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 - 标记
基督山伯爵 豆瓣
8.6 (27 个评分) 作者: [法]大仲马 译者: 周克希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必读名著,影响一批中国作家,包括金庸、余华、木心等。
译者周克希系资深翻译家。他的译作颇多,文笔优美、流畅,深得广大读者的厚爱。
译林版《基督山伯爵》采用布面精装的形式,高度配合译文的典雅风味。
《基督山伯爵》主要描写的是法国波旁王朝时期发生的一个报恩复仇的故事。法老号船的年轻大副唐戴斯受船长临终之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一封信,遭两个卑鄙小人和阴险检察官维尔福的陷害,被关入死牢。剥夺了本该属于他的美好阳光、爱情和前程。十八年后,他带着狱友法里亚教士临死前告诉他的秘密,越狱逃生,找到法里亚藏匿的宝藏后成为巨富,从此他化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他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三个想置他于死地的仇人,并向恩人报了恩。
2021年11月22日 想读
战争中没有女性 豆瓣 Goodreads
У войны не женское лицо
9.2 (41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有超过一百万女性参战。她们是15-30岁的年轻女孩,却担任起被视为“男人的岗位”的职责,她们是医生、狙击手、坦克手步兵、冲锋枪手……本书是一本二战时苏联女兵和女性医护人员等的回忆录。她们眼里的战争,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也是从未有过的冲击和震撼。

阿列克谢耶维奇历经几十年,辗转在前苏联的辽阔大地上,亲访上千事件一线经历者,查阅各方文件资料,耗费心血整理而成的苏联口述史系列——这是普通人的生活史诗。
2021年11月22日 想读
我们都是马戏团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译者: 王凯梅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1
【编辑推荐】
★影史巨匠伯格曼60年文选结集出版,瑞典语直译,首次译介为简体中文版
★伯格曼基金会、斯德哥尔摩城市档案馆、瑞典电影局等权威机构多份珍贵档案首度公开
★写作历程跨越60 余年,收录80 余篇文章,揭开伯格曼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通透深刻、真诚温柔、自恋自嘲、尖酸刻薄、 辛辣幽默,全方位展现多面伯格曼
【内容简介】
伯格曼:我的恐惧是关于被消耗的情感,那些沉寂中的人们隐藏的无言之苦。我相信——至少我愿意相信——电影的最大的使命就是为观众竖起一面镜子,让人们在里面看到自己和他人,看清人性中最隐秘的情感,那些我们社会中站在强势地位的人竭力想去否认的情感。
本文集收录伯格曼从20 世纪30 年代到90 年代发表的80 余篇文章,囊括散文、私人信件、日记、电影批评、文学评论、讲座讲稿等,全方位地呈现了一位对电影和戏剧充满兴趣、博览群书、心怀作家梦的年轻人是如何成为史上重量级电影大师和戏剧家的心路历程。
伯格曼在书中以锐利的哲学思辨轻松地游走在不同题材中,无论是总结艺术的本质,还是解说电影工作的台前幕后,或是对社会议题的针砭时弊,他都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所思所想展现在读者眼前;对影评界、观众的嬉笑怒骂,对自我的诘问、嘲讽,也鲜活地展现出伯格曼鲜为人知的一面。
【名人推荐】
自电影发明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
——伍迪·艾伦
世界上只有三个人是真正的电影导演,而非艺术投机者,伯格曼就是其中之一。
——库布里克
成长在五六十年代的导演,没有一个不受到伯格曼的影响。
——马丁·斯科塞斯
他是精神导师,永远是我的精神导师。
——李安
2021年11月22日 想读
宪法学导论 豆瓣
9.9 (30 个评分) 作者: 张千帆 法律出版社 2014 - 4
《宪法学导论》第二版自2008年出版以来,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社会反响与经济效益卓越。近年来,我国宪法学理论与法治建设实践取得了诸多进展,作者根据学科最新成果与实务典型案例,保持第二版多元、立体式写作风格,融合理论讲述、评注、案例、探讨、动态、图表等多种形式于一书,修订为第三版,在内容与形式上对全书进行了创新与完善,使本书更显卓越,堪称学习宪法不可不读的优秀教材。
本书把宪法严格作为一门法律来对待,因此它在风格上和民法、刑法或行政法没有根本区别。本书具有普通法律教科书的特点。由于本书把宪法严格作为一门法律来对待,因此它在风格上和民法、刑法或行政法没有根本区别。全书将宪法学原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介绍与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宪法制度。
