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 - 标记
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 豆瓣
作者: 刘亮程 2019 - 8
从早年那个叫黄沙梁的村庄开始认识和体验世界,感受土地上的睡着和醒来,到如今在菜籽沟建了木垒书院,依旧把驴当知己,看光阴从晨到昏,在近三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刘亮程一直致力于当个闲人,致力于创造一种和天地万物交流的语言体系。而他笔下那些如有翅膀的文字,负载着土地上的惊恐、苦难、悲欣、沉重,拖尘带土,朝天飞翔,也带领我们朝树叶和尘土之上仰望。在本书中,刘亮程回望了自己文学世界的精神源头,讲述了他对家乡和故土的情感,分享了他从日常闲事中悟出的智慧和对散文写作的理解与思考……这些细细密密的谈话聊天,如同一次次发生在民间墙根院落的喧荒,喧是地上的嘈杂之音,荒是荒天野地的荒。聊到酣畅时,语言开始脱离琐事,呈现朝上之势,好像能飞起来。喧至荒处,聊到天上,已然是语言尽头,却仿佛又是另一句话的开始。
——————————————————————
【刘亮程说】
刚过三十岁的我,孤身一人在城市打工。在某个黄昏,当我突然回头,看见了落向我家乡的夕阳。我的家乡沙湾县在乌鲁木齐正西边,每当太阳落下去的时候,我都知道它正落在我的家乡。或许就是在这样的回望中,那个被我遗忘多年,让我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光的小村庄,被我想起来了。那一瞬间, 我似乎觉醒了,开始写那个村庄。
我盯住一个村庄寻找了很多年,我相信在这里我能够感知生命和世界的全部意义。
——聊《一个人的村庄》创作经历
何谓聊天?就是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说话方式,万事天做主,什么事都先跟天说,人顺便听到就行了,这就是聊天。
我喜欢像聊天一样飞起来的语言,从琐碎平常的生活中入笔,三言两语,语言便抬起头来。那是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说的架势,也是仪式。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这不仅仅是散文,也是所有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表达。
——聊本书书名
知道生命终有一个走不出去的寒冬,知道人世间所有的温暖都抵不过那场最后的寒冷,所以坦然地去走,走过所有开花的春天和落叶的秋天。坦然,是我们在世间获得的最为珍贵的温暖。
——聊《寒风吹彻》
新疆让你走近了依然觉得远,或者越走近越感到遥远。远是新疆最诱人的魅力。她的远是万古山河精神之造化,亦是千年历史文化所修来。她是我现实的生存之地,和文学的如梦世界。我文字中的遥远气息,都是她给我的。
——聊新疆
每个人的家乡都是个人的厚土。假如这个世界还有什么的话,家乡在我出生的那一刻,已经全部地给了我。而我,则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把自己还给家乡。
——聊家乡
散文无论从哪写起,写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心中得有那个天和荒。心中有天和荒,才能写出地老天荒的文章。
——聊散文写作
2022年3月4日 已读
假农村,假诗性
公羊的节日 豆瓣 Goodreads
La fiesta del chivo
9.3 (17 个评分) 作者: [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赵德明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21 - 6 其它标题: 公羊的节日(精装珍藏版)(精)/略萨作品
为什么乌拉尼娅在阔别祖国三十五年后回到了这片她发誓永不再踏足的土地?为什么她从十四岁开始内心就一直充满恐惧?为什么她从不曾探望和问候自己的父亲?面对姑妈的质问,乌拉尼娅缓缓诉说起三十多年前的伤痛记忆,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阴谋,还有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秘密……
略萨用写实的笔法,三线并呈的叙述结构,描述了乌拉尼娅对往事的追忆、多米尼加共和国独裁者特鲁希略如何开始一天的生活以及一场令人屏息的暗杀行动,揭示了独裁、权势、腐败与性之间的神秘关系。在2007年评选的“1982-2007年百部最佳西班牙语小说”中,《公羊的节日》位列第二,仅次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2022年3月4日 已读
赤裸裸的政治和打桩的写法不太吸引我
童年的消逝 豆瓣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7.8 (65 个评分) 作者: [美]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 译者: 吴燕莛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5 - 5
内容简介:
《童年的消逝》初版于1982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 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
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
波兹曼同时指出,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
~~~~~~~~~~~~~~~~~~~~~~~~~~~~
编辑推荐: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作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成人和儿童的界限逐渐模糊
◎儿童被迫提早成年,童年正在消逝
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承认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尼尔·波兹曼
~~~~~~~~~~~~~~~~~~~~~~~~~~~~
媒体及专家评论:
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这本书读起来也很有趣。
——维克托•纳瓦斯基(Victor Navasky,美国著名学者)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兹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
——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尼尔·波兹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兹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
——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兹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兹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
——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兹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
——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兹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 ·波兹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兹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锐透基金会
审视了童年在当代美国文化中四面楚歌的状况。
——《出版人周刊》
中国当今的现实是,不但电视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为彻底。
——周国平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刘擎
2022年3月4日 已读
在轮下 豆瓣
8.2 (32 个评分) 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 译者: 朱雁飞 2019 - 5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成名作。
◆德文直译,无删减完整版!
