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 - 标记
大国之基 豆瓣
4.8 (5 个评分) 作者: 贺雪峰 东方出版社 2019 - 10
中国广大的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三农工作的纲要。当前中国农村和农民已经发生巨大分化,不再存在一个抽象而统一的乡村,不同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因此,有必要对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本书共有五个章节,作者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从社会结构、乡村建设、土地制度、乡村治理及组织再造等方面,透视了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作者结合了诸多在乡村进行实地调研的案例,对中国乡村发展道路上遇到的课题进行分析;既指出了各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可行性很强的政策建议。可以说,本书丰富了学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成果,同时对政策制定部门来说也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2022年6月13日 已读
媒介文化十五讲 豆瓣
作者: 蒋原伦 / 王颖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9
媒介文化涉及的领域十分庞杂,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从理论方面来探讨媒介文化的某些规律和特征。如:作为传播中的开放体系,媒介文化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与消费社会的互动是在怎样的语境下达成;媒介文化的同质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媒介文化是如何制造现代神话的等等。下编中的个案分析包括:影视奇观、网络狂欢、网络聊天、山寨文化、足球文化等等。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描述和分析,使读者能够认识媒介文化的具体运作逻辑和构成方式,从面提高解析各类大众文化和电子文化现象的能力。
《媒介文化十五讲》力图通过揭示媒介文化的形成机制来引导读者认识复杂的文化现象,培养理论洞察力和批判能力,拓宽视野,适合作为各类院校传播学专业的教材,及其他专业的通识课教材。
本书是在《媒介文化十二讲》的基础之上修订的,新增的三章内容都是媒介文化研究领域的新现象和新发展,如对时下微博、微信等微文化的研究分析。
2022年5月27日 已读
3.5
现代性的隐忧 豆瓣
The Malaise of Modernity
8.0 (7 个评分) 作者: [加] 查尔斯·泰勒 译者: 程炼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成为你自己!”——用个人主义的本真性追求,对抗现代社会的忧虑
···
【内容简介】
查尔斯·泰勒在本书中探讨了当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特点:个人主义、工具理性的统治,以及人们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无助感。他指出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个真正值得挽救的道德理想——本真性。泰勒认为,在面临当代社会的窘境时,全盘否定这个道德理想和完全沉湎于这个理想的低级实现形式都是错误的,人们并非无能为力。
现代性可以用高贵,也可以用可悲来刻画。只有怀抱本真理想才能给予我们未加歪曲的洞察力,去透视我们需要奋起应付其最伟大的挑战的时代。
···
面对现代个人主义的困境,西方思想界的争论由来已久,也从未停息。但泰勒试图在这场“口齿不清”的混战中另辟蹊径。他通过分析批判两种流行的误解——貌似深刻的文化悲观论与肤浅乐观的放任主义,探讨如何才能恰当地理解和维护个人自主性的理想,致力于从幻觉与误会中拯救这一现代性的伟大成就。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
【编辑推荐】
◆“现代人小丛书”系列是著名的公民知识普及小书,体量、开本小,所涉及的论题经典、深刻,但内容并不艰涩,适合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形式上,该系列的书稿都是由演讲稿转变、修改而来,文字上保留了口语的一些特征,读来亲切、不艰涩;内容上,该系列囿于篇幅,没有在某一领域内深究,而是通过举一反三、以小见大的方式,精辟地点出问题所在,留给读者思考空间,其中多伴随有丰富的事例与有趣或深刻的故事。