在内容上,本书分三大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是概论,其中包括宪法学的基本概念,宪法的形成、发展及其思想渊源,以及宪法审查机制三章。之所以将审查机制作为概论部分,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宪政经验普遍表明,宪政审查是宪法效力的必要保障;没有某种形式的宪政审查,宪法就失去了实际效力,宪法学也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头理论。因此,和前两章一样,这部分内容具有基本与普遍意义。第二与第三部分是关于宪法学实体理论。第二部分介绍国家机构,包括国家权力结构的划分,政府组织结构以及政府产生的方式三章。第三部分讨论公民权利,包括权利的基本概念和宪法保障两章。之所以把公民权利放在国家机构的后面,部分是出于循序渐进的考虑,因为“宪法”(constitution)的原始含义毕竟是指政府的组织法;部分则是因为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前提——我们所说的宪法保障,实际上是指通过政府有关部门依据宪法对公民权利实施的保障。
2021年11月22日 想读
历史的观念 豆瓣
The Idea of History
9.6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柯林武德 译者: 何兆武 / 张文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
《历史的观念》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哲学著作之一。此书为柯林武德遗作,最初于1946年由诺克斯编辑成书,极受学界关注。199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由杜森编辑的《历史的观念》(增补版),澄清了诺克斯版编纂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增收了柯林武德在1926-1928年间所做的历史哲学讲演稿。篇幅增加三分之一,有助于读者了解柯林武德思想的原貌。
这部理论性的学术著作,之所以能够成为畅销书,几十年来一直受到读者重视,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一,它要言不烦地梳理了西方人的历史观念的演变,从古希腊到现代,各阶段的特征一目了然;二,作者兼有历史学和哲学两方面的思维训练,所论问题切中历史学的核心,不给人隔膜之感;三,作者思路明晰,语言简练,将深刻的哲学思想用平白晓畅的语言娓娓道来。
*
历史哲学这一课题的研究者,在近代西方是哲学家远多于历史学家,像克罗齐和柯林武德这样以哲学家而兼历史学家的人,并不多见。 ——何兆武
*
1926年和1928年的讲稿尤其重要,它们包含了柯林武德对其历史哲学思想所做的首次全面阐述。因此,通过它们,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第一阶段得到了完好记录。他后期历史哲学的许多著名观点都是在这些讲稿中第一次被阐述,从而为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提供了一个非常珍贵的机会。 ——扬•冯•德•杜森
2021年11月21日 想读
福克纳随笔 豆瓣
作者: [美国] 威廉·福克纳 译者: 李文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本文集收录福克纳所有成熟的文章、演说词、书评、序言以及有意公开发表的信函。大多数的篇页是他创作后期的产物,其中许多反映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有所增强的公众人物的责任感。虽然有些文章为了金钱上的需要不得不在限期之内赶出,却绝非草草写成的应景作品。对于觉得自己没有兴趣的题目或是他认为不能很好完成的任务,他是绝不接受的。从这本非小说性的文集的每一个篇页,都可以窥见作为艺术家以及作为人的福克纳的某个方面。这些篇页,在向我们显示出这位极其热诚、异常复杂、非常隐秘的作家在职业生涯的后四十年愿意向公众揭示的耶些部分的同时,也使我们得以更进一步地厂解他的为人与他的作品。
2021年11月21日 想读
小说鉴赏(双语修订第3版) 豆瓣
Understanding Fiction
作者: [美] 克林斯·布鲁克斯 / [美] 罗伯特·潘·沃伦 译者: 主万 / 冯亦代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2
新批评派里程碑著作
改变美国大学文学教授法的经典教材
编辑推荐
◎ 美国新批评派里程碑式著作,全世界大学的经典文学教科书。两位作者站在世界文学前沿,从内部到外部对小说进行研究,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审美,是新批评理论观点和方法在小说批评与理论领域的全新体现。