◆比肩《麦田里的守望者》,西方青年几乎人手一本的孤独之书。生命的重压让我们步履维艰。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的我们,是内心真正想成为的自己吗?
◆千万别松懈,要不然就会滚到车轮下面去的!
出生于小城的汉斯自幼天赋过人,学习成绩优异。通过州试的他得以进入神学院学习。在神学院,不善言辞的汉斯形单影只,经常独自上课。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赫尔曼,两人意气相投,相谈甚欢。与认真听话的汉斯不同,赫尔曼生性叛逆,屡屡与老师发生言语冲突,因此被学校开除。之后,汉斯倍感孤独,压抑的生活让他无所适从,大病一场后他选择退学回家,成为一个普通的工人,泯然众人……
2022年3月4日 已读
德米安 豆瓣
Demian: die geschichte von emil sinclairs jugend
8.7 (263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丁君君 / 谢莹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2022年3月4日 已读
这不是一只烟斗 豆瓣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邢克超 漓江出版社 2017
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著名的烟斗系列,在绘有一只烟斗的画中写着“这不是一只烟斗”的句子,展现了图形和语言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哲学和绘画领域引发了诸多兴趣和讨论。福柯在本书中从图形诗的角度入手,对马格利特这组烟斗画进行解读,在显示出他强大的哲学思辨力的同时,也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以及幽默有趣的一面。
法国当代哲学家中有不少人深谙艺术,关于艺术的研究性文字也极有价值,福何便是其中一位。福柯像其他哲学家一样为马格利特所吸引,这位谜一样的画家笔下那些谜一样的画作为他带来灵感。本书写于1968年,是福柯为纪念马格利特所作,法文版出版于1973年。虽然福柯的解读只是众多阐释中的一种,却是哲学和艺术之间对话的一个范本。
马格利特的画作召唤的也许正是福柯这样级别的读者或曰对话者,挑战的也正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哲学思维。这样的交锋在这篇简短却缜密的论文中一一展现,像高手对弈一样引人入胜。
【编辑推荐】
1、 福柯为当代哲学大家,其作品具有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力,无论在哲学界还是文化界均有很大的号召力,读者众多。
2、 中文首版问世以来多次加印,市场反映良好。
3、 此次“子午线译丛精选”整体采用精装小32开的设计,能给读者带来更具现代性的阅读体验。
4、 书中融入了当下颇受读者喜爱的手账元素,在阅读思想著作的同时写下笔记,增加了实用功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购买。
5、 “子午线译丛精选”一套6册,建议成套推荐;同时,可以结合“子午线译丛”的其他各册共同推荐。
6、 本书适合向思想类、文艺类书店推荐,也适合向高校及图书馆推荐。
【名人推荐】
这位新档案保管员宣布他将只看重那些陈述。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顾及一切老一代档案保管员所关注的命题和语句。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
不屈不挠的现代怀疑论者......最富革命性而且极为认真的战后尼采派
——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美国新社会研究学院教授,专栏作家
2022年2月12日 已读
中套了,靠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J.M. 库切 译者: 王敬慧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 库切
将《鲁滨孙飘流记》的作者笛福化作笔下人物,重述第一部现代小说
《鲁滨孙飘流记》的主角,只能是鲁滨孙·克罗索吗?
---------------------------------------------------------------
你肯定没听说过我这样的故事。我刚从很远的地方回来。我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在那儿我和一个奇男子一起生活。
苏珊·巴顿从一艘船上被抛下后来到一座小岛,遇见了星期五和他的主人克罗索,克罗索虽然亦是遇难来到岛上,却无心回国。克罗索死后,苏珊·巴顿回到英国给作家福写信,希望福将自己的故事写成书,福消失不见,却出现了一个与苏珊同名并自称其女儿的人……
借由书中的角色,库切就写作、讲述、故事的真实性等概念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
2022年2月9日 已读
大师
古老的罪恶 豆瓣
7.4 (18 个评分) 作者: 谢致红 / 贾鲁生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9 - 5
本书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反映了八十年代中国发生的买卖妇女的问题.