◆作者查尔斯·泰勒是享誉世界的加拿大哲学家、政治活动家。在政治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和哲学史等领域卓有建树,曾担任牛津大学齐切利社会与政治理论讲座教授。1986年当选美国文理学院外籍名誉院士,现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荣休教授。主要著作另有《行为的解释》《黑格尔》《黑格尔与现代社会》《自我的根源》《哲学论证》《今日宗教种种》《现代社会想象》《世俗时代》等。
◆查尔斯·泰勒在本书中探讨了当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特点:个人主义、工具理性的统治,以及人们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无助感。他指出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个真正值得挽救的道德理想——本真性。泰勒认为,在面临当代社会的窘境时,全盘否定这个道德理想和完全沉湎于这个理想的低级实现形式都是错误的,人们并非无能为力。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擎倾情做序。
2022年5月16日 已读
青春咖啡馆 豆瓣
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
7.6 (78 个评分) 作者: [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译者: 金龙格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5
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靠近卢森堡公园的奥黛翁,有一家名叫孔岱的咖啡馆。它像一块巨型磁铁一样,吸引着一群十八到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他们“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放荡不羁”,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从不考虑未来,享受着文学和艺术的庇护。
在这群客人之中,有一个名叫露姬的二十二岁女子特别引人注目。她光彩夺目,就像银幕上光芒四射的女影星。她是从哪里来的?她有着怎样的故事?她的迷人光芒之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她是不是在逃避什么?故事围绕着这名年轻女子的失踪展开。四个叙述者纷纷登场,他们都已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读者娓娓讲述露姬的短暂人生经历。
2022年5月12日 已读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法]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亦言 2019 - 1
《乌合之众》是一部讲透政治、经济、管理的心理学巨著,被誉为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全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种种特点及其成因,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作者在书中以预言家般的洞察力,成功描述了此后一百多年间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众多民主革命等几乎所有重大事件。
2022年5月9日 已读
这本书的争议我觉得是在论证方式上的,勒庞的判断该作为警示还是前提,一些文学写作走得要更远一些。
宪政爱国主义 豆瓣
Constitutional Patriotism
作者: [德] 扬-维尔纳·米勒 译者: 邓晓菁 商务印书馆 2012 - 11
面对全球化、多元主义和移民政治等挑战,来自欧洲最杰出思想家的出色回答。
宪政爱国主义,旨在提出这样一种理念,即政治忠诚应当被纳入到一套自由民主宪政的规范、价值以及程序当中。
无论宪政主义,还是爱国主义,都不是德国人的发明。然而,作为一个区别于自由民族主义、传统的共和爱国主义以及世界主义的理论,宪政爱国主义在战后的德国得到了最为清晰的阐述。本书追溯了二战之后宪政爱国主义在欧洲尤其是德国发展的脉络,作者认为在民主的普世原则与宪政的特殊规范之间,宪政爱国主义为民主国家公民的政治忠诚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作为一个平等分享空间的政治凝聚体,它认同政治身份归属所存在的种种边界,也意识到政治道德合法的多层次性,同时还面向更为开放的包容、公正和自由。在此种意义上,宪政爱国主义的本质必然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