◎ 以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要素排布章节,兼论小说与人生的关系,兼顾小说领域的新发展;章节之内是导读+选文+讨论的架构,新批评领军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沃伦带您进入“细读”。
◎ 选录51篇杰作,作者为马克·吐温、欧·亨利、契诃夫、莫泊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海明威等世界大文豪,是不可多得的英文自修读物,中英文双栏对照,便于研习。
◎ 著名翻译家汝龙、李文俊、丰子恺、草婴、冯亦代、雨宁等联手献上绝佳译文。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创始人聂华苓女士郑重推荐;著名翻译家、《世界文学》主编李文俊,著名作家、小说理论家、北京大学曹文轩联袂审阅。
内容简介
这是美国新批评派学者布鲁克斯和沃伦编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鉴赏集,是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理论观点和方法在小说批评与理论领域的体现。作者选用各种题材和多种风格的短篇小说,加以分析讨论和互相比较,提出鉴别好小说的一些原则,阐述小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小说批评与赏析的范例;目的是为了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其鉴赏力,使读者更接近于成功小说的真谛。
作为新批评派细读式(close reading)批评和理论阐述的名著,本书帮助新批评派在美国大学的文学讲坛中确立了“文学批评”的地位,对文学教学与批评实践影响深远。它既是一本文学教科书,也是文学爱好者的自修读物。本书采用中英文对照模式,对于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广大文学爱好者和英语专业的师生来讲,又是一部难得的英语阅读材料。
媒体推荐
谈到新批评派,不得不提克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沃伦合著的《小说鉴赏》。我相信作家比文学作家更能写出有用的文学理论,并且作为作家,沃伦的小说《国王的人马》曾获(1947年)普利策奖。这是非常有力的说明。
—— awritingguide.com
名人推荐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样的书,可能更有助于他们掌握最理想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从而使他们更确切地理解小说何为。
——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作家)
既是一部短篇小说鉴赏集,又是一本文学教科书。……编者从小说鉴赏与写作的角度,把全书分为七章。每一章的开头都有编者撰写的前言,就优秀小说的一些总的原则和小说的基本要素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即使光从学习英语的角度来说,这些作品可以说都是值得细读的范文。
——李文俊(著名译者)
2021年11月21日 想读
边沁与普通法传统 豆瓣
作者: (美)波斯特玛 译者: 徐同远 法律出版社 2014 - 2
本书是对边沁和经典普通法理论间的历史论争的哲学解读。该论争对法学思想是极其重要的,它塑造了关于法和裁判的性质、任务和限制的当代观念。该书是牛津大学出版社著名的“Clarendon Law Series”之一,是法哲学和边沁学领域的经典著作。
2021年11月21日 想读
On Liberty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John Stuart Mill Penguin 1998 - 6
This volume includes the complete essay in five chapters: Introductory; Of the Liberty of Thought and Discussion; Of Individuality, as One of the Elements of Well-being; Of the Limits to the Authority of Society over the Individual; and Applications. With a fine introduction by editor Alburey Castell, this edition also includes line numbers for easy reference, a list of principal dates in the life of John Stuart Mill, and a bibliography.