2022年2月9日 已读
黑暗的心 豆瓣
Heart of Darkness
8.5 (26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瑟夫·康拉德 译者: 黄雨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0
《黑暗的心》是康拉德以其1890年刚果之行为基础写的中篇小说,是本世纪*深刻有力的小说之一,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首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人类文明以及人性这一主题作了深刻的思考。
2022年2月5日 已读
南货店 豆瓣
7.4 (47 个评分) 作者: 张忌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7
用一家南货店,盛放下整个世界与时代。
甜点。腌货。干果。海味。
窗棂。灯笼。招牌。算盘。
泛着光泽的旧物之下,是我们曾以为 牢固的生活。
“写《出家》是见自己,写《南货店》是见众生。”
————
【内容简介】
小说用干净素朴的南方方言,以南货店为背景,勾勒出20世纪70年 代末到90年代初极具烟火气的江南城镇生活图景:美食器物与俗世日常、世风升降与人性明暗……是乡愁般的“古典中国叙事”在当代的回响。作品以中心人物南货店店员秋林的生活展开,串联起供销社系统中的人物故事。老师傅的生意经,卖豆腐老倌的人情温暖,男女间的荒唐情事,父子之间的冷漠关系……生生死死和命运沉浮。时代激荡,人们轻声慰藉,柔弱却坚持着价值的底线,坚持不可或缺的爱与尊严。
————
【名人推荐】
他喜欢观察人与人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他的写作不是用非常狂躁的节奏来推进小说,而是非常平静,里面又别有慧心,给人感觉这个作家既聪明又耐得住性子,人物性格都很鲜明。一个好的作家,无论写恶棍还是流氓,是写底层还是高层,首先得把心交出来,要完完全全地贴着人物走才能写好。张忌在这方面完成得非常好。
——施战军 (《人民文学》主编)
小津安二郎如果动手写小说,大概就是张忌这样吧。
—— 毛尖(作家、学者)
世情便是如此,空荡荡的,却依然需要隐忍的笔触去展开、延续和终结,这是《南货店》最为动人之处。小说开篇用极为细致的白描呈现出一个物的世界,点货、打酒、吃面、洗衣,人生琐细而丰盈,时间是缓慢的,甚至仿佛是静止的。然而,在许多人物纷纷离开南货店之后,整部小说就开始疾风骤雨一般流动起来。一开始的物的充盈,换成了人的命运的空洞。
——胡桑 (诗人,学者)
《南货店》看似由消失一匹布的悬念来开场,其实张忌开门见山。小说中各色人物登场,每人的心志、旨求各不同,就好比风从四面八方吹来,万状而无形;然而风行草偃,作家希望从草迹、麦浪、 波纹里看出大致齐整的风的姿态,那就是由马师傅体现的、流贯于民间大地、务实低调而又灵活多变的实践智慧,这是《南货店》的根基。
——金理(评论家)
张忌小说里面可贵的是,并不是说小说中有一个主要的人物是秋林,其他人就是为秋林服务的。《南货店》中的每一个人,哪怕是属于他的时间和空间很小,但是他们都是有他个人的命运史。每个人他都有每个人的一个世界,这些世界彼此发生关系,彼此呼吸,彼此照亮,也有可能彼此伤害。
——何平 (评论家)
南货店那种小的、琐碎的、日常的乃至贫贱的物质聚散地,也许正能落实张忌对世界的理解。他并不关注轰轰烈烈的事物,世界在他眼里,不过是由那些无数的小物事、小日子构成的,那才是张忌眼中世界的本质。用一家南货店盛放下整个世界与时代。
——弋舟(作家)
这部书可以说是造就了一个舌尖上的宁波,给我们本土作家如何写文学中的家乡,如何让生活的土地拥有文学指向的路径,做出了一种礼堂式的实践。
——荣荣 (诗人)
张忌用犀利的笔法,从容的叙述,勾勒出了一幕幕俗世生活的场景,将一群普通人窘迫的生存方式、情感纠结和现实困境,做了生动的由表及里的描画。
——《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奖”授奖词
2022年2月5日 已读
暮色 豆瓣
Dusk and Other Stories
7.3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詹姆斯·索特 译者: 雷韵 海南出版社 2022 - 1
🌇
日子如锡皮般纷纷砸下,所向披靡的晨光漂白了他的眼珠。
狭小阴暗的电梯间,她一层接一层下降,仿佛没入一个又一个十年。
他开始描述颜色和光线,一只蜂鸟身上那美丽的、微微闪光的绿。
他们静静躺着,双脚指向太阳。它的威力已经消退。风一路止歇下来,日光覆在他们身上,淡薄而又泛滥:温暖的片刻行将消逝。
——暮色将至,他们必须独自面对命运。
🌇
在某些时刻,生活被不可逆转地切分为过去和未来。只用一个句子,索特就能揭示出一个人的全部历史,渴望与恐惧、希望与需要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人何以陷入如今的境地。
当然,人并不是马上就能意识到这些事情。它是像一出戏那样慢慢展开的,一幕接着一幕,另一个人的现实处境就发生了改变:生活正把他带往一个地方,在那里他拥有的一切都无法保护他,会让他赤着脚,孤身一人。
🌇
11个光影交替的时刻 1989福克纳奖获奖作品
“詹姆斯•索特仅用一个句子就能令人心碎”
2022年2月4日 已读
谷川的诗 豆瓣
6.6 (8 个评分) 作者: [日] 谷川俊太郎 译者: 田原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5