本书为今日有着多元文化的自由民主国家的公民和公民效忠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也提出了思考政治归属和单一民族国家的民主合法性前提的新途径。虽以欧盟的发展作为研究案例,但其经验教训亦适用于世界其他地区。
2022年5月9日 已读
宪政爱国主义的定位还是尴尬的,这种宪政要求的批判性和反思性又与此同存的所谓爱国忠于共同体的忠实和利他,总觉得还是有不可调和的相悖和浓厚的精英色彩。脱轨现实,凭空建构的主义再灵活、具有流动性也还是观念的鸡毛吧。对于其本身的讨论的价值可能更多一些。
我为什么要写作 豆瓣
8.9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董乐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0
《我为什么要写作》收录了奥威尔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政治与文学随笔共19篇,集中描绘了作者不同时期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着重回顾了写作生涯中的种种感想和体会。正如《星期日泰晤士报》书评作家赛里尔•康诺利说:“他所说的和他所写的每一个字都闪耀着个性的光芒。” 《我为什么要写作》随笔集收录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政治与文学随笔共十九篇,集中描绘了作者不同时期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如此欢乐童年》),着重回顾了写作生涯中的种种感想和体会(《我为什么要写作》)。不论是描写政治家的谎言、分析英国人的性格,还是揭露战争丑陋的真相,奥威尔的随笔一如他的小说般犀利而有趣。
2022年5月9日 已读
有一句话还蛮有体会的,“回顾我的作品,我发现在我缺乏政治目的的时候我写的书毫无例外地总是没有生命力的,结果写出来的是华而不实的空洞文章,尽是没有意义的句子、词藻的堆砌和通篇的假话。”
加缪传 豆瓣 Goodreads
Camus
作者: [美] 赫伯特·R.洛特曼 译者: 肖云上 / 陈良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
1995年,法国BVA调查所作的民意调查显示:在“20世纪作家中谁最让你心动”这类问题上,加缪拿到了4.5的高分,萨特只有0.8。加缪的作品,迄今仍是伽利玛出版社的畅销书。
本书是关于阿尔贝•加缪的首部传记,也是公认的经典,被誉为“加缪传记中极受欢迎的一部”(《纽约时报》)。法语原著初版于1978年,近四十年来多次再版,已被译成十几种文字。长期旅居巴黎的美国传记作家赫伯特•R. 洛特曼采用英美人撰写传记的严谨方法,努力贴近加缪的生活,向读者揭示了一个在阿尔及利亚贫民区长大,经历长期的贫穷、无尽的苦难,却通过不懈的努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的成长历程、创作历程、生活历程和心路历程。
本书涉及加缪的所有作品,包括《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第一个人》《堕落》《反与正》《反抗者》《正义者》《卡利古拉》《流放与王国》等。
2022年5月8日 已读 电子书上11寸的封面帅我一脸
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豆瓣
作者: 罗伯特·E·帕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共四部分,十八章,第一部分“移民报刊的土壤”揭示了移民报刊的欧洲背景、移民报刊与同化、移民报刊与教育启蒙:第二部分“外文报刊的内容”分析了广告、地方报刊、大都会报刊的内容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问题;第三部分,“移民报刊的自然史”描述了早期和晚期的移民报刊、报刊如何反映各移民群体以及报刊的生存斗争等;第四部分“对报刊的控制”重点讨论了广告和发行在报刊控制中的作用,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敌方宣传和政府干预。作者发现,美国的外文报刊通过帮助其移民读者同化于美国文化,而发挥它们自己的作用。
2022年5月4日 已读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豆瓣 豆瓣
A Room of One's Own
9.3 (178 个评分) 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周颖琪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1928年10月,伍尔夫在剑桥大学做了两场面向女性的演讲——“女性与小说”。之后她在此基础上撰写《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并于1929年出版。