2021年11月20日 想读
深时之旅 豆瓣
UNDERLAND:A Deep Time Journey
8.5 (23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伯特·麦克法伦 译者: 王如菲 文汇出版社 2021 - 7
“深时”是地质时间概念,是地下世界的计时单位。在萨米族传说中,地下世界像是人世的颠倒镜像,地面就是镜面,“生者直立,而逝者行走时上下颠倒,二者的脚彼此接触”。本书讲述的是黑暗之旅,是对地下世界的求知之行。从中石器 时代藏骸所、深海实验室、森林菌根网络,到双生地下城、地下无星河、战时万人冢,再到洞穴岩壁、冰臼、核废料处置库… 我见到了一些希望自己永远铭记之物,也见到了一些宁愿从未目睹之事。我们脚下的世界,不只安顿着黑暗和死亡,也珍藏着隐秘的人性、漫长的文明。
2021年11月20日 想读
大地上所有的河流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维舟 新星出版社 2014 - 9
《大地上所有的河流》是对逝去年华的一次怀念,真实再现了于九十年代度过青春期的那一代人的迷惘。所记人物,细节丰沛、性格各异,均基于彼时之真人真事。
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辑《大地上所有的河流》包含11篇散文,独立成篇,分别叙述11位高中同学的个人际遇与浮沉;第二辑《平生风义兼师友》,为单独的长篇,怀念少年时代挚友张晖,得见一代学人之精神不死;最后一辑《一个夏天分两次结束》,记叙高考前后的一段青春记忆。三个部分彼此交织,形成一个整体的记忆。
2021年11月15日 想读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 豆瓣
9.1 (34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余中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3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是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纪德1922年所作的关于陀氏的六次讲座。在这一系列讲座中,纪德主要的关注点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如何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他通过解读陀氏的书信和小说文本,层层剖析了陀氏的文学思想以及艺术风格。他深入到陀氏及其塑造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发现了谦卑与傲慢的相互转化、人物思想的二重性等陀氏创作的主要特点。
2021年11月14日 想读
小说机杼 豆瓣
How Fiction Works
9.4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詹姆斯·伍德 译者: 黄远帆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10
十周年修订版(包含全新序言)。
詹姆斯·伍德的《小说机杼》是对于小说魔力的一次精妙探析。这位当代最为著名、风格化的批评家将带领读者深入体察故事运作之机制,由此提出一些基本问题:当我们说自己“了解”某个虚构人物时,我们在表达什么意思?故事讲述的细节由什么构成?何为成功的隐喻?现实主义现实吗?为什么有些文学技巧过时,而另一些却保持活力?
从“荷马史诗”到《让路给小鸭子》,从《圣经》到约翰• 勒卡雷,詹姆斯·伍德广泛取材,使得《小说机杼》既是一部研究小说虚构技巧的佳作,也是一部另类的小说史。
本书为再版,收入英文新译本中的增补部分(包含全新序言),并对此前出版过的章节进行修订,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也全面更新。
2021年11月10日 想读
汉娜•阿伦特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王寅丽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1 - 10 其它标题: 汉娜.阿伦特:爱、思考和行动
阿伦特,20世纪伟大的政治思想家,20世纪思想家群体中一个无法被归类的独特存在,她的生命、思考和写作构成了对一切格式化和标签化的分类的“抵抗”。本书旨在详细介绍阿伦特的生活与思想,试图与历史的语境和时代的气质相吻合。阿伦特的故事与思想折射着那个时代,她的著作也是为了寻求对20世纪那段历史的理解。这本传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面的阿伦特以及她在那个时代的道德哲学思考,更让我们看到一个榜样如何用自己的生命和著作来点燃光亮。
2021年11月9日 想读
雅各布之屋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王家湘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5 - 3