★日本“宇宙诗人”谷川俊太郎诗歌总集。这样的书,一生只会有一本!
谷川先生70年创作生涯、300余首代表诗作全收录,从1952年处女作《二十亿光年的孤独》至2020年新作。并包含珍贵自序及万字创作访谈。你熟悉的、想看的谷川,都在这里。
★谷川俊太郎堪称当代诗歌界、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
他是国际文坛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日本国宝级文学大师,日本当代诗坛最有影响力的诗人,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却公开放弃。
★北岛、阎连科、西川、是枝裕和、大江健三郎、荒木经惟等半个文学圈盛赞!日本艺人石原里美、黑木瞳等诚挚推荐。
★谷川俊太郎的作品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学及亚洲流行文化。
他为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和手冢治虫《铁臂阿童木》的主题曲作词;给荒木经惟的摄影集和佐野洋子的画配诗;为荒木经惟创作展览词,与寺山修司共同制作《影像书简》影像带;他的作品影响了村上春树、大江健三郎、北岛等无数人,他的诗被程璧、马頔等歌手吟唱……
★他说孤独“万有引力,是相互吸引孤独的力”;他说春天“在可爱的电车沿线,除了春天禁止入内”;他说活着“是遇到一切美好的事物,还要小心翼翼地提防潜藏的恶”;他说生命“我把悲伤喜欢过了,我把活着喜欢过了”。这些诗作简练纯粹,富有至美的东方禅意。
★谷川先生御用译者,“日本H氏大奖”翻译家、旅日诗人、日本文学博士田原译本,堪称经典。
《谷川的诗》选编自谷川俊太郎70余部诗集,从1952年处女作《二十亿光年的孤独》至2020年新作,时间跨度近70年,囊括诗作300余首。书中还收录自序及与译者的万字对谈。
除其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外,许多作品为首次在中国大陆译介,是粉丝与文学爱好者的收藏必备。
2022年2月3日 已读
现代病的诗,诗的现代病
人的境况 豆瓣
The Human Condtion
9.1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译者: 王寅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4
在本书中,阿伦特力图表明“积极生活”的三种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的区分是基于人的条件而做出的,她理解的人的“条件”,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康德意义上规定人类经验方式的超验条件,而是人在地球上被给定的那些生存条件:劳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维生,工作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建造一个人造物的世界,行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在交往中彰显自己,回答“我是谁”的问题。离开了这些条件,生活就不再是“人”的生活了。在此意义上,人是被条件规定了的存在(conditioned beings)。但他们的活动又创造着自己下一步生存的条件,比如劳动超出家庭和国家界限的全球化发展,和人从宇宙的角度对地球采取行动,都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未来的生存处境。本书在结构上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是“积极生活”(vita activa)与“沉思生活”(vita contemplativa)的二元对照。第一章给出的两种生活的对照,为全书确立了一个隐含的背景框架。实际上,只有在此二元对照下,劳动、工作和行动才可能有效地保持自身,因为与两种生活方式相应的,是古代西方对两个世界的想象:柏拉图的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或基督教的尘世之城和天上之城,前者是变化的、有死灭的,后者是永恒不变的。在那里,制作或工作被当成一切活动的原型,人在制作中模仿神圣世界的创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荣耀都来自后者,后者才是他渴望回归之所。阿伦特认为这种沉思生活高于积极生活的等级秩序,在传统政治思想中导致了对政治的伤害,因为政治哲学家倾向于以制作模式把行动理解为按照某种真理来统治。但对立之消隐的灾难后果,要在世俗化的现代才清晰地浮现出来。在神圣世界不再被信仰,沉思“被逐出有意义的人类能力行列”之后,制作活动也失去了衡量他的产品真实性的标准,作为人造物的世界越来越相对化,丧失了它得以立足的持久性和稳固性。二元世界观的消失,一方面让现代人丧失了作为生存条件的“世界”,另一方面人被抛回到自身,返回到孤独内心来寻求真实性和确定性的基础。“世界异化”和“向自身的回返”最终以牺牲世界和牺牲行动为代价。虽然在现代早期,人作为制造者获得过短暂的胜利,那时人曾被高举为目的,但“由于现代的世界异化和内省被提升为一种征服自然的无所不能的策略,也就没有哪种能力像制作——主要是建造世界和生产世界之物的能力——一样,丧失得如此之多”(本书第242页)。在最后一章,阿伦特哀悼了技艺人(homo faber)的失落:匠人精神始终预设了一个物的世界,在那里,物质闪耀、语词可听,但在世界塌陷,甚至被还原为生物循环意义上的自然的情况下,最终是劳动动物(animal laborans)取得了全面胜利,而这就是我们已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2022年2月3日 已读