伍尔夫讲述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面对的共同命运以及女性贫困对其创作的影响等问题;提出女性要认清自身的境遇,积极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独立思考,自由生活,发挥出女性的最大优势,成就自我。
“女性身上有一种高度发达的创造力,生来复杂且强大……她们的创造力和男性的极为不同。这种力量是几个世纪的严厉约束换来的,它不可替代,如果遭到遏制或者白白浪费,那绝对是一万个可惜。”
2022年5月2日 已读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 豆瓣
作者: 王蕾 2018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以《中国妇女》杂志60年(1949~2008年)的人物报道和封面图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个不同时期媒介建构的“女性媒介形象”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女性媒介形象从“女劳模”生产类偶像转向“女明星”消费类偶像,并进一步探讨国家意识形态、市场机制、媒介话语等各种力量交织博弈之中的性别平等。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阐述,性别平等需多维度的衡量,就业、受教育、权利、机会和社会地位提高是一种表层的平等;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上的平等才是深层的平等。从女性自身来讲,女性意识的觉醒需要内在的体验和自发性的融入。女性要在精神上真正独立起来,需要完成三个层次的觉醒: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如此才能实现从“被解放的客体”到“自我解放的主体”之身份转换,实现从“经济自主”到“个性独立”的质的飞跃。
2022年4月30日 已读
没有人比你更属于这里 豆瓣
No One Belongs Here More Than You
6.0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米兰达·裘丽(Miranda July) 译者: 周嘉宁 理想国 | 海南出版社 2021 - 8
★《时代周刊》年度十大小说,亚马逊4.5星,读者评价“我觉得裘丽写的就是我”,“我把这本书放在办公室,每当创意枯竭时就读读它,给自己脑力激荡”。《没有人比你更属于这里》是美国当代文化标志性人物米兰达·裘丽的首部小说集。16篇幽默又感伤的小说描述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小人物,以及她们的欲望、恐惧与幻想:印刷厂或皮革公司的基层经理、为了不接受父母资助而贫穷生活的女孩、梦想成为作家的特需助理……他们在白日梦中恋爱、从反复观看的城市景观里获得启迪、用奇异的幻想拯救荒凉镇子上的居民同时也拯救自己,揭示现实如何因一次温柔的相遇或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而改变。
★古怪又可爱、作品难以定义的跨界才女,书写普通人梦想的不凡人生。米兰达·裘丽集电影导演、编剧、歌手、演员、作家、艺术家身份于一身,作品涵盖电影、小说、独幕剧、数字媒体装置、行为艺术,甚至设计过鞋子和一款App。她的创作充满水瓶座特质:风格鲜明,古灵精怪。她始终关注那些世俗定义中的小人物与失败者,作品中的角色总是神经质、爱做梦而孤独,笨拙而努力地想摆脱自身处境,渴望被爱,想要被接受。她的写作天马行空、不讲套路,看似疏离却细腻温柔,阅读她的小说总会被句子不小心击中:
“我的朋友们觉得我讨厌。我主要有三个令人讨厌的地方:我从来不回电话。我假谦虚。我对于以上这两件事怀有失调的愧疚感,让我不好相处。回电话和谦虚得更真诚些都不太难,但对我那些朋友来说太晚了。他们不会知道我不再是个讨厌的人。我需要全新的朋友,他们会觉得我有趣。”
“我痛恨这个工作,但又很高兴自己能胜任。我过去相信自己有珍贵的内心世界,现在不了。我曾以为自己是脆弱的,但其实不是。这就像是突然之间擅长起运动来。”
★作家、翻译家也是本书译者周嘉宁精心修订译文,设计师高熹装帧,艺术家烟囱提供插画。封面使用触感丰富的汀特莱特艺术纸加上烫印工艺,尺寸恰好的小精装本方便随身携带阅读。
当你早晨醒来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时,就想想这些。
站起来面对东方。
现在赞美天空,
赞美天空下每个人的内在光芒。
不确定也没关系。
但是要赞美,赞美,赞美。
这是一群过着乏味生活且毫无怨言的人:印刷厂或皮革公司的基层经理、为了不接受父母资助而贫穷生活的女孩、梦想成为作家的特需助理……作者以看似疏离、实则富于情感的笔法,讲述他们在白日梦中恋爱、从反复观看的城市景观里获得启迪、用奇异的幻想拯救荒凉镇子上的居民同时也拯救自己,揭示现实如何因一次温柔的相遇或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而改变。
