相提并论的作家。作为文体大师,舒尔茨在语言上做了大量实验及革新,文字诗意纯粹,富于感官性,句式有如多层迷宫般具有不可思议的形式。本书首次由波兰语原文译出,使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会舒尔茨小说作品的全貌及其艺术魅力。
2021年2月8日 已读
动物庄园 豆瓣
Animal Farm
9.4 (188 个评分) 作者: 乔治•奥威尔 (George Orwell) 译者: 隗静秋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6
《动物庄园(买中文版送英文版)》内容为:小说不属于人们所熟悉的蕴含教训的传统寓言,而是对现代政治神话的一种寓言式解构。“它是一部革命史,但它误入歧途,而且第一次偏离都那么有理由。”作者在1945年该书出版是如是说。奥威尔的传世之作,欧美15所名名牌大学投票选出“影响我成长的十《动物庄园(买中文版送英文版)》”之一,世界文坛最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买中文版送英文版。
2021年1月9日 已读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Eggplant.place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Se una notte d’inverno un viaggiatore
9.1 (159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萧天佑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用小说搭起迷宫,与读者你一起做文字和思想的游戏,正如情欲开放了男人和女人的时空,阅读,也让读者、作者和作品碎成万花筒里的玻璃,自由变幻着世界。繁华镜像之间,你是否看见了卡尔维诺的狡黠?
2021年1月3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