圆圈正义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5 (92 个评分) 作者: 罗翔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9 - 8
《圆圈正义》一书共收录作者的49篇随笔文章,分为“圆圈正义”“何谓榜样”“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身负权力 各自珍重”“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生命的尊严”“心怀永恒 活在当下”七大部分,作者在本书中运用特有的坦诚、自省而尖锐的笔调,探讨了法律、正义、道德、权力的理念与现实、分析了如张扣扣案、莫某纵火案等社会热点案件、分享了自身求学经验和对人生的思考。本书不仅启蒙读者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更在于帮助读者理解法律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基础。
2022年2月2日 已读
衣柜 豆瓣
7.7 (50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译者: 赵祯 / 崔晓静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8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授予),尼刻奖、布克国际奖等多项大奖获得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小说集
◎三个富有超现实色彩的故事:衣柜里的异域能量场·客房中痕迹勾画的秘密·程序密码构建的“半边宇宙”
◎直译自波兰语原著,特别收录托卡尔丘克在她策划并组织举办的“引号国际文学节”上接受的文学访谈
————————————
《衣柜》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小说集,收录三部作品。其中,《衣柜》讲述一对夫妇被一只能量坑般神秘的旧衣柜吸引,最终住进里面不愿出来的故事;《房号》的叙述人是身为客房服务员的“我”,故事中,“我”游走于首都饭店的不同房间,循着蛛丝马迹捕捉客人留下的气息;《神降》则有关一位宛如创世之神的编程天才,他不断用程序构筑新世界,却又对人类屡屡失望……在这些富有超现实色彩的故事里,托卡尔丘克以她独特的“第四人称叙事”,探寻着日常经验之外的隐秘世界。
————————————
☆ “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 “她运用观照现实的新方法,糅合精深的写实与瞬间的虚幻,观察入微又纵情于神话,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独创性的散文作家之一。她是位速写大师,捕捉那些在逃避日常生活的人。她写他人所不能写:‘世间那痛彻人心的陌生感。’……她的文风——激荡且富有思想——流溢于其大约十五部的作品中。”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 “托卡尔丘克始终秉承着波兰多元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悠久传统,提出着可以引起世界范围内读者的广泛共鸣的普遍问题。”
——波兰驻美国大使 彼得·维尔泽克
☆ “托卡尔丘克跟随着自己的好奇心,大胆地前行,从不受困于种种边界和类型的藩篱。她笔下的人物都鲜活地存在于书页之间,他们发出自己最真实的声音。”
——《巴黎评论》
☆ “在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她是欧洲最重要的人本主义作家之一,致力于欧洲大陆的思想和散文主义小说传统。”
“托卡尔丘克童年时便通过她对童话和神话的敏锐直觉,建构了她对万事万物——人、动物、植物、风景等——之间联系的理解,成为作家后的她试图通过想象力证明,童年时的好奇心并没有被成人社会粗暴地切断,依然在她的作品中延续。”
——《卫报》
☆ “(托卡尔丘克是)过去25年中极少数几位最具代表性的欧洲小说家之一。”
——《经济学人》
☆ “托卡尔丘克是欧洲最大胆、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她令人惊叹的表现正是她在思想文学领域光彩夺目、华丽精湛的入场。”
——《洛杉矶书评》
☆ “托卡尔丘克的作品常常是关于现代人的流浪和漫游的故事,以旅行、神话故事和哲学思考的形式出现。”
——《在线报道》