作为米兰达?裘丽的首部短篇小说集,本书于作者三十三岁时出版,那时她已是一位屡获殊荣的电影制作人和表演艺术家。本书出版后得到评论界的普遍好评,荣获当年的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被译为二十多种语言,更受到文学大师乔治?桑德斯的高度赞赏,使得裘丽成为美国当代文化中所不容忽视的标志性人物。
她的人物是新的“迷惘的一代”。——《奥普拉杂志》
她的小说有一种“绝对出乎你意料”的好看。——周嘉宁
孤独、缺乏安全感和笨拙是本书呈现出的成年人形象……我不认为裘丽的故事想引人发笑,相反的,她是在温柔地将毒药从伤口中抽出,这个伤口如此之深,污染了人与人间的互动。——亚马逊读者Zanna Star
这些令人愉悦的短篇小说做到了说故事技巧中最基本但也罕见的一点:使人惊奇。它们跳过平凡日常和单纯写实,以独一无二的温柔与神奇,直抵本质。它们是(容我发明一个新词)“裘丽式的”,即:以奇想注入世间万事。——乔治?桑德斯,美国作家
在这16个故事中,裘丽的人物在寻求爱和接受的过程中陷入了极端境地,当现实世界让人失望时(很常见),他们会诉诸幻想。我们在书中能看到她的电影《爱情我你他》中标志性的单向情感,但这个情感的范围如此宽广:狡黠、俏皮、脆弱、强硬、温柔,可以调节人们遭遇逆转的惨淡时刻。这些故事就像忏悔一样,直接而令人心碎。——《出版商周刊》
裘丽的人物是孤儿、逃家者和格格不入的人,没有安全感、孤独、迷失,但总是竭尽所能,去找寻自身和彼此之间最后的、残存的、力量的火光。——《时代周刊》
她的写作传递出一种(虚假的)简单性,就像雷蒙德?卡佛的作品,到了能力较弱的作家手中,就成了一种具有传染性的危险范例……这些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想象力,它召唤出不可思议的事物,又呈现以平凡,捕获到一种现代精神的空虚。——《俄勒冈人报》
2022年4月29日 已读
有点语音转文字的感觉,我实在太不喜欢语句的重复了
人间王国 豆瓣
El reino de este mundo
7.5 (11 个评分) 作者: [古巴] 阿莱霍·卡彭铁尔 译者: 盛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7
★ 启发陈忠实创作《白鹿原》、影响莫言、苏童等一代中国作家的经典小说
★ 划时代的“魔幻现实主义”定音之作
★ 改变文学史的世界性作家,20世纪的文学原典之一。
——————————————————————
“人永远也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等待……历尽艰辛、不断苦斗的人,身虽贫贱而心灵高尚、饱 经沧桑而爱心未泯的人,只能在这个人间王国找到自己的伟大之处,达到最高点。”
《人间王国》是“神奇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卡彭铁尔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实地调查,以海地独立为背景,写出了人类生生世世无法挣脱的历史循环,也以此践行作家的职责:提醒公众牢记民族的历史。
——————————————————————
时间可能会证明,卡彭铁尔的卓越成就超过其他一切同时代拉丁美洲作家。
——哈罗德·布鲁姆
《人间王国》可能是卡彭铁尔写得最好的小说,也是本世纪完成度最高的西班牙语小说之一。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卡彭铁尔改变了拉美小说的形式。他超越自然主义,创造了魔幻现实主义。我们都要感激他留下语言和想象力的遗产。我们都是他的后代。
——卡洛斯·富恩特斯
2022年4月29日 已读
湿热的神奇现实主义
小说家的假期 豆瓣
小説家の休暇
8.8 (8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吴季伦 北京联合出版社 2021 - 8
从小说、戏剧、艺术、到社会问题,大胆剖析当代文艺滥觞 尖锐直指日本社会病灶
独家收录三岛由纪夫离世前未完成遗作《日本文学小史》
三岛由纪夫随笔评论代表作 简体中文版首度面世
编辑推荐:
1、三岛由纪夫文艺评论、随笔的代表作。集结其创作巅峰时期文艺思想的核心与精华。
2、 知名译者吴季伦担当翻译,其功力深厚、译笔极佳。
3、中文简体首译,了解三岛由纪夫其人及其文艺思想的不可或缺的绝佳文本。
内容简介:
《小说家的假期》是三岛由纪夫在创作鼎盛期写下的随笔、评论作品。在本书中,三岛以丰富而深刻的感受性深度考察了当代文明、社会、文学、艺术等诸多问题。
他只身潜入复杂多变的现代文明的丛林,以华丽大胆的文风、戏谑深刻的笔触,从多个角度论及文艺滥觞,尖锐直指时代病灶。本书是三岛式哲学思考的原点,全面展现了三岛的文学观、艺术观、价值观,是凝结三岛思想的精华之作。
本书另收录三岛挑战历来日本文学史观的反叛之作《日本文学小史》。
2022年4月28日 已读
迷恋于他的自恋
奥威尔难题 豆瓣
The Orwell Conundrum: A Cry of Despair Or Faith in the Spirit of Man Orrawa
7.3 (6 个评分) 作者: [匈]艾瑞卡·戈特利布 译者: 陈毓飞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8
◆《一九八四》是反乌托邦的传世之作还是有缺陷的二流作品?
乔治·奥威尔是百年一遇的天才作家还是微不足道的小艺术家?