《雅各布之屋》是伍尔夫所写的第三部小说。在此之前发表的《远航》和《夜与日》是用较为传统的创作手法写的。《雅各布之屋》是伍尔夫第一部开始采用意识流手法的实验作品。她不顾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在描写事物时如电影中镜头般迅速化出化入,贯穿整个作品的是作者的观察和思索。伍尔夫不断变化叙述的角度,甚至创造了一些主要作用只是为了叙述他们对雅各布的印象的人物。雅各布的一生,从童年到离家去剑桥大学读书,到在伦敦有自己房间的独立生活,到他短暂的法国和希腊之行,以及最后在战争中阵亡,都是通过他留在亲友心目中的各种不同印象,以及他的内心活动反映出来的。他一生留下的具体的、可触摸的痕迹只有他在伦敦独自生活时所住的那个房间,里面有他的私人用品,这些遗物又在认识他的人的心中激起对他的回忆。读者在阅读时感到仿佛在翻阅主人公的一本相册,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幕幕生活的横断面,没有引言、没有结语,始终捕捉不住人物的性格和特点,使人感到一种朦胧的神秘。作者在环境的描写中往往蕴涵着象征意义,往往用评论点出寓意,用人物对事物的观察表现主题。一些评论家指出,在这样一部散文诗般优美却又含义晦涩的作品中,伍尔夫充分写出了她对战争的反感。作品中充满了对英国教育文化结构的辛辣抨击,它使年轻人充满了尚武思想,变成心甘情愿的战争牺牲品;揭示了古老的所谓知识至上的最高学府如何生产着一代又一代傲视众生的、权力和特权的接班人。
2021年11月8日 想读
达洛维夫人 豆瓣
9.0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王家湘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5 - 3
《达洛维夫人》的结构框架是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生活中的一天,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达洛维夫人在家中举行的晚会。但是读者面前展现的远不止她一天的所作所为,而是她的一生、她的性格和她和家人、朋友的关系。三十多年前的旧情人彼德的出现勾起了她对自己少女时代的回忆,眼前的事物使她思索自己目前的处境、老年的来临带来的对死亡的恐惧、客人的到来引起的对人际恩怨的回顾。除了克拉丽莎外,作者对彼德和在战争刺激下精神失常而自杀的塞普蒂默斯的内心世界也作了深层次的探索。通过每个人物的回忆、联想、希望、幻灭,作者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进出于人物的内心世界。伍尔夫时而停留在某个人物身上,随着人物的意识活动在时间上任意前后跳跃;时而停留在时间的一点上,从一个人物跳跃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展示出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人物的不同活动和思想。当作者探索一个人物的内心活动时,往往不时用各种方式暗示是谁的内心活动,以免读者在人物自由联想的过程中失去了线索;而当她的笔要从一个人物转到另一个人物身上时,她往往用伦敦大本钟报时的钟声先把读者带回现实之中,然后再转到另一个人的意识中去。在对人物纷繁的意识的表现中,读者能够感觉到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那就是作者对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审视。她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统治阶级的愚昧,充满了粗暴的男性至上观念和对王室及帝国的盲目崇拜和效忠。这样的一种社会氛围使一些受害者绝望自杀,另一些寻求安逸,放弃了追求。
2021年11月8日 想读
到灯塔去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王家湘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5 - 3
《到灯塔去》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窗”描写的是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朋友在海滨度假生活中一个下午和晚上,中心是晚餐。第二部分“岁月流逝”用淡淡的几个镜头和回忆,展现了这所别墅因主人在战时无瑕来度假而逐渐破败下来,而在此期间,拉姆齐家中夫人及长女先后死去,长子也在战争中阵亡。第三部分“灯塔”讲的是十年以后拉姆齐先生和小儿子詹姆斯、女儿卡姆乘小船去到了灯塔,实现了十年前詹姆斯的愿望;画家莉莉·布里斯科终于完成了十年前开始而因找不到感觉停顿下来的那幅拉姆齐夫人和小詹姆斯的画。