2022年2月2日 已读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豆瓣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8.8 (13 个评分) 作者: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李伟 / 郭东 重庆出版社 2006 - 10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是本雅明最具颠覆性的作品。书中论述了技术革命在当代所孵化的新的艺术样式——机械复制艺术。他从艺术生产理论出发,从制造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机械复制技术制造了“世物皆同的感觉”,消解了古典艺术的距离感和唯一性。导致了古典艺术的“灵光”消逝,即艺术美境的流失。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不再以仪式为基础。而是建筑于政治学之上。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全译彩图本)中。其超现实主义和犹太神秘主义风格,给20世纪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
2022年1月31日 已读
共同的底线 豆瓣 Goodreads
9.2 (42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3
《共同的底线》的宗旨是从“主义”、“文化”与“部门”的分析中,结合我们特定的“问题”来论证持守底线的意义。
“共同的底线”并不是调和折中。虽然我并不反对调和折中,正如我既不反对自由主义也不反对社会民主主义一样。也许将来在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争成为真问题时,我会持某种有原则合逻辑的折中态度,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持守底线。
2022年1月27日 已读
爵士乐 豆瓣
Jazz
9.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妮·莫里森 译者: 潘岳 / 雷格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0
★大都会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样子:奢靡,温暖,吓人,到处都是和蔼可亲的陌生人。可她不是大都会的对手,它渗出的音乐每天都在发出恳求和挑战:“来吧,来作恶吧。”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酝酿十年的作品,充满诱惑、令人震惊,是现代小说中最迷人的篇章。 ——《芝加哥太阳报》
★这一切一切的悲剧——选择爱人,冒险去爱,然后失去、一无所有,对他们全都无足轻重。——托妮•莫里森
乔与妻子维奥莱特从南方乡下来到大都会谋生。他们热烈地爱着彼此,以及这麦加般的城市圣地。但是二十年后,两人的感情和梦想已在大都会中迷失。乔遇见了十八岁的女孩多卡丝,同样入骨的孤独,让他们彼此找到了慰籍。新鲜的爱情令乔忧伤又甜蜜,为了维持这种感觉,他开枪打死了她……
《爵士乐》借鉴爵士乐即兴演奏的方式推动故事进展。这部杰作已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篇。
2022年1月26日 已读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 豆瓣
Historias de cronopios y de famas
9.1 (81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 译者: 范晔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是一部顽皮的、文体上难以归类的作品,也是科塔萨尔最受喜爱的一部短篇集。
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指南手册”以说明手册的形式解剖了一些司空见惯的人类日常行为,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形上的视角。第二部分“奇特职业”记录了“我”那特立独行的一家人的偏执而古怪的行径,不无卡夫卡色彩。“塑性材料”是全书最散漫多变的一部分,充满了奇想与荒谬元素。最后一部分“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富于喜剧色彩,构思了一个由作者随性拈来的模糊法则界定的三类人构成的社会,其中,克罗诺皮奥显然是诗人或艺术家群体的别称,用富恩特斯的话说,他们是自大、僵化和浮名的敌人。
透过这些荒诞、有趣、蕴涵讽刺的篇什,科塔萨尔巧妙触及了人性的中心、存在的本质。
~~~~~~~~~~~~~~~~~~~~~~~~~~~~~~~
没有人能够为科尔塔萨的作品做出内容简介,当我们试图概括的时候,那些精彩的要素就会悄悄溜走。
——博尔赫斯
偶像令人尊敬,仰慕,喜爱,当然,还引发强烈的嫉妒。极少数的作家能像科塔萨尔这样激发上述的一切情感……
——马尔克斯
任何不读科塔萨尔的人命运都已注定。那是一种看不见的重病,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产生可怕的后果。在某种程度上就好像从没尝过桃子的滋味,人会在无声中变得阴郁,愈渐苍白,而且还非常可能一点点掉光所有的头发。
——聂鲁达
2022年1月10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