◆理解的乔治·奥威尔的思想不容错过的一本书
···
【内容简介】
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是乔治·奥威尔的传世之作。传统评论家却认为这部小说顶多能算一部“有瑕疵的杰作”,因为其实质上是由绝望而生,表现出病态的悲观主义,否定了人类为自由斗争的价值;进而认为奥威尔因绝望而患上了癔症,因此在写下小说不久后便郁郁而终。
对“奥威尔绝望”的指责来自心理学、政治学、女性主义、人道主义等多种批评理论。本书直面这些传统论点的强劲攻势,提出一种全新解读:《一九八四》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美学整体,应在20世纪人道主义的文学杰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埃丽卡·戈特利布另辟蹊径,适度拓展批评视野,将小说置于“讽刺作品”、“奥威尔所有的文学作品”和“当代著名心理学理论”三个语境中进行考察;精读文本,关照小说中易被忽视却是解码奥威尔思想关键的《戈斯坦因的书》和《新话原则》两段说明性文字;并创新地提出,小说成功地融合了讽刺和心理现实主义两大文类,并非属于单一文类。在她的努力下,本书还原了奥威尔坚守的“人类精神”信念。
···
温斯顿的绝境不代表奥威尔的绝望,极权统治下人的绝境确实构成了对奥威尔的心理考验。奥威尔经受住了这个考验,他选择的是反抗而不是接受那个陷温斯顿于绝境的极权世界。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也不放弃期盼光明的权利。
——徐贲
一部对理解乔治·奥威尔的思想做出重要贡献的作品。
——威廉·克里斯蒂安,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政治研究系教授
通过极为合理而又富有创意地编排文本证据,戈特利布出色地迎接了挑战……她的观点既有说服力,又具启发性。
——帕特里克·雷利,《乔治·奥威尔:时代的对手》一书作者
戈特利布将尖锐的评判与卓越的洞见、敏锐的分析与恳切的激情结合了起来。
——丹尼斯·罗哈廷,圣迭戈大学哲学教授,《奥威尔研究》主编
···
【编辑推荐】
◆本书为解读乔治·奥威尔及《一九八四》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传统观点认为《一九八四》是在绝望中孕育出来的作品,传达出病态的悲观主义,否定了人类为自由斗争的价值,充其量不过是一部“有缺陷的杰作”,而本书向这些传统观点发起了挑战。
◆本书是对极权主义的一次深刻探讨,作者从文学、历史、心理学等层面重构了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的分析。
◆作者将奥威尔的作品置于“讽刺作品”、“奥威尔所有的文学作品”和“当代著名心理学理论”三个语境中加以阐释,考察了他对20世纪思想中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学派和存在主义等支流中“现实主义”概念的独特回应,将奥威尔与托马斯·曼、加缪和萨特等著名作家进行比较,勾勒出奥威尔“人类精神”信念的不同方面。
◆奥威尔在国内享有盛誉,特别是《一九八四》读者众多,本书为研究奥威尔思想及其作品提供了详实资料。
2022年4月27日 已读
3.5
例外状态 豆瓣
Stato di eccezione
8.8 (20 个评分) 作者: [意]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薛熙平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5 - 1
本书是阿甘本“神圣之人”系列的第三本作品,是对西方生命政治的历史—哲学考察计划的进一步展开。阿甘本继续延伸自己的语言—法律思维, 试图将“主权”的概念重新定位为“例外状态”的产物,一方面从回顾西方现代的例外状态史出发,上溯罗马法以考察其典范渊源,一方面则在施米特与本雅明的思想论战中思索翻转“例外状态”的出路,思索超越“权限”与“权威”之对立,打开一个新的政治行动空间的可能性。此次纳入“精神译丛”的简体字版由译者对原台湾麦田版的译文进行了全面修订。
诚然,例外状态今天已经达到其全球部署的顶点。法的规范面因此可以被一种治理暴力在不受制裁的情况下抹除与违背;而当它对外忽视国际法、对内宣告恒常性之例外状态的同时,却仍然宣称是在适用着法。
生存于例外状态之中,意味着同时经验这些可能性,但总是借由将两股力量(制法之力与废法 之力)分离,而不断尝试中断那正将西方导向全球内战的机器之运作。
——阿甘本
《例外状态》一书适时且令人折服地探索了国家权力撤回对于法律保障与法律权利之确保的能力,同时既将其属民弃置于法律暴力的即兴之下,又强化了国家的权力。我们不应将例外状态仅仅理解为偶发和限定的,事实上,引发例外状态已经成为建构现代国家权力的基础。阿甘本灵敏地思量这个权力的历史与哲学意涵,提供了关于“生命”和其与规范性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卓越思考。这是一本博学而挑战主流观点的书,呼吁我们“让机器停摆”,并且打破法对于生命所施加的暴力束缚。