表面看来,这部小说就像有钱有闲的中产阶级的懒散的消夏生活,充满了没有起点也没有结尾的社交闲谈,人们对生活中一些人和事的反映,以及由此而生的联想。没有惊人的事件,没有太多的活动,平平谈谈。所反映的生活现实,用小说中不止一次出现的譬喻来形容,很像坐在一列疾驶的火车中的人向窗外看去时的感觉,他看见人群、景物在窗外闪过,目光刹那间停留在某处,似乎感到看见了什么,但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伍尔夫心目中的现实和生活,即一个笼罩着我们的半透明的外壳。
2021年11月8日 想读
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 豆瓣
Angela Carter's Book of Fairy Tales
8.1 (158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吉拉·卡特 译者: 郑冉然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很久很久以前,精怪故事不光是给孩子们看的,《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就是如此。这部精彩的集子囊括了抒情故事、血腥故事、令人捧腹的故事和粗俗下流的故事,它们来自世界各地,从北极到亚洲——里面决没有昏头昏脑的公主和多愁善感的仙子;相反,我们看到的是美丽的女仆和干瘪的老太婆,狡猾的妇人和品行不端的姑娘,巫婆和接生婆,坏姨妈和怪姐妹。
这些出色的故事颂扬坚强的意志、卑鄙的欺诈、妖术与阴谋,采集它们的只可能是独一无二且令我们深深怀念的安吉拉·卡特。
最初以《悍妇精怪故事集》和《悍妇精怪故事集第二卷》的形式出版
2021年11月6日 想读
萨德式女人 豆瓣
The Sadeian Woman:An Exercise in Cultural History
8.8 (60 个评分) 作者: [英]安吉拉·卡特 译者: 曹雷雨 / 姜丽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5
▼“文学教母”安吉拉·卡特 VS. “情色大师”萨德侯爵
大胆解构作为政治现象的性欲与盛行千年的性别神话
▼一个身处不自由社会的自由女人是一个怪物?身为女人就要有女性气质?身为男人就要有男性气质?女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她必要作为男性性欲的承受者,必要生育、为人母?金发、丰满却不幸的玛丽莲·梦露是坚守贞洁却惨遭横死的茱斯蒂娜的后继者?
▼1740年出生、生来即显贵的萨德侯爵在狱中写下了《索多玛120天》《闺房哲学》等惊世骇俗的色情文学。1940年出生,一生致力于摆脱性别枷锁、追寻平等两性关系的安吉拉·卡特,在性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70年代,写下了冒犯之作(既冒犯了男人也冒犯了女人)——《萨德式女人》,奉在其作品中凌虐女性的萨德为“道德色情文学作家”。
▼在《萨德式女人》中,卡特并没有推崇或认同萨德作品中惊人的暴力、性虐和厌女症。她认为,萨德是在以色情写作的方式对人类进行极具杀伤性的讽刺,以穷凶极恶的色情批判病态的两性关系以及背后那个压抑的权力社会。他将一个不自由的社会背景下的性关系描绘为纯粹暴政的表现。在他笔下野兽般的纵欲狂欢中,施暴者永远是握有政治权力的人,受害者则是几乎没有权力的人。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迷人怪物》中写道:“如果无论小红帽怎么做,最终都会躺在狼的床上,她仍有两个办法逃脱。一是适应自己的受害者身份(即萨德的《茱斯蒂娜,或贞洁的厄运》的主旨),二是成为自己命运的情妇(也就是萨德的《茱莉爱特》所说的)。”但卡特没有陷入成为茱斯蒂娜,还是成为茱莉爱特的两极困境之中。她强调,《萨德式女人》的核心是关于世界可以怎样重构;最为重要的权利应是爱与被爱。
▼《萨德式女人》是英国独树一帜的重要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独绝的文化史批评。在本书中,卡特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评估备受争议的法国哲学家、色情文学作家萨德侯爵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女性主义者,卡特认为萨德开创性地不把女性视作单纯的生育工具来书写,他看到了女性在生理特征之外的存在,因而在此意义上解放了女性。在本书中,卡特将性视作一种权力政治进行剖析,解构了关于性别的神话,并且极具独创性和先锋性地将萨德令人发指地虚构的女性形象转化为我们所属时代的女性象征进行批判。好莱坞的性感女神、母女关系、色情作品,甚至性爱与婚姻的圣殿都被卡特的雄辩妙语毁灭性地暴露在我们面前。卡特深入扭曲性欲的内核,提出建立一种既不承认征服者也不承认被征服者的爱之关系。
▼《萨德式女人》既非对萨德的批评研究,亦非对他的历史分析,而是20世纪晚期对他所提出的一些问题的阐释。这些问题关系到受文化决定的女性本质和由此生发的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一对抗关系残酷地分裂了我们了解世界的共同斗争,而且本身就是对此斗争的深刻揭示。
2021年11月6日 想读