——朱迪斯·巴特勒
2022年4月27日 已读
被悬置,“最终解释权”
遗忘通论 豆瓣 谷歌图书
Teoria Geral do Esquecimento
8.6 (79 个评分) 作者: [安哥拉] 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 译者: 王渊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4
☆ 《遗忘通论》获得2017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2019年安哥拉国家文化艺术奖,入围2016年布克国际奖决选名单;
☆ 阿瓜卢萨是当代安哥拉乃至整个葡语世界的代表作家,也是近年来竞逐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遗忘通论》已被翻译成25种语言出版,全球文学爱好者必读;
☆ 《遗忘通论》是一个女人将自己“隔离”28年的故事,一部现代城市中的“鲁滨孙漂流记”,一段国家内战与身份建构的多舛命运;
☆ 尽管《遗忘通论》展示了饥饿、酷刑和杀戮,它的基调与核心仍旧是爱,所有读者都能在这个故事中找到共鸣。
☆ 阿瓜卢萨在《遗忘通论》中展现了高超的文学技巧,笔触既残酷又温暖,既厚重又轻盈。
————————————————————————
有些人练习遗忘,有些人害怕被遗忘,
而有些人一直害怕别人永远忘不了他。
内战开始后,一个女人出于恐惧,将自己关在家里28年,
枪声、旗帜、街上的人群,她试图遗忘一切汹涌的怪物;
死里逃生的葡萄牙雇佣兵说,遗忘就是死亡,就是投降;
而血债累累的秘密警察因为自己被遗忘感到幸福……
一张记忆的蛛网,一段动荡的历史,
他们的命运在此交错,也将在梦里重新开始。
—————————————————————————
尽管《遗忘通论》展示了饥饿、酷刑和杀戮,它的基调与核心仍旧是爱……所有的读者都能在这个安哥拉的故事中找到共鸣。在阿瓜卢萨的蜂巢中,没有一个生命是孤立的,他也让读者相信,我们与这个世界紧紧相连。
——国际都柏林文学奖评审委员会
一段长达二十八年的“自我隔离”。一部城市中的“鲁滨孙漂流记”。一个国家多舛的建立与认同。阿瓜卢萨以绝妙的文笔与杰出的叙事技巧,带领我们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唤醒已被我们遗忘的理想,与理想背后的黑白底色。
——闵雪飞
如同葡萄牙作家佩索阿和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阿瓜卢萨技巧高超,他的虚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他是掌握多种体裁的大师,在侦探小说、田园牧歌和内心独白中转换自如,他向他笔下的人物倾注了饱满的热情,每个形象都生动地嵌入读者心中,呼唤着读者的同情与理解。
——美国《星报》
阿瓜卢萨无疑是讲故事的大师……他高超的叙事技巧,令笔下人物唤起了悲喜交集、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美国《华盛顿独立书评》
阿瓜卢萨已成为非洲葡语作家最杰出的声音之一,正如小说中一位人物所说,“有好故事的人简直就是国王”,阿瓜卢萨自己也能跻身非洲王者的行列。
——英国《金融时报》
2022年4月25日 已读
4.5星 差一点就洁净完美了 呓语与叙事相互结合 殖民 反抗 政治 遗忘 ……
马可瓦尔多 豆瓣 Goodreads
Marcovaldo
8.9 (137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马小漠 译林出版社 2020 - 1
一年四季轮回 一季一个故事
在沟渠里仰望星星 一个小工眼中城市的奇趣与窃喜
马可瓦尔多是位城市小工。在充满着水泥和沥青的城市森林里,他却试图寻找大自然。春天花坛里冒出来的蘑菇,秋天城市上空的候鸟,都能让他那灰色贫乏的世界变得多彩肥沃。他有一双敏锐善感的眼睛,时刻捕捉着四季的变化和都市的隐秘。对他来说,“生命中除了以小时计酬的薪水、额外的工资补助和家庭津贴外,还有某些东西可以期待。”
读者期盼已久、简体中文版首度问世的《马可瓦尔多》,是卡尔维诺创作生涯中一部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开启了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卡尔维诺在这一系列故事中对城市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为其后来的代表作《看不见的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历了马可瓦尔多式的那些小不幸和小欢喜,卡尔维诺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以此作为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2022年4月25日 已读
反与正 婚礼集 夏天集 豆瓣
L’Envers et L’Endroit/Noces/L’Été
9.1 (12 个评分) 作者: [法国]阿尔贝·加缪 译者: 郭宏安 译林出版社 2021 - 4
加缪代表性随笔集
加缪研究专家郭宏安据“七星文库”版翻译
“傅雷翻译出版奖”获奖译本
特别附赠法语引文书签和封面同款纪念卡片
---------------------------
“我总感觉像生活在大海上,受到威胁,然而心中存有巨大的幸福。”
《反与正》写于加缪24岁,成为其日后创作的源泉。书中追述童年生活 ,处处显露出贫穷与欢乐的对立。
《婚礼集》包括四篇随笔,以浓郁的抒情笔调,讴歌了人与大自然的结合。对生活的酷爱和隐秘的绝望,这两种共生共存的情感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夏天集》呈现了加缪思想源头的另一面 ,即拒绝屈服于历史的同时,在贫穷中张扬对美的追求。
本书后附加缪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瑞典发表的演讲。
2022年4月24日 已读
最爱《婚礼集》,多么一个硬气而蓬勃的年轻人。内页的行间距字间距还可以再调整一下,装帧很漂亮,但是翻译实在是没用心啊。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
7.8 (36 个评分) 作者: [乌拉圭]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译者: 王玫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2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33)——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掀开拉美百年孤独的历史真相,深入审视拉美的政治经济环境。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是一本罕见的历史记述与调查。记者出身的加莱亚诺,用大量富有说服力而鲜少被披露的材料,剖析了拉丁美洲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五百年来得崎岖历史,揭露了这片大陆贫穷与动荡的根源。这也许是自马克思以来对原始资本积累的最好描述。
★本书自问世以来,曾被拉美数国独裁政府列为禁书,但仍不断再版,并陆续被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巴拉圭前总统费尔南多·卢戈、约翰·伯格、法国《世界报》等推荐。
拉丁美洲,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曾孕育出璀璨文明,为何如今却成为一个贫穷而动荡的大陆,沦为附庸?
1971年,受“依附理论”激发,乌拉圭记者、作家兼诗人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出版了这部震撼世界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试图解剖拉美的病体,探讨大陆的前途。他用难以辩驳的丰富资料,以澎湃有力的悲情笔法,铺陈出这片大陆自哥伦布开启航海新纪元之后的崎岖命运,写下一页页拉美受难史:金银、可可、棉花、橡胶、咖啡、水果、石油、铁、镍、锰、铜、锡……这些“血管”贯穿了整个拉美大陆,延伸到开阔的尽头,在那里它们流入欧洲和美国的宝库。曾经的殖民主义野蛮掠夺这片土地;而自由贸易、经济援助、合资企业、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体制同样以不文明的手段参与古老的掠夺战。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开的地区,是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构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本书试图揭开拉丁美洲孤独百年的真相,也让我们聆听失败者的声音:那些追求拉美独立富强的英雄和他们失败的革命。这是整个拉丁美洲悲剧的缩影。与书中所揭示的历史被官方掩盖和篡改一样,本书在出版之后不久即遭到拉美右翼政府的禁令,然而它却以几十种语言的译本走遍世界,被一代人长久地当作叛逆拉丁美洲的象征。它的论断带着时代的烙印,它的命运却已经融入历史。
2022年4月16日 已读 厚得像